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技巧(精选5篇)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2]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五、结语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李达.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J].才智,2023(04):312.
[2]乌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23(01):133-136.
[3]曹东.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09(06):34+20.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第2篇
广播新闻写作技巧目标一、使用谈话式的写作风格
这是说,要像与你的朋友谈话一样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由于广播新闻是通过播音传送的,因此它更加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平时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说话。你就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写作广播新闻稿件。当然,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借用你平时向朋友叙述某个事情经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
不要这样写:中国足球迎回了2004年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亮点――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
可以这样写: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获得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这是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国际比赛中赢得的唯一荣誉。
“最后一个亮点”的说法过于抽象,这种写法在广播新闻中不能让听众对新闻的意义一目了然。后面的写法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二、使用现在时态
由于广播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广播新闻稿件尽量使用现在时态。这是吸引读者的需要,使用现在时态,会让听众有新鲜感,有接近感。从而引起对新闻报道的关注。使用现在时态的前提是寻找到新闻的现在状态。因此,你要想方设法发现新闻的最新动态,广播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这样一个目标――从事件的最新动态开头。
不要这样写:山西省小湾沟煤矿6日上午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有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今天清晨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可以这样写:今天(8日)清晨,山西省小湾沟煤矿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6日上午小弯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第一种写法首先是在重复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在事件发生之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即使不知道这一事件的听众,在听到广播电视台用概述方式发几天前的新闻时,也难以引起关注。后面的写法用一个动人心弦的具体事实向听众说明了矿难事件最新的发展状态,这无疑能够使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报道也简略地交代这起矿难的发生背景,帮助以前不了解这个事件的听众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使用短句
短句是保证内容明白易懂的重要环节。不要使用复杂的句式,在非使用复合句不可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分割成短句,广播报道中的合理间歇,不仅能够为新闻播音员提供喘息的机会,也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不要这样写:
围绕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目前已不仅仅牵扯到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本身,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也因为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而卷入其中。可以这样写: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已经对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名高级助手说,这场争端是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前一种写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一句话里想要交代的内容过多;二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三是对核心内容的交代不够具体。
四、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理念
广播新闻要做到简明易懂,在句子的构造上就要追求简洁明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内容,对于保证稿件的清新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企图在一句话里塞进更多的内容。一句话只讲述一个意思,让每句话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东西!不要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的成分,并结合悠久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制作手段而精心打造的一台鸿篇巨作。《火舞》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不幸发生在战乱年代。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战争中勇敢的民族逾越武器反对武装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可以这样写:《火舞》是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剧,它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大型舞蹈史诗剧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被誉为“新世纪舞蹈界一把燎原之火”。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写法由于叙述的头绪繁杂,特别严重的是在一句话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因此让人们感到十分杂乱。后面的写法有了改变,有助于听众更清晰地了解这部大型舞蹈诗剧的内容与特色。
