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案例
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8篇)
儿童教育案例 篇1
铭铭(化名)现在小班就读,爸爸、妈妈在外工作。培养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了他的爷爷、奶奶。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给孩子造成了自私、任性、性格孤僻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记得刚入园那会,他天天面无表情,开口就说脏话,动不动就骂他奶奶,伸手就打小朋友和老师。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父母、师长的劳动付出缺乏感恩之情,这都是由于个别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的。
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铭铭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铭铭提高认识,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铭铭,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家、在园、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与家长商议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工区”,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的拼插玩具。让其尽情的施展,然后家长给予鼓励。这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同时,以榜样示范、强化铭铭的正确行为。要求铭铭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铭铭的任性行为减少了,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他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了,活动中情绪稳定了,对妈妈的要求也减少了。变得爱画画,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经常推荐他当组长,这不断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为。但要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为,尚需幼儿园、家庭协同努力,循循善诱,逐步实现。铭铭小朋友定会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全面发展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儿童教育案例 篇2
伟伟是一个虎头虎脑很聪明的男孩子,可是伟伟的很多行为却是我们老师,甚至其他人所不喜欢的。伟伟是这个学习才来到我们班级的,刚来的时候一口的江苏方言,一不顺他的意,他就会挥起他的小拳头,来进行人身攻击。不论是上课还是吃饭、午睡他都是那么随便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最基本的常规意识,经过半个学期下来,伟伟有了很大的转变。
镜头一
中午,我带小朋友去看了池塘里的小蝌蚪,那可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了,因为气温有些高,没过一会孩子们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我让他们在走廊上的阴凉站好,突然有一个刺耳的尖叫声:“老师,伟伟把小蝌蚪弄死了。”我赶忙跑过去,一看,几个小蝌蚪伟伟正捏在手里,看上去一动不动的,很明显小蝌蚪都已经死了。这时,有小朋友哭着跑过来,伤心地说:“老师是伟伟,捏死它们的。”这时候,小朋友都有点混乱了,有的说伟伟真坏,有的说讨厌伟伟,更有的说明天让伟伟不要来我们班了,伟伟听着其他小朋友的这些话,满脸的委屈,泪水开始在眼圈打转了。忽然,蒋小朋友跑到伟伟面前大声地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坏人,我们不喜欢你了。”伟伟听了蒋话,眼睛里的泪水终于忍不住了“哇”的哭了,嘴巴里还不停地说:“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我马上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回到教室里来,让其他小朋友去喝水解小便,我拉着伟伟的手找一个比较安静的位置坐了下来。这时,伟伟仍旧闭着眼睛在那哭着,我知道得首先问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我拿着餐巾纸,轻轻地帮伟伟擦着眼泪,然后问道:“伟伟,你怎么啦?”他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看着我,慌张地说着什么但是我却听不懂,他的江苏方言。这样他更着急了,重复了许多遍,我见他这么慌乱,便放柔我的语气,慢慢的和他说你是不是想说:“我不是故意的。”伟伟听了我的问话,点了点头。“那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伟伟摇着他的小脑袋,于是我又说:“小蝌蚪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和我们班里的小朋友一样,我们上课应该坐在小椅子上面,而它们是在水里的,如果离开了水,它们就会死的。”伟伟用力的点了下头,然后看着我的眼睛说:“老师,我知道了。”经过这件事情,我发现伟伟变得会听我的话了。
分析:伟伟也是个很聪明并且对很多事情都会很好奇的小朋友,一让他产生好奇,他就会有一定要知道,看个究竟的想法。所以在我们没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很容易不小心做出一些别人认为是不对,而自己却不知道哪里不对的事情。而在上面事件发生后,而我又能帮助其走出困境后,伟伟就对我有了一定的信任感,在事情解决的同时,我也更靠近了伟伟的心灵。在伟伟用力点下头的同时,我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了对我的感激。
镜头二
今天,音乐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开始吃点心了,小朋友都很自觉地拿好杯子准备吃点心。许多能干的小朋友,经过小班一年的时间,已经都能自己拆开饼干的口袋了,特别是浩浩是我们班比较自立的男孩子,他也能自己拆的。可是今天浩浩拿到饼干后,一会儿就跑来找我:“老师,我拆不开。”这时候伟伟看到了,很自主地帮起忙来了,不一会就帮浩浩把饼干拆了,看伟伟满脸的开心,我也竖起拇指表扬了他,这叫他更得意了。浩浩拿着饼干想回到位置上去吃了,而伟伟却拉着浩浩不放,冒出一句让我很意想不到的话:“浩浩,你应该说谢谢的。”
分析:伟伟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已经有了要说谢谢的意识,所以说,在伟伟转变中,我可以看到我工作的一点收获。
儿童教育案例 篇3
幼儿园每天午饭前的半小时是吃水果时间。这周周二我照例用小刀帮每个幼儿的苹果切切小,请孩子们排队来我这里拿苹果。一个又一个孩子依次来拿苹果,什么也没说,只是接过我手中的苹果。但对每个孩子,我都故意拿着苹果,装作不给的样子,想等哪个孩子拿到苹果后声“谢谢”。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
想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应该说声“谢谢”,从小培养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孩子们对我的举动很是不解。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对着他们笑。苹果发完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等孩子们吃完苹果后,我忍不住问孩子们说:“刚才可能不少小朋友已经注意到,老师在给你们苹果的时候,没有把苹果马上递给你们,是吗?”孩子们都注视着我,表情疑惑。我用平静的目光从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一一滑过,说道:“老师为什么没有把苹果马上递给你们?”刚说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跟我们闹着玩”“老师逗我们呢”“老师也想吃”……
这些回答我并不意外,应为毕竟还是孩子。我马上叫孩子们安静下来。“其实呀,老师在等你们的一句话呢?”孩子们都不解地盯着我。看到孩子们还是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接着说:“刚才,你们拿苹果时,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有孩子马上抢着说“老师帮我们把苹果切开了一个口子。”“是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顺势问道:“老师帮你们切好口子,你们就可以马上吃苹果了。这样吃苹果也就方便很多了哦。那你们该对老师说些什么?”这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在说:“谢谢。”我笑着说道:“说对了。小朋友,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发苹果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孩子们一起回答“知道了”。
第二天吃香蕉时,我还是照例为孩子们分香蕉。刚开始时,几个孩子好像忘了昨天的事,后来A说了一声“谢谢”后,每个上来拿苹果的孩子都会说声“谢谢”。下午B的积木掉到地上,C马上帮他捡起来。这时听见B对C说了声“谢谢”
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儿童教育案例 篇4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深入,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缩短的城乡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中。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我校地处苏北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消息异常闭塞、生活很是贫苦,许多村民为了家庭和儿女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牵挂,奔赴都市,加入到汹涌的打工大潮之中。粗略统计,我校7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在我任教的班中,除了三人父母亲在家务农外做小生意外,其余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儿童。在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学生特点最典型。她就是王艺锦,今年还未满十岁的她父母常年在外,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王艺锦是个学困生,成绩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总是做小动作,老师问个问题要吗不说话,要吗说的什么都听不到。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动作,你一批评她她就撇撇嘴耸耸肩,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爱劳动不做值日。叫家长吧爷爷来了就说,她爸妈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真叫人无语啊。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王艺锦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
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他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根据王艺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方面和方林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两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爷爷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方林,不要给他过分自由的空间。而应给他适当的压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她谈心告诉她她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对她他身上的众多缺点在善意谦和的教导和严厉公正的批评中帮助他逐渐改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育,王艺锦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她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纪律有所改进,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少多了,情绪也相对稳定了不再自顾自做自己的事了,对劳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值日主动认真热心肯干了,但是要想彻底改掉她身上的那些不足与缺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坚持下,王艺锦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
