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小文章(精选5篇)

伤感小文章范文第1篇

健康网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139医院(253000) 张向清 通过第一章烧伤科技论文表达类型的讲解,我们对科技论文的概念应当有这样的认识:科技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也称之科学的论证性文章。其意义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推广,可以传世。然而,撰写论文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发生在论文的各个部分,或者说从论文题目到文章结尾,无处不无毛病错误出现。从本章开始,试图通过对某些烧伤科技论文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或恰当的纠正方法,供广大作者参考。但是论文所要表达的问题有许多,本章重点讨论样本问题。一、烧伤样本与总体 对于医学研究来说,样本就是病人、健康人或某个单位、或受试动物。为使论文撰写与科研设计、实施及统计学处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这里采用“样本”一词。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我们经常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人与健康人或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推论出同一性质的全体观察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我们连续观察了500例烧伤病人的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生长情况,伤后3个月内有100例病人的深Ⅱ度创面出现疤痕增生,即该组病人深Ⅱ度创面3个月的疤痕形成率为20%。其中500例观察的病人都是样本。然而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我们所治疗的这500例病人,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结果推论所有深Ⅱ度烧伤创面3个月内的疤痕形成率。即这500例病人所代表的所有烧伤病人为总体。所有烧伤病人究竟包含多少,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限的,一种是有限的。假如欲了解的病人不分种族,不分国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的病人皆适用,病人的范围数量是不定的,称无限总体。假如所了解的只是某一种方法治疗后的疤痕形成情况,不包括其它疗法,这个总体为有限总体。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总体指的是试验结论所适用的全部个体。也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是总体。僻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烧伤外用药在防治烧伤败血症中的作用,所用的样本最起码应是易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如50%体表面积以上的烧伤患者。假如我们选用的样本烧伤面积不足30%,或Ⅲ度面积不足10%,因为这些病人不具备研究总体的最基本条件,即他们发生败血症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故研究结果不会也不可能说明总体的本质。又如,有人试图研究某种烧伤创面外用药对烧伤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但他选用的样本平均烧伤面积明显低于30%TBSA,而国内外资料都报道,30%TBSA烧伤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本研究目的说明不了总体,是样本选择的一大失误。二、烧伤样本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烧伤是创伤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其特殊在于致伤原因诸多,烧伤面积相差悬殊,烧伤深度不一,部位分布广泛,病程较长等。它虽然具有较固定的演变过程,但每个过程中都蕴藏着许多特殊问题。老年人、小儿即使与成人烧伤面积相同,但病程与严重程度却不相同。1%烧伤面积的Ⅲ度创面如发生在躯干、预后多为良好;若发生在面部,有可能导致五官功能障碍,或有毁容的危险。因此,有些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愈合了,但烧伤疾病未必完全被治愈。由于烧伤样本具有以上特殊性,欲要证明烧伤总体的变化特点,试图用几例或几十例病人进行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选50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烧伤研究却嫌不足。因为50例病人需要按其特殊性分开研究,如年龄、伤因、面积、伤情等,其结果是被划在一个等级内的样本数量可能是了了无几,从而失去了样本的代表性。有人报道,采用新疗法的前10年,烧伤治愈率为62%(62/100),新疗法的治愈率为80%(80/100),认为新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暂且不讲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就表达方式而言,也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样本特殊性均未交待。如果新法治疗前的100例病人均为特重度烧伤,而新法治疗的100例中有部分病人为中小面积烧伤,这样的对比完全没有意义。最好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如50例手部电烧伤的治疗经验,100例烧伤面积大于50%T小儿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20例瓦斯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10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疤痕生长情况的调查,两种不同疗法防治深Ⅱ度烧伤疤痕增生的对比观察,MEBO治疗30例面部深Ⅱ度烫伤的疗效观察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每位烧伤专业医务人员,掌握好烧伤样本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1%烧伤面积的烧伤与50%烧伤面积的烧伤其病理变化截然不同;50%Ⅲ度烧伤比50%浅Ⅱ度烧伤的伤情也严重的多。有人说烧伤科的医生一年365天就治一种病(烧伤),然而烧伤与烧伤不一样,100%烧伤面积者诊断为烧伤,1%烧伤面积者也诊断为烧伤,但前者的伤情比后者可能严重不知多少倍。50%TBSA以上烧伤面积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烧伤休克,水与电解质失调,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衰竭、脑水肿、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应激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全身或局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局部或全身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说,烧伤病人并非只患烧伤一病,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那种“烧伤专科医生一年只治一个病”的说法是缺乏辩证观点的。热液烫伤的诊断应当说够具体了,但工业用废水烫伤的严重性比一般饮用水烫伤严重的多,前者的烫伤机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烫伤时,工业用废水中的某些有害物质会借助扩张的毛细血管、毛囊、汗腺进入体内、引起致命性损伤。假如遇到烧伤面积不大,而本来不该死亡的患者却死亡了,面对这种情况应在致伤原因,发病特点等方面寻找其特殊性,总结经验,更好的丰富烧伤专业理论,指导临床,提高治愈率。三、样本烧伤面积的表达 论文对烧伤面积的表达问题可归纳二个方面即烧伤面积评估的准确性和烧伤面积大小的概念。对于烧伤面积的表达似乎不易出现偏差,因为已对各部位的体表面积进行了量化。然而尽管如此,评估中的误差依然存在,而多数情况下是对烧伤面积高估,其后果又会影响科研的准确性。有人要了解烧伤面积30~50%TBSA病人的临床特点,假如对每个样本烧伤面积的评估出现高估现象,这就有可能使那些本来不足30%TBSA的中度烧伤病人晋升到重度烧伤的等级内,最终又势必出现用中度烧伤病人的临床特点推导重度烧伤,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并发症或死亡率,上述结果肯定要低于其真正的研究结果。在讨论时,又会错误的提出本组的并发症或病死率低于它人的治疗结果的论断。因此,对于烧伤面积的评估应做到相对准确,即不高估,也不低估,让所用样本的代表性真实的代表总体。

