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作文(精选5篇)
踏青的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去望城坡踏青。来到望城坡,我们便看见了一个树林,有许多的树木,如:桂树、杨树、柏树、松林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高大的桑椹树。
桑椹树的叶子是翠绿色的,微风一吹,树叶就沙沙作响,正在给你演奏着春天的曲子呢!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桑椹果,那可口的小果实,让人看一眼就流口水。刚结果的时候,桑椹 果是绿色的,过了几天后,桑椹 果才慢慢地变成红色,当桑椹 果成熟的时候,那红红的小脸蛋儿就变成黑色的了!
桑椹果的味道有几种,绿色的桑椹果是酸酸的,红色的桑椹 果又酸又甜的,而黑黑的桑椹 果是非常甜的,可美味了,尝一个,就使你飘飘欲仙,那感觉爽极了!
我们继续朝前走,突然,眼前一片明亮,我抬头一看,哇!好一片桂花林!那桂花千姿百态,别提多美了,我不禁向桂花走去,用鼻子闻着那淡淡的花香,真香啊!忽然,我的目光转向了那些正围着桂花树翩翩起舞的蝴蝶姑娘们,我猛的扑过去,可蝴蝶姑娘们灵巧的躲开了,我很不服气,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蝴蝶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蝴蝶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接着,我们又白欣赏了古宇湖的全景、玩了吊床,玩了滑梯,还采集了许多标本!这次踏青,真让人留连忘返呀!
踏青的作文范文第2篇
"踏歌"原本是中国古代群众性歌舞形式,一种以足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在两晋、汉、唐的历史典籍里多有记载,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做《踏歌词》,宋朝的马远还画有《踏歌图》。"踏歌"多与"踏青"的民俗相伴,而"踏青"又多在清明前后举行,名之为"踏青节"。古籍中也有"蜀俗正月初八日"为踏青节、"二月二日踏青节"、"上巳(三月初三),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的记载,但时间都在春季,这说明与"踏青"相伴的"踏歌"的时间是春天。
本文所说的《踏歌》也是一个舞蹈,是孙颖教授在深入研究古代中国歌舞之后复古创作的一个女子群舞。作为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踏歌》堪称精彩,令人刮目。作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再造,难能可贵,值得借鉴。孙老师的充满探索精神的舞蹈人生,更是令人敬重。于是我要抚今怀古说《踏歌》。
1.《踏歌》再现了中国古代歌舞的精彩
《踏歌》是再现古代踏青习俗,抒发古代少女情怀的集体舞。时间是初春时节,地点是水边林中草地,形象是一群情窦初开的少女,情境是携手踏青载歌载舞。
音乐响起,大幕拉开,映入眼帘的是满台春色。一群少女鱼贯相随,轻抒长袖,款扭细腰,在轻歌中曼舞起来。整个节目的场景、灯光、服饰都是柔曼的嫩绿色,表明是春发的季节,青春的气息,少女的气质,于是就把看客带入了怀春的情境。伴舞的音乐是歌,歌词直白的唱出了"少女"对爱情的寄语与期盼,把看客带进了少女的心里秘境,并在以后的舞蹈中进一步强调、渲染,结束时留给看客的感觉,如同一群小鸟平静的飞过,轻轻地去了,正如她们轻轻地来。清新、别致,淡雅、幽香,让人特别喜欢,特别钟情,过目难忘。
《踏歌》的体裁是司空见惯的女子群舞,述说的是从古至今永恒的爱情话题,舞蹈中没有使用"倒踢紫金冠","云里加冠"、"踹燕翻身"、"点步翻身"等奇险高难的技巧,为何会给看官带来如此美妙的艺术享受,又获得了首届中国舞蹈"荷花杯"比赛作品金奖?
《踏歌》所以能抓住人的眼球,激荡人的情感,源自它"复古"的舞蹈处理,来自它精确地传情表意。整个舞蹈和陪衬舞蹈的音乐始终是平和、悠扬的节奏,似乎连高潮都没有,呈现了一种"处子"品格的旋律,加上"少女"不时出现顾盼流连的眼神,活化了少女的羞涩与文静,呈现了一种古典的含蓄美。
《踏歌》的舞蹈看似平淡,却有大家不曾见过的独特风格。一是端庄秀雅,平缓稳重,流畅自然。动作以腰发力,以脚击节,肢体在自然和谐的扭动中带动双臂摆动、轮转,又不时出现从高举的双臂经腰肢到臀部的轻微波动,形成如清风拂柳的身姿舞态。二是行进中常在"顺拐"的步态中,错过重拍做"顿步"、"点地跳步",在破坏节奏的顺畅中形成片刻的静止造型,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妙美――是少女在展示自己的娇艳,还是在叹息美好的青春在默默流淌,抑或在引起意中人的顾盼,……任人遐想。三是在音乐、歌唱停顿之时呈现的"拧身坐胯"舞姿,伴随腰肢微扭,在转头的瞬间向观众投射"惊鸿一瞥"般的目光,"风情万种"的意象,如同秋香回眸对唐柏虎"三笑",叫人心旌荡漾!此情此景,怎一个"情"字可以了得!平静中突然搅起波澜,含蓄中大胆表露心声,这就是《踏歌》中呈现的表意美,是《踏歌》在探索和复制汉唐舞蹈中最成功的地方。
2.《踏歌》传承了中国舞蹈文化的内涵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舞蹈都沉淀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理念,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舞蹈文化内涵。《踏歌》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复活的是"汉唐舞蹈",传承的是中国舞蹈文化内涵。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本质的显现。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生命情调是什么?又是怎样在《踏歌》中显现的呢?
