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伍政策(精选5篇)
大学生入伍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
一、研究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战略意义
从我军队的现阶段部队兵员的情况来看,是初中文凭为主,高中、职高、大学文凭为辅的结构。每年应征的青年文化程度是高校落选的部分青年。低素质的兵员是难以掌握先进的高科技武器装备技术,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战争。军队现代化建设绝不是高新技术装备加兵员的数量,二是先进武器装备与高素质人才的有机结合。为了改变军队官兵的文化素质全面征集在校大学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现状
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根本上就是人才的差距。不仅是现役军官学历差距较大,士兵和士官的学历差距更大。如果我不下定决心在人才建设上取得大的突破,就很难在激烈的世界军事竞争中赢得主动。
因此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所以,在各方的不断推动之下,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形势良好。
首先,国家给予应征入伍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为了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国家给予入伍大学生相应的学费补偿、给予入伍大学生单独报考公安司法部门的机会以及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等一系列政策,促使高校大学生积极地进入到部队之中承担自己的义务。
其次,学校也给大学生应征入伍提供了各种便利。在大学生应征入伍之前,学校积极地开展征兵宣传,并且在学生应征入伍过程中给予各种便利,而且在学生退伍之后,积极安排其正常上课、补偿学费和学费资助、保留学籍等一系列便利,都使得学生入伍没有后顾之忧,进而积极地加入军队。
最后,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都支持高校大学生入伍。国家对应征入伍的学生家属也有相应的政策补贴,学生家属一方面对学生抱有当兵报效祖国出人头地的想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军队的历练可以更加成熟。
三、学生积极应征入伍的原因分析
1.报考军校,建功立业
军队是所学校,很多的人才就是在军队这所学校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很多高校大学生从小就向往着当军人,上军校,立志从戎的理想。特别是很多因视力问题,伤疤等问题不能圆军队梦的大学生。
2.实现曲线就业或者继续深造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就业压力太大,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很难找到合乎心意的工作,比如像一些感觉自己专业不好的大学生想通过改变专业来改变自己的未来就业道路。由于应征入伍有很多便利,比如通过当兵谋取就业资本、入党也有优惠、考研考公务员都有加分政策。
3.当兵待遇、新优惠政策的吸引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读书和入伍两不耽误,这激励了大学生去入伍。从2009年7月起,我国军队士兵待遇大幅度提高,应征的高校大学生在其正常退伍时,国家再给予一次性助学补助费1万元。2009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规定从2009年起,国家对应征入伍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除此以外大学生入伍还享有优先参军、优先选拔使用、考研升学优惠、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就业安置优惠、大学生入伍奖励金等多项优惠政策。
四、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军队向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转折,但是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大学生面对严格化军队生活存在一系列问题。
1.在校大学生参军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整天想着如何投机取巧,没有考虑过社会和国家利益。当今社会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越来越好,父母也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导致现代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离开而接受军队生活的历练。
2.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够高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之爱国主义教育的放松,当代青年人更注重“死读书”考到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追求“实惠”的意识增强。学校方面也大大减少学生的业余锻炼时间,因此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相比以前存在较大的退步。数据显示报名应征进站体检人数近年来逐年降低。主要表现在视力较差、听力偏低和患有其他疾病等。
3.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是各个地区都有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较好,比如我们镇江地区,对于复原回校复学的大学生每人给予20000元的助学金,个别省市还要更高,但有些地区则一分都没有。
五、对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第一,要进一步调整征集条件,放宽身体条件。由于每年报名应征学生的体检合格率都很低,有很多学生很想报名,但由于自己视力不符合要求就放弃了。因此,为了更多地征集高校大学生,提高我国军队的科技文化含量,建议国家放宽身体条件,比如视力、身高、体重等方面条件均可适当放宽。
第二、改善优抚安置方法。根据有些省的现行政策,被批准入伍的高校大学生归为学校所在地征集任务,但却由其入学前的户口所在地负责优抚安置。这样造成了新的兵役负担不平衡不合理。我认为,被批准入伍的高校大学生归为学校所在地征集任务应由学校所在地负责,以体现征集任务与优抚责任的统一。
2.做好高校大学生入伍及复学后的学籍管理工作
调整征兵时间或调整高校招生时间。目前普通高校招生绝大多数是在每年的秋天进行,成人高校和小部分普通高校招生是在每年的春天进行。为适应部队冬季征兵时间,解决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在完成学业和入伍之间的矛盾,建议将普通学校招生时间都调整到每年的春季进行。
结 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 军队建设进入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建立和完善新的可行的高校大学生征兵制度势在必行。
大学生入伍政策范文第2篇
一是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实际需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计划,专门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招生。专项计划规模控制在5000人以内,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内单列下达。
二是将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服兵役情况纳入推免生遴选指标体系。鼓励有关高校在制定本校推免生遴选办法时,将在校期间服兵役情况纳入推免生遴选指标体系。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人员,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的可免试(指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是将考研加分范围扩大至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退役人员在继续实行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后按规定享受加分政策的基础上,允许普通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本科学业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是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升本实行招生计划单列。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高职学业后参加普通本科专升本考试,实行计划单列,录取比例在现行30%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具体比例由各省份根据本地实际和报名情况确定。
五是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附寄应征入伍优惠政策。高校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附寄应征入伍宣传单,宣传单主要内容包括优惠政策概要、报名流程指南、学籍注册要求等。
大学生入伍政策范文第3篇
一、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如今的时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的时代主题也多了创新这一命题。加之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当今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鉴于如此的情况,国家必然对高职院校政工队伍建设提出新的需求与要求:那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同时,政工队伍同时肩负着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任务,这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处于人生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正在各方面发展的巅峰,在注重其文化知识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人格、道德、个性化的发展,而在这样一条学习发展的道路上,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惑与茫然,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政工队伍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劝诫与引导。
2.促进校园建设的需要。随着如今高校的扩招,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及运作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改革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如何保证学生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以及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问题是学校稳定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政工队伍如何作出相对应的,主动的转变,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在教育体系下的位置与工作定位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加上,高校环境是活跃的、起伏的、富有青春活力的,也就决定了这里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因此更加需要合格的政工队伍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以确保校园长期、健康发展。
