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居的故事(精选5篇)

大学生同居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事故 赔偿标准 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084-02

在法律实务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赔偿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城乡收入、生活成本确实存在现实的差别,适当地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赔偿数额是合理的,但是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城乡收入倒挂”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在城镇定居、打工,为城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单纯以户籍所在地作为区分交通事故赔偿中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理论显然需要改进。让“同人不同命”的现象尽早远离我们的居民。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试图打破这一藩篱,规定在同一交通事故中数人死亡的,如果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居民,则不管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均统一按城镇标准赔偿。但这只是解决了同一事故中多人死亡的赔偿问题,还涉及不到绝大多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存在的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的标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居民按城镇标准赔偿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司法实务中大量出现,其意义非同一般,必将推动法制的向前发展,为统一城乡赔偿标准创造条件。

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赔偿标准之差距

交通事故各项赔偿项目中区别农村与城镇标准的主要是死亡伤残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及误工费,然而这三项费用通常在赔偿总额中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这样,相同情况下按照城镇标准赔偿一般比农村标准高2.5倍左右。以2023年适用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90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62元/年,相差3.1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57元/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841元/年,相差2.8倍。以10级伤残为例,受害者按照农村标准通常赔偿一两万,而按照城镇标准通常赔偿四五万。

二、农村户口与农村居民的区别

交通事故的农村标准是以农村居民而言的,而不是农村户口,那农村户口与农村居民有何区别呢?农村户口是指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居民。农村居民是指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作为重要生活来源的居民。很多年,我国公民的结构基本划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几大类,而且作为人数最多的农民基本上是固定在农村区域从事农业生产,最早是基本没有人外出打工,到后来有很少一部分人外出务工(这部分人即使外出,时间也是很短暂的或者说是收入的次要来源,无法彻底离开农业),再后来,因农业产值的降低,仅仅靠农业收入已无法保障一个正常家庭的基本支出,大多数的青壮年农业人口涌入城镇,以非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甚至有很多农村人员在城镇扎根:在城镇居住、务工、生活,已融入城镇,其居住、职业、生活及消费均与城市户口居民无异,换句话说,可以把他们看成持农村户口的城镇居民。交通事故对其产生的损失已不同于在农村所受损失,远比农村大很多。现实状况告诉人们如果继续按照户口性质确定赔偿标准,显然很不公平。

三、消除交通事故赔偿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差别的紧迫性和先进性

农村居民按城镇标准进行赔偿或者说将城乡二元赔偿标准过度到城乡统一的赔偿标准是历史的必然,除了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司法实践的先例外,还有法学理论的支撑。

1.赔偿的性质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赔偿理论上采用“劳动能力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立足于对因受害人劳动收入减少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在劳动收入、生活成本上的实际差异,将赔偿分为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以“户籍”为标准进行区分,过于简单和绝对,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镇化在不断加剧,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乡收入倒挂的现象,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农村和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其居民的收入远远超过一般城市居民的收入。再加上,只算两者的收入,不考虑农村居民有宅基地、承包地等保障性利益本身也是极不合理的。因此,这种城乡二元的赔偿标准迟早会被彻底打破,城乡统一则是大势所趋。

2.法律的明确要求。我国《宪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城乡二元赔偿标准人为地将公民分成二个等级,使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这与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背道而驰,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格格不入。因此,实现城乡统一的赔偿标准是法律的明确要求。

3.公平正义的体现。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公平的社会,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让正义得以伸张,法律的最高价值就是公平和正义。赔偿的城乡二元化制造了不平和不公,歧视和损害了农村居民,不适应历史的发展规律,违背了现代社会的理念,理当进行改革和完善。所以说,从城乡二元赔偿标准过度到城乡统一的赔偿标准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

四、农村居民按城镇标准赔偿适用范围

新近颁布的《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在同一交通事故中数人死亡的,如果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居民,则不管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均统一按城镇标准赔偿。但不是每个农村居民都可以按照城市标准赔偿的。那么,那些农民可以按照城镇表针赔偿呢,四川成都规定:(1)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并在城镇务工、生活;(2)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不以农业收入为生活来源;(3)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年龄女在55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及未成年人;(4)在城镇经商一年以上;(5)户籍所在地基层组织系村民委员会,但本户已被征地;(6)户籍属于成都五区农村户口,未被征地;(7)外来务工的建筑工人,在一个或多个建筑工地连续务工超过一年;(8)虽然居住在农村,但就职于某单位超过一年,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五、先进的案例和法律法规