烧伤面积的大小是个模糊概念,说其大小应有一个参照物体对照。然而有些文章的中心目的之一是总结大面积烧伤的某些变化特点,如“40例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救治体会”。当然这40例病人的烧伤面积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可能大到100%TBSA,有的可能为30%TBSA。100%TBSA者属于大面积烧伤肯定无疑,但30%TBSA浅Ⅱ度烧伤而又不出现休克者是否属于大面积烧伤有待于继续研究探讨。国内有人把烧伤的严重程度足引起全身症状者谓之大面积烧伤;反之为中等或小面烧伤。就此人们又习惯地把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列为大面积烧伤范畴;中度烧伤者为中等面积烧伤;小面积烧伤多指10%TBSA以下的Ⅱ度烧伤。特大面积烧伤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除100%TBSA者可认定为特重度烧伤以外,其它情况均应有参照物体对照,而国内多数文献是指90%以上体表面积烧伤患者。因90%TBSA以上仅指烧伤面积,未说明烧伤深度,90%TBSA浅Ⅱ度烧伤的严重程度不抵50%的Ⅲ度烧伤,故这样描述方法也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真实性。鉴于以上情况,作者建议少用或尽量不用这些尚未定论的名词,用现行的烧伤面积、深度或伤情分类 等级表达较妥。假如采用特大或大面积烧伤诊断,应在文章中说明他们的伤情,便于读者参考。四、样本烧伤部位的表达 多数情况下烧伤病人的烧伤部位是多发的,单一的仅一个部位被烧伤的机会较少,除非是极小面积的烧伤。10%烧伤面积的烧伤部位,除了双下肢、前胸后背及小儿头部外,恐怕其它任何一个部位都容纳不下,因为这些部位的体表面积都小于10%。有人介绍过这样两组病例:治疗组70例,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3.9±4.8%TBSA,面积最大者为61%TBSA,头面部烧伤20人,颈部18人,躯干20人,四肢12人。对照组70例,头面部烧伤19人,颈部17人,躯干20人,四肢14人,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4.3±4.8%TBSA。初看起来两组烧伤部位总和都是70,与病例样本数完全相符,似乎没有错误。其实,它已失去了样本的本来状况,更不能代表烧伤面积在20~30%TBSA之间的这个庞大总体。且不讲烧伤面积达61%TBSA的那个样本,也不讲本组样本的平均烧伤面积,就烧伤机制而言,只烧面部不烧颈部,或只烧颈部不烧上胸部等情况是十分罕见的,除非是个案报道。故两组共140例病人的烧伤部位都是单发是不符合烧伤发病规律的。再看烧伤面积超过60%TBSA的病人,四肢部位的总体表面积占59%,下余部分伤在何处应予交待。会阴、臂部烧伤的机会并不少,尤其是小儿,在统计时且不可忘掉。由此可见,烧伤部位分布多数情况下是复数或多处分布,分布部位总和应大于样本数,它不同于致伤原因分布。作为某一部位来说,如面部烧伤的分布次数只能小于或等于样本数,绝不能大于样本数。烧伤专科病历表达烧伤部位的方法是以通用烧伤面积分布图表标示,应按原始记录如实汇总、统计、哪怕一个样本有七、八个部位都被烧伤,均应汇总在内。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传吉等在“MEBO烧伤临床中的应用与疗效评价(附217例报告)”一文中(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4:19),对烧伤部位的分布是这样表达的:面部50例,面、颈部39例,面、上肢16例,面、上、下肢2例,面、颈、胸7例,面、颈、胸、上肢12例,面、颈、胸、上、下肢13例(以下省略)。作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即完整又真实,值得借鉴。五、样本烧伤深度的表达 在样本烧伤深度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大体上讲也有两个,一是诊断,二是部位分布。目前我国现行的烧伤深度判断标准是以皮肤不同层次烧伤后所呈现的临床或病理特点制定的。“三度四分法”是国内沿用较久的方法,即、Ⅰ、Ⅱ、Ⅲ度烧伤,其中Ⅱ度又分为浅深两型。“三度六分法”是徐荣祥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烧伤深度判定方法。因为Ⅱ度烧伤的病理变化复杂,临床发生率高,且治疗困难,他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浅Ⅱ度、深Ⅱ度浅型与深Ⅱ度深型。Ⅲ度烧伤被分为两个级别,即Ⅲ度浅与Ⅲ度深。鉴于后一种判定方法是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理基础而提出的,故建议大家在总结METB/MEBO临床经验时应采用“三度六分法”,放弃传统疗法所采用的“三度四分法”,以改变目前的混用状况。正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对疾病基本特征的概括。假如同一份杂志不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又如何判断其疗效高低。回顾以往的文章,有人说深Ⅱ度愈合时间为24天,却有人说是16天,为何出现这种差别,分度方法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判断错误。为此,对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加以概述,供烧伤深度判断参考。众所周知,Ⅱ度烧伤局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水泡,但水泡特征不一。浅Ⅱ度烧伤水泡出现时间多在伤后2小时之内,水泡大小不等,泡皮也较薄。泡皮脱落处的皮肤组织湿润、微红,有渗出,感觉敏感,弹性良好。深Ⅱ度浅型早期表现与浅Ⅱ度有些相似,烫伤创面也有大小不等水泡,但泡皮脱落后的皮肤组织不是微红色,而是苍白,渗出较多。24小时后苍白色创面上出现密集散在小红点,疼痛也敏感。深Ⅱ度深型早期一般无水泡,或有迟发的小水泡。烫伤创面表皮无水泡者其真皮已分离,并贴敷于真皮上;火焰烧伤创面的腐皮多有黑色碳化物,去除后创面苍白,且干燥或有少许渗出。就其皮肤微循环受损程度而言,浅Ⅱ度烧伤的皮肤微循环已遭到损伤,但没有淤滞带皮肤组织,皮肤结构大部被保留;深Ⅱ度浅型的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深Ⅱ度深型的皮肤微循环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烧伤深度判定是一项即科学又严肃的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因为诊断依据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所以要求每位临床医生应掌握好烧伤创面不同深度的诊断要点,在临床实践中发展提高。从科研角度出发,为减少诊断误差,可采用临床医生会诊方式,集思广议,统一诊断认识,为后来的论文表达打下基础。特殊情况下,或有意义的样本,可做影像记录,为研究工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然而,烧伤深度判断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做了多年专科医师,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偏差。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误差,让样本更符合实际,更能代表总体。

