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1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三*韵,下片两仄韵两*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一易晓。意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意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一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物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物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许?春去物匆匆。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一间竟自“谢了”,而且是“物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一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一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物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物”字,责怨甚也。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不然象林花之突一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然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此处的“春红”二字己远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应。“序推迁,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一,“春红”自一衰谢,虽是可惜,尚可开解,如今却“物匆匆”地遭到“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刀霜剑”的不断摧残,于是寄予了愤慨的责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一朝飘泊难寻觅。”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长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风暮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也抒发出了(对“物”、“我”一体的)哀叹!“无奈”二字进一步表显出人们无力回天任风雨,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为力的怨恨愤慨了。

  下片写惜春、恋春、恋春红,叹不能再复重。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胭脂泪,留人醉,几“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风雨后满地的落红,像是美人脸上和着胭脂流淌的眼泪;见花泪,人心碎,悲伤凄惜心迷醉;相问何“能重会?叹,人生从来怨恨多,恰似长江东逝水!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是说飘落遍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合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胭脂泪”三字是用拟人手法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词人赋予“谢了春红”的“林花”以“泪”,就使其人格化了,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匆匆凋谢的眼泪,也是词人自己的惜红伤春之泪,当一,这一切都是以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是词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下,——在宋兵的刀枪威逼下,过早的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这“胭脂泪”就是“以*着”!“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这是援于杜甫“林花着雨胭脂湿”的名句。以“泪”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使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不仅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更是写见林花遭风雨的无情摧残、匆匆掉落惨景后的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的.情状。“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归去,人将亡;然如后主的自叹:“无限江山,别“容易见“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泪”字神奇,“醉”亦神奇。此醉,非陶醉之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几“重?”落花有意,一而风雨无情,美景难再。“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此恨绵绵无绝期!”过片三字的三叠句,前二句换仄韵,后一句归原韵,紧接一个九字的长句,有韵律,节奏感强,别有风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啊,“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等字谐韵,字韵响亮,节奏感强,在句式结构上,它与上片末句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长句,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一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哀叹!上片的“朝来”、“晚来”与下片的“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意毕竟是艺苑才人,意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1)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5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1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有怎样的匆匆呢?当在我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电视的屏幕划过;当我在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飘过去;在我在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我们欢快的笑声里飞过;当我在写字时,日子从笔尖溜过,当我在看书时,日子从书本上飞过。

  我感觉他去得匆匆了,我站出来,用身子**住他,他又从我身边静悄悄地离开了。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2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当我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过去;当我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走过去;当我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跑过去;当我打字的时候,日子从键盘飞过去。我感觉时间去的匆匆了,伸出手想要捉住他时,他便从想要捉住他的手边过去。我感到时间就像小精灵一样转瞬即逝,给我留下了对时间无限的惋惜。我掩着面叹息。时间便从叹息声中飞过去。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3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当我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电视荧幕前溜过;当我吃饭时,日子从我嘴边飞过;当我看书时,日子从我默默的眼睛前走过;当我玩耍时,日子从我的笑声中匆匆的走过。我察觉到他走的仓促了,便伸出手想抓住他,他又从我的指尖闪过,飞了出去。我坐在椅子上十分惋惜的看着天空,然而新的日子又从十分惋惜中过去。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4

  我马上就从小学转移到初中了,日子过得真快呀。

  关上窗户,它有再打开的时候;地板湿了,它有再干的时候;电壶关了,它又在开的时候;衣服脏了,有在干净的时候。可是,谁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耳朵边走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脚下溜过去;跳绳的时候,日子从脚尖跳过去;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过去;说话的时候,日子从嘴边飞过去;打羽毛球的时候,日子从羽毛球拍跑过去。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文5

  硬盘小了,有再换的时候;内存低了,有再加的时候;屏幕窄了,有再买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刚买的电脑就出现故障呢?——是零件坏了罢:那是哪个?又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中病毒了罢:病毒又在哪里呢?

  我不知他们给了我多少方便;但我的心确乎是渐渐充实了。在默默里算着,方便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方便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方便的尽管方便了,故障的尽管来故障;方便与故障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身的时候,我就把那部赛四的电脑开起来,但是等到头发冒烟就是不见windowsxp。我的电脑啊,才买了两个多月;我茫茫然对着漆黑的屏幕发呆。于是——我把机盖打开,零件一个也不少;显卡***,插上去没有动静;内存***,插上去没有声息;声卡***,插上去依然*静。我觉察它去得太匆匆了,认为是二手显示器惹的祸,搬它下六楼去朋友家试好坏,天黑时,我拖着疲惫的腿上六楼,为什么坏的不是显示器呢?有电脑的日子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发现没网可上时,才知道没有互联网是难过的日子。我掩着面叹息。但没有互联网的日子又在我的叹息里闪过了。

  在没有电脑的日子里,在多彩而无奈的世界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惆怅罢了,只有怀念罢了;在没有电脑的日子里,除惆怅外,又剩些什么呢?有电脑的日子如江水,被人类污染光了,如树木,被人类砍伐完了;电脑坏了有些什么痕迹呢?何曾留着像单车坏了一样的痕迹呢?我花了两千多块的电脑,转眼间又要送进电脑维修店罢?但不能*的,电脑这么快就坏它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为什么刚买的电脑就出现故障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2)

