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礼仪(精选5篇)
公共关系礼仪范文第1篇
商务交往中,自尊很重要,尊重别人更重要。有三点主要事项,一、对交往对象要进行准确定位,就是你要知道他是何方神圣。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对待他。国际交往中礼品包装的价值,不得低于礼品的1/3,接受外国人的礼物时,要当面把包装打开,而且要端详一会,并要赞扬一下。和外国人一起就餐,有三不准,一不能当众修饰自己;二不能为对方劝酒夹菜,不能强迫别人吃;三是进餐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尊重别人,另外要讲规矩,比如接受名片,接受名片时如何做才是尊重别人,专业要求是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要是没有也要比较委婉地回答,可以告诉对方,没带或用完了。商务交往中有时是需要一种“善意的欺骗”。
商务交往与公共关系之二??善于表达。商务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交换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借助于形式来表现。对人家好,不善于表达或表达不好都不行,表达要注意环境、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
双排座轿车那个座位是上座。标准答案上座不止一个,专业说法是客人坐在哪,哪里就是上座。吃饭、乘车都是这样。社交场合不同上座位置不同,主人亲自开车时附驾驶位子是上座;二人同时座车,关系密切的坐在前面;专职司机或出租车时,附驾驶的位置的后面座位是上座,这时付驾驶位置是随员座,要人座vip,安保座,司机后面的座。
管理三段论法:一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二是按照你写下来的去做;三是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你对人家好要让人家知道,这是商务交往中的一个要求,
下面和同志们讨论一下男士西装的问题,穿西装怎样体现身份,从商务礼仪讲是一个高端的问题。穿西装专业的问题,从专业上讲“三个三”:即三个要点,三色原则,含义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穿西装不要出洋相,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袜子的问题,袜子色彩、质地,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穿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领带的时尚打法:一是有个窝,这叫“男人的酒窝”。第二种打法打领带不用领带夹,用领带夹的一是vlp或者是穿职业装,因为在他们的领带加上有职业标识,一看就知道他是哪方神圣,男人不打领带夹,风一吹是很酷的。第三种打法是领带的长度,领带的箭头以在皮带扣的上沿为宜。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之三形式规范。第一、讲不讲规矩,是企业员工素质的体现;第二、是企业管理是否完善的标志;有了规矩不讲规矩,说明企业没有规矩,比如作为一个企业,在办公时间不能大声讲话,不能穿带有铁掌的皮鞋,打电话也不能旁若无人。讲形式规范就是要提高员工素质和提升企业形象。商务场合通电话时谁先挂断电话?地位高者先挂。客户先挂。上级机关先挂。同等的主叫者先挂。
职场着装六不准,第一过分杂乱,制服不是制服,便装不象便装,非得穿出点毛病来。第二过分鲜艳(三色要求),第三不能过分暴露,女同志不能超低空,影响办公秩序;第四过分透视,里面穿的东西别人一目了然,这不是时尚,是没有修养;第五过分短小;第六过分紧身,女同志较多,公司在交往中尤其不允许。讲不讲规矩就是企业的形象问题。
在商务交往种,对人的称呼有四个不能用的称呼,第一个不能用的是无称呼,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上去就“哎”;第二个不能用就是替代性称呼,不叫人叫号,第三个不能用的称呼不适当的地方性称呼,在某一范围内用地方形称呼是可以的,但是在跨地区、跨国家不能滥用;第四种不能用的称呼是称兄道弟,哥们,张姐。到了一个企业一进门,你说这是张姐,那是李哥,这不是公司,是跑单帮的。所以商务交往一定要讲规矩。
公共关系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字:大学生;公共礼仪;公关礼仪教育
一、 礼仪和公关礼仪的概念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公关礼仪对一个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程序。所谓公共关系礼仪,就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了树立和维护组织的美好形象,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尊重公众,讲究礼貌、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式等的程序或规范。
二、当前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得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学校,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就会得到表扬,礼仪教育被彻底地抛之脑后。到了大学,面对着大学生不得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即将踏入职场进入社会,许多高校才开设了《公关礼仪》课来普及礼仪知识,让大学生学习公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但它仅仅是一门选修课,仍然没有得到学校与老师的足够重视。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不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掌握了文化知识,再脚踏实地,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殊不知,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能让学生在工作中锦上添花,在职场中如虎添翼,对于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大有裨益。
(二)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锻炼
在高校《公关礼仪》课上,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礼仪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握手礼仪、站姿礼仪、坐姿礼仪、服饰礼仪等,仅仅是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学生课后很容易就忘记,不能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礼仪教育具有实践性,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去做。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将过去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良行为逐渐改正,礼仪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礼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到位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是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很多教师本身都没有真正领悟礼仪的本质,对礼仪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礼仪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礼仪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所学专业与礼仪并不相关,只是照本宣科讲授礼仪规范,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礼仪规范对于行业需求的深刻意义,缺乏对学生明确有效的指导。
