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诗歌(精选5篇)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厦门自唱;蒲风;李焕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3)01-0087-01
在众多抗战歌曲中,《厦门自唱》是一首有点特别的小曲。说它小,是就这首歌曲的长度而言;说它特别,则是指词曲作者赋予其强大的能量。
一、《厦门自唱》打响东南保卫战
这是一首关于城市保卫战的歌曲,但词作者采用了拟人化歌词。“我是厦门,我是炸弹”,开篇两句怒吼即以第一人称表明歌曲的主题“厦门的愤怒”;接下来,目标直指来犯侵略者,“我满贮着杀敌的火焰,安放在厦门港中――告诉他,那贪食的东邻野兽哟,别要妄想鲸吞,一天他们胆敢尝试,他们的骨肉会立刻炸碎成粉,从他们的兽心上惊散了野蛮的灵魂。”
曲作者李焕之面对这首短小的诗词使用了多种鲜见的(就群众歌曲而言)作曲技法。首先,这首歌曲的音域指向为男低音。男低音是人声最低的音域,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其次,曲作者没有使用规律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而是采用了自由的乐句联合,仿佛吟诗一般将诗词娓娓道来;为了弥补诗词的短小,曲作者将原曲变调再唱一遍,即从e小调转为g小调,两调之间为小三度,这是一个通过提高音域强化感情又不会显得突兀的调性调整,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长度。最后,该曲的旋律极富个性特征:一是开篇两句“我是厦门、我是炸弹”,曲作者竟大胆采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XXX |X XXX |X,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二是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型,营造出紧张的情感氛围;三是使用临时变化音造成级进式的旋律推进以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也使得该曲不易在普通民众中传唱。
二、革命诗人蒲风
词作者蒲风,现代诗人。原名黄日华,常以蒲风为笔名发表作品。蒲风1911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开始诗歌创作。左联成员,组织中国诗歌会,创办《诗歌生活》,抗战开始后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他携笔从戎,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创作。1942年因病去世,年仅31岁。代表作品有《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讲话》、《茫茫夜》、《生活》、《抗战三部曲》等论著及诗集。
蒲风的诗既写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灾难和反抗,更写抗日反帝的战斗主题。诗歌类型则涉及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讽刺诗、街头诗和明信片诗等多种体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且热情奔放。
蒲风致力于新诗歌运动,把诗当作斗争的武器。他在中国诗歌会主持工作时,针对当时诗坛上“新月派”、“现代派”的颓风开展诗歌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提倡新诗歌的大众化,积极探索新诗的民族化形式。
三、民族音乐家李焕之
曲作者李焕之,1919年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焕之从小就经常接触粤剧、南曲、歌仔戏、梨园戏等民间音乐;由于很早就参加了基督教的唱诗班,李焕之又接受了基督教圣咏和欧美通俗歌曲的洗礼。这些都成为李焕之良好且全面的音乐启蒙教育。
1936年春,李焕之以特别选科生的名义入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萧友梅博士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为期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市成立了群众性的爱国组织“厦门抗敌后援会”。李焕之在成立大会上认识了著名进步诗人蒲风。他与蒲风合作写了许多抗日歌曲,如《厦门自唱》、《抗日救亡》、《慰劳二十九军之歌》等。后来,李焕之作为进步青年奔赴延安,进入了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为该系第二期的W员,毕业后留系任教。自此,李焕之正式开始音乐创作及教学活动。
建国以后,李焕之主要从事一些新建专业团体的领导工作,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的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的团长兼指挥。在这些专业团体中,李焕之在处理行政事务之余,主要参与了创作工作。同时,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后被选为主席。主编音乐创作领域的核心刊物《音乐创作》等。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有如此众多的事务活动,李焕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民族器乐和古代歌曲合唱等领域,如筝与民族乐队的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琴歌合唱套曲《胡茄吟》,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李焕之的创作凸显出他对民族风格、中国特色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在中华民族新音乐的建设征程中这一点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杨俏凡.蒲风研究综述及其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3(4).
[2]汪毓和.作曲家李焕之及其创作[J].人民音乐,1985(3).
