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精选5篇)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地理的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的多,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的容易记忆知识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注意的地方一、结合图形,教会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地图中有大量的信息,例如地形特点,资源分布,河流分布,气候特征等等,这些信息正是学习地理重要的知识,能够从这些载体中准确地获取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会了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

二、联系学生实际,树立学习地理的生活观。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的学习中,探讨地理与生活中的联系,会增加我们的兴趣,会使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最终达到学有所用,促使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

三、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消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解决一些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中地理学好的决定因素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

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3、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4、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

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四、重视记忆地图,根据题意提取信息,提高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考上来,很多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就要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介绍记笔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观察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教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是记笔记的主要内容,起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二是根据教师的版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有利于理解知识内容;三是记下教师讲解的典型范例,以便加深对于知识理论的掌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学生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二.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这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将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有:①纲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大多数体现在教师的板书上。②列表法,这是地理学习中一种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区域特征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③图示法,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④是归纳法,把知识内容归纳出来,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当然,除了这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其它多种方法,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浅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史有军法指导学生。

三、图文转换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图表和数据,它们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镶嵌在各种图表中,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和数据去阐述、分析、判断各种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图文或文图转换的训练,培养他们读图、析图和绘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图文的转换时,可根据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读图析图解图这样的步骤,也就是首先要读懂图中各要素所代表的意思,再进一步分析图形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现象,最后再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例,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气压值的分布状况,了解图中低气压、高气压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这类图形是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基础。要解决这类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对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分析,再运用大气运动方面的知识,才能判断该图各点的天气状况。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0):67.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地理沙龙;质疑辩论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进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精神,有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的品质和素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和突显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针对学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利己损人的不和谐人际关系,不但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基于上述的原因,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为我们课改指明了方向。何谓合作学习呢?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任务型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为了共同学习目标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新型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学十分需要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又在地理建议中强调:“地理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地思考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及的各项地理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合作交流完成,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对高中地理合作学习进行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其中的做法和体会,供同行探讨。

一、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传统的学习小组,一般按照学习座号顺序编成的,这样的分组,自然简单,但盲目性、随意性较强,难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研究合作小组的专家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所谓“异质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成就、性别等潜因素综合考虑,分成不同层次,并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搭配而成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应当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根据合作学习小组的先进理论,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里,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和性别等因素按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优化组合,每组都有优秀生1-2名,中等生4-5名,后进生1-2名,且个小组间相对平衡。同时各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分工,明确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加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为了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小组长的条件必须是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带头作用。每个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小组小组及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样,小组会拧成一股绳,具有强力的团队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异组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分组一般要遵循“组内异组,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使各异组小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另一方面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有利于平等竞争,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这里必须指出,异质小组的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课题或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当更换部分组员,这样不仅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在小组内长期形成的主宰地位,避免在新的合作学习条件下产生新的弱势群体。

新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是不是学生都会自觉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从小组活动情况发现,有些小组不能顺利开展,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未见实效;有些小组临濒解体。究其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和方法。学生能不能自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合作学习的技能主要是讨论、辩论、质疑、竞争等。接下来,笔者对创造性开展地理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二、开展地理沙龙

沙龙是法语salon一词的音译,中文意思为客厅,后来引申为名流、学者的聚会。在地理教学中引进沙龙文化,学生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无拘无束,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地理沙龙以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情趣。那么如何开展地理沙龙活动呢?其活动过程如下:

1、教师组织地理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若干个地理沙龙话题。比如:

①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气候极端干旱的无流国,需要大量的进口农产品,而现在变成世界第六、海湾地区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想一想,环境人口容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③探讨数字地球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你还知道数字地球在哪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异质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互联网、信息媒体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4、开展地理沙龙活动成果展示,各小组进行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书面材料。

地理沙龙活动从准备材料到发言交流,经历了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过程,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收集资料、处理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经历”,突显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理念。

三、展开质疑辩论

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会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建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的有趣问题,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例如: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发展批判思维。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与灾难练习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温室效应”真的那么可怕吗?这是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温室效应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下降到-18℃,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分为正反、反方两组。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成为赢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承担各自的责任,努力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整理,处理相关信息,尽量找到说服对方的证据。经过辩论,各抒己见,学生不仅心悦诚服地获取知识,而且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使用辩论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组织问题讨论

讨论时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探究方法。它打破了课堂上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小组讨论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需要在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是学习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例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和学生互动探究锋的构成和类型后,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冷锋或暖锋在移动过程中对某地的天气将会照成怎样的影响呢?要求学生按异质小组收集当地的天气资料,并及时整理;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利用收集的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讨论过程。学生可自由发言,并寻找同伴的帮助。最后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汇集成册,供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与同学分享。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将分歧的意见达到共识,使他们深深感到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形成合作的良好习惯。

五、举行竞赛活动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无数经验证明,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高得多。”地理教学,要创设一种竞赛情境,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如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等。按异质小组进行。学生为了自己的小组胜出的机会,一定会通力协作,为了小组的成绩,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仅靠自己好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助组内成员中基础较差的同学,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合作局面,激发他们的“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团队荣誉感。

总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和突显的学习方式之一。高中地理教学十分需要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地理沙龙、质疑辩论、问题讨论、竞赛活动等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 余文森、湛启标编著,《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任志鸿主编,《高中地理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5版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同学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并不陌生,但高中地理学习对每位同学都是意义重大且极具挑战性的。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可以大到全球,也可以小到一个点;研究的领域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能极大地帮助我们充实常识、活跃思维、提高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不同模块之间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很大,这给同学们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如果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换会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学习上的束手无策。为了帮助同学们有准备地走进地理课堂,这里我简单的从学法方面入手谈谈这些年教学以来个人实践所得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等。

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