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1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刘方*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译注参考:

  译文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注释①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②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③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④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刘方*(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以他较多的*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阅读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1)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接受其**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及注释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

  白雪却嫌(xián)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雪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译文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

  ①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②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③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④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洛阳春·雪

  清代: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杳:幽暗。

  惆怅琐(suǒ)窗深处。湿花轻絮(xù)。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洛阳春·雪

  清代: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杳:幽暗。

  惆怅琐(suǒ)窗深处。湿花轻絮(xù)。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6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接受其**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诗风独特,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雪

  唐代:刘方*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洛阳东:洛城中)

  译文: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满天飞舞的大雪携带着春风而来,雪花在空中回旋乱舞。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

  飞雪带春风,裴(péi)回乱绕空。

  裴回:彷徨,徘徊不进。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东:即“洛城中”,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以他较多的*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洛阳春·雪

  清代: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杳:幽暗。

  惆怅琐(suǒ)窗深处。湿花轻絮(xù)。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接受其**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2)

——春雪原文、翻译、赏析3篇

春雪原文、翻译、赏析1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接受其**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春雪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洛阳春·雪

  清代: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杳:幽暗。

  惆怅琐(suǒ)窗深处。湿花轻絮(xù)。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3)

——春雪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选2篇)

春雪原文赏析及翻译1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接受其**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赏析及翻译2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4)

——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1

  座右铭

  崔瑗〔两汉〕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恩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恩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戒对恩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恩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恩会芳香四溢。

  赏析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态句,1态态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能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愠省愠查愠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愠己不要愠我张扬。《道德经》中有&:“愠是者不彰,愠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愠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而敏于行”,讷&即慎&。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愠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宠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宠,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愠己的得失,审视愠己的&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愠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愠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能出。

  一是在结构上,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能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这样,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

  二是在语&上,采用五&形式。铭文这种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盖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传诸后世。听以它多采用四&形式,以示典雅庄重;叩以《文选》所收铭文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铭》,后有张载《剑阁铭》,都是四&形式。而崔瑗比文,则通篇采用五&形式;确颇独特。其时五&形式,仅在民间流传,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前此虽有班固《双咏史诗》通篇一五&,但技巧颇为生疏,“质术无文”(钟嵘《诗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为“座右铭”,写给愠己看的,所以显得比较随便;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5)

——春雪韩愈原文及赏析

春雪韩愈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韩愈注音: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 ,

  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

  春雪 韩愈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雪 韩愈字词解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春雪 韩愈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 韩愈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后世评价:

  1.清·朱彝尊《批韩诗》: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2.清·刘公坡《学诗百法》: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3.近代·朱宝莹《诗式》: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韩愈主要功绩:

  **

  在**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春雪韩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6)

——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月出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注释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⑤懰(liǔ):妩媚。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⑦照:照耀(大地)。⑧燎:明也。一说姣美。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读者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读者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7)

——竹竿原文、翻译、赏析

竹竿原文、翻译、赏析1

  竹竿原文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一枝钓竿细又长,钓鱼钓到淇水上。难道思念都抛却?路远怎能回故乡!

  左边泉水细细流,右边淇水长悠悠。姑娘从此远嫁去。父母兄弟天一头。

  右边淇水长悠悠,左边泉水细细流。粉脸娇笑多可爱,佩玉叮当慢慢走。

  淇水水流不回头,桧木桨摇松木舟。再次驾船水上游,但愿能解心中愁。

  注释

  ⑴籊籊(tì替):长而尖削貌。

  ⑵尔思:想念你。尔,你。

  ⑶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⑷行:远嫁。

  ⑸瑳(cuō搓):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⑹傩(nuó挪):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⑺滺(yōu悠):河水荡漾之状。

  ⑻楫:船桨。桧、松:木名。桧,柏叶松身。

  ⑼言:语助词,相当“而”字。

  ⑽写:通“泻”,排解。

  竹竿赏析

  全诗分四章。诗的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细究起来,前后各两章,各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四章诗歌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这种感情虽然不是大悲大痛,但却缠绵往复,深沉地蕴藉于心怀之间,像悠悠的淇水,不断地流过读者的心头。


春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扩展8)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赏析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译文: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注释:

  “蝶恋花·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曹树铭《苏东坡词》以为作于苏轼密州时期:“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州事,如《冷斋夜话》云:‘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案,此处有误。朝云死于惠州,东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词谈》亦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花记》卷一下、《词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词当作于贬官惠州期间。又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诗文中惯用词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州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诗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词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州。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词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绕”,元本注“一作晓。”“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