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精选5篇)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乡市 文化 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城市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入探讨新乡市文化软实力,对促进新乡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新乡市区域竞争力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1.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是由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首次提出。它指“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其外延涵盖文化渊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1]。1993年我国引入“软实力”这一概念,并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党的十七大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广义上讲,文化软实力基本包含软实力的内涵。
3.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延续力、创新力、向心力、认同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对外交往中产生的感召力和辐射力”[3]。一般意义上,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提升新乡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
“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构成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4]一个城市的发展既离不开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提升,又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潜在”推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贡献将愈加强大。
1.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果体现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居民文明素养较高、优秀人才集聚等,那么不仅有助于增加这个城市经济发展增长点、税收总量、居民就业岗位和消费需求等,而且能够有助于降低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本、行政成本等,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有利于促进城市和谐幸福。社会的和谐安定、群众的幸福生活,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经济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健康、高尚的精神、文化来支撑和滋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们创造安居乐业的优美人文环境,从而有利于促进城市和谐幸福。
3.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能超越区域界线、民族界限、历史界限,对一个城市综合影响力和辐射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所以,除有形的城市经济实力外,无处不在的、无形的文化软实力更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进而大大提升城市良好形象。
三、新乡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劣势分析
新乡市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人文风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发展,新乡市各项文化事业愈加繁荣,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并呈现出一定突出优势,但是亦存在其不足。
1.突出优势
第一,新乡城市精神发挥出重要引领作用。牧野儿女历来崇尚文明、尊重知识,名人贤士相继辈出,他们敬业勤劳、奋发图强、创业有为、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正是在这种城市精神的引领下,新乡市实现了“农业市”到“工业市”的华丽转变,城市综合实力逐步迈入全省先进地市行列。
第二,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光耀全国。建国以来,新乡市不同时代都出现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逐步形成了史来贺、吴金印、等新乡先进群体。先进群体在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上铸就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的新乡先进群体精神,这是新乡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创新传统得以较好传承。新乡人民继承古人的改革创新基因,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逐步构建“内生与外源并重、自主与开放结合、持续与跨越统一”的区域型自主创新体系,从而在创新中推动跨越发展。
2.劣势所在
新乡市文化软实力有其突出优势,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与劣势。
第一,文化品牌相对匮乏。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事关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近年来,新乡市文化精品创作不断获得国家、省级多项荣誉和奖项,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新乡市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富有时代号召力、引起广大群众强烈共鸣、引领文化发展潮流的名家名作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乡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文化传播力是一个城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进步、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新乡市在宣传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美中不足的是,先进的文化传播理念尚未形成,先进的传播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乡城市文化对外输出能力。
第三,文化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全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乡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规模,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依然较低。这不仅影响城市经济总量的增加,且未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认真探讨分析新乡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境况,虽能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启发,但由于目前关于新乡市文化软实力研究相对缺乏,提出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仍需结合新乡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划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7.
[2]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23(9):1502.
[3]吴玲,王志章.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科学决策.2009(11):28.