交通事故赔偿存在的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的标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居民按城镇标准赔偿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司法实务中大量出现,其意义非同一般,必将推动法制的向前发展,为统一城乡赔偿标准创造条件。

1.贵州省自2004年1月1日开始,即按照该省公安厅的有关规定,对在该省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涉及赔偿的城镇、农村人口均按统一执行的城镇“平均生活费”一个标准赔偿。

2.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年9月颁布的《关于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25条第二款规定:“户籍性质为农业户,但在城镇学习、生活、工作、居住一年以上的,应当视为城镇居民。”

类似的先进案例和法律法规的出台相继有11个省:其中,云南、贵州两省是最彻底的,完全没有农村城市之别,统一按城市标准进行赔偿。

不管其先进的程度有多少差别,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只要在城镇有经常居住地,且长期在城镇生活、工作和学习,就应该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其损害赔偿标准自然也应该按城镇标准执行。

六、在城镇中生活的农村户口受害者如何实现按照城镇标准赔偿

既然在城镇长期居住、务工的受害者可以按城镇标准计算赔偿,那么如何实现按城镇标准计赔?首先,我们要明确交通事故实际赔偿的主体,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保险公司能替代肇事者充分赔偿受害人,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案件,实际是由保险公司来赔偿,肇事者或者不赔偿,或者赔偿很少一部分费用(当然,赔偿的数额较大,未投保或投保的商业险不充分的,肇事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多赔),保险公司能否认可按城镇标准赔偿就十分重要。其次,我们知道受害人获得赔偿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交管部门协商调解,二是向法院。作为交警主持协商调解程序,能否启动程序取决于双方自愿,启动后能否达成一致也取决于双方的意思,既然两种赔偿标准(城镇和农村)差距太大,作为保险公司,一般只按受害人户口薄上的户口性质赔偿(农村),当然现实中也有部份保险公司在受害人能够提供车祸前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证情况下,愿意协商按照城镇标准赔偿,但是,没有暂住证的情况,无论受害者的在城镇居住、务工的证据多么充分,保险公司通常拒绝按城镇标准赔偿。既然保险公司不认可按城镇标准计赔,显然只有通过打官司,由法院判令按城镇标准赔偿,有关文件已阐明交通事故打赢官司基本就意味着能实际获得赔偿,故通过诉讼打赢官司才是关键。要让法院判令按城镇标准赔偿,证据是基础,聘请专业交通事故律师是保障。交通事故诉讼是一项很专业的法律事务,作为最终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涉及的此类诉讼太多太多,专门设有精通交通事故诉讼事务的法律事务部处理诉讼事宜,由于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差异较大,就诉讼而言,他们的工作重点也在于尽量能使所有的农村户籍(不管是否在城镇居住、务工)受害者均按农村标准赔偿。这样,受害人所聘请的律师应该针对其实际情况,组织一套相互印证,高度统一,高度严密的证明受害人(或被扶养人)实际已是城镇居民证据,同时要通晓交通事故法律法规,有过硬的法学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庭审思辩才能。

近几年来,随着专业交通事故律师的不断增加,法院以人为本审判风格的渐渐深入,农村户口按城镇标准计赔的交通事故案胜诉率非常之高,使实际融入城镇,或生活状态与城镇人口相似的受害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同命同价”。

参考文献:

1.董来超.交通律师以案说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董来超.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咨询.法律出版社,2009

3.王旭东,戴文良.交通事故赔偿争议处理法律依据与案例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大学生同居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纲要课;历史文化资源;绍兴;徐锡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043-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基础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这就对讲授思政课的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的教学,必须首先对纲要课的学科特点有精准透彻的把握,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下面从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来论述。

一、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纲要课的学科特点,需要可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为理论提供支撑,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城市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与教材结合的重点案例来分析。

(一)纲要课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其他思政课程以理论为基本元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讨论基点[1],纲要课的史实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整体逻辑体系按照时间排列。时间是历史的根本特征,教材的十章内容从时间的跨度上,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贯穿中国近现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二,教材每编的综述是对这一阶段历史的高度总结。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等历史内容。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等历史内容。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是对改革开放中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概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历史内容。第三,教材章节叙述上是以史为纲。教材的每章、每节甚至每一个标题,都有具体的历史内容,都是对历史的概括、总结与评价。