3.坚持和谐社会办学方向的需要。最后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与孵育基地。对于学校来说,担负着学生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任务,在学生以后的发展上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高校政工队伍更是当中的领航者,有着带领、组织、协调的作用,是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专业人才,特殊人才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政工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坚持和谐社会办学方向的客观需求。
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不够重视。由于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基数规模与基础建设,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竞争极端激烈的情况下进行完备的政工队伍建设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因此在部分领导层眼中,思想政治与素质建设相比较短期之内有回报,投入产出比较高的问题,会不受到重视,他们更愿意将精力与投入放在更关乎学校发展的问题上,因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工队伍建设的缓慢。
2.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相关的学习培训不够,培训资源的缺失,造成了政工队伍的素质提升缓慢。其次,由于目前在相关教育领域,政工队伍的地位相对较低,使得一部分加入政工队伍的人员在起初都是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这个职业。职业吸引力不高也造成了政工队伍中很多人数都是凑的,也就导致了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合理的情况。
3.不稳定因素多。同时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造成了政工队伍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不是党员的,新分配的成员等居多,造成了成分的复杂。再加上由于在选择职业的初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系统的职业规划,部分素质上佳的成员在进入政工队伍后也容易思想准备不足,思想不稳定,甚至有人刚进入岗位便开始另谋他途,使其缺乏类似于教师队伍一般专业化的程度。另外,领导的不重视、不尊重,使得政工工作在校园工作体系里变成了一个被放在协调的位置上的工作。随意地调整,挤占政工队伍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与工作开展,也就加剧了该职业的不稳定。
4.政工与学生人数增长不匹配。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扩招情况已不可避免,每一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依据我国关于政工队伍数量与学生数量的相关规定,政工队伍人员的需求也就随之日益增长。而根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的政工数量远远及不上校园的需求,也就无法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
三、关于培训的若干策略
1.建设干部队伍。首先,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做到重视,将政工队伍素质的培养列入学校长期规划当中。加强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全面规划与全面推行,认真建立好宏观的目标,从全局上明确。并把握整个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指标。再建立起一支强而有力的政工干部团队,严格把关,原则上要求人员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从根本上保证其团队的素质与能力,确保其执行力与执行度,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并由学校统一领导,全面管理。
2.组建高素质队伍。高职院校政工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思想政治,这也决定了在选拔过程中,必须严把关、高标准,把政治思想素质置于第一位来考量,不能空洞地设立标准,不切实际地设立考核制度。要把那些有思想觉悟,态度明确,为人师表,立场坚定,热爱政工工作,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的,有明确职业规划的人安排进政工队伍中。还要尽量使队伍中,高学历职工与低学历职工,新晋职工和老职工的结构合理,使队伍内部产生良性竞争,互相促进,合理运用人才资源,使队伍在工作中集体进步,产生自行培育人才的机制。
3.建立保障体系。相关队伍建立后,同样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制度和职工福利制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全校支持,全校保障。坚持各级管理系统自上而下沟通紧密,以人为本,形成一个覆盖全校园,各层级的行之有效的政工工作网络。
大学生入伍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师队伍 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策观、形势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探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人格修养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对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状况,我们对教师状况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0份,有效问卷194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召开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会,获取相关资料。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
1.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581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30%,有1008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2%,有251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讲课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3%,还有97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评价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的满意情况,有454人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25%,有1019人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6%,有255人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4%,95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选择对教师教学内容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同学的主要原因是(此题为多项选择),有17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143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有13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刻;此外,还有117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观点不够鲜明。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够深刻、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表示不满意,《形势与政策》课仅仅把形势讲清楚是什么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信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用知识与智慧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3.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的分析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收获与帮助是积极的(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有1340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内外形势;有1045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使他们对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大帮助;有814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有729人认为提高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622人认为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在调查中有近18%~19%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备课不够认真表示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并希望能够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形势政策分析与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缺乏革新,教师教学态度还不够认真、教学备课投入时间较短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水平,从而也就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学生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与师资队伍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的分析
1.教师队伍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很少,数量有限,而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结构失调不利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师骨干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数量少对于深入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关课题的研究极为不利,难以找到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与发展。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兼职居多,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专职教师较少,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处于一种“少、散、杂”的状态。这种较为松散的师资队伍结构会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研究的欠缺,容易出现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局面,对于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功能、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缺乏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缺少学科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本身有着繁忙复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安心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系统研究与学习。加之“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教师理解、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高需求,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水平和理论功底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积累教学素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这种现状很难使他们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准备教材,安心备课,难免会造成上课准备不足,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呆板,综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了教学内容。