三、提高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一)高校应为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在社会中如何进行交往。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将《公关礼仪》课纳入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切实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高校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尝试,在实践中提高礼仪修养。此外,大力营造礼仪教育的校园氛围,教育广大学生从基本的仪表、言谈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要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自觉遵守校园的管理制度,爱惜公共设施和校园环境,积极参加有益校园的活动,使学校有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礼仪的道德内涵,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规范,还要让学生从内心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礼仪规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牢牢记住,并身体力行。同时,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各类的实践环节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具体内容。另外,应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地解决各种人际交往问题,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亲自体验运用礼仪知识的成功感觉,以社会交往活动来强化所学知识。具体而言,学校可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展以及礼仪情景剧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提高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的实效,必须要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高校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的提高摆上日程,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岗前培训,组织师德形象良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观摩课,树立先进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并给与奖励。礼仪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成功塑造良好的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陶应虎 顾晓燕.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3,(5).
公共关系礼仪范文第3篇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2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实施途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纲要》明确了礼仪教育在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实践证明,要将这个基础性工程夯实扎牢,必须要解决三个基本的认知问题。
一、如何理解“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1]对礼仪内涵的认知,有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礼仪向现代转型中其内涵的变化,二是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与融通,三是中小学礼仪的独特定位。
1.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继承与现代转型的结果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传统礼仪的内涵是非常宽广的,一是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二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三是指礼节仪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中国传统之“礼”是道德、观念、制度、法律、人际关系、习俗、仪式等内容的混合体,是礼的集大成者。[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礼仪,那么它的内涵界定到底在哪,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层的思考。就目前而言,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明礼诚信”,到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我国现代礼仪较多地被定位于道德的层面,社会公德中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的部分,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生活中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都可以称为礼仪。这里所说的“礼”的精神,更多偏重的是道德精神。也就是说,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
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融通的结果
礼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礼仪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循礼方式和规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礼仪的国际性特征也在凸显。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礼仪借助国际交往平台形成国际礼仪通则,在言谈举止、服饰惯例、节日礼俗等方面对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渗透,这些规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可以无视国际礼规的存在。也因此,中国现代礼仪的内涵,必然不止是民族的,而且一定还是时代的和世界的。
3.我们现在谈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礼仪,既是国家宏观层面所倡导的礼仪,又是中小学微观层面独特视域里的礼仪
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礼仪,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培育起来的道德精神和礼仪规范,其内涵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国际性的特点,是在个人领域、社交领域、公务领域、商务领域、服务领域、涉外领域、习俗领域等方面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的全覆盖式的礼仪,它贯穿于人的终身礼仪学习的全过程;而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的礼仪,是中小学生成长阶段必须明白的礼仪,它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地、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构架的微观层面的礼仪。由于我国礼仪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目前对中小学礼仪的内涵界定尚不是很明晰,从而导致各校在推进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对礼仪的界定出现了许多问题,或外延扩大,或内涵缩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差异很大,影响着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水准。
二、如何把握“礼仪教育”
这里谈的认知问题,不是常规意义上对礼仪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的认知,而是针对容易或正在产生误区的几个领域的认知问题。
1. 把握礼仪教育的着力点
