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工作计划(精选5篇)

社区老年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社区2023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及下半年计划:

今年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关心下,我社区党总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镇党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有关精神,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我村2023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汇报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回欢社区党总支下设2各党支部,共有党员x名,其中男性x名,占党员的总数x%,女性党员x名,占党员总数的x%,2023年纳新党员2名,转正2名。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党员公示牌、因需设岗履承诺,在2023年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针对无职党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具体情况,因需、因事设岗,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通过召开党员会议,引导无职党员根据自身特点认领岗位,开展党员承诺践诺,党员亮身份晒承诺,除个别年老体弱多病、确实无法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党员外,及时更新公示牌,将党员姓名、岗位职责和承诺事项以及言行、举止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2、围绕“基层党建巩固提升年”要求,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四个一”思路固本强基,部署好2023年的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突出领导核心作用,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严格党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严格按照“以党支部为单位”的方式进行。结合实际,开展活动。组织学习“基层党建巩固提升年”系列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规范痕迹管理台账,完善会议笔记(《基层组织工作手册》记录与班子成员笔记要一致),注重收集相关材料、会议图片等,要加强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广泛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营造公开透明的工作氛围。

4、党性分析,以龙陵县基层党建第一季度综合督查检查、市委组织部开展2023年第一轮基层党建工作定期督查为契机,认真对照督查内容,组织自检自查,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漏补缺,落实党员定期汇报思想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党性分析会议。党组织要结合党员个人情况,采用一对一、集体谈等方式进行谈心谈话,对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每名党员结合自身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5、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为切实加强我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认真做好了党员的发展工作,一年来我们本着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的原则,今年办理了2名同志的转正手续,吸收2位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培养3位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确保党员队伍年轻化,使党的组织更具战斗力。

6、切实开展农村基层治理,规范议事会运行程序,认真组织实施“五议两公开”。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本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五议两公开”的程序组织实施。

7、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一年来,我社区采取有效的措施,突出抓好我社区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的有效途径。

8、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科技、文化素质。针对党员群众参与意识难提高、应用技术难普及、管理服务难到位、综合作用难发挥等问题。

三、存在的不足:

2023上半年党建工作,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党建工作的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23年,我村将按照镇党委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发展、协调推进,为促进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突出的贡献。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并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真正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和实事来抓。努力工作,圆满完成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

老干部局2023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及下半年计划:

上半年,县委老干局支部党建工作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委老干局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4名,其中:在职党员5名,党员离退休干部9名(党员离休干部3名,党员退休干部6名);在职党员按制度和《目标责任书》管理,党员离退休干部实行制度管理;支委会由5人组成,其中:支部书记由局长担任,其他4名支委分别由在职党员和党员老干部组成。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工作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狠抓党支部建设工作。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日常工作中,支部班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党建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抓党建、促业务,为开展工作搭建了平台,促使党建工作和其他工作均收到明显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对重大事项等各项工作的贯彻实施坚持集体讨论决定,既杜绝了“家长制”和 “一言堂”现象,又提高了决策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主要领导严格落实县纪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提出的领导班子正职“四个不直接分管”的要求,单位财务发票审签、政府采购等工作均有其他副职领导干部承办。同时,支部负责人不定期将阶段性工作计划安排、落实情况在支委会、支部大会或老干部大会上进行通报,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日常工作中,支委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及县委决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做到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共召开支委会议10次,对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认真讨论研究,印发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安排意见》,制定了《关于在支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理论学习计划安排表》,成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职责,对党建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为抓好工作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做好党费核定收缴工作。按照临组发﹝2023﹞56号、67号文件和县直机关工委《关于2023年度党费核定的通知》精神要求,党支部对支部14名党员的党费重新核定统计并报机关工委核定后,全体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坚持按新标准对1-6月的党费进行了交纳,支部按季度足额上缴党费,一、二季度共缴纳党费2007.6元,收交率、上缴率均达100%。党费收缴核定情况在支部大会和党务公开栏内分别进行公开,并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支部派人上门进行通报公开。五是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支部与5名在职党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党员离退休干部实行制度管理,不断强化了对全体党员的管理监督工作。

2.加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从单位办公经费中及时支出资金制作悬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图板1块、学习园地图板1块、横幅2条、书画宣传作品4幅。党支部为14名党员统一购买配发了《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为支部全体党员统一配发了党支部“两学一做”《实施方案》、统一印制配发《县委老干局“两学一做”个人自学学习笔记》、中芯笔和资料袋各1套。为学习提供利了保证。