——林花谢了春红作文

林花谢了春红作文1

  太*兴国三年,七夕之夜,家家女子乞巧望月,只为渡过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鹊桥。

  有人死了,全身毒发身亡,穿针引线,竟断送了千古一词帝的性命。

  鸩酒一碗,他看着那漆黑的液体默然不语,而后一饮而尽,留下首字字泣血的《虞美人》。公元975年,南唐被宋灭,他肉袒出降,押送至京,封名“违命侯”。

  从此,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任人宰割,受尽羞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满腹悲楚痛苦倾泻于笔下,犹如滚滚江水,一发不可收拾,那日听闻十万大军已兵临城下,他匆匆撇下一众国色天香,墨砚扯落在地尤有声响,仓皇辞去,满心惊悚。耳边萦绕不绝的靡靡之音似是在奏别离歌,堪比**。

  身边几位老宫娥随他入京,明里暗里一一被除得干干净净,新来的侍卫不苟言笑,神情间一片淡漠,日夜**,一举一动,生不如死。

  有时醒来他会望着窗外久久沉默,仲春三月,万物复苏,那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梁间双燕呢喃,百株翠柳映天,他心却一日比一日*静,一日比一日淡然,抬眼看去,唇间泛起丝弧度,苍白的笑颜点染了无数的凄凉。

  几曾识干戈?垂泪对宫娥。

  祖父辛苦打下的锦绣江山,被他拱手让人,深爱的妻子被人蹂躏,让他无可奈何。天下人,究竟是怎样看待他?哈哈,不惜颜面,屈膝跪求,求那人放过他城中百姓,求他饶自己一命,求他放过他皇后,却等来一句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当头一棒,万劫不复。

  可怜错生帝王家,林花谢了太匆匆,他也想做个常人,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只是生不逢时,身不由己,不以文才留世,反以笑谈留史。

  隽永词泣山河,身后谁人敢折。

  来生,可做一文人,笔下生花,千金难卖。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3)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西楼:指***楼。

  般:一种

  赏析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性的一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4)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翻译:

  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此诗写一位出征**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

  玉楼春·春思

  严仁〔宋代〕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奁(lian):镜匣。这里指镜子。晴绿:指池水。

  鉴赏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占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蝶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占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占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占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来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占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占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占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占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严仁

  严仁(约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好古博雅。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杀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春思诗

  南北朝:王僧孺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译文: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冬雪刚刚停歇,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再次听到黄莺的啼鸣声,仿佛那每一声婉转的歌唱,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

  注释: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罢:停,歇。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都十分自然,没有造作之感。前两句景中含情,意在写节序变换容易引起人的思念。后两句借黄莺的鸣啭表达对心上人的怀想,情中有景。诗虽简练,却表达了相思之情。

  冬雪初罢,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在这大地回春之时,每日独守空闺的思妇,也走下绣楼。她来到春天的怀抱,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清新空气,仿佛自己干渴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开始复苏。当然,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她也绝不会忘怀自己日夜思念的夫君。她与他分手,正是“杨柳依依”的时节,她还曾亲手折杨柳为夫君送别。那柔丝千缕袅娜低垂的杨柳,正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缠绵缱绻、难舍难分的一段柔情。如今柳色又一次泛出了青色,自己的亲人该回来了吧?何况冰雪已经消融,可以**减轻道途上风雪跋涉之苦。

  突然,树上传来了黄英的恰恰娇啼,打断了思妇的遐思。鸟儿的每一声婉转的歌唱,在思妇听来,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诗经·豳风·东山》末章有云“仓庚(即黄鸟、黄莺)**,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这是归来的征人在途中想象当初结婚时的情景“记得那天黄莺的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也许,此处的思妇也有黄莺的鸣叫,回忆起结婚那天的种种欢悦了吧?于是,她对夫君的怀念更加深沉,对夫君归来的企盼也更加殷切,更加难以抑制了。此诗意境与《诗经·小雅·出车》的后半句有些异曲同工。《出车》里写到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最后一章更写到“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时节,征人终于凯旋归来。王僧儒此诗可能受到《出车》的启示,而其笔墨中,重在写思妇因春怀人之情,特别是她听到黄莺鸣叫的刹那,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这与《出车》借景喻情的手法不同。

  全诗寥寥四句,前三局皆是写景,直到第四局才将相思之情略略点明,因而给人以含蓄蕴藉之感,颇具唐人绝句的风姿。明人张溥称王僧儒“诗文新丽顿挫”,于此可见一斑。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思

  宋代: 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忙生:忙的样子。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与:替,帮助。须:要。

  赏析: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9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公子们的奢靡生活。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5)

——《蝶恋花·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蝶恋花·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蝶恋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6)

——春夜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赏析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7)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吴潜〔宋代〕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

  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俸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一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抓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

  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筇杖:竹杖。透岩穿岭:穿山越岭。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一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淮山:指淮水*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鉴赏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写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即写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石难,直奔台顶,是可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写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写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可处”,即可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石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写年生聚,写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写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写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石的**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可,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此首写词人追忆写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老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石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石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8)

——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

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注释

  春已半:化用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