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论文(精选5篇)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师素质低,实践经验缺乏

在我国中职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大多数的较低的。中职学校所聘任的体育教师通常并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现状在私立的中职学校当中比比皆是。没有经过完善学科体系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化体育院校学科教育的,这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将不能够真正的胜任中职院校当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有所欠缺之外,还在学历上有所欠缺。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培养学生的学习不高,但是仅仅聘任专科、本科资质的教师,将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整体任务。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指导,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体育锻炼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反馈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信息的借鉴。这些任务都是低学历的教师团队无法完成的。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相关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整体体育教学系统存在问题,重于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程实践性目的的贯彻。

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的贡献存在不足,而是由于中职院校相对于高等大学院校而言,其所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致使了对中职院校建设经费的拨款不足,最终导致了我国中职院校内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运动场地较小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较差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从而致使了很多中职院校领导层将教师家属楼、停车场设置在院校当中,这些违规事项的发生都对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教学方法、内容的问题

我国整体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其将教学的目的局限在了通过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上。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笔试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说明:第一,我国中职体育教师不能够树立起对待体育教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并没有将改善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作为其授课的主要目标;第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之后都会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现状下,应试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将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内容较为落后事项的存在。

2、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

2.1、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当中的主体,其能够通过自身教学艺术来促使学生被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学生对所教学课程的喜爱,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将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拥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应当重视中职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学,聘任具有相关运动实践经验的退役运动员走入学校开展相关环节的教学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另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学校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等,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中职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人,他们应当肩负起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教育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教学环节的主体力量。

2.2、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制度如金戈铁马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我国市场环境自有化、公开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实质的我国学生教育体制,其拥有着大量的弊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更加重视对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学科,从而到了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众多学科逐渐淡出社会人群的视野。因此,为了改变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发起改革,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努力发挥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向社会大众传递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信号,并号召广大人们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开展以社会为单位,以国家为整体,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另外,除了我国国家政府的努力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今社会,我国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媒体单位也应当努力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积极倡导大家对体育教学引以重视。

3、结论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特点主要有:教育性、游戏性和智力性。

1.1教育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性,所谓教育性就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而体育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正是起到教育的重要依据,在游戏中学生们都会围绕着规则进行游戏,在无形中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能体现出来。

1.2游戏性

体育游戏的本身就是游戏活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要想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光靠老师苦口婆心的心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中如果无法吸引学生,注定体育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健康的体育游戏,这一下就改变了原来的局面,初中生是一群爱玩的群体,有了体育游戏课堂会变的越来越有生机,体育游戏的游戏性帮助体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智力性

所谓的智力性就是初中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能够动脑思考的过程。一个体育游戏的出现,学生们会体现出很高的热情,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配合也会出现,这就需要学生们动脑去思考,在游戏的同学也锻炼了智力。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

2.1激发兴趣

体育游戏本身有一个非常大的特性,那就是娱乐性。所谓娱乐性就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过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入了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发挥着它本身的特性,在那些枯燥的体育课程面前,都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加进了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体育课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2促进心理健康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伴随很多枯燥乏味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在完成这些运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反感、恐惧、害怕等心理。如何克服着些心理成为了排在老师面前的一道坎,必须找寻一条适合教学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游戏进入了教学课堂为老师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体育游戏的出现使课堂不再显得枯燥乏味,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把难度较大的动作也逐渐掌握了,一方面锻炼了技能;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体育游戏对促进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2.3培养团队精神

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主要出现在体育课中,其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体育游戏进行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在教师的安排下一个班级会被安排成几个小集体,小集体的成员都是兴致勃勃的想为小集体取得荣誉,在逐渐的磨合中,小集体的团结性就形成了,这种团结性是学生们自主完成的,这样更能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学生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配合,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初中体育教学对体育游戏的选择

3.1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对于初中体育游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生是一群活泼天真,单纯富有想象力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要想取得他们的喜爱,必须建设富有趣味性体育游戏,这将对体育课的进行和学生们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首先必须以健康向上为基本准则,这将对初中生的思想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就是选择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初中生有着对事物极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所以选择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会大大加大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2要配合教材创编游戏

选择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体育游戏的出现必须配合体育教材,只有体育游戏和体育教材相互关联了才会发挥出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游戏中也会有出现自主性的游戏,对于这些自主性的游戏在选择的时候,虽然没有教材的依据,但是再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作用,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既能为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也能为优秀的体育游戏作为铺垫。还有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体育课的进度和任务进行安排,以便体育游戏能够合理的进行下去。

