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雾霾措施(精选5篇)
北京治理雾霾措施范文第1篇
很多人都看过柴静的《苍穹之下》,剧中触目惊心的画面,惊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论雾霾,关心雾霾。政府也意识到雾霾问题的严重性,2023年12月7日下午,北京应急办首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从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启动最高预警等级。8日,全市500多万辆机动车执行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这座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进入应对空气重污染的紧急状态。
在北京历史上,这是首次空气污染预警。承认现实是治理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要对症下药。到目前为止,环保部宣称已找到9大城市雾霾“元凶”,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源重点城市的解析工作。据悉,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当然,雾霾也有许多积极意义。“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平等与团结,所有人都在吸入;它加强了安全,卫星很可能无法清晰侦查地貌。人口的老龄化,将成为中国将来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雾霾可以让老年人更加快速地离去,再还一个青年中国;雾霾的泛滥还可以拉动治霾产业的发展。”请不要把以上论断作为笑话,如果要作为笑话,也请当作本年度最严肃的笑话。
控车
机动车是北京第一大空气污染源,PM2.5贡献率达31.1%。
现在北京正值取暖季,燃煤污染排放增加的叠加作用,使空气重污染易发、频发,成为全年重污染天气集中出现的“重灾区”。针对季节性污染特点,北京市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区城减排措施。根据北京市环保部门对前两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效果评估,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对减排和削减浓度峰值的贡献最大,使污染物浓度下降了约30%。因此有专家建议,供暖季北京机动车可采用单双号限行来减少PM2.5。2023年1月7日,北京市对供暖季采用单双号限行措施进行投票。但这一结论和举措遭到更大范围的质疑。“机动车有那么大的污染吗?”据了解,一辆排放不达标的大货车,相当于四五百辆京V标准小客车的排放量。即使一辆达标的国Ⅳ柴油车,也相当于90辆国Ⅳ小客车的排放。目前北京市夜间运行的大货车有2万到3万辆,即使进京大货车都达到国Ⅳ标准,也相当于夜间北京路面上有二三百万辆小车在奔跑。也就是说,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是影响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重型车主要为营运车辆,其活动频率及日行驶里程高,主要活动在居民稠密区,对人体健康影响危害大。
从这一结论出发,应加强控制重型柴油车的排放。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表示,改善车用油品质量、强化在用车排放监管体系、重点整治货运车辆的机动车排放执法、夜查大货车以及淘汰黄标车等,都是近几年采取的治理机动车排放措施。
北京市环保局曾给出一组数据,2023年3月,环保部对河北、天津等北京周边地区市场上16家企业的国Ⅲ、国Ⅳ柴油车进行检查,68%的柴油车仅符合国Ⅱ或国Ⅰ标准。也就是说,这68%的柴油车存在排放标准造假行为。另外,北京市环保局曾组织专家对135辆进京重型柴油车进行抽查,结果85%以上都是国Ⅱ标准以下的黄标车。
重型柴油车治理难度有多大?重型柴油车大多为进京送货车辆,承担着北京基本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运输。北京市虽已黄标车禁行和其他车辆的有关限行通告,但在短期内减少此类车辆数量的难度较大。
另外,淘汰老旧机动车被视为降低机动车排放的攻坚战。以北京为例,自2023年起,北京市财政拨专项补助,鼓励市民淘汰使用6年以上、未达到国IV标准的机动车,并根据车辆排污量和使用年限,确定补贴额度,且补贴标准不断提高,目标就是为了让北京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达到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为了完成淘汰目标,北京年均投入补贴都在10亿元以上。目前各地纷纷出台限制外地车辆迁入本市的政策,全国大部分地区对机动车迁入设置了排放门槛。
最近北京市环保局北京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轻型汽车、重型汽车和重型发动机3个标准。“京六”标准计划202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将成为世界上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其中轻型车排放标准预计比目前实施的“国五”标准加严约40%。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汽车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要求车辆在有效寿命期内必须稳定达标。
控燃煤
在各大城市中,燃煤都是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北京作为国内煤炭消费大户,2023年燃煤消费总量为1200万吨,在北京PM2.5排放榜位列第二,贡献占比22.4%。
为此,北京要将燃煤消耗总量从2023年的2300万吨降到2023年1000万吨。这意味着五年时间,北京的燃煤总量要削减近六成。这一力度在全国是最大的。2023年,北京将全面关闭燃煤电厂 ,取而代之的是燃气热电,仅此一项预期消减燃煤920万吨。