儿童教育案例 篇5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刘俊熙
性别:男 年龄:十岁 班级:三年级二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不认真。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自制力差,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刘俊熙同学今年十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刘俊熙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刘俊熙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刘俊熙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刘俊熙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刘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儿童教育案例 篇6
我镇地处偏远山区、库区,人均土地不到半亩,为了生存家长不得已进入城市谋生。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为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现将本班的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让所有的关注、爱心为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托起一片蓝天,并让这片蓝天永远湛蓝。让我们的爱伴随他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儿童教育案例 篇7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唐虎虎
年龄:13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唐虎虎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唐虎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母亲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她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进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妈妈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
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唐虎虎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唐虎虎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身心健康少年儿童。
儿童教育案例 篇8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
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有信心转变黄某,让他健康茁壮地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关注。
儿童教育案例 篇9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处于小学学习期间,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我们教师树立爱生如子、亲生如女的思想,并以此行动,才能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某,性别,女,出生年月: 20xx年7月,学校:鲁山县让河第五小学。学习成绩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案例的家庭情况: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父母均为农民,都是初中毕业,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为 放任型和溺爱型;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他们在课后谈论他们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带他们去什么地方玩,给他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 。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三、教育过程及有效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予关注,给予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
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 让他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我采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帮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二)、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
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冯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一学期后,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作为小学老师,面对冯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冯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骄傲。大家行动起来吧,人人为留守儿童现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儿童教育案例 篇10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郝东阳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
二、该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郝东阳家庭贫穷,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母早年离家出走,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自接手该班近一年来,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 1 )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显得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 2 )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 3 )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突出表现为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并经常捣乱,故意搞破坏,还煽动其他同学参与他的破坏活动。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张勇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郝东阳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 1 )、长辈的关心无门
爷爷奶奶对郝东阳这个孙子是打心里爱他,但是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爱他,缺少严格的监督。作业不认真完成,喜欢抄作业。
( 2 )、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郝东阳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家长很少和儿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很少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
( 3 )、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得张勇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并且他觉得没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坏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郝东阳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郝东阳的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 1 )、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
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张勇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并通过电话与张勇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爱要有针对性。同时我对郝东阳的家长提出建议:
a、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弃和责备。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边,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
d、父母要经常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
(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乐趣。
为了让郝东阳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各种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a、利用表杨,树立信心
针对郝东阳在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其表扬,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b、针对实际,设立目标
在郝东阳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协商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
五、辅导效果 :
经过我与郝东阳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a、虽然偶尔还是有时在生活上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 b、郝东阳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c、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六、个人体会:
郝东阳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了孩子成功的钥匙。而郝东阳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让我联想到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一言以蔽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不是那一个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对郝东阳的教育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关注。
儿童教育案例 篇11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儿童教育案例 篇12
本人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多年,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是越来越多了,这同样也是其他中小学校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却又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我现任班级有一名学生叫李俊林,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由爷爷奶奶照看。李俊林同学生性贪玩,经常不做作业,有时候完成一半,每次考试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题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所以在班上同学们中的印象很差。
个案分析:对于本班李俊林同学的情况我认为这属于留守儿童中的例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我们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校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育反思:我根据以上一些方法与李俊林同学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多次家访,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经过一段时间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所改变,成绩也越来越好,并且能主动跟老师交流,寻求帮助。班上的同学也对他另眼相看了。他对自己也有信心了。我真心的希望他会越来越好。
当然,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儿童教育案例 篇13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覃荣彪。
性别:男。
年龄:12岁。
合山市上塘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离异,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责任。孩子由于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失去了信心。孩子长期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缺少沟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已大,而且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爷爷奶奶也感觉对孙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覃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爱,无人管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溺爱,过于放纵,使好吃懒做。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覃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了传授,并让他们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儿童教育案例 篇14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宴 冰
性别:男 年龄:十二岁 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母亲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她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进
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妈妈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宴冰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宴冰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宴冰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儿童教育案例 篇15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朱耀华
性别:男 年龄:八岁 班级: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
朱耀华今年八岁了,在家里有个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朱耀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耀华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朱耀华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朱耀华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
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班上还很调皮,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儿童教育案例 篇16
一、个案档案:
刘海燕,女,20xx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 ,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
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
饭,
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2、极度的自卑:
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海燕。
3、环境的影响:
刘海燕生活在农村,经济极不发达,这些农民都只解决温饱,在这个大杂院生活的邻居素质都不高,根本不重视读书,尤其是女孩。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儿童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教师要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能够经常家访,与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校里,我经常找她谈心,经常鼓励她,我还交代班委干部关心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六、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通过两年的帮助教育,海燕现在和以前判若两人,以前自私变成了积极、热心帮助他人;以前的懒惰变成勤快、学习积极努力;以前的孤僻变成热情阳光;以前的逆反变成了乖巧、听话、懂事,学习由以前的后进生变成了现在的全班前几名,多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等,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儿童教育案例 篇17
杨洁群同学是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单亲家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后来,父亲打工去了,他跟随年迈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气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托在姑妈处,姑妈忙忙碌碌,哪有时间顾及她?就这样,由于常期放任自流,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生活上,没有约束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分析: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求老师多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儿童教育案例 篇18
她在关爱中改变 王明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xx年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教育的秘密在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学生,才能接纳学生,教育过程中你才会有耐性和韧性。每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这样想:“她是我的教育对象,我正在研究怎样才能教育好她。”这样我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气得你吹胡子瞪眼,事情还搞得一团糟。其实,我们换位想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在与她多次接触后,我渐渐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乖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是进步的良药。对于她每一次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这一次也不例外。她进来后,我让她坐下来,还没有等她开口,我就先说了:“小平同学,我今天要表扬你,你有进步!”听到我说“表扬”,她诧异地看着我,脸色好看多了,我接着说:“你说说看,你与前面进办公室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她想了一会儿,茫然地摇了摇了头。我说:“你听我说说,你看是不是这些地方有进步。第一个进步是你到了我办公室门口,没有高声吼叫,是不是?”她点点头,我接说问:“第二个进步就是你看见我在和老师交流,你在门外招手示意有事找我,没有直接闯进来。”她又点点头,脸上已有一丝笑容,眼睛开始发光。 “为什么我说你没有高声吼叫是进步呢?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气氛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她在操场上玩,几个男生在打球,几个男生几次把球打到了她的身上,她认为是这几个男生故意欺负她,所以跑到我这儿告状来了。“还好,是件小事,好处理。”我心里想。我叫同学到教室找来了那几个男生,并叫小平同学先回避一下,然后我就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和小平同学说的差不多。接着我问这几个男生:“你们通过这事发现小平同学有进步吗?”一个说:“她没有原来那么凶了。”另一个说:“要是以前,她非要来打我们不可。”我说:“是呀,小平同学生都有进步了,你们呢?你们是几次打到她的身上,凡事不过三,她当然认为你们是故意的。”这时,有个男生指指门外,我明白了,门外有人在偷听我们的谈话。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在几个男生面前把跟小平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并提醒他们以后活动多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要向小平同学学习,共同进步。我想门外的她一定很高兴。男生走后,我又叫小平进来,叫她大度一些,不要过份计较,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她点点头,给我说:“我原谅他们了。刘老师,
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教育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们运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爱的阳光下,一批批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