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
《春风》原文及赏析1
春风
荡漾无端入画堂,帘栊微动昼初长。暖催花底莺声滑,轻拂檐前燕翅忙。
酒醒香尘凝座榻,梦回芳草满池塘。飘扬不解留春住,又逐秋千度粉墙。
赏析
(1)春天的风。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唐元稹《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张天翼《春风》:“春风是*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清钱谦益《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陶行知《实施**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春风化雨”。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春风面”。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春风一度”。
(8)指茶。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荡漾
(1)水波微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诗:“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寺四周皆水,碧漪荡漾。”
(2)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宋邹登龙《采莲曲》:“兰桡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妩。”阿英《盐乡杂信》十一:“我们便雇了四只小舟,并行于西湖之中,荡漾于微波之上。”
(3)思想、情绪等起伏波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七:“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唐刘慎虚《江南曲》:“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水浒传》第四五回:“这贼秃*心荡漾。”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十:“一股喜孜孜的味道在心里荡漾。”
(4)飘扬;飘拂。宋梅尧臣《伤白鸡》:“犹看零落毛,荡漾随风吹。”《水浒传》第一回:“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清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提琴的哀怨的调子在空中荡漾。”
(5)引申为吹拂。萧红《生死场》六:“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
(6)浮动;浮现。唐郑谷《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诗:“芜湖春荡漾,梅雨昼溟濛。”清余宾硕《莫愁湖》诗序:“山色湖光,荡漾几席。”老舍《四世同堂》二六:“笑的声音断了,笑的意思还在脸上荡漾着。”
酒醒
谓醉后醒过来。宋苏轼《谒金门·秋愁》词:“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元萨都剌《戏王功甫》诗:“王郎酒醒倚修竹,雪后重檐拥毳衣。”《水浒传》第十一回:“看天色晓来,林冲酒醒,打一看时,果然好个*院。”清张锡祚《田家》诗:“酒醒春鸠鸣,踏月起浸谷。”
《春风》原文及赏析2
扬州慢·十里春风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赏析
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首词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咏花,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显,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人将花儿作天上的仙女,告别了琼楼瑶阙,飘然降临人间;写她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簇拥成球;想象她成天伫立在石阶畔,既有杨贵妃那丰腴的体态,又有赵飞燕那样绰约的风姿;她摄取了世间一切草木之花的丽质清气,集于一身。……
花和美人向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将琼花比喻为杨贵妃、赵飞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琼花莹泽洁玉的特点,最为逼真。其次“敛群芳、清丽精神”七字,也堪称新、警。其后几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词人在后半篇内,却将作品的质量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其契机是什么呢?这就得从所咏之花的特殊性说起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翠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琼花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有高洁的品性,实属难得。琼花的名字,永远与扬州齐名。因此,历来咏琼花者,不能不咏及扬州。
此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选用的词调就是《扬州慢》;其次则整个上阕的背景亦是扬州。自***开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遭空前浩劫。罢兵了,休战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时期,扬州是否有条件稍稍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呢?没有!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经成了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臣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扬州慢》一词中就有这样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尽管词人之所以选用《扬州慢》的词调且写下“十里春风,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实际上在为扬州衰败之叹作铺垫。果然,他从历史之扬州的“盛”中反观出了现实之扬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于是掉转词笔,改用第一人称,愣将半篇未写完的“琼花赋”续成了一首“哀扬州赋”。这下阕,便是词序之所谓“感”了。
上阕所赋,是想象中的琼花,扬州后土祠中的琼花,昔日的琼花;眼前摆放着友人折赠的数枝琼花还没有派用场,何不借她起兴?于是乎乃有:“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一句意思是谓:碎雨敲窗,将我从午梦中惊醒,只见窗前花瓶里插着几枝琼花,****,飘浮在天空。这花是哪儿来的?直说友人所赠,就无诗意,且下面文章难作,故尔从虚处着笔。“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像是琼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独,特骑着仙鹤从扬州来鄙地一游。
“花神”既从扬州来,何不向她打听打听扬州的近况呢?于是引出下文“为问竹西风景”,其实不用问,词人也可以想象扬州“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残败景象,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顾左右而言它道:“长空淡、烟水悠悠。”七字虽不着边际,却委实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说还休”之慨,诵之令人回肠荡气,只觉无限落寞惆怅都在言外。以下剑及履及,顺势明点出此种情绪并揭示其所从来,放笔为全篇收尾:“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范仲淹《渔家傲》词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据此,则作者当时所居,是否也属边城呢?