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发力,能力与德性的平衡塑造。礼仪教育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礼仪知识,形成外在的礼仪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礼仪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律己敬人的道德情感和秩序意识。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掌握作为着力点,而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为着力点。目前,由于对礼仪教育理解的偏失,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礼仪技能的灌输,如怎邮褂锰遄恕⑷绾问褂镁从铩⑷绾我潜碚洁、如何遵守秩序等,而较少关注德性的实践,对如何理解礼仪的精神,使用礼仪来表达律己敬人的情感,做得很不够,从而使礼仪学习颇显浅薄,呈现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在一些学校,礼仪教育是华丽丽的来,静悄悄的走。如果我们的礼仪教育不能给人以身心合一的情感和对人的礼敬,就缺失了最本质的人文情怀,教育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偏差。
2.重视礼仪教育的难点
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当前我国礼仪教育中有许多困难,其中几个突出的难点直接影响着礼仪教育的水平。一是礼仪规范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是旧礼已去,新礼未成,一些礼规靠约定俗成,一些礼规是西方舶来,还有些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我们至今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礼典》,在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甚至连最简单的国旗礼、校服礼、成人礼都没有现成的范本;二是师资队伍缺乏来源渠道。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没有礼仪这个学科和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师资培养计划,中小学系统化的礼仪课程开设缺乏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三是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是实用礼仪知识的堆砌,无法从理论上厘清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个人礼仪与公共礼仪的关系;一些教材是互相借鉴,缺少研究与创新,甚至出现知识点不规范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体系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政府层面、教育层面和全体公民的继续努力。
3.认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独特点
中小学礼仪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礼仪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它是一种奠基性教育,社会公德中与礼仪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部分的掌握,必须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解决,以此为我国公民文明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它是一种习得式教育。需要反复学习、不断引导、贯穿始终,直至将知识沉淀为素质,将行为衍生为习惯,张口就来、伸手就有,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再次,它是一种系统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集体发力,内容、形式、资源、机制共同支撑,直至学生礼遇环境、礼遇他人、礼遇社会的文明习惯整体形成。
三、如何科学构架中小学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一个新生领域,需要从中小学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等角度,厘清、界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定义、功能、内容、特征和方法及其与相关领域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这就必须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礼仪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更好地形成礼仪教育的共识,整合礼仪教育的内容,凝聚礼仪教育的力量,对礼仪教育进行科学的构架。
1.内容构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这是对我国礼x教育内容的新的宏观诠释。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重大仪式礼仪、民俗礼仪、网络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要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形成中小学各个年级的礼仪教材体系。
2.环境构架
礼仪教育的环境具有广泛性特征,包括人伦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生活环境,是一个全民教育工程。礼仪几乎可以对所有的社会生活进行约束,所有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对它进行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全面布置,健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公民礼仪教育,培养全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让中小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国家整体之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要认真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将礼仪体现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小学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礼让中感受人伦之礼;中小学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要将“守礼”作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师生交往做到彬彬有礼,营造出律己敬人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校园之礼。
3.方法构架
一是将礼仪校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各校应尽可能地开设礼仪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利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渗透礼仪教育。二是将日常管理与学生自律相结合。要将礼仪规范写入日常管理的规则中,强调礼规的“刚性”约束力。比如对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各种重大庆典的礼仪;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维护和使用的礼仪等,应专门设计并自上而下地强制执行,使学生养成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律。三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抓住重要节庆日和公益活动的机遇,利用各类场所及传媒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四是将学生实践与教师引领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将礼仪知识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加强教师礼仪培训,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寓礼仪教育于整体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4.