(二)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党支部始终把理论武装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党建工作纳入老干部工作重要日程,始终坚持每月15号召开支部大会制度和在职党员每周一次学习日制度,采取集中领学、开展讨论、个人自学、座谈交流、电化教育、党课辅导、送学上门等方式,坚持不懈地强化学习。

1.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是强化集体学习。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23年版)》和《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一书1-4部分内容;组织学习县党代会、人代会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中央、省、市、县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至目前,累计集中学习60次90小时。二是坚持个人自学。在抓好集中学习的同时督促全体工作人员开展个人自学,利用工余时间分别自学抄写《党章》、《准则》、《条例》、《系列讲话》和党纪条规原文,加深理解和应运。三是开展送学上门。针对部分老党员年迈体弱等实际,采取支部委员上门传达文件或会议精神、送学习资料、通报党组织活动情况、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加强与行动不便的党员老干部之间的联系。上半年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17次,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33次,人均记写学习笔记6万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文章4篇、微感言6篇。四是开展督察通报。单位主要领导调阅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笔记2次;并在5月9日和7月4日召开的在职党员扩大会议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书面通报,有效促进了学习教育内容的落实。

2.开展电化教育。干部职工通过浏览xx公务网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共产党员”微信易信、“xx党建”微信公众号开展上网学习。领导干部通过登录张掖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和参加县委主题培训及“富民兴陇”讲座开展学习。7月1日,组织支部在职党员在老干部会议室集体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共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实况,并通知党员离退休干部在家自行收看了大会实况,结合观看实况和集体学习《讲话》开展了座谈讨论。

3.聆听报告、参加学习培训。单位主要领导聆听县委书记作的党课1场次;本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结合学习向与会党员作了回顾党的历史的工作报告;3名在职党员聆听县直机关工委组织举办的“让党旗闪光、为党旗添彩”主题演讲比赛和全县“两学一做”知识竞赛;5月5日-6日,1名一般干部参加了县直机关工委举办的党务干部培训。

(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党性实践活动

1.狠抓老干部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通过组织学习、走访慰问、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县上有关会议、建言献策、征订报刊杂志和开展活动,促使老干部政治待遇全面得到了落实。二是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县财政按月拨付经费,有效保证了全体老干部离退休费足额发放;狠抓了按季度统计审核核报全体离休干部和1名离休干部红军遗孀的医药费工作;为全体离休干部计发了每年增发1至2个月的生活补贴等工作。通过扎实工作,促使老干部生活待遇全面得到了落实。三是做好离休干部(遗属)特困帮扶工作。加强联系与协调,督促社保部门及时发放离休干部遗属生活费。四是努力协调解决老干部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制定的走访联系离休干部名单,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及时上门与离休干部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并侧重加强与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离休干部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尽全力协调解决了他们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先后为离休干部4人次累计借支住院周转金10.6万元;每周安排1名工作人员对离休干部郎选文进行探望;对其他离休干部每月进行上门看望,并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五是坚持执行老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和处理老干部及遗属来信来访,协调办理了老干部和遗属信访反映的具体问题。上半年共走访和接待老干部及遗属信访24人次11件,办结11件,办结率达100%。

2.加强阵地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坚持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每天清扫,专人服务管理。起草讨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十三五”规划纲要》,狠抓基础设施配置、老干部活动证办理、老年大学教师招聘、招收学员等工作。