介于教材的这种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史实元素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国情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绍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位于浙江宁绍平原,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四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到近代历史,绍兴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诸省较早的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礼,民国时期浙江是思想文化活跃的省份之一,这些都为绍兴在近代史上成为文化重镇奠定了基础。绍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的历史文化人物,从涌现的高潮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人物的主要的贡献上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首选,从涌现的高潮上可分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陈魏、陈志军、巩宝铨等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蔡元培、鲁迅等人。其次,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来说,可以分为革命家和文化人两大类。革命家主要有徐锡麟、秋瑾、陶成,文化人主要有鲁迅、蔡元培。这两种划分有交叉,有的历史人物既是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家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如蔡元培。这些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现在大多开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内建有人物事迹展厅,是了解这些人物事迹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地。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代表性的、与纲要课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绍兴历史文化人物作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索,力求把纲要课上好上活。

二、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

绍兴有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以利用当然非常可惜。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的教学,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二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一)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了解纲要课的学科特点和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师上好与学生学好纲要课的前提,为此,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必要的。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就进行了主题为“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指导课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向学生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点;二是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征上,强调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即以“史”为线索贯穿思想理论,以论“史”为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这样使学生对纲要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也为下面的说明提供方法论支撑。在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首先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历史现象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提供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立体材料,能突破教材文字平面化的局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再好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可操作性,不能落到实处,也是纸上谈兵。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绍兴,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具有现实性。笔者认为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至少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搜集、整理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绍兴籍人物,如秋瑾、徐锡麟、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介绍;二是带学生到这些绍兴历史人物的故居参观,让学生写出参观心得体会。

(二)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绍兴的徐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代表性,参观这些名人故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拿不出很多时间对这些名人故居进行一一参观,因此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选择其中的一二处作为参观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参观对象。如果教师的教学安排在于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讲授辛亥革命,可以选择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如果讲授新文化运动,可以选择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笔者选择的是徐锡麟故居。第二步是教师进行先期的参观和知识积累。教师首先自己对选定的名人故居的位置、交通路线、故居的情况、人物的主要事迹等有比较详细、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带领学生参观时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步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在参观前了解徐锡麟的有关革命事迹,并且在参观后写出心得体会。第四步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体验。笔者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位于绍兴东浦镇的徐锡麟故居参观,并且现场对徐锡麟的事迹进行讲解。

经过参观之前的教学方法指导,使学生认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同时也知道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纲要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考察对象,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最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

从选定考察对象到实地考察,这只完成了教学的过程,真正检验教学还要看教学的效果。考察徐锡麟故居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和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分析。

(一)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中看效果

从学生参观徐锡麟故居后写的心得体会中看出,学生的收获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知识方面和情感体验方面。从知识方面的收获看,通过这次实地参观,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的平生经历、主要事迹及故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徐锡麟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家徐锡麟的敬仰之情,二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三是促进自己努力学习。从第一方面看,学生普遍怀着敬仰之情去参观徐锡麟故居,感受到徐锡麟为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所在,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第二方面看,学生从徐锡麟等革命家事迹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有助其树立珍惜美好生活的人生观。从第三方面看,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总之,这次参观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比较显著。

(二)从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效果

笔者选择考察徐锡麟故居是出于教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考虑,所以在讲授这一章前,先带领部分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为这一章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参观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参观徐锡麟故居的学生的课堂反映看,这些学生因为已经对徐锡麟的事迹有了解,并且受到徐锡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所以在课堂中再次提到徐锡麟时,就对辛亥革命有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二是从参观后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纲要课的认识增加了,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要因地因时制宜,没有统一的模式,笔者所进行的只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期待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教学上出现更多的探索与成果。

大学生同居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名人故居;讲解;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K8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24-0282-01

名人故居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人们学习先人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因此,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在故居讲解工作中进行改良创新,用最适合当下人们喜爱的方式,以不失故居特色为原则,将其精神完美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先辈的优秀文化精神。

一、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意义

名人故居即某著名人物从前曾经住过的居所,被用来辟为该名人的专题纪念地,是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缅怀先贤业绩,弘扬前人智慧、美德和优良传统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中的宝贵财富和独特的风景线。

