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普文章(精选5篇)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类文章 学习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科普类文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就是代表。纵观目前科普类文章教学,往往出现“重知识,少情趣”的现象,使课堂缺少语文味。同时教师容易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忽视学段教学目标,模糊各学段界线,“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重表达指导,轻架构指引”等问题时有发生。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E学习”课堂环境下,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结合终端APP的相应功能,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能有效避免上述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教学为基础,谈一谈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通过新技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

一、思维导图――灵动多样的架构展示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各年段教学目标与相应教学设计应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中年级着手关注“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地指向“篇章”训练。因此,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就以“篇章”导入,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架构是否有自己清晰且个性化的认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课堂伊始,笔者以第一课时作业为导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对全文谋篇布局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导图:有清晰展示课文内容的;有创意表达作者意图的;有从作者表达方式入手的。通过短短5分钟的交流,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们对课文的“架构”有了深刻认识。

如何让这一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呈现在课堂上,并有一定延展性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二、多彩活动――丰满多元的内容学习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首要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科普知识。因此,在“内容教学”方面,笔者利用“E学习”环境创设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大学习情境,力图通过丰满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经过思考,笔者确定了以下方式:①先创设以“星文字”为主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到内容,习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了解段意,再创设“寻找北极星”情境,通过下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找到北极星,切实获得“内容”知识。②再创设其余“三种文字”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以“文字探索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交流,积累了许多课内课外关于大自然文字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率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1.高效平台――师生共受益。

本课所用的平台――智动课堂平台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功能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十分有效。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根据平台分组功能分好兴趣小组,再从资料库中找到对应资料进行小组分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终端,对教师下发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便捷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圈点批注,让学习成果更加直观,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各小组学习各有侧重,组内成员学习各有侧重,个性学习时如百家争鸣,汇报交流时又如百川入海,这样让学生根据多样化教学设计,获得个性与共性学习与提升。

2.APP功能强大――学习更智能。

开放的网络环境及便捷的推送投屏功能使本课个性化学习更为容易。

(1)SIRI语音助手。学习中,学生通过SIRI语音助手搜索相关资料,以此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如“云文字小组”就有学生用SIRI搜索相关谚语,“石灰石小组”有学生用SIRI搜索石灰石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社交APP。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文字”环节,学生利用QQ、云盘等社交APP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观察日记、观察视频)展示出来,个性化学习水到渠成。

(3)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能大发神威。学生只需要简单操作,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动态操作)都能快速实时地展现在大屏上。如思维导图展示、寻找北极星、文字小组交流、介绍稿件交流等环节都因为AIRPLAY变得更具实效性。

三、“学、写”结合――丰富高效的拓展表达

为避免科普类文章教学中“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的弊病,笔者在教学中重点考虑“表达”教学。本文中作者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笔者试图通过多样化学习,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因此,笔者在教学“星文字”环节时拓展了“北极星”的资料,通过课外搜集的“北极星资料”与课文中“北极星资料”进行朗读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通俗、有趣。

基于充分交流,学生已经习得了作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尾声阶段设计了“根据所给资料,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大自然文字”环节,立足于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所给资料简明扼要:为什么鱼儿浮出水面,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水中有供鱼呼吸的氧气。下雨前,水中的氧气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足了,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获得充足的氧气。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创作出了关于“大雨来时,鱼出水面”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谚语、通俗化表达。如大鱼出水嘴吧嗒,小于出水吐泡泡,要问这是为什么,大雨马上要来到……由此看来,充分利用E学习的便利性,充分贴合课程标准设计科普类文章教学,能让学生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将文章架构、教学内容、学生表达等置于教学中正确的位置,充分利用新技术,才能让高年级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真正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展翅翱翔。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小品;科学性;思想性;局限性;时代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教育运动,目的是要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帮助群众从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使新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体现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普及不仅是科学教育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小品正是在时代的强烈呼唤声中蓬勃发展的,并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