[4]罗能生,谢里.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J].求索,2023(9):14.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软实力跨文化传播政治文化传播
一、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这就是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们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国硬实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导下,企图依靠超强的硬实力,通过“先发制人”等强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却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蚀,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所说的,美利坚人“占优势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
根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第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念中儒家的仁政与王道思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王道与霸道的划分,王道就表现为软实力,霸道则表现为硬实力。王道的思想如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为政以德、内圣外王等都是应该加以借鉴,发扬光大,古为今用的。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包括汉语、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古典文学、民族音乐、传统的手工艺、园林建筑、饮食文化、中医中药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葩。第三,新中国以来建立的政治资源。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等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要想充分利用第一、三方面的软实力资源,就应该从政治角度出发进行跨文化传播,扩大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考虑到不同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切实有效地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面对国际社会塑造好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
二、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历史文化现象,更是国家软实力提升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广泛的传播。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现代背景下变得更加频繁,地位也日益凸显。
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拉里·萨默华给跨文化传播下的定义是: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传播,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传播事件。也就是说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文化的分化和整合一直在不断进行,社会文化的分化使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产生困难;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协调的整合,使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有了可能。在全球传播科技的推动下,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文化交流、精神交往更加频繁,通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的策略和技巧,消除文化差异、增进了解、相互适应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
在跨文化传播中,要使传播效果与预期的保持一致,传播者就要首先认识到传受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然后认真分析这些差异的特性,之后根据这些既定的差异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以使传播的信息能为对方准确理解。即传播者要对自己的信息以另一种文化的方式编码,然后这另一种文化中的受传者就能以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解码,从而保证信息的畅通传播。当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可以是受传者改变文化视角,采取与传播者相同的文化方式对信息进行解码,同样也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一般来说,要使跨文化传播得以成功进行,需要传播者主动采取适应差异的文化改变,因为传播者是带着既定的传播目标的,为了信息不被偏差地理解,传播者就要学会根据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这也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跨文化传播以大众媒介为主导,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媒介图景比以往更加复杂。跨国媒介和国内媒介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在共同争取世界范围内的受众。伴随着这一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音不断增强。有关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为我国对外传播所借鉴,其中包括世界传播体系的框架及运行机制、国外重要媒体介绍、媒体信息的分类及量化、舆情分析模式、媒介事件与报道技巧、传播者形象与传播效果、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三、政治文化传播
在众多跨文化传播内容中,政治文化传播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代中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经济在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传播。
政治文化研究途径的开创者、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经典概括:“政治文化应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内化。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文化具有传播的属性,文化的传播促使了国民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传播乃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SJ(pI&20(政治文化也不例外,政治文化传播这个领域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和发送政治讯息的传播技术的变化,适应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传播媒介向外推行自己的政治立场、政策、观点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对外政治宣传,树立和推广本国的形象。
综上所述,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于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那么中国政治文化传播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呢?
(一)中国政治文化传播内容。
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其中政治文化部分可分为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
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有三大精华:忠于国家的优患意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古代中国通过科举制度为少数人开通了仕途。这反映在政治文化上,便是培养形成了一部分士人忠于道义、忠于国家的优患意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能够在外界的压力面前,注重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有道,以道循身;天下无道,以身循道”。不可否认,这些敢于坚持自己志向、气节的士人是古代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忠于道义、忠于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气节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
道德治国首先强调的便是君主的修身,强调个人品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于是,个人修养与个人品质如何就成为政治行为成败的重要因素。普通人如此,君主就更是如此,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贪决,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民本理念即在政治统治中重视民的作用,把民看作为政之本。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教民”、“爱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关于民的思想。中国早在周代就有“怀保小民”的意识。儒家始祖孔子有“君以民为体”之说,孟子认为“民为贵,社被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他的侍从讲“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尤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力量迅速凝聚,经过顽强的武装斗争,最终清王朝乃至中国数千年皇权专制统治。这一胜利,对于摧毁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深刻、尖锐、激烈地抨击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所有方面,如皇权专制理念、顺民臣子意识、纲常伦理文化、愚昧落后观念等等,是对以往革新派力图全面超越传统政治文化努力的继承,并且有明显的发展,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变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这种政治文化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变中,正确对待西方的政治文化成果,并注意把外来文化因素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尽管他们的结合努力可能是不令人满意的,甚至于最后也遭受了失败,但却为人们后来正确思考和实践这一问题,积淀了重要的思想质料。
