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的赏析3篇
《观刈麦》的赏析1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的赏析2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的赏析3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阅读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1)
——观刈麦教案5篇
观刈麦教案1
一、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主张诗歌必须为**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二、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教师: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明确: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伸张在*红旗下,*、*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观刈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演示法 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主张诗歌必须为**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稚 携 饷 灼 秉穗 禄 石 晏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1、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或与老师交流。让学生**操作课件,点击“明诗意”按钮共同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①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② 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③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④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写法鉴赏
①、叙述与抒情的文美结合。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3、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1、小黑板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课件上的练习:
点击“练习”按钮进入练习页面。
七、扩展延伸。
1、点击课件的“扩展延伸”按钮,进入《大林寺桃花》的欣赏。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观刈麦教案3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2)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选3篇)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3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5)悬:挎着。
(16)敝(bì)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诉说。顾:视,看。
(18)输税(shuì):缴纳租税。
(19)曾(zē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竟然。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20)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21)岁晏(yàn):年底。晏,晚。
(22)念此:想到这些。
(23)尽日:整天、终天。
「赏析」
《观刈麦》是诗,诗人白居易在作品中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3)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⒅岁晏(yàn):年底。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赏析: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创作背景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赏析二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2
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但:只。惜:盼望。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我:指作者自己。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岁晏(yàn):年底。晏,晚。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赏析二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3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岁晏(yàn):年底。晏,晚。
念此:想到这些。
尽日:整天,终日。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创作背景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4)
——麦琪的礼物作文10篇
麦琪的礼物作文1
瘦削的吉姆,一下班就径直走到街市口,他伸出冻红的双手放到嘴边哈了口热气,缩了缩脖子,跺着脚。哦!可怜的人儿,看他身上那单薄的旧棉袄已经陪伴他度过了多少这样冷的冬天了,他活动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掏出祖传了三代的金表,轻轻地瞥了一眼,就又紧紧地攥在了手心,叹了口气,走向了拥挤的人群。
他就像一条小鱼儿敏捷地在这人群里穿梭,终于,他走到了一个橱窗前,他看见了它!纯玳瑁做的发梳,边上镶着珠宝,在灯光的照映下,闪闪发光,那神奇的光芒可以令每个爱美的女人心驰神往。
吉姆站在橱窗外久久地望着这精美的首饰,他微笑着,眼前仿佛看到了妻子德拉见到它之后惊喜的样子,不停在她那头秀发上比试着。哦,这么精美的发梳,配上她乌黑的长发,简直漂亮极了!吉姆想着想着嘴角浮现了一丝微笑,他掏出金表,放在手心里,轻轻地抚摸着它。吉姆低下头,叹了口气,推开了店铺的门。
进门后立刻有一个热情的服务员迎了上来,他先是对吉姆鞠了一躬,抬头仔细一看,不屑地撇了撇嘴,冷漠地说到:“你要什么自己选,不要随便触碰,更不要弄坏了,要知道,你是赔不起的。”“我只要那个发梳。”吉姆指着那个美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对那个服务员说到。服务员听闻,皱着眉头,鄙夷地看着吉姆:“这可是我们的镇店之宝,你买的起吗?”“这需要多少钱?”“500美金。”服务员头也不抬地摆弄着他手腕上镀金的镯子,吉姆看着他那金闪闪的镯子,迟疑了一下,慢慢地从兜里掏出了那块金表,服务员缓缓地瞥了一眼,猛的双眼瞪得像是两枚硬币那么大,又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瘦小的吉姆,连声说到:“哦,先生对不起,先生这边请,请您先坐,我给你倒茶……”服务员语无伦次的说到。“谢谢,不用了,我只想要这个发梳。”“这个发梳可是我们这里的宝贝。”服务员看看那块金表,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是可以交换的……”吉姆用手捧着那块金表,不停地擦着,久久地看着金表。最后,他眉一皱,一咬牙便答应了。
“先生,您请慢走!”服务员眉开眼笑的礼物袋放到了吉姆的手上,送吉姆出了店铺的门。吉姆捧着袋子挤在人群里,既欢喜又悲伤。
想想德拉每次经过橱窗时,望着这个发梳的眼神是那么的渴望。而现在,发梳被当做圣诞礼物,很安静地在吉姆的手上捧着。只是吉姆,他在向他的父亲、祖父忏悔。哦,对不起亲爱的祖父、父亲,但愿你们能理解我,也但愿上帝能够给你们足够的安慰!
就这样想着,忏悔着,走着,便到了家门前。吉姆心里一阵激动:“德拉,我美丽的妻子,我要送给你一个最美的惊喜!”
