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为促进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人民币周边区域化,提升云南、广西两省区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沿边开放实现新突破,202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人民银行等11个部委办联合印发《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为认真贯彻《总体方案》,用足用好国务院给予云南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2023年12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要坚持“创新突破、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稳步推进”的原则,力争实现1年全面启动实施、2年重点突破、3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工作目标。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10项主要任务,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推进的重点任务36项,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的任务分解28项,突出2023年重点突破任务40项,并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云南省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刘莹介绍,为进一步做好《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和云南省外汇管理局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及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推进建设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统领全省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各项工作,有效加强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二是迅速召开了推进建设云南省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全省人民银行扎实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三是对《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认真研究梳理,将由人民银行负责推动的工作整理为39项,形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细分了各项工作任务,明确了相关的工作责任,有效确保了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四是组成多个调研组分别奔赴德宏、红河、普洱、文山、临沧等沿边州市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准确掌握沿边州市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研究并确定沿边州市经济金融发展急需、近期能够突破的政策措施,提出具体实施办法,确定了全省人民银行2023年创新农村互助担保机制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探索开展跨境个人人民币结算试点、简化外债登记程序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程序等10项重点工作,争取《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能够开好头、起好步。五是针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任务分工,结合云南实际各项逐一研究制定了对应的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应取得的成效,拟定《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关于推进云南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5年规划》,为推进云南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为加快推进步伐,人行昆明中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稳步促进跨境金融合作。拟制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办法、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管理办法,推动境内银行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畅通现钞出入境通道,并稳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跨境使用。推动试验区金融机构柜台挂牌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汇率的直接挂牌,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跨境金融合作成效。
二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边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跨境支付体系,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合作,积极支持银行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拓宽支付结算渠道。稳步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沿边地区的使用。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创新支付服务手段,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大力推进服务便利化,提升市场参与度。围绕“优化政策环境、推进服务便利、提升服务效率”的原则,简化手续,减少审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积极支持和满足云南省工程承包、技术合作企业的境外账户开立、资金境外存放、外币现钞提取、携带出境等需求,同时,为境内外个人合法资金的汇入、汇出提供便利化服务。
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关率(FIR)的概念,金融相关率(FIR)是指某一特定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金融相关率(FIR)的计算公式表述为M2/GDP,它的经济学意义和功能在于可以通过它来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本文采用浙江省金融资产总额占GDP总额的比重来衡量浙江省金融相关率(FIR)。
库兹涅茨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都是采取GDP增长率这一指标,由于本文的金融相关率(FIR)采用的是总量指标,因此,本文采取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总量指标。
基础性数据来源于《2023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其中,GDP采用1978年-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GDP1978=100);FIR采用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加总,再除以全省生产总值(未经过价格调整)。
实证分析
本文的所有实证分析图形和表格都是经过eivews5.1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汇总,采用的数据是浙江省1978年-2009年这3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使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探析二者关系的内在机制。
1.单位根检验
在对GDP和FIR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之前,我们先使用扩充迪基-富勒(ADF)检验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GDP和FIR序列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再对两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同样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再对两序列的二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GDP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说明GDP和FIR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GDP和FIR都是单整的I(2)过程。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减弱异方差问题,我们对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进行分析。取对数之后,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见表2),即LNGDP和LNFIR均是单整的I(1)序列。第一步,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方程总体解释能力较强,各个系数也显著。方程中的系数2.280434代表弹性,表明金融相关率每增加1%会使得实际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增加2.28%。第二步,对上述回归结果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ADF值为-3.069101,1%临界值为-3.670170,5%临界值为-2.963972,10%临界值为-2.621007,方程的残差在5%水平上是平稳的。上述结果表明lnGDP和InFI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需要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究竟是FIR引起GDP的变化,还是GDP引起FIR的变化,或者是两者都是由其他的共同原因决定的?回归分析本身并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的存在性,也无法识别因果关系的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根据AIC准则,我们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所示。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假设检验的零假设是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该检验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通过表4,我们可以认为GDP和FIR是互为因果关系,即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浙江省经济增长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强劲的经济增长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亦能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后者显著。
结论与建议
1.进一步大力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由于金融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浙江地方应当大力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的发展。浙江省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积极鼓励与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体系外的直接融资渠道扩大企业规模,能够为省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推动浙江省区域金融的建设。紧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以杭州市为中心,把浙江省打造成为区域金融强省。
2.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建设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金融行业的过度膨胀也将引发经济衰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金融业内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实体经济,因此,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注重预警机制的完善,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
