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阅读答案(精选5篇)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都是教师启发教学的成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阅读问题难度有差异、学生的学力有高低,这都为教师的启发带来了诸多变数,“一举”不启,就“二举”、“三举”,相信总有命中的机会。这体现的不仅是教学耐心,也是教学的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考问题都是根据教材文本设计的,当然就有一定的思路可以追寻。我们可以根据问题设计的角度,从不同方向进行延伸,尽量增加问题的宽度,也许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最终达到“反一”的效果。

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有一道阅读题难住了学生: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难度,但是很多学生都会陷入思想窠臼,总会从蔺相如、廉颇的人品方面去考虑,这样就难以获得理想的答题思路。找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真正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开始启发:“蔺相如为什么要承让廉颇呢?”很多学生都能够答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我继续启发:“这大局又是什么呢?廉颇就不珍惜这大局吗?”学生也能知道这大局就是国家社稷。我最后说:“为国家社稷着想用现在的话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异口同声:“爱国!”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也许过程有些曲折,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够在教师“举三”的情况下获得“反一”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而通过对问题的外延进行拓展,也让学生理顺了思路。

二、挖掘问题内涵,展示教学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问题,学生苦于找不到突破角度,教师苦于找不到指导切入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考虑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内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些意象,获得启迪。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不是要将问题复杂化,而是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深度解读,使学生获得认识的提升。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课文中好些句子都具有很深的内涵,由于课文写的是西北高原乡间的文化生活,这和小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太大距离。要想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中,和那些小伙子同舞同欢,这当然是有很大难度的。像“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是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的”,这句话就让很多学生不解。为什么呢?江南怎么就成了“易碎的玻璃”了呢?为什么江南就打不得腰鼓呢?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特意剪辑了一些江南水乡的照片和安塞腰鼓的表演进行对比。我说:“同学们看这些照片都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从不同地域生活特征上来总结一下。江南水乡有什么特点?西北高原又有什么特点?”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学生明白,这江南为什么会成为“易碎的玻璃”。又如“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很多学生都不知其中包含了什么。我启发学生:“安塞腰鼓体现的是阳刚之美,表现的是生命的活力,这些西北的汉子身上,充满阳光和朝气。从这些地方来理解‘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就会感觉到这个‘好’有多么丰富的内容了。”学生这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我说了一大堆,学生最终理解到的答案也就两三个词语,这真是标准的“举三反一”。但我知道,我的这些“举三”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没有获得“反九”的奇效,但“反一”依然让我欣慰,毕竟学生需要从零点起跑。

三、激发学生思维,展示教学梯度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对文本的认知能力。而这个阅读认知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分析、归纳、整合等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积累和思维历练。由于学生个体思维存在很大差异,在阅读训练时,教师还得增加启发引导的“梯度”,针对不同群体给出不同的指导。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是要“举三”“举四”,争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反一”的效果。

像《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角度。这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它却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小学生自然没有太深刻的感知能力。如何引导才能更妥帖则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像“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呢”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我从反方向进行推演:假如没有王母这个人物出现,牛郎和织女顺顺利利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还有什么感染力呢?王母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这样才能形成社会阶级的对立。因为有王母的存在,才会有牛郎织女的千年佳话。这王母的“功劳”当然是很大的。通过这样解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启发:王母就是黑暗势力的代表,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牛郎织女就是劳苦大众的代表,这样,阶级斗争才会出现。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生本教育;生命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望尽课改路,寻找语文课堂的春天

教改的春风吹来了,吹进了语文课堂。学校正在开展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我们正在实践“六步三查,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在实践初期,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均有提高。原本以为我们课堂的春天已经来了。蓦然回首,我发现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缺少一样东西,缺少味道,如同嚼蜡。虽然导学案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课堂上也积极展示了,也挺顺利地完成了当堂检测题。

我的语文课怎么了?我的语文课缺少了生命。生本教育,“生本生本……”“生”只是学生吗?他也是“生命”!学生缺少的正是生命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春天还是春天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追根究底,我发现问题出在第一步的课前自学上。我们的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了作业,一发下来,有的甚至没有读完整篇课文就开始做题,甚至,手头有参考书的学生直接把答案搬到导学纸上,而且居然做得异常优秀。小展示时,看似热热闹闹的交流讨论,实质是学生在对答案。展示课上,学生沾沾自喜地将拿来的答案进行展示,并且有滋有味、头头是道,以为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然而追问下去,他们却木然了,无言以对,他们完全被参考书绑架了!走马观花似的语文教学,貌似热闹,却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形之中,我们也扼杀了学生的“生命”!