按下门铃,在德拉开门的瞬间,吉姆呆住了:“哦!亲爱的,这是怎么回事,你的头发呢?为什么要剪掉呢?”德拉从兜里掏出了吉姆梦寐以求的手表链,顿时吉姆反应过来了,善良的人儿,为了送我礼物,竟然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吉姆把发梳塞到妻子手里,伸手抱住德拉:“亲爱的,不管你长发也好短发也好,你永远是最美的!”
德拉望着手中的发梳,笑着说:“看,我们两个傻瓜,都为对方准备了没用的东西。”“不,这是最珍贵的,我们把它们收起来吧,它们肯定会排上用场的。”吉姆安慰道。
吉姆和德拉手拉着手,把手表链和发梳收藏了起来。他们深情地凝视着,旁边盒子里的礼物闪闪地发着光……
于是这个圣诞夜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了。
麦琪的礼物作文2
一阵风吹过,有一户人家,家里面有两个人,他们各是麦琪和杰克。
杰克是麦琪的丈夫,而麦琪是杰克的妻子。杰克拥有着一块金表,那是祖传下来的金表。可是,金表没有链子,他只能在路线偷偷摸摸地把表拿出来看,看一眼,又迅速收回去,杰克生怕别人说他太穷了,连金表链子都买不起。麦琪拥有着黄灿灿的头发,她一甩那黄灿灿的头发,头发被甩的那一瞬间,就像瀑布一样飞快地被冲到山下去。可惜,她脸上长满了痘痘,头上没有金灿灿的发夹。
他们的房子很穷,穷得连家具都买不起。
有一天,麦琪起得很早,她做了一个馒头,这个馒头是为自己的丈夫杰克准备的。丈夫杰克看见了,也把馒头留给了麦琪,就走了。
那天是圣诞节,晚上,夫妻都很晚才回家。麦琪戴了一顶帽子,丈夫说:“亲爱的麦琪,我要送你一个礼物。”妻子说:“我也要送你一份礼物。”说完,她就拿出了一块金表手链,杰克看了,十分伤心,因为他把金表卖了,杰克也把自己的礼物拿了出来,原来是金灿灿的发夹,麦琪也很伤心。她摘下了帽子,头发变成了男生的黑短头发。
夫妻为了送对方礼物,都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卖了。
麦琪和杰克感到很惭愧。
麦琪的礼物作文3
下午五点,教堂的钟声传遍了整个小镇。吉姆匆匆的披上破旧的外套,离开工厂,来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走到百老汇一家挂满小彩灯的店铺橱窗前,找到了一套发梳。那是他妻子德拉最喜欢的东西,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吉姆至今仍记得德拉看到它时羡慕的神情。
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吉姆一定要为亲爱的德拉买一个珍奇、贵重的礼物。而这套发梳正好相配。德拉的秀发是他们家最引以为豪的东西之一。那褐色瀑布般的秀发,能让一切珠宝黯然失色。
吉姆望着那精致的发梳,他几乎三个月都在筹划着把它买下来,作为一个最棒的圣诞礼物送给德拉。他想着德拉打开礼物时的惊喜,嘴角轻轻地向上扬了起来。但他的微笑和一切遐想在一瞬间全都凝住了,发梳旁的价格牌上写着一串刺眼的数字,它高傲地挺在那里,朝吉姆发出无声的讽刺。那是吉姆不可能负担的价格。
吉姆无奈的倚在橱窗边的长椅上,看着路对面闪烁着的一串串彩灯。他摸出自己破旧的钱包,此刻他只能感到钱包薄的像纸,轻如鹅毛。但吉姆还是把钱倒了出来仔细的数了两遍,只有四元九角八,许多还是一个个硬币。那是他几乎三个月来每天收工后去送报纸、做搬运工几分几分攒出来的。
路边的霓虹灯闪烁着光芒,小店边的圣诞树挂满了小彩灯,路上的车都打开了最大的灯,好在这圣诞节前夜好好的出出风头,那些贵妇人都带**自己最漂亮的饰品,优雅而骄傲地挽着丈夫的手,整座小城弥漫着欢快的气氛,但吉姆除外。
吉姆一直愣在那里。如果不能送德拉那套发梳,他无法安心地过圣诞节。但他现在有的钱就连一样合格的礼物都买不了。吉姆突然站了起来,摸出了他的金怀表。金色的指针旋转着,伴随着稳重深沉的“滴答”声。那是吉姆的传**,从他祖父那里传下来的。那金表能掩过一切金银财宝的光辉。吉姆踌躇着,在长椅旁来回踱着步。
镶着金边的怀表上,时针转向了数字六,西边教堂的钟声也准确地响彻整个小镇。吉姆忽然停下了脚步。“六点了”他嘟囔着。不能再犹豫了,吉姆小心的收起金表,叹了口气。
吉姆来到了熟悉的那家当铺。“我要当一只金表。”接着,他在铺主惊叹的目光下拿出闪着金光的怀表,最后一次享受它带给他的自豪感。“九十美元。”吉姆点点头,递过金表,拿了钱。铺主又开口道:“那可是至高无上的金表呢,是为谁**的呢?那个人一定很幸福吧。”吉姆笑着点点头,径直奔向那家店。
吉姆买下了那套珍贵的发梳,精心包装后,他激动地收好发梳,向家里奔去。
吉姆像*时一样按时到了家门口。“金表的事,暂且不说好了。”他一边想着,一边向客厅走去。当他看到德拉的长发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怔住了。
麦琪带来了宝贵的礼物,但就是缺少了那件东西。
麦琪的礼物作文4
