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推荐(精选30篇)
阅读文章推荐(精选30篇)
指引我的灯塔
文/康乔华
在基层乡镇工作的时间久了,有时会觉得生活变得有些枯燥、单调和乏味。这种感觉,对于在公平山乡工作的我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山乡离我在农村的九屋老家较远,乘车来回跑一趟需花上两个多小时,每个星期如果不用加班,除了周末顺利回到家休息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山乡里度过的。在山乡这段时间,尽管工作繁锁、烦恼和焦躁,但我却因书籍或阅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我感受到更多的阅读快乐,仿佛找到了人生前进的灯塔。
山乡工作的环境是艰苦的,我所住的地方就是原先乡里的老计生楼改建成的职工住宿楼。据说我现在所住在一楼的那间宿舍是计生站曾经的办公室,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记得来山乡报到的那天,我提着一摞用麻绳捆好的书走进这个房间,房间里唯一的床和桌子成了我摆放书籍的地方。这些书大多是我从老家书房精挑细选来的,有鲁迅的《野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塞格林的《麦田的守望者》、铁凝的《村路带我回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等许多国内外作家的着作。在这里,宿舍同时成了书房。人在房间,抬头是书,低头是书,左右四周还是书,于是我不由自主地驶进了书的海洋。
有人曾说,书是有命的。这些书在山乡里与我相依相伴,也算与我有了同一个归宿。虽然,独自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山区工作,内心有时会油然产生莫名的孤独感。但看到房间里这些与我朝夕相伴的书时,像是遇到了良师益友,感到莫大的喜悦。可以说,我的人生志趣、心路轨迹都因这些书发生了变化。当我劳累了一天,从工作岗位上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这一方陋室,环顾房间那些书时,我的心灵忽然就有了依靠的感觉。于是,我开始独坐在桌前,泡上一杯清茶,随意地从书桌上拿起书进行阅读,我的心就此安定下来。我的思绪便会随着书中情节或人物事件一点点融入进去,竟然就情不自禁地与作者共同品味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我幸福地浸在书的意境与回味里,往往读着读着,茶已凉透却忘记喝,一天工作的劳累早以悄然逸去,留下的是思绪的欢快和清新。这时,我的肉身也会因某些时刻的深入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在山乡呆久了,我还特别喜欢那种在乡间蛙声中读书的感觉,蛙声如雨,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蛙声,像密密麻麻的农事。晚归的农人,把农事一搁,温上一壶浊酒,沉浸在有滋有味的日子中。我很向往这样的农家生活,在工作之外,我常常学着山乡里的农人,把手头的杂事交给白天,坐下来,安静地翻动书本,让密密麻麻的文字像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在昏黄的灯光下游动,“蛙声十里出清泉”。这时,或许整个山乡的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了。
山乡的时间是闲适的,读书使这种闲适增添了灵性。在这种灵性的生活中,我平时除了阅读自己房间里的书外,还常常到圩街上开的一家租书店里逛,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花些零用钱租一些书回来,细细翻阅。在山乡陆续认识了一些爱读书的朋友之后,只要得知他们家里经常有新书买回来,我都会经常去拜访。随便找个什么借口打个招呼,然后就坐在人家家里看书。常常看到了饭点,自己还浑然不觉。有时,人家干脆把书借给我,让我拿回家看,等看完之后再还回来。书里的豪侠江湖、情真意切、成长感悟填满了我的山乡生活,支撑着我坚定地一路前行。就这样,在阅读与现实之间,我的生活又因书籍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对书籍的品味和领会充实了我平凡的生活。在山乡,我的人生与阅读同行,尽管自己的阅读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无法和老师相比,但聊以自慰的是我始终对书不离不弃。因此,我每次出门远行,除了带够足够的衣服,就是带书。坐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像是坐在摇篮里,字在纸张上飞,车厢在铁轨上飞,眼神在车窗外的田野上飞,真的是很惬意的。还有,我平时周末回九屋老家,从山乡车站开始坐汽车到达那里,需要花很长时间。在车上的时间特别难熬,尤其是遇到交通堵塞,心里就更加焦躁。这时倘若有一本好书在手中,便能瞬间度过漫长时光。在汽车上读书,只要真的读进去,就能旁若无人,就像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一样,任何躁声都不可能干扰我的情绪。于是可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把我的身心内外调理得熨熨帖帖的。我每天向书房里摆放的书籍行着注目礼,这是我对书籍和文字的一种感恩,一种敬意。
书,真的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走向。我的眼界在开阔,精神在成长,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在加深。我是热爱生命的人,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尘世里,是书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我,它能让我随时保持平和、宽松的心态,去感受生活。
书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
文/龚光程
马克·吐温曾说:“有好朋友、好书、没有良心上的责备,这就是幸福人生。”老马的这个观点我一直奉为圭臬。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我仅上过10年学堂,在艰难困苦中,书一直是我的希望之灯,我从阅读中走出人生的暗夜,获得了今天这份安稳的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的年代。我刚读初中。与现在的学生相比,学习轻松许多;但可读之书,除了课本别无他物。饥渴的我们每天都在四处搜寻课外书,偶得一本,必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时书虽不像现在这样昂贵,买一本300页的书不过六七块钱,但那已经是我在校半个月的生活费了,买书看,那只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梦想。一次进城,见大佛洞旁边的梧桐树下有一辆架子车,上面挂满图书,旁边摆着几条长凳,那时候还没有撵摊的城管,十余老少坐在那里看书,神态甚为享受。我心中大喜,走到架子旁下欲取书看,一老者近身道:“小鬼,两角钱看一次!”原来这是一家专事租书的摊点。忙问:“可以看好久?”答:“可以看一天。”搜遍全身口袋,竟然找出两角。于是交钱看书,却苦于读者众而无凳可坐,只得行蹲读之法。
自此之后,一有机会就去那儿看书,也不拘何书。大约一个月后的周末,仍旧去那看书,交上两毛钱,摘下书。见有空凳子便坐下了,却被老板客气地叫住了:“坐位子要三毛。”有这种事?我这才察觉新老板的不同;但似乎又无理可讲。摸遍身上的包包,就是没有多余的一毛板凳钱!只得又蹲着看,反正是练熟了这种姿势的。过了些时辰,着得脚踝酸痛,便立而读之,如此反复变换,居然坚持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傍晚回去时走路显得踉踉跄跄的。
弹指一挥间,二十作年过去了,我一直保持着闲暇阅读的习惯,阅读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工作之余,一壶清茶,一卷在手,茶香盈室,书面轻翻,心旌微摇。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天,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三更有梦书当枕”,书香盈鼻入梦来,这是何等的惬意。
传播学者麦克鲁连认为:“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说得对极了,我们的眼睛无法阅遍世界,看尽人间,但是,通过读书,我们就可以在方寸之地,立即扩大原有的经验空间、精神空间、想象空间与美感空间。会使你心驰神飞,奇思遐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朝谒秦皇汉武,幕访孔孟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赏三秋桂子,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南可踯躅于江春雨巷……
梁实秋说:“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探险家利文斯顿在非洲各部落旅行时,只要有空闲,总不忘记打开手边的书来阅读,而且常常一读就是好几个钟头。
部落居民都觉得莫名其妙,以为那些“白纸黑字的怪物”里,一定藏着什么神秘的“好东西”,不然,利文斯顿怎么会如此痴迷其中。
有一天,趁利文斯顿不在的时候,几个部落居民便偷偷地溜进他的住处,把书页撕下来,放进嘴里咀嚼后吞下去。
这些部落居民吃书是因为他们的环境里没有书,心里全无“书”的概念!更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书的世界里,却不去读书。假如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没有可以引发我们“阅读”的冲动,或者,对再美好再亲近的书,我们都失去了“阅读”它们的本事,那么,活着,就少了许多灵魂悸动的快乐!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书把人类引导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远方,去共进一场精神的盛宴。有人认为,读书的三重境界,一为读得知识,长学问,从而高雅;二为感悟世界,增智慧,变得聪明;三为修炼人品,提高境界,充实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够兼济天下,但我们一定能够独善其身。
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智慧于止
文/黎武静
“止”是一个有智慧的字。而《古文观止》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因为它将许多的精华集订成册,目不暇接地呈现给你看。
有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止”的智慧,《大学》里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原本并不能领会它的佳处,缤纷世界流光溢彩,贪恋痴迷当然多多益善。然而当我在图书馆沉迷欲醉时才发现,止原来是一种我求之未得的智慧。
有人说一生读不了三千本书,或许说得太过仓促。世事无绝对,一目十行者也许一生囫囵吞枣也能吞得许多书,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阅读,也许远远不止三千。然而,我们一生中有价值的阅读,其实又有多少?有多少书籍是可以为我们照亮灵魂的花园,有多少书籍是可以激起我们深沉的思考?
