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总结(精选5篇)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建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旭 单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1]邓玉,李祥洲,廉亚丽,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3):5-9.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的世界,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趋势,都可以成为丰富多样的数据形式被记录、计算和预测,这让数据新闻的产生如水到渠成一般。
互联网舆论格局变化催生新的信息服务形式
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是能够挖掘、汇总和分析的宝贵信息资源,这是主流媒体开始重视舆情数据工作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研究就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来监测、分析和研究公开的互联网信息,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业务范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2007年以来,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言论进行分析与解读,每年都和中国社科院共同推出《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倾向性”分析与词频统计打开一扇窗户
人民网早期的舆情研究根植于互联网信息增值服务,开发过“人民数据”,但直到找准了对于网上复杂言论定量化的“倾向性分析”,舆情研究才打开了一扇最重要的窗户。近年来充分运用舆情数据,结合传统新闻简报,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等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盘点和分析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及时做出舆情预警和分析研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注意对舆情、舆论、新闻与民意等不同概念的准确把握。首先,我们追踪研究网络舆论场,搜集和了解决策反馈,把握社情民意,为促进政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效力。其次,当网络舆情产生聚集时就会向网络舆论转化,网上舆论场外还有多元社会利益的博弈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就是要弄清网络舆论指向。第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考察零星而起的网络言论会在哪些具体网站、网友群体之间迅速酝酿成为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监测也要深入考察舆情压力的形成脉络与走势、网络传播特征和媒体互动特征。第四,编辑要掌握基本的舆情研判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为舆情应对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从技术上来说,舆情监测与分析有最重要的五种诀窍,包括搜索工具、关键词运用、信息源、时间线和倾向性分析等。这五种诀窍,让舆情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监测到来自各种媒体的舆情热点,判断网络舆情走势。同时,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精准分析,准确把握重大新闻事件发酵发展的脉络。而舆情大数据平台这样的智能化工具,提升了信息搜索分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能,节约人力成本,也是当前舆情数据工作的发展方向。
数据新闻与舆情研究多元化模式的研发
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大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模型,拓展了舆情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大量舆情研究中总结出网民关注度、传统媒体介入、网站推荐位置、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度、外媒关注度和网下行动等数据热度指标,党政响应、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动态反应、网络技巧等舆情应对量化指标体系。2023年以来,我们运用智能化平台和数据软件工具,通过词频和情感词分析,推出“全国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两会答记者问”、“全国舆情地图”、“大数据图说高考志愿填报”等图解数据新闻。
在议程设置方面,我们注意观察政府、媒体和网民分别主导的三大舆论场域的此消彼长和微妙变化。对于繁荣活跃的网民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甄别与疏导,消解网络水军、网络谣言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伤害,对市场化媒体和境外媒体报道与言论进行及时考察与反馈。
在网络人文地图方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进行了互联网博客论坛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网民分布和人群流动特征,比较不同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热点虚拟社区的网民社会学特征。《2023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推出了对国内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调查研究的成果。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中共乡委员会书记任组长,分管乡长任副组长,其他8站所办负责人任成员的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机关各办所、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近20人的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评论引导、网络信息公开、加强与各社会论坛沟通联系等工作。管理员要求是中共党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国家计算机保密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此外,通过不断宣传与发动,形成由本地社会论坛网友自发组成的网络舆情引导志愿者队伍。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网评行为。上半年,乡率先制定出台《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网络评论引导工作的相关规定》、《重大网情信息处理办法》共3个文件,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训学习机制、网络舆情通报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共6项制度,召开了4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会议,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提前作好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准备。今年上半年,乡网评队伍已对天涯、等3个论坛的多个帖子进行了及时介入和正确引导,并在每月月底,对本月舆情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书面材料上交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夯实网评基础,激发工作热情。乡组织办为20位网络舆情管理员提供上网必备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并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同时,结合今年“群教”活动,在全乡网络舆情管理员中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对优秀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 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处置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23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中国稳居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位置。