2023年,北京最新目标是实现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基本无燃煤锅炉。“煤改气”需要将供暖锅炉全部换上新锅炉。并不是所有供暖区域都心甘情愿,更不用说还有高额的更换成本。
为了配合供暖锅炉煤改气,北京从2023年供暖季开始对烧天然气的独立供暖区域调供暖价格,其中居民从原来每平方米19元钱提到30元,公共建筑从原来的每平方米30元提高到近50元钱。
清洁能源的背后是高成本。电炉成本增幅2倍,清洁颜色运行成本增幅3-4倍,而地缘热泵成本更高。这些增加的成本让企业难以承受,因此改造积极性并不高。
除了集中供暖,居民散烧燃煤也是不能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农村地区散烧煤未经末端处理,污染更严重。每年民用散煤消耗量在300万-400万吨,这其中有不少劣质煤。据统计,这些散煤排放的PM2.5占全市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燃煤电厂排放量的10倍,烟尘排量比电厂高出近百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北京正采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的方式进行减排。
淘汰“三高”企业
北京污染源解析显示,本地污染排放中,工业生产占比18.1%,位列第三。根据“北京市2023年至2023年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至2023年,北京将调整退出1200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污染企业。
事实上,北京的“三高”企业几乎已经全部搬迁,值得注意的是,在PM2.5的区域分布上,北京南部地区污染浓度高出北部地区一倍左右。北京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因此,南部地区是北京下一步治理的重点。据了解,北京已划拨43亿元用于治理南部地区的污染。
另外,京津冀区域污染的连片性,使得区域内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统计部门一项分析指出,北京机动车成为影响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而天津、河北工业污染对大气影响较为突出。
河北省针对淘汰“三高”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如相对落后产能实施差别电价、水价等,对大型钢厂 ,建立钢铁产能交易平台,让有效钢铁能向优势核心企业集中,鼓励钢铁企业整合重组;大幅调高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以运用经济手段给高排放企业形成压力。
实现减排的另一种做法是“限产”。在雾霾天气状况下,对重工业企业应急性限产停产非常重要,如阅兵蓝、APEC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措施。
但更要有长期应对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建立这一机制的过程注定漫长,钢铁企业的环保成本会上升,产品结构及布局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部分企业甚至会因此退出市场。
变绿色难在哪里?
聂辉华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污染严重的原因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中国正好处于工业发展阶段,也是污染严重的时期。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于哪里,雾霾的元凶就在哪里。从能源结构看,中国富煤少油,超过80%的能源来源于煤,煤是主要污染源。但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的国家,短期内停止用煤,甚至仅仅是减少到一半,都是不可想象的,那会直接导致全国大范围缺电,对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
从政治经济体制来看,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依赖GDP政绩,而一些高污染产业发展最快,带来的GDP和高税收。他认为,治理雾霾,短期内要加强环保立法,让环保法有力度;中期内,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而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詹承豫认为,可以依靠法律,但是法律本身不能直接有效的治理雾霾。如何让治理机制有效的长期的治理,强化政府的治理意愿,才是核心问题。
参与近15年来中国大多数环境法律、法规的起草的专家王灿发表示,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地图来看,雾霾污染严重区域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和中国最高。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大城市,中国占了7个。笼罩在中国和印度城市上空的雾霾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
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极为迅速,如同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雾都”伦敦,但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伦敦的经历与经验,也不见得能成功越过污染严重这一阶段。
2023年的APEC蓝,让我们可以窥见如何治理雾霾。而且现在很多主体都有治理意愿,但是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詹承豫表示,治理雾霾不是短期行为,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治理。可持续的治理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谁来投入,损失由谁承担?