3.3要符合实际需要

要符合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特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际需要的体育游戏,这样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游戏,这将为初中体育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4、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在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4.1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体育课的教学区别于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体育课的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都会安排准备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帮助学生达到兴奋状态,以便在体育课开始后学生们能健康无损伤的进行下去。一般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一两个健康向上的体育游戏让学生能在游戏中提前预热,为体育课的进行打下基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知识简单的慢跑,围绕操场跑几圈然后在做徒手操,这种简单又乏味的准备活动早就已经淡出了学生们的思想中,所以教师在针对准备活动中往往采取一些新颖的体育游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老鹰抓小鸡、折返跑、接力跑等等,针对女生生理特点选择一下较轻的体育游戏,例如踢毽子、跳绳等等。这些新的体育游戏大大的提高了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质量,为体育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体育课的进行中会出现很多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在面对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面前,学生表现出无奈、枯燥和害怕的心理,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反而大大的降低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一方面改变体育课单一性和重复性,还要在不降低难度的同学克服学生们的害怕心理,老师压力越来越大了,在这种形势下,体育游戏走入了课堂,为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体育游戏把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逐渐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强。例如;在长跑的课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们锻炼身体素质,但是单一的重复的围绕这操场一圈一圈的跑步,很快学生们就对这一项运动失去了兴趣,并产生了反感,教师针对这类的体育课程,老师制订了行的体育游戏,男女混合大接力,不仅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素质还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3在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也是放松整理活动部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上了一节课的学生们放松身体,放松心理,最后结束本堂课,在这个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自己自由活动松松身体,可是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就被否定了,很多学生没有放松的意识,结果体育课的疲劳往往伴随学生很长时间。在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制订了新的体育游戏,主要以幽默、轻松活泼为主,在做体育游戏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放松下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动作或结果的完美,要以放松为目的。例如,打人链和摆图案等,这类游戏能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很快的结束体育课。

5、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旨在为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要兼具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也充分证明了体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中职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缺乏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使得体育课程中没有将职业特色体现出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也难以更好地承担日后的工作,失去体育教学本质意义。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学生适应企业发展一线技术工作,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特色有机结合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特色融合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教师要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要开展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重构体育教学体系,将职业特色融入其中,另外,中职教学规模日渐扩大,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体育教学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和学校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丰富并完善设施建设,例如:扩大活动场地、增加篮球场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职业特色,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中职体育教学,要积极融入职业特色,结合学生年龄等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并围绕着就业方向进行实际教学,有针对性选择体育项目,例如:管工、钳工等职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固定重复用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轻器械体操训练,如:杠铃、哑铃等,在增强四肢力量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减轻职业病。除此之外,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热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改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例如:开展竞赛性体育教学,排球赛,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及能力等选择喜欢的竞赛项目,并将合作方式渗透其中,通过比赛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其参与欲望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标,为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重视体育保健教学,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去”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融入“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基本发展理念,把体育和人的幸福、自由、身心和谐统一、终极价值科学地联系起来,是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1.我国学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

1.1近现代学校体育忽视了人文教育。

无论是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并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兵式体操”,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做文章,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负荷、心率、脉搏曲线;最终出现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无不量脉搏的可笑局面。虽然对体育早就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最终还是陷入了轻前者重后者的境地。

1.2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要求学校体育重视人文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更包括道德层面上的健康。只有在这四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而与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势必要从简单的发展体力的狭隘区域和政治漩涡内走出来,改变以往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狭隘认识,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考虑学校体育,实现以人为本,走向以国家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立体层次。而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实践中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学的偏失。

2.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1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

从教育主体和对象看,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标、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适并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践和体现。

2.2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公共的、基本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并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因为体乃心之基、人之本,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校园文化是由学校人文体育设施、制度、精神在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其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人文体育是校园文化之躯和践行之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能集中而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体现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并且通过这种互动而发展。

2.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广泛,科学教育为依托。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关于认识整体发展的应用科学,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是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和哲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并广泛渗透于自然、社会、人文各学科,从而和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它们为依托利用学校的各种特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2.4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体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人文体育教育实践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迪,领悟体育人文精神,并内化到自身素质中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5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具有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广泛内容和强大的科学教育依托赋予了学校人文体育特有的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使它不仅能育体,而且能育心育人,更能健体、健美、健心、健脑。换言之,它不仅能造就学生的身体基础,还能培养主体意识,完善人格,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化。并且,这种教育优势和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比如,学校人文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学校、团体、组织及个人的荣辱和威望。这就要求参与学生尽力挑战、创新、竞争,从而激发和培养不断挑战自我和人类极限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荣誉感,学会正确面对成败。又如,在人文体育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承担一定的角色,具备一定的职责,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都要和其他成员交往、合作、协调并关注团体的状况,从而“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原则,创造成绩受奖,违反规则受罚,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促使学生形成并完善社会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乃至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等。