五、使用主动语态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最便于人们理解的表达方式。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要尽量使用这样的表达方法。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语态结构最便于听众清楚地理解信息。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记者采访;新闻信息;采访技巧;访问艺术;对象与环境;采访风格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2、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3、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就采访环境而言,也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比如,有一次笔者采访在沁源“11?14”特大车祸事故中勇救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英雄老师姜华,当时姜老师已去世,只有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周围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迹。当时笔者两次去他家中,一次是正为姜老师开追悼会,他的母亲哭得晕过去,妻子也处于极度的悲痛中,这种情况下她们根本无法接受采访,笔者于是先去学校采访他的学生同事。次日一早,记者再次赶到姜老师家中,当时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饭,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家人会很反感,所以笔者就陪他们静静地坐着,再慢慢说些安慰的话,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气氛中,他们也慢慢打开心扉,和笔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最终,笔者采写的关于姜华老师的通讯《瞬间,大爱永恒》获得2005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5、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采访;技巧;特点
广播电台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它除了采用的是语言和声音的形式来对节目内容进行传播外,并没有其他的辅形式.在多样化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当今时代,只有将采集新闻、编辑新闻与播报新闻等环节的质量提升上来,才能将广播的特色发挥出来,进而吸引住一批忠实而稳定的听众。广播记者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的记者队伍,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汽车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各类讯息蜂至,新闻类、综艺类、交通类广播及时、娱乐、快捷特点使之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
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广播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的境界,电视等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广播记者更加专业地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媒体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广播记者需要提高对自己个人素养和水平的要求,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责任感。
新闻采访过程并不是提出问题,记录回答那么简单,更在于如何将基本信息扩充,延展,阐述事实,挖出逻辑链条。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记者对事发现场和人的观察、感受,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用眼看、用耳听”的感性认识。第二是对所得材料的研究分析,这是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取舍,用“心、脑”思索的理性认识。第三就是记者采访中最原始、最常用的提问,它是“手、眼、心、脑”并用,因为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时常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随机应变、机智、深刻地发问,由此可见,在采访的三个过程中,提问是广播记者最基本、最关键的采访技能,所以,这里就采访提问着重谈一谈。
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下面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思维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
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
总的来说,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是有某个公式某个规律在那的,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事情,记者的采访技巧需要记者因为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完成采访的任务,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人的经验不断地填补进去,这绝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广播稿是广播中各种不同报道总的来说,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是有某个公式某个规律在那的,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事情,记者的采访技巧需要记者因为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完成采访的任务,所以本文所论述到的这些方面也是很有限很片面的一些方面,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人的经验不断地填补进去,这绝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体裁的统称,它包括新闻、通迅、录音报道、广播谈话、配乐(音)广播等报道形式。这些报道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播给人听的,因此,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办广播,搞“村村通”,目的是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教育和影响。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共同努力,而记者写好搞件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规律,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
因此,根据上述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
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也就是使理性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广播稿更要短,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
第三,通俗易懂。这仍是从听的角度提出的,报刊上的文章看不懂,可以停下来琢磨,直至懂了再接着看;广播一听即过,如果哪个词、句没听明白,便无法补救。通俗绝非庸俗,语言要通俗流畅,要写“话”而不是“文”,应尽量少用行话、专用词和术语。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摄像技巧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7(b)-0156-02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是人们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途径,其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画面的清晰性、评价新闻事件的客观性,都会影响新闻内容的传播和收看。因此,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掌握高超新闻摄像技巧,才能将新闻内容全面表达出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1 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概述
1.1 电视新闻摄像的重要意义
电视新闻需要画面和声音将新闻内容呈现给观众,其画面的好坏、表达的清楚与否都会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电视新闻在播放之前,会由电视新闻编辑对摄像工作者所拍到的影响资料进行编辑,挑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进行播出,如果拍摄的内容和画面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条新闻将不会进行播出。因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摄像技巧的重要性,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和技巧,以及热点新闻的敏锐度,才能做好新闻摄像的工作,才能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1.2 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特征
