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精选5篇)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操作要求;教材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23)9–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23:181,1399,1398.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范文第2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实验操作技能,增强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和准确性
演示实验是在学生的注视下由教师完成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操作,演示实验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实验技能,力求标准和准确,所以教师在课前演示实验做一次自我操练,切实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进,使每个实验都万无一失。同时,要根据教师的重点、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实践。在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要领和注意事项,做仪器的选择和装置,观察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加强学生规范实验技能的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在愉悦中提高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本身有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进行化学实验、乐于进行化学实验,在愉悦中提高操作能力。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化学实验兴趣时,就能够认真操作、敏锐观察,从而使化学实验兴趣进一步加强,接受和提高操作能力也会很快。
每一章节过后,增加一定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会更加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影响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消极因素,讲清按规则和安全要求,避免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做好充分准备,上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中心一环,所以要充分做好准备,上好分组实验。
1.老师方面要充分准备:做好实验的预试、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讲清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还要统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
2.学生方面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内容,并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装置所需的仪器和组装过程,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使用和安装、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防护等各个方面的注意事项),扼要地做好实验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四、对易错操作进行归纳,集中训练、反复训练
学生在实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对于较普通的操作错误,要进行归纳。如易错误操作有:
1.高锰酸钾制O2时,试管破裂;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 过快;
3.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件时,用手拨打法码,而未用镊子;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试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5.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子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6.用量角量取液体时,没有掌握“视线与液体凹为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口”的读法;
7.使用漏管时,将漏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8.在做实验时,瓶塞和漏管张冠李戴;
9.药品用量大多,没有按“最小量”原则取用;
10.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有玻璃器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科特点;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给各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把基础生物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初二结课,短短两年的学习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学习上的小插曲,再加上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只要会考成绩合格就能上高中。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意识不到学习初中生物的重要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而且,初中生物本身也不是简单易学的学科,如果初中生物教师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的话,很容易导致本就不重视生物学习的同学更加厌恶初中生物的学习,长此以往盒匝环的话,我国生物研究未来堪忧。因此,针对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我们研究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使用得当,学生很容易能建立起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实验教学法被普遍认为最适合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理科学科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实验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通常大家所认识到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经由专门实验人员完成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高端的以往只会出现在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如今已经走进了教室,学生如今在教室里就能完成复杂的实验操作。这是教育史上一大进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法的主要组成元素是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另外,一个完整的实验往往需要好几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不同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奥妙,这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成功地完成一项实验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地非常熟练才可以,这也间接的鼓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钻研课本知识,为生物实验的完成奠定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当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过程后,其本身也是对课本知识加强巩固的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同学间的欢声笑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知识。既然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此的受欢迎,那么应该如何科学有效的使用实验教学方法呢,下面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具体说明实验教学法的使用。
二、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大家都知道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对于实验的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实验的都需要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特别是像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这种基本实验完全离不开显微镜,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教会学生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要想灵活地运用显微镜,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显微镜的结构,这一步骤初中生物教师只要在课堂上一一说明就行。在了解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后,接下来便是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演示了。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借助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来进行显微镜操作步骤的实验教学。一个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许多步骤,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对于演示显微镜操作流程这个实验来说,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等等,只有确保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之前,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解释说明操作注意事项,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因学生的错误操作影响实验结果。
(二)教师做好实验指导
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确定学生已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熟记于心,接下来便可分发实验器具,让学生真正开始动手操作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指导,或在教室来回走动,观察大家的行为,如果有学生出现疑问应立马为其进行解答。
(三)做好实验总结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对化学实验的目的不甚明确,同时严重缺乏创新的探究性。但是,只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由此可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一、简化初中化学实验器材的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会用到的器材和设备较多。有的仪器操作简单,实验原理浅显易懂;有的仪器则结构复杂,实验操作的步骤相对较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化学实验器材的简化,既可以减少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易懂易记,又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率,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
例如在分析研究分子运动的化学实验中,课本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利用烧杯进行化学实验。氨气是一种具有极强挥发性的气体,这就导致实验过程中的氨气用量较大。氨气挥发在空气中的分子对人体的嗅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很容易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受到影响,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化学教师可以使用滤纸对实验的器材进行简化。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为:先将准备好的滤纸切割成零碎的纸条,每一根纸条的宽度要基本保持一致,一般控制在1cm左右;然后以2cm为间距,在滤纸条上滴上酚酞试液,放入试管;最后用滴有浓氨水的棉花密封住横放的试管。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观察到酚酞点变为红色的整个过程。应用简化的实验器材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节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和材料资源,也让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实验效果中学到化学原理,并熟练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
二、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材料的策略
对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不仅可以增强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客观性,而且可以拓展化学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用最简单的实验材料完成较复杂的化学实验。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实验教学的现场具体情况,对实验过程中的设备材料进行改进,以此保证化学实验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顺利完成的可行性。
