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200字(四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200字篇一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2“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3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4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种节。按照风俗要祭饯花神。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开始忙碍了,吾独不见黛玉。而宝玉见到黛玉总是躲着自己,正奈闷自己哪里得罪了她,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落花,于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再说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红院遭拒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吟起了《葬花吟》。声音凄美动人,让人好不伤感。
林黛玉为何能吟出这么一首凄凉唯美的诗呢?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京网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从进贾府第一天,知道这里不同于别处,自是做事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等人的疼爱,而敏锐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真实的表现了自己寄人篱下处处提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老落人之两不知!”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且自己现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无人知晓,感叹自己的身世。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凄凄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个知性美丽的奇女子,这其间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样不叫我们认真领会感悟呢?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5沙上的痕迹早已被大海掩埋,可当我们回首,那海螺静静的躺在沙滩上,放着忧伤的旋律,诉说着被掩盖的一切……
每件事物都有魂,诗魂是诗人赋予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赋予花最洁的花魂——林黛玉。
在那个昏暗的朝代,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在一角,却绽放出一朵洁白的花。
她体态娇弱,风流标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像缕轻烟,需小心翼翼去呵护,否则一丝微风,她就会消香玉陨。似琉璃的她则是仕宦家的掌上明珠。
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但因母亲过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外祖母便接来荣国府抚养,结识了宝玉宝钗等许多人,虽然府上人都对她不错,但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感却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更加病弱。
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好的一笔。一次,花儿落了,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便把落花放进锦囊中,埋在土里,这是黛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因为和宝玉发生误解,借葬花来表达本身的苦闷,芳华易逝的伤豪情绪,于是便有了《葬花词》,来暗示自己。
她的葬花,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洁白的花,经历艳丽的一生,最终落下,落下后,远远离开那充满昏暗的世界,静静回归大地,去一个没有喧嚣,没有阴谋的地下,她就是这种艺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曾经一时惊艳,但待春秋已过,便纷纷落下,却没有谁会去怜惜,唯有她……华丽的登场,最终却落寂的离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花的一生,也正是她的一生。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柔弱的女子,却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中。“”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也曾想过放弃生命,跟随落花归去,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最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她是枝头桃花最艳的一朵,虽可以左右摆动,摆脱不了枝茎缚束着,除非,华为春泥。她是天上最洁的云一朵,虽可以自由飘荡,却逃不出天的笼罩,除非,化雨落下……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她是花,不,她是花魂,是花的升华!她追求纯洁,不让自己有一点污染,不愿被污受辱,不甘低头屈服,永远孤傲的仰着头向着太阳!她虽随落花离去了,但她孤傲不阿的精神却一直回荡在这世间……
她是一曲钢琴曲,一生都是落寂,声音优美似水,细听却透着另一种韵味,当完成最后一个音符,琴声依旧回荡在上空……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6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200字篇二
《红楼梦》经典场景赏析考核论文
《黛玉葬花》韵味品读
授 课 教 师:汉风
姓
名 :董良
学院年级专业:传媒与影视学院 11级广播电视编导 手机号: ***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关键词
共读西厢 花冢葬花 《葬花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曹雪芹编写前八十回,后人有无名氏编写后40回,最终完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如果文中有言论不当的地方,望老师能予以帮助。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红楼梦》部分简介
感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具体的人文特色,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逐渐理解了《红楼梦》,学习到了阅读红楼梦必须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等等来一同考究。在老师上课精细的解读当中我理解了曾经不理解的词句,体会到了曾经没有体会到的韵味,总体来说这门课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谢谢老师。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200字篇三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200字篇四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场景,其中就是黛玉葬花。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篇一:《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篇二:《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读后感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种节。按照风俗要祭饯花神。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开始忙碍了,吾独不见黛玉。而宝玉见到黛玉总是躲着自己,正奈闷自己哪里得罪了她,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落花,于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再说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红院遭拒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吟起了《葬花吟》。声音凄美动人,让人好不伤感。
林黛玉为何能吟出这么一首凄凉唯美的诗呢?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从进贾府第一天,知道这里不同于别处,自是做事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等人的疼爱,而敏锐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真实的表现了自己寄人篱下处处提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老落人之两不知!”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且自己现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无人知晓,感叹自己的身世。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凄凄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个知性美丽的奇女子,这其间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样不叫我们认真领会感悟呢?
篇三:《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读后感“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