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1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 高中
作品赏析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玄: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云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嘲哳(音折):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门前冷落车马稀①,老大嫁作商人妇②
①门前句:因容颜衰老,无人光顾,门前一片冷寂寥落,车马来往越来越稀少。
②老大句:年纪大了,改娼女生涯为商人妇。这两句写娼女年老色衰,世情炎凉,门前一片冷落,车马越来越少,无可奈何之间,改作商人之妇。以如诉如泣的抒情笔调,抒写琵琶女悲苦的身世,令人同情。
大弦①嘈嘈②如急雨?小弦③切切④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⑤
①大弦:琵琶有四弦,一条比一条细,最粗的一条即是大弦。
②嘈嘈;大弦弹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如急雨盖地。
③小弦:最细的一条弦。
④切切:小弦弹出的声音,细促清幽,如切切私语。
⑤大珠句;形容琵琶弹出的声音,如大小不同的珍珠,泻落在玉盘里。
《琵琶引》与《长恨歌》同为具有独创性的长篇叙事诗,千古不朽的名作,写于诗人任江州司马时。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四句的前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忽如急雨,忽如私语;后两句是说琵琶把大弦和小弦嘈嘈切切的声音杂弹在一起,繁弦连贯、变化多姿,其声如大小参差的珍珠泻落在玉盘里,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描绘变化多端的音乐形象,出神入化,维妙维肖。双声和双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突出地表现了诗的婉转、动听的音乐美。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①等闲度②
①秋月春风: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
②等闲度:轻易地、随随便便地度过。
这两句是说,琵琶女自叙身世,昔日的娼女生涯,在欢乐之中,把青春轻易地、随随便便的消磨掉了。忆昔思今,感到无限悔恨和痛惜。
【注释】:湓浦口:湓水进入长江处。浔阳江:九注市北的长江一段。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指法。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六么,本名《录要》,即乐工将曲的要点录出成谱,皆为当年京城流行的曲调。
【赏析】: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得罪**,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的强烈愤慨。行,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全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与诗人的另一长篇巨制《长恨歌》一样,同为传世不朽之作。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见当时就流传极广。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 。开头至“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秋月白 ”为第一段 ,叙述与琵琵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际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然听见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 ,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 。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凡,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表现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为流传很广的千古佳句。同时又暗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 ,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果然 ,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怨。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诗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优美的情境中去。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以“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技艺娴熟。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也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炉火纯青之境。诗人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 。嘈嘈急雨 ,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 。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句句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体验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诗歌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作结,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陶醉在琵琶弹奏所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经历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 ,她曾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年轻时,五陵年少,富贵公子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她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有时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的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 ,不觉酒翻而裙污,也不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易逝,容颜易老,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玩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 。“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于是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 ”,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丧失了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 ”,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必然的结局。她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并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
诗人在《序》中说 :“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诗歌的最后一段就是由歌女的沦落,联想到自己的屈遭贬官。诗人和歌**是“ 天涯沦落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具有非凡的才华,却又同样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遭到封建**的遗弃和扼杀。诗歌强烈倾诉了诗人对自己不幸贬官 、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心曾相识”一联融议论于叙事之中,其中所含的哲理章蕴 ,耐人回味 ,千百年来 ,一直被广为传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下文更以苦酒独酌 ,呕哑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同时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所谓“满座重闻皆掩泣 ”,是描绘音乐效果之动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 ,而“ 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描写,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 ,也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 。青衫 :唐代八 、九品官所穿的官服。作者时任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着浅红色。说青衫意在表达自己的沦落身份。宋人洪迈说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 。”这段话点明了诗的主题,但就全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而言,此诗也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则被贬出京,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至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因此,诗人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全诗对琵琶女的出色演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而诗人悲苦的贬谪生活,也深深打动了女艺人的心。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因而很容易互相同情、怜惜,产生感情的交流。诗人正是用饱含着丰富感情的笔触,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刻画人物,从而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
对琵琶女的描写尤为出色。她早年春风得意,中年门前冷落,晚年独守空闺,其不幸遭遇极富典型性;同时诗人所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又极富个性特色,她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她的多才多艺,她悲惨的身世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个形象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从诗歌的结构看 ,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借助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情节安排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材料剪裁,详略得当。对两次琵琶演奏的描写 ,前一次大笔** ,第二次惜墨如金,前为实写,后为虚写,二者都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在语言方面,诗语朴素*实,流畅自然,韵律**,富有音乐美 。《唐宋诗醇》称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其意微而显,其音哀以思,其辞离已则”,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同为千秋绝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阅读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1)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3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是一个盛产诗歌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2
