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精选5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第1篇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对当前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方法相关文章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5202

1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来看,早在1939年10月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评价的规定,但是早期内部控制评价是作为一种审计程序进行发展和研究的。一直到1979年4月30日,SEC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管理层要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才开始涉及到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在1988年7月19日SEC才正式颁布了《报告管理层的责任》要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责并评估有效性,只是由于成本巨大没有得以执行(张龙平,陈作习,2008)。之后内部控制制度日臻完善,2002年0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出台推动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在SOX法案的强制执行内部控制评价下,SEC,AICPA,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各方都积极的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我国于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审计署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问题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2内部控制评价评述

2.1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理论基础上内部控制评价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上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早期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都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领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关注不多。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较早研究了COSO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提到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趋势是“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ol self apraisal)并进行了简要介绍。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引用了Mc Gladrey &Pullen会计师事务所和KPMG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份报告中新的观点,美国内部控制的评价研究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

王立勇,张秋生(2004)认为目前忽视了面向管理由内部审计实施的评价,这种评价在我国现阶段意义尤为重大,并以此为立足点对管理方面评价中主体定位问题加以研究,指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并受审计委员会委托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过目前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皆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文胜泽(2007)从管理学、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有信息经济学与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科斯理论、控制理论等十种理论,使得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审计和公司治理领域,而扩展到了整个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做了更深入的诠释。另外,刘明辉,张宜霞(2002)借鉴了契约理论和经典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内涵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内部控制测评后仍存在很大的风险。邓春华(2003)从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学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2004)讨论了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预防作用,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八个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在我国企业实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张宜霞(2007)认为由于需求的差异以及自身专业领域的限制,人们赋予了“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范围和性质,这既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又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整体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应该从企业整体效率的角度重新界定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和性质,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评价标准,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2.2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随着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较早的方法有运用专题讨论会、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流程图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发展后开始引入数量统计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开始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关于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研究有:张谏忠,吴轶伦(2005)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宝钢运用调查问卷,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分析风险控制点,制作“风险控制矩阵”并实施整改的过程。戴彦(2006)通过对 A 省电网公司的研究,设定目标,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围绕“资金流”构建评价体系,并依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设计权重指标实施评价。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2007)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图与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适用于评价定性指标,它可以将评价中用模糊语言描述的定性属性定量化,较好地克服信息的模糊性,减少不确定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观因素对权重设定的影响,使评判结果更为准确客观。因此该方法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如周春喜(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定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反映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层次分析法对设定评价框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在最低层评价中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对权重的设计中仍含有较多的个体因素与主观判断,尽管一些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来弥补缺陷,如姚靠华,蒋玲玲(2007)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影响因素的权重,并把案例推理运用其中,推理过程通常分为案例描述、案例检索、案例采用与方案生成三个主要步骤。王海林(2006)对价值链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价值链内部控制、价值链内部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并从价值链内部控制的特点出发构建了新的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同时详细分析了价值链内部控制的机理和过程。李小燕,田也壮(2008)试图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吸收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但定性指标的权重设定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定量研究尤为重要,继而产生了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基础上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戴毅,吴群,谌飞龙(2007)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每个因素的权重都很小,如果经过算子综合评判,就可能会出现没有价值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骆良彬,王河流(2008)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从定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模糊映射。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评价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3-0186-04

王宏(1982-),女,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内部控制。(江西南昌 330013)

一、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分析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只有在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环境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换句话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评价主体的完善程度有很大关系。设计得再完美、再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以良好的评价主体目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从公司治理层面来看,股东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他们最关心企业能否为其带来保值和增值,而促使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这点来说,股东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评价者,但基于股东自身条件及成本等因素的制约,股东通过委托授权于董事会和监事会,使其成为名义上的评价者。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保证公司在运作的过程中利益关联各方的公平,而内部控制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企业资产的安全、资产运营的有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有相交和重叠的部分,表现在:第一,主客体的关联性。公司治理对象的含义有两层,一层含义是董事会对经营者的治理,其目标是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衡量指标是公司的经营绩效;另一层含义是股东等利益关联者对董事会的治理,其目标是完善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衡量指标是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回报率。从以上两层含义可以看出,董事会于经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而它们却是公司治理的客体,所以,公司治理的客体即是内部控制的主体。第二,期望上的关联性。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资产运营的效果性的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由好的公司治理作保证,而良好的公司治理仅仅是完善的内部控制的基础,衡量内部控制是否完善还应包括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性等指标。第三,内容上的关联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决策权和执行权也应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