不同深度创面分布的表达也常出现失真,最常见的情况是烧伤深度单发,即一个样本只发生相同深度的烧伤,哪怕是大面积烧伤也是如此,某作者研究两种不同疗法对烧伤患者的免疫学影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浅Ⅱ度26例,深Ⅱ度24例,Ⅲ度10例;对照组浅Ⅱ度24例,深Ⅱ度26例,Ⅲ度10例。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烧伤发病学规律。除非是单纯的浅Ⅱ度烧伤,而多数烧伤病人的创面是由浅入深变迁发生的,即使只有一处创面,也常是深浅不一。按着上组病人的记录,Ⅲ度烧伤(各10例)都是纯粹的,它不搀杂其它任何深度的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也然,都是青一色的Ⅱ度。假如改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增加资料确实来于每个样本的真实程度,即治疗组单纯浅Ⅱ度烧伤者26例,有深Ⅱ度和Ⅲ度烧伤者分别为24和10例(对照组表达方式同上)。作者曾在“山莨菪碱(654-2)防治烧伤休克作用机理”一文中对烧伤深度分布是这样表达的:654-2组成人64例,烧伤总面积61.0±18.7%TBSA;有Ⅲ度者44例,他们的Ⅲ度平均面积为21.1±10.1TBSA(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2,1:23~28)。这种表达方式即能客观的反映样本伤情,还可供读者推敲分析。全组样本烧伤总面积超过51%TBSA,有Ⅲ度者的Ⅲ度平均面积大于20%TBSA,完全可以反映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某些特点。六、样本研究日期及年龄、体重的表达 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许多内容,而研究日期患病年龄、体重都是烧伤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许多论文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该研究的起止日期,但仍有些作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即不注明研究起于何时,也不说明何时截止,结果给读者留下某些疑惑。研究工作具有其明显的时间性,如某作者于×年×月×日开始,采用某种疗法治疗某病,获得令人鼓舞的好效果。时隔几年后,另一位作者采用同种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并取得相同的效果。即使他们是不谋而合,首创人应属于前者。由此可见,注明研究日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必要时刻供查对有关线索之用。此外,这也是评价对研究工作是否严谨的一种表现。作者在审稿过程中曾发现某基层医院在一年内采用某方法治疗褥疮××例并同传统疗法××例作对照。我们暂且不谈其疗效,某单位在一年内发生或收治了如此大量褥疮病人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样本的患病年龄对于烧伤疾病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小儿年龄的划分界限。国内医学界对小儿年龄的划分标准是: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至生后1周年为婴儿期(乳儿期),出生后第2和第3年为幼儿期,3~6或7岁为学龄前期,相当于目前“幼儿园”的阶段,自6~7岁至11~12岁为学龄期,此后过渡到成人的发育阶段称之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所有烧伤教课书中均阐明,12岁以下的烧伤谓之小儿烧伤,无论从烧伤面积的评估或休克的尿量判定标准都可证明这个论点。小儿头部与双下肢的体表面积估计,以12作为调整系数。小儿休克期的尿量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ml为基准,12岁小儿的计算体重为31(2×12+7)kg,其尿量应为,31ml/h*kg体重。这个数字又是成人每小时尿量的最低要求值,故13岁者理应不在小儿年龄段内。如果要研究13~21岁患者的烧伤特点,建议用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表达,因为此期即不完全保留小儿的某些特点,也未完全达到成人的生理标准。烧伤科技论文在样本年龄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糊了小儿年龄划分标准,因为医学中的小儿年龄上限与其它部门的某些划分有所不同。杂志中曾刊登过以下类似文章,如某作者企图了解当地烧伤的流行病学,某年龄分组为<6、7~17、18~30、31~50、>50岁;也有人分为<3、4~6、7~10、11~15、16~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人在总结小儿烧伤救治经验时根本不谈患儿的年龄。因上述年龄分组不是以小儿各期年龄划分标准划分的,所得出的结果(如7~17岁、11~15岁的结果)究竟代表患儿的哪个时期,论文的质量及价值应如何评定,都是让人迷惑不解的。

