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精选5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的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不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地做好扩大就业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1]
所谓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这样来解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别人也有这种本领,而且比你高强,那么这种本领就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2]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健全、高尚、完善的人格,立业的本领,即特长和为人处世的技巧。与一般能力相比,核心竞争力有许多特点:第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的耐力和韧劲,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模仿;第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取决于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理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第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能创造出相对于社会平均劳动水平更多的价值;第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有着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五,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动态系统,需要不断充实,否则将丧失其核心地位;第六,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是思想、知识、心理、身体、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结晶。[3]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因素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个性、形象、兴趣、影响力、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个性决定命运的竞争力,形象决定评价的竞争力,兴趣决定成就的竞争力,影响力决定持久度的竞争力,综合素质决定领域的竞争力,社会责任感决定地位的竞争力。
三、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发展靠企业推动
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他们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对企业的存亡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有利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四)对于高职院校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声誉,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取得主动权;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四、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策略
(一)个人
1.确立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大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认真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当然,目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变动,但应确立一个整体的、准确的方向。确立目标时首先应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尽量把目标定位在自己感兴趣和有能力做的方向上。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也许自己最初并未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可以慢慢培养。一旦确立目标,就要排除各种干扰,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意志。目标确立后就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另外,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保证我们紧跟时展的步伐,并不断超越自我,这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培养人格魅力,树立“品牌效应”。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即要具备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并不强调某个人的个性,而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人格魅力不同于优雅的气质,也不同于沉鱼落雁的容貌,它是指一个人品质、作风、知识、才干、业绩以及行为榜样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力。人格问题其实就是做人的问题。健全、高尚、完善的人格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只有特长,没有人格魅力,或者说人格低下,是难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在竞争中也是难以取胜的。只有把人格和特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树立“品牌效应”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强化综合素质,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综合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组成。基础性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部分,这里的基础既是指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也是指形成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所需要的基础。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做到了知行合一。
4.培养和加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化经济的到来,所带来的各种资源势不可挡,人的生存和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资源更加丰富的时空阶段。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人突出的表现不仅是占有丰富的资源,更多的是加强对资源的内外部整合,使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必要培养自己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二)学校
学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学校要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4]。
(三)企业
企业应根据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上门、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实现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大学生意愿,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媛媛.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科技信息,2009,(24):39-39.
[2] 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你-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152-15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
[5] 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105-107.
[6] 董海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J].山东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147-148.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23(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社会需求 就业
一、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及就业大形势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应的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速却相对较缓,对大学生的供求比例不均衡。据有关报告指出,武汉每年有25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其他就业人员,每年需就业的劳动人口达30万人以上。不过,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15万个左右,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加起来也不超过20万个,这意味着尚有近10万人面临着“无工可做”的问题。武汉地区是我国高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全国的大学生也都面临这一问题,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这一社会现象。
(二)部分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或机构设置“高门槛”
在我们采访公司的过程中,部分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为一本院校学生,或“211”大学毕业生;或因为毕业院校的差异给予应聘者不同的平台,这些给二本院校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对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如下:
结果显示:部分公司,特别是国营企业,学历对求职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甚至对于大学生就业后在公司的发展平台都有一定的影响。
用人单位除了设置高门槛,还存在性别区分录用的现象。据调查,四川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就业情况依然良好,文科研究生就业情况就很不令人满意,很多人无法像往届毕业生那样留在成都,而是签到了一些地市级的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科研究生多为女生,而用人单位却设置了不招女员工的制度,造成部分女生就业困难。
(三)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择业取向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二本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与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不强,进而没有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专业化人才,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大学生易一味跟进社会潮流,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没有把就业与承担社会责任相联系,属于自己的就业面就人为地变窄了。
(四)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需进一步改善
二本院校在许多方面较一本院校是有明显劣势的,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另外,我们对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江汉大学、襄樊学院等十二所二本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课堂教育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收获,因而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方法应该有所改善。教学方法趋同是不恰当的,但往往二本院校培养学生特色化教育不强;国外评价中国大学“窄进宽出”,大学在管理学生的许多方面上松紧度存在问题,使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没有形成自我沉淀的思想与习惯。如今,许多高校设置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大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创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是大学教育的一项有利改革。高职教育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张过快与内涵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增大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双重矛盾。显然,这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一)二本院校大学生容易存在的缺陷
1、专业技能不强
我们的调查显示,仅有14%的大学生认为过硬的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大学生由于专业选择不慎,或是在大学时期没能把专业知识学精,只注重书本知识,没有结合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学成一种技能,因而在就业竞争中显得专业优势不明显。我国2023年颁布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必须重视的因素。
2、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树立集体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而显得综合素质不强。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在于综合素质不强。
3、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部分大学生不善于总结自身优势与兴趣,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别人短期无法复制的优势,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增多,供职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无法吸引供职单位的眼球,这确实是广大求职者的硬伤。要想铸就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要得到一个真正想要的人生,就要设定你真正想要的目标。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的优势
1、危机意识强
二本大学生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与一本院校学生在学历和某些可利用资源方面的差距,因而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都能意识到要主动去塑造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28%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为求职做准备,27%的大学生选择积极拓展知识面为求职做准备。
2、社会实践机会多
由于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在教育方式上的某些区别,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二本院校大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未来就业的抗压能力也更强。
三、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通过对大四学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另外,在对二本院校部分老师的采访中,结合在采访部分企业及社会机构所了解的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培养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明确自身特色与优势,把握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尽早制定人生规划,大学四年强化自身优势,培养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注重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保证课堂所学能运用实际以及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大学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集体意识,塑造优良品质。