粗粗看过,三句只是直书此时此地之环境与心境,似可一览无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觉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实在耐人寻味。试想,“黄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则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个“已是黄昏独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时”与“彼时”相同画面的多重叠印而何?此盖就纵向而言,若作横向观察,读者又可以看出,它还是多种相似图景的双影合成。细细体认,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扬州慢》词之“渐黄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扬州,而扬州自见。
词人一生写了许多咏花词。今存《虚斋乐府》六十八首,咏花之作就有***首,竟超过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调不甚高。只有这首词,原本只为赋花,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遂成**,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
《春风》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翻译:
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
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大雪过后。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注释:
试手:尝试身手。
頩姿:美丽的姿色。頩,面目光泽艳美。
明沙水:明净的沙水。
端须:只该。
期:约定之时。
钗头:妇女的头饰,多为金玉器。
燕:通“宴”,宴会。这里指举办宴会。
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有玉楼十二层。
赏析:
词的起句奇绝。春风吹绽百花,这是很普通的比喻修辞,把春风之吹拂说成春风之手的抚摸,这也是很常见的拟人修辞,但是此词作者把这两者融合,再加入了他独有的体会之后,一句“春风试手先梅蕊”就显得异常新颖了。“试手”二字仿佛是说春风吹绽百花的这门“技艺”需要先操练一下,而操练的结果则是使梅花先于百花开出了花蕊。冬去春来,春风自然要启开冰封的万物,但它却独钟情于梅花,暗含着对梅花的赞颂。“頩姿冷艳明沙水”一句以外在写内质。“颍姿”是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这都是暗指它清高幽独的气质。“明沙水”是它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正是为了凸显梅花的高洁。
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主动地不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
下阕开始写梅花与人的互动。“清香闲自远”句写梅花的幽香,已暗含着闻到花香的人。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因此女子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再次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已自高**美,更加“雪后”修饰,一种幽冷清空的气氛更加强烈。而梅花因其高洁的品格和气质,被邀请到这样的地方赴宴,又荣列人间众芳之首,这是何等的荣耀。这一想象的目的还是从另一个角度赞美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无论是比喻、拟人还是想象,目的都是为了赞誉梅花的各种品格。赵令畴因与苏轼交好而入*籍,一生仕途坎坷,此词虽表面上只是写梅花的品格.但未尝不是以梅花自喻,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情。
创作背景:
宋朝是*历史上植梅的繁盛时期,咏梅的作品也很多。赵令畴的这首《菩萨蛮》同样是借梅花以寓性情,寄托深远,非徒然咏梅。词人性情中的那份孤傲与傲雪的梅花极为相近,于是便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心境。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
——《人日》原文及赏析3篇
《人日》原文及赏析1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释:
1.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赏析: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人日》原文及赏析2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古诗简介
人日两篇,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律诗作品,一首五言,一首七言。五言诗表达了韶华逝去的无奈情怀。七言诗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
赏析/鉴赏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熏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杜甫这两首诗就是写“人七日”的。
五言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是说这年从元日(初一)到人日(初七)都是阴天。“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是自然的了,“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开始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了。不是紫山悲,而是诗人悲。为什么呢?“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原来是慨叹自己老了,不必费心再和别人对比黑发多少了,因为蓬乱的鬓发早就稀疏无几了。
七言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就是说跟随风俗和大家一起谈笑过初七。“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无非就是说饮酒作乐之事。“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好像兴致更浓了,拔剑舞弄又弹琴自娱。“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早春来到,激发了人们新的斗志。怀有正直理念的人们不再担心“行路难”(即理想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尽情欢乐。
《人日》原文及赏析3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品介绍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28首。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原文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作者:唐·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注释
①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南阳:县名,唐代属山南道邓州,境内有淯水,与沔水(汉水)相通。汉川:隋汉川郡,唐为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或谓“汉川”即汉水,襄阳在汉水沿岸,故浩然借“汉川”以指故乡。然汉水导源嶓冢,流域甚广,不宜专指一地。浩然有《行出东山望汉川》(一作《行至汉川作)),乃游历汉川(南郑)一带所作。
②不似艳阳时:谓其地春来较晚。
③羁怀:旅怀。
④裁书:剪裁书信。书,全诗校:“一作衣。”按,作“书”是。二句用鸿雁传书典。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之一,他前期主要写**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_28人日登南陽驿門亭子,懷漢川諸友孟浩然
朝來登陟處,不似豔陽時。
異縣殊風物,羁懷多所思。
剪花驚歲早,看柳訝春遲。
未有南飛雁,裁書欲寄誰。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2)
——《江上》原文及赏析3篇