然而,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还是存在缺陷的。从根本上讲,其缺乏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这种根本性的缺陷,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对革命的许多重要问题认识不清,并最终导致其政治上的失败。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决定了其无法完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变的历史重任。正如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五·四”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文化(即所谓新学的思想),虽然“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但是,由于这种政治文化存在着上述致命缺陷,所以“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僵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顶汹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寄托在新的、用先进的政治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社会阶级身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中国农民阶级结成紧密联盟并与其他一切革命和进步阶级阶层结为广泛统一战线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现代化下一个阶段中政治文化的走向,最具重要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即是在中外各种政治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中,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同时现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发展模式,更是值得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与全世界共同分享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二)如何进行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树立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观念。
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骆思典表示,中国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国际社会,发自中国的声音依然微弱,单凭奥运会、神舟系列飞船升空等重大新闻来获取国际注意力,赢得国际关注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向国际社会传播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要从思想上重视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树立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传播的主动权,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为美国的国家观念与美国的社会观念得到了完整吻合。国家倡导的一系列普世价值观与在美国社会中推广的基本理念高度统一,国家的意志得以通过大众的意愿得到顺畅地、自觉地贯彻执行,而且大众的心理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此可以推理,中国的政治文化要被西方接受,就需要国家不仅从官方角度进行倡导和推广,还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使中国政治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发展模式、覆盖领域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对内可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新环境。
其次,研究西方受众心理,制定相关传播策略。
人们在接受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时,通常会进行感知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以及选择性记忆,对信息的选择表现为同质间的传播明显比异质间的传播更为有效。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当陌生人进人到群体中时,他必须放弃他的一些个性,与群体的普遍性保持一致,才能达成意义的分享。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为了取得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传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为,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是来自于不同国家,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和中国千差万别。如果沿用对国内受众的传播手段,推广我国的政治文化,必然会遭到失败。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深人研究国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分区域分文化对待,善于综合利用现代传播技巧,拓宽传播途径,利用新式传播媒介,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传播,减少“说教”色彩,避免“灌输”口吻,增强中国政治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国际受众,制定传播本土化策略—使传播者所创制的文本,在符号表达方式上与文本解读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在思维方式上与文本解读者的思维方式比较相近;在心理上与文本解读者能够形成某种契合;在时间、空间特别是利益上与文本解读者接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传播变为传通、使感知层次上升为理解层次、使交流变为共享。
再次,构建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注重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现在,我们的物质产品已经遍布世界,但精神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还很有限。构建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既是传播中国政治文化的需要,也是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需要,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个国家慈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局限于狭义的慈善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吸引力,价值的感召力,社会的创造力,民众的亲和力等。社会主义慈善文化软实力主要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决定。
慈善文化软实力内涵和目标可以划分为两大层面:
第一层面:以助学、助医、助困、助老和公益事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投入,突出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公益性质,是有形和直接的、效果最为明显、群众评价最高。
第二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发挥慈善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养成功能,推动全民族的道德、理想、信念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一过程往往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陶冶养成、久久为功的过程,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慈善文化在我们民族的发展中有辉煌的历史,建国后虽然遭遇挫折,但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不仅恢复了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层面的慈善组织,而且在普及慈善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各种慈善刊物应运而生,善人善事不断涌现,群众的慈善理念不断提升,一件善事足以引起全社会或某一地区的轰动效应,媒体的关注和互联网的应用将慈善这一概念几乎推到众目睽睽之下。“慈善文化进校园”让慈善的种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头脑中,这是民族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值得大书特书,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几乎每天都诞生着各种“最美”人物,说明慈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已进入峥嵘岁月,影响极其深远和广泛。但当今世界慈善文化软实力的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要彻底改变这一格局,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是首要任务。