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

3.1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人文性。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的目标为: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所以,尊重人性,珍视人格,是人得以发展的前提;调动激发主体性,使之感受到乐趣和树立信心,是人得以发展的最佳途径。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我们从事的这项伟大事业的意义――促使个体“成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目标要具备人文性,也就要求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的基本内涵,即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具体表现在通过体育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在教育中重视人文体育,重视人文体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3.2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局限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支撑,许多受教育者对体育仅限于体育锻炼活动的低层次认识。据有关资料显示,75%的学校只有12%及以下的理论课比例,现行的体育理论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单调、乏味,教材内容简单、笼统,知识陈旧,不切实际。据有关学者在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有42%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近20%的学生表示不爱听,这表明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3.3积极营造人文体育环境氛围。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运动场地、器材等物资设备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感,形成对问题的强烈追求,有利于发现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我们在观念上要改变以往的纯生物学体育观点,全面发展学生,把体育进行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真正为学生个性发展、人格的完善、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体育价值的取向。同时,还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3.4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随着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主知学习理论占主导。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创新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古人云:“教人未见益趣,必不乐学。”因此,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兴趣情感的。我们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契机,改革体育教学目的和手段,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当他们进入社会,学生时期形成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习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目前学校体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当代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要求。

4.2建议。

4.2.1学校体育的教学管理,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方式。

4.2.2学生的人文素质较高,对文化的感知能力极强,对体育文化的接受能力尤其敏锐。学校体育需要大力传播人文体育理念,营造人文体育环境,于无声中体现体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4.2.3学校体育的实践需要以人为本调整体育课程设置,体现“发展体育更关心人本身”的人文体育发展理念。

4.2.4人文体育课程体系突出了人文体育内涵,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昭岗.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2]邹卫国,黄双喜.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J].体育科学研究,2004,(4).

[3]王立忠,庞万灵.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卢伟,林顺治.以人文体育理念探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王春芳.人本主义教学观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

[6]曹佩芳.新时期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

[7]邓霞.对高师体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

[8]胡小明.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

[9]骆勤方.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

[10]李忠杰.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11]谢翔.体育人文内涵[N].中华读书报,2000-11-29.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法学;教学

一、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演变成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按照新的概念组合、链接而形成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向学生迅速的传递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交互共享,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的目的。目前,这一模式在法学教学中已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1、丰富法学教学内容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课堂上,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的知识内容少,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十分有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精神、法律思维和法律头脑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案例,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近几年来,随着立法工作的日益完善,国家颁布实施了一些新的法律,并对旧法律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法学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由于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容量过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由于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还可实现在法理、法条、案情之间进行切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案例视频,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在屏幕的显示效果上也比口述更加规范和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情境,还能让法学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维刺激,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使抽象的法学理论形象化。如:讲《民事诉讼法》中的条件时,就能通过形象地展示案例,插播一段视频,像电影一样将案情中的原告人、被告人、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优化法学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智能化。通过这一平台,实行双向教学,让机器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经常沟通,答疑解惑。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如:《合同法》中的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案情展示后,事先设成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分析,分析对时,有笑脸或礼物等出现,如果分析错了,会有相关的提示信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到手。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是一种高技术的教学活动,为法学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它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紧跟时展的变化,促进教师在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否则,就会面临着被社会的边缘化。教师在接触多媒体法学教学中,可以加深对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法律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的法律信息。同时,也提高了自身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培养了刻苦研究精神与谦虚谨慎的学风。另外,多媒体技术对获取信息有快捷性和信息的长期保存性,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省出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法律知识,探索新的法学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5、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技术和功能的充分利用,能使无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复制性,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采众家之长,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特别是平台软件的利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校的教学实践成本。

二、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不足目前,法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全球化、多样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1、形式大于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求,所做的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使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法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在进行逻辑判断、推理的过程中,视频、图片过多,会喧宾夺主,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2、课件制作简单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教学,但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基本上是电子讲义,黑板搬家,把所讲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或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界面与流程过于单调,没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

3、案例选取粗糙法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案例的使用量较大,有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冲淡了教学内容,丢了西瓜捡芝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难度过大,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难以当堂消化理解。

三、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应当注意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尚需要对多媒体法学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只有不断完善,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法学教学的先进作用。笔者根据承担多媒体法学教学任务的实践,认为在法学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教学设计教师要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因为教学设计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关键元素。每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必须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教材为依据,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法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和有关层面做出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策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构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2、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明确所承担课程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本身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法治奠定基础。具体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法律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必须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

3、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法、诊所教学法等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以模拟法庭法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向每一个参加者介绍案情,有的案情比较复杂,为了使学生明确案情,教师还要对关键人物和情节进行板书。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网上可以提供案情以及真实法庭开庭的视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角色查找案情,还可以重复收看,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吃透案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动画、图片、录音、录像等展示法庭的现场及相关的观点及证据,通过相关链接查找相关的法理知识、条文和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扮演相关角色的同时学到相关的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法学教师应当从实现教学目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和精心设计,正确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法学教学中的先进作用,以适应正在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

[2]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1).

[3]毛清芳.法学多媒体教学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郑丽华,李正栓,潘炳信.在远程教学中运用关键教学设计元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