3.扎实开展“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和社区公益性活动。先后召开“双联”村联席会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4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和县“双联”办下发的文件精神,讨论研究“双联”和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制定印发了《2023年双联行动工作要点》。按照县上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和新华镇党委的安排,对“双联”村21户贫困户精准扶贫联系帮扶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确定,县委老干局5名干部共联系帮扶精准扶贫贫困户8户(其中:3名领导干部每人联系帮扶2户,2名一般干部每人帮扶1户)。针对“双联”村2023年玉米制种款发放中存在的4社、5社群众因玉米红锈病引起的减产,部分群众因低保评定没有被列入享受低保人员范围等问题,单位领导主动与村干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化解存在的问题。联户干部先后6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家庭收入等情况,按照“双联”办文件要求填写了脱贫攻坚行动“853”挂图作业“三本帐”。5月11日,联户干部赴亢寨村同镇联户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人员集体收看了全省精准扶贫及“双联”行动考核表彰大会,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县委组织的集体收看活动。春节前,老干局5名在职党员干部均从自己工资中共出资1800元,为15户联系户和扶贫户购买了大米、清油、牛奶等物品进行慰问。结合实施县关工委“千人关爱工程”,在县关工委办深入调查摸底、报县关工委主要领导同意后,5月31日由县委老干局(县关工委办)对本单位“双联”联系村新华镇亢寨小学的景姿棋、任兴海、李佳思、李佳欣、黄佳蕊、黄志翔、亢思研、亢思彤等8名农村留守儿童每人以500元实施了救助,共发放救助资金4000元。县关工委办公室筹资100多元,为亢寨村小学和幼儿园16名学生和幼儿购买了学习用品和奖品;救助仪式前,组织该校幼儿、学生、教师和家长观看了xx县关工委办公室购买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挂图》26幅,并发放县委老干局、县关工委办公室印制的《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倡议书》160份。县关工委老同志为亢寨小学的师生、小朋友和部分家长表演了《两学一做辟新天、从严治党正能量》等5个文艺节目。“七一”前单位主要领导个人出资200多元慰问了县党代表“两联系”的1户“双联”联系户和1户“扶贫”帮扶户,每户送去价值达100元的慰问食品,受到了基层干部和贫困户的一致好评。联户干部在深入“双联”村工作期间,严格落实 “三个防止”和“八个不准”要求,严格执行“双联”工作纪律,坚持轻车简从,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尊重群众发展意愿,不包办代替村上的正常工作;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尽力帮助解决,对单位和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面、准确、及时向县“双联”办反映,做好跟进协调工作。组织5名在职党员月末周五深入沙河社区政协居民住宅楼院开展卫生整治,并不定期走访辖区老干部。组织在职党员观看沙河社区党组织庆祝建党95周年表彰会暨文艺演出活动;现场摆放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图片展24块,引导开展了青少年普法知识教育图片观看活动。

4.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开展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在做好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工作的同时,把引导老干部开展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并通过以下方式鼓励支持老干部传递正能量。一是赴外学习启迪思路。6月15日—16日单位主要领导按照市委老干局统一安排赴酒泉、嘉峪关市委老干局观摩学习了组织引导老干部开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的有效做法。二是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提正正能量。在职党员在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同时,组织县关工委“十大员”老同志开展科技培训,开展了“关爱明天”青少年普法教育、“千人关爱工程”、支持农村幼儿园发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缅怀先烈活动等活动,为引导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努力。三是引导老干部参政议政发挥正能量。按照县委安排,7月2日请不同职别的10名离退休干部代表参与了县四大班子换届选配干部征求意见活动。四是聘请网宣员。聘请网宣员20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员5名,引导老干部在“甘肃离退休干部之家”等网络平台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五是引导老科技人员发挥作用增添正能量。2023年4月19日——22日,邀请老干部杨应明、石成福、王宏家三同志深入7镇义务向果农进行了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宣讲和新品种嫁接、修剪示范活动,给参训果农赠发5个新品种接穗214枝,现场亲自嫁接了5种果树10棵21枝,培训果农180人;王宏家同志结合一生从事畜牧业实践当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养殖户重点宣讲如何预防防治人畜共患疾病。并对果农和养殖户遇到的疑难问题逐一作了解答。向果农发放了县关工委办公室编印的《xx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林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宣传资料手册》宣传资料240册。六是组织老干部创作文艺书画作品、撰写征文传递正能量。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老干部陈天儒撰写“两学一做”诗词,并编排文艺节目在社区、农村演出,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老干局对党员离休干部陈天儒同志撰写歌颂建党95周年的9篇文章通过网络及时刊登,传递正能量;邀请党员老干部汪世禄创作书法作品1幅参加县直机关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6月下旬老干局下发通知,在全县党员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七是借势宣传正能量。老干局紧紧抓住全县庆“七一”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县文化广场印制宣挂2条老干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宣传条幅、扩大对外宣传。