名人故居是与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紧密相连的。名人故居在我国数量较多,是中国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做好名人故居讲解,可以帮助观众加强对名人及其故居的了解,对于提高故居品味,扩大影响有着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讲解员是沟通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名人故居通向社会的一个清晰窗口,是名人故居睿智的眼睛。

二、讲解模式

1.层次分明。很多名人故居在讲解时自始至终对观众讲述名人的成长过程、主要成就、深远影响等等。实际上,这种讲解是不全面的。一般来说,康有为故居的讲解必须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故居与康有为之间的关系、康有为故居的修复开放、康有为的生平史迹以及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定位,三者缺一不可。

2.重点突出。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康有为故居的讲解中并不是秩序不变或主次不分的,而是根据不同的观众灵活进行讲解,例如对学生和青少年,重点讲解康有为的生平史迹,用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们容易理解和记忆深刻。在康有为故居讲解中,其生平事迹及历史影响是讲解中的重点,其他方面必须从属于基本陈列讲解。这一点,在讲解过程中应当予以牢牢把握。观众前来故居参观,主要的还是想了解和熟悉主人的成长轨迹、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如果对此不能讲深讲透,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讲解也不是一个成功的讲解,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因人施讲。参观故居的观众大致可以分成几种大的类型:专家、领导、一般游客、学生。观众构成的变化,对故居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解员要为各类观众所接受,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讲解的内容,以适合观众特点的讲解。在康有为故居的讲解中,如遇一般游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康有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而对学生,更要强调康有为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针对专家和领导的讲解,要以历史时期作为节点,诊释康有为如何从一个平民百姓开始就忧国忧民,力求变法图强,成为中国改革的先驱。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社会效应。

4.注重方法:(1)实行交流式的讲解。现有的讲解模式比较强调讲解艺术,如甜蜜的声音、动听的语言、热情的态度等等,但缺少对观众的关心,缺少与观众的交流,往往形成说教型、“填鸭式”的讲解方式。由于名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因此,许多观众对康有为情况有所了解,但不是非常熟悉,因此,讲解时应当辅以一种启发与提问式讲解,来激起观众提问和交流的欲望;(2)适应观众的心理。要了解观众,主要是调查、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心理,弄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从而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特点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当留意观众的表情和反应,如有疑问及时解释,遇到再历史上存在争议性的问题时,就轻松带过。要懂得参观驻足所产生疲劳感,故对于范围不大的康有为故居,一般讲解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3)重视讲解技巧。康有为故居的讲解必须以情感为切人点,做到情动之于衷,行之于文,发之于声,现之于色,将形体表情与语言表情完美结合,给讲解注人活力,使观众由心理包容到动情动容,自觉自愿地接受讲解信息;(4)培养小讲解员。讲解除了讲解员本人讲解之外,通过培养小讲解员,达到喻教于讲的目的。康有为故居的小小讲解员一直是本馆的一大亮点,除了针对学生讲解以外,实行迎进来,走出去,编写本土教材进校园的方式达到讲解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除了拥有正确的讲解方案,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也至关重要,一个优秀讲解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培训过程。通过主专业岗位培训,提高讲解员讲解艺术和知识水平,在博物馆、纪念馆社教事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

参考文献:

大学生同居的故事范文第4篇

1农村幼儿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衔接意义

1.1深化家长与教师对于阅读的认识

教师将居家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能够使得教师自身更好的认识幼儿园实践阅读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主题,能够使得幼儿的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主题内容,深化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主观认识,进而,与幼儿园教师更好的形成教育配合,助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居家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效的弱化了单一性阅读教学的弊端,将幼儿园阅读教育所拥有的教学益处有机的放大,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增长。

1.2贯彻落实幼儿想学习主体性

阅读故事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为了给农村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将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们也在故事中不断成长着。基于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教育,教师通过提问,直入主题,让农村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图画书。接着,家长再说横祸之中运用猜想故事后半部分的方法,激发幼儿对阅读内容阅读的兴趣;教师与家长共同规划幼儿园阅读教学的主题,形成有效的教育配合,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幼儿懂得善良,懂得诚实,不但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也让自己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培养幼儿的阅读素养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由此可见,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通过口头语言的倾诉和表达以及书面语言的阅读来提升的。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相融合,哟主语提升农村幼儿们的表达能力,培养对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师阅读活动的执教能力,深化家长对于幼儿园阅读教育的实践理解。教师与家长从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提问方式等流程出发,挑选适合幼儿的故事内容,以达到培养幼儿表达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目的。