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是"天人合一",中国人的哲学观是阴阳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和相互转换,中华民族的美学理念是儒家的"和"、道家的"妙",是"和而不同"和"神奇奥妙"。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认为,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离形写意",讲究意象、神韵、气势、情趣;另一方面要表现人性的真、善、美,表达出伦理道德的理念。因此,学习艺术既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达到"发于心""游于艺""参于道"的境界。所以,"艺"被看做通向"道"的桥梁,是从"游戏"走向"参悟"的通道。
《踏歌》表现了从古至今就有的"踏青"习俗,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生命气息与自然万物同步的宇宙观;再现了汉唐时期太平盛世下的民间习俗、民生形态,展示了古代少女的意识美和仪态美;把与夫君的关系比作林与鸟,水与花,祈盼"但愿与君长相守,不做昙花一现"的爱情永恒,表达了自古以来中华女性的爱情观。这是《踏歌》呈现给我们的哲学美、情趣美和意识美,是中国人的生命情调。
《踏歌》在舞蹈本体上则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圆、曲、拧、倾形态,曲回而行的轨迹,婉转而进的动势,轻、重、缓、急的节奏,刚柔相济的韵律,以及渗透于全部造型、动作中的形、神、劲、律身韵法则。冯双白老师说的:"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舞神'的艺术","首先是内心意念先行而后见诸于动作表征"。《踏歌》的舞,表演起来形神兼备,过程中意念明确、气息通达、神满意足,是"以形表神、以神带形",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舞神"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原则,展示了中国舞蹈文化和审美追求,是汉唐风韵的中国舞,是新古典主义中国舞的代表作,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3.《踏歌》体现了孙颖先生的艺术追求
孙先生认为,从事舞蹈艺术的人,依然需要讲政治、讲艺术思想。因为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搞舞蹈不可能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立场、没有(价值)取向。学习外国的、时尚的舞蹈理念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用外国的芭蕾和现代舞淹没本土的、民族的舞蹈文化。必须用我们本民族的舞蹈美,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的亲合力、凝聚力。他认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生根于一定的历史和文化,都反映着明确的文化观和艺术观。美国人侵略越南,发动了极其野蛮血腥的战争,而它的电影《野战排》却宣传美国大兵在战场上的"人性";日本人则在电影《山本五十六》中,把一个军国主义的屠夫粉饰为充满大和精神的"民族英雄"。……这些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离开本民族文化理念的艺术!
踏青的作文范文第3篇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游春的习俗。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3清明踏青的来历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3清明踏青的来历_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欢迎参阅。
清明踏青的来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_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1.提前观察天气
当发现墙缝有渗水、天气闷热异常、湿度明显加大,这种情况说明两三天内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惫,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勉强。
3.穿戴适当
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
4.注意饮食保健
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
5.注意场所选择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虫叮咬
春天是各种昆虫滋生的季节,如果你不慎被昆虫叮咬,切不可搔抓,而应立即涂擦风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质制剂,被松毛虫、蜘蛛、蜜蜂、蝎子等叮伤后应冷敷处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时,应尽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时,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随身带好常用的急救药品。
8.预防花粉过敏
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找准过敏源,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自己的过敏源,如果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脱敏治疗,在选择的春游地点,应尽量回避有花之处。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9.热水洗脚
踏春时脚部肌肉不停地进行收缩运动,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热水洗脚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还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热作用恢复正常。
10.时刻注意防晒
踏青的作文范文第4篇
清明踏青由来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清明踏青好处多多
改善血液循环。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郊野春游,做些轻微活动,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筋键的活力,灵活百骸,使气血运转,冠状动脉血循环得到改善,是强心最佳法。
踏青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 两个全体 普遍性原则 统一
2008年6月,同志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团的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的高校共青团战线要将“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作为新时期自身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和目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在切实履行好根本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必须在选择工作的着力点和工作努力方向上坚持“普遍性”的基本标准
1.普遍性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使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必须以普遍性为基本标准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多种模式、多重覆盖”为基本思路,突破过去仅依托班级建团的单一模式,在学生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大力推进组织建设创新,积极探索团建新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覆盖,要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共青团。
2.普遍性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履行根本职责的必然要求。团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青年的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要通过全面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职能来团结凝聚尽可能多的青年。实际工作中,高校共青团工作资源相对有限,而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共青团组织为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促进优秀团员青年更好发展、帮助后进青年实现转变等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此种工作模式也往往容易使占据中间的大多数青年被忽视,团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对他们覆盖和影响不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团组织根本职责的更好履行。要贯彻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就必须以普遍性为基本标准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