[3]汪毓和.抒时代之音融华夏之情――李焕之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5(4).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第2篇
一、岑参西域文化情结产生的基础因素
(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局面
唐代社会的开放格局是唐歌创作开放局面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唐社会和唐诗歌的开放格局都为岑参的诗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学氛围,同时也是岑参接触西域文化创作出优秀边塞诗歌的重要前提。唐代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汉族对外国人、汉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开放方面,更体现在中原等核心要害地区对外国和边境地区开放方面。唐朝皇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情怀、包容天下的长远眼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到玄宗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唐王朝对外来的三教也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国家事务中,唐代一个国家的博怀和强大国力,体现在在保证边境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宽容接受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唐代开放社会的结构意识,乃博大的胸怀气概,宽容的宗教思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国军事帝国的边疆稳定的细化,在文治武功的舞台上异族和蕃将得以驰骋其才、张扬其志,所有都形成了唐代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二)盛唐昂扬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繁盛,威名四海,出现了空前盛世。杜甫曾有诗描写这种盛世面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人生活在这个盛世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独特精神,具体体现为积极的情感,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怀等,并逐步积累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心理气象。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提到“盛唐之音”,引进了异国的习俗、礼仪、服装、配饰、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宗教这些元素。无所畏惧的唐代,公然地引进和吸收,毫无束缚,大胆地创造和创新,打破框架,不落窠臼,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三)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貌地质、气象、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岑参边塞诗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不解之缘。西域独特的物候与自然景观,令岑参惊异而兴奋,他用手中那支诗笔,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很多很多神奇瑰丽的边塞诗作。
(四)岑参两度赴西域,历经西域各地
岑参曾两度出塞,东起交河西至热海,沿着天山南北,遍历西域各地。正是由于诗人深入西域广大地区,走过西域的每一个角落,才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题材,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唐代西域的状况。根据岑参的诗作,可以考证他到达过的西域地区。岑参所留下的诗篇,大概恢复了诗人西域之行的大致路线(诗歌不一一赘述)。岑参从长安出发,经过咸阳到陇山,过陇山至秦州、渭州、金城、过河西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以上,是岑参从长安直到今甘肃玉门关所经历过的地区和路段,也是诗人西域之行的玉门关以东一段路线。
出了玉门关西行,岑参曾经远赴交河,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境内:吐鲁番、经银山,至焉省(焉省,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过铁门关到安西、北庭、轮台、西至热海。这些都是岑参西出玉门关后所到达过的西域地区。
二、岑参思想中的西域文化情结
(一)赞美西域壮美山川
边疆奇特的美景和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的亲身感受让岑参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沉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常常浓墨重彩地描绘、毫无拘忌地热情赞美西部边疆的壮丽山川、奇俏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场景,表达对边疆深沉的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此乃岑参第一次见到火山所作的《经火山》,他为祖国西北边塞如此壮丽、壮美的山川而感到十分惊异和惊奇,诗中描写了许多独特景象,意境变幻多端。
(二)热爱异域风情生活
