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秋故居探访
6月14日,笔者怀着敬仰的心情,兴致勃勃地来到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慕名探访“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走进村口,就看见一块高大的石碑竖立在路旁,格外醒目,上面铭刻“青树岭村”四个斗大的字,石碑下部还嵌有一块黑底镏金铭文:“青树岭村版图面积九点八平方公里,是毛泽东主席双儿女亲家张文秋的故乡……”
沿着村中水泥路前行,见到村里的红色广场上,张文秋及家人的宣传画像布满墙头。再往前不到一公里,望见几棵古树下有一口大堰塘,迎面有一排高矮不齐的土屋,当地人俗称“谢家湾”。
在“谢家湾”有一栋张家老屋,门前栽有两棵桂花树,将老屋门脸遮挡得很隐秘,看不到房屋全貌。路人经过,如果不打听,并不知道此屋就是历经百余年的张家老屋――“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
走进张家老屋,才知道里面住的并不是张文秋的亲人,而是村里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太何道英。据现在张家大屋的户主何道英介绍,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与家人花大价钱,从一位姓罗的村民手中买下来的,一家人居住了近四十年。据说,姓罗的村民所拥有的张家老屋,是解放初期土改时政府分给的。
当笔者用镜头拍摄张家老屋时,发现外屋是砖墙,天井上房是一排土坯房屋。而且整个房里房外残檐断壁、千疮百孔,呈现出沧桑感。据户主何道英介绍,外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造过的,已把土墙换成了砖墙,眼前的房屋早已失去了原貌。只有里屋还是原先的老土墙,遮风雨的过道也被拆除过,只有天井还是老样子。
前几年,京山县博物馆按照张文秋后辈们的要求,在“张文秋故居”里屋斑驳陆离的外墙和内墙上,悬挂了十几幅张文秋与家人的老照片,足已证明现在外人居住的张家老屋就是“张文秋故居”,可供游人参观。但这种补救来得太迟,已无法挽回真正意义上对革命老前辈的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张文秋历任中国银行总行人事办副主任兼全国金融工会办公厅主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负责人。在此期间,她先后出访过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东德等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文秋与毛泽东一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她哺育培养长大的女儿刘松林与邵华先后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结为伉俪,成为毛泽东的“双重儿女亲家”。张文秋堪称世纪老人,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经历坎坷,出生入死,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她凭着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度过了革命的一生。
2002年7月11日晚9时,张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张文秋是革命老前辈、党的好儿女,更是京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她对生养的京山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多次荣归故里省亲访友,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按常理,张文秋作为早期中共京山县委领导人之一,革命的老前辈,经历过北伐战争、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她的故居应该作为传统教育基地得到修缮和保护。可是情况究竟怎样呢?
当笔者看到眼前“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破烂不堪,面目全非、名存实亡,感到十分心寒。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6年,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前辈张文秋,她出生的故居,却没有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令人感到悲哀!
今天,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京山县是一个革命老区,有许多革命遗址和遗迹需要加以保护。铭记历史,教育后人,振兴中华,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拿出实际行动,保护和修缮“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供后人瞻仰,传递正能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