建国后“十七年”的科学小品,是在新的政治社会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心态都和解放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普及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小品最根本的任务是给予读者有关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它反映科学现象,传授科学知识,讲解科学原理,学习科学方法,科学性是科学小品的基础。王敬东的《愿花儿朵朵结果》讲述的是蜜蜂和虫媒花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作品这样写道:“当花粉篮里装满花粉的时候,蜜蜂就要飞回家了。它们在自己的‘城市’上空低低地盘旋着,不一会儿就认清了自己的家,很快地钻进去。”作者在带有如此浓重童话色彩的叙述描写中,穿插了对花粉营养价值的化学分析(如蛋白质、淀粉、脂肪、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各种酶等)和精确的数据(工蜂身上带回的花粉粒数量有300~500万颗),使文体特征清楚地显现出来。而嵇联晋的《松江之鲈》是这样介绍松江鲈鱼的:从大体看来,松江鲈鱼的外形和鲼虎鲨似乎是很相似的,一般的人多把它们认作同一种类,但实际有很显明的差异。鳜虎鲨的俗名有土附鱼、河鲈、荡鱼、渡父鱼等,是属于鳜虎科。它的前后两个脊鳍距离较阔,前脊鳍七棘,后脊鳍有十七软条,臀鳍短小,只有九软条,全体都有鳞片。松江鲈鱼的前脊鳍小,九棘,后脊鳍大,软条十九至二十一,与臀鳍与后脊鳍斜对,有十七软条,体面无鳞。又由于六个鳃条,在侧面看去,只能看到四个,四鳃鲈便因此而成名。每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是生殖时期,在此时期中,鳃膜,颊的前端和臀鳍的基部,都现显着朱红色泽。过此时期,即消褪不见,因此就有人将这种色泽,视为婚姻色。产卵的地点,现有两说:一说是冬季由淡水入海产卵,幼鱼至四月间,再溯河而入淡水;一说是常栖海中,冬季由海潜入淡水产卵,究竟哪一说正确,尚待考证。文章在对松江鲈鱼与鲼虎鲨的外形进行了仔细地比较,由此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因对其产卵地点有不同说法,又无法证实,故不妄下结论。科学小品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为理论上成熟,技术上过关,得到同行或业内公认。对那些尚未成为公理定论的假说猜测,科学小品的作者大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表述时慎重对待,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性。而对那些人们已经熟知的事物或现象,科学小品的作者往往会去拓宽人们的视野。

二、政治倾向鲜明,教育目的明确

“十七年”科学小品,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作者往往将科学原理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引导读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洋溢的火热激情。在这个火红的年代,科学小品展现了时代独有的精神面貌,文章常常联系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表现出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天干劲,表达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及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一时期科学小品还直接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读者在接受科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对苏联崇拜模仿。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对新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全国人民把苏联的成就当成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关注苏联老大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是当时媒体的政治任务,在科学小品中也能频频见到苏联科学技术发展的身影。徐风的《无线电传真》介绍了无线电传真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及其在远程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这样结尾:“苏联政府计划在今年增产很多电视机,以提高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有了电视机,人们可以在家里看电影,欣赏名演员表演,或者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呵!”字里行间对苏联老大哥的羡慕和崇拜溢于言表,无不显示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亲密一家的气氛。苏联科普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的科普事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苏联科学文艺作品具有广泛的读者,其作品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向苏联读者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这类科普读物通过具体事物或人类发展的故事,向读者灌输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并结合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的事业,宣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苏联科学文艺作品内容题材的科学性、成熟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新中国科学小品的发展。