昨晚读了著名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看着看着,眼泪已经不知不觉间盈满眼眶。故事讲得是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清贫的小夫妻想互赠圣诞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成了对方无用的东西。然而,他们又得到了比任何有用之物都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至真至纯的爱。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也曾渴望能够拥有一份如此深厚真挚的情感,虽然家徒四壁却相亲相爱,用自己唯一珍贵的东西为爱人换回一件称心的礼物,一份爱。当我与爱人经过相识相知相恋后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告别了曾经对生活的种种幻想和奢求,无怨无悔的走进了清贫。我们没有豪华的住房、没有名牌服饰、没有三餐美味,但我一点也不介意。豪华的住房也许会消磨一个人的睿智,名牌服饰也许会让你在虚荣浮华中迷失了自己,三餐的美味也许会让你在酒足饭饱后酣然入梦,无所事事。在凡尘俗世中保持一份淡雅和清新,置身温馨的爱的氛围,安享和品味清贫,竟让我有一份恬适的满足。
清贫的日子里最能体会友情的可贵,我们不会像***那么担心,他接近我的目的是什么?是看中我的钱吗?清贫的日子恰似一杯淡淡的绿茶,朋友相聚,拿出我的看家本领,烧几个家常小菜,喝两杯淡酒,拉拉家常,谈谈理想人生及****,那种惬意和温馨又是多少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每日里迎着朝阳满怀激情,一身轻松地去上班,把我如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连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一起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下班后,看看喜欢的书籍,听听或古典或流行的音乐,拿一管细笔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哼着小曲做做家务,将尘世的喧嚣关在门外。虽然我不能拥有别人的奢华,但满屋四溢的书香却让我陶醉其中。每日灯火阑珊之时,***也许会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我却在幽幽的灯光下,面对一叠洁白的稿纸,用我的灵感和沉思,来编织一个个或美丽或凄婉的故事,写下我对生活的感悟,我所拥有的财富,又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当然,我绝对不是鄙视富贵而炫耀贫穷,我们生活在商品经济的时代,生活离不开钱。但我相信,清贫的生活自有它的独特和精彩之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
麦琪的礼物作文5
两元三角四。全都在这儿,其中两角还是一份分的铜板。吉姆总是要为德拉——这个风风雨雨都陪伴着他的女人做些什么。毕竟明天……就是圣诞节了。
吉姆眼神呆滞地望着窗外的大雪,那雪花好像一片一片飘到了他的心上,而他的余光却又扫到了祖父一辈辈传下来金表上。那是他最引以为自豪,也是他十分珍贵的东西。他犹豫着,不知该怎样取舍,毕竟德拉的圣诞礼物和珍贵的金表都是那样的重要。
趁着为男主人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价吧。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房子。尽管难以形容,可它真的够得上乞丐夫妻这个词儿。尽管他们当年是那样春风得意,每星期的收入也不知够租上多少套公寓房子。
吉姆做好决策后在壁镜前照了照,痴痴地瞅着早已不是那时西装革履的自己,不禁苦笑了一声。他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用了最大的努力一分分积攒了下来,才得到了一个输了多少遍都不会改变的两元三角四。
在吉姆看来,他一天最美好的时间除了和的德拉在一起之外就属看那块金表上的时间吧。那块金表十分引人注目,很多人都渴望能得到它,现在,他们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大卫——专营各式金表”几个**的黑色字体吉姆一抬头就能看见,吉姆比吃了柠檬还要感到心酸。他在门前踌躇着,不是倒吸着凉气。这么寒冷的天气,他还是出了汗,也许是因为他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害怕吧,但他还是迈出了这一步,毕竟他是多么想为德拉做些什么。
“你要买我的金表吗?”吉姆问。
“我买金表。”身材肥大的老板说,一边内行的在明亮的灯下端详着这块金表。
“二十美元。”老板说。
“快给我钱。”吉姆说道,急促的时间使他忘记加价,如此珍贵的金表远远不止二十美元呀!