测量样本体重对疾病诊治与病情分析均有重要意义,如根据体重计算休克期补液量,了解回收期出现时间,协助分析水平衡,评定营养状况等。一般认为,如果水平衡正常,体重进行性下降,多为营养不良造成。然而多数文章不涉及病人体重问题,可能是由于测量工作繁琐,尤其是对成人,没有认真的做好这项工作。据了解,国内绝大多数烧伤专科治疗单位对患者不是通过实测得来的。可想而知,休克期的补液量尽管采用公式计算,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使本来的估计值又加大了偏差程度。假如采用估计体重所获得的休克期补液量推导新的补液公式,其准确性不能不令人置疑。在多数单位尚无理想的测量体重的情况下,作者建议可否用以下方法补正。1.儿童体重用普通磅称直接测量。2.成人体重有条件的单位也应直接称量,对无法测量者应以伤前最近一次称量结果为依据,并去除当时衣着重量。一般情况下,冬季测量结果扣除2.5~3.5kg,春秋季节扣除1~2kg,夏季可不扣除。当遇到病人可能合并水平衡障碍时,或严重病人必须了解体重时,应克服困难,进行实际称量,为临床病情分析与治疗提供依据。七、样本休克处理过程中的表达 烧伤休克处理过程中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表述,这里仅就预防和治疗休克,何谓平稳渡过休克期,尿量满意或标准尿量表达问题作如下评述。