2农村幼儿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衔接路径

2.1开展亲子共读教研,加强教师教学素养

为了提高家庭阅读意识,让家长重视家庭亲子共读,掌握亲子共读的有效策略,让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的结合,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围绕“亲子共读”主题开展“播幸福种子,听花开的声音”早期阅读讲座,与家长面对面分享亲子读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科学指导家长进行高质量的阅读陪伴。通过此次专题讲座,家长们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幼儿成长的亲子阅读方法,与农村幼儿一起阅读阅读内容时,将多一份用心、多一份童心、多一些方法,与幼儿一起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之中。通过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阅读教育,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幼儿爱上阅读培养适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为幼儿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基于这种融合阅读教育理念之下,1)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读本并制定教学目标。2)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加课堂活动的灵活性。3)教师要根据幼儿现场的表现程度灵活地调动教学环节。4)小班幼儿要重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并愿意表达。以“总-分-总”的教学方法设计活动流程。5)中、大班的幼儿要充分发挥图书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给予幼儿充分阅读的时间,注重幼儿的疑惑方面并讨论后表述故事内容。6)积极的与家长进行交谈沟通,使得家长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幼儿园当日所开展的阅读内容,进行在生活的居家阅读教育之中与教师更好的形成配合,深化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能帮助新教师快速上手,迅速提升阅读教学技能;同时对于老教师来说也能帮助老教师沉淀教学经验,获得职业升华;对于幼儿来说能帮助幼儿真正学会学习,发挥出潜力。园长组织教师们玩“抛砖引玉”的游戏。在听到指令“抛砖引玉”的“玉"字之后,迅速将手中书本抛给右边的教师,同时自己要接住左边教师抛过来的书,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们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口令,全情参与,反应迅速,气氛活跃,为接下来的培训做了良好的铺垫。幼儿阅读以阅读内容为主,也叫“图画书”,图画书是早期阅读材料的一部分,一切书面材料都可以成为早期阅读材料,如卡牌、拼图、图画、相册、便签、说明书,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符号和标识都是早期阅读的材料,在园长的带动学习下,教师们对早期阅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园长提炼出教师们在阅读内容教学中的困惑,带着这种困惑往下讲,希望教师们在后面的培训学习中自主找到答案。园长根据《指南》分年龄阶段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包括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目标、重点指导的方面、注意事项等,教师们在听得过程中慢慢对早期阅读有更深刻理解,对幼儿的指导方面有种茅舍顿开的感觉,相信一定会在以后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运用今日所学,提升自身能力。接着,园长带领教师们一起学习图画书的分类、价值、特点、指导重点及策略,全体教师以阅读内容《一家人》为例,对阅读内容进行阅读感知,分析阅读内容的价值,链接到《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当中,提炼幼儿从中获得的有效经验,教师们在相互探讨和思维碰撞中,对图画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日后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目标。静心积累,踏实前行,此次培训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教师前进的方向,让教师们更明确了阅读活动的教学目标,更清晰了教学方法,有了更多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帮助教师们更全面、整体的了解幼儿的阅读,梳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及如何对幼儿进行阅读指导的要点,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2.2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落实融合教育理念

