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欣赏(精选5篇)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诵读 感悟 欣赏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后都有一到两篇的诵读欣赏,六册教材中,“诵读欣赏”选录的古代诗词有43篇,古文7篇,现代诗14篇,其中诗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选录“诵读欣赏”的是一些语句优美、意韵隽永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岳阳楼》,等等;有激励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的,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有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即教材中的“文笔精华”;还有传播异域文化、展现他国风情的外国佳作,如泰戈尔的《金色花》等。

“诵读欣赏”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精读课文,不要求精讲细解,条分缕析,而讲究诵读,重在培养语感;同时它也不同于略读课文,我们不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它讲究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教师若对它重视不够,易陷入“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简单教学模式。诵读欣赏课既要诵读,更要欣赏,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点既是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向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师发出了更高的挑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一、在培养良好的语感中学会欣赏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很讲究语言的提炼,大多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尤其是古典诗词很讲究节奏韵律之美。诵读欣赏是很讲究诵读的,这种诵读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朗读,它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读出诗中真挚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严把诵读关,力求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将诗歌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欣赏含蓄美和音韵美的目的。

1.梳理节奏,理清韵律。

如学习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少年歌》时,在朗读前先划分它的节奏,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要稍做停顿的地方。

“我们/是小羊(yáng),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chǎng),

提起嗓子/笑(xiào),

撒开腿/来跑(pǎo),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zhāng)”

2.教师范读,学生交换方式多读,注意揣摩文中的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告诉我们多读的重要性。在诵读时还要注意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喜则声调昂扬,主题悲则语气沉婉。如同样是写秋天,马致远的《秋思》讲述的是游子思家之情,所以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哀怨悲伤之情;而刘禹锡的《秋词》豪迈激情,写出一种美妙的诗情画意,因此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喜悦豪迈,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在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会欣赏

诗词散文是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文学样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配以音乐,效果会怎么样呢?心理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人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在音乐中诵读学生能更好地调节感情,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可尝试着找一些经典的乐曲,如《二泉映月》、《梁祝》、《秋日私语》、《献给爱丽丝》等中外名曲,然后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朗读。主题悲的就选择低沉之乐,主题喜的就选择欢快之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去,使他们在文章与音乐的交汇中神游,诵读的效果会更明显。如在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学生读不出杜甫的沉郁忧伤的感情。当低沉、悲凉的《二泉映月》的乐声缓缓流出时,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全身心地去感受、体会诗歌。通过配乐朗诵,学生的情感被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收到了入其境、体其味的效果,也提高了欣赏的能力。

三、在想象的加工创造中学会欣赏

诗歌不像散文、小说那样借助篇幅优势可以详细地叙事、尽情地抒情,也正因为这一点,诗词留给学生的再创造空间很大。而且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可以发挥想象,画出图画来。所以对一些意味悠长、想象空间较大的诗词,应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想象世界中对诗词留余的空间进行再创造,扩充情节,设置对话,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口述出来。反复朗读,变成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进行想象绘画。

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构思巧妙,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这首小令既有写景又有写人,这就特别适合想象和绘画。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描述“我”见到的景色,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反响很热烈,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同时就它的意境进行绘画更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欣赏”的主题非但没有冲淡,反而得到加强,一举而多得。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良好心理素质;诗歌;诗歌欣赏

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既健康,又有文化。人的健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对人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视,有点头痛脑热,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据统计,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精神障碍疾病大量发生,这是忽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有利于其他良好素质的形成,才能促其获取成功。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和劳动素质也很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就是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诗歌欣赏的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和谐、高效率的发展,而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朗诵时充分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诗歌是作者形成于肺腑、悟之于心灵、发之于情感的语言,它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灵、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坚强人的意志的作用,使生物的人更加社会化和理性化,在生活中更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各方面的情感,使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诗歌欣赏是一条捷径。

诗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表情状物更惟妙惟肖,作为语文教师,抓住诗歌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从而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诗歌欣赏对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欣赏的教学手段,可以移学生的品质于未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豪放的胸襟,凡事从大处着眼、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可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好的诗歌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了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好的诗歌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汪国真的《豪放是一种美德》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的诗歌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如汪国真的《思念》中“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和“如果你要想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同学间的叮咛、祝愿,情真意切,让这动情的诗句互赠你我,友谊天长地久。

诗歌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能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偏执任性,心中没有他人,吃不得一点儿亏。为了纠正孩子们性格上的弱点,我有意挑选一些这方面的诗歌,如《我不期望回报》《自爱》《假如你不够快乐》等,让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诗句:“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给予是为了期望回报,如果付出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将变得渺小。”“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孩子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拥抱宽广博大的人生,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诗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经不起磨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极低,遇到困难就趴下了。我有意让他们读励志的诗,如陈锡智的《小溪》:“即使痛苦把你的身体扭曲,你也要一路击节高歌,奔向大海。”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的《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韧。”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以后的困难,他们不再惧怕。