APEC蓝是采用非常规手段取得的,北京市政府采取的红色预警也是临时措施。北京的雾霾不仅仅来源于北京本地,有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中,仅石家庄就对共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146座露天矿山和35座地下矿山全部关停,所有的采砂场也全部关停,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3亿元。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雾霾不是问题,关停并转才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治理雾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投入。比如钢铁大省河北压缩钢产能的任务是,到2023年底全省较2023年消减粗钢产能6000万吨。这带来两个问题,一边是支柱型产业钢铁压减关停,另一边还要消除“经济后遗症”的补偿。仅唐山市就投入2.4亿元用于支持滦县、迁安市等两地企业压减钢铁产能。据估算,仅压减4000万吨粗钢产能一项,直接影响财政收入38亿元。另外,压减产能全部完成后,几年内影响直接和间接税收达370亿元。初步预计,压减钢铁产能影响直接从业人员约8万人,若按钢铁产业上游原料生产和下游运输服务等全链条估算,间接影响近40万人待重新就业安置。
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降低PM2.5,可是降低又需要多少成本,每一个阶段都是关卡,需要可持续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詹承豫表示,治理雾霾成本付出资方和收益获得方如果没有有效的平衡机制,则无法有效长期解决雾霾问题。此外,还有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影响、居民的收入等众多因素需要权衡。
北京治理雾霾措施范文第2篇
在艳阳高照之时,不能忘了还有雾霾重现之日。痛下决心采取果断行动防治雾霾是人们未来病于和死于雾霾,还是战胜雾霾的关键。雾霾成因已经有初步定论,三大类污染物是造成雾霾的主因。一类污染物是有机物,占1/4,另外两类是无机物,分别为硫酸盐和硝酸盐,这三大类污染物占比达60%,是形成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PM2.5主要还是来自燃煤、机动车排放以及日常的工业排放。
针对雾霾的主要成因,国家主席也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中央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雾霾之后,决策怎样落实到行动才是关键,这其中就不排除存在病急才投医、不病不投医的心态和行为。
在雾霾严重之时,环保部派出12支督察队伍赴北京和其他地区检查污染企业和建筑施工点,就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及《大气十条》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发现许多问题。
一是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烧荒、烧秸秆,甚至是工业废弃物,仍然可见。二是燃煤散烧、自建小锅炉现象依旧存在。三是建筑工地、砂石堆放场、煤堆、料堆等地面覆盖率低。四是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排污严重。例如,督察组仅在河北廊坊一天就发现18处问题,甚至霸州一家因污染物超标排放被当地政府责令停业整改的玻璃厂仍在违规生产。
发现这些问题怎么办?是严格按《大气十条》查处,还是纵容包庇和姑息?中央督察是不是只在发生雾霾之时才行动,而在艳阳高照时就收兵回营,偃旗息鼓?
北京治理雾霾措施范文第3篇
北京市长“深感不安”
1月7日,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特意邀请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走进市政府,听取大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开场白中,他直言,来北京后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空气质量指数,对这次持续雾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他“深感不安”,面对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的焦虑及网络上的一些吐槽,他表示“完全理解,感同身受”。
蔡奇坦言,虽然近年来北京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一系列效果,但治理的效果与中央的要求和市民的期盼还有差距。他没有回避困难,坦诚地向与会者介绍了今年10项大气治污措施,包括将燃煤量压减至700万吨,淘汰30万辆老旧机动车,开展市级环保督察,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天不帮忙,人要更努力!”
蔡奇说,现阶段北京受排污总量大,不利气象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秋冬季容易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为此我们一直在完善相关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污染的程度。他说,这次橙色预警,共有4100余个工地停工,2500余家企业停限产,8000多辆渣土车停运,近40万辆国I、Ⅱ排放标准车辆全市禁行。同时全市加强预报会商,严格执法督察,强化信息公开。
专家分析,污染天气一般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尤其是冬季供暖相对增加了污染物排放,受气象条件影响也较大。二是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还不够,由于对规律把握不透,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对空气污染的时间长度、空间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短r高污染峰值浓度等,在预测上还有差距,这些都影响我们准确预警,有效应对污染。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大气治污,压减燃煤至1000万吨以内,五年淘汰老旧机动车205万辆。去年PM2.5降至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9%,重污染天同比减少7天。
蔡奇没有过多介绍成绩,而是坦诚表示重污染天数虽然减少,但对全年PM2.5浓度的贡献仍然达到了31.5%,空气质量整体仍呈现“北好南差”的特征。“我们应当保持工作定力,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坚决的措施,铁腕治霾。”
今年是落实国家“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蔡奇向在座市民代表介绍了全市将采取的十项大气治污重点措施。在燃煤方面,全市要对700个村实施改造,实现朝海丰石四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最大限度压减电力行业本地排放;完成剩余4000蒸吨工业和供暖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将全市煤炭消费量控制在700万吨以内。
在高排放车治理方面,今年全市要供应“京六”汽柴油,2月15日起实施国I、国Ⅱ轻型汽油车五环路内限行,全年淘汰30万辆老旧机动车;要重点管控重型柴油车,新增重型柴油车全部“戴口罩”,严厉查处在用重型柴油车超标排放行为,打击假国Ⅲ、假国Ⅳ柴油车。此外,要全面推进燃气设施氮氧化物减排;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乱污”企业,再关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要促进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铁腕执法,强化督察问责,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要参考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对16个区开展市级环保督察,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问题;还要深化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机制。
雾霾是怎样产生的