3.普遍性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领域,各级团组织都承担着一些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直接推动着团的工作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事业不断发展。由于这些工作的阶段性、区域性特点,加上团干部轮换较快,产生了活动与团的建设不紧密的情况,使团组织的工作成效不能较全面的转化为组织建设的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短期效应,影响团组织的覆盖和工作,影响全体青年目标的实现。”因此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提出:“要始终紧紧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绝不能脱离广大普通青年,把普遍性原则作为选择工作的着力点和工作努力方向的基本标准,不仅要在‘点’上有创新、有突破,更要从‘面’上寻找更大范围推动工作,深入广大普通青年寻找有效路径。‘点’上经验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普遍性原则和务实的结合。”
二、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相统一”
1.坚持“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相统一”
面对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信念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熏陶、良好品行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育,惟有指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这些迫切需要,才能使高校团组织更好地吸引凝聚青年。“吸引凝聚青年是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吸引凝聚青年,一要靠思想引领,二要靠成长服务,这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两大战略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在整个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高校共青团的一切工作的目标所在。”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深入、准确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工作,帮助他们打牢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成长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服务的成效决定着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共青团的成长服务要着重解决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无疑成为新时期高校团组织实现成长服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
2.坚持“服务青年与服务大局相统一”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青年的群众基础。团的性质以及根本职责决定了共青团工作要围绕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这两个方面展开。服务青年是共青团作为青年的工作的一个方面,在做好服务青年工作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和削弱团的工作的另一方面――服务大局。团的工作要服务大局,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讲,服务大局就是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和活动,使团的工作成为党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高校共青团才能有大的作为,才能确定自己的政治地位。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服务青年与服务大局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这关系,才能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讲服务青年,不是孤立地做青年工作,服务青年蕴藏着服务大局的内容:讲服务大局,也不是忽视青年工作的特点,服务大局包含着服务青年的具体工作。
3.坚持“轰轰烈烈与踏踏实实相统一”
基层组织的活力如何,是检验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即工作轰轰烈烈就是成绩,往往重视宣传声势的多,忽视了工作的实效,但轰轰烈烈之后,便是风平浪静,实效甚微。邓小平同志说:“青年团应当比党的工作更活泼一些,应当有一些青年喜欢的、活泼的热闹的方式,忽视这一点是错误的。但是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在这里,而在于一点一滴地工作,思想工作更是这样如此”,“轰轰烈烈是无数人用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共青团工作轰轰烈烈与踏踏实实的关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没有无数人踏踏实实的实干,就不能形成轰轰烈烈的局面,而无数人踏踏实实的实干,又需要共青团用青年喜爱的生动活泼的轰轰烈烈的形式去鼓动和组织。轰轰烈烈与踏踏实实在长期工作中,已经构成了共青团工作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说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要坚持踏踏实实与轰轰烈烈相统一。踏踏实实要求高校团组织坚持把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落脚点,坚决避免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的情况发生。轰轰烈烈要求高校团组织采取青年学生所喜爱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鼓动和组织青年,有效促进每一项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高校团组织在工作中只有坚持踏踏实实与轰轰烈烈相统一,才能逐步扩大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逐步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坚持“巩固加强与探索创新相统一”
如前所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以班级团支部为主体的基层团组织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时空分布上呈现的多样性变化,其工作和影响已不能有效覆盖全体团员青年。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探索新的基层团组织设计形式,根据团中央关于团建创新的要求,以“多种模式、多重覆盖”为基本思路,突破过去仅依托班级建团的单一模式,依托生活园区、学生社团、自组织等建团;突破过去只建有注册团支部的静态模式,建设动态的活动团支部;突破过去实体建团模式,探索信息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网络建团模式。以适应高校改革的新变化和学生的新特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覆盖,要做到共青团的工作资源一级往一级下移,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共青团。
尽管新时期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时空分布上发生了多样性变化,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新的基层团组织设置形式,但通过班级建团仍然是基层团组织设置的主要形式,学生的行政、教学管理等日常事务大多是通过班级这一形式组织实施的,基层团支部仍是实现团的各项功能的基础,其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在积极探索团建创新的同时,仍然要巩固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要努力提高班级团支部的活动质量,注重活动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化建设,根据新形势下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形成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创新活动方式,创建有效的班团活动激励机制,增强支部活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发挥出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08.6.14
2.陆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8.6.10
3.“两个全体青年”课题组.关于“两个全体青年”的调研报告.《北京青年研究》.
2009.2
4.陆昊.在团中央召开各省(区、市)团委年中述职总结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2009.8
5.卢雍政.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