白居易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白居易的近3000篇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琵琶行》,其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人唏嘘不已,白居易再听琵琶女的弹奏后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呢?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43岁被改职任**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
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提出一系列**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中间十二句是诗人**,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
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2)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菁选2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1
这是一首抒**彩浓郁的叙事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是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作者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抒发自己**上失意的苦闷融合在—起,这是本文的—个特点。“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写出琵琶女用乐声倾诉悲苦,也表现了作者抑郁的心境。琵琶女因遇知音而感动,详细自叙身世。
作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也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个是名震京城的歌伎,—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个因“颜色故”而沦落天涯,—个因直言敢谏而被贬异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饱含着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女用急促的曲调表达了个人的激愤和对作者的同情和理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对琵琶女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接着,诗就转入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先写定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露了情的消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那深沉、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描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他先用象声词“嘈嘈”、“切切”来摹拟大弦沉浊的低音和小弦细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这些贴切的比喻使它们形象化。大弦、小弦交错弹拨,声音高低错落,珠圆玉润,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色泽和音响。它们组成的动人旋律,一时象黄莺在花下娇啼那样宛转流畅,一时又流泉在冰下呜咽那样抑塞深沉。这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或许在痛惜自己孤独中度过的.良辰,思念着亲人挚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许想到过去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天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伤自己的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诗人初次相逢就声气相通,成为知音、知己。
用音乐描写来叙事、抒情,是《琵琶行》独特的艺术构思。在诗里,音乐描写是明线、主线,中间两段叙事,只是对音乐语汇的印证和补充。不正是琵琶女从少年欢乐到老大飘沦的一生的娓娓倾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的旋律从缓慢又走向休止。这“休止”造成的无声,表达了许多用声音无法表达的感情。“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人们可以在音乐所形成的氛围中,结合个人的感受去联想,去创造它,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无声”之中,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无声”,还意味着力量的积累,接踵而来的,便是强烈的爆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呼天抢地,急促高昂,这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质问和控拆!至此,乐曲进入了**,琵琶女的感情也发展到了**。就在四座听众的心灵为这惊心动魄的旋律所震撼的时候,突然,“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戞然而止,无穷的余味弥漫江天……“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这清幽寂静的画面,一扫琵琶的急响繁弦所造成的气氛,让人们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还是那“别时茫茫江侵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初月已升到中天,把清冷的光辉洒向人寰,如有所思,如有所待,它象征着音乐的悠悠余韵,暗示着音乐在人们心目中所造成的境界。这时,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春江花朝诗从写音乐开始,又以写音乐结束,“情”字贯注其中。
清代人徐增评价这首诗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实也,人各有情。司马迁谪,复当离别,此乐天之情也;嫁与商人,不得遂意,此妇人之情也……俱在琵琶上传神……”正是含孕着深情的音乐描写,使这首诗卓立于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海中,流传千古。诚如清代诗人张维屏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3)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
本课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
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
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
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语文课本 教师教学用书 同步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了解韩愈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就派人刺死**武元衡,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便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行,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如:《长恨歌》,故常称歌行体。
一、 内容品读
1.朗诵指导
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将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师纠正音。
湓(p?n)浦(pǔ)口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a)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
n bì) 谪居(zh?) 还独倾(huán)
2.思考两个问题:
(1)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 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二)琵琶乐声动心弦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
2.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再请一位同学朗读。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
冰泉以下四句是为**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和终止,要读的紧
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三)江中听诉苦身世
同学们,能够弹奏出这样时而欢快时而悲伤的曲子,我想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2.前奏:“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她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这样孤独寂寞的生活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3.欢乐:“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3.沉思:“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心情沉痛,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4.悲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五、小结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
心情感的起伏变化。那诗人是通过什么将自己与琵琶女联系起来呢?他写琵琶女是为了什么?这是你们回去之后思考的问题。
六、作业
背诵琵琶曲部分,同时思考刚才上课提出课后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进入情境。
1.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①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实?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
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
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② 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③ 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 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
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5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 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 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7、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4)
——《琵琶行》教案10篇
《琵琶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导入:在今天陶渊明的故乡,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讲解: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诗前小序,概括出诗人在这**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并回答)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火。岸边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卢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在这**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呢?(先阅读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琵琶女以前是个才色双绝,名动教坊的商女;如今是个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商人妇。而白居易以前呢?