《江上》原文及赏析1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注释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所以这样说。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说“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思乡之情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海:指水面*阔。古时也称江为海。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江上》原文及赏析2
***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古诗简介
《江上》是明代孙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初秋时节江上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己淡淡的思乡愁绪,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注释
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赏析/鉴赏
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 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江上》原文及赏析3
原文:
西江上送渔父
温庭筠
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
注释:
⑴严光:即严子陵,著名隐士,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曾隐居于浙江富春山垂钓。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此溪有浣纱石,西施曾于此浣纱。此句谓渔父追随严光,隐居与若耶溪。
⑵菱棹(zhào):采菱的小船。菱:一本作“茭”。[1]
⑶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
⑷苇花:即芦花,生于水边。
⑸鸥鹭:一本作“烟鸟”。鹭:一本作“鸟。
⑹白苹:水中浮草,夏秋间开小白花。
⑺五两:刘学锴认为这是古代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藉以观测风向、风力。一作“正雨”。
①三秋:此指农历九月,即秋季的第三个月。 ②梅雨:指连阴雨。 ③枫叶:经霜变红。喻严寒即将到来。 ④蓬舟:简陋的小舟。 ⑤苇花:芦苇花。
名句: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这两句是说,时已深秋,连阴雨下个不停,更为发愁的是,红叶经霜,天气渐寒,冬日的生计该怎么维持?昨夜船停江边的芦苇丛中,孤单、寂寥,更显得景象凄凉。两句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景象本已凄凉,而又夜宿芦花荡中,更增添了愁苦惨淡的气氛。
赏析:
《西江上送渔父》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渔父从容闲适的生活,寄托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蕴含着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学思想。
此诗首二句提纲挈领,点明渔父如严光般隐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写漂泊水上,随遇而安,如鸥鹭般匿与芦苇丛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与自然之中。末二句评家们有争议,有的认为只是写水上所见而已,并无深意。有的则认为写楼船日暮仍劳劳不休,还要测风远去,借此反衬渔父从容闲适的生活。从前六句中尚难看出飞卿是否有意讽刺世上劳劳不休之人,因此两说均言之成理,可并存。此诗重点在于随遇而安上,飞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写渔父“偶随鸥鹭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犹能传递出一种无目的性的生活,正与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学思想契合,此应为此诗主旨。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3)
——清*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清*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清*乐·春风依旧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翻译
春风和往年一样,十分关心隋堤上的杨柳;清明时节温暖时分,它把柳枝儿揉搓成鹅儿黄的颜色。
去年春天,我与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门外的隋堤上,一起流连;今夜,我却只能在梦中和你化为云雨的魂魄相见。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几个夜晚,就会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注释
著意:著,显露;显著。意,情景。
隋堤柳:指***时在运河堤岸所植的杨柳。“搓得鹅儿黄欲就”:搓,用手掌来回揉摩,此处喻谓给柳树染色;鹅儿黄,即鹅黄色‘就,成。
紫陌:指京师郊外的路。
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系青色,俗称青门。此指京城的城门。
雨魄云魂:比喻作者的行踪像雨中的魄、云中的魂一样飘泊无定。
创作背景
元祐年间,赵令畴因元祐*籍,被废十年。词人写下此诗借景伤怀,表达了对昔日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间写暮春时仃伤别念远之情。
上片写隋堤春柳。春风还是那么和煦,不过它对沿堤的柳树好像特别关爱。在天气清和明丽的时候,风儿轻轻地抚摩着柳枝,一直把它揉搓出千万条嫩黄的垂丝,随着春风荡涤摇曳。“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的“去年”、“今宵”之顿跌做一铺垫。“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过程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
下片则用语浓重,写盼归而至黄昏无望的无限感伤。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去年今日的柔情蜜意与今年今日的丧魂落魄放在一联之中,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反差,大喜大悲,给读者一种肝肠欲断的感觉。“紫陌青门”为去年今日与佳人踏游之地,而今年此日则佳人已如云雨飘逝,难睹芳容,抚今思昔。益增悲慨。末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果把一个人生生置于这种折磨之中.用不了几天,他就会死掉。”极言此刻的折磨是何等难以忍受。
清*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译文
和煦的春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注释①著意:有意于,用心于。隋堤柳:***大业**(605)重浚汴河,开通济渠,沿渠筑堤植柳。至宋代,近汴京一段多为送别之地。
②鹅儿黄:幼鹅毛色黄嫩,故以喻娇嫩淡黄之物色。
③紫陌:旧指京师道路。
赏析
此词写春景以抒情,忆旧而怀今。写景细致精工,如“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令人赞叹。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结尾二句,笔法与晏几道《木兰花》“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所表达的感情,晏作为沉痛,此则“最为悲切。”
清*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翻译:
和煦的春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赏析:
此词写春景以抒情,忆旧而怀今。写景细致精工,如“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令人赞叹。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结尾二句,笔法与晏几道《木兰花》“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所表达的感情,晏作为沉痛,此则“最为悲切。”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4)