他搜寻各家店铺,为德拉买礼物。终于,他在一家卖发梳的店前停下了。这家店买的发梳十分精致,德拉每次走到橱窗前脚下就像粘了胶水一样走不动了。这看似*常的价格对德拉来说却是个大数目。这次吉姆下定决心,一定要买了这个发梳礼盒。
他攥着找好的钱,紧紧抱着包装好的发梳礼盒。一开始,他回家的脚步沉重而稳当。一步、两步……但是直至最后,他跑起来了,攥着的钱早已被手心出的汗浸湿,而怀里抱着的发梳礼盒却越抱越紧。
他不敢面对祖父,更不敢面对德拉。他实在不敢想象,当德拉看到他光秃秃的口袋里没有怀表时的表情,也许他会吃惊吧,也许她会吃惊吧……就在这时,高跟鞋的声音打破了此时的寂静,德拉回来了。
麦琪的礼物作文6
麦琪,是圣子诞生时前来送礼的三位智慧的贤人,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在**人看来 ,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也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
这篇小说叙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的夫妻互相赠送礼物的故事。这对年轻的夫妻是互敬互爱的,尽管生活贫困,他们之间却存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为了对方的快乐,他们全都乐意作出重大的**。
小说一开始,就着力渲染了女主人公德拉在圣诞节前夕产生的烦恼,从而突出了构成全篇情节基础的矛盾:想买礼物而生活拮据。作者在前文有意蓄势,反复强调了一块八角七分钱的钱数之少和来之不易,这使德拉购买圣诞礼物的希望很难实现。为了解答读者的疑问,作品接下去介绍了德拉作为主妇的这个家庭的窘境,这对年轻的夫妇,住的是与贫民窟相差无几的公寓,亲戚朋友很少来往,信箱里根本就没有投信进去,我认为作者这样做都是在蓄势,为后文表现德拉与杰姆的真挚的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表和美发,对这个每星期只有20块钱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作者处心积虑表现金表和美发的重要,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及夸张手法来表现,更加衬托出它们对主人公的重要,毫不夸张的说,金表和美发是他们生命得一部分,双方都是因为欣赏而艰难幸福的生活。但是到最后,真挚、纯洁的爱情还是让双方都舍弃了自己的最爱,心甘情愿的献出。这是何等的爱情,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无法用言语形容。另外,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的起伏的发展变化作为脉络,启发读者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性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爱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的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作家的理想**色彩。
作者欧。亨利不屑这个金钱作贱爱情的**,偏去写这个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这绝非常人手笔。所以,作品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从而把读者引向高尚的境界。特别是结局:有了表链,但没有了金表;有了发梳,但没有了美发。这似乎啼笑皆非的结局,包含了令人心酸的悲剧,正是这种巧合,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才更见真挚、纯洁。难怪**人有一句诗这样写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也许是笔者对此文的最好诠释吧。
总之,《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以裁减精当的构思、对话般亲切的语言、微带忧郁的情调,使这篇小说如缕缕炊烟般的情光束中显露出丰富的内涵,激发读者对金钱、爱情的价值的思考。作者时而细致入微、时而惜墨如金、时而汹涌澎湃,显示了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麦琪的礼物作文7
吉姆茫然地走在大街上,一抬头看到店铺门口的装潢和圣诞树,无比失落地叹了一口气,想起她那美丽的妻子德拉,吉姆心情越来越沉重。吉姆在百老汇前张望着,那橱窗里有一套纯玳瑁做的发梳,边上镶着珠宝,煞是引人注目。德拉是多么想要这套发梳啊!吉姆眼前又浮现了德拉那褐色瀑布般的秀发,想到德拉看到这套发梳后惊喜若狂的表情,他推门进去了。
吉姆怀着激动的心情,闯进了这家店铺,柜台前的店员立马挂****的微笑,但是当他看到穿着单薄的白衬衫、面色激动地吉姆后,眼里满是质疑和不屑。吉姆率先开口道:“橱窗里的那套发梳多少钱?”“五十三美元。”店员的回答狠狠地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吉姆哆嗦着手伸向自己的裤兜,那里有他省下来的八元五角七,他省吃俭用,每天早上仅喝一瓶酸奶省下来的钱,他把这些钱又数了一遍,仍然是八元五角七。他把这些钱紧紧攥在手里,支支吾吾地问道:“我能不能、能不能先给您八元五角七?等我有钱了就来把剩下的补上!”店员没有回应,只是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他。吉姆看懂了店员的意思,脸上顿时黯然失色,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突然,吉姆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把手伸进袖口里,反复地摸着那块他最珍贵的金表,咬了咬牙,走出了店铺。
“这个表可以卖多少钱?”吉姆对当铺老板询问道。“五十美元。”老板回答道。吉姆下定决心,把那块金表递给了老板,看着自己的手腕,略有迟疑又激动地接过了那五十美元,飞奔向百老汇买下了那套发梳。
吉姆迫不及待地冲向家里,急切地想看到德拉欣喜的样子,但是当他看到短发的德拉时,他瞬间就懵了,不知道怎么把这套发梳拿出手。德拉含羞笑道:“别那么看我亲爱的,我只是把头发剪掉给你换了礼物而已。”吉姆尴尬地笑了笑,掏出一个小包,放在桌上,说“你只要打开它,就知道刚才我为什么那么看你了。”德拉打开后,抑制不住地开心地尖叫起来,过了好一阵才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摊开掌心,一条简约、镂刻着花纹的白金表链躺在那里,德拉抹掉眼泪,激动地说:“把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吉姆倒在睡椅上,微微发笑。“德尔,”他说,“让我们把圣诞礼物放在一边,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现在,你做肉排吧。”