据专家分析,雾霾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象活动影响
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2.污染物不扩散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3.PM2.5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根据研究,道路扬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20%左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4.其他原因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影响比炒菜大得多,但却常常被忽略的是颗粒物来源。比如城市建筑工地扬尘、农田秸秆焚烧等。来自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及未及时回填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的输入也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北京PM1中占11%的元素碳就主要来自于城市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等处。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牺牲环境换不来经济发展
牺牲环境换经济指标这种粗狂型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以北京为例,连续的雾霾天气已经令许多身在北京的企业动摇,据报道,由于雾霾原因,一些企业正在讨论迁往中国其他城市甚至境外的可能性,如果北京的天气环境持续恶化下去,企业离开北京,随后而来的是大量人才离开北京就绝非不可能的事。
据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港媒日前称,在经历了几周令人窒息的冬季污染后,北京4日连续第二天最高级别的大雾“红色预警”。专家现在警告说,这种情况不仅开始对吸引新的人才和企业家到首都产生重大影响,还在迫使更多企业搬离北京。《南华早报》1月5日报道,北京一家提供科技初创企业新闻和服务的网络平台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在接受调查的近300位企业负责人中,有约一半在考虑将全部或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城市,不过只有4%的企业制定了实际计划。
调查称,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城市较受科技人士和初创企业欢迎,这些地区经济繁荣,污染不那么严重和频繁。有近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搬到杭州――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另有23.23%的人选择深圳,13.13%的人选择上海。
雾霾已经令北京等地的旅游业受到打击。千年古都北京是世界旅游的重点城市,然而可怕的雾霾令许多希望前往这里的人望而却步;当一个地方的水和土地受到雾霾污染了,土壤里重金属含量超标,生产的粮食和蔬菜,当地人不敢吃,在市场上的销售也好不到哪里去,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以光伏产业为例,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光伏系统实证研究平台的数据,雾霾让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大为减少:晴天,系统显示光伏系统的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为2.79小时;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过600,其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仅为0.7小时,降低了约80%。
由于雾霾的产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治理F霾、调整产业结构,也会给一些地方带来经济影响。有分析指出,2023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中,仅石家庄就对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146座露天矿山和35座地下矿山全部关停,所有的采砂场也全部关停,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3亿元。
雾霾天气导致能见度不足,高速公路无法通行,飞机无法起飞,这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也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1月的雾霾事件造成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高速封路导致的收费损失近1.88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
雾霾时大量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而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尘埃,这使得植物负荷过重,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同时雾霾天气造成日照时间缩短,农作物无法得到充足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得农作物生长缓慢 , 产量减少,影响农民的利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估,到2030年,全球由于地面臭氧污染造成的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损失可达每年170亿至350亿美元。
总的来说,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农业等代表着经济神经血管的产业经济,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变革,雾霾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盼天下无霾
在严重雾霾环境下,相信所有国人都希望对连天的雾霾从何而来做一番探究,并期待尽早将其连根拔除。雾霾乃煤、油、扬尘及碳化合物等物质所致。而在我国GDP高速发展的最近十年,雾霾的浓度、持续时间长度和有害程度,也冲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
中国目前存在的许多环境和社会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治理要给发展让路”这一思维定式左右的结果。但在严重破坏环境的同时,产业到底得到的是什么呢?勇夺世界第一的桂冠?高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危机四伏的社会矛盾?其中关于一吨钢的利润几何令人不胜唏嘘,一吨钢的利润只相当于一个茶鸡蛋的价格。而社会回过头来进行环境治理的成本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却一向都是天文数字。
历史上的英国曾因为无节制的碳排放付出沉重代价。1952年,雾都伦敦终于尝到灾难性的后果,在灾难中,有一万两千人的生命被雾霾吞噬。此后,西方国家以此为鉴,60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削减了煤炭排放,但同时,西方经济也并未衰落,恰恰相反,6、70年代正是西方经济进步的快速上行阶段,新型能源的广泛应用,新型工业模式的全面推广是这一阶段西方世界的经济产业主流。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新兴技术、新兴经济蓬勃壮大同样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上行产生积极作用,刺激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还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类向PM2.5宣战的口号不再苍白。
从两化融合中找出路