基于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融合教育背景之下,教师的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展示幼儿阶段阅读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以阅读内容阅读带动幼儿兴趣,更好的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居家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综合阅读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农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要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人物细节来了解各行各业的特征。同时,教师与幼儿园的教师共同关注阅读与品德培养相融合。中班的小幼儿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制作了自制阅读内容故事书,幼儿们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自制成功的乐趣,也对书籍更加珍爱,看到幼儿们的进步,中三班的教师自编了故事《理想的翅膀》,幼儿们绘声绘色地表演,像个专业的小演员。幼儿们表演的《金色的房子》这个故事激发了农村幼儿的阅读兴趣,故事中融入了歌曲、舞蹈表演,全场的小幼儿们一起舞动起来。同时也告诉了幼儿一个道理: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一位幼儿与幼儿的妈妈为大家奉上的《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告诉幼儿们做事不能骄傲自大要谦虚谨慎。“好书漂流,亲子共读”流动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亲子间、家庭间、家园间的心灵交流。幼儿园的教师们还进行了自选图书、交换图书,不仅仅是展示了阅读成果,更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开端。亲子阅读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幼儿一起读书吧,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教师在优美的音乐中,利用生动的语言,给幼儿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大胆扮演大胆表达,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引入《漏》、《妈妈我爱你》和《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家长的示范指之下导,让幼儿读出了最有感情的绘本故事,通向幼儿与幼儿的家长过展示幼儿园的生活图片、视频,也让家长明白了,怎样让幼儿读好书。教师向家长与幼儿展示了两节韵律活动《森林小勇士》和《小象玩水》。让幼儿在课程中快乐的游戏,体验音乐律动的乐趣。居家阅读实践教学与课内阅读实践教学活动要重点培养幼儿一定的能力比如:专注力,合作能力,快递速反应能力,遵守规则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带来了大班社会领域《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和《克丽桑斯美美》,充分发挥幼儿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在绘本阅读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强调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幼儿展示真善美的重要性,并通过阅读故事分享举例的方式给家长展现了学前幼儿的很多心理特征以及教师如何借助绘本培养幼儿社会性,给家长以及幼儿带来了丰富的阅读学习体验。活动中教师与家长都要步步引导,引出故事情节,揭示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猜测情节发展,幼儿们在引导中才能展开大胆的想象,积极的开拓思维。例如;我园开展了课内阅读教学实践周,教师先给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们讲授了《嘘,轻点儿声》,用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绘声绘色地范读。通过这种阅读教学使得幼儿在日常生活之中养成好习惯,助力幼儿的发展。在《昨天的太阳去哪儿了?》这节课中,教师从图片入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刚一开始就抓住了农村幼儿们的注意力。在阅读的三个小作业的设计中渗透了爱劳动、爱分享、爱家人、爱生活、爱科学,设置了家长与幼儿共同进行的阅读练习内容。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生活、社会时事的联系,用幼儿们身边的事例教学延伸,让幼儿们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与家长积极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还引入了最近神舟十三的发射,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幼儿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2.3基于生活教育背景,深化家园阅读教学

为提升我园教师与幼儿家长对于居家阅读教育与课内阅读教育的设计与组织水平,加强教师与幼儿加强培养农村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能力,促进园内教师们与幼儿家长相互学习与成长。我园组织开展“基于生活教育背景之下的分享阅读集体教学展示课”活动。在开展《大象洗澡》时,教师引导幼儿1.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并体验叔叔给大象洗澡的过程。2.感受故事结尾的意外和有趣。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让每个幼儿模仿故事里叔叔是怎么给大象洗澡的过程,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进而,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进行居家阅读时,选择这种主题类型的故事内容,在生活之中进一步深化幼儿的见解力。教师在带领幼儿阅读《礼物》时,引导幼儿1)能发现礼物外观与动物身体的关系,理清线索,预测后续情节(礼物送给谁)。2)能清楚说出预测的依据。3)体会小猴子准备礼物时的精心,感受送礼物及收到礼物的快乐。在活动前出示礼物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想法,引出阅读内容;其次在组织活动的环节,让幼儿观察礼物的包装和小动物身体的关系,大胆说出不同的想法,还结合故事中角色做了一些小互动,增强幼儿的兴趣;鼓励家长积极的与教师,幼儿沟通,了解幼儿园当天课程教授的阅读内容,将居家阅读教学的主题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主题进行有机的同化,使得幼儿理解动物之间的对话更加丰富。在带领幼儿阅读《聪明的小鸡》时,引导幼儿1)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的趣味。2)基于理解阅读文字,读出人物的语气。3)理解小鸡发起比赛的真正用意,进而理解小鸡的聪明之处。4)基于理解进行故事表演,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善于联系幼儿生活经验选取合适的读本,并用亲切地语言吸引幼儿阅读的兴趣,通过学习故事人物或者动物的动作、顺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师与家长的教育配合环节之间也要衔接自然,基于生活教育背景之下,家长也要善于提升和回应幼儿的语言,在家庭生活之中给予多种机会让幼儿表达。教师根据课程创设的需要制定目标,抓住故事情节中的重点问题去和幼儿探讨,让幼儿用多方面思维回顾故事内容,灵活运用语调表现故事人物的特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家长在生活之中要适当给予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加强追问提高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体验度,引导幼儿积极讲述故事内容。不一样的推荐,也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当与阅读相遇包含感情,让原本无声的文字鲜活起来,更直达心,引起共鸣。教师的《永远不要等别人来成全你》和居家阅读主题的《把心练强》,告诉幼儿人生要有目标,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努力的人,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勿忘美好,以看、以听、以读、以感,拿起生活中的另一支画笔,收获属于每个人不一样的精彩!教师用《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家长应用《你要勇敢的成长》和幼儿一起解读生活的真谛,生活需要勇气,生活需要拼搏,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我们应该努力生活。阅读教育是教师成长与家长进步的必由之路,从名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智慧,学会正确的引导教育幼儿,做个真正的职业读书人,是每个教育者一生的必修课。

