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选5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1篇
基础部唐瀚
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斗、救亡图存的多事之秋里,同志曾谆谆叮嘱全党同志:“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2]七十五年之后,当我们已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追逐图强的“中国梦”之时,此番话语依然激起我——一位普通的青年人民教师——十分强烈的内心共鸣。同志所号召的“这种态度”不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当充分具备和大力发扬的吗?!
俗语说:“要做先生,先做学生”。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不严于律己、不努力学习显然是不行的,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唯有不自满,才能有志于学!然而,问题在于缘何能自知不足而主动学习?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些都是每个青年教师必定会直接面对的具体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在2023年5月底入职以来的实际工作中,前辈们热心的关怀、点拨和指导让我切身地认识到:自己乃是一项薪火相传的共同事业所经历着的一个继往开来的环节。这种自我意识在激起师道尊严之志业精神的同时,也有力地涤除了那种轻浮的自满情绪。事实上,在优良的传统和真正的能者面前,再大的骄矜之气也没有理由不化为知耻而后勇的攀登动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必要为自己找到榜样;榜样是一座标杆,意味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和路径;所谓“学习”,根本上讲,就是向自己的榜样学,追随他(她)们取得进步;榜样就是名副其实的导师。和自己的榜样在一起,我们能在彼此都共同珍视和守护的那个传统里产生真诚的共鸣、成为益己的知音、建立忘年的友谊。说实在的,那些经受住沧桑考验的前辈们乃是一座座丰富的宝藏,他们用生命年华积累起来的深厚的历史感、高水平的思辨洞见以及清醒的时代现实感值得每一位晚辈后学由衷地敬重和思齐。平心而论,要向他(她)们学习的东西真的有很多,概言之,除了知识、眼界、经验、方法等方面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她)们身体力行中所透出来的情怀和修养。显然,知行合一的境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习本身也是一个积累识见、涵养心性的过程,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也,我们青年人所需的不正是这种不愠不火、不急不燥的锻炼吗?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格外强调实践的作用,即在能动地改造环境、解决具体问题中深化认识;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进而言之,学习理应成为我们一种须臾不可离之的生活方式,所谓“学无止境”是也;相应地,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中只争朝夕、积点滴之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3],“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4]。想到这里,便不免对自己追梦远航的前途有种“出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5]的兴奋和鼓舞。事实上,在与前辈们一起交流、请教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常有“头头是道”的启发和领悟,这种经历颇令人感慨古人所谓“功夫在诗外”、“玩索而有得”的隽永意蕴。学习是一种自我更新、乐在其中的美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确非虚言。如此想来,“学而不厌”也绝非抽象的、无可把凭的空话,而是理固宜然,具体实在的切己心得!
常言道:“学以致用”。 同志说“教员是宣传家”[6]。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当然要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本职的“宣传”工作里——宣传知识和美德,宣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然而,如何才能在这种“宣传”过程的始终做到“诲人不倦”呢?这又是值得每一位师者深思的严肃问题!
身为教师若倦于教育正像厌于学习一样是有问题的,那么该如何分析、认识进而解决这个问题呢?“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那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那里就有问题。”[7]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存在,对立统一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倦于诲人的根子不在别处而在于我们未能处理好教(师、育)与学(生、习)之间的矛盾。显然,教(师、育)与学(生、习)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两者的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若能“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教师就一定要从主动创造条件,促成教(师、育)与学(生、习)的积极统一着手,此外别无他法。然而,两者之间究竟统一在哪里呢?如何统一呢?客观的分析告诉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主体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即教师、学生以及思想知识。这三个主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彼此互为“中介”。所谓“相对独立”是指三者各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和独特边界,彼此不能简单等同以致模糊各自的内在规定;所谓“相互关联”是指三者紧密地结合在“教-学”活动之中,整个“教-学”缺少哪一个基本主体都将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想象的;所谓“中介”是指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是沟通另外两者的桥梁和纽带,这也是它们彼此关联的具体特征;最后,之所以称三者为“主体”是因为它们都有生命力和能动性,思想知识本身也不例外。所谓“诲人”的实质也就是巧妙地解释-揭示思想的内涵-魅力,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如果以上的哲学分析不错的话,那么“教-学”的客观规律、实用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都是以围绕“中介”作用的极致发挥为根本瞄着点。换言之,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就不仅是教师发挥“中介”的作用,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和理论各自的“中介”作用,从而形成三者之间能动的积极互动,正所谓“教学相长”是也。如此想来,“诲人”绝非单向度的输出,而是一种分享和传承,以修诸己者授诸人,则内无损于己而外亦有益于人;亦是一种吸收和自我完善,是达人与成己的统一!更何况,正如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乐事,想到桃李芬芳之时,诲人岂有倦哉?!