当站在时间的桥上,看它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便知即使极速奔驰,也追不过时间的脚步。有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便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毕竟,每一段时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时间的总数值之内,那些无效用无价值的阅读占去的时间,侵占了更美好的阅读的可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句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分辩美的眼睛。我们读许多年的书,懂得分辨好书与不好的书,便是最大的收获。在图书馆的丛林里,一眼望去,整排整排的书架里,单看那些书脊上的简短文字,便能猜出这本书将要揭开的未知旅程,待到看清封面与扉页,它的阅读轮廓已经若隐若现。
伏尔泰慨叹于图书馆的广博与芜杂,他说,“图书馆是真理与谬误的宝库”,而狄德罗和他的意思差不多,“我们这些巨大的图书馆,是才华成品和文字垃圾的共同汇集地。”
物以稀为贵。凿壁借光、读遍京城书坊注定了是属于古时的传奇,当文字从甲骨、金石、巾帛、纸张发展到电子格式,载体越来越方便易得,信息量越来越繁杂庞巨,我们该怎样面对?要学会在书山乱径间止步。
我常常在图书馆前迷惑,像站在一所庞大的迷宫面前。我阅读的速度追不上它扩张的速度,在这漫无止境的乐土,选择和舍弃某些不必要的阅读,也许才是求索的关键。
未必人人要做训诂方家,皓首穷经。除却那些为工作的专业阅读,在生活的余暇里,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们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挚爱书单,某些带着偏爱的目录。尽情任性,读自己爱读的那一部分,凭着感觉渐次地读下去,在时间上的前后缓急,无意间便做出了选择。
“止”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时间有限,图书馆无限。
阅读那些事儿
文/谯徵
经常有朋友让我推荐书籍,因此,我也常跟别人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真正开始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应该是高中,只因小学和初中都在农村,家庭经济拮据,阅读的书籍屈指可数。自从我考到城里读高中,偶然间在报纸副刊发表一篇“作文”后,阅读的火焰由此点燃,并熊熊燃烧,“烧遍”我高中生涯的大部分时光。
毕竟,高中尚且属于中国教育中的“积淀”期,无数寒门学子为“跨龙门”而埋头苦读默默积蓄力量。我自然称不上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有一颗无拘无束的闲心,喜欢读读书,看看报,写写文章。如今回过头来看,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逍遥自在,甚至比后来的大学时光还要值得怀念。
那时,学生每天清晨6时起床(当然也有早行人),刷牙洗脸后,就匆匆赶去食堂就餐,而我则在去食堂的途中,拐向图书馆。图书馆每日收两次报纸,早晨是本地市党报,中午是学校征订的上级部门报刊。早晨,送报员来到学校,图书馆还没开门,就直接把几十份报纸放在门口,此举实实在在便宜了我。我从那里顺手捎带一份报纸,带进食堂,左手拿报纸,右手持筷子,边吃边看,假若意犹未尽,就干脆带回教室,课下接着再看。大课间时,我再跑到图书馆去拿一些“重量级”报纸,趁没事儿的时候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国家级刊物成为我课桌抽屉里的“常客”。
我在高中读书时,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一些散文,加入省作家协会,也被冠以“作家”的名号。实际上,这真不是我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知作品水平不高,质量有限,写作之路遥无期。但是,倘若冠我以“阅读报纸达人”的虚名,我或许十分高兴。我敢说句不惭的话,当时学校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能比我阅读和了解报纸更透彻的人为数不多。以当地党报为例,报纸每周出版期数、版面设置甚至每版的责任编辑我都了然于胸。熟悉之后,我也开始为他们写稿,副刊散文、新闻通讯都有涉猎,百余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还成为一些杂志和报纸的特约校园记者。
考进大学后,我读的是音乐学(师范)专业,可居然“恶习难改”,闲来无事依旧热爱舞文弄墨,读书看报,课余为学院和校报撰写新闻稿。由于有一定经验和积累,二年级时,我已负责音乐学院所有学生新闻稿件的初审工作。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相关学院举办的一次新闻竞赛中,我采写的退伍军人的新闻通讯作品竟然获得仅有的一篇一等奖。新闻系主任电话告知时,还特别询问我“是否是音乐学院学生”“新闻作品是否原创”,我都肯定答复。后来,学校在近两万名学生中评选五位学生个人或团队为“五四青年奖章”,我因写作方面的特长而名列其中。其时,我内心非常平静,因为我深知,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只不过是我坚持阅读写作,而带来的馈赠品罢了。
关于阅读的那些事儿,细细咀嚼起来,甚至有种唇齿留香的意味。在这个繁华的社会中,静下心来阅读者难能可贵。我们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享受孤独,珍惜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时光。
读书
文/和文萍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尽情地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们的品德、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面的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着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出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可以使我们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可以使我们看到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散文可以使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可以使我们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朋友,都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感悟人生,将会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旅程。
书是一盏明亮的灯,它可以照亮你前进的路;书是一座坚固的桥,它可接通彼此的岸;书是帆,它可推动人生的船。书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天使与魔鬼,什么是鲜花与毒草。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所谓读书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
刚翻看到的一篇2009年的阅读心得
文/情系月光下
今天是年后开工第四天,大门口门可罗雀,静寂的楼道依然罕有人迹,我又一次抓紧这宝贵的空闲,网络大师的文字组合体,今天继续领略“北大醉侠”孔和尚--孔庆东老师的天马行空,偾事忌俗。
孔和尚(孔教授希望你看到了不要有想法,因为和你相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这么熟悉小生就不必过多见外)的一本《独立韩秋》不知各位是否已阅,我这几天正在拜读,十分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大有集中华学问之博才的趋势,驾驭文字犹如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绝世武学,铿锵有力,不拘一格,形似飘逸,神正其中,而且一击中的,领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套用另一位粉丝的成文:孔氏文章无所不包,上至将相宿儒,下至抄手油饼;大至国粹弘扬奥运盛世,小则灭蝇之技国庆照片,不仅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而且酣畅淋漓韵味深长!