3.教师队伍综合地位不高,教师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对该课程思想上不重视,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上流于形式,课程开设不能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课程管理较为松散,上课时间、地点与上课形式随意性较大;课程专业方向缺少明确性和稳定性,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学生选课与对教师的评教考核等没有纳入到学校教务系统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深了对“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误区,不仅在大学生眼中看来,“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公共课、专业课,就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人员也会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规范、“完整意义”上的课程。这些势必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整体地位,并使其在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及个人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精品课程等方面缺乏优势,影响整个队伍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关系着能否培养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拥有较高教学业务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发展,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要强化制度建设,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学生工作部组织模式,即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管,通过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来授课,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党委宣传部组织模式,即以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为主管负责单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聘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考核;三是学院组织模式,即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负责,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各学院辅导员都纳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中来,成为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师群体。不论那种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并配备专业背景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健全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要帮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历深造、课题申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上课教师的积极性。辅导员实行双重晋升机制,学校应专门成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使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辅导员上课要建立授课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网评制度、严格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
2.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健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优势与特点,不同年龄结构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梯队,实现教师之间信息资源优势共享,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是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与综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教学内容设计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单靠专职教师很难完全胜任这项复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校外资深学者、教授的力量,不断充实兼职教师的队伍,集中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包括国家各大部委的科研机构,军事院校及著名高校等有关单位从事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以及国际问题等专家学者及充分发挥校内各级领导的作用,并建立校院二级领导的讲课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互补性强的特点,形成优势。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作用,建立《资料库》。《资料库》包括:和“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有关的中央文件,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争论;学生网络的重点互动的问题;各种不同版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以及专家学者的讲话稿和光盘等。从而做到了课程资料丰富、时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性强;通过课前研究与集体备课环节增强了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
第三,充分抓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同的特点,建立《专题库》。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经济论坛,时事热点,“三农”问题,,教学改革,国际问题等等。针对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讲授,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开课量大,时效性强,集中度高,内容丰富,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学问渊博,见识深远,对各类时政熟练掌握的教师才能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相比之下,课程的要求与教师素质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为此,要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与学术交流工作,积极输送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如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讨会,学校搭建平台,通过申报课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研究;资历较深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开展业务交流。高校每年要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经验,校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要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与时俱进,敢于面对现实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敢于面对学生关注的自身发展问题,有知难而上的勇气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不断修养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个人魅力与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师生学习与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入伍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资助工作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C-0078-02
随着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逐渐凸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问题,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发挥着特殊的育人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的需要,因而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水平。
一、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队伍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2006年秋季开学前,各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 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然而,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发现,部分综合性大学、本科院校最多有2 位专门负责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而这些高校在校生几乎都是2~3万人左右;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专科学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基本上是1名负责全校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个别高校甚至没有专职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院系的资助工作更是不容乐观,基本上是由辅导员兼任,或是临时指派学生干事兼任。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校―院系―班级”三级资助工作队伍,队伍人员缺位严重。此外,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琐碎繁多,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受理、发放、贷后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复查核实、贫困生档案管理;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管理;勤工助学管理;特殊困难补助发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大学生征兵入伍、退役、复学补偿,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就业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几乎涉及学生资金的工作,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参保、催收学费、一些日常学生工作等也都纳入资助工作范畴,可见资助工作比较繁重。