在国家两化融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新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必然催生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中国人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尝到了发展的甜头。以IT行业为例,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帝国、手机帝国、电商帝国,而这些新兴技术产业强盛的背后,预示着更加高效和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模式全面取代或融合传统工业模式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以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为例,从每年一度的“双十一双十二大促”到电商三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神州大地掀起网上交易的惊涛巨浪,无论是单日内成百上千亿的电商巨额消费,还是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代购、团购的异常火爆,加之原本就热闹非凡的B2B、B2C、各种网络支付业务等,都给岁末年初的网络业界留下深刻印象。电商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转型,商务及服务模式创新以及节能减排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产业难以望其项背的。
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需求,使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朝着快速增长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道路前进。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我们不仅要看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这样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这些概念背后的技术,更要看到信息技术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将能够和已经发生的和将要产生的工业技术体系结合在一起,使经济社会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这样一个新的技术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的转型,两化深度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全面推进,将产生一系列新的需求。这样的技术和新的需求就使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有了长远的、深刻的、本质性的、不可改变、不可动摇的发展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新技术和新经济的深度融合,还能够有效带动社会监管创新和治理转型升级,使滋生钱权交易的社会环境受到颠覆性打击,从根本上达到了治理腐败的目的,进而探索一条信息化时代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
生态文明提到战略高度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张天平教授对记者说,雾霾问题凸显的是人与自然间关系发生了问题,高速工业化污染了水和空气,产生严重雾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全球都面临气候问题,北京等地的雾霾只是全球工业化产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他还说,北京雾霾问题不仅仅是污染的问题,还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北京地处太行山余脉,扇形山地,历史上雾霾就多,但由于每年从蒙古高原上吹来的春季和秋季的两场大风,雾霾很快就能散去。因此,过去北京的雾霾问题相对较小,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沙尘暴。后来由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沙尘暴被挡住了,但导致了一个不利后果就是,雾霾经常停留在北京上空排不出去,除非京津地区一起雾霾就能遇到中级以上的风力。
北京治理雾霾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气候传播;经验启示。
今年l~2月间,我国出现大面积持续较强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干扰了群众生活和社会秩序,“PM2.5”“AQI”这些专业性词汇瞬问在社会上被普及开来。在这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的社会行动中,我国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进行了有效传播,再一次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彰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这期间。我国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及时客观、深入浅出,而且敢于直面问题、引导舆论,打了一场气候传播的胜仗。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央视网统计,自202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在雾霾天气的报道中,能够根据不同阶段事态的发展和公众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报道手段,合理地调整议程及内容,做到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量取胜、以势取胜,从而达到了让公众信服,并自发地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的有效传播目的。
一、天时地利,人和同心,及时跟进,服务公众。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我国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性条件。
首先,恰逢“天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今我国经济已从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精细化方向转移。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生命更加健康已成为全国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这就为新闻媒体做好气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具备“地利”条件。2023年春,在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同时发生了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
这种极端的、带有极大危害性的天气现象的突然发生。引发了受其影响地区公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希望尽快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以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以便迅速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这就为新闻媒体适时开展气候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再次,拥有“人和”环境。近年来我国新闻与舆论传播环境的逐步宽松、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开放、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对民生和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等。这些都为新闻媒体在此次雾霾天气到来之时,迅速组织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强雾霾天气会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秩序和社会生产,这是引发群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其心理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群众的获知需要。在此方面许多新闻媒体都作出了很好的表现。
