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精选5篇)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1篇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吃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4、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帝,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5、火烧
祭灶这天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6、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面食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2篇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3篇
腊月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老百姓通过祈福、祭祀等表达心情。在民间有“送信的八宝粥”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吃了腊月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了。所以,民间把腊八作为新年到来的信号,以至于民间都说要把家里的陈粮收拾收拾,准备新的粮食。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考证,但有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喝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八宝粥,腊八粥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稠密起来 。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非常的讲究,早在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里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现在一些老北京家庭,在腊八粥的制作方面就非常讲究,谷物通常用蕙仁米、大米或者糯米,豆类常用芸豆,如果用核桃肉,会把外面的皮去掉,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是纯白色的。讲究点儿的更把果脯、红枣、桂圆等剁碎,按照块的形状放到粥上。腊八当天除了喝粥,还会配一些小菜,比如酱甘露、辣油丝、熟疙瘩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腊八粥的熬制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家庭会根据食用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食材,比如老年人喝会放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给年轻人喝会加入果酱或者其他原料,增加视觉冲击力,而随着像美国大杏仁、腰果等干果种类的日渐繁多,腊八粥在品种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过“腊八”的另一项重大节目就是泡制腊八蒜,放到大年三十就着饺子吃,碧绿爽口,别提多有滋味了。不少超市借此大推成品腊八蒜,但问津者并不算多。 大人祭灶小孩吃糖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名为《门神灶》的北京俗曲吟唱的就是老北京祭灶王的情景。
老北京祭灶王用的糖,老百姓称为“灶糖”,有糖瓜、关东糖等多种。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粘性很大的糖,如制成扁圆形像甜瓜样的叫做糖瓜,如把它拉成长条约三四寸成棍形的就成为关东糖。糖瓜,皮厚脆、粘、甜。关东糖之所以称为关东糖,据传最初是来自关外的商贩自东北运来,并曾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关东店批发出售,一些商贩趸来沿街叫卖;“赛白玉的关东糖哟”,“好甜的关东糖糖瓜哟”。这些糖如今的少儿们可能根本看不上眼,而旧京时可是孩童们很不错的糖果。如今早已破除了迷信,人们已忘却了那个灶王爷,在城乡都已使用上液化气灶、电炉等厨灶具的百姓人家,谁也不会再去“祭灶王”啦。 年货里的文化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年关临近,关于过年时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70年代是鱼、肉,80年代增加了干果与水果,90年代电器走入了年货的行列,21世纪的新中国随着零售业与网络电商的发达,买年货已再不用特意去准备了。但一些只有春节才用得上的老物件还是要仔细留意一下。
作为装饰环境的重要因素,各种春联、门神、年画、剪纸、灯笼等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联,有贴街门上的,门框上的,抱柱的;还有贴于室内的各种春条、挂笺等。说到“福”字,主要是斗方形式,门上、柜箱上、水缸上、粮囤上等都要贴。“福”有五种,含义“长寿、康宁、高贵、德厚、寿终命。”
春联的颜色也有讲究。有人说不就是红纸黑字吗?这只是一种说法。在宫里则是要用白纸,外面是红框镶边。还有一种春联,用于家里有白事的人,至于寺庙,春联则多为黄色。春联反映出旧时各阶层的社会地位、愿望。
门神、年画、窗花儿、挂笺儿等属于过年的吉祥物,也是年前必备的。门神用于看家护院,有驱鬼的作用。老北京人一般在院门上贴武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堂屋隔扇门贴文门神――魏征;卧室门贴文武钟馗。不能乱。
年画的种类很多,有神话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反正都有美好的寓意。当年的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有家戴廉增画店,是杨柳青在京的分店,小贩们纷纷来此批发年画。以后,打磨厂几乎成了年画一条街。年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屏条、横批、方子、斗方、窗顶、桌圈、灶画、缸画、月份牌等几十种。
窗花又叫剪纸,因贴于窗户上而得名,是过年时的重要装饰品。剪好的窗花贴于新糊的窗户上,白天在阳光照耀下映入室内,留下千姿百态的影子,煞是好看。
老北京的窗花一般都是老太太或家庭妇女冬季里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剪出来的,张张风格样式都不同,饱含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对家庭的爱。现在的剪纸往往都是商家出售的了,有大有小还有成套出售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吉祥纹样、吉祥话。但最多的主题就是“福”字,有元宝上的福(富中有福),有倒了的福(福到了),有蝙蝠围绕着的福(福中有福),有大苹果上的福(平安是福)等等等等,充满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有一类是与新年的生肖有关的剪纸,如蛇年的金蛇狂舞,虎年的虎虎生威,猪年的肥猪拱门,今年的农历新年是乙未年,当然少不了羊这个主题,三羊(阳)开泰一定是剪纸中最热门的图案。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4篇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5篇
东北小年是腊月23。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的这个时间差别,可能与过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关,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么呢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