今天,在民族复兴、图强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身为人民教师能够奉献一己之力,我们都会感到很光荣很有动力!重温同志的“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的良苦用心之时,怎能不有一番切己的思考和感悟呢?!
[1] 语出《论语·述而》。
[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00页。
[3]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见【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蒋门马校注,中华书局,2023,第273页。
[4] 李瑞环:《辩证法随谈》,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7,第14页。
[5] 陶潜:《桃花源诗》,见《古诗源》,【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4页。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2篇
1、从治学态度来看,学生要有学而不厌和学贵有恒的精神。
2、我们应当学而不厌,勤奋刻苦,这样成绩才能步步高升。
3、愿你的追求孜孜不倦,愿你永远学而不厌。
4、在学习方面,我们要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5、我们必须学会学而不厌,努力学习各科知识。
6、郭恩绵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四十余年,精勤不怠,学而不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7、老师教育我们时诲人不倦,我们学习时应该学而不厌。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一种严谨的求学态度。
9、我们应该要热爱学习,做到学而不厌。
10、办法要灵敏多样。一种方法学厌了,可以变更其他的方法,以便学而不厌。
11、知识没有止境;我们要有学而不厌的劲头。
12、对知识,我们应该具有学而不厌的态度。
13、学习要做到学而不厌,()水滴石穿这种坚持不懈好好努力的态度。
14、责任心强且有崇高抱负的人学而不厌。
15、学而不厌是真知,教而不厌是真爱。
16、他这种为革命刻苦钻研;学而不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7、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18、我们应当学习他学而不厌,勤奋好学的精神。
19、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3篇
成材以教育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本文通过 “教”与“学”的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以身作则”的实践原则三方面来浅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引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创立儒家学派,形成一系列的教学思想,整理编写了《诗》、《书》、《礼》、《易》、《春秋》古代典籍。孔子培养弟子三千,其中大批有用之材,他们营造与创建的丰硕的文化成果,为中华民族显称于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就孔子教师观做一浅论。
一、孔子教育思想里的“教”与“学”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素养,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首要的必备的教学精神。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学而不厌”的典范人物。首先表现在“好学不厌”方面。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公冶长》)又说“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述而》)。诚然孔子曾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话,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生而知之”,而是“好古敏求”才得以掌握知识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八佾》)从教学方面来理解,可看出孔子把求知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孔子随时随地留心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求教,真正地做到了学无常师,每事问,对于孔子求知的态度子贡曾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学而》)温和、善良、敬慎、拘谨、谦让这几项是孔子好学的重要条件。“他自称好学入了迷,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终生好学乐学,创造了终生为师的条件。”[1]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孔子的“学而不厌”还表现在“博学不厌”方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孔子以博学著名,陈、楚、鲁、吴、越诸国的君主向孔子求教过关于古代史、植物学、动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问题,他均能给予正确圆满的解答。这些素质可以说对我们至关重要。语文老师不仅要对古代、现当代文化有所了解,且对音乐美术等方面也应涉及。学生在课堂上不应只是学到课本上的一些局限的知识,而是要向更高的层面要求――内在修养的塑造。当然这些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孔子博学多能的必然性。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还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楷模。子曰:“君子不器。”(《论语 为政》)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弟子们。他坦率地告诉学生:“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述而》)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 子罕》)这在教学方面也同样可以说明――孔子认为学好是为了教好的道理。“诲人不倦”更是教师可贵的品格和崇高和精神境界。无论何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
正因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两种精神,孔子兼而有之,使得他成为一代著名教育家的重要条件。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命题中,孔子把教师的教和学相提并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里,孔子已初步提出了教与学的内在联系。困为对教师来说,自学与教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人与自学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二者有内在的联系。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是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表述了教师工作的客观规律。
二、孔子建立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学生的,即是师生,也是朋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孔子教学观中可深刻地体会到。师生情谊十分深厚。他常和学生相聚一起,通过观察、对话等方式来了解和认识学生,他十分注意学生的志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剖白自己的胸怀。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就《论语》的记载来看,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爱护;一方面表现出弟子对孔子的尊重。