同时要明确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定位,抓住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开辟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和精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认识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慈善文化观念体系。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慈善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慈善意识及其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影响全国人民的慈善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大慈善的广义框架中,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是慈善文化之魂,慈善思想之髓。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作为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我国慈善文化软实力的精髓,涵盖了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全部内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之魂,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之髓。
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之一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对奋斗目标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升华。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出创造未来的精神力量。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坚定理想信念是慈善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永恒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又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慈善文化软实力渐进道路的统一,坚持人类共同理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始终能够以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能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都得到提升,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软实力有序、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慈善文化的作用就越明显,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的功能也就越显著。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都需要慈善文化软实力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力量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三个基本点
推进中国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一是明确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定位;二是抓住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领域;三是开辟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明确慈善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定位,就是要以丰富的慈善文化资源为依托,推进慈善文化的整合。中国慈善文化软实力具有丰富的资源:如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包括孔子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道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如老子的善恶观、道德经、太平经;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如修善功德观、因缘业报说、慈善观念、劝善经;还有墨子兼爱学说、春秋时代的“九惠之教”;法家的惠民政策,养教并重的理念等。尽管解放以后近30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无人谈慈善,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却家喻户晓。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慈善事业从复兴走向发展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培养出无数的慈善家和“最美”人物典型,他们是时代精神的楷模,也是慈善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港澳台的慈善事业比大陆发展更快一些,香港以李嘉诚、邵逸夫为代表的慈善基金会不仅为当地,还为我国内地慈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澳门以中华总商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已制度化、规范化。台湾全岛的慈善机构、组织、社团几乎覆盖了学、医、老、病、残的所有领域,慈济功德会影响波及世界各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理性慈善文化精神更为世人所折服。这些丰富的慈善文化资源,既是我们提升慈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和优势,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各种慈善文化、各国慈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整合才能成为现实的慈善文化软实力,而有机的慈善文化整合并不是现有慈善文化的简单叠加,必须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及随时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去取舍、整合,并通过整合推动慈善文化的创新。
当代我国慈善文化整合必须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前一个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护市场机制运行所要求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又要对资本和市场逐利本性和价值冷漠加以有效的慈善道德感召和价值约束。而在后一个过程中,既要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分享经济全球化给予提供慈善文化支撑力,又要为保障我国免受经济全球化风险和灾难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
在慈善文化整合过程中,既要反对简单搬用传统慈善文化资源来建构现代慈善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又要防止简单搬用西方国家的慈善文化来建构我国慈善文化软实力的倾向。我国的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在吸收中国传统慈善文化要素和可借鉴西方慈善文化的前提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制度优势来有效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形成健康的社会慈善道德和价值引领;同时,着力突出现代中国要素的地位,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次的慈善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力,特别是推动我国各民族、各阶层道德进步,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典型人物的智慧和慈善文化创新。
抓住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就是要以普遍推进为氛围、以核心领域为重点,实行点面结合,构筑当代中国慈善文化软实力的主题架构。一般说来,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单纯是慈善文化领域本身的事情,它更多地要通过社会各领域制度建设、人际交往、国际交流等众多层面展示出来,而且各个领域的慈善文化内涵和建设方式既有共同点也有侧重点。因此,在普遍推进慈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下,应突出一些重点领域。
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制度建设。当今世界,不同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而且越来越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核心要素有两方面:以道德和法治为集中表现的理性文化;以雷锋精神和超越自我为特征的创新文化。从建构方式上看,中国特色慈善文化虽然也需要社会主体的文化素质的培育,但更多地体现为核心价值体系为特征的自觉构建。尽管一些人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表现出的优势,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质上展示了制度的优越,从而证明了慈善文化从中起到的强力推动作用。