与此相伴的是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诸如“杭州飙车案”“天价烟事件”、“被就业事件”、“躲猫猫事件”、“郭美美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应用网络时代”,如何科学研判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提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演变机理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表现窗口。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迥异于其他传统社会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多元性、过程的互动性、爆发的瞬时性、信息的隐匿性以及评判的非理性和群体化倾向。网络舆情从形成、传播到终结都遵循一定的演变机理,处于动态变化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网络舆情与外界的互动――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消落”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舆情的出现,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形成的起点即引发事件。此类事件多为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利益、与弱势群体相关以及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或道德困惑的事件等等。信息者多是直接或间接参与者、见证人、知情者,旨在通过网络披露情况、引发网友共鸣。不论有关事件的披露是否客观、正确,也不论其动机如何,客观上成为相关事件或礼会现象在网络空间被知晓、关注的开始,成为特定事件舆论的“种子”。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种子”帖子在其后的舆论演变中并不一定是关键帖子。第二个阶段是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众多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发表并经过复杂的交流、融会、取舍和整合最终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这种传播扩散往往是从一个点辐射到多个点,再由这些点向更多的点辐射。这个过程是事实与态度的共同传播过程,也是网民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之间的差异经过讨论等而被消除,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和意见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网络舆情与外界的互动。一方面是与网下舆情的互动,这种互动彼此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网络舆情的焦点往往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而传统媒体的报道议会影响网络舆情的变化与发展。第四个阶段是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消落。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网络舆情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和消落,这主要体现为网络舆情的持续高涨、网络舆情的迅速萎缩、网络舆情的波动、网络舆情的冲突以及网络舆情的淡化或消落等几种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网络舆情终会衰退,但同时它也可能不是彻底消失,积淀在网民心中的态度、意见会在新事件刺激下再次萌发。
二、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媒介舆情的边缘走向主流,其作为独立舆论力量的强势地位日益凸显。在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上升使得网络虚拟社会对于现实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而在当下,我国网络舆情的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理性观点与非理性情感宣泄并存、网民主体低龄化趋向等必然对政府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工商部门承担着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职责,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属民生特征相对突出的部门,也是产生热点难点问题较多的部门。无照经营整治、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易触动网民敏感神经,形成网络舆论热潮。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工商行政效能,塑造良好部门形象。网络是政府部门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一个平台,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普通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工商部门的政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对其公共管理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如果能够坚持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必然会形成对工商行政管理有利的网络舆情态势。事实证明,善于开展舆论宣传,能对外展示良好的政府部门形象,对内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外则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如杭州市工商局江干分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廉价、高效的优势,创建了消费维权QQ群网络交流平台,工商干部负责线上答疑解惑,警示信息,指导企业进行远程视频实时调处,成功消解处理了几十起各类疑难投诉,得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充分肯定。二是网络舆情能为工商行政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识在互联网空间的特殊表现。网民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出较为一致的声音并形成舆情,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观点、态度和情绪,这种舆论环境的客观存在是现实社会管理者不容忽视的。工商部门如能通过网络在挑剔的虚拟社会中获得认同和支持,那么这种支持也会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事实上,网络中虽然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意见,但更多的还是真实表达社会大众情绪意愿的声音,如果某些政策在网上不能获得网民们的赞同,那么在现实礼会中也很难真正得到认同和贯彻落实。三是网络舆情有益于工商部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监管任务日益艰巨,面临各种压力,特别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商品质量、企业诚信、市场秩序以及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等问题引发的风险事件不断涌现。在执法风险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工商部门对风险的发生及影响做出误判以及不合理的处置对策将导致危机升级,而正确收集分析网络舆情则可以及时预判危机,合理地引导舆论,从而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矛盾。
在肯定网络舆情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正面效应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关注其因非理性趋向和群体化现象导致的负面效应。一是强大的舆论压力易使工商部门丢失话语权。网络舆情关注的涉及工商部门的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微博等平台上网友自行的信息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南门户网站转载,并以专题形式予以突出宣扬,如果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工商部门形成舆论压力。而且,在