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拿诗卷给前辈诗人顾况请教,为及见诗,只见其名,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等看到诗作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当个名满天下的诗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十年之内,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遗。在*历史上,向**谏诤的人,理由不见得正确,目标不见得远大,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坏的,我要说;不让我说,不可以(李敖)。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很多令**宠臣变色、切齿的诗篇和奏章。如见他却成了个卧病浔阳,潦倒他乡的谪臣。一个只要受到**的敌视或**,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
从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来看,大家如何来评价他们,大家觉得在他们来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琵琶女,当她风头最健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沉醉在温柔乡中。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格里麦斯顿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钱袋的炼狱,灵魂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就是获取恩宠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兑换力的资产,它可以用来换取社会地位,换取金钱,甚至换取爱情。但这份资产依赖于一具会逐渐衰老的躯体,所以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资产。容颜的美丽,如同扳机扣动时的一道闪光,又像迅速一顿的后挫力,其短暂性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名花再倾城倾国也有凋零的时候。千古红颜,大浪淘沙,能在伟大的文化进程中留下点儿什么的女子,大都是与文字有些关系的。那些曾享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盛誉的美女们,因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美貌随着韶华一去无踪,不得不感叹流光无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间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们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却是源于内心,源于过人的才华,与深刻的思想。能与文字结缘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齐家,***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终极理想自然是卿相之梦。于是长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岁的布衣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来到长安;公元745年,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来到长安。长安是光影摇曳的舞台,也是勇者闯荡的天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除了来自**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风云外,还得提防文人间的相互妒忌、告密、攻击和**。
为什么琵琶女弹奏的是宫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调?这说明什么?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会的*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不甘心,她毕竟见过大世面。还一直是呆在当时世界上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又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弹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从小序中,我们找一句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正因为琵琶女对昔日荣光难以释怀,正因为诗人对卿相之梦念念不忘,京都声才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的笔来欣赏一下京都声的魅力。
一、形象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三、情感美
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结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一千多年前,一位谪居卧病的潦倒文人,一位迟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泪,踩着诗行,踏着*仄,走进了经典,走进了永恒。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音乐得诗句?
为什么失意文人总能与风尘女子惺惺相惜?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
《琵琶行》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提出一系列**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使用多**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诗人,字乐天,晚**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 形象的使用。
2. 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 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 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附注: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 对比欣赏各文段音乐描写。
2. 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
《琵琶行》教案4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 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诗人,字乐天,晚**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认识,选派一名**发言。
多**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6
教学目的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二)、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革新,白居易曾向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但不久,王、韦等被贬,**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近臣,连续**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但却被腐朽的官僚**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倾轧,屡次**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宾客、河南尹、**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提出一系列**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
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教案9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是一个诗歌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左赞善大夫;十年,**武元衡**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音乐赏析】(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教师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5)
——《琵琶行》教学反思5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1
一、本节课反思如下:
1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反思失误:
1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2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实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琵琶行》教学反思3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文中他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一是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调技艺高超,一是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处,所以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与友人送别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灵触动、震动,产生共鸣,千头万绪,产生创作冲动,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部流传千古之篇怎样来的?生活现实这是创作的源泉,本文的创作与作者对琵琶曲的欣赏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现实,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学习。
琵琶女诉说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商人只经商,她的家庭没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艺,商人为利,没有共同语言,一个爱音乐一个爱钱,结果她被商人抛弃。我抛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共同语言组合的家庭会怎样?”,同学们兴趣起来,发表什么意见的都有,我引导学生要从作品中学会做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庭,选择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的教学,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课时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我设置的三个问题是:(一)谁解琵琶声;(二)谁解青衫泪;(三)谁解风物意。
这首诗的教学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教学过程及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的。
第一,教学设计,应该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对联导入,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解读文本,必须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提倡积极互动。在上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
今后的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把握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4
今天我**《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 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 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 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