——**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兮一作:坠兮)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注释
①戈:*头戟。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②错:交错。毂(gu3):车轮中间横贯车轴的部件。古时常以之代指车轮。短兵:短兵器。
③凌:侵犯。阵:军阵,阵地。躐(lie4猎):践踏。行:行列。
④骖:驾在战车两旁的马。殪(yi4义):死,杀死。刃伤:被刀剑砍伤。
⑤霾(mai2埋):同“埋”。絷(zhi2植):用绳子拴住。
⑥援:拿起。枹(fu2福):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
⑦天时:犹言天象。怼(dui4对):怨愤。威灵:神灵。
⑧严杀:犹言“肃杀”,指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壄(ye3野):古“野”字。
⑨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
⑩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
⑾心不惩:心不悔。
⑿诚:果然是。勇:指精神上的气势。武:指孔武有力。
⒀终: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夺。
⒁神以灵:指为国捐躯的将士死后成神,神灵显赫。意谓他们精神不死。
⒂此句一作“魂魄毅兮为鬼雄”,意较佳。
**: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
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都丢弃在旷野上。
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终:始终。凌:侵犯。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汪涌豪)
**原文翻译及赏析2
**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译文: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即使尸首分离也不悔恨。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释:
**: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残杀”,士兵被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野:古读“暑”,和“怒”字押韵。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⒀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⒃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⒄终:始终。凌:侵犯。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秦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淅川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公元前301年(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原文翻译及赏析3
**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九歌》中的《**》,是一首追悼为国**的将士的挽歌。据说,
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5)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篇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译文
在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慢慢地揭起帘子往外看去,两只燕子好像在与美人窃窃私语的样子。燕子与美人都好像在惋惜春天快要过完了。屈指一算,太阳都升的很高了,一天又快过完了,不知不觉中中天空又飘飘洒洒的下起了小雨。
流动的溪水和落在溪水中的花都没有办法去询问,只有天上的飘着的流云。缓缓的飘来飘去。端着酒劝说天上的云暂时停一下,只有你还能阻断春天回去的路,不让春天回去。
注释
晓日:晓,破晓,拂晓,晓日指朝阳,一般引申为清晨。
窥(kuī)轩:窥,看;轩,窗户;窥轩,向窗外看去。
语:告诉,说。
似:好像。
暮: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色将晚,意指迟暮之年。
时霎:犹一霎,至少是一刹那,这两字十分委婉巧妙。
冉冉(rǎn):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
持酒:持,端;持酒,端起一杯酒。
碍断:阻截,挡住。
赏析:
《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这首词秦观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是秦观甫至郴州,又谪柳州,继而在横州做没实职的差事,再贬雷州之后在苦闷中所作。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赏析:
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离别相思之词。**开时,是双方离别之时,也是相约重逢之时,故而**成为了他们离合聚散的标志,每见**,格外动情。前三句描写一年之前的离别情景,那是“**开时”,彼此都为离别而悲伤,并且“共说深深愿”,许下心愿,立下誓言,其内容当包括下文所说的“重见金英”时节必定回来团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开了,人却没回来,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这一句,非常真实,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显然是点题之笔,但在此前,女主人并没有把这个两个字放在心上,因为她虽然身处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却只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记日,待到菊花重开,离人便可团聚,因为这是约定好的,发过愿、立过誓的,故而她对团聚重逢深信不疑,这之前,只不过是等待罢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于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间才感觉到了离人是在遥远的天涯。相见有期一下子变成了相见无期,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经很不简单了。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怨,词的下片写的就是此苦此怨无法排除的情况了。“罗带同心闲结遍”,“闲”字,只能是故作轻松的口头话,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闲过?说这里面还寄托着她内心深处的一线希望和竭诚祝愿,倒是符合实情的。最后两句,“别怨”二字又是点题,泪洒彩笺而写不成书信,也是相思和别怨无法排除的一种表示。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
原文:
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
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
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嫋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第二,它说自己此刻的相思情意“先到”了溅裙的水边(也即溅**水痕的石榴裙下),这就既写出了自己感情之真挚深长,又显得十分的缠绵和优雅。读着这一句,人们一下子从眼前的料峭春寒中跳到了那个春光骀荡的季节里去,同作者一样获得了心理上温暖而美好的快感。这种写法,利用了“时间差”,利用了“想象力”,使读者坠入了一种无限温馨而又迷离的境界中去;从词的结构来看,也大有“峰回路转”、“余味无穷”的妙处。所以从其“情”来讲,全词确是一往情深;从其“文”来讲,又显得相当的“瑰奇”、“警迈”(张镃《梅溪词序》)。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蝶恋花》构思精巧,有神来之笔,最明显的证据是李商隐仅仅感觉到“春心莫共花争发”,而史达祖却进一步在文中说到了“春心先于花争发”。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6)
——《乞巧》原文及赏析3篇
《乞巧》原文及赏析1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乞巧》原文及赏析2