《独立韩秋》中有一篇文章,“韩国人的革命精神”,讲的是关于韩国人在经历日本鬼子半个世纪的统治,又成为冷战的牺牲品被一刀两断,再遇国内军事独裁后,始终没有放弃斗争,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光,他们一直坚毅的昂首挺胸,有一说一。韩国大学生为了学费问题,大搞旷日持久的学潮,搭帐篷,露天集会,激情演讲,最终捍卫了民主的本意。我着实佩服韩国人那种遭遇不公后,立即可以奋起抗争,引爆与生具来却不显山露水的革命斗志。又想到之前韩国民众为了向日本当年在韩迫使妇女充军做慰安妇讨要说法时,一名愤怒之极的纯爷们挥刀断指,这需要何等勇气,而蕴涵其中的更是韩国民众那满腔的爱国真情,让远隔万里之外的我也能嗅到大韩民族浑身上下的血气!也许有人说韩国人记仇,都是上一辈的事了有必要这么动真格的嘛!我说有!这些举动看似过激,实则让世人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似乎曲解了革命的含义,也许是舆论导向更加偏重于历史的缘故,使革命一词远离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与时具进的,不只是在解放前为了打鬼子才用得上,现在更是需要这种斗志,这种意识。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真理是在斗争中被激活!而现在,太多人只能通过隐蔽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疏泻积聚的怨气。孔和尚说的好:现实的情形是,我们太注重自我。为了自己极其卑微的生存,放弃了太多的真理!丧失了革命精神,民主自由也好,经济发达也好都是不可能顺利到来的!
想起亮剑里的云龙兄,他总结军队的军魂就是一种亮剑精神,我觉得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剑,而是真理赋予每个人的尚方宝剑,斩妖除魔,刀光剑影之后换来的是开天辟地的新世界。唤醒灵魂,勇于亮剑!
阅读幸福
文/王贞虎
作家余秋雨曾说:“众生喧哗,生命因阅读而宁静”。在3C产品无所不在的世界,吸收的信息是耸动、片面的!无形中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乐趣,和深思的能量。
为重拾手握纸本的乐趣,放假期间,一杯香醇的咖啡伴着我遨游于书林书香中,在阅读的世界里,获得满满的启发和灵感;那份喜悦与美好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
“长得漂亮是父母给的优势,活得漂亮才是自己的本事!”没错!虽然没有漂亮的脸蛋,但也要感恩父母赐予我们健康的身体,善用此生,为我们活出亮丽的人生。
“想成为富人,就得开始努力追求自我成长。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听一场有教育性或启发性的演讲。学习报告一堂关于个人成长或专业训练课程。开始累积自己的知识和自信。”我不想成为富人,因为那对我太遥远,我只想成为“心富之人”,天天好好的享受阅读、听讲、赏演、学习、运动……,就能让我成为心灵上最富足的人。
王品集团创办人戴胜益先生是个非常特别的人,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戴董的创意常来自天马行空的灵感,然而,灵感常常稍纵即逝,戴董如何抓住灵感的尾巴?
戴董外出时在口袋必备一枝笔,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灵感。早晚各泡澡半小时,每天走一万步。为寻思灵感,没有纸笔就打电话给自己用录音的方式。
这是多棒!多平易近人的方法!你我也可以学习他生活的态度及健康的自我管理。如果能好好运用手机,它也能帮我们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沉醉在阅读的喜悦中,让我获得心灵上满满的幸福。
我因阅读而美好,也因美好而阅读!
读书深处意气平
文/旦永元
在阅读时,我讲求一种意境,尤其是在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时,我会用红色笔在书上做若干记号,画一些杠杠、做一些眉批之类,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有时还会将自己认为书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折上,方便以后翻开记得那个最出彩的段落与句子,而那些已然发黄、颇有年代感的书籍纸张,则记下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和成长。
如今刷屏时代的阅读,阅读之后这些弥足珍贵的遗存和痕迹却全然不见了,阅读没有了记忆,找不到阅读纸质书时的那种意境和感觉。而且我个人的读书习惯是,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不去读书:一是心境摇曳时,二是功利浮躁时,三是心绪纷乱时。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风声雨声车马声无一入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心。
曾经有一位名人,青年时代为锤炼自己,专拣市井嘈杂之处读书,这种大境界,非我等常辈所能修得与企及。在我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于阅读是何等重要。现时求生存的仓促步履、财富积累的种种焦虑,扰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本来,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如今日常的纷扰喧嚣里,早已插不进须臾的宁静。
于是,我早已习惯将深夜作为静心读书的时段。这时,人已去,茶已凉,不久前还热闹的居室骤然阒静下来。此刻,月华似水,遂将手机关了,捻亮床畔的灯,选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衣被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至于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禅意、古意,那无非是兴之所至的事情,但我很容易沉浸于静夜读书本身的意境中去,自己有时竟浑然不觉。
阅读的书是事先已然选好了的,早就安放于枕下,不必特意从书架上抽取,也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我所要阅读的地方,这动作感觉就像手巧的售货员一样娴熟,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阅读,倘若是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我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倘若是美文佳篇,品上几页就足矣,不必过多。像当年学生时代读契诃夫小说那样,通宵达旦不眨眼读到东方之既白,那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天一早还得上班。当年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我不再去想那些,只是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休止符已经令我颇感自豪,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获取一份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去作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不知怎的,忽然就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笑闹之声由窗户潜入寂静的室内,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边,阅读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彩篇章。作者十分好奇,而格雷夫人回答他道:“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所得到的多。”
此刻窗外岁月静好,夜色渐浓。不知不觉中倦意袭来,于是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读书深处意气平。在梦乡里,我因气息若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安恬的微笑。
阅读是一种救赎
文/马亚伟
很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阅读。但真正沉醉于阅读,是从青春迷茫时期开始的。
敏感脆弱的青春时期,我遭遇过落榜,也遭遇过失恋。每一次伤痛,都足以让心灵千疮百孔。那时候,一颗心沉到了海底,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开始在阅读中寻找一方宁静的水域。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阅读真的把我拯救了出来,渐渐修复了心中的伤痛,让我看到了一片柳暗花明的风光。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阅读是一种救赎,可以让心灵慢慢成长起来,变得柔韧而强大。我清楚地记得,阅读是怎样拯救我于苦闷沉沦之中的。
那年落榜后,我像得了自闭症一般,不肯和任何人交流。母亲见我终日不发一言,只知道叹气。家中被我的坏情绪笼罩着,父亲也开始默不作声,只是闷头抽烟。我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但却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后来,姑姑来到我家,送给我很多书,她说:“你从小就喜欢看呀写的,看书吧,看过了你也写写!”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对我的状况无能为力,只好去求城里的姑姑,姑姑想让我在书中寻找自救的路。