例如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的(33城市空气遭遇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将向南北扩张》《北京未来三天将持续雾霾市民应尽量避免外出》《关注雾霾天气雾霾天保健康:多喝水清淡饮食》、中新网图片新闻《北京空气严重污染PM2.5指数“爆表”》《北京:人们戴上1:3罩防PM2.5》、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雾霾防治措施》等报道,从雾霾天气的成因、怎样避免、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回答了群众的疑问。而《经济参考报》《北京遭遇本月第四次雾霾天,人为排放是根本原因》的报道,更是让PM2.5从实验室跳到了社会公众眼前,AQI也不再是气象部门的专业名词,这些气象领域的专业词汇。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许多知识:
PM2.5会让人们不停地咳嗽,促使呼吸道疾病发生:
为了不生病,人们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出门需要戴上棉质13罩,多吃清淡的食物;为了不继续增加PM2.5,需要大家的配合与支持,部分工厂要停工,汽车出行要减少。
这些新闻报道重点在于体现人文关怀。提供最新信息,普及相关知识。报道的目的在于安抚大众情绪、消除恐慌心理,使人们学会自我预防。避免因雾霾天气导致其他不利因素(如疾病暴发、恐惧心理蔓延等)的扩散。
二、聚焦问题。顺势而为。释疑解惑,监督问责。
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突发性危机事件。但是它与通常其他一些类型的危机事件又有所不同。
通常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一般会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区域性集中,突发性地爆发在某个区域;二是作用周期短,即突如其来。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可以迅速结束,并能有效防止甚至是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辐射范围可控,即通过应急手段在发生地迅速、有效地控制事件的恶性后果,使之不会加剧扩散;四是作用人群狭窄,即该类事件作用人群主要呈现地域特征。在没有发生事件的地区。关注度和事件作用效果不明显。
而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它具有影响区域广、作用周期长、辐射范围未知、作用人群普遍的特征。简言之,气候变化并非只影响到某个人、某个区域,它是一个公共性话题,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奎一靼一堕~理~震此次雾霾天气就不能仅仅看作是北京地区、华北地区或是中国北部区域发生的气候问题,因为气候变化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让任何人、任何地区都难以置身事外。
因此,当雾霾天气成为社会话题时。新闻媒体就应当顺势而为。通过大量的、多样化的连续报道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聚焦,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新闻媒体不仅要解答群众的疑问。还要帮助群众设置疑问。问那些他们想不到和想不深的问题。
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在初期阶段的报道中主动为群众“支招儿”。提醒人们要防止吸人有害物质,而防止呼吸系统感染的途径是减少出门。要使用空气净化器,要注意调配饮食,出行要戴1:3罩,等等。央视新闻频道《北京雨雪雾霾:路面湿滑,实拍追尾剐蹭明显增多》让群众了解到,雾霾天气不光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也使得出行受阻、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然而,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雾霾到来之时人们应当加以应对的措施,属于“表面”层次的东西。新华社发出的《北京87小时雾霾天气扫描:人不能时时活在1:3罩下》的报道,适时地提出了深层次的疑问:在原本正常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人民日报》时评《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提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文章指出:“若清点霾的成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质疑汽油标准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霾’?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这些报道使人们认识到,雾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刮跑的,它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传播目的的深化,使报道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安抚变为严肃的问责。这时。报道真实反映社会各界声音,使新闻媒体站在民意、道德和公益的制高点上,不断收集百姓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声音。借助民意的力量,追问政府,问责环保部门,对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为提倡和推动全民环保打下更加扎实的社会基础。
三、因势利导,营造声势,细致深入,引导公众。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发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舆论机构,它可以因势利导,营造声势,起到社会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新闻媒体可以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发出倡议,动员社会力量,鼓舞群众信心,并促使群众响应政府号召。将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自发地转化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简言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细致深入的新闻报道,因势利导,营造声势,帮助群众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环保理念,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去。
为了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进而形成良好的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声势,新闻媒体采用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方法。
(一)报道视点,体现理性思考。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雾霾天气”肆虐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等几篇文章,明确提出“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发出倡议:“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的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视点,体现了媒体的理性思考。能够给群众以启发,使得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广大群众的心中。