(二)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高校教育中主要向教学、科研倾斜,在进行各种人才招聘引进、进修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政策都会优先考虑教学和科研人员,而像一般的行政人员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在这些方面则往往无政策倾斜。许多高校认为行政人员工作简单,技术性不强,谁都能胜任,更有部分高校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就是简单的奖助学金的评比、发放,而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性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对其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加上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少、职称( 职务)低,使得他们的收入福利待遇远低于其他同级教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导致部分资助工作人员把资助工作作为跳板,有机会便换岗或调离岗位,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三)业务不精,创新意识不够。由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较强,需要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要非常熟悉国家、省市区及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要求,还要熟悉并熟练掌握所有资助政策及操作流程,因此,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资助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然而,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工作量来看,不但内容多而且非常烦琐,并且由于我国高校目前资助工作机制基本上都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全校的资助工作外,还要承担学生工作处的其他事务性工作,例如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管理等一些烦琐的工作,这些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再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业务,深入思考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因此,资助工作队伍在工作方法、方式上创新意识不够,大部分工作还是停留在应付上级布置和落实中,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工作压力大,岗位吸引力不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强,刚性要求多,操作程序复杂,任务完成时间节点明确,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材料的收集、审核、汇总、公示、上报,而且还要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每项资助工作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经济利益,影响面广。资助工作人员备感压力巨大,精神高度紧张。另外,由于资助工作任务繁重,内容琐碎,基本上都是收集、审核、复查材料、数据录入等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周而复始,加上高校领导对资助工作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认为资助工作是一般事务性工作,谁都可以胜任,久而久之,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被消耗殆尽,加上地位、待遇低,岗位难留住人,缺乏吸引力。
二、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有偏差。目前在高校中,所有工作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高校管理层心中,教学和科研无疑是学校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许多高校管理层存在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对资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学生资助工作不重要,学生资助工作就是简单的评选、发放国家各类奖助学金,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其次,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角色的认知不准确。把学生资助工作看做一种短期或临时职业,而不是可以让人终生从事的职业。而许多资助工作人员因为学校不重视等各方面原因,一旦有好的岗位或去处便换岗或流向其他行业。上述因素制约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从事资助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基本是职称( 职务)低、工作年限短的老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繁重,每一项内容都与学生利益有关,一旦工作出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高校对资助工作队伍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的待遇与工作量严重不符,甚至很多高校都没有相应的政策,导致资助工作人员对职业的期望大大降低,发展空间上也没有保障。
(三)资助队伍建设缺乏长远性、规范性、制度性。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强调,各高校必须成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水平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重视不够,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缺乏长远性、规范性、制度化。一些高校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对于要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成什么样的队伍,如何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如何保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生机与活力,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等缺乏长远的规划,致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素质、高校学生资助队伍的稳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出现不少问题。
三、对策
(一)加强领导,按要求配足资助队伍人员。领导重视是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中各系措施的提前和基础,是保障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管理层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配齐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这是确保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保障。
(二)建立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是适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客观上要求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资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展开,才能确保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职业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队伍素质是关键因素。高校在对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选聘、使用、培养和提拔中,要挑选一批在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善沟通、有爱心、能吃苦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纳入到资助队伍中去,并注重资助工作队伍人才的梯队培养,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专业素质。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知识欠缺、创新意识差的现状,必须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教育,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资助工作的业务知识。通过组织校内各学院系业务学习、座谈等形式系统学习资助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操作方法等,从而使资助工作队伍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宽,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高效完成资助工作提供保障。
(四)健全激励机制,提高队伍积极性。要提高高校资助队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国家和高校应在资金、配套服务、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资助工作队伍相应的激励。应给予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支配权,在保证资助额度与资助比例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资助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提取部分收益适当给予管理者和一线专职人员奖励,以提高其对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分配制度和干部提拔任免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他们的工资待遇、晋级、评聘职称等问题,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这项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6(12)
[2]宋时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面临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2023(3)
[3]孙巍巍,龚利明.构建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07(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