麦琪的礼物作文8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世界十大短篇小说的集子,其中就有**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
长久以来我被故事主人公傻得可爱的举动和那*淡中蕴涵着的真情所感动,经常把它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但《麦琪的礼物》成了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它像一粒爱的种子深深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里。
今天,当我再次欣赏《麦琪的礼物》时,眼前又浮现出德拉和吉姆那两个可爱的形象。
欧·亨利笔下的德拉和吉姆是那样的傻,傻得实在让人怜惜。为了在圣诞节前给自己心爱的人买礼物,竟然把自己家里最值钱最值得骄傲的两样东西给卖出去了。
一样是可以令女王的珠宝黯然失色的德拉的长发,一样是吉姆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唯一的财产,一块足以让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的金表。
他们为了对方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毫无顾忌地献了出来,换来的却是珍贵得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发具和金表链。
世界上有很多值钱的礼物,但德拉和吉姆为对方赠送的礼物恐怕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尽管毫无用处了!
我们常常哀叹这个社会里的人们把金钱和**看得太重,实际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地用世俗的眼光窥探着这个世界。看了《麦琪的礼物》,我们的情感世界里始终涌动着一种不安和焦虑,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现实?是冷漠,还是自私?是浮躁,还是世俗?
好的文学作品常读常新,不仅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更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欧·亨利和他的《麦琪的礼物》在世界短篇史上享有无可争辩的声誉,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讴歌人世间的真情真爱将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麦琪的礼物作文9
那缠绵着冬日特有的寒冷的街角,煞白的天幕,干净得反倒让人有些阴郁。肃杀的风襄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这一套每星期租金8元的供家具的房子。
黛拉拥有摇曳生姿的乌黑长发,直拖到膝盖下面,为了给自己深爱的丈夫买一件像样的圣诞礼物,她不惜卖掉了这跟了她一辈子的长发,为丈夫吉姆买了一条带饰物的白金表链。丈夫一同家,像一只猎狗闻到鹌鹑的气味那样一动不动,他不是因为看到黛拉剪了头发而惊讶,而足因为他刚给黛拉买了她曾不胜羡慕的那套梳子,黛拉狂喜却又一下子陷入了悲伤。吉姆得知黛拉买的是表链的时候,他双手搁到脑后微笑着,因为他的表刚刚卖了钱用来买梳子……
当我放眼天空的寂寞时,划过天际的流星让我惊奇,暗夜竟被它撕碎了。这对贫困而甜蜜的夫妇,用他们的爱撕碎了由贫困编织而成的黑夜。他们,只不过是无数个秋天中那根干枯的枝、那片枯萎的叶,当所有的风华都在一瞬间流逝的时候,留下的,唯有那世纪挚爱。
我心疼他们给了对方一件永运都用不上的华丽礼物,他们好傻,为了对方而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但他们却也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们之间那种坚定不移的爱,换来年年四季的轮回,幸福、漫长而无可替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但各路秋色又略不相同。
外婆和外公已经六十多余岁了,岁月已经让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痕迹,尤其是外婆,身躯渐渐瘦小,成为夕阳下的缩影;外公还是有着一副硬朗的身子,但他依1日不改当年的暴脾气。外婆慈祥,说话软和,总是谦让着外公,但他们的爱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外公会随时把气撒在外婆头上。这件事,总让我对外公的形象产生错觉。但从妈妈口中得知,外公虽然不舍得花钱,但买菜总是买外婆爱吃的,自己却一直吃腌菜之类没有营养的小菜,妈妈多次告诉他尽量多买些自己爱吃的,但他却不舍得花这个钱。或许,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他那声重重的叹息——生活的压力。
走出梦的深处,我听见的不再是花与黑夜唱尽的繁华。我明白了老人心中的爱,他们的爱简单而又难以触摸得到,因为太过熟悉,正是因为太过熟悉,才把对方看作了镜子里的自己,什么话都说得随意,关爱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细小得不足以拿出来晾晒,但却早巳温暖人心。
苦难就像风,有真爱的地方,即便生话的残壳破损得不成样子,也不会因风而感到寒冷。
评点:刘旭
作者善于营造意境,题目象征困苦的生活因真爱而美好,能引起读者的想象。正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外婆与外公生活的描写,同样具有画面美、意境美,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解读原著,阐释爱的表达方式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这是对原著的再加工,再创造。本文联系外公外婆的相濡以沫,概括总结了超越一切物质的真爱的价值。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篇文章无疑能引发读者对真爱、对价值观的思考。