要使企业管理当局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内部控制,就必须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公司治理完全无效,经理层就会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破坏内部控制的动机,使内部控制部分甚至完全失效;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公司的治理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这就首先在最高层次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评价主体是监事会

委托关系的形成是由于在现代企业中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不再是企业的股东,而是由管理者来执行经营权。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对于管理者而言容易出现道德行为的逆向选择,即“内部人控制”现象。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公司一般倾向于采用设立监事会的方式来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各国都规定在公司中设立监察人或监事会,是为了公司正常有序地进行经营,防止领导层而危及公司、股东及第三方的利益。监事会独立地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的管理行使监督权。监事为确保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监事会只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其中包括:调查和审查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状况,并向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提供报告;监督公司各级高管的行为情况,并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公司的计划及其实施提出建议及决策。

(二)评价主体是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的机构。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在于检查和评价关键内部控制指标制定及执行的有效性、检查和评价关键成员的责任、业绩与品质以及监督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识别企业关键风险,把握内部控制目标与战略规划的衔接。审计委员会职能方面的工作:一是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客观及审计程序是否有效;对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其中包括制定政策并执行;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并披露。二是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主要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相互沟通;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审计。审计委员会通常由三名董事组成,三名董事都担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美国萨班斯法案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必须下设审委会或独立董事,并且至少有一名财务专家参与。审计委员会一般通过识别企业重大风险,帮助战略规划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的衔接。

目前,许多公司并未设立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或者即使设立也形同虚位,并未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和作用,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及制度的完善,建立强力有效的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公司制衡体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分析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是由企业从董事到员工一起实施的,为达成营运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规遵循性等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完善可有效保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履行管理层的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希望通过会计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促进。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会计内部控制评价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能够给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果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思考以及指导。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意义;问题;策略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效果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健康水平,虽然很多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却往往因为没有做好会计内部控制评价这一工作,直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偏差,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情形下,客观上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适宜性以及科学性,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意义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不可或缺,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这一工作成为了左右企业竞争成败关键要素的背景下,做好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企业财务健康。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来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会计信息完整、有效以及财务活动合法合规的活动总和,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财务健康。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工作在于发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会计内部控制的改善提供依据,从而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效果持续改善,实现企业财务健康这一终极目的。

2. 提升企业经营收益。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经营收益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以及完整、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开展的基础以及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有助于企业状况的改善,带来经营收益提升,因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带来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更加有效,并给企业带来更多经营收益。

3. 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在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升级的情形下,会计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做好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将会推动企业竞争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本身是推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以及工具,因此做好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将会给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贡献。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本身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及普遍使用,所以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以及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典型问题归纳如下。

1.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以及依据,所以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将会影响到评价工作的效度。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指标体系不全面、不系统、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差等都比较低典型,这导致了不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与缺陷,自然也就没有方向去改进。

2.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落后: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方面方法层面,基本上都是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少有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究竟如何,同时也很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意识以及能力层面的负面影响,不能够根据现象来准确的把握到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方法层面的单一落后直接会给评价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很难通过评价去发现真实的问题并改进。

3.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单一: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来看,主体的单一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基本上就是企业上级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评价,缺少同事、客户等评级主体。

4.内控评价结果运用不足: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对评价结果进行充分利用,结果导致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内控评价自我诊断缺失: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引入评价机制来分析其效果,同样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本身也需要多进行自我诊断,通过自我诊断来调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企业没有会计内部控制评价诊断,导致了这一工作本身出现了偏差,影响了评价效果。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具体策略探讨

面对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企业正视这些问题以及不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面,需要在全面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评价工作开展的需要来进行科学设置,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同时突出重点,保证指标的体系的可操作性,为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的完善的指标依据。

2.创新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拓展思路,引入更加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做到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之间协调搭配,综合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确保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信度以及效度的提升。

3.增加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级主体应当多元化,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绝对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事情,同时也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事情,需要将会计内部控制涉及到相关主体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4.拓展评价结果运用范围:对于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企业需要拓展结果运用范围,深入分析评价结果,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根据结果实施奖惩,对于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符合会计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给予奖励,正负激励强化下,会计内部控制就会得到持续改善。