网络海量信息中,最受的,往往是代表政府形象的行政执法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网络的推波助澜义制造出更强的网络舆情,致使个别工商十部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不愿、不敢、不会表态,怕麻烦、怕失言、怕曝光、怕媒体、怕问责,导致事件不断升级,造成严重后果。二是网上不实信息传播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酿成,增加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难度。舆情是一种情绪、意见和态度,它既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在网络环境下,有由技术手段造就的虚假“舆情”,有由谣言、虚假新闻充当的“舆情”,有由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编造的所谓“舆情”。其真实性难以确认,不明真相的网民很容易受其诱惑,参与其中,使事态蔓延扩大,在舆情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工商部门如果简单地对信息进行“删”、“封”、“堵”,“捂盖子”“不表态”,就更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激起群众不满,酿成聚集性,使工作陷入被动。三是损害工商队伍形象,降低工商部门公信力,影响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互联网的虚拟性、草根性、抱团性、监督性等特点,以及网络舆情呈现的“蝴蝶效应”、“痰盂效应”和“羊群效应”,使得网络成为各种言论聚焦、放大的最佳载体。网民群体对工商干部个体形象的评价,很容易转移或延伸到工商部门,乃至整个公务员系统,给工商队伍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影响工商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政府的尊严和权威,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工商部门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工商部门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一)积极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巩固网络舆情“主阵地”
网络舆论危机一般都源于信息缺失。“谣言止于公开”,只有公开相关信息,才能将网络舆论朝可控的方向引导、疏通。作为公民了解政府运作的一个窗口,信息公开是建立政府与公民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让社会公众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公共管理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公共管理者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必要前提。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建设,拓展创新信息公开渠道更是新时期构建公开、透明、服务型工商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工商门户网站建设。应当说,目前各级工商部门大多建立了门户网站,但这些网站多数是单向信息,由于信息更新滞后和互动机制缺失,这些网站对大多数网民而言不具有吸引力。当务之急,工商部门应切实从现实需要出发,将门户网站作为网上舆情工作的主要阵地,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尤其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时,将事实真相及时、迅速、全面地通过网站,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形成网上正而舆论强势。同时,完善网站在线互动功能,针对公众关注的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意见征集、在线访谈、网上调查等栏目,掌握最新网络舆情和动态,并及时设置相关议题,积极疏导网络中的情绪化言论和负面情绪,避免一边倒的情况发生,在营造宽松有序网络舆论环境的同时,将社会矛盾集中到有效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尝试构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与新闻发言人一样,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是上情下达的有效途径。网络新闻发言人掌握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能够准确把信息出去并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工商部门可通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打破传统新闻的瓶颈,因为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网民的个体利益及网民所代表的群体利益,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咨询、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回应。由于网络发言人代表政府部门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从而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可实现工商部门与公众的直接沟通。网络新闻发言人针对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限期答复,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为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化解和处置工作,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工商部门应尽早制定《网络舆情处置预案》,明确包括舆情预判预警机制、分级处置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规则,以便及时、科学、规范、有效地应对各类舆情,切实维护好工商部门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公信力。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发展方向预测和网络舆情发展干预等几个方面。建立预判预警机制,工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干预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预判预警,首先可以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礼会调查,掌握现实动态和社会的总体舆论走向,捕捉到一些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后,可以通过判断舆情的变化规律,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找到问题的实质和起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同时定期召开舆情联席会议,交流各部门舆情动态,准确把握舆情的产生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掌握本部门网络舆情动态,主动预判,随时准备对策略进行调整:此外,积极开展网络信息搜集汇总,确定专人开展网络责任区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网络虚拟社区的巡查处置工作,确保各类涉及工商职能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分级处置机制。工商部门应设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应急指挥中心,层层落实责任,加强跟踪督办,根据网络舆情事件可能造成的舆论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将舆情划分为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从而形成一套轻重缓急应对有序的工作机制。第一阶段是界定舆情内容。主要包括文章标题、网站、内容概要、主要转载网址链接、点击量、转发量和主要评论观点。第二阶段是划分舆情等级,根据舆情对工商部门影响方向和程度,分为正面、一般、负面三个等级,按照不同等级规定报送时限和流程。第三阶段是分级处置,办公室、法制部门等按照既定流程对不同等级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同时依法搜集固定相关证据,为依法处置提供法律支持。第四阶段是总结评估,确立考评机制。以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部门舆情报告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设立相关奖惩和通报制度,评比结果在系统内进行公布。同时,定期对网络舆情发生、