麦琪的礼物作文10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写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从这篇文章里,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了他们家各自最宝贵的东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他们能**自己最贵重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最好的礼物。可是双方卖掉了自己贵重的物品,那么对方的礼物已经不适合自己了,而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为了对方着想,根本没有考虑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互相爱着,而且是深深地爱着对方,才会有这样有趣的结局。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正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才有温情。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因为有了爱,动物才会信任人类,不伤害人类,与人类和*相处。爱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的,有一首歌里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去年印度洋海啸发生的时候,就有全世界各国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帮助受难的灾民重建家园,使失散的亲人团聚,从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纯洁友谊。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我们的世界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5)
——《观田家》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观田家》原文及翻译赏析1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诗简介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翻译/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赏析/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6)
——《麦琪的礼物》的读书笔记3篇
《麦琪的礼物》的读书笔记1
圣诞前夕,贫穷的夫妻,真挚的感情。
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却只有一元八毛七的德拉,剪去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漂亮的表链;而吉姆也想让妻子高兴,卖了引以为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觉得温暖。实话说,他们俩的行为真是笨的可以,卖掉自己仅有的宝贝,只是为了送给对方一件满意的圣诞礼物。然而他们都没有觉得生气,反而觉得感动、快乐、满意。他们真的得不偿失了吗?他们真的失去了最珍贵的宝贝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还收获了最真诚的爱!
瓦西夫在《情爱论》中表明过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他和她,在那个圣诞节收到的,比我们一辈子加起来还要多。其实爱是无声无息的,就好像,有些旋律从来没有被歌唱,有些火从来没有被点燃过,有些呵护和关心,从来没有惊天动地。可是世界有了声响,有了光,有了爱。
最喜欢小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想起一句话来,不是每一份爱都许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死离别。“涸泽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幸福。
这就是我们从其结果获得的最真实暗示,也不需要特别,有如我们失去的,只是很*常的东西。
《麦琪的礼物》的读书笔记2
作者欧.亨利是20世纪初期**著名短篇小说家,一生困顿,而他*时所接触的又多属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不言而知,他的笔调,关于小人物生活的便会浓墨重采,故事情节也是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路子起笔走调.然而其本人又有崇高的****思想.故然,在一个爱好作品的读者来说,必须先了解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年代.从其本人之处有感而发,回味历史经典,瞻望未来世界,在欣赏中去感想,有想法就写随笔.一切都不拘泥,流露出真情实感既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句话有些人认为它是正确的,有些人认为它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因为当今时代,真正的爱情渐渐淡去了,大多数爱情都与金钱利益挂钩.利益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使许多人在爱情方面丢失了*秤,本来纯洁的感情被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有时,因利益而产生的“爱情”也**着个人的**。
然而本文《麦琪的礼物》主要讲一对年轻的夫妇生活拮据,为了互送圣诞礼物以表爱心,妻子卖掉引以自豪的一头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不料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来一套精美的梳子来打扮妻子那已不复存在的美发。两个人的礼物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却弥足珍贵。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挚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变的微不足道,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却是世间任何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一件*常如旧的小事,却给人出乎意料的结果,意念之外,情理之中.对于他们的遭遇,我只能深表惋惜, 同情与理解,至于今天,我是觉得某些衣冠楚楚的人应该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深思.小故事,大道理,故事无所谓真假,现实常与我们擦肩而过,静思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细致刻画及其家庭状况的详细描述,由感而发.仿佛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时候,我都以为自己不自觉中就充当了其人物雏形.