3.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金融程度在不断深化,规模日益扩大,机制逐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经济增长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颈,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因而,通过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在明晰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后,运用区域金融发展来调控和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它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国外经济研究的永恒主题,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还不是很完善。金融发展理论根据思想流派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①金融结构论。Goldsmith(1969)开创性地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金融结构发展程度、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认为金融规模与结构的差异是解释各国金融发展和经济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的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安排储蓄和投资、有效地配置资金,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并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但有限度,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产业发展重心改变,速度更替。②金融抑制论。Mckinnon和Shaw(1973)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通过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投资的利率弹性为正值。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实际利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以此促进经济增长。③金融功能论。Merton(1995)和Levine(1997)从金融功能入手,依据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选取4个金融中介指标和4个经济增长指标,通过实证手段研究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系统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储蓄的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施加公司控制、促进风险管理、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加速资本积累的速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两者间的影响机制,希望找到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有效措施。在宏观层面上,范方志、张立军(2003)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机制,然后具体实证分析了1978-200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认为各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金融结构的拉动作用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距是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1]。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2007)分析了我国金融资源的特点,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东部、中部和全国范围内人均金融资源的增长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在西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稳定的关系[2]。在微观层面上,蔡红艳、阎庆民(2004)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的影响,计算出中国39个工业行业的成长性指标,研究了资本市场内的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互动关系。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着重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只是在经济增长的机制中被简单提及,没有进行详细而深刻的论证,同时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的界定还不明晰,因此,本文将重点剖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途径,并以上海市为例,引用明晰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寻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3]。
三、上海市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进入了金融业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日益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逐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吸纳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并按照经济原则使储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高效流动,调整资源配置状态,提高投资效益和要素生产率,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从萎缩部门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Goldsmith认为金融的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直被视作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其定义为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总量与实物资产价值总额(即国民财富)之比,如果将存款资金存量及其变化看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那么贷款资金的配置就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贷款存量也是各地区的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而在区域层面,如果不计流通中现金的影响,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在95%以上[4],这与我国的金融资产绝大部分以银行存款和贷款形式存在的事实相符,所以本文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立、王子明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表示金融资产总量的方法,选取金融相关比率(FIR=(L+S)/GDP,其中L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S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区域生产总值)代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5]。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存贷款余额的数值越大,在GDP一定的条件下,其金融相关比率越高,反之亦然。图1是上海市2005-2023年的金融相关率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和上海市金融年鉴。自2005年以来,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2005年的4.3826上升至2023年的5.2594,且从2008年至今,这种上升的幅度更为明显,说明上海市的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区域金融蓬勃发展[6]。同时上海市每年的存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上海市的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表明上海市的金融机构吸纳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在逐步提升,金融结构合理,环境相对安全,整个金融体系正在稳步健康发展[7]。
四、上海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分析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备受瞩目。上海市从实际出发,积极地进行了三次工业改组,使产业结构逐步从重化工业到轻工业再向服务业调整,率先实现以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化,1990年以来的浦东开发又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推进,在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下,制造业开始经历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迅速转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扩展,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能力强化,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1999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大关,意味着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开始以服务经济为主,2023年,比重首次超过60%,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到基本形成,上海用了12年时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8]。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情况是三次产业的产值均在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在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之和相应上升,但由于地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不同,各区域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并未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在GDP中的比重)来衡量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来衡量各个产业的优化程度[5]。图2是上海市2005-2023年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近年来,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比较低,且在逐步下降,由2005年的0.8776降至2023年的0.5985,降幅高达31.80%;第二产业比重除在2009-2023年有小幅上升外,其他年份均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在近年内一直保持着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比重迅猛增加,2023年达到62.24%,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变化趋势大致相符。同时在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撑下,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完成“工业化”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五、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用Eviews对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回归,探索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一)样本数据及模型设定本文选取2005-2023年上海市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表示其金融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该区域GDP的比重(CY)来衡量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分别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CY1、CY2、CY3)来表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化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和上海市金融年鉴(2005-2023年)。