发展和应对处置等过程中工商部门反应、处置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分析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是指相关人员按照一定的要求报送网络舆情信息后,决策者审阅完毕,把对报送的舆情信息的处理情况和意见以及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或返回到舆情报送者或单位的工作运行方式。这种反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反馈,不仅包括下对上的反馈,更为重要的是上对下的反馈。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系统内的沟通和交流,便于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及时掌握决策者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有助于调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舆情信息的各级使用者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人员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推动网络舆情工作的顺畅、高效运转。为此,工商部门应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坚持及时性、主动性、连续性、全面性、广泛性和准确性的基本原则,组建专兼职的工作人员队伍,发挥系统内相关制度、规定和标准的制约作用,建立起纵向上能够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横向上及时顺畅沟通、紧密联系的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在动态中把握舆情信息的汇集、分类、编辑、核对、传输、督办等基本环节,充分促使整个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运转,不断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反馈量和水平。
(三)善于开展互动沟通,掌握网络舆情“话语权”
工商部门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必须摒弃部门本位主义,以开阔的胸襟和姿态加强与网民及媒体的互动沟通,并使之成为常态,一以贯之。首先要善于借助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义无名号的人。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这就使网络的“意见领袖”具有更强的草根性、流动性和号召力。他们关心各类时事,有自己的独立观点,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几乎每个网络热点事件背后,都有大量网络“意见领袖”在推动,他们或意见统一,或针锋相对。这些民间身份的观察家可能比传统报纸和电视台对公众的影响更大,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由于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林林总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其发表的言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这直接导致网络的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工商部门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工商部门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网络“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这样,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与此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大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及时将部门对所作出的反应、采取的工作措施、办理查处的结果等反馈和回复给相关新闻单位,努力构建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确保信息公开传播。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本单位、本部门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邀请新闻媒体负责人、记者参加新闻会,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发出声音,同时注意信息的连续性和衔接性。第二,的信息一定要客观准确,措辞要科学严谨,不要留下让媒体一行解释的余地,确保媒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真实报道,实行信息的公开有效传播。
(四)着力加强网评队伍建设,培养网络舆情“引导者”
网络时代的工商行政管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洞察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与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会失去存在价值。为此,工商部门应认真贯彻中办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中针对商行政管理的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注意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综合,及时发现关系改革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通过一定程序,上升到党委政府的工作议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具体而言,工商部门内部应对网络舆情的专兼职干部应具备如下素质:一是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能够从维护政府部门形象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遵循澄清事实、把握主流的原则,客观理性地对事件是非曲直进行评判,通过网络评论文章表达立场。二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政策解读能力。对于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文件,能够通过释疑解惑的方式为网民进行深入浅出的宣讲和解读。三是知识涉猎面广,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能积极关注并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舆论动态,可以理性公正地分析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见解独到,观点新颖,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此外,各级工商部门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公务员公共关系学和媒介素养的培训,提高工商干部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其应对和运用媒体的能力,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上的处理能力和对外信息的能力。如深圳市在探索建立深圳特色的“网络问政”机制中,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公务员普修“新闻课”。此类经验值得工商部门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加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绪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社会舆情的社会化整合作用》,《新东方》2006年第2期。
2.朱秦:《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其重塑》,《行政论坛》2005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