阅读是多么丰富而神奇的过程啊!那些神奇的文字,仿佛一个个有魔力的精灵,排列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样子,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有的深刻,有的感人,有的冷峻,有的温情,有的智慧,有的幽默。你就像是和无数人对话一样——人是需要交流的,和书的作者交流,无异于和许多富有智慧而灵性的思想对话。我一向以为,一本书一定是作者所有聪明才智的结晶。平日里,大家可能都在与别人做着无关痛痒的交流,而一旦以书的形式呈现,作者必定会把所有的智慧都浓缩其中。我看的那些书,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也有不太知名作者的作品集。这使我既可以仰望,也可以平视,我还拿起笔,尝试着自己表达。这样,我的情绪有了表达的出口,心灵也有了寄托。阅读让我充实了起来,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伤痛。
从那以后,我坚信,阅读是一种救赎。阅读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每当我孤独无助的时候,阅读总能给我力量,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后来的岁月里,阅读成为我最亲密的伴侣,我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阅读。
岁月沉浮,人生冷暖,阅读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春秋。我感谢阅读,它不仅教会了我面对困境,也教会我怎样面对人生。多年里,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也得到过鲜花和掌声。人都容易在得意时忘形,当我骄傲得不可一世的时候,心开始浮躁。可是,只要沉入到阅读中,我会重回宁静,开始审视自己,然后调整心态,丢掉虚荣和浅薄,再轻装上路。
阅读始终让我保持淡然的心境,多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自己阅读完全没有了功利性,纯粹是发乎于心的一种精神需求,我完全是在享受读书。我读书时,物我两忘,心神安宁。阅读让我不管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能让心灵生出翅膀,随风远翔。我想,是阅读真正救赎了我,让我脱离了庸俗和浅陋、狭隘与低级、粗鄙与琐碎,而抵达了一种优雅自然、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欲说还休
文/赵国勤
午饭后,天还在下雨。
这是2023年初冬的一个中午,我在家乡赵河初中教学楼的三楼朝南的窗户边的办公桌前。
最近一直阴雨连绵,从在外的亲友反馈的消息,很多地方天气都大同小异,老总在苏州电话说下雨,二妹在合肥也这么说。前一段时间感冒,一直未痊愈,适逢阴雨天,心情总无法阳光,尽管不属于那么不爽。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周围屋顶上滴水的声音远远近近的传来,不十分清晰,有如梦中发现隔壁在喝酒,距离很近感觉依然是那么朦朦胧胧的遥远。
昨天晚上一口气把《边城》再看了一遍,老沈的《边城》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尤其是有阅读欲望,或者心情需要阅读促进改变的时候,我总习惯阅读它,也许是里面描写的恬静安逸的生活状态是我的向往,也许里面艺术化的人物形象能增加个人美的享受,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上午看看莫言的《红树林》,只看了一会就来了客人,莫言的作品我觉得看的过瘾。阅读当代文学,我喜欢贾平凹,余秋雨,路遥,孙犁,外国文学我喜欢阅读歌德的作品,近、古代文学就是《红楼梦》了。是我有幸遇到了他们还是他们有缘碰到我,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不错的机缘。
前不久在合肥,和在安徽电视台当制片人的作家于继勇聊了一个下午,老于说我最近几年没写什么,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几年,尤其是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我的写作反而终止了,就是阅读也没往日勤快,我当然不会内疚,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预料之中。我在四年前,就打算静下来调整一下自己,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特长的写作模式,借机会给自己充充电,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看起来很熟悉其实依然陌生的生活,对自己生活历程做一些反思,顺便把孩子的一些人生大事办理妥帖,也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加上前几十年家庭建设欠下的事情需要补课,也就是说,完善生活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我这些年一直没有写作的原因之一,加上迟迟没找到突破口,以至于一事无成,所以这些都在情理之中,我没有后悔过,也没自责过,人嘛,离开了真正的生活,再怎么追求都是徒劳。
蜗居,喜欢清静,很少参加外界活动,成了我这几年的常态,以至于不少熟人觉得我变了,也有人说我消极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的习惯,我觉得每天在家陪陪父母吃吃小菜饭,每天沿着村里的公路走走,遇到熟人打打招呼,聊聊,的确是一种超级享受。
再也不留恋大碗喝酒的场面,早就远离了鲜花和掌声,走自己边缘化自己的小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无怨无悔,尽管付出的不少,得到的回报不多。
人只有自己想办法静下来之后才能看清过去看不清的人和事,才能想通一直无法释怀的纠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每个人都要退出的,一个人在家庭中在亲友中是不能缺席的,感谢体制造就我无权无势,让我的身体没有被酒精伤害,让我还能闻到泥土的香味。
雨天能有感想,说明我还没麻木。阅读,是崇尚简单生活的人的不二选择,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高级的精神享受过程,与自己敬仰的作家对话,倾听他们的诉说,自然会进入忘我之境。
珍惜那恬静的阅读时光
文/左岸枫景
一杯清茶,斟酌人生百味;一本好书,领悟智慧沉淀。
——题记
昨天下午,因为不用上班,我打算好好睡个午觉。可能因为大家都出去玩了,整栋宿舍楼显得格外的宁静,阳光从宿舍外照射进宿舍,这么好的天气,若是一直睡觉也未免有点浪费。于是乎,我起来沏了一壶清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开始阅读起来。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宿舍阳台,阳光并不刺眼,让人感觉很温暖。我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自己那本心爱的书籍,偶尔感觉脖子累了,就抬起头看看阳台外的世界。不知道是不是书本对我的影响,我感觉自己看到的已不再是平日里看到的那个喧嚣烦躁的世界,而是一种诗人描绘的如诗歌般的恬静,本来很糟糕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似乎整个人与周围的自然浑然一体。
如今的社会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浮躁、过于喧嚣。人们长年为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奔波劳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安静下来,好好的品味一本好书?我们甚至连拿起一本书来阅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我们总是有很多借口放弃阅读书籍。
过去的我不喜欢读书,也不太喜欢那些经常读书的人,我以为阅读课外书太耗费时间,再说不喜欢那些经常读书的人是因为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太爱炫耀,总感觉他们阅读只为了显示他们有所谓的修养,他们总是喜欢在外人面前强塞自己的观点。在学校的时候因为功课紧张,我总是有很多理由拒绝阅读课外书,而且也以为读书再多还不如去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成为了我最大的借口。但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自己性格开始变得浮躁、没有耐心,而且与他人的交谈开始变得困难,他们懂得我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可以与他们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才发现这些人都有阅读的习惯。
我养成读书的习惯完全得益于一位在校时的朋友。他很喜欢阅读,一个月下来可以阅读很多书籍,但他有一个习惯,看过的书一般不会再回头看,他总是把看过的书堆到我这边,我觉得书堆在那里也只会铺上一层厚厚的尘埃,于是乎我随便拿起一本书来看,后来不知不觉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回到宿舍总是下意识的拿起书继续往下看。最后我发现,我跟别人聊天的话题越来越多了,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思维变得开阔了,连脾气都开始好起来,我疑惑,这就是阅读的好处?