孔子对学生尊重,并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能体现出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质性。他提出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子罕》)孔子对后生晚辈,不仅是热爱,甚至达到了敬畏的地步,这是对学生的极大尊重。这里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的发展观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担当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当仁不让于师”,在真理和正义面前,就是与老师也不必谦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他们师生的关系,就是建立在“责善”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经常坦率地交换意见。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有时也纠正老师的缺点:学生受到老师的教诲,老师时或受到学生的启发,收到了教学相长的积极效果。孔子很重视学生品德方面的特点,并虚心向他们学习。他说,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因而能做他们的老师。可见,不断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也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 这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是在学习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的又一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师生的情谊之深厚为中国历史上之罕有。孔子访问列国诸侯,受困于陈蔡,绝粮七日,到处碰壁,不受欢迎,被人骂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如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弟子们仍跟随左右,患难与共,不曾有半点异心。孔子曾感慨地劝说弟子们,由于生逢乱世,患难与共,不曾有半点异心。孔子曾感慨地劝说弟子们,由于生逢乱世,天下无道,他的学说不被人采纳,孔子请他们另投明主,各奔前程,但弟子们不肯离去。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在他的墓旁结庐而居,守丧三年。其中,子贡认为三年还不能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思念之情,又独自守丧三年。
三、结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札记 《〈论语〉选读》 师德理论 研究领会
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其见解、观点是非常现代的”。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影响至深至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删经订礼,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一面。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的论述,更受后人推崇,以致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的影响“江汉已之,秋阳以曝之,皓皓乎不可尚也”。这主要是由于孔子高尚的师德,崇高的“人品声望使人仰慕”(林语堂语)。但近年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德理论的研究和评估仍显不足。研习和领会它,对教育工作者不无裨益。我在指导学生选修《〈论语〉选读》时,偶有得,辄记之,以飨同仁。
作为一个唯道德论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纲领是相通的,认识论和伦理观是统一的。孔子说:“六艺治于一也”(《史记•滑稽列传》),即说明了这一问题。为实现同一目标,建立一个德化的大同世界,政治、道德、知识的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其中道德教育处于至尊地位。孔子一方面寓政治、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另一方面又通过知识教育以提高政治、道德的认识。教育思想是其政治“仁爱”纲领的内容之一。从“仁爱”的总原则出发,孔子对师的要求严格地统一在“修己安人”这个政治纲领之中。“修己”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是求仁获仁,实现政治纲领的途径;“安人”是外在的规范原则,是行仁。“修己”是“安人”的前提和基础,“修己”的目的是奉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安人”、“安百姓”。“安人”是“修己”的终极目的,体现在教师的道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不厌”的学,进行“修己”、“正己”,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内在情操,从而奉着“不倦”的“诲人”精神去“正人”、“安人”。一方面通过知识的传授“安人”;另一方面以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感化学生,即所谓“风行草偃”、“润物无声”,达到“安人”的目的,这就是孔子提倡的言传身教。后儒将孔子的这一思想阐发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八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确认识孔子的有关教师的思想,是不能与其政治思想割裂的。以政治伦理为前提和向导的孔子的师德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乐道敬业,诲人不倦
孔子大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非常看重乐道敬业的。在他看来,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不为名利所动,因此极力反对教师追名逐利,随波逐流。要求为师者要“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要“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他非常担心“道之不行”,说“吾道,一以贯之”,极力赞誉乐业精神。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他大加推崇,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能体现孔子志道乐业精神的是这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赞扬了一个人坚持理想,恪守志向,不为邪恶名利动摇的高风亮节。孔子本人就是一个乐道敬业的典范。
奉着高度的乐道精神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孔子要求教师以“不倦”的精神“诲人”――教育学生。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的学生子贡对他的这种负责精神赞扬不已,慨然道:“教不倦,仁也!”孔子的这种以“仁爱”为实施基础,以学生为出发点的“不倦”的“诲人”精神主要表现在热爱学生上。
首先,孔子对“自行束以上者,皆能诲之”。并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广泛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志向、品行和知识水平等情况,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如他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等等。由于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全面,因此孔子在教学中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思”,“学、习”,“学、行”的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同时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爱好,进行分析教学,并就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作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多问、敢问,养成多问的学习习惯。
其次,孔子的“诲人”还表现在“无隐”上。孔子将自己所知、所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这段表白,充分体现了一个师者应具备的风范。《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陈亢问于伯鱼:“子亦有异问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其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趋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趋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由此可见,孔子确实是本着爱人之心育人的,对学生“无隐”,对其独子孔鲤也无“异闻”,视其子与其他弟子同。当然,“无隐”并非只将自己所知所学平等地传授给每个学生,应“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所选择和鉴别。以“立己”之道“立人”,“达己”之道“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无隐”思想的基础,也是“不倦”、“诲人”的突出表现。