现代人际交往的慈善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也是软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其核心是伦理道德,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有争吵,有辩论,也可以逐利,但绝不允许损人害人,也不允许任意诋毁他人名誉,不允许偷袭他人创造的成果,绝不允许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媒体曝光的假药假酒、地沟油、三聚氰胺超标等,都是缺乏诚信所致,诚信应以尊重别人的权利为前提。二是感恩。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良知,一种动力,一把精神钥匙,它让我们在艰难过后开启生命的真谛。在社会中,任何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没有坎坷,我们都需要父母、老师、朋友、同志的帮助。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朋友的助益,没有同志的关怀,我们何以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懂得了感恩,慈善文化软实力就增加了厚重的砝码。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价值特征 内在规定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mportant value of soft power, more and mor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This spiritual force relative and absolute in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regional and cross-regional nature, causal and constitutive, practical and processes collectively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regulations of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soft power; valu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regulation
“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同构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当前,文化着眼于软实力因子的诉求,使得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与特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相对性与绝对性
文化软实力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相对是绝对的,是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文化软实力都是相对的,是说文化软实力的存在与不存在,运动与不运动,可知与不可知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属性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属性都有他的对立面,任何属性只有与他的对立面相分别才能显示出来。同时,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方面属性的唯一确定性就是它自身的绝对性。任何事物的属性只有与他的对立面区分才能显示出来,而任何属性只要与他的对立面存在区分,这种区分就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意思是任何事物的任何属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而言的,这个条件是事物的属性之所以成为属性的基础,离开了这个条件,事物的这个属性就不存在或不能分别出来。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正好对应事物的条件与结论,条件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相对面,结论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绝对面。进一步说,一方面,绝对性文化软实力寓于相对性文化软实力之中;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文化软实力的因子。另一方面,绝对性文化软实力和相对性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总而言之,两者不是两种软实力,而是同一种软实力的两种不同属性。
2 独立性与依附性
文化软实力的独立性与依附性反映的是文化软实力管理体制上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文化软实力的依附性是指整个文化软实力系统必须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应依附于国家和政府。其依附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对人类已有文化软实力继承性的同一上。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软实力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应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具有独立性特点。文化软实力的独立性还体现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能动性。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语言、教育、历史、价值观念、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及其社区游戏规则等等。就观念形态的文化而言是指人类对象性劳动所映现出来的经济、政治、制度等形态,他们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制度,并持续发挥自持效应。因此,文化决定了其自身的存在既具有对社会各子系统绝对依存性的特质,同时,也具有对社会各子系统相对独立性的特质。换言之,只有共时态地把握文化战略发展中的绝对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揭示文化软实力结构中的质的规定性。进一步说,文化是人类智慧型的劳动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当然,他最终会以精神性气质弥漫人类活动的物理空间。但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本身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人既是文化软实力的创作者,同时又是其享受者,人是两者的统一。这充分说明,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人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反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行文至此,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因为它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现实的独立性。还有一点,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依附于人类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两者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结成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通过人类的劳动得以确证。任何在背离这对关系的情况下,谈什么文化软实力的特征,都将会打入伪科学之列。
3 地域性与跨地域性
文化软实力从产生到发展都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都带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软实力发展必须从战略层面加以考虑,要想展现其自身的价值魅力,实现它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实施全球性的战略构建,形成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同构力。比如,欧洲文化无疑产生于欧洲,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这种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得以进化,得以生长,而且,它已经超越了时空,在与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相融共生,从而成为了世界文化大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历史雄辩地证明,优秀的、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更强调它自身如何在行业的形象塑造、文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消费社会的培育等领域进行富有吸引力的发展,从而得到提升。凡是到过美国纽约的人都能感受到纽约文化软实力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特征。纽约不愧为具有世界领导性的大都市,从商业金融领域、时尚流行、音乐、文化等等,都散发着强烈魅力和其文化软实力的冲击力。纽约由Staten Island 、Brooklyn 、Manhattan、Queens)和Bronxs等五个区域构成。纽约文化光怪陆离,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央公园、芭比娃娃、麦当劳、肯德基、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野牛镍币、美国式哥特人、格林威治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美国文化的冲击力。到纽约的人们无处不在感受多元的、多样的、有机的美国文化生态。纽约的这种文化生态已然构成其文化软实力的立体结构,它的这种文化软实力不仅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而且超越时空,具有世界性特征。
4 因果性与构成性
文化产业以物质性因素所体现的硬实力往往在活动中产生因果性作用,能够推动自身实现其具体战略目标。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性实力,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可以对其消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呈现出积极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促进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构成主体得以确认的重要原因,由此构成主体完整形态和存在方式的精神之源。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为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而且作为一个典型性的干预变量,它和硬实力一起对主体的身份确立产生因果性作用,它影响行为主体的人格形成、价值澄清以及观念重组,最终,价值主体在其影响下实现自身的因果性动机或曰战略性目标。