(二)治理措施,专业和民间并举。
雾霾天气的治理,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专业性措施,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当提倡专业与民间两者并举的治理措施。
新华网在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谈雾霾治理系统“药方”》的报道中,就面向公众提出了“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作为防治PM2.5污染重要手段”“能源利用作为防治PM2.5的重点领域”“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三个药方。北京卫视《京津冀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结果》的报道,道出了雾霾的成因,提醒公众勿自食恶果。这些报道可以帮助人们从专业与民间两个方面来了解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和方法。
(三)主播点评,贴民生活。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采取了在新闻中插入主播点评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央视的《晚间新闻》中,主播就“雾霾天气下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爆竹”做了点评,提醒群众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空气污染。这种以贴民生活视角的方式去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担负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责任的做法,值得肯定。
(四)专家解读,对比形象生动去年7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所作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对气候变化“信息来源信任度”的认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科研机构”,其次是政府、媒体等,这说明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传播,应当充分重视发挥科研机构和专家的作用。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许多新闻媒体注意用专家解读的方式来实现传播目的。例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钟南山称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谁也跑不掉》《谢绍东:北京雾霾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无可比性》等报道,就是借助专家之121,通过形象对比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此次雾霾天气的特点及其严重性。从而坚定了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战胜雾霾天气的决心。
实践证明,这次全国性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增强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执行力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力。
例如在没有禁放令的限制下,今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除夕夜燃放总量、集中燃放持续时间均比往年明显缩短。Ill许多公务车辆也首次以“今日重污染天气,停止使用”为由减少出行。这说明,新闻媒体的传播收到了实际效果。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所积累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理性引导、稳定秩序、达成共识、促进行动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可以让公众正确认识极端天气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掌握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进而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之中,这些都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当然,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气候传播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报道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需要加强。专业化水平也还需进一步提高。今后。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日益加重。我国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方面任重道远,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课题《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8AXW004)参考文献:
北京治理雾霾措施范文第5篇
2月28日,为展示北京市政府依法治污、严防严治的决心和严格执法、严惩违法的态度,号召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北京市环保局会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市城管执法局、海淀区政府等部门,在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南广场开展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宣传活动,以此作为运用新的法律武器向大气污染宣战的“誓师”。“誓师大会”吹响号角,执法检查“零点行动”随即启动。我们在跟踪采访中,不仅解读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而且对北京执法检查“零点行动”进行了聚焦和写实报道。
从《办法》到《条例》,依法治污突出“严厉”
2023年1月22日,由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通过的、总计130条款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后简称为《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0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后简称为《办法》)同时废止。历经13年,北京市的依法治污由《办法》转为《条例》,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是,纵览全国省市情况,首都北京还是走在了前列。
《条例》与《办法》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扩大了处罚范围,增强了处罚力度。企业是治污、特别是治霾的重要环节。《条例》首先加大了企业的处罚力度:排污企业再次或多次违反同一规定,可以在上一次罚款金额的基础上加倍处罚,屡教不改的企业将面临“上不封顶”的处罚。同时,取消了“限期补办”、“申请处理”等缓行内容,而是“直接处罚或查封”,甚至有了“报请政府停业关闭”的权限。重污染日,应急状态下,不执行停产、限产措施的,环保部门可以查封排污设施,并处以最高50万元罚款。相比原《办法》规定,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这样的重罚,才有希望引起重视。《条例》还赋予市政府相当大的权力,其中包括可采取交通管制,调控机动车数量;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实施“五停一限”的应对措施:企业停产、限制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停止施工、停止露天烧烤、停止幼儿园和学校户外体育课等。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PM2.5,《条例》对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罚款进行了明确规定,罚款金额从原来的100元人民币提高至3000元。在学校、医院等8个地段,驾驶员停车3分钟以上的要熄灭发动机。此外,《条例》中再一次明令禁止新建、扩建燃烧煤炭、重油、渣油、水泥、炼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制造加工项目,这意味着这些污染较大的工业项目彻底退出首都圈,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北京钢铁炼焦等厂家将成为历史名词。有专家称,《条例》进一步扩大了环保部门处罚的权限,有了管用的“尚方宝剑”。