西域异族的生活风情在岑参所著的边塞诗中随处可寻,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说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诗云:“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可见,诗人对胡琴、琵琶、羌笛等音调、色彩浓郁的地方乐器充满了喜爱。
诗人对充满浓郁生活风情的西域生活往往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和诉说,描述的背后不仅仅是诗人对这片异域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这片异域土地的热爱。
(三)反对外来侵略,平等对待少数民族人民,维护多民族团结一致
天宝十年,阿拉伯帝国的士兵入侵安西四镇,昭武诸国合力相助一同攻唐,高仙芝出兵反击,岑参所著《武威送刘丹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升府》盛赞声势浩荡、所向披靡的土蕃、汉甲兵再战斗中的凌然悍气,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和平,凝聚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的感慨之情。即使是对发动战争的汉族统治者,岑参也同样不留情面,在其所作的诗歌中对汉族统治者的批判也从不留情。《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中写道:“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唐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严厉批评统治者推行的扩张政策是弊大于利,是危害国民、破坏和平统一的失策之举。综上所述,岑参站在一个反侵略、维护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公正、客观立场之上。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第3篇
开台节目是《阿诗玛》,混声合唱,果然台上演戏。先是女声吆喝“阿诗玛”,男声回应,然后有阿诗玛出来,有恋爱情节,载歌载舞,后来坏蛋出场,抢走阿诗玛,最后恋人团圆,合唱在“阿诗玛”的呼唤中结束,是歌伴戏。男女合唱分排后面,一段情节一首歌,民歌风格,几首歌曲连缀而成,由李遇秋编曲,卢云生作词。接着是男声四重唱,唱了《回娘家》与《天山牧民把歌唱》两首歌,后面是陆在易作曲的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与《游子情思》,演唱一般。
女高音章小敏出台唱的是石夫作曲的《长相知》(汉乐府《上邪》),长腔一甩,开口很有味道,是民族风格;接下来的《一杯美酒》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由艾克拜尔填词,可惜卡拉OK味道太浓。上半场压轴节目是混声合唱《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黄耀国曲)与《大青藏》(孟卫东词曲)。演员出台,红袍、蓝袍,一色藏族服装,很好看。诵经一般的男声出来,随后是女声飘起,唱的是“天边跑牛羊”,歌声很动人。这首歌词曲具佳,诗意盎然则民族特色鲜明。
下半场开台是青主曲、瞿希贤编合唱的混声合唱《大江东去》。王燕手臂一挥,一放一收,唱队开口,一强一弱,很精彩;结尾又一收一放,唱队一弱一强,歌声很见威风。后面的《二泉映月》是萧白编合唱,蒋力重新填词,唱的是“秋月当头”“秋风萧瑟”等等,以“秋”为主,意象集中,歌词简洁明了。唱到高潮出来的是“人到黄昏万事休”,悲痛中好像有点颓废,结尾却回到“唱得忘了愁”,显得很豁达。这首词是目前配《二泉映月》声乐作品中相对成功的一首。
接下来是86岁老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张锐演奏《二泉映月》。他上台用的是老丝弦胡琴,发音古朴,音色硬朗;后面一首刘天华《良宵》换了新丝弦二胡,音色纤绵柔和。两曲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演奏家对民间与“新派”二胡的理解。
混声合唱《运杨柳的骆驼》,公牛词,徐坚强曲。女声“嘘――”一片出来,唱出个风动沙舞大漠意境,男低音哼唱固定节奏,表示骆驼走得懒洋洋;男高音唱出旋律,声部线条对比与层次分明。作品很器乐化,有新意、很时尚。再下面是陈道斌作词、章吉华作曲的混声合唱《伊犁姑娘》,作品主调写法,旋律不错。
这台音乐会的高潮是民歌手高保利出台唱《洞庭鱼米香》,电声加民乐做的伴奏很是精良,歌声一出更是音调高亢,风格纯正,引得观众鼓掌,大家猜想是不是在假唱?他第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有用伴奏带清唱,证明他的嗓门与唱功的确不错。
这台音乐会压轴的是混声合唱诗词《卜算子?咏梅》,由中国京剧院集体创作,王燕编合唱,领唱刘玉英,可惜音准不太好。最后一曲《故乡是北京》阎肃词、姚明曲,秋里编合唱,演唱很一般。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第4篇
当一弯新月升腾于浩渺的星空,当阵阵“梆克”回响在广袤的山野,从宁夏川到京津冀,从兴安岭到三亚湾,居住在中国天南地北的1000万回族同胞共同企盼家乡美好,生活幸福……
7月18日晚,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新创排的大型回族歌舞诗《九州花儿美》在宁夏人民会堂首演。据了解,该剧是宁夏歌舞剧院继大型舞剧《花儿》之后又一部讴歌回族儿女的力作,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今年5部新创重点剧目之一。
《九州花儿美》将传统意蕴和现代风采融汇于回族风情的歌舞中,展现了中国回乡独有的历史文明,通过舞、乐、歌、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心打造,生动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精美深邃和九州山川的神奇秀丽。作为一部大型舞蹈诗,《九州花儿美》华丽炫目且毫不晦涩,引人入胜。观看完该剧的观众都不禁感叹道,“这是一部美丽的奇迹!”