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影响、吸纳和同构它自身价值关系中的构成要件,进而被人们认可和推介。同时,在这个凤凰涅槃的再生中,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脱变,也就是要实现自我资源及其价值的重组,如此,才能重新获得自身的价值确证和身份确立。只有这样,才有望达成文化软实力构成性动机及其战略价值的实现,从而提升自身存在的美誉度。
5 实践性和过程性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人本原则。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是无形的国土;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资源,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更是生产力的先导。所以,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有硬实力的支撑,还必须具备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即文化软实力。
发展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奠定基础,也能为国家硬实力的增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它不仅事关一个民族的国际形象,也决定了全球化背景中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结合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背景,从价值取向上讲,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导航、支撑先进的本土文化体系建设、为国家永续发展提供原动力、保障民族凝聚力、国民创造力的源泉五大功能。鉴于此,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应相应地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坚持“以一领多”的原则。
在现今时代,世界形势日趋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潮也层出不穷,文化多元是人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多元文化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和完善,有利于消除片面认识、极端认识;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文化的沟通有可能带来思想层面的混乱,有可能对弱势文化带来被覆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也是一个挑战。
在这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帝国主义也逐渐浮出水面,文化帝国主义,其实质就是西方世界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武器的征服。相对于武器或暴力统治,文化的控制和渗透更能摧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壁垒。从意识形态入手达到征服的目的,具有隐秘性和无形性等特点,会使民众自发地屈从。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某种程度上会模糊人们的主权意识。在当今社会,与武力征服紧密相连的文化侵略几乎已经找不到舞台了,但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并且这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全面的。面对复杂的形势,我们应该用以简驭繁、以一领多的原则驾驭文化层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中,一元化能否引领多样化便成为和谐社会的文化标志。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元化指导思想,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并存,既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又有明确的文化主导思想。
“一个健全的文化体系,必有一个中心思想,在文化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兼容并包,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必须确立一个主导思想,藉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同时又允许不同学派的存在,藉得保持思想上的活跃、学术上的繁荣”[1]337,348。
我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历史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元化指导思想的重任只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指导我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但马克思主义决不能仅仅是纸面上生硬的表述,而是植根于实践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经典作家的文字、语句,是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并能真正指导我国实践的先进思想。因此,只能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罗素称,不管对于中国还是人类,文化问题都是根本,他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罗素的观点具有极深的意蕴。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当文化导向发生变化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相应改变。在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可以说就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象征,“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35。坚持“以一领多”的原则,不仅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和谐,也关系到我国的政治体制的运行。所以,“以一领多”
是我们在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时必须坚守的原则,而且是核心原则。
二、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原则。
在牢固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原则才能确保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内涵。文化是立国之根本,尤其是在这个文化价值冲突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前进方向,正是中华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只有发展文化软实力才能重塑我国在全球背景中的文化身份。
在目前多元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崛起显得相当关键,任何一种自主的文化都是建立在本国文化传统之上的,失去了这个核心,也就失去了一国精神的根本,“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3]152。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软实力要紧抓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内涵,积极创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散发出新的光芒。
我国目前已经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吞噬我国传统文化等问题,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危机,许多人开始探求西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是,面对外来文化,如果全盘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一味地去追随模仿,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就会带来整个民族精神的泯灭,从而也就带来民族独立性的消失。文化不自主,就有可能成为丧失民族特性与独立性的文化殖民地。
费孝通先生在1998年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提出:“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人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在文化传统上说,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明天作出贡献。”[4]而且,他进一步阐释到:“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以说,强调文化自觉的前提首先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做到“文化自觉”的层次,才真正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坚持主体性的先天优势。虽然我国经常处在一种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中,也经常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非常巨大的,但中华民族没有在这种情形下丢失自己的文化,反而是将各种文化纳为己有,加以改造和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量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领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5]7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文化创新原则。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柔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生存力与创新力的综合体现。创新力是其他实力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文化软实力价值取向的构成要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软实力也可以称为文化创新力或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构建构文化软实力应以文化创新为主导战略,只有文化自我创造、自我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使文化具备辐射力与感染力。