春夏季节露天烧烤,一向是北京的热闹景观。有数字显示,北京全市3万余家餐馆,平均每天要向天空排放8吨多油烟。《条例》对此明确规定,所有餐馆应当设置油烟、异味和废气处理装置,违规者一律处以5万元罚款。同时,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为露天烧烤提供场地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2万以下罚款。相比原《办法》规定,在城镇地区公共场所露天烧烤食品的,由城管监察组织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可谓严厉和到位。这必将遏制大小餐馆严重的烧烤行为,并改变往日首都北京市区大街小巷油烟弥漫的景象。经过笔者走访,广大市民对《条例》实施寄予厚望,赞许居多,一致认为,北京治污治霾到了出重拳治理的关键时刻,《条例》实施很及时。
依法治污、执法检查,“零点行动”显“严格”
2月28日23时,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人员集结完毕,仲崇磊总队长进行了动员部署、分配任务。11时30分,6组人员登车出发,分别赶赴各区县,一方面督导区县“零点行动”开展情况,另一方面对区县燃煤锅炉房守法情况开展检查。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3月1日起正式实施,当日零点,北京市环保局在全市统一开展代号为“零点行动”的专项执法检查,对工厂、燃煤锅炉房、施工工地进行突击夜查。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和各区县环保局同步行动,重点查处燃煤锅炉单位超标排放、偷排、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扬尘控制措施不到位等环境违法行为。
3月1日0时15分左右,执法人员抵达位于昌平区的北京宏翔鸿热力有限公司,该公司为燃煤锅炉房。正值供热季节,锅炉房内的机器轰鸣作响,一名值班人员和司炉工正在工作。在锅炉房的一侧,散发着热气的循环水排泄出来,一名执法人员熟练地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张专门测试水质pH值的纸条插入水中,卡纸很快便出现反应。经过pH试纸的检测,证明该锅炉房的循环水呈酸性,“这就说明锅炉房加碱量不够,如果按照正常加碱,水的pH值应该为中性或者碱性。”执法人员表示,夜晚也应该定时往锅炉房中加碱,这样才能降低二氧化硫的含量。此外,经现场监测,发现该燃煤锅炉房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约350毫克/立方米,超过北京地方标准约6倍,氮氧化物排放约250毫克/立方米,超过北京地方标准50毫克/立方米。“加碱量不足,二氧化硫就会排到大气中。”仲崇磊称,这家燃煤锅炉房二氧化硫排放超标,按照新实施的条例,总队拟对其罚款8万—10万元,并责令限期整改,“我们还会对其进行复查,一旦发现继续超标排放,会对其加倍处罚,上不封顶。”这是北京执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后开出的首张罚单。
截至3月1日10时,全市400余执法人员全员出动,共检查617家单位,有581家单位自我管理到位,未发现违法行为,守法单位占检查单位的94%,此次“零点行动”共查出25家单位存在超标排放,11家企业存在扬尘措施不到位等环境违法行为,并将执法情况录入北京市环境监察管理平台,环保执法部门将依据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处罚。
从3月2日开始,3月的第一周,执法人员以各类燃煤锅炉排放为检点,进一步严厉查处超标排放、设施不正常运行和自动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笔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4—12月,每月的专项执法内容将根据群众举报、季节特点和日常执法中发现的突出大气污染问题、综合考虑确定1—2个行业或领域开展专项整治。
对于专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单位,除依据《条例》进行处罚之外,将及时曝光,并将其纳入企业信用系统,在绿色信贷、上市核查等方面予以限制。
“坚决向污染宣战”为大气污染治理开拓新局面
“誓师大会”、“零点行动”,北京市吹响依法严厉、严格治污号角,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大气污染、保障市民权利,为全国开了一个好头。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深入施行,通过严格的法律规定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推进和落实,以及北京市政府和各部门依照新的法律法规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北京的雾霾一定可以散去,北京的天空将会长久保持蔚蓝。
据了解,《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1月22日通过表决公布后,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市环保局受理群众投诉举报1191件,其中涉及大气污染投诉举报970件,占投诉总量74.8%,已全部移交至相关执法部门办理。采访中,市环保局姚辉副局长表示,市环保局作为落实《条例》的重要部门,深感责任重大,有决心有信心,履行好条例赋予的职责,严厉打击污染大气环境的违法行为。除用好条例,严格履责,出重拳打击违法排污外,他们将通过加大执法宣传,聘请社会监督员、实施有奖举报等方式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加强对大气违法行为的监管;通过向污染排放单位发放《条例》单行本,发放《公开信》和执法现场宣传等形式,加大对排污者的法制宣传,使企业在知法基础上增强自我管理、自觉守法的意识。对于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环保执法部门除了利用《条例》从严处罚外,还将通过征收排污费、媒体曝光、绿色信贷和上市核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打击,使全市排污企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局面。从而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公众监督”三个层面的共同管理模式。
3月12日,我们又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环保部门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共同治理雾霾。六省区市环保部门提出,建立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区域重污染预警会商与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区域联合执法,建立协作小组共享信息平台,力争2023年全区域供应符合国五标准油品。同时,在日前举行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座谈会上,加强顶层设计成为共识: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视为一个整体,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制约因素,充分依托区域内各省区市的资源、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建立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对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作了诠释。总理指出:向雾霾等污染宣战,这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