3结束语

大学生同居的故事范文第5篇

暮春的北京,草长莺飞杨絮飘舞。走进东城区北总布胡同,迎面一片拆而未净的院落。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经在此居住了6年。

“太太的客厅”

1930年,梁、林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旧门牌3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离北平。虽然在这里只住了6年,但这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惬意风光的一段时期。在这6年里,他们不但开始了卓越的建筑史研究,林徽因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在他们的女儿梁再冰的回忆中,这个家充满了温馨与美好:这是一个两进四合院,大大小小一共40来间屋子。两进院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夏末秋初,园中蝉鸣不断,许多红色的马缨花落在石板地上。院子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坛,种着鸡冠花和喇叭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就住在里院的一排北房中,房前有廊子和石阶,客厅在正中央,东头是他们的卧室,卧室和客厅之间有隔扇。两头是他们的画图室,周围有许多书架。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林徽因喜爱窗前的梅花,喜欢摆放的泥塑小动物,还有客厅西北角窗前书桌上放置的毛笔和毛边纸。

保存故居,险中求胜

现在的梁、林故居几近面目全非。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开发商买下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里的土地,在其中建起了一座三层高的现代楼房,假山、柳树全都被清除,东厢房被拆除,倒坐房的房门被砌死。那是梁、林故居遭受的第一次严重破坏。2009年,一纸拆迁令则几乎将这里彻底毁灭。昔日雕梁画栋的门楼顶部被翻开,只剩下横梁,依稀可见原来的红漆门框。院子的东墙已经完全消失,地上堆着残砖剩瓦,西墙大部分也已经拆完,用蓝色围挡遮掩着。当时颇负盛名的“太太的客厅”,门窗大部分已经没有 ,只用三合板简易遮挡。

24号院往北,只一墙之隔的12号院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的故居。同样,也已经距离废墟仅一步之遥。

时至2009年,当梁、林故居遭到拆毁的消息传出,民间声音便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有关部门下达指令,开发商并不情愿地“悬崖勒马”,眼见就要成为废墟的梁、林故居得以“刀下留人”。

10月20日。深秋的北京,寒风瑟瑟。一大早,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培等人就到达了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的北京市文物局。他们此行,是为了递交将梁、林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文件。

一位40多岁的工作人员拦住他们,带进了传达室。简单询问来意后,为他们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人姓谢,他说不方便透露职务。他告诉我,这事儿不归市文物局管,让我们去东城区文物局。”这话让张培一头雾水,她跟对方辩解:“法律规定,认定文物由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北京市文物局不就是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吗?”但对方一口咬定,北京市的文物认定工作就是由区县文委负责。无奈之下,张培想到给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打电话说明情况。

“麻烦您,再帮我们给政策法规处拨个电话好吗?”没想到,看到他们遇阻,刚才还算热情的那位传达室工作人员,马上变了一张脸。“不成。我们有规定,不能随便往那儿接电话。”“那您给我他们那儿的电话,我自己打。”“那也不行。”一个同伴提醒张培,可以用手机上网查到号码。

电话打过去,他们被告知政策法规处全体人员外出培训,具体情况询问办公室。皮球又被踢了回来,无奈,张培又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还是那位谢同志,依然是老一套,拒绝接受申请。就这样,连市文物局的大门都没让进,提交申请即告失败。