例如,在对“酸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这一现象进行模拟实验的时候,课本上设计的实验步骤是:将石灰石(也可以是锌元素含量较高的其他物质)、镁条和水分子一起放入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并和按照相同剂量放入同种化学物质的空集气瓶相比较。这种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自然界中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带来的危害。然而,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不安定因素的气体,不易采集且对人体有害。再加上,初中学生在煤炭燃烧的化学原理上还不具备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能力,并不能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出酸雨的危害性。所以该化学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实验效果不好。这个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参照实验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专业的化学知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实验的器材进行改进。化学教师可以用氧气仿生装置制造出二氧化硫,使二氧化硫溶解于水形成和酸雨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将这种化学液体滴在树叶、纸张或石灰石上,这些物体会被溶液迅速腐蚀。学生看到这样直观的破坏性,就能清楚地意识到酸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性。
三、创新初中化学实验方法的策略
人教版初中化学的教学课本中虽然有很多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原理解说,但都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如果化学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上的教学安排进行实验教学的话,则学生很难明白那些晦涩难懂的抽象知识,也很难对复杂繁琐的实验活动产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对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化学实验给学生留下的知识印象。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操作的时候,避免因为强调规范和标准而让实验流于形式,将实验教学变成单纯的重复模仿。
例如,在学习溶液组成的化学知识时,学生对溶液的成分含量,对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与计算方式都没有建立起明确认识和正确理解,无法依据课本上的实验说明设计出符合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方案。这个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溶液组成的实验教学。比如,在含量较低的稀硫酸中放入生铁,稀硫酸的溶液中就会不断冒出大量气泡,原本透明的无色溶液会渐渐变成清浅的草绿色。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在放入生铁之前的无色溶液是H■SO■,也就是产生化学反应之前的溶剂。而现在这个草绿色的溶液是由稀硫酸和生铁反应过后产生的FeSO■,也就是产生化学反应之后的溶质。”这样就以创新性的实验手法,让学生分清溶剂和溶质这两个基本化学概念的根本性区别。
如“氢气燃烧”、“硫酸腐蚀”、“灭火原理”和“二氧化碳生产”等化学实验,教师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一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的认知;一边适当地在实验过程中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可变因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如果学校的教学条件允许的话,则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和开展一些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化学竞赛或是实验性的集体活动,这种对化学第二课堂的实验开拓,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
通过简化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材料和创新实验方法的优化策略,初中化学教师在确保化学实验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保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帮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化学课程的知识理论,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训
文章编号:1008-0546(2023)11-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3.11.022
2023年7月,笔者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芜湖县中学化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学习期间既有来自专家、教授和博导的理论指导,也有来自一线教研人员与教师的经验分享,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十四中李佳的报告《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及应用》给了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现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每年5月我县都会举行初三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加试,期间笔者曾与参加操作加试的监考教师做过交流,对我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结合此次培训期间与老师们的交流与访谈,简单阐述我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 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未能开足开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规定了8个学生必做实验及若干演示实验,共三十多个实验,同时课程标准还弱化了演示实验的概念,倡导与建议能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的尽量进行分组实验,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笔者通过调查与访谈获悉,部分学校的实验没有开足开齐,部分学生分组实验被改为演示实验,甚至个别学校改“做”实验为“讲”实验――描述实验,即教师给出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进行背诵记忆。
2. 教师对实验教学基本素养不足
(一) 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不能达标
不久前笔者全程参与了我县理科实验说课比赛,从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说课中对一些常见操作的动作要领描述不当,甚至出入较大,结合前期笔者参与几节县级观摩课及与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监考老师的交流,发现我县初中化学教师的操作技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不熟练,不能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优化选择实验器材等。
(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功能认识不足
教材中为什么要设计或选择这一实验,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很少思考,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不能理解,即使理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师的实验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薄弱
教师的实验创新与改进的理念落后,实验创新与改进能力有待提升。从笔者参与的化学实验说课来说,14名参赛者中只有2位参赛者真正贯彻了实验说课的精神――创新、改进,其余选手鲜有涉及实验创新的。而笔者也仔细分析了实验说课的评分标准,其中有关实验创新方面的权重很低,涉及实验教具改进的权重则没有出现,这说明了什么?组织方和评委是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是别有问题?如果是认识的缺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那恐怕问题就大了,需要培训和改变的不仅是一线教师了。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笔者尝试着分析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中高考的指挥棒没有改变,所以教师的日常教学不可能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大多数教师均以考试和分数为生命线。在与老师们交流时,笔者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费时又费力,而且往往效果还不好。故而用视频代替实验或讲实验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教师还得出了讲实验要比做实验效果好的谬论。因为教师自身经历的实验操作少,所以实验教学技能的缺乏就不难理解,进而教师对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就成为无米之炊了。总之,还是缺乏对新课改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没有真正践行新课改。
其二,也有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原因。县区初中的规模一般不大,尤其农村中学的规模则更小,所以一般不配备化学实验员,教师要做实验得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维持秩序、整理实验室卫生。而初中化学课时工作量的权重本来就低(一节化学课只相当于0.9节语数英的工作量,有的学校更低),如果要准备一个化学分组实验至少得一两节课,甚至更长,所以这恐怕是化学老师不做实验而改为说实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其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是一个原因。我县中考中化学总分60分,无法与语数英150分相比,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与班主任还认为化学还不如体育在中考中的地位,故此不太愿意化学教师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化学学科上,更谈不上支持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了,毕竟进行化学实验要耗时费物。那如何改变上述不良现象呢?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化学教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的摸底,对技能未能达标的化学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对于岗前培训可采用“请进来”和“派出去”的方法。“请进来”:请一些大学的实验老师或在实验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来对全县初中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培训;“派出去”:选派部分初三化学教师及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同时加强考核力度,岗前培训仍不能达标的要延迟上岗。
2. 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着教学价值观的形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课堂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自身特征,即化学实验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学的手段,动手能力与动手习惯应该成为化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在日常教学或各项赛课中强化教师动手能力和实验教学的地位,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帮助化学教师改变对化学实验教学态度,帮助化学教师了解与发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改变教师对化学实验消极、应付的态度,让化学教师爱上化学实验、爱上化学实验的创新与改进。至于如何改变,还得进一步研究。
3. 学校要制定相关奖惩措施
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要调整办学思路,抛弃唯分数论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要真正践行新课程的理念。首先,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帮扶机制,如统一配备实验人员,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工作量,激励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改进与研究,对获得化学实验创新或实验改进的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等。
另外,学校要加大对化学教师与实验人员的监管与考核力度,对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实验的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