在后来的阅读时光里,我终于相信,一本好的书籍,是智慧的沉淀。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那就是读书。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能让我们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阅读书籍还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大有提高,陶冶我们的性情,让自己颇有书卷气。
外面的世界太吵太浮躁,我们更要多读书。睡觉前阅读一本优美的诗歌集或是散文,你发现心情会很舒畅,睡眠质量也会提高;平日里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籍,会让自己变得有活力;阅读一本好的书籍会荡涤我们疲惫的心灵,让我们可以摆脱这个烦杂的世界,钻进一个神奇的文字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休憩。我才发现,阅读书籍是如此的美好,我们怎能不珍惜这恬静的阅读时光?爱读书是好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乐趣。
阅读时间
文/上官潇墨
一枚枯黄落叶舞至窗前,把当做书签夹在了红楼里,以往的岁月已经被风干,也见证了青春年华的短暂,梦阮用心去写满纸荒唐言,却不知百年后,有人慨叹他的一把辛酸泪,阅读时间换来了白发垂鬓,只为一本着作,感悟了一生,只为一位知己,流水了一生。
一别多年后,再次拿起那本红楼,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翻开其中,当年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时光苍老了年华,却让人多了一些执着,少了几许无奈,添了一笔沉默,少了一抹华丽,多了一些对时间对生命的渴望,我想如果能用一生区阅读时间,这样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不读书的国人与读书的国人
文/曹矞
依据是否读书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国人分为两大类:读书的国人和不读书的国人。您觉得读书的国人多,还是不读书的国人多?而您又属于哪类人呢?
2023年12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23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23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
从我国近十几年来看,199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曾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国民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近两年,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由此可见,不读书的国人很多,大有人在。即使读书的国人书也读得很少,与读书多的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依我的管窥蠡见,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包括大中小学教师,能够在工作之余潜心读书、钻研学问者都不是很多,一般性浏览阅读者居多,根本不读书的人也不在少数。就读书的人群当中,还有一部分人带着某种功利性目的去读书。即使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大多只满足于阅读教科书,课外阅读量不多,有的甚至根本不去阅读课外书。至于一般城乡市民和农民,不读书者更多,有的人一生也读不了几本书。哪些人热衷于读书呢?一般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及骨干分子、大学教授、诗人和作家,他们往往藏书多,读书也多,视野开阔,学识渊博。
那么,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国民不读书或读书那么少呢?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资料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占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占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而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世俗社会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重视外表形象,忽略内在修养和气质;注重眼前利益,功利心太强,缺乏远见卓识。什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什么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如此等等,纯粹是不想读书的借口和托辞。只要想读书,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说对读书不感兴趣,没有读书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些倒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1995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5年起,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向大众(尤其是年青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和写作,以及宣扬跟阅读关系密切的版权意识。而4月23日原来本就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多年来,“世界阅读日”已成为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希望我国媒体多多宣传世界读书日,乘世界读书日之东风,大讲特讲读书的作用和好处,大造读书声势,大兴读书之风;我希望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大力倡导读书之风,努力践行读书风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总而言之,我们要尽快提高国人对读书的认识,增强读书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读书、个个喜欢读书的良好风气。
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没有多少希望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宝贵灿烂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我们有着头悬梁、锥刺股、借壁凿光、勤奋苦读优良传统的民族。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学习、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让我们一起酷爱读书,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团结一心,共筑中国梦。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说他临终前还在读《容斋随笔》,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读书家,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莎士比亚这样启发教育我们热爱读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一个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乎?也许有人要说没有,而我却要郑重地告诉您,有!人的高低贵贱之分,我觉得不在权势大小,不在财富多寡,不在长相俊丑,而在于一个人的灵魂是否高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您想成为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吗?那就请您尽快加入到读书的国人这个群体中来!请您赶快拿起书本,和许许多多高尚的灵魂倾心交谈吧!
为时光重新命名,让风继续吹
文/叶倾风
七月初小女考完期末试。对我来说也是暂时松了绑。可以抽出些许的时间在文字的排布中做短暂的歇息。文字不是我的全部。只有她才是我最衷情所在。在新的生活环境,在每一天的生活内容中,重新分配夏夜的星光和时间的重量,重新调整重心所在,把原本用于阅读写字的时间用来陪伴她,在每一个正在经过而不可重新回来的夜晚。
