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精选4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1
张彬福 张鹏举
培养语文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类似这样。”他还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留下来的”就是习惯。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一天写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等等。目的是使每部大脑机器转起来。
第二,逐渐加速。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例如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写250字以上。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中下等学生可能不适应。老师辩证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制定适应加速的措施。
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计划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具体训练数字,而且每天课内写什么,课外读什么都是由学生确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由学生充分讨论,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生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形成了自学习惯。”(摘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而且要经常训练,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分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认同的(经过了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把计划变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魏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耳惯的养成。这些做法的意义和道理都值得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魏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注意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
叶(圣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不论是提高阅读速度,还是坚持记日记,都一丝不苟。他常教育学生说:“定了干,说了算。”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自学的习惯,而且也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我们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经验时,总能从中看到他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从为师者来说,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语文教学(不只语文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确是探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
●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
●脑子紧用一阵子,也像肌肉紧用一阵子一样。久不激烈地跑200米,乍一跑,一个猛劲跑完了,第二天就会腿部肌肉疼。久不让大脑思维紧张地运转,乍一猛用,过后也会有不舒适的感觉。
思考惯了的人不思考,不思考惯了的人开始思考,几乎要有同样的毅力才能战胜惯性。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耍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摘自:《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
达尔文主张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进行教育。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拥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全省的家家户户。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逼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万一在家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类似这样。”他还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留下来的”就是习惯。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一天写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等等。目的是使每部大脑机器转起来。
第二,逐渐加速。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例如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写250字以上。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中下等学生可能不适应。老师辩证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制定适应加速的措施。
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计划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具体训练数字,而且每天课内写什么,课外读什么都是由学生确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由学生充分讨论,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生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形成了自学习惯。”
(摘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而且要经常训练,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分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认同的(经过了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把计划变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魏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耳惯的养成。这些做法的意义和道理都值得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魏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注意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
叶(圣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不论是提高阅读速度,还是坚持记日记,都一丝不苟。他常教育学生说:“定了干,说了算。”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自学的习惯,而且也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我们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经验时,总能从中看到他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从为师者来说,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语文教学(不只语文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确是探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使用几种字体的板书,主要在于他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他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上展示出自己某方面的优长。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使大部分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主要在于他使每一个学生,不论程度如何都能够取得进步,“不断获得成功”。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使他的课上得自然流畅,主要在于他的语文课上,学生们能够看到比语文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做”。
这些,我们了解了魏老师的“激发兴趣”的做法,特别是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之后,就能体会得到的。
“在传统教学法中,起特殊重要作用的是一些实质上跟认识没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动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就是要获得优良的分数。当这一动机起着作用的时候,教学论里所说的克服困难和作出努力就只是为了达到与认识无关的外部目的,而掌握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在实验体系中,不借助分数及类似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实现我们的教学论原则,就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增加和深化这种诱因,不断的以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当然,这里也往往会产生勤奋,但是勤奋是由内容丰富的、使渴望认识深入成为习惯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勤奋没有来自外部压力所造成的不愉快性质。”(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第5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魏书生老师教学的成功,就在于他使每一个学生“勤奋”起来。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因此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主要的。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基础不是零,教师反复的讲解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使他们产生厌倦之情。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需要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去理解未知的东西;他们只需要记住教师讲解的结论,然后背下来应付考试就行了。这样的课,很难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语文课应该是最丰富最有意思的课,因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一叶扁舟,古今中外无不包括在语文之中。然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反复在读教材中的百篇左右的“基本课文”,兴趣从哪里来呢?既是工具性的课,既要求实践性强,就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使用这个工具,去大胆的实践!他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使用语言的规律,才能把语言使用得好起来,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爱学。而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播作用,好像一个大人教小孩子走路一样,放手让他走,只有在他摔倒的时候才去扶一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是成功者,他的学生是成功者。
魏老师教学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他在教学中灵活机巧恰当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教态,以至带学生唱歌,甚至作“气功”,都给学生以新鲜感、新奇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钦佩,甚至敬慕。反过来,从钦佩教师进而喜欢这门课。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有过的经验。
学生在课上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魏老师的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气氛始终是活跃的,这又与教师的教风大有关系。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形成和多种条件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师的语言、教态、教风以及班级的学风等等都是其构成因素。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节奏紧凑有致,教师的语言简练生动,教态亲切等等都是创造良好气氛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师的教风尤为重要。哪个教师大力发扬了民主教风,哪个班级的学风就端正,哪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持久的保持其良好的状态。魏老师是一个在教学中讲求民主、科学的人,自然他的教学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因而受到学生欢迎。
魏老师总结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法”,但是激发学生兴趣不是目的,是手段。因为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动作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所以对其他非智力活动也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是更有价值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爱学,才能学得好。可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是成功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是成功者。