公共关系礼仪范文第4篇
首先,解决“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
通过调查、启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需求,认识礼仪对每一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讲透礼仪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礼仪课上不是记什么定理或公式,而是学着为人、处事、与人交往,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使自己真正迈向成熟,由此激发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兴趣。
其次,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将礼仪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排序,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教学,突显礼仪课的现实意义。
一般是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礼仪课,第一个月,在明确课堂常规的基础上,先讲“家庭礼仪”,通过事例让同学们懂得孝敬父母长辈、爱护兄弟姐妹、团结亲朋、和睦邻里便是家庭礼仪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生活幸福的根基。通过强化练习,争取在第一个月放假时能让家长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和长进,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必要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以促进下一步的学习。
第二个月则开“校园礼仪”, 对照学生自己言谈举止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解决现实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主要通过给老师提优点、赞美同学、反思自己、选班级之最等一系列的课内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该如何处理好师生、同学间的关系。
“给老师找优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老师也不例处,但是我专门组织“帮老师找优点”的活动,让大家集思广益给老师挖掘优点,并想方设法转达给老师本人,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增加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赞美同学,反省自己”,即给同学提优点的同时,反省自己的不足,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增进同学间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
“选班级之最”,则是有导向性地定几个方面,选出班内在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同学,引导同学们自己找出身边各方面的榜样。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校园内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性的警句:
“你可以莫名其妙地喜欢一个人,但不可以莫名其妙地讨厌一个人。”
“你喜欢的人越多,喜欢你的人就越多。”
“不奢望和每一个人成为知心朋友,但要力求和每个人和睦相处。”
“与人相处,尤其要懂得求同存异,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
“要学会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争端和缓解矛盾。用武力等过激的手段解决冲突是最无能的表现。”
以此来引导大家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师生在快乐相处中共建和谐的校园。
然后再开始接触公共礼仪,如就餐礼仪、听会礼仪、参观礼仪、游园礼仪、马路礼仪等,餐厅、礼堂、电影院、公园、广场、操场、马路等公共场所的礼仪,引导同学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应怎样做,不该做什么,甚至了解一些民族礼仪和国际礼仪等。
再次,组织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强化礼仪知识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除了前边提到的,课内时间在班级内开展“我爱我班”、 “给老师提优点”、“赞美同学,反思自己”、 “选班级之最”、“爱我专业”、 “共创和谐”等一系列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热情。还利用课余时间,在部、校等更大范围开展阶段性的活动,如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朗诵等活动,普遍强化礼仪训练,创造文明礼仪的大环境。
最后,抓好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关键――全体教职员工甚至所有学生家长,用尊重学生换得学生的尊重。
公共关系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礼仪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理论技能衡量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考量。高校体育公共课是相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效开展这一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的作用与意义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重视开展礼仪培养和教学。而随着中西融合进一步加剧,当前所开展的礼仪课程教学,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对西方礼仪的借鉴和吸收。同时也是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开设礼仪课程,实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开设礼仪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在求职、参与工作中都能有较为良好的表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好的礼仪风貌,能够为刚入职场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其次,良好的礼仪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沟通交往,往往很容易在刚刚进入社会生活、工作中遭受挫折,但自身又很难以接受。长此以往,实际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开展礼仪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素养,而这也是培养综合素养人才的关键和重点。当前高校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该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礼仪,可以说,其礼仪知识是缺失的,因此,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中设置礼仪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缺失但必须要具备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是否合理,其关键点之一在于是否符合当前体育教学规范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人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礼仪知识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正是以往体育教学中所缺失的内容,也是改革的趋势。因此,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说,设置这一课程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符合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生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当前学生了解其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逐渐丰富,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到一些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内容,而包含礼仪知识在内的文化教学课程都是学生追逐的重点。检验和决定任何课程是否设置的重点是学生能否接受,这是最关键的。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课程就有开办的意义。
3.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人才培养是一项体系化、系统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设置礼仪课程是充分结合了人才市场需求、综合人才培养目标之后的结果。因此,这一课程的设置符合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能满足学生适应就业需求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必然会被学生所接受。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设置礼仪课程正是人才培养终极目的的重要要求。
4.符合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想要成功开办某一课程,其关键就是看其是否可行。设置礼仪课程,是完全能够成功落地的。首先,其教学内容是体系化的。无论是传统礼仪知识,还是西方现代知识,礼仪知识都具有完备的知识架构体系。其次,其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教育学生掌握一门知识,不仅需要理论化的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实例。礼仪知识教学是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检验。最后,其教学方向是切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高低是决定这一课程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礼仪知识教学,能够很快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总之,礼仪教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素养,是与人交往最基础的要求。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可以使其学习和工作得到巨大帮助。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上人才培养内涵逐渐丰富,开展这一课程有着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