今天的学业基础。就是她明天的生活建筑。一直希翼她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步一些,在原地迈步的状态下得以冲破,学习,自主,自立,各方面得以超越一些。按照我们所想象的方向继续前进。正逢暑期才拉开序幕。尊重她的意见。晚上送她参加舞蹈班学习。以此来培养她的性情和气质。以及一份才艺。
回过头来,看紫檀动态。知大家合作的那册合集印刷完毕,正在邮寄的路上。在此之前。却是先收到竹语负责编辑的地方期刊,她收录了几位坛友各自一篇文字。当时征询意见时。应允。由其自主在博客或论坛所发文字中任选一篇即可。并相请刊发后邮来一册以为留念。
翻阅杂志目录。多数为其所在城市写手之作。多篇文字围绕南方小城风情而抒怀言意。阅读几篇,那南国的风情跃然眼前了。
见其所选某之文,是08年阅读某文时即兴之作,并应征某博文征选活动--《只为她,袖手天下》,此篇文字过于修饰华丽,相比之前以及之后的一些篇章,虽抒情十足,然而单就诗歌的韵味和材质而言,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既然已选刊发。也就如此作罢。
几年来已有数次文字铅印成纸质文章。每次审视自己铅印文字之时,无论报纸还是书册合集,更多的感触,即是看出一己之文的措辞表意的弊病来。所以,之前的那部某出版社印制的合集到手之后。仔细阅读自己之文以及其他作者之文后,竟觉大多数文章水准翻翻,以至丝毫没有阅读铅印文字的快感。至今那册合集仍是没有阅读完毕,放之一隅。
精妙的文章是用来欣赏和推崇的。而且经典的文章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可以相续流传。这也是好文字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文字所代表所赋予的意义之所在。
在紫檀时。先后收到坛友两部专辑。一册是《咖啡苦旅》,恍惚记得似是当时负责出版的菊花邮寄而来,书到手后,因其故事,颇感沉重,只是大致翻阅时,见其中某篇文字有一熟悉的名字出现,于是一气呵成,浏览全篇;还有一册竹语赠送的本人作品专辑,封面装帧素雅,极有其最初行文的风格,掂书在手,一个小时便已浏览全貌。
收到文集后,虽然页码和篇幅比原定计划要少一些,但见其印刷质量、版本和内容设计均属不错,便分发几册送与同事,又趁晚间四家好友聚会,分别送三册与那三家的侄男和侄女。虽然我们的文字水准还待提升进步,只是想以此方式来刺激孩子们的阅读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她们阅读写作水准和丰富心灵、精神的目的。
之前。也合出过一部合集。只因收留数量较少,自藏之,且留出一册待送与近友。因向来做事处理低调,身边同事和好友们均不知此事。倒是本家小侄儿多次央求欲借书一阅。只因每每回到父母身边时总是忘记,未能实现,今有此书,却足以满足侄儿心愿了。原本出书就不是什么难事。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自购刊号,订购数量,足以出版。
自在网路接触文字发于博客后,先后有博友们建议出书,以便成册方便阅读。也有个别博友曾计划自行打印装订后在其接触的小范围内流传。每想起此事,不胜汗颜,以此水准,比及大家差距甚远啊。其后。仍有博文为出书之事给以支持。也有博友笑语,到时包销300册分发出去,是以支持,虽是笑谈,却做感念,便深藏于心。
毕竟,自己的文字印制成专辑后,既是内心的某种成就感,又是对这数载时光记忆的最好佐证。自忖多次。知水准有限,时机还是欠缺,且待来日琢定罢了。
过去的几年时光,我把其他人等用于喝酒打牌的时间用来阅读写字,丰腴我的精神世界;到如今,就要把用于阅读写字的时间缓缓的抽取出来,从漂浮的时空中沉稳身形,安静下来,陪伴她进行今后的路途设计和规划,让她的生活多一份丰盈和诗意的色彩,让她的笑容充盈我等空旷的心灵。
又是很久不触摸文字。手指生疏。断断续续。抽取日记版文字完成随笔之篇。想起诗经里那句古诗,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知者,谓我心秋。看这么多年的时光呼啸着从眼前飞逝。“表面喧哗,内心庄严”。安寂。默然。不露声色。不代表正在遗忘。无语神态。竞渡时光的相守。只是那份悬挂经年的牵念依然总是波动如潮。暗涌心头。星光依然闪烁。时时划亮心头的那处最深的暗夜。
忽想起初春时节经过原野之时,阳光明媚,缓缓照耀,细眼看之,那阳光普照的乡野土地,已然悄悄的萌生出细蕤的青草来,悄然的,这青翠重生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而眼前的广袤的原野也正待重新焕发生机勃勃的气息,遍野的鲜花正待越过季节的边缘破土重来。
这般原野而纯净的感受,似曾久久的未曾到来,今且临近之,瞬间,忽有一种回归自然本性的质感,有多久没有抖落尘埃,有多久没有忽视季节的凉意所在,有多久没有张开心扉拥抱阳光暖暖的入怀,又有多久没有让浮游于尘世的心灵还原到无欲无念的纯朴境地?
生之行旅终有最终所抵达的彼岸。或者,那时刻,在看破心底欲念与人间缤纷色彩之时,即是飘忽不定的魂灵所最终可以抵达栖息的归期。
而这归期,究有多久或是多长?或许,就在微笑这淡看流云随风轻飘飘的来过又飘逝的瞬间,或许就在心归明月清澄自我的瞬间。
彼此。无欲无妄。无念无需。魂魄如漂泊的风,终究栖息云朵或是广袤的寰宇,淡看人间悲喜,或者,这终将是众生者相最终的归依,最后的归宿。
深思数日,于金秋时日。暂将博客易名。其建立5年之久。原本为论坛文字收藏之地,后来竟成为图文写字主阵地,投身其中,乐此不疲,神行数年。
当时之名本与东北论坛之用名相同,经过多年,看时光荏苒疏忽而过,倾城之重的过往,斑斓时光的日记,都付与东逝之水,过去的都不复回来,曾经的碧野晴空终是沉寂时间的水面之下,那曾喷薄绚丽的朝阳未至正午,便及沉没于秋风叹惋的黄昏。
看窗外秋风轻送,卷走落红与花黄,满树枝叶微微颤动,倾向飘流不止的长风,便似意欲漫空轻舞,纷飞新雪即欲漫天的朝野以及搁浅旧日时光后新的年代。
四季轮回。风景轮回。四野之地。见似虚无。任由山川河谷隐隐待放的芳朵自去寻取安放之地,且自归程于北方蔚蓝平湖,竟取秋日长空中纯青一叶,既往风中做长相远游。叶飞于风。叶风倾游。故暂换昔时红袖论坛以及微博之名叶倾风。在为时光的篇章重新命名后,让风继续吹。
阅读伴我度余生
文/景顺
我喜好读书,可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参加工作40余载,每天上班都是忙不过来的行政事务、没完没了的应酬接待。总想从纷乱繁杂的环境里逃离出来,寻找一份安静,可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偶尔被安排到上级党校脱产学习个把月,那对我是最好优待了,终于有机会可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在工作期间,我的片刻安静其实都是读书带来的。
我家里的藏书不少。这几年生活条件改善了,住得宽敞了,便鼓捣出一个像样的书房,有整墙壁的书柜,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可这些书的作用通常都是用来装门面、摆样子的,炫耀我是一个好学习的文化人。有时候我坐在书房,望着那一摞摞排列整齐却很少翻动的书,真的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好笑。
人在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上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说时间。在岗位上,总嫌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常常羡慕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悠哉悠哉的人;可一旦退下来,成了“时间爆发户”,又有些享受不了,于是平生一种孤寂和无聊,又开始羡慕起那些忙忙碌碌有事可做的人。我非圣人,当然也未能逃脱这个怪圈。
其实我何尝不明白,读书和工作有所不同,工作总有干到头的时候,而读书却是永无止境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既如此,那就用读书来填充自己的精神空间好了。对于喜好读书的人来说,有书相伴还会孤寂和无聊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读书这一圣洁之事染上名誉色彩。比如我吧,就时常认为只有读书人才读书,结果把读书弄成了一种身份,一朝退下来,告老还家,对“读书人”这个身份失去了兴趣,读起书来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我曾同作家素素聊过天,那是在一个咖啡厅里,足足聊了两个小时。我本是向她请教写作的,而素素的话题却多半是在聊书,聊她的读趣,这让我很有新鲜感,也感觉出与她在学识上的差距。此后我读过素素的一篇散文《日子里的书》,这题目本身,就说明她是把读书当成日子过了,书对于他们这些搞学问的人,如同布帛菽粟,须臾不可离开。他们本已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了,却反倒不在乎那个身份,读书之于他们,已然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素质、一种追求了。
素素说:“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你最向往的日子?我说,读书、写作、旅行……日子里的旅行得有金钱支撑,只能偶尔为之。日子里的写作要付出心血,而且写作的灵感不是经常有。日子里的阅读却是最廉价的了,因为书既可以买也可以借。然而,阅读看上去是节俭,其实是最豪奢的,他是一个人独享的精神盛宴。”说得多好!还有最使我受启迪的一句话:“阅读不只是读书人和写作者的独享。每一个人,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在日子里,就应该阅读。”