5.开展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党95周年为主题的党性活动。一是参加“唱红歌、颂党恩”主题歌咏比赛活动。根据县委办、县直机关工委安排部署,6月15日-6月29日组织5名在职党员利用工余时间积极参加县委联队红歌练唱和全县 “唱红歌、颂党恩”主题歌咏比赛,为获得团体比赛一等奖作出了积极努力,全县歌咏比赛演出期间,党支部还邀请党员离退休干部30多人观看,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接受爱国教育。4月1日上午,干部职工和支部党员离退休干部16人在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参加了全县“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悼念革命先烈、瞻仰纪念展馆,诵红色经典诗词、唱红色经典歌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在缅怀先烈的情怀中认知中华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汇集发展共识。4月22日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书香xx”全民阅读暨弘扬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观看了红西路军事迹和全民阅读展板。5月27日下午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和城区20多名“五老”人员参加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红西路军西征80周年”大型爱国主义专题巡展活动,观看了“红色甘肃,走向1949”大型爱国主义图片展览和文艺节目展演,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6月22日,2名在职党员聆听了全县“长征颂歌、西路军魂”主题宣讲报告会。6月24日组织老干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与酒泉市委老干局机关党员共同在xx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和梨园口红西路军烈士战斗遗址开展悼念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系列活动;并收看《姐姐》、《祁连山的回声》、《惊沙》等红色经典影片,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开展走访慰问老党员活动。6月26—27日党支部对行动困难、身患重病的4名党员离退休干杨同和、翁世泽、王家祺、罗世祖和申兰英、任兰英2名离休干部红军遗孀开展走访慰问,送去了慰问信、慰问品,为1名异地居住的91岁老党员离休干部梁臣同志汇寄了200元慰问金。四是开展庆“七一” 表彰活动。根据上级党组织通知要求,支部党员代表分别参加了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庆“七一”表彰大会,老干局党支部1名党员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月30日下午,本单位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对公示期满无异议的2名优秀党员和1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五是观看书画展。6月30日,组织支部党员代表组织观看了全县庆祝建党95周年书画展览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不断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促进了身心健康,营造了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氛围。

6.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地狠抓工作人员的学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聆听宣讲报告会和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5月下旬,组织县关工委办6人次聆听了“我信我行·践行宗旨·做合格党员”宣讲报告会、“践行中国梦、职业道德公益巡讲”报告会;3月4日组织县关工委办2名工作人员参加“我爱xx”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二是开展清洁卫生大行动活动。按照县上划分的地段,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了城区路、园区路卫生清扫;加强对单位环境整治和保洁;新栽植花卉38盆,绿化美化了办公环境。三是开展植树活动。4月组织在职党员和干部职工赴昭武路划分区域,开展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为绿化美化家园做出了贡献。

7.强化党务公开。对干部职工和老干部关注的评优、调资、公务接待、财务收支、党费收交等热点问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内容和有关工作通过采取“五公开”(会议公开、上门公开、版面公开、单位内部公开、处理信访公开)方式进行全面公开。1—6月,党务工作共公开88次116项(上墙公开6次6项,在支委会和支部大会上公开27次55项,上网公开52次52项,上门通报公开3次3项);政务工作共公开140次158项(老干部会议公开3次5项,工作人员会议公开33次49项,上墙公开8次8项,上网公开93次93项,上门通报公开3次3项),提高了工作透明度。结合开展工作,上半年共上报党务工作信息5条,及时反映了支部工作情况。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严格落实“一把手”抓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分解到人,明确了工作职责,保证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一是突出党纪条规教育。主要领导对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党纪条规教育,及时组织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县委和县纪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和上级党组织下发的违纪案件通报材料,教育引导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规办事;日常工作中主要领导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纪条规,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有效引导党员干部按照廉洁自律规定从政,在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中杜绝了违纪违法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二是开展廉政知识测试。在职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按照县纪委下发的廉zd规知识测试试卷进行集中答卷,经单位统一阅卷得分均在 94分以上。党支部统一命题,组织14名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活动,经统一阅卷最高分99.7分,95分以上的8人,89分以上的2人,75分以上的1人;1名退休党员进行了答卷,但因患帕金森等病无书写能力而得10分;下剩2名党员离休干部因年高体弱和视力下降还在答卷中。三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县纪委、县监察局转发市纪委监察局关于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通报6期;按照县上统一安排,3月15日安排1名在职党员赴张掖观看了现代秦剧《公仆》,从中学习了原民乐县委书记韩正卿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4月1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和党员离退休干部代表参观县民俗博物馆党风廉政教育功能区,认真聆听和观看展出的先进人物展板和精选案例,使工作人员心灵受到了震撼,思索着“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的真谛。结合开展红色教育和廉政教育开展了座谈交流。四是强化从政行为。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自律准则》作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刚性约束,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3名党员领导干部建立的本年度《廉洁自律承诺书》进行审核并在支部党员会议上作出公开承诺,并建立了3名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关键环节的监督,对实施的重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和办事流程,对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重新分工,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认真落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规范运行监督机制。强化公务用车统一调配使用,杜绝了公车私用和其它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定和“三公”经费支出规定,严格执行“两单一票一定点”制度。六是强化勤俭节约。坚持不懈的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教育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从用水、用电、电脑耗材等方面开展节能降耗。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狠抓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