5.完善控制评价自我诊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评价需要重视自我诊断的跟进,通过自我诊断来发现现有评价体系的中存在的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军.试析企业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有益探索[J].经济视野,2023年12期.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支柱,其作用和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益突出。为促进企业内控建设,我国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完善,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制度,如何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分析企业内部实施状况,促进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经营绩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持久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1.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企业应当根据本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 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2.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至少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2)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3)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3.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

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还进一步要求企业根据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验,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1.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的,只有遵循一定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才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协同性原则、可理解原则、可操作原则、平衡性原则。

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利用企业的运营业务流程,逐个分解业务工作,并对每一个业务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业务控制目标体系

第二步,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

第三步,控制点设计的选择

第四步,评价指标及其标准设计

第五步,权重设定

第六步,现场测试和制度设计

3.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指标

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特点,单一使用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方法 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内控评价指标的构建应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量指标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其目的是增强评价内控工作的客观性;定性指标主要是根据报告对内部控制八要素的划分,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分别选取针对内控要素的具体评价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⑴盈利能力指标。⑵偿债能力指标。⑶资产运营能力指标。⑷企业发展潜力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⑴内部控制环境评价指标。⑵风险评估评价指标。⑶控制活动评价。⑷信息与沟通评价指标。⑸监督控制评价指标。

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1.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内部控制作业层级评价标准。

2.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3.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是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会议把相关的管理当局和员工召集起来就特定的问题或过程进行面谈和讨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总基调是双向发现问题并共同分享问题。

(2)业绩评价法

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须将企业业务划分成各个小目标,直到确定各类业务控制总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直到可直接操作的控制子目标。一个完善的业绩评价是一项复杂、多层次的企业规划控制活动,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也就是说在组织内,从企业到部门再到个人都得到恰当的考核评价。

(3)详细评价法

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重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思路和方法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

(4)风险基础评价法

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企业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的运用和实施

对于设计完成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企业内推广,一方面依靠公司审计部门依据其综合评价各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各分公司在公司和部门内部按照该体系开展自我评估,对照各项指标的标准进行逐项改善,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均纳入子公司和部门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5月

[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23年4月

[3]李伟毅:“五个加强”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财会信报》,2009.2.9

[4]李伟毅:中美两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比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发展现状 构建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它是内部控制中必要的系统性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等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环境,做到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于是内部控制评价鉴于自身的优点,在我国逐渐受到专业人员的关注,但此时的内部控制评价还只是作为一种审计方式,企业自身并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过于关注。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控评价的规范化建设,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组织均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各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以指导企业制定适合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控制度。虽然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注册会计师定期通过外部评价来完成。但随着经济发展,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内部化,即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缺乏独立性,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的。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未明确规定,再加上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便导致各个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效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总之,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三)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不清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仍主要局限在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从其本质上来说基本上处于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的现状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大都站在报表审计的角度上,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测试和评价,没有将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扩展到公司治理及公司战略规划的动力方面,导致评价主体内容发生偏离。

(四)内部控制评价缺乏综合性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与财务报表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其他要素的评价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够重视,这种做法没有使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匹配,会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全面,有时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以风险管理理念为纲

风险管理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也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分析、揭示关键性的风险点并确定重点评价领域和环节,这样既可以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

(二)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原有的内控评价目标大都从审计角度出发,考核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内控制度能否达到可靠性、合法性、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在实际操作中,其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于可靠性和合法性,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率和效果在内控评价中受到的关注则很少。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仅要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需求,更要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

(三)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内控评价标准模式:(1)coso报告中的5个要素标准, 即将内控项目按coso 5个要素进行细分,再按照coso中每一要素的必要条款确定评价标准;(2)采用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其中的一般标准主要指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3)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其中结果评价标准主要是指考核内控目标的达到程度,而过程评价标准主要指内控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如何。

内控项目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企业在选择构建内控评价系统方法时,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

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作为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多重目标,涉及企业多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实施评价工作不仅增大了该部门的工作量,其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化,知识和信息在组织中呈现向一线集中的趋势,这使得控制和评价的难度都在加大。再次,通过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需要不断弥补。我们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弄清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规范内部控制的执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吉东,如何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2):84-86

[2]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62-6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