魏书生老师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总结了许多先进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只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还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所教的学生届届中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平均分都是第一。他的儿子魏星,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去年以总分669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魏书生局长还兼初中语文课,他教的两届毕业生中考语文成绩平均130多分(满分为150)。他凭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授给学生最先进的最适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的就是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
●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
●脑子紧用一阵子,也像肌肉紧用一阵子一样。久不激烈地跑200米,乍一跑,一个猛劲跑完了,第二天就会腿部肌肉疼。久不让大脑思维紧张地运转,乍一猛用,过后也会有不舒适的感觉。
思考惯了的人不思考,不思考惯了的人开始思考,几乎要有同样的毅力才能战胜惯性。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耍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摘自:《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
达尔文主张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进行教育。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拥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全省的家家户户。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逼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万一在家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类似这样。”他还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留下来的”就是习惯。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一天写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等等。目的是使每部大脑机器转起来。
第二,逐渐加速。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例如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写250字以上。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中下等学生可能不适应。老师辩证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制定适应加速的措施。
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计划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具体训练数字,而且每天课内写什么,课外读什么都是由学生确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由学生充分讨论,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生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形成了自学习惯。”
(摘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而且要经常训练,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分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认同的(经过了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把计划变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魏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耳惯的养成。这些做法的意义和道理都值得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魏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注意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
叶(圣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不论是提高阅读速度,还是坚持记日记,都一丝不苟。他常教育学生说:“定了干,说了算。”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自学的习惯,而且也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我们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经验时,总能从中看到他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从为师者来说,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语文教学(不只语文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确是探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使用几种字体的板书,主要在于他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他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上展示出自己某方面的优长。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使大部分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主要在于他使每一个学生,不论程度如何都能够取得进步,“不断获得成功”。
魏老师的课上得好。这不完全在于他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使他的课上得自然流畅,主要在于他的语文课上,学生们能够看到比语文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做”。
这些,我们了解了魏老师的“激发兴趣”的做法,特别是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之后,就能体会得到的。
“在传统教学法中,起特殊重要作用的是一些实质上跟认识没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动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就是要获得优良的分数。当这一动机起着作用的时候,教学论里所说的克服困难和作出努力就只是为了达到与认识无关的外部目的,而掌握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在实验体系中,不借助分数及类似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实现我们的教学论原则,就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增加和深化这种诱因,不断的以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当然,这里也往往会产生勤奋,但是勤奋是由内容丰富的、使渴望认识深入成为习惯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勤奋没有来自外部压力所造成的不愉快性质。”(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第5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魏书生老师教学的成功,就在于他使每一个学生“勤奋”起来。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因此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主要的。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基础不是零,教师反复的讲解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使他们产生厌倦之情。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需要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去理解未知的东西;他们只需要记住教师讲解的结论,然后背下来应付考试就行了。这样的课,很难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语文课应该是最丰富最有意思的课,因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一叶扁舟,古今中外无不包括在语文之中。然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反复在读教材中的百篇左右的“基本课文”,兴趣从哪里来呢?既是工具性的课,既要求实践性强,就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使用这个工具,去大胆的实践!他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使用语言的规律,才能把语言使用得好起来,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爱学。而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播作用,好像一个大人教小孩子走路一样,放手让他走,只有在他摔倒的时候才去扶一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是成功者,他的学生是成功者。
魏老师教学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他在教学中灵活机巧恰当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教态,以至带学生唱歌,甚至作“气功”,都给学生以新鲜感、新奇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钦佩,甚至敬慕。反过来,从钦佩教师进而喜欢这门课。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有过的经验。
学生在课上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魏老师的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气氛始终是活跃的,这又与教师的教风大有关系。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形成和多种条件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师的语言、教态、教风以及班级的学风等等都是其构成因素。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节奏紧凑有致,教师的语言简练生动,教态亲切等等都是创造良好气氛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师的教风尤为重要。哪个教师大力发扬了民主教风,哪个班级的学风就端正,哪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持久的保持其良好的状态。魏老师是一个在教学中讲求民主、科学的人,自然他的教学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因而受到学生欢迎。
魏老师总结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法”,但是激发学生兴趣不是目的,是手段。因为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动作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所以对其他非智力活动也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是更有价值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爱学,才能学得好。可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是成功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是成功者。
魏书生老师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总结了许多先进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只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还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所教的学生届届中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平均分都是第一。他的儿子魏星,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去年以总分669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魏书生局长还兼初中语文课,他教的两届毕业生中考语文成绩平均130多分(满分为150)。他凭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授给学生最先进的最适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的就是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4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坏的习惯可以葬送人生。确实如此,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后,作为从教20年的我,深有感触。同时也促使我不断思考与反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一个人的习惯又是多方面的。作为我们小学教师又该从哪里入手呢?经过20多年的教育实践,我终于明白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是我们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它是指个体在身心自由的状况下,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对其所做出的、满足个人和愿望的决定或行为选择承担应有的责任,其基础是责任。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孝心、关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
责任心*意志来维持,主要反映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在抵制各种诱惑中,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根据责任行为的指向,可以把责任行为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四个方面,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小学生生活的范围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因此,小学生的责任心应该从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三个纬度来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