我要寻找语文课堂的春天!但是,废除导学案,又走传统的老路肯定行不通。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提倡。怎样点燃学生语文课的激情,怎样有效设计语文的前置学习任务呢?怎样充分激励学习合作小组呢?我再次陷入沉思……恍然中我明白了,我们在积极地改革,但是我们不能改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读,离开了本,还有什么效率可谈。反思之前的课堂,学生预习时没有朗读,展示课上只是将导学纸上的题目走马观花似的说一通,走个流程。文字因缺少朗读不再有生命,课文人物因缺少朗读不再鲜活,学生因缺少朗读不再激情满怀。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有何生机可谈?找到问题的终结,就得对症下药。

二、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迎接语文课堂的春天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是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下手” (这里的诵读主要指朗读)。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一)自主朗读,先读后教

先学后教,“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语文课的先学即是让学生先读。我们要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叶圣陶曾讲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在设计鲁迅的《雪》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本人这样设计朗读任务的: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2.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浮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所感受到画面的特点。3.组内合作,女生用轻柔的声音读1-3自然段,男生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读4-6自然段,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特点。

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已经徜徉在文中优美的画面中;通过一柔一刚的比较朗读,学生对这两种雪的特点,江南的雪轻柔温润之优美,朔方的雪则个性张扬、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之壮美。

(二)竞读,评读,将语文课堂推向高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本语文课堂依然离不开读。在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展示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关键篇目,关键语段,组与组之间竞读,形式不一,可以推选代表,也可以组内合作读。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这样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把学生比作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在教学《安塞腰鼓》时,“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学生激越地朗读就好像奏响了安塞腰鼓,敲打着我的心。此时的学生不正是那群茂腾腾的后生吗? 生命因朗读而得到渲泄!奔腾!升华!

学生的眼睛亮了,迸射出生命的激情。在学生发亮的眼睛中,我找到了答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竞读充分调动了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三)边读边品,让语文课堂得到升华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传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是美的!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独具风韵的一门学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刀光剑影,缠绵悱恻……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世界。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农村学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多数语文老师随便从网上下载资料,就能完成一节课的任务。但学生的心声呢?笔者偶然间听到一学生絮语:现在无论哪个语文老师上课都差不多,都是用课件上课,老师按按鼠标,学生抄抄答案,内容长的,还没抄完老师就按过去了。这么轻松的备课方式固然令人惊羡,可久而久之,不禁令人担忧:学生陆续地欣赏课件的内容,教师频繁地点击鼠标,一些后进生只是看着课件上的画面,却不知看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多少?课文的内涵如何去挖掘?作者的情感又该如何去落实呢?

那些做法,我不感苟同。在教学设计时,我以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语文教学,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而不是那种由信息技术的“课件”主宰课堂进程,学生和老师跟着“课件”的预设进程走,毫无学习的主动和灵活的模式。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能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例如,在上学期的县团队赛课中,我组的徐老师上的《雨说》一课,就是创设情境导入。首先她运用多媒体展示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的画面,然后教师激情朗诵“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大地干涸、草木枯萎、鲜花萎蔫之时,她轻轻地来了,用她温柔之手抚慰大地;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人们的心灵禁锢、万物少了生机之时,她轻轻地来了,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他们的心田。你听,她来了,她说话了,她说了些什么呢?”朗读与媒体中动感的画面结合,能快速地切题入题,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缩短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的心灵间隔,并产生共鸣,较快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借助多媒体配乐朗读,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在情感上难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在意境上难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而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能将文本的无声文字变为可感的声音,较快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以升华,见其文,就如见其景,陶醉其中。如笔者上《安塞腰鼓》一文,由于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而生活在南方的青少年对安塞腰鼓缺乏直观形象的感受。故此,我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导入时边运用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后生们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边交流查阅学生了解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于是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激昂澎湃,一下子点燃了学习的热情。安塞腰鼓是生命的宣泄,作者浓墨重彩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可见是“为情而造文”。朗读是情感流露、体现的最好途径。