诗歌以他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四、利用诗歌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充实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上好诗歌欣赏课呢?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段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诗歌,选编了校本教材《诗歌散文集》。运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周五下午)各年级段安排统一内容进行诗歌赏析和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揣摩赏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

1.几种诗歌欣赏课的模式

(1)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诗歌教学。例如,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情,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歌的内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适应较为短小的诗歌。由于日积月累,学生能够掌握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集中式诗歌欣赏。所谓集中式诗歌欣赏课,就是选取一节课作为诗歌欣赏的活动课,这种课比较适用于较为深奥或富有意蕴的诗歌。首先时间集中,一节课只进行诗歌欣赏,不进行其他活动;其次内容集中,选取一首诗或同类题材的几首诗,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最后是理解集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对诗歌的理解较为全面集中。例如在欣赏杜甫《春夜喜雨》时,我选取了古筝曲《浪淘沙》为配乐,在上课时,先进行配乐诗朗诵,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热情。然后,我领读,学生齐读,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一遍遍诵读诗文。接着学生范读,在配乐声中,学生们初步感知到了诗歌的意境。然后,我组织学生赏析,从下雨的时节、状态、雨景、作者的想象入手,学生们最后都感悟到了作者对雨的理解。

(3)自由式诗歌欣赏。所谓自由式诗歌欣赏就是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赏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这种课型比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的引导包括:学生所选篇目上的引导、赏析角度的引导、个人感受深浅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功底,较全面的诗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正确的要鼓励、肯定,错误的指导学生改正。

2.多种形式去读、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最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心理学研究认为:诗歌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要通过反复地朗诵去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比赛读,如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通过比赛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位互相练习朗读,以使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声调、节奏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朗读的形式还可以是表演读,如在诗歌赏析课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每次表演,学生都表现得热情高涨,通过自由发挥的表演,孩子们已经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艺术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经历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愉悦。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更多的好诗

在诗歌赏析方面,我按照“课内精讲,课外略讲,感悟为主”的原则,只要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即可。

如赏析冰心的《雨后》时我采取精讲的方式,首先设置情境,激起体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精讲完本课后我又找来金波的《带雨的花》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我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记,并从中体味、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4篇

一、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欣赏古诗,要特别注意欣赏古诗的意境。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这种统一,即是情与景的融合,又是虚与实的结合。

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究其原因是景生情、情生景。文学创作的过程不外乎是因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情观景,景中含情,因而景也逼真,情也真挚。这正是“情真方能沁人心脾,景活方能豁人耳目”。如杜甫的《兵车行》,以人哭开始,鬼哭结束,描绘了一幅相送惨状,感情沉痛,字字带血,既使我们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兵役制度的种种弊端,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唐王朝扩边政策的抨击。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不仅有这种可以使人感受的景与情,即“实”,而且有虽未描绘却可令人遐想无穷的景与情,即“虚”。正是这种实与虚的统一,才使作品含义深刻,韵味无穷,给人无限的遐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画面优美,情感和谐,情景交融,其中“晴”一字双关,晴情兼备于景物中。

描写中含有不尽深情和无穷真意,即所谓“象外之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透过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给人更多的感触,那就是它已经超过单纯描写男女至死不渝的恋情的范围,而给人一种高尚的精神、一种崇高的境界,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因此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情与景,并对作品的象外之象、意外之意、韵外之韵进行充分的想象,方能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欣赏其意境美。

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沽的高尚品格;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代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赋予诗歌具有象征性特征。如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鸿雁、芳草象征离情别绪,凭栏登高象征凭吊怀古、思乡怀人,白云象征孤高,明月象征团圆。学生只有懂得这些意象的象征性,才能把握作品内涵,才能体味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欣赏古诗的风格美

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在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个性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及政治经济状况等的不相同,创作也各有特色,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如同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花儿,在古诗花苑里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若能注意欣赏诗苑里那一个个盛开的奇葩,注意那千姿百态的神韵和那迥然不同的馨香,便能领略到古诗的真谛,得到美的享受。

风格是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像李白,他生活在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高峰时期,既有对前朝文化的继承、发展与推陈出新,又有中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他生性豪放,蔑视权贵,憎恶贪官,嘲笑腐儒,又热爱人民、热爱自然,有一颗追求自由、追求美的心灵和远大的报负,虽曾因才华横溢被封为“供奉翰林”,壮志未酬又被赐金还乡,却笑傲生活,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和寄托,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希望有朝一日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的诗,有对黑暗势力的有力抨击,有对自己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的抒发,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歌颂,以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以及对神话、历史故事的巧妙加工,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壮思云飞,逸兴满怀,有冲破一切罗网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了他“清新飘逸”的诗风。欣赏时若能注意这些,则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大的内涵和真意。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5篇

综观高考命题,诗歌鉴赏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均指向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