由于时间序列模型一般是不平稳的,为了更好地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了以下相关模型:①利用单位根(ADF)检验单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②分析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得出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回归方程;③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由于存在变量的非平稳性而出现虚假回归,需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时间序列一般是不平稳的,但可以通过差分形式将其变为平稳,仅当回归的两个时间序列都是同阶单整序列,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防止伪回归,先确定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IR)、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1)、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2)及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3)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中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FIR、CY、CY1、CY2和CY3的水平值在三种形式下和10%的显著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即它们的水平值是不平稳序列,而它们一阶差分形式则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即它们是一阶单整的,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三)协整检验由于FIR、CY、CY1、CY2和CY3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协整的,则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验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Engle-Granger二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1)首先对FIR和CY、CY1、CY2、CY3序列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2)然后运用ADF检验对以上回归方程的残差项进行单整性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拒绝了是不平稳的原假设,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即FIR和CY、CY1、CY2和CY3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四)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以上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知,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其总体产业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明晰,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由上可知,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三次产业优化的原因,接受了上海市总体产业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不是影响其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的原假设,表明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是其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总体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即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由以上回归结果和因果检验可知,从总体上来说,上海市高度发展的金融水平,通过影响资金流向的变化,调整区域生产要素的分配,使得上海市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高级化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但基于产业划分的三个层次,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9]。结合回归方程可得,每当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上海市的总体产业结构会有0.002491个单位的优化,对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化会产生0.002491单位的负效应,同时,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也会遭受0.087332单位的负面影响,只有第三产业能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受益,能够得到0.089818单位的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因为目前上海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现代服务业,所以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支持,因而难免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1金融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层级也随之更为复杂,在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基础上涌现出了期货、期权以及伴随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众筹等一系列新型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营利性使得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时,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代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求具有金融市场知识,同时还要兼备数学应用能力。因此金融工程学应运而生,它的设立很好地解决了此类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专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对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以为社会服务,并能够与金融市场接轨。因此,对我国金融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改善学科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工程学科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金融工程专业在高校群体中已经逐渐从2002年的无发展为如今的126所,即使是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也把与金融工程有关的课程作为金融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我国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与进步迅猛的专业设置相比相对滞后,其课程建设一直处于一种和国外发展亦步亦趋的状态。总的来说,目前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的金融工程专业都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阶段。2.1专业培养计划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有效的学生培养方案。目前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还缺乏系统把控,通常情况下都是仅以专业为依据来设置培养目标,却忽略了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理念,更是未将市场经济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切实需求联系起来。学生培养细则不够完善,多数培养细则类似于金融学科培养体系,不具有学科异质性。专业人才定位层次不清,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很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就业率和考研率之间徘徊,忽略了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以及所具备的优势,造成课程培养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或不具备任何特色。2.2专业课程建设滞后,科目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由于我国金融工程学科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乐于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引进国外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相比,国内教材缺少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我国金融发展最新现状的介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案例丰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研究应该是更有助于为我国本土金融行业输送人才,许多国外教材由于体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借鉴意义并不大。针对上述问题,除去借鉴理论体系成熟和完善的教材外,教材编写者更应该学习国内外的最新教材和研究成果,但目前在这方面仍有着一定的不足。2.3金融工程学科软、硬件配置尚不健全。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因为缺少完善的硬件设备,及时接收与交易相关的数据的能力有限。有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就是一个机房,并无金融工程软件。同时,总体来看,金融工程课程安排较多,因此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存在问题,使得有些课程可能无法在正常的市场交易时段进行,这将导致学生对金融市场环境感受较弱,缺少深层次学习的感觉。2.4专业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学科界限模糊。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等,要求联合授课,这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强大的综合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金融市场实战经验,以便在教学和实验中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指导,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人员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
3金融工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3.1建立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打造正规学科体系。高校应注重学生理解并运用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操作练习,再辅以对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培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的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构。具体的培养方案诸如:(1)改革教学体系。挖掘国内相关精品课程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整个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教学计划应突出对应用与创新水平的培养,将通识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等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满足复合型需求,突出创新重点,强调个性化发展,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特色。(2)注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发现人才特点和优势,选拔创新型、杰出型人才,完善学分制,结合企业特点,与企业进行定点合作,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3)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并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和学术研究的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参与学术交流,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调查研究,表达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3.2完备课程设置发掘最新教材。(1)高校应构建专门的金融工程的教材系统,向各专业提供不同的教材库,教材设置做到多样且便于教学,并经常对教材库进行更新完善。(2)注重对国外教材的更新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在加快引进国外教材,提倡使用原著的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合作翻译国外金融工程方面的优秀作品,联合高水平出版社及时印发。除此之外,鼓励国内专家结合本国国情和金融工程专业特色,编写适于教学的高水平教材。(3)通过教研活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结合院校特色,高效利用并优化教材体系。3.3金融工程实验室软硬设施齐全化专业化。为实现金融工程专业培养与金融市场接轨,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大力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能够促使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外汇等模拟交易及分析等方面得到实现。同时应该建立实验平台,对金融数据进行挖掘和整理,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基础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以及提供数据支持。3.4加强金融工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金融工程的专业特性和培养拥有高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都对师资水平做出了极大的要求。提高师资水平,第一,加强院系和学科之间的联合,为解决短期的师资不足问题,可一门课程搭配多名老师。第二,支持中青年教师外出研修,参加企业实践等,提高素质,发挥院校特色。第三,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适当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相互借鉴,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23(5):68-75.