三、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尽管老师描述得栩栩如生,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这样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执教《女娲造人》一课时,要求学生改编神话,体会神话想象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的特点。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往往只叙述故事,却缺乏具体形象的描写,于是我就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目睹女娲造人的过程。我让学生观看《女娲造人》动画片片段,观看动画片“女娲造人的动作”,“小人造出来之后欢欣鼓舞的画面”,要求学生看完动画片后说一说:“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学生找到了表示造人的动作的动词:掘、掺和、揉团、拉下、伸入、搅成、挥洒、溅落,小人造出来之后欢欣鼓舞的画面的词语:兴高采烈、跳跃和欢呼、叫着跳着,然后教师归结。这样的问答让学生明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运用这些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可以使想象变得具体、丰富,使故事情节显得生动。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放飞想象,写作《女娲造人新编》。多媒体的介入,化语言文字为影视作品,解决了写作中缺乏形象描写的难点。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搜集写作材料,能辅助作文教学

罗丹曾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一双能发现精彩瞬间的慧眼,因此学生最苦恼的是“写作时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无物”。怎么办?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在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从网上下载藤野先生、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名人的印象,更好地体会如何恰当地运用外貌描写。此外,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最佳镜头。如我校运动会比赛中拍下的一张拔河比赛时同学们不同姿势和不同表情的镜头,图片命名为《他们多带劲啊》,我把这样的图片传到电脑中,为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多媒体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切入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使多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3)02-0027-01

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

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问,问题指向性都应该很明确,那就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情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二、问读者

问读者就是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结果、语言等做出自己的解读。因为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应该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文本解读,就文中的人或事、情或景、字或词、句或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设问“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

这样的设问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使学生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并且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智力。再如,在教学《海燕》探究海燕形象时,可以这样问“读完课文后,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说话。”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初步感知后可以提问“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但是应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回答就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重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比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刻画孔乙己形象的语句,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就会有学生回答“我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来孔乙己很懒惰。”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可能是他没有老婆的原因。”课堂中顿时一阵爆笑,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脑子霎时一阵空白,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也许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感。我当时并没有训斥这个学生,而是接着问他“那孔乙己为什么没有老婆呢?”学生回答说:“他很穷很懒,没有人会嫁给他。”我接着说:“是呀,孔乙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太懒惰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甄别这些“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老师积极地正确的给予引导。

三、问作者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权威的诠释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会不经意的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教师恰当设问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问作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形式为探究问题。即调动自身经验去观察、思考,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在上《谈生命》时,我问学生“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陋室铭》一课的探究题可以这样设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是否流露了士大夫自身的优越感和封建的等级观念?”教学《故乡》时,设置探究题“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题目的设置既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在学习两篇有相似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设置探究题“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作者情感的不同。”借助这道探究题,使课内与课外,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从而接通学生文本感悟与生活的体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教师即开发,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超越文本。

教室即成长,教室是学生“生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不是“圈养”知识的奴仆。学生即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登台表演,创造性地和文本对话。怎么做?

一、摸索: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今天的高效课堂,学案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在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莫高窟》学案时,起始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读了课题,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2.自己想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贵有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部分我设计的问题其中有“如果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说给大家听,怎样说才能打动大家呢?”这一问题的融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导学也是导问,按照杜威的话说“在经历中学会体验。”这个过程就是“用手体验蜡烛灼伤”,以此自我完成对答案的摸索及建构。

二、体验:在品读中感悟文本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让学生充分地去品读,去感悟,读出酸、甜、苦、辣来,在品读与感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对话。并得以升华与创新。

如在教学《莫高窟》小组交流时,可以设计:“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在这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实践: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1.剧本表演式:通过学生即兴地自编自演,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了《负荆请罪》《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以教材为剧本,组织学生自发排演课本剧,通过惟妙惟肖地表演,既揣摩了人物性格,又从更深层次理解了课文。

2.精品赏析式:学习了一些名家名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赏析,拓宽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如学习了老舍的《草原》一文后,我们让学生回顾、赏析了《济南的冬天》使学生对老舍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而又感性的认识。

3.现场采访式:在学完一些科普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模仿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形式开展专题研讨,如: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之后,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代表成了特邀嘉宾,有生物学教授、气象专家、地质学家、环保卫士、考古工作者,前排学生成了现场观众,后排学生成了电视观众,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会。

4.竞赛评比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如:在学《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进行朗读比赛,成语比拚等。学生在比赛中对安塞腰鼓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5.想象续编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爱之链》:乔依醒来之后……《滥竽充数》:南郭先生逃出了宫殿……

四、探究:带着问题走出文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