回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办公室,已经是中午了。满怀气愤的张培连口水都顾不得喝,马上给国家文物局起草文件,向北京市文物局提起了行政控告。那之后,每隔几天,张培都要跑到北总布胡同看看,她生怕在正式被认定为文物之前,梁、林故居再遭什么劫难。

经过3个月的等待,2023年2月,国家文物局行政复议决定书,认定北京市文物局属于受理申请认定的部门,要求其认定梁、林故居为不可移动文物。至此,梁、林故居终于拥有了合法的文物“身份证”。而这,也是公众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胜利。

连累了平民

毛小姐是目前梁、林故居里仅剩的三户住户之一。她的家,就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那座小楼的三层。“我是六年前才搬到这儿的,搬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里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拆迁以后,听别人说起这个,还挺惊讶的。以前对梁思成不太了解,知道林徽因,因为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搬到寸土寸金的东二环内,本来是让旁人羡慕的事,可由于拆迁,毛小姐一家的生活变成了噩梦。从2009年秋天开始,天然气被停;接连三个冬天没有暖气,正赶上这两年北京还遭遇了“千年极寒”,其艰苦可想而知。与开发商的谈判也不顺利,随着梁、林故居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认定,这块地皮在开发商手里成了烫手的山芋,谈判热情并不高。毛小姐一家只得继续耗着,对于未来,“我也不知道会怎样。”

跟毛小姐相比,居住在北总布胡同22号的方女士算是老住户了。“我是80年代初嫁到这儿的,一晃也快30年了。”据她介绍,她家的房子以前就是梁、林家的门房。“这都是拆迁以后,说这儿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好多专家过来看,人家告诉我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梁思成林徽因是谁。”在生活条件的恶劣程度上,她家比毛小姐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平房本来就没有天然气和暖气,这两年他们的自来水居然也被断了。每天拿着两个空桶,去周围邻居家接水,按月付给人家水钱。“以前,我们家是一个个体的小饭馆,生意别提多火了。最好的时候,一天流水就有6000多块钱。可这两年,一切全变了。”

“说实话,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别人因为拆迁,都能得到不少补偿款。我凭什么不能?何况,我们家就指着这个饭馆吃饭呢。拆迁,就等于砸了这个饭碗。”原本,方女士已经打好了算盘,只要谈好条件马上搬离。可随着保护梁、林故居的热度不断升高,开发商突然来了个大变脸,一副爱搬不搬的样子,条件开得相当苛刻,且一点儿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下子,方女士蒙了。找开发商、找规划局、找东城区政府……能找的都找了,但情况依旧。而且,她家的玻璃还曾经在夜里被砸过两次,至今也不知道是谁干的。

由于开发商对腾人腾房并不热心,梁、林故居的保护修缮工作迟迟难以进行。

故居的出路

虽然梁、林故居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已经得到认定,但具体该如何保护,各方意见不一。目前官方的说法是:一旦居民全部腾空,将立即启动修复院落。届时,将邀请具有古建筑修复资质的机构进行现场勘察、评估、设计方案。方案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和院落的原貌,在此基础上作最大程度的恢复。尽可能多寻找关于这个院子的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每一根柱子的修复都要有依据。最终建设成一个梁思成林徽因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对于这个方案,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两位年轻的志愿者却不认同。谭雅宁和尹璐,都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换言之,是血统纯正的梁思成再传弟子。她们认为,将故居翻建成挂牌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馆”,是一种僵化的保护。“看看鲁迅故居、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每天才有多少人去?更何况由于故居已被破坏得相当严重,且北京的许多四合院都经历过多次翻修,最初面貌已不得而知,所以故居的文化价值才是保留它的最大意义。”

多次实地探访后,谭雅宁和尹璐自制了一套保护方案。这个方案强调低成本,建议把故居改造成纪念地而非“名人故居”或“博物馆”。在方案中,故居院落北侧可以设一面照片墙,南侧为纪念凉亭,西侧的一组房屋可作古建筑书店或茶室……总之,在强调公共性、开放性、纪念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互动、时尚的特征,让梁、林故居成为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一句话,“让故居活着”,是她们的最大初衷。

让故居活着,梁、林的另一处故居――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做出了很好的典范。梁思成与林徽因从1946年到1954年居住于此,这里不仅诞生了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方案,还见证了清华建筑系创建的历史、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目前的新林院8号,是一家建筑主题书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