翻开有关烧伤休克临床处理方面的文章,不外有以下提法,即抗休克治疗,纠正休克,预治休克等等。究竟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最能反映样本的真实情况,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烧伤休克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烧伤面积、深度、合并伤、伴随疾病及患病年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是否采用了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言外之意,有的病人在入院时未必一定都发生休克,对这类病人的处理原则应是预防休克的发生;若病人已呈现出休克的某些特征,积极地抢救休克当然是最基本的处理原则;但有时尚难以做出准确地判定,而防治休克一词却成了普遍的表达方式。休克的防治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病人尚未发生休克,预先采用有效地预防治疗措施使之不发生休克。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措施可使本应发生休克的患者不发生休克。二是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积极投入有效地治疗抢救措施,使之逆转,并为以后的治疗赢得时间与创造条件。值得提出的是,预防休克和治疗休克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是依靠静脉补液为其主要手段,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不同。烧伤早期尚未发生休克的病人,内环境状态是相对恒定的,如果预防措施扼制了病情的发展,稳定的内环境就可以维持生命生存,能对抗不良环境和病源的侵袭。相反,若病人一旦发生了休克,就意味着机体不仅发生了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还说明细胞代谢功能、补体、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都发生了变化。尽管采用的同是静脉补液治疗,后者的疗效肯定不如前者,积极地防治休克的主要目的大概就在于此。

伤感小文章范文第2篇

今天,我阅读了《记得别人的感受》这篇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儿童俱乐部里,因为以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在下课后,少算了一位,将一位小孩留在了网球场。这位工作人员满脸的歉意,正在努力地安慰这个一直在哭的小孩。后来她妈妈来了,妈妈告诉她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一下。

虽然故事是十分地简短,但是表达的道理却非常得深刻: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也别忘了别人心里的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受很深,因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些相似的情况。比如想起曾经自已因为失误、不小心而无意伤害到了别人的时候,看到别人心里很伤心、痛苦,自己心里一定是很不好受,很自责,而在这种时候,真的需要有人能够理解你,安慰你。而这个故事中,那位体谅别人、善解人意的母亲就做到了这一点,她明白当我们身临其境是那种自责的感觉,于是并没有发一点儿火,而是通过让女儿“亲一下她的脸颊”来安慰她,抚平她心中的自责。这种为他人着想、善于理解别人的精神,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是缺少这种人。