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 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 反思失误:
1 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5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6)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3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有**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有**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四、说程序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绝
昔
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
今
被贬放逐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我的板书即抓住主旨句这个“诗眼”,这个重点兼难点,体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琵琶女”相关的内容用红色,“白居易”相关的内容用绿色,赏心悦目。在呈现方式上,师生合力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观整个教学设计,就出发点而言,我力求让学生言其声、表其悟、抒其情、获其得。尽管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在新课程下,在课改之途中,我会一直“上下求索”!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7)
——《琵琶行》阅读答案3篇
《琵琶行》阅读答案1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B.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是)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D.命曰《琵琶行》 (命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委身为贾人妇 因为长句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 D.歌以赠之
答案:
1.B
2.B
3.C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凡:总共,一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B(A其:代词,那/形容词词头。B于:介词,在 。C为:成为/写,作。D以:表目的,用来/认为,以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C(A夜: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琵琶行》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铮铮然有京都声/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翻译(每句2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参***:
5C6A7B8C
9、(1)元和十年,我被降职到九江做司马
(2)我本是长安歌女,曾向穆、曹二善才学习琵琶,由于年长色衰,就嫁给商人为妻子。
(3)我听到这个人的身世经历,这个晚上自己才感觉有被降职的感觉,因此就写了这篇诗文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8)
——《琵琶行》教案12篇
《琵琶行》教案1
【目标预设】
1、鉴赏诗歌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2、分析琵琶女形象。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活动一:走近文本。
1、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白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者**的**讽喻诗。**作《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
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的长篇叙事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生*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始终抱着“为民*”“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活动二:诗歌鉴赏。
一、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句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句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句式:)。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句式:),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二、赏“景”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绕船明月江水寒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品“声”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有三处描写音乐: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一)一闻琵琶邀相见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总结:【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二)再闻琵琶诉沦落
【琵琶女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总结:【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赏析1:作者是如何描绘音乐的?歌女的琵琶曲为何感人?
赏析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三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同情和感激诗人:设问侧面表现感伤之深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问:我们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问: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问:为何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呢?他们“同”在何处?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总结:【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琵琶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疏通文字(略)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声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送客闻满座皆泣”中达到**。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第三课时
六、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来运用。
七、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点题)
曲 特 裂帛
另:《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43岁被改职任**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提出一系列**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
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诗人,字乐天,晚**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 三 课 时
一、课前引入
背诵课文已经讲析部分
二、课文鉴赏分析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近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近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段意讨论: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三、师生共同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争论: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和作业:
1、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附录:板书设计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有声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
《琵琶行》教案6
.教案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1、 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
《琵琶行》教案7
【教学目的】
1、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读热情,从而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2、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诗中音乐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探因。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作用。(即探求音乐描写与琵琶女及诗人遭遇的内在共同点)
2、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问:大家听说过古代“知音”的传说吗?哪位同学知道,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同学回答)
武汉龟山脚下,流传着春秋时乐师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于龟山,琴声传达出攀登高山的意蕴。以打柴为生的钟子期正好路过这里,听到绝妙的乐曲,便放下担子,连连赞叹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说:“好啊,仿佛泰山巍峨耸立!”)一会儿,旋律中又仿佛奔涌出流水,子期又夸赞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说:“好啊,像长江黄河汹涌澎湃!”)伯牙弹什么样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赏得出来。两人引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没能如约去赏琴,一打听,原来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说:“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后终生不复鼓琴。
问:俞伯牙弹的这首曲子,叫什么名?(明确: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赏乐者内心共鸣,引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弹奏就使一代诗盟白居易潸然泪下。
(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
通过自习,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这首诗一共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明确:三次)诗中重点描写的是哪一次?(明确:第二次)分布在诗中第几段?(明确:第二段)那好,我们就先抓重点,开始品读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语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歌女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最后两者交汇,其联结靠诗人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情体验。分析叙事线索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抒情线索。