[2]李吉栋,杨兆廷.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思维的培养[J].金融教学与研究,2023(1):1-4.
[3]孙茂辉.国内金融工程发展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23(5):96-98.
[4]刘燕南.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23.
[5]刘维奇.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59.
[6]江洪.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金融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
一、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
(一)金融结构分析
戈德史密斯把在经济体中存在的金融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低层次类型、中层次类型和高层次类型的金融结构。低层次的金融结构:金融相关比率较低,约在O.2-0.5之间;金融工具种类不多,其中债权凭证居于主导地位;金融结构机构化程度不高,在全部金融资产余额中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低;在金融机构结构中,商业银行占据了突出地位。中层次类型金融结构:金融相关率仍然较低,债权凭证仍然大大超过股权凭证,银行仍然在金融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府和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大型股份公司已经大量存在,金融中介比率比较高。高层次类型金融结构:金融相关率较高,处于0.75-2.0之间;金融工具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股权证券相对债权证券的比率有所上升;金融结构机构化比率有所提高;金融机构结构变化较大,金融机构同趋多样化,从而导致银行体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和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
(二)产业结构分析
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序产生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又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过程;其二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过程;其三产业结构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史进程。
二、产业结构对金融结构的影响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会对金融结构的升级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筹资变化引起金融结构变化
在经济起飞阶段之前,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这是因为此时产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客观上需要巨大的投入资本,而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能在这一特定阶段发挥其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程度的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繁荣期或衰退期,而新技术、新发明催生了一大批以高加度、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时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对于在分化重组时期实现产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就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了,主要原因是:银行融资存在流动性的不对称性;政府、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同时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存在流动性差,缺乏持续性,不易变现等固有缺陷。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可以发挥整合产业资源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克服了间接融资方式的上述不足。
(二)产业对风险抵御的变化引起金融结构变化
以银行机构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的风险承担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一旦发生坏账,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损失风险,而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新兴的创业板证券市场,解决了新兴产业资金筹措和风险投资转移等问题,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兴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是高风险行业,虽然其发展前景广阔,但隐含的巨大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在融资方面持有谨慎的保守态度,而证券市场融资尤其是创业板融资能分散风险,把风险广泛分散给社会公众投资者,没有固定和集中的风险承担者,故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因此产业结构转换的历史过程伴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
三、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实证需求整理的数据如下
此处我们对金融结构采用的指标为FIR,即金融相关率,金融相关率是用金融资产总和与国民生产总值作比,为简便,此处金融资产总和用的是M2、股票市场市值总和、债券发行额的近似值三者之和,对产业结构采用的指标是二三产业产值总和占GDP的比率。为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FIR和GDP2+3作了对数操作,并不影响其协整关系。
(一)相关性检验
首先对金融结构(x)和产业结构(y)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准确检测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在此使用两者的相关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x和y存在极大的相关性,然后我们便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检验。
(二)对x和Y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Y 是X的格兰杰因的P值是0.0027,X是Y的格兰杰因的P值是0.6931。
由结果可知,我们并不确定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产业结构是金融结构的格兰杰因。产业结构的变迁能够引起金融结构的发展。
(三)检验长期均衡
接下来我们用协整关系检验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1、单位根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原始数据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所以它们具备了协整的必要条件。
2、以x作为自变量,y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通过回归结果得出X=0.16Y+4.386
3、对残差作ADF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可以认为不存在单位根。经过以上检验我们可以认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直接存在一个稳定的长期关系。
四、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产业结构的变迁对金融结构的发展和优化有着非常明显且长期稳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我们必须从产业结构方面着手,作出一些有利于发展产业结构的政策和改变,以促进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娴,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西北大学,200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