人总有一种惰性,在自觉性还未养成的情况下,要做成一件事情,得有一些约束和压力才行。我现在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其实真要钻进去,常常是要超时的。我对我的那些藏书也重新进行了整理,按照素素的做法归为几类:经典类的,比如中外名着,列出书目,细细品赏,系统阅读;实用类的,比如史志、工具书等,有时来了灵感,要写点什么,便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参考引用;休闲类的,比如各种报刊杂志,放在茶几、枕边或者外出的提包里,无事了随手翻翻,只当是一种消遣(当然有时也会碰出火花产生激情);流行类的,比如书市畅销的书,就千方百计淘来看看,以求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
这种持久的养成训练,使我渐渐地产生了一种读趣。每每在深夜,毫无睡意,便悄然来到书房,随手翻起写字台上的新书和旧书。拿起新书,有如初交的知己,它会毫无保留地把作者一生中体味的真谛讲给我听,我也默默地在心里用自己的感受作答;拿起旧书,宛如旧友重逢,它还是讲它已经讲过的老故事,我则把我最新的经历与之融合,久久不能分离……
下雨了,出行困难,我就一整天泡在书房里,并且在书里读出了雨势。书的紧张情节,会让我联想到窗外的滂沱大雨,它把内涵一股脑倾倒出来,不容人喘息;书的哲理,会让我联想到淅沥的小雨,它如贤妻良母,把心意一点一滴温柔地奉送出来,让人慢慢地咀嚼品味。
我习惯在阅读的时候泡上一杯茶,那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浓浓地沁入心扉,甘醇无比。我想这不仅是我,那展现在书中的语言之美,风景之美,博学之美,就如同用清冽的甘泉冲泡出来的香茗,会滋润每一为读者的心。
书,还时常带我漫游我的未来之旅,涉过险滩,攀过高山,飘过云海,驶进港湾……奇迹就发生在这方小小的“魔城”,让你在作者的情感和智慧中一次又一次光彩风华,体味出畅想的欢乐。
“日子里没有阅读,不能算是有质量的生活,也不能算是文明人的生活。”素素如是说。退休后的我,何尝不想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文明人的生活?那就坚持阅读吧,让阅读伴我度过美好的余生!
感恩书籍
文/雨兰
人生识字读书始。
说起书,我的心中总涌动着一种感恩之情。
关于书,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恳切,也道出了爱书人对于书籍的感恩之心:“寂寞的深夜,干游子之血泪;凄清的早晨,温老人的胸怀。日暮穷途之日,给予生机;心灰意冷之际,鼓舞以勇气。于傲慢的情感中,唤起谦虚的冲怀;于彷徨歧路之时,使归返于康庄。这些都是读书的恩惠。花晨月夕,旭日皓皓之朝,飞雪霏霏之夕,无论怎么的时候,没有不适宜浏览卷籍的。书本诚然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鹤见佑辅所说的字字句句,我想,也是许多读书人的肺腑之言。
几十年来,与书相守相伴,我活得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是的,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
感恩书籍。感谢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阅读,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日渐丰盈和澄澈。因为对写作的热爱与痴迷,书籍,又让我拓开了另一种美好的天地,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踏实坚定,渐行渐远,也渐入佳境。
说到诗歌写作,我不能不提到《昆虫记》的阅读。我不能不感恩法布尔。不仅给了心灵与精神的愉悦,对我的诗歌写作而言,《昆虫记》实在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重要的标识。《昆虫记》,这套十卷本计200 万字的美书,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慢慢地、欣悦地读完。整个阅读过程,我是在愉悦的享受中进行的,而且,我还为我的享受设置了限度,每天看那么几十页。每天,我心情美好地阅读着,偶尔,闭上眼睛,想象,品味,感受……是的,我得感谢《昆虫记》,感谢法布尔,他给了我另一种视角,其实他也是给了我另一种立场,另一种观照。我感觉,它推开了我生命中的另一扇门,一扇隐秘的门,一扇可爱的门。它开启了我以后诗歌写作的生命烛照之门。
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历史学家钱穆说过,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一本伟大的着作里,总会站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读到一本好书,你可能就此结识了一位诗人或者文学家、哲人、圣人。像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纪伯伦的《先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等。美术史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范景中曾如是说:“读完陈寅恪之后,我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译书,读者可能更受益。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太残缺不全,最好的读书年华都被历史风尘淹没。也因此,我对书籍一直抱着感恩的态度。”这是读书人对书籍的感恩,也是一本书对于一颗心的觉悟与警醒。
感恩书籍,感恩童年时的阅读,那是一生的岁月里珍贵的井,清澈的涌泉。“一种令人反复回味的甜蜜。这种情绪几乎是秘密展开着的,属于一个人的回忆。我知道,除了上帝,这样的回忆已经无人与我共享。”和作家蓬桦说到童年时的阅读,他对书籍也是充满感恩之情。但童年时读过的那些给他的生命带来重大影响的书籍,因种种原因难得保存下来,所幸,有一些爱书人开的旧书网,得以让许多对童年时的爱书“旧情难忘”的人,能够“重返旧时光”。“在旧书网上看到童年时读过的心爱书籍,我总是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作家蓬桦是这样,许多爱书的朋友也有此好吧。
为糊自己的口,为糊家人的口,这几十年奔来波去的,其中的幸福与辛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甘苦自知。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于我来说,这些年来所处的境遇,实在不算是顺境,但因为有书籍相伴,加上我性格里的隐忍与倔强,也总算是处逆若顺;因为有文字可以安放灵魂,苦境也就当成了乐境。感恩书籍,尽可以让我躲进书本成一统,与书中伟大的心灵交谈,从书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像《坛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心经》等一些佛学典籍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佛经里那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也惠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学着放下,让我惜缘,让我慈悲。虽然,我并不是虔敬的佛教徒,佛教书籍也不是避世的港湾,但于我,这些美好的书籍,是沉浸与洗涤,是充实与慰安,是寂静与欢喜,是大智慧的醍醐灌顶。
生活里的苦难与磨折,可以让一个人沉沦,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自认为,自己的内心能够变得强大,正是受惠于大量而系统的阅读。书籍,他们给了我双倍的酬报,既是愉悦的精神漫游,又是丰美的心灵盛宴;既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又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我也交结了许多爱书、藏书、写书、编书的朋友:王稼句、赵德发、伍立杨、郁葱、止庵、逄金一、陈忠、刘玉栋、张丽军……这也将是一个无限绵长的名单,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书外,他们都给了我深厚的教益。我深深记得,诗人郁葱先生曾经说过,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我也常常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勉励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也见惯了一些人人心的险恶,人性的丑恶,看惯了一些人粗鄙的嘴脸,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那些丑陋、粗鄙、伤害,就可以忽略不计,内心里就充满温暖与光明。
感谢书籍,这些沉默的朋友,这些沉静的大师,他们照亮了我的灵魂,开阔了我的视野。书与书多相参照,给了我丰盈又开阔的人生。让我的一颗心在阅读中摈弃浮躁,沉静下去,再沉静下去,沉潜于文字之中,自乐其乐,自适其适。我知道,生活还在继续,阅读还在继续,阅读的幸福还在继续……这一切,多么好!