3、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考研需提前准备,基础科目要扎实,特别是英语,这样以后的选择面会更多;同时,决定考研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家庭条件较好,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出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4、择业时,要把其看作是相互选择的过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看准就业前景;保持社会责任感,要将就业与为社会服务相结合,会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对二本院校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要进行特色化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优势与兴趣,挖掘学生潜力;要将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如王牌专业或强化的领域,赋予学生,使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同大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2、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设计、组织更多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塑造大学生优良品质;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基地,促进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交流,给予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做好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桥梁。
3、保证优良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合理安排专业课程,适当安排专业练习;开设面试礼仪及面试技巧课程,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面试流程及大致要求。
4、增加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开展跨校之间的活动,以便于大学生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既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信息,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交友面。
总的说来,二本院校大学生要在职场上获得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做到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所有可以挖掘的优势应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劣势,通过强有力的自我管理以及执行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寻找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工作岗位。同时,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晶,彭燕娥.武汉2023年就业形势分析 每年近十万人待岗.荆楚网:楚天金报, 2023.
[2]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7.
[3]余云飞.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9.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和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一贯强调发展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邓小平强调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和核心。同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志提出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更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内涵讲,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统一;在发展的本质上,是坚持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的社会角度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看,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融洽和谐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是上述各方面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现代大学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价值目标、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立足点。以人为本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立足点,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崇高性和至善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应深入贯穿于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范畴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中最鲜活的部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需求、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追求的渐进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相互协调和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创新是关键。坚持教育创新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赋予我创新。”当前我国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上的差距,而主要又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差距。必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创新,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关系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涉及到高校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实践。
3.坚持科学发展观,兴教为民是本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根本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应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理念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是多样化、多层次、终身学习型和全面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满足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将肩负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推动大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学业就业着想。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教师是教育的希望,没有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知识渊博的大师,难以胜任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要以感情、待遇、环境和事业吸引高层次人才。要严格管理,规范制度,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以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关心和爱护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现代教育手段,建设优美整洁、品位高雅的大学校园,创建高校育人硬环境。要培养大学生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知行合一、自信刚毅的优良校风,塑造积极进取、拚搏向上的大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抓质量,树品牌,创特色,构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是立校之本。高校要准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学科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意识,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教育的质量评价上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人才培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和品牌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科学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定位,探索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质量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创建质量品牌,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精品工程,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争创一流;重视和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学分制,完善教育教学评估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繁荣校园文化,浓厚学术氛围,构建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创业文化,组织大学生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和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大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作风,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构建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搭建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仅仅依靠接受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已很难适应时展的新要求,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已越来越迅速,网络信息时代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们不断认识世界、探索自然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学习机会。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和层次正发生着深刻地变革,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弹性学习制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在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提高。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社区、自学考试、函授、现代远程教育的辐射功能,借鉴国外的丰富教育资源,充分盘活和合理配置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型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5:25-26.
[2]陈文博.以教育创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32-34.
[3]党远鸿.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41-42.
[4]秋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J].求是,2003.19:45-46.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23.03.0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梅尔(GaryHamel)提出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条件等。
1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创新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是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外化,正是从这个角度,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是主线和动力,而学习能力是中心和源泉,专业能力是基础和根本,创业能力是归宿和目标。大学生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 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价值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对创新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说“创新实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思想、方法引入到经济活动中,以实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的群体,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研究动机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大学生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本领,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线。 第二,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探索精神、强烈愿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在专业的基础上思考和创造,实践和探索。
第三,从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通过构建外界环境,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发挥其主动性完善其独创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3 构建以创新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强调,创新与实践有着密切的、本质的联系,创新的规定性与实践的规定性相互包含。创新是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将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以问题解决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思维创新的空间,有利于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核心能力管理:指导学生给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置预期目标,将目标细化,结合专业和兴趣,建构个人核心能力素质表,并将其付诸实践,将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第二,自主学习培养:从核心能力构建出发,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寻找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也拓展创新思维。
第三,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业设计实践:创业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创业者需具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强烈的成功欲,自信积极,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核心能力构建中,组织学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石,从项目的探讨、调研、思考、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23-20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6.
【2】王章豹,徐橄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