伤感小文章范文第3篇

从网上看到夜里寒风,从夜里寒风看到了陈锦江以及他的文章,我知道这是一个忧伤的男孩。我不愿意天下的任何人忧伤,也就不愿意陈锦江忧伤。可是,忧伤总是滋养文章的甘露。如同夜里寒风一样,它让温热了一天的禾苗感到不适,却没有扼杀这些芽苗,反而推助了它们的成长。因而,只要忧伤这个词不从辞典中逃掉,总有人会与之相伴,与之厮守。不同的是,有人和它相伴厮守出了痛苦,有人和它相伴厮守出了文章,后者诚如陈锦江。

锦江还小,还是一个清纯的学生。清纯里头包含了清晰明净,纯朴洁雅,这或许就是中国先贤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任何“性本善”的生命,一落地面对的都不是“性本善”的世界。世界是混沌的,甚而杂糅着不少的丑恶,将清纯的本善放在丑恶的空间,不忧伤只能是麻木。偏偏陈锦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与忧伤相伴也就是必然的。不过,引发我注目的,不是他忧伤的生活,而是他忧伤的文字。

他会写文章,文章中传递着脉流中的血色,血色中闪耀着灵秀的华光。他的灵秀喷吐出水流一样畅达的文字,构建出殿宇一样宏阔的架构。对于二者而言,我为前者欣喜,更为后者赞赏。一个人成为作家,固然要会用文字表述自我,但更为重要的是为自我表述建构一个自在驰骋的场所――这也就是文章的框架,不少人并不缺很好的文字语言,却因为结构的窄憋,框缚了自己的手脚,难能大有作为。我读陈锦江的文章,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很会建构框架,据此,我以为,他能写千字文,也能写大部头。当然,写大部头那是他以后的事情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陈锦江的网站名:夜里寒风。我以为陈锦江的文章就是在夜里寒风中孕育发芽的,这样的文章虽然还不能用挺拔、伟岸来形容,但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如同我看到的春芽一般。春芽尚小、尚嫩、尚不起眼,却有着比那些老树更为超拔的前景。老树多是定型之躯,再要有新的姿意很不容易,而新芽却有无限的可塑性,可以魁伟,可以横纵,有什么样的吸取和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前景。

锦江会有灿烂的前景,因为他是一个自律而又善驭的孩子。我祝他成才,早日成为世人眼目中的参天大树。

伤感小文章范文第4篇

我站在音响店的门口,感觉到有漫天的雪花,它们贴着我的脸庞,冰冷而凄美地落下,然后再静静融化,变成如同眼泪一样的水滴,那个浅唱低吟的女人,如同祭司一般苍白。她的声音略有些寂寞,滑过耳畔,却是漫无天日的疼痛与感伤。于是,我想,我是要爱上她了,虽然她的声线并不完美,可她是个多么寂静的女子啊!

用很多时间去听她唱歌,我似乎是依赖上了她的声音——那如同毒药一般的声音!一旦爱上再无可抚回。

我是个奇怪的孩子,我总是会莫名地依赖一些东西。

中午的时候,我走很长的路去买统一冰红茶,只是因为它的广告语是“年轻无极限”。看到燕姿漂亮的笑脸,我总会很温暖。因为我会觉得我没有在苍老。

这一年,我把一句话记得很清楚。一个叫霍艳的女孩子说“十四岁的我们开始苍老”,我时常感到衰老如同一株盛大的植物,在我的身体里滋长,那是一种极其美丽的植物,有艳丽奢华的花瓣和极致的颓败——也许是罂粟。它们迷离地开放,却是以无以复加的姿态,诡异并且奇特。

我极其羡慕燕姿的青春,虽然天知道我比燕姿小多少岁。

嗜睡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我开始依赖我亲爱的床,有睡不够的觉。我总是热爱睡眠,因为我认为我可以把一切无价值或者说不符合年龄的想法溺死在睡眠中。