3.教育和激励少年。学生时代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贴近科学的时光,少年儿童永远是科普作品的最广大、最忠实的读者。科学小品作者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阅读兴趣,积极鼓励小读者主动地去学习科学知识。茅左本的《仿生学漫笔》引人入胜,让人大开眼界:人是自然的主人,虽只有七尺之躯,凭人所独具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的器械、工具,能够遥测60亿光年远的天体,下探万米深的洋底,细窥原子的秘密。人的百米游泳记录为52秒9,动物界的游泳冠军旗鱼1秒可游30米,可是人造的快艇每秒可航行七八十米;人跑百米需要10秒,追不上赛跑冠军猎豹(秒速30米),可是赛跑汽车每秒可跑180米;动物界飞行冠军雨燕的时速为110~190千米,而飞机的时速已达3600千米。人类通过创造并利用工具器械使自身的活动能力得以大大提升,并胜过了许多飞禽走兽,这符合人们一般的心理。但文章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向纵深开掘:相比于动物的体积,其效能之高却是远胜于人类的创造物。由此引导读者仔细观察世界万物,理性、辩证地看待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激发读者对仿生学未来前景的向往。科学小品的作者们在将知识传播给少年儿童的同时,也将科学描述成一种崇高伟大的、具有无穷魅力的事业,作品中充满感彩的语言,流露出作者对科学的无比热爱,这自然能够感染读者,唤起小读者的科学兴趣。事实上,今天的很多科技人员就是由于儿童时期阅读了科学小品,为科学家的伟大和崇高所折服,激发了从事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从此走上科学道路的。

三、“十七年”科学小品的局限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小品直接服务于工农业建设,基本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必然地带有这个年代特殊的政治烙印和价值观念。

1.对科学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科普活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科学小品作者们也都干劲十足,但少有人把科学看作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认识和对待世界的方式,更多地则是将科学等同于知识,等同于实用技术。广大群众急切想了解和掌握的是实用性强、见效快的知识,党和政府也只是希望将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灌输。这种过分强调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功利观念,思想体系中就存有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认识不足的先天缺陷。因此当时的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知识分子以科学来教育工农大众和少年儿童的文化运动,有将科学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倾向。往往只宣传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自然的正面功能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少科学普及的文章还将科学比做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提出“向地球开战”的口号。柳风的《春满人间》与今天人们对地球变暖的担忧大相径庭,文章为人们调节气候使气温升高的前景欢欣鼓舞,预言“相当欧洲和澳洲加在一起那样大的南极大陆也将成为人类的乐园。”今天看来这些认识无疑地显露出对生态环保的幼稚无知和骄傲自大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势下,像谭邦杰的《谈犀牛》就显得难能可贵。文章流露出对犀牛的珍爱之情(这样的情感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小品中并不多见)。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政府未能尽力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提出了婉转的批评:“近几年来,对于矿产、石油、森林、水利等勘探不遗余力,但是对于祖国边区、内地所产的珍贵动物,好像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2.作品思想性有简单政治化倾向。新中国的科普,不仅仅是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更被看作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治斗争的武器。科学知识的普及,被提到思想改造的范畴,于是作者们常常将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联结起来,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在政治与科学的平衡中,陆敏的《两个太阳》算是做得最努力的。小品从人们吃饭获取热能谈起,追寻热能的来源,从食物、植物一直追踪到太阳。在讲述了太阳的高温后,文章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常常在歌曲中把共产党比作太阳,一点也不错,我们有两个太阳。我们在两个太阳那里获得两种生命的热能:自然的太阳供给我们生存的条件,社会的太阳充实我们生命的意义。”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讲授巧妙地转移到对思想政治的激情教导,作者的政治机智和技巧不可谓不高,但无论从文章的主题内容还是说明风格看,这样的转换还是略显生硬的。

科学小品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配合政治斗争,表达高昂的激情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做固然紧跟了社会步伐,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也容易失去科学自身宝贵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对科学事业长久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科普活动一直没有褪去浓厚的政治色彩,全社会也没有能够形成孜孜不倦地探究自然的浓厚氛围,科技人员和科普作者也缺少一种独立不羁、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应该说早有源头。建国后十七年的科学小品,在新中国科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后期中国的科普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敬东.蜜蜂的故事[A].叶永烈.中国科学小品选[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2.

[2]嵇联晋.松江之鲈[J].科学画报,1950,(1).

[3]徐风.无线电传真[J].新观察,1953,(15).