鹊桥仙·乞巧楼空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涩涩娇羞。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
七夕:农厉七舟七日之夜、俗称七夕。《荆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彩,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又,《东京华梦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女郎歹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故七夕是为古代一大节日,此日除乞巧外,民间还有曝晾经书,弄化生(用蜡作的婴儿),即乞子,同时亦有乞富、乞寿等风俗。
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丁宁:同叮咛。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即莲花。
菱丝:菱蔓。
翳:遮掩之意。
钿合:金饰之盒。
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陈鸿《长恨歌传》谓:“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李贺《春怀引》:“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简析
此篇约作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表达了楼空人去,物是人非的伤感,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亦实亦虚、饶有浪慢特色。
《乞巧》原文及赏析3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7)
——《墨梅》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墨梅》原文及翻译赏析1
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翻译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张嵲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墨梅》原文及翻译赏析2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它不羡慕姹紫嫣红的艳丽色彩,也不希望有谁来把它夸奖。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让天地间充满那淡淡的清香。
[出自] 元 王冕 《墨梅》
全诗是: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坤:天地。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的画中的梅花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于是绝意功**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 [池头]池边。 [洗砚(y4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乾(qi2n)坤(k&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二: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于是绝意功**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主题:这首诗借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愿向**者妥协,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墨梅》原文及翻译赏析3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吾家 一作:我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于是绝意功**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8)
——《守岁》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守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⑴垂尽:快要结束。
⑵壑(hè):山谷。
⑶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⑷强(qiǎng):勉强。
⑸哗:一作“喧”。
⑹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⑺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⑻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⑼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9)
——《狡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狡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狡童
(先秦)
佚名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翻译
译文:
那个美貌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再说话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饭也吃不下啊。那个美貌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同吃饭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觉也睡不安啊。
注释:
①狡童:美貌少年。
②维:因为。
③息:安稳入睡。
赏析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 《狡童》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姑娘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毋怪这位姑娘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了。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少女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女子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中谷有蓷》中是位饱尝辛酸的弃妇,听她的怨诉,似闻重压之下,受伤的心灵在**;《柏舟)中少女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反对,听她的哭诉,可感到哀怨中混和着绝望的呐喊;《狡童》中的这位少女只是初遭失恋,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这位少女不同于《褰裳》中那位开朗泼辣女子的柔弱缠绵的个性,也由此得到了鲜明的表现。钱钟书指出:《狡童》与《褰裳》、《东门之墠》及《子衿》等对不同女子爱情心理的刻划,“已开后世小说言情之心理描绘矣”(《管锥编》第一册)。诗文小说,打通合观,实独创之见,会心之言。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使初读者有艰深难解之感。《狡童》则不然,不仅少女的感情哀伤动人,少女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此诗的主旨,应是无须争辩的了。可是,汉代经生却以之为刺诗,《毛诗序》云:“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共事,权臣擅命也。”郑笺云:“权臣擅命,祭仲专也。”谓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后人多从其说。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就这样久遭曲解。“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钱先生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春风》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0)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诗简介
《古意》由李颀创作。这首诗的题目叫“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翻译/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的高度。