我国目前建构文化软实力固然有许多优势之处,比如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市场经济的完善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文化发展战略也成为新的战略着眼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建构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劣势也不容忽视,比如文化倒灌现象严重,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核心价值观引领性欠缺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文化整体创新力不够,文化创新习性不足,以至于传统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致使文化理念的影响力不足。
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1]251,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又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力不够,不仅会妨碍文化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民族先进性与国家创新力的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文化自身的长久发展而言,全面照搬、机械继承带来的危害不亚于对它的全盘否定和彻底背叛。文化创新是文化内在创造性的自我转化。一方面,面对多元文化,我们可以汲取各家之长;另一方面,应通过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让文化不断提升,以适应并引领时代的进步。
创新离不开对自身的扬弃,扬弃不是简单的摒弃、抛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对自我的锻造和重塑,扬弃是在保留原来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的继承和提高,内含更新、创造之意。扬弃既有对消极因素的抛弃,也是对事物中积极元素的肯定和鼓励。无论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发展我们的指导思想,都需要扬弃的精神贯穿始终,“扬弃力包含在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的张力上”[6]404。扬弃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冲力,坚持扬弃代表着突破了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是事物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扬雄曾经说道:“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太玄》)。“不因不生”说明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不革不成”
说明必须不断创新。文化繁荣、创新之时,也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国家创新力与竞争力的积累时期。培育和促进文化的创新性不仅是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努力营造文化的创新性内涵,才能从本质上促进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民族国家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坚持会通整合的原则。
如果说坚持文化创新原则,是从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间维度来讲的,那么坚持会通整合的原则则是从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空间维度着手的。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积极创新、自我扬弃,还要与外会通,站在平等、交流、整合的平台上,积极发展,博采众长,处理好借鉴和独创的关系。会通,就是对各种联系进行融会贯通,是联系之上的再联系、联系之中的优联系。世界是一张普遍联系之网,事物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为了更好地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站在整体观的角度看世界,对事物的联系、变化、发展都清清楚楚,实事求是地加强联系有助于促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为了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除了必不可少的联系之外,还应将所有联系的方面整合起来、将各种信息优化组合、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加以综合运用,这就是会通的过程。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正视我国多民族、多习俗的现实,整合内部资源,统一在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之下。能把我国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因素不是其他而是文化、文明,如果没有文化在起作用,国家就被会经济、地理、环境等等要素割裂开来。其次,要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其先进。在中华文化能够完全兼容的情况下,对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加以吸收、借鉴。建构文化软实力,在以本国文化为主体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在对待西方文化时,有两种态度是错误或者有害的:一种是全盘西化,认为西方文化绝对先进,应该把西方文化全盘移植我国;一种是夜郎自大,认为我国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是优秀文化,漠视甚至蔑视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长处。费孝通先生提倡“文化自觉”的目的之一是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要求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通和交流,更快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扬弃。
坚持整合会通的原则,旨在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合一处、相辅相成地互动式共享提升。这是一个协调并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其它文化的助推,以协调并举为基本点,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使主导文化发扬光大。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引导和凝聚其他多元文化向自身靠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一种文化为主导,其他多元文化为辅助的和谐文化之局面。
五、坚持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治国方略之一,“今天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7]。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普遍认同感和满意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协调统一,最大规模地将人心凝聚起来,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积极构建。
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必须坚持人本原则。一方面,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创造的,人是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文化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特征。文化与人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人,以人为主动力[8]15。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的社会风气,以人为主体,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
以人为本,必须将人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从整个生态链的角度上看人的作用和位置,看人的终极目标和关怀。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中的关键作用,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恰当位置。马克思认为从本原上看,“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看,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活动是社会的基础;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看,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在以往的观念中,既有人类中心论也有自然中心论,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当从“类”的角度去研究人时,人类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人处在自为状态,人与自然在互补的平台上相互作用,这克服了人类个体中心主义,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以,坚持人本原则,并不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建构文化软实力,也应站在生态和谐的立场上,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人本原则,达到人的本质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费孝通。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eb/ol].54youth.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