(二)鉴赏语句: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三)赏析描写音乐的语句:
①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轻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常吟诵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里活动,还暗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冷落寂寞形成鲜明对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2、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愁别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过敏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愤。
3、形象拓展: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一、曲折动人的结构情节
《琵琶行》全诗616字,篇幅虽不长,但结构细密,层次清晰,情节曲折动人。《琵琶行》明写琵琶女,暗写白居易,写琵琶女的知音难求,其实也在写白居易的**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谪居生活有机结合,层层铺展,是本诗的结构特点。情节安排也颇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着先声夺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于曲中传出,再直言诉说;诗人被贬失意的满腹悲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剧变身世作为铺垫,再倾吐而出。这样层层描写、处处烘托,又巧设悬念,情节展开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二、淋漓尽致的音乐描写
音乐本有声无形,过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运用准确的动词表现演奏的纯熟指法,如诗中“拨”、“拢”、“捻”、“抹”、“挑”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反映了琵琶女动作的娴熟,变化有度。把无形的音乐化为视觉形象,加深了读者对丰富多变的琵琶声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印象。二是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比如: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少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杂与清脆悦耳;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的温和宛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的非凡等等。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达得淋漓尽致。三是以声传情,情声交隔,把琵琶声的变化与演奏者的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感**彩,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逐渐明朗,在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悲咽的音调中,蕴涵着琵琶女或欢快、或忧伤、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从“似诉*生不得意”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声声琵琶,曲曲传出的正是琵琶女内心的复杂情感。另外,声声琵琶又是演奏者和听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传情,听者闻声动情,不仅使所描绘的音乐更具艺术魅力,而且深化了诗的主题。
三、形神兼备的细节描写
诗中细节描写颇具匠心,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遂的特点。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细节把琵琶女自惭身世的心理、稳重的性格和盘托出。当琵琶女结束弹奏,欲述身世时,诗人又设置了这样的细节,“沉弦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内心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这些细节着墨不多,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感其事、如见其人的感受,并可以由人物动作窥见其内心世界。诗中写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更借助于细节描写: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争缠头,一典红绡不知数。铀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些细节都是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现了琵琶女少年时在当时娱乐圈内红极一时的情形。
四、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秋风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美丽而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低沉、悲怨的情调**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车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的魅力。诗人陈述自己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也穿插了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绕屋的黄芦苦竹、啼血的杜鹃、哀鸣的猿声构成了凄苦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出现的虽然不多,但却生动形象,对于酝酿诗的气氛、增添诗的情韵、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诗的主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鲜明的主题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给予讲解评价。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师派人刺杀主持*定藩**的**武元衡,白居易当时任**佐赞大夫,虽然并非谏官,但还是**直谏,请求缉办凶手,结果因**的谗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而此诗即作于诗人贬谪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们从诗人自叙写作缘由的诗前小叙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觉有迁谪意”等语分明蕴涵着遭谗被贬的不*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据《琵琶行》的内容,将此诗编入他的“感伤诗”类。所谓感伤诗,诗人在《与元九》中明确指出:这类诗皆为“有事物寄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意而形于叹咏者”的有感而发之作。江州司马和琵琶女,一个是**生命受到挫折,一个是艺术生涯的结束;一个是**上不得重用,一个是知音难觅,相似的际遇、同样的心境。这首诗正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以抒幽愤。因而自然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琵琶行》并不完全是对封建社会下层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难觅的无奈,这也正是贯通《琵琶行》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提出一系列**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心情。
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教学方法: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读小序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
1、作者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 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肯定会形成对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 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 健康——卧病 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 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思考:你能从琵琶女的音乐中听出她的身世吗?或者诗人自己的身世从音乐中可以得到印证吗?如果没有听出来,那你听出了什么?如果听出来了,那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诗人,字乐天,晚**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琵琶行》说课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创新教案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
《琵琶行》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诗人,字乐天,晚**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和**。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琵琶行》说课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创新教案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
《琵琶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多**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 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 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9)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菁选3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是一个盛产诗歌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是一个盛产诗歌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革新,白居易曾向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但不久,王、韦等被贬,**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近臣,连续**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但却被腐朽的官僚**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倾轧,屡次**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宾客、河南尹、**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3篇(扩展10)
——琵琶行优秀作文
琵琶行优秀作文1
琵琶行
浔阳江畔,钟声夜离散,
枫叶荻花瑟瑟,秋风漫漫。
主人下鞍,宾客同在船,
举杯欲干,愁无管弦作伴。
醉不成欢,别离催肠断,
别时茫茫凄惨,月色孤单。
琵琶忽唱,飘来一曲霜,
谁在忧伤,一厢惆怅?
琵琶叹,红尘乱,
你我相醉别离忘;
在水飘一方,
琵琶停,欲语难。
千呼唤,始露妆,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转轴拨弦已成怨,
绵绵……
浔阳江岸,琵琶声淡淡,
袅袅它浮一江,月色苍苍。
琵琶悠然,似诉愁一滩,
哀怨柳杨,我的春风姑娘。
轻拢慢捻,歌声似雨甜,
一抹二拨三挑,霓裳六幺。
鸟啼花香,珍珠落玉盘,
恨不永远,一夜委婉……
歌不转,弦莫翻,
别有幽愁暗恨长。
涩涩苦幽咽,
如冰泉,声暂歇;
一曲完,四弦亮,
风销云散静无言,
唯见月弯弯水**,
飘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