“**”句:**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翻译
月亮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辉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
月亮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
世俗的**可以压倒山岳,却难以折服志士的心志。
男儿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杀却不可以苟且安生。
注释
古意:与“报古”、“怀古”之意相近。
势利:权势**。
守:节操。
苟:随便,得过且过。
赏析
范仲淹等人能坚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诗人认为是由于他们有崇高的品质:“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他们的品德如皎皎月光,明月有时或缺,虽缺仍清辉皎皎;他们的气质如百炼而成的宝剑,虽遭挫折而刚性依旧。诗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月缺会再圆,“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青天”;剑折可再铸,仍可“白光纳日月,紫气排牛斗”。****亦是如此,奸佞可暂时蒙蔽圣听,但终究会有败露之日,只要保持节操,坚持**,正义一定能战胜**。诗人以此来鼓励友人,也以此勉励自己。他一生关心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积极**新派的革新主张,反对因循保守和官场**。虽然屡试不第,久困下僚,无法施展怀抱,但仍矢志不移,保持高风亮节。他把满腔穷愁感愤一发于诗,用诗反映重大事件,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抒写时爱憎分明,激情喷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他一生虽坎坷多辛酸,但诗歌创作却获得巨大的成就,充分表现了“剑折不改刚”、“难屈志士肠”的精神。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要坚守志节,首先就得与习惯**、权臣作**。诗人赞赏范仲淹等人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弹奏吕夷简及其*羽,据孙沔奏章,夷简为相,黜忠言,废直道,只知姑息求安,以推卸责任为能事。致使外敌入侵,百姓内困,纪纲大隳,官吏称职的十不得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九)但因宋仁宗甚为倚重,夷简三次为相,权倾一时。尧臣在此诗中称之为“势利压山岳”,在《猛虎行》中复称他“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锘,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这都形象地描绘出权相气焰薰天不可一世。据史记载,范仲淹离京赴饶州日,朝臣惧祸而回避,送行者只有李绒、王质二人。欧阳修盛暑南行无匹马,抵夷陵时已是初冬。仲淹等人**虽然失败了,但忠肝义胆,世人共仰,气节凛然,可杀不可辱。馆阁校勘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诗出,“都下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甚至还流传到契丹。
此诗写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时作者知建德县事。在这前一年,北宋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仲淹被贬饶州,范仲淹好友尹洙贬郢州监酒税,余靖贬筠州监酒税,欧阳修贬夷陵令。梅尧臣得知消息后写下此诗。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翻译
你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
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心中的'辛苦给谁说道?只能托燕传情。
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杼:织布机的梭子。
就算容颜芳华一下子就到了尽头,还有我对你的情意始终不会变。
注释
毡: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文练:有花纹的熟丝织品。
綖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古通“延”,延缓;松懈。
荆扬: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赏析
这首诗一说吴迈远作,二说鲍令晖,此诗解说出处指的是鲍令晖的《玉台新咏》。
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指想着对方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二句写自己,意思还是承上而来,因为寒在他身,忧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第一层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归。
下面六句为第二层,荆州,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上一层先从对方落笔,由彼而己;这一层先从自己所处地写起,由己而彼。
她说: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虽说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却“不见”。这里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荆扬”而来,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双关,地之“寒”,是明写;君去不归,音信渺然,“南心”不见,则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这是暗含;“南心”,一说“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这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是“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不过这里要结合“春早和”的背景来理解。
冬去春来,时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风,杨柳如丝,春色撩人春心动,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归,春日偏能惹恨长,你可知道?说不尽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见”,何等伤心,自在言外。
无怪沈德潜称赞:“北寒南心,巧于著词”(《古诗源》)。“巧”在它紧接上文,自然生发,翻出深意;“巧”在它借时借地,遣词造句,词简意丰,妙语传情。不过,心事万千,谁与共论,左思右想,还只有托燕传情,这种怨“君不见”盼君“见”的矛盾,真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回肠百转、痛苦而又执著的心态。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发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形”指人之体,“颜”指人之貌;“杼煎丝,喻不休;风催电,喻甚速”(张玉谷《古诗赏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富贵貌难变,贫贱颜易衰”(吴迈远《长别离》)。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形迫”、“颜落”,用字灵活,形象鲜明,语意生动,既将上文“辛苦”二字补足,又自然地逗出容华虽尽,初衷不变的情意。细针密线,层折而下,最后再一次向对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复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无。余意萦怀,悠悠难尽。
这是一首代思妇抒情写怀之作,然其突出之处在大量的叙事,妙在所叙之事皆孕满着浓郁的情意,这种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仅是抒情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经验,对于*古代叙事诗的影响则更是深远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