书籍,我一生的良朋与佳侣,我心灵与灵魂的福祉。有书相伴,我感受着友情的温暖与温馨,在这些师长、挚友的砥砺与鼓励中,我也一步步走向自己所向往的澄澈之境。
书香行
文/胡文英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爱上的阅读。小时候,家乡贫穷的不仅仅是物质,精神食粮同样匮乏,一个村子里,没有一户人家有小说之类的读物。那时,非常渴望开学,开学领到语文书后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全部课文。没事时,再把喜欢的课文反复细读,并在脑海里进行画面填充。
后来,去镇上读初中,语文课本依然是我的最爱。街头有一家不足十平米的租书店,一毛钱便可以在里面看一本连环画,我的零花钱大部分都给了守店的婆婆。但仍然觉得书荒,毕竟连环画快餐感太强。初二时,班上突然有很多人喜欢看琼瑶小说、亦舒小说,大家互相传阅,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为书里的痴男怨女洒下多少眼泪。那时,我应该是书虫里最痴迷的一个,不分上课下课的没完没了地看。以至于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有一个同学指着我半天说不出名字,最后来一句,“你就是当年最爱看小说的那个女生。”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爱好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陶冶了我的情操。不管生活如何忙碌,我的良好阅读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
女儿出生后,为了不让女儿留下自己小时候没有书看的遗憾,便为她订了《婴儿画报》,每天没事就给她念儿歌、讲故事。于是,女儿双手刚会乱抓东西时,就习惯了自己拿着画报“咿咿呀呀”。后来,她慢慢长大,便为她换订了《幼儿画报》,然后是《米老鼠画报》《儿童文学》等等。女儿和我一样,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读物,有《读者》《意林》类的休闲杂志,也有《乱世佳人》《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
女儿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尤其作文,基本是班级高分。这些,应该是与她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不开的。
因为爱好阅读,我们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话题。看完《骆驼祥子》,她会和我探讨老舍的描写方式;看了《城南旧事》,她说就像看了一场慢慢推进的黑白电影。
老公身为女儿班上的物理老师,虽然是理工科出身,却非常热爱阅读,四书五经、中外名著几乎读了个遍。每天晚饭后,都是我们全家的阅读时间。大家各自泡一杯清茶,围坐在一起,各自陶醉在自己的书香世界里。此时,仿佛世界是静止的,我们在书本里,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因为阅读,让我们一家人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加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在书香的世界里,我们且行且珍惜,是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我想,无论以后时光如何变迁,我们家阅读的习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学会真正享受读书
文/齐璐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去读书了,就算读书也无法真正地享受读书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享受读书呢?
现在,很多人支持“读书无用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是看到寒窗数十载的大学生难觅工作,或者是忙着赚钱认为读书浪费时间。
其实,现在很多人读书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着名学者于丹日前做客某文化论坛,把现在的阅读分成了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在于丹看来,所谓游泳的阅读就是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是啊,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殊不知,这样的功利心让我们无法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无法真正进入书中所传达的境界。其实,所谓“无用的阅读”才是真正最有用的阅读。请大家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阅读吧。当你进入这个境界时,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自然而平静地读书让你感悟读书的快乐,懂得拒绝让你思索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读书!
愿用一生去阅读
文/汪春蓉
童年的夏天,整日流连在小伙伴家的图书堆里。连环画里的一个个故事如一颗颗剥开的花生奶糖,浓香诱人,而我似个贪婪的小孩,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直至落日的余晖像橘色的归鸟落在窗台上,才恋恋不舍起身。走出屋外,篱笆上遍开的金银花扑入眼帘。童年早已远去,而落日余晖、袅袅清香与甜甜的故事共同编织成生命之初最美的记忆,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
在深感前程渺茫的中学时代,是书籍赋予我蓬勃力量。上初二时,在机缘巧合中,偶然读到一本外国文学名着——《牛虻》,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字里行间沸腾的爱国热情让我惊喜领略文字的魅力,我震撼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牛虻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激发我去无畏追寻心中梦想。每每回首青葱岁月,阅读时的如醉如痴、澎湃激情便又重临心头。
师范三年,心无旁骛地浸淫在书中,书又成了哺育我长大的食粮。生吞活剥咽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是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回味。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洋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三毛和席慕蓉是少女时代的甜蜜和忧伤,恍若闪烁在天边的星星。而泰戈尔和冰心犹如一缕缕清新的晨风,日日拂过我诚挚的心尖。
毕业分配,命运的波澜把我推送到青山连绵的偏远乡村。在孤单中,青春如月迷津渡,书便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一遍遍读《飘》、《简·爱》、《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围城》以及张爱玲的《传奇》,勇敢乐观的美丽思嘉、清高矜持的简小姐、才华出众孤标傲世的黛玉如我的挚友,向我倾诉灵魂的密语,陪伴我度过彷徨青春时光。
初为人母,在亲子共读中,儿童文学如一只轻快的小舟,载我涉过光阴之流重回童年渡口。跟着爱丽丝走进兔子洞,与鲁滨逊一起沦落荒岛,陪海蒂帮助克莱拉站起来,为小公主撒拉陷入窘境依然保持高贵惊叹;潜入比矢车菊花瓣更娇艳的海水中,慨叹小人鱼为了获得爱和永生的灵魂化为泡沫升入高空;在快活的豆蔻镇,欣赏大象在街上闲逛……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大多浸润着沉重忧伤,给我的性格晕染上浓厚的忧悒色彩。而儿童文学带我游弋在多姿多彩的阅读之河,尽情享受生命的轻盈活泼。
教书益久,热爱益深。为寻求专业发展之道,阅读不再仅仅拘囿于文学,视野渐拓展到教育学。有幸读到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特级教师的心灵低语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踏上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循着闫老师的阅读足迹,我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并将阅读所得付诸实践。愿意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去倾听小豆豆们稚嫩的生命之音;学习苏霍敏林斯基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在读中彻悟,爱心和智慧结合,才能创造教学艺术。
喜欢岷腿舴纭⒚骶蝗缛奈淖郑痪囱雎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