创造这一美丽奇迹的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在继承回族舞蹈原有语言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由于是展现全国各地回族风貌,该作品将回族舞蹈元素与各地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漂亮舞段。如为了展示在东北生活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头戴回族方巾的演员身穿羊皮袄,跳起单鼓花鞭舞;而在云南生活的“回回”又身穿近似于白族的民族服装,唱起了带有浓郁云南风格的回族民歌;表现海南生活的“回回女”穿着露脐装、拖鞋载歌载舞……这些回族舞蹈、服装并不是创作组的异想天开,而是他们深入各地回民居住区考察的结果。为了确保这些创新的合理性,《九州花儿美》一经完成,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就请当地的阿訇来检验。谁知,一向严肃的阿訇对这些创新不仅没有异议,还直夸好看。有业内人士说,《九州花儿美》是回族文化的新篇章、回族舞蹈的里程碑。
《九州花儿美》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吴庆东担任总导演,张宗灿、温中甲等加盟。据了解,这是宁夏歌舞剧院转型改制后创排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出品人、宁夏歌舞剧院院长陈丽云表示,本剧的创排坚持突出艺术本体,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的经费全部用在刀刃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宁夏演艺集团总经理范晋国指出,弘扬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是演艺集团始终不渝的宗旨,《九州花儿美》要以勇攀艺术高峰的拼搏精神让这朵回族艺术之花绚丽盛开。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第5篇
汤松波少年时就喜欢写诗,是个很活跃的校园诗人。毕业以后从事新闻、出版、行政、党务工作,因工作繁忙,加之当时诗坛不太景气,他曾一度荒芜了诗歌创作。本世纪初,随着广西文坛的迅速崛起,文学桂军的不断壮大,这文学繁荣的景象,深深地打动了汤松波,他毅然回归诗坛,进入到他新的创作兴旺时期,在短短几年间就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并连续发表在《人民日报》《诗刊》《十月》《青年文学》《词刊》上,先后出版了《眷恋》《灵魂没有淡季》《命运的火焰》(与人合著)等诗集,他的大型组诗《二十四节气》入选“2008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最近又以中国56个民族为题材,创作了长诗《东方星座》,在全国诗歌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汤松波近年的诗作,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特别是他的新作组诗《二十四节气》和长诗《东方星座》,是广西诗坛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纵观他的诗,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
立意高远。立意即是对主题的提炼。主题的深度,取决于诗人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对人生理解的程度,同时要求诗人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汤松波的诗主题非常鲜明,反映的思想比较深刻,《东方星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怀着对中华民族真挚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用诗歌的语言歌颂56个民族,奏响了一首民族团结的交响曲,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气质、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思巧妙。构思是一首诗的骨架,关系到一首诗的成败和水平高低。汤松波的诗,构思的成功在一个“巧”字。巧就在于他的诗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般化的语言的堆砌,他的诗意常常使人意想不到,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在素材取舍和组合上,巧妙地把诗的开头写得新颖别致,引导读者尽快进入全诗的意境,而结尾不作总结,不作封闭,而是为读者开拓一个新的境界,使读者有所感悟,有所深思。
形象美满。形象之美是诗的血肉,但形象在一首诗中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的、多面的、丰满的。一首好诗要精心安排主次,协调与统一多种形象的关系,而不可单兵突破,顾此失彼。我们读了汤松波的诗,对于形象有两种印象,一是形象作用于感觉,他的诗句总是给人一种美的形象,很靓丽,感觉十分良好;二是形象作用于感情,他的诗句传递给读者一种深切的情感,打动心弦,从而产生美满、阳光的形象,把我们带进诗的世界。
感情真挚。真挚的感情是诗的生命。诗人给读者的感情必须是真的、实实在在的。诗之源是爱,爱之源是真情。诗歌创作都必须写得真真切切,绝无一点虚构的成分。汤松波的诗都是他生活体验的结晶,语言、情境、情感都浸透着真诚。他的诗体现的是现代人的感情,时代性的感情,从他的诗中看得出诗人的感情复杂、多样,而且表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所有的感情都是真挚的。
意境美好。意境是判定诗美不美的主要标准。汤松波的诗总是给读者一种美的感觉。他把诗的形象与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象提供意境的空间,感情使意境展现绚丽的色调,使读者情绪被调动起来,触动读者的心魂,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唤醒读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读汤松波的诗有时如同观赏一幅风景画,一张美人照,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