“醉生梦死”,的确是个很好的词。睡眠可以让我们忘记一些我们需要忘记的东西。

可是,在极度地渴望睡眠的时候,我却开始经常失眠,在深夜里突然醒来,呆呆地望着天空,然后流一些眼泪。喝很多很多的水,自言自语,孤单是一种渗入骨髓的感受。夜深时,一滴一滴地从眼眶里流出。当我把脸静静靠在床沿时,突然很想打电话问问“小鱼”在干什么,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不能入睡?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开始管一个女孩叫“鱼”。她是一个男孩子性格的女孩,十分可爱,我们是同样很闹很闹的样子,我从来没有看过她流泪。于是她是无泪的“鱼”,只是她同样会失眠,很晚都睡不着觉,为了别人看不到的忧伤,为了自己不希望别人看到的眼泪。有时我会在很晚的时候收到一些短信,那个女孩对我说,她觉得她已经不得不疲倦,像是很坚强样子的人,实际上一碰即碎。

十四岁的时候,我仍然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比如小璇子,比如媛柳。我们常常会说许多搞笑的事情,很快乐很快乐的感觉。说到帅哥会很花痴,用一种崇拜的口气说自己的偶像,笑起来直跺脚仿佛不制造出地震誓不罢休。可小璇子仍总会写一些灰暗主题的文字,媛柳在我说起一些忧伤的事会许久不说话,都是不敢承认忧伤的孩子们。

我们曾在初一的时候迷恋上一个男孩子写的文章。明媚而忧伤的基调,那是一个清秀却掩不住忧郁的男孩子,他总是写那些奢华美丽的文字——在我们无忧无虑的时候。

可是当我们渐渐了解“忧伤”,却不再触碰那些文字了。它们变得让我们不再敢轻易去描述。有时,摸到那书脊都会有一种绝望油然而生。我们年轻而忧伤的生命和忧伤的生活啊!

爱阴冷的文字,是为了证明我们是温暖的。

看很多冷艳的文章,然后爱上一些。

我的十四岁几乎是和村上春树的书度过的。开始喜欢上《且听风吟》里的男主角,那个开车到海边看海的男子,那个有着说不出寂寞的男子。

暑假的时候,我几乎看完了所有村上春树的书。喜欢《且听风吟》,喜欢得紧,那种几乎是病态的寂寞。那样的阴冷,让我觉得我淡淡的微笑是那样的温暖。

喜欢李萌是因为她在《日落大街》里写的那些话。叫“小檬”的女孩子对她的朋友说:“你们不应该去看那些东西,你只要知道小檬一跳一跳地走路张牙舞爪地爆笑就好,你为什么要去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为什么要去看那个你们不认识的小檬?”看到这句话时,眼泪沿着脸颊流下来,滴在手指上,很温暖。

我几乎对我的朋友说过同样的话。在他们看了我的文章之后,他们说若写文章让你那么忧伤那就别写了吧,我们只希望你快乐。他们是我爱的人啊,我从来不想让他们担心。我的爸爸就对我说过,过多的忧郁和感伤会让爱你的人感到沉重。而我呢,我从来不想让他们感到沉重,我只要他们仍认为我是那个平时天真单纯有点傻气的小丫头就好。

十四岁,我写了太多忧伤的东西,因为我思考了过多的东西。我在十四岁搭错筋去看尼采,然后再也无可挽回地陷入感伤。我们从哲学中明白一些快乐,但大多是无奈、是绝望。记得很清楚的是尼采所说的永劫轮回,那是无边无际的煎熬,我们没有退路,亦不能反抗。就象安妮所说的那样,我们是宿命手中的一颗棋子。

我常常会想,若在多年后,回忆起我的十四岁,我究竟会记得什么,我想我一定会记得我十四岁的梦想。

我在十四岁,爱上了一所叫作“北大”的学校。爱它红色的围墙,爱它的末名湖,爱每一个北大人。也许关于北大,我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但是我终是爱上了这影像。我固执地认为我必定是要去北大的,因为它承载了那么多梦想,那些不可思忆的梦,那些我十四岁时的坚持,那些我将要付出的奋斗。

而我们的有些梦想,终究是不自由的。就像我十分想学历史,但我知道我始终是不能学文科的。这个世界给我们一些东西,然后不给我们一些东西。

如今,我会常常打开收音机,听调频的节目。那是一个寂寞的女子,她会在节目中放一首叫作《天冷你就回来》的歌,那个叫作枉楠的女主持人,她在每个星期天陪我度过寂静的夜,她寂寞的声音却让我温暖。