1.2.1 电视新闻摄像的新闻性特征
电视新闻摄像属于新闻类的范围,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进行摄像。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摄像的新闻内容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是为了谋取关注度,随意编造的。而所谓的即时性就是指现场直播的新闻,一些重大新闻,如:台风、暴雨、地震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放。因此,摄像工作者只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才能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觉。
1.2.2 电视新闻摄像的形象性特征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摄像工作者必须要根据造型技术的规律,将新闻现场进行形象的报道,让观众可以有现场体验的感觉。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像的两者的区别,艺术摄像允许摄像工作者将艺术进行加工,呈现给观众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但是新闻摄像必须要求新闻内容的纪实性,要将新闻事件现场真实的画面,毫无余力将新闻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摄像过程不允许有任何的虚假。
2 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要求
2.1 全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全景摄像主要指拍摄出新闻现场全景的电视画面,它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要求。在全景摄像过程中由于拍摄的空间比较广,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发生地点、涉及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过程等都要摄像出来,充分将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呈现给观众。
2.2 中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中景摄像主要是指摄像过程中,选取部分新闻场景、主要的新闻人物,数量一般为3~5人进行摄像,也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常见的要求。其摄像的要点偏向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选取的部分新闻场景,可以让观众看到细节的画面内容,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
2.3 特写摄像要求
所谓的特写主要是指将人或者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采用拉近的摄像手法,给予人或者物特写镜头,从而让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相比其他摄像要求,特写摄像要求具有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突出摄像对象等特点,它能够将人物的情绪变化细致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够从心里上引发共鸣。并且如果在摄像过程中,将新闻事件的全景、中景以及特写镜头有效结合在一起就能给观众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电视画面。
2.4 画面稳定要求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要求摄像工作者必须要选择适当的角度来进行平衡拍摄,必须要保证摄像镜头稳定在3~5 s左右。并且不要随意推拉摄像机器,避免摄像画面不稳定而影响新闻效果。并且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防抖型摄像机也应运而生,因此,摄像工作者应该多采用这样的摄像机,确保画面的稳定度。
3 提高摄像技巧的策略
3.1 深化摄像意识,提高摄像效果
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必须要具备无剪辑拍摄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摄像效果。首先在摄像某新闻事件时,应充分做好摄像前的准备工作,如:熟悉新闻事件、新闻主体,检查镜头设备是否完好等这样才能保证在摄像过程中,拍摄出比较满意的新闻作品。假如遇到要摄像的新闻事件属于突发性的,如:地震、洪水等,摄像工作人员还要对其摄像工作进行详细策划,要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迅速确立摄像主题。并且还要合理处理好镜头,根据拍摄计划按顺序的进行拍摄,不断调整镜头,保证摄像画面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景别的变化,做好画面的连接性、自然性以及过度性,将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真实、完整呈现给观众。
3.2 合理运用摄像技巧,提高画面拍摄效果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对摄像的角度和采光有充足了解,在进行摄像过程中,要合理处理好摄像中推、拉、摇、移、稳等技术,不管是哪种技术,都必须保证摄像画面的平稳度。并且推拉镜头过程中要做到选用不同方式来突出环境主体的效果,要做到起落有志、干净利落、相互呼应。而且还要在摄像过程中,保证新闻主体在电视画面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镜头的速度也要跟画面内容保持一致,要做到不管是推镜头还是拉镜头都要以稳定的画面开始,以稳定的画面结束。同时在摄像过程中,由于新闻内容需要移动镜头时需要摄像工作者要不停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以此来表达完整的新闻内容。尤其是一些大场面、多背景的新闻事件中,要通过移动镜头将事件的气势和内容完整性连贯表达出来。
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要做到拍摄内容立意明确、主体突出,要掌握电视画面和构图的原理,灵活应用各种摄像技巧,将现实生活中有趣和重要的新闻事件,完美展现给受众群体。
3.3 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艺术在摄像过程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基本的规律基础上发扬自身的个性,摄像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首先在内容的挑选上要具有个性化,要应用个性化的画面和个性化的结构来表达出个性化的新闻事件。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其主观性,要尽情发挥其想象力,保证新闻的摄像效果。还要灵活使用推拉技巧来优化摄像镜头保证拍摄画面的丰富性。同时更要保证最佳的摄像机位和角度,保证摄像画面跟稿本画面的一致性。其次在摄像过程中,要注意将摄像画面的空间、质感和立体感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利用光线和角度,来保证摄像出具有艺术性的新闻作品。最后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除了要应用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外,还要充的发挥想象力,挖掘新闻事件的个性,摄像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作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摄像技巧在电视新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技巧。一名优秀的摄像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摄像技巧才能满足电视新闻自身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摄像技巧外,首先要深化其无剪辑摄像的意识,提前做好摄像准备工作,提高摄像效果。其次要合理运用摄像技巧,在保证画面稳定度的基础上,提高新闻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后要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以此来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个性化作品。
参考文献
[1] 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2023(12):30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