[4]王幼于.也谈科普读物的思想性[J].科普创作,1991,(2).

[5]茅左本.仿生学漫笔[J].科学画报,1965,(12).

[6]柳风.春满人间[N].人民日报,1960-02-10.

[7]谭邦杰.谈犀牛[N].人民日报,1957-02-16.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第3篇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探究

英国科学家说:“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孩子们有一个天性,那就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而科学家也是如此。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但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

科技创新都是以梦想为前提的,而语文的文学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想象、感悟、归纳、推理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我们也能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上,让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一、用好教材中科普文章,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任务,类似的课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太阳》、《月球之迷》等都是这一类型的文章。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成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材中科普类的文章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研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开凿八达岭和居庸关两条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课文中的一个重难点知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本,动脑思考,画出线路图,再向全班同学演示。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的比划着、演示着和解说着。非常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们探究的精神。

三、在想象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下,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的形象的过程。人的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想象力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如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运用插图绘图启发想象等。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选了很多内容健康、情文并茂的文章及古诗歌,在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法,也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一段优美音乐的渲染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并以诗化的语言描述诗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趣。在教学中我先采用了范读和学生练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体会。这时我便要求学生把眼睛闭上,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描述古诗词的意境:“小溪潺潺,碧草青青,低小的茅屋,忽听见一阵委婉动听的谈笑声,大概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吧,但是一看,不仅有些惊奇: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老人的大儿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中男正在编织鸡笼,各自埋头劳动,只有最小的一个,由于年纪太小,不会劳动,正躺在溪头剥莲蓬吃呢!”经过教师的描述,将学生带入了词中描写的景色之中。然后又提出要求:现在请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来,用你们的彩笔将你们想象中的景画出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上画,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诞生了,那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的豆田,闲适的老人,勤劳的青年,顽皮的少年,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学生在经过自己作画的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诗的大概意思,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联系实际进行想象的习惯,在理解语言中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实践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和研究计划,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正是一切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养,我们从小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在生活与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一题 ,是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去了解家乡的环境。想想,面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我们能做点什么。孩子们对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感触的,他们皱着眉头说出了很多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且也提出了很多有实效的看法和举措。

五、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汲取科学营养

语文学习中还要求加强引导学生课外对科技作品的阅读。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奥妙》、《博物》等,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 第六钢琴奏鸣曲 创作风格 演奏分析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r sergeyevich prokofiew)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一生创作了 130多部作品,其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而它创作的九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形成了一条鲜明的脉络。(见表1)通过研究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可以了解他不同于他人的创作观念、作曲技法和美学追求。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领域,无论是在构思的宏伟、内容的深刻还是技巧的精湛、手法的新颖等方面都堪称钢琴艺术中的精品。

《第六钢琴奏鸣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奏鸣曲实力的大型作品,作品中一开始用强力度奏出的独特的主题音调以及不协和的和声恰当地表现出了战争初期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作品中有着高超的钢琴技巧和异常丰富的内容以及在古典结构中展示出来的俄国式的抒情特性。《第六钢琴奏鸣曲》采用了传统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诙谐的小快板(伏特加舞曲)、第三乐章是像慢华尔兹一样的慢板、第四乐章是急板。其中第一乐章最有名,以非凡的复杂内容与极其尖锐的对比著称,恐怖的暴力统治着的主部几乎没有一丝普通人的感情,好似惨无人道的敌军在入侵;古怪的、差涩忧郁的副部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表现俄罗斯人民的压抑与脆弱面。下面是对第一乐章的结构域调性布局以及演奏分析:

主部主题(1-8小节),前四小节是主部、全乐章甚至是全套曲的核心动机,高声部从节奏尖锐的下行大三度动机开始,左右手反复并交替展开,简单的三音主题本身音域较窄,素材很简单,只是一个横向上E一D一#C的下行级进的三音组,纵向则是三度和声音程的陪衬,使音响更具立体感。整个动机的变化主要在于节拍时值的伸缩,加上节奏重音的调整安排,强调第一和第二拍的第一个音为重音,打破了原有4/4节拍的强弱规律。(参照谱例1)主题开头核心动机运用的是普氏标准的敲击性的触键,同时音色要求有弹性的,这里就要求演奏者掌关节以及前一二关节具有良好的支撑以及均匀性,音色明亮饱满而又弹性要求手腕要灵活,表现出战争开始侵略者残暴的形象。这一乐章的速度为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快板),在平常听到的许多演奏中,这个乐章容易被演奏得过快速,在这里过快的速度无法体现出这个乐章所要描写的战争的严肃性,所以应要把握好起步的速度不应弹奏的过快。

谱例1:

副部主题(40-48)采用的是俄罗斯民歌素材,颇具声乐化,属于传统的

波浪型旋律线条,与机械动力性的主部主题(见例1)形成了鲜明对比,从C音进入,做八度单声部陈述,基本上没有和声支持,但虽然在C大调自然音列上,调性并不明确,因为主题结束在B音上。跨小节的连音线淡化了自然强音并使旋律衔接紧密、气息宽广悠长,整个主题包含三条声部线。(见谱例2)整个副部都是围绕这个动机延伸发展的。在这里Poco piu mosso(稍快的)不能完全弹奏奏成抒情的乐句,跨小节的连音线淡化了自然强音并使旋律衔接紧密、气息宽广悠长,表现的仿佛是人们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副部主题和之前的主题在性格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和主题完全不同的触键方法从而表现出音乐情绪的对比性。在这里演奏者应运用水平的触键方式,右手的高音声部是旋律,演奏时多用一些手臂自然重量,同时用指尖尽量的勾出来,但需要非常连贯,以手指的第一关节为主要,在手指向前或者向后的水平动作中使琴键下到底,手腕要与音符走向的方向一致,当然也应当避免动作过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不需要有过多的渐快或渐慢,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音乐的前进,左手的声部仿佛是低沉的叹息声,触键要尽量轻柔但要有足够的分量,以保证可以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够表现出人民对于战争既无奈却又不失去信心的音乐形象。

谱例2:

展开部的主题是一个建立在固定声部上的特性音程模仿的抒情性主题,主题三音动机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动机。第1小节上方二声部局部模仿,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的时间距离相隔两拍,音程关系为增四度;下方声部头4小节作固定主七和弦(省略五音)持续,后3小节也是和弦长时值运行,线条平稳,呈相对静止的状态,通过三全音模仿手法,主题三音动机材料在展开部中多次出现,且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见谱例3)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应要注意两点,第一、触键,旋律的八分音符手指尖下键要勾住键盘,手掌绷紧,下键要快,同时还要很快的离键,做到极为短促而明亮,表现出机械的形象,使乐句有一种突如其来的尖锐感和动力感。第二、节奏,在中声部的模仿旋律出现的时候要注意谱面标注的临时重音记号,把握好节奏的律动性才能让两个声部听上去完整而清晰。

谱例3

再现结束部的主部和副部的再现只有呈示部的一半,在这里遵循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原则,即再现部中副部的调性服从于主部:结束部运用发展了的主部核心音素,变型的三音动机在高音区强奏奏出,不协和的增四度音程在低音区持续,最后完整的再现主部主题三音组。

综上所述,《第六钢琴奏鸣曲》较清晰地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始终以均衡原则、古典主义的和谐为基础,同时以反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精美的倾向,加强使用打击、敲击的演奏手法,体现了 19 世纪的民族乐派进入20 世纪之际的大胆与光彩的风貌。本文对《第六钢琴奏鸣曲》进行了曲式结构、调性、和声、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分析,并结合演奏经验,对演奏时应作的处理和一些难点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对钢琴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拉里萨·丹柯.普罗科菲耶夫[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2]音乐之友社.普罗科菲耶夫[M].美乐出版社,2004

[3]徐月初孙幼兰编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罗传开.古典创新抒情谐谑—普罗科菲耶夫作品选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5]孙维权巢志饪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郭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8.3

[7]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7.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