再者,孔子教导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并富于挑战精神,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认为“人皆有过”,只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若“过而不改,是为过也”,学生应当如此,为师者更应注意,以此作为基础,学习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4,要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或优点,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对为师者不应一味笃奉,惟命是从。要“当仁,不让于师”,面对真理,要敢于怀疑一切,富于挑战精神。
最后,孔子也强调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教育学生要“直”面人生。从孔子为政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体罚学生的,主张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避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等。
乐道敬业,诲人不倦,是孔子师德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为师者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归宿。这是孔子师德观念的精髓所在。
2.学而不厌,教学相长
学,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他反对为师者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主张为师者应“敏而好学”,以防“六蔽”。因此孔子在各种场合都十分强调“学”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求教师通过“不厌”的学,才能“博学多能”,而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或只被当作摆设,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认为,“学而不厌,博学多能”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是“诲人不倦”的力量源泉,是教书育人的先觉因素。孔子毕生勤学不辍,“诲人不倦”,堪称“师表”。他说:“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学”对“修己”和“诲人”双方面的重要性,孔子自十五岁就“志于学”,他自认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入大庙,每事问”,通过“时习”、“自省”、“无常师”、“不耻下问”等途径不懈学习。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是孔子对自己不辍致学精神的高度概括的表白。孔子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他还要求“学”要持之以恒且有进取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他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学要积极进取。他对弟子颜渊的进取精神赞誉不已,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善其事”,“致其道”,只有学才能“利其器”,因此他时刻警惕“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致其道”,“善其事”是孔子“学而不厌”的根本动机。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孔子意识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因此他主张教师向学生学习,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提出了原始的教学相长思想。他说的“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肯定“后生可畏”,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达。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在讲“学”“思”的同时,亦十分注重“行”,即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也就是孔子提倡的身教原则。在《论语》中,这方面的言论大多数是针对从政者讲的,但其精神则更须从教者领会和贯彻。孔子的身教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3.1 以“行”立人。孔子认为,不论是为学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应以行立之以榜样,树之以表率。告诫学生从师当“听其言,观其行”,“耻其言,过其行”,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孔子的这种教育下,学生中形成一股“躬行君子”的风气。
3.2 以德感人。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施行心理的影响,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次,季康子告诉孔子国内盗匪横行,他深以为忧。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多种场合,孔子都采取了“欲无言”的态度。子贡不解就问:“子如不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只要为师者“身正”,则又有“何言哉”,否则“则为之也难”。同时,孔子要求教师能“自讼”“内省”“躬自厚而薄责人”,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做自我批评,应“求诸己,不求诸人。”
3.3 以形塑人。要求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外表仪态,应“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必过分讲求“猛”,这样也可以达到“正人”、“安人”的目的。
孔子的身教原则要求教师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仪态应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绘事后素”,“文质彬彬”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教师“逮之躬”,“躬于行”,“道之以德”,塑之以形,则学生亦“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励”,照样可以使“其事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教的目的,才真正能称其为师表,真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4.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5篇
手不释卷的同义词是什么
手不释卷
【读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义】: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同义词】:
学而不厌
手不释卷造句
1.戈培尔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地研究外国报刊,以便利用它们宣传中的弱点。
2.制作模型火车是他废寝忘食的爱好
3.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我们要找遍所有妓院
4.他专心致志于这项工作,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5.他们在学习上认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6.他常常聚精会神地做工作,这时他会废寝忘食。
7.这本小说非常引人入胜,她一口气读了下去,甚至废寝忘食。
8.我在寒假的时候拿到第一集的哈利波特。说实在的?我读到废寝忘食?我在一天内就把整本书读完了。
9.回家后,我们很兴奋,我们跑到楼上,启动了电脑,整天就在看在本州如何收养美国孩子我们废寝忘食,可见我们是多么兴奋。
10.然后我又找来一堆什么戏剧的起源、表演艺术概论、演员的形体动作与形象创造、电影电视表演基础等之类的书,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并且时而伴以肢体语言的表现,大家都以为我发疯了,其实我自己知道我没有。
同义词造句
1.愿你的追求孜孜不倦,愿你永远学而不厌。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学而不厌。
4.小小的生日祝福。略表我的心愿。愿你的追求孜孜不倦,愿你永远学而不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