感情是她的节目中很热门的话题,不断有人发出“我很想他”或“我跟他分了手”一类的信息。这常让我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个叫《人鱼公主》的故事,那时我总认为有一天小人鱼和王子会再相遇的,现在我依旧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我不再相信王子和小人鱼会再次重逢,因为爱情如彼岸烟花,稍纵即逝。因为爱是一种华丽的幻觉。那天,看到霍艳所写的那一句“十四岁的我们不懂爱情”,突然就微笑了。十四岁时,对于爱情,我忧伤地背对,只看到它的虚伪。

前几天,“鱼”问我若长大以后会嫁一个怎样的人?我说一个会让着我的人,因为我是个任性的人。“鱼”说是的,我还是个任性随时需要人照顾的小女孩。我突然愣住了,是的,我还只是个处处需要人照顾的孩子。

虽然最近我一直在说我变得平凡了,变得平和了,可是我依然是一如既往地任性,我依旧是和喜欢的人说许多的话,和不喜欢的人招呼都不打,因为我只是个孩子。正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才会忧伤,我们拥有太多无能为力的思想。我们近乎幼稚地抗拒。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喝了许多许多水。我十分喜爱那些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然后没入我的胃时的声音,那样的柔和。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变得和水一般透明,这是多么美好的想法啊!

现在,我听见我的LeneMarlin一直在唱:

越过云端,这里除了光亮没有别的,

上面是虚空,下面是海洋。

我仿佛听到天使在歌唱,

可过了很久我还是孤单一人。

这真是停留的好地方吗?

属于我的翅膀啊,你在哪里呢?

请带我带我离开好吗。

我的十四岁啊!我的再也回不来的日子,我在这一年里终于陷入了忧伤,于是不可自拔。

伤感小文章范文第5篇

浙江嵊州市 王大文

《包机救人,蛇伤仔死里逃生》一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则真人真事中,黄达海先生的举动太令人感动了!这组《新闻CT》的文章,还介绍了被蛇咬伤后的紧急救治方法和抗蛇毒血清的功用。本栏目编辑真是用心在工作。我也很喜欢这位不知名的编辑。

辽宁东港市 初乃治

为《吃菜也得讲安全》一文叫好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成为一大公害,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威胁着人类健康乃至生命。发表在今年第一期《大众医学》上的《吃菜也得讲安全》,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吃安全菜的方法。这是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吃的科学”,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为这样的文章叫好!而且配图讲究,无喧宾夺主之嫌,版面设计也很新颖。请主编代我们感谢作者王统正先生,也感谢《大众医学》编辑部为读者提供了这个好栏目。希望今后多登载这样的科普文章,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而努力。

江苏吴兴市 施醒狮

四川西昌市 钟文卿

《大众医学》容量增,彩图让人长见识

我早在十多年前就订阅《大众医学》,虽然中途曾停订过,也曾改订过别的医学杂志,但看来看去还是《大众医学》好。因为贵刊可信度高,名人医生皆有出处。去年得知《大众医学》要改彩版,开始不以为然,以为徒增成本,太花哨,难免影响其严肃性。现在看了两期,知其必要。首先,是那些人体内部结构、病变组织特点、显微镜下的细菌、真假中药材等,用彩图让人一目了然、增加见识,无形中使杂志的容量加大,这是黑白版所做不到的。希望《大众医学》始终保持这种品牌杂志的风格。

江西万年市 姚 琳

与这样的医生交朋友多么幸运

曾昭耆教授常给《大众医学》写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他写的文章中,有的切中时弊,对当前不实的广告宣传和游医的“医术”进行科学分析,让大家不要上当受骗:有的对病家如何就医和用药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情深意切,十分感人。曾教授是一位好医生,也是我们的好老师。通过《大众医学》,与这样的医生交朋友,我感到十分幸运。

江苏湖州市 金 众

减少笔误

我在读 2000年第一期的《大众医学》时,发现第64页《美食家的怪病》一文中栏第6行“通风”二字应为“痛风”。 虽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今后也应避免,使贵刊越办越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