故事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温暖亲情,至爱忠贞.那对年轻夫妇恰好生存在社会变更,发展帝国**,资产阶级狂乱的年代.在如此艰难困苦之环境下小夫妻能够相亲相爱,用自己最珍惜的东**换取对方所心爱的礼物,悲剧性的结局让真情浮出水面,建筑光辉的浮雕,患难时刻见真情.纵然金钱万能而在小夫妻面前也是**的痴呆儿,而在今天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上,20世纪与21世纪,**与*有距离,可能大相径庭,但是我断定,感情不会迥然有异,在某些时刻定会如出以后一辙.虽然他们很穷,生活拮据但在他们心中,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的真情,只要拥有它,他们依旧感到比有钱的富翁幸福百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全以利益为重.道德,亲情,爱情被金钱冲散的支离破碎.这种现象确是随处可见,为了利益与金钱同夫妻分道扬镳,兄弟反目,朋友相互猜疑,仿佛只有功利才是第一位的,俨然有一种树倒猢狲散的意味.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人,以金钱论英雄,用金钱买兄弟的事例,无不让人嗤之以鼻,恨不能写给某些人看.某些人也是情有可原,其实罪不容诛是他们拜倒在金钱的脚下,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荒*无度,寡廉鲜耻,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怂恿他人,作奸犯科,类行尸走肉,纵斩草除根也会难解,社会上的**,异像,给社会营造一个**,给家庭一个温馨的氛围,让人难解其中味呀!有些人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拥有了一切,但我一直坚信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
本文主写小人物的生活,详略得当,针针见血,淋漓尽致的写小人物怎么过生活,相反***不着一笔,却是独有辟解,启迪我们**联想,写文章本不是给读者灌输某种思想,而是让我们在其中神经腾云驾雾,思想翩翩起舞,另有见地,读懂生活,反省社会,去努力推进一个新的社会,适合更多的人居家安户,舒享快乐幸福。在那个年代,**社会,挂着“**”的大旗,作为**,迎风招展,招摇过世,扛着大枪,开着贼船,横狂世界,专累及自己国家的巨大资本财富,充满各个***的腰包,发展工业,资本输出,对于小人物他们是不闻不问,置之一旁。所谓的***,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而我呢,以为那不过是得意之徒的丑陋行经,更为重要的是向读者暗示“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其不强加于人,然其人自然游思千里,当然了,本文却让我明白写作应有此种功效,放能成文。
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格是**人所独有的,他们认为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希望自己圣诞时获得爱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殊不知,既然彼此相爱,感情至深,相敬相宾,何必为了一个礼物而失去彼此的最爱,换取无用的东西,徒劳无益,如果现实是为了通过此种**让彼此知道自己是有多么的珍爱感情,爱情无价,奉若神灵,只是委屈了他们,两无用处,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风俗仅是人为而定的,用来表达一种情意,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变通的,不是吗?每当詹姆士-迪林厄姆-扬先生回家来到楼上的房间,黛拉一边喊着吉姆一边紧紧的搂住他,一切又都很美好。每次都是这样,岂不美好,不足以值得珍惜,虽然贫穷,只要每天*淡而安逸就好。闲愁少有亦是难得,圣诞节的社会也应当依据生活的现实去量身定做。生活拮据,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艰难中依然过着“***”的生活,那是绝对不可取的,顾此失彼,焉不祸哉.
另外,我们从中可发现两主人公缺少朋友,为什么呢,可能是作者巧意安排。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得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精于交流,建立宽广的人际局面,才能生活的游刃有余,困难时获得帮助。俗话说的好,朋友多了路好走,为什么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多个朋友总是多份力量。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每个人不管是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应当学会交际处世,把握人情世俗,通用人力资源,为自己的成功之路做好准备。
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令人感动,然而,爱情只能作为精神支柱,无法度过现实生活。做为穷人,该当怎样,有野心,有志气,安守本分,做自己,过自己的生活?穷人不要***,更不要寻找那种虚无的浪漫,因为对你来说,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追求精神层次的享受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物资基础上。将赖以生存的钱换取两件无用的礼物,可谓本末倒置。
男主人公太固守残缺了,作为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在不能满足生活之余,何必妄想上流社会的浪漫与精神生活,应该把金表作为创业资金,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美。女主人公也仁慈温柔过敏,完全可以帮助激励丈夫创业,摆渡那一头秀发,并不一定要换为圣诞礼物,将它作为生活费或者是丈夫的创业资金,才是穷人应该过的生活,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枉人生。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7)
——《麦哨》优秀教案3篇
《麦哨》优秀教案1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和、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学习,积累好词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家乡的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乡村孩子生活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美好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大家对麦子都非常熟悉,都知道麦子是什么?麦子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老师引导)那有谁知道麦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喂牛、喂马)说得很不错,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麦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板书:麦哨)揭示课题:“麦哨”就是用麦秆来做的哨子。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借助拼音拼读,同桌交流,问老师等方法来完成。
2、老师范读,帮助学生**生字词。和:hé(和*,**),hè(和着,一唱一和);应:(应该,应当),(反应,应用)。
3、师生共同学习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三、品味优美段落。
1、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段)。
2、学生**度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讨论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孩子们在田野、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欢快,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美丽景色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写出本课生字词。
2、写出你喜欢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麦哨》优秀教案2
教跋文:
能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的家丁。
2.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3.体味做者对故里糊心的背往与热恋。
教教重面:
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教教易面:
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的家丁。
教教筹办: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教课时:
一课时
1、初读课文
1.直没有雅**激趣
从文本背糊心拓展,使教死熟谙到“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是竖坐正在必然的环境下战必然的根基上的,需供必然的条件,没有是每小我马草率虎便能过上“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
2.范读热忱
教师配乐范读齐文。要供教死闭目静听,齐身心肠感应感染课文的好美意境。
(1)教师陈述教死,有一名人读了《麦哨》那篇课文今后,冲动没有已,将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用28个字回纳综分化一尾细好的小诗:
教死**朗读课文,自教新词,读通课文,匹里劈脸感应感染课文大年夜意。
(2)指导教死反复吟诵,细细咀嚼。
互订交换死字进建状况,出示死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供每位教死最少选择一个死字(越多越好)筹办减进交换,多音字的阐收(战、应),形远字的比较(“俯”战“腑”)。阐扬教死主体性,指导教死从本人的真践解缆,讲讲本人曾睹过的字,本人简单写错读错的字,本人收现很特地、很有趣的字,(尽管做到字没有离词、词没有离句)
教死快速天朗读课文后,请同教们往猜一猜,看看谁是教员“心领神会”的好伴侣。
1.步进“甘愿容许、斑斓”的讲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斑斓的散文,读起往很有情味,很有味讲,令人沉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地首要,只要我们捉住并真正理解了那两个关头词,便可以或许事理解了整篇课文,事实是哪两个词语呢?
2、感悟文章
2.理解“甘愿容许、斑斓”的样子容貌相貌外形
(1)教师板书“甘愿容许、斑斓”,然后问教死:“甘愿容许、斑斓”是甚么意义?课文中是谁正在甚么环境下“甘愿容许、斑斓”天干甚么?
(2)您喜悲那样的糊心吗?找出您喜悲的部分,讲事来因,朗读出感应感染。
(3)您仄时正在糊心中睹到过哪些人、正在甚么时分、正在甚么天圆、甚么状况下是“甘愿容许、斑斓”?
播放课件,没有雅观看村降糊心的场面地步,让教死对村降糊心的情味有一个直没有雅**的.熟谙,有助于教死接下往理解课文的意境。
3.领悟“甘愿容许、斑斓”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死一同齐读末端一自然段。
4.提降“甘愿容许、斑斓”的意境
(3)村降的糊心为甚么斑斓、甘愿容许呢?仅仅是果为村降风景怡人吗?
提示:请同教们展开设念,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和邻居,他们战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有干系吗?
(2)教死“甘愿容许、斑斓”天**朗读课文末端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应感染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
3.初读感应感染
碧湖,绿田,孩子;浑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降日西下,幸运人,乐开花。
4.互助识字
(3)末端陈述教死那尾小诗的做者便是教员本人,期视同教们展开设念,课后也写一尾细好的小诗。
板书:(简笔划:一副村降图)
教教方针:
1.熟谙“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死字,能细确认读。
《麦哨》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2.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的主人。
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2.范读激情: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学生**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二、感悟理解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8)
——奶奶的麦饼作文3篇
奶奶的麦饼作文1
奶奶能做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是做麦饼。奶奶的麦饼我认为绝顶好吃,味道香、口感脆,夹料也是细致搭配:皮肉、瘦肉、菜干相间。不管谁尝到,都会叫好。
有一回,奶奶做了四个麦饼给我们,妈妈送给小姨二个,小姨原以为没什么特别,可吃了一口后,她就边吃边夸:“你奶奶做的麦饼真是好吃……”菲菲妹妹听了,赶紧跑来,一把抢过小姨手上的麦饼,往嘴里就送,“恩,好吃,好吃!”
如果妈妈听说爸爸带回了奶奶做的麦饼,她宁可半路放弃与阿丹阿姨的逛街活动,专门跑回来吃麦饼,还会一路担心回来晚了,麦饼会被都抢光。即使有再多的麦饼,我们一家也很快将它们消灭光。
今天,我把我奶奶的麦饼推荐
给大家,以后出去野营,让我奶奶做几个给带上。听奶奶说,做麦饼的秘方是奶奶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如果有开一家麦饼店,传到现在,也是“老字号”了吧!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9)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1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的赏析3篇(扩展10)
——观书有感朱熹-全文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全文赏析1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自在顺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