社区老年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深入调查摸底,为实施“星光计划”做好准备

实施“星光计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搞好社会资源和需求调查。为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环翠区着手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社区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实施“星光计划”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条件。从不利因素看,虽然随着社区建设和老年事业的发展,我市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与时展和实施“星光计划”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供求上不适应。到去年年底,市区共有养老机构39处、床位1385张,仅占有入住意向老年人的5%,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供求矛盾还会更加突出。二是服务上不适应。大多数老年服务机构都是七、八十年代建立的,无论内部设施、外部环境,还是服务质量和档次都与当今老年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配置上不适应。现有老年服务设施单一功能的多、综合功能的少,低档次的多、高档次的少,不仅适应不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要,而且重复建设,浪费了社区资源。四是管理上不适应。在内部设施配套上缺乏统一标准,在收费标准和服务管理上缺少统一规范。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星光计划”的积极性相当高,实施“星光计划”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矗二是现有的服务机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通过投入资金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强化管理,也完全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服务机构,实施“星光计划”有着良好的设施基矗

在对本地实际情况有了准确把握后,为开阔眼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我们组织各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民政局负责人及环翠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前往“星光计划”开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河北保定实地考察,不仅使他们学到了先进经验,而且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大大激发了他们实施好“星光计划”的热情和信心。

二、精心组织发动,稳步推进实施“星光计划”

第一批“星光计划”项目的启动,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事关整个“星光计划”的成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打成功率。

首先,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从“星光计划”开始启动,我们就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赢得了领导的一致支持,并将“星光计划”作为政府行为,列入今年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8件实事之中,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劝星光计划”阶段进展情况,集中解决“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市及各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还定期带领民政、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和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深入现场督导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了“星光计划”的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制定实施规划。根据“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前期调查结果,在充分论证、借鉴各地经验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市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三年规划》,计划到2003年,各市区所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都要建成符合标准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在全市形成市、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个层面,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化老年服务体系。环翠区政府也以今年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意见》,计划利用2002年至2004年三年时间,在城区建立区、街、居三级养老机构,健全老年服务呼叫、志愿者服务、老年康复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完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筹措融资、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

第三,严密组织实施。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宣传发动。“星光计划”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为使这项工作更具影响力,达到让领导知道、媒体知道、群众知道的目的,我们召开了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动员大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召开了实施“星光计划”新闻会,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步是搞好试点。我们在基础设施较好的环翠区进行了试点。试点过程中,从实施方案的制定到项目的规模布局,从建筑风格的设计到管理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多方协调、及时解决,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环翠区各街道办事处把实施“星光计划”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总抓手,主要负责人亲自出面协调指导,并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环翠楼办事处为解决“星光计划”用房问题,毅然收回年收租金5万多元的门市房,并投资140万元,建起了多功能的“星光老年活动中心”。部分居委会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居委会成员自出资金上项目,甚至将自家的设施搬到老年活动室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由于基层实施“星光计划”的热情空前高涨,环翠区已完成首批“星光计划”项目30个,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18个,“星光计划”在城区遍地开花。第三步是全面推开。环翠区试点成功后,我们马上组织其它市区及有关办事处、居委会负责人现场参观学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了一个“比学赶超”的热潮,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三、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星光计划”健康发展

在加强“星光计划”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本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拘形式、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管理机制。

(一)加强监督。各市区党委、政府都把实施“星光计划”作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对各街道的年度百分考核之中,责成民政部门定期对各街道“星光计划”项目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街道办事处、民政办公室年终百分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年检制度。对年检达标并投入使用的“星光计划”项目,发给“星光计划”项目证书。对年检不合格的项目,按照有关协议和管理制度严肃处理,使“星光计划”项目时时处于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下。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将每月财务收支、政府补贴、福利资助和社会捐赠等情况向社区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社区老年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几十年来的严格执行,很好的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所以说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随着第一代计划生育夫妇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进人老年,老年保障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切实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政策角度、经济角度和法律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法律建议。

与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相反,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当包括人类自身生产,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内部的矛盾对立体,社会生产正是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中发展的。但两者不是并列的,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的生产有决定作用,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决定人类自身生产的性质,二是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控制理论的基础。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制度,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这项制度得到了全国上下高度贯彻,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老少边贫地区。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所致。在我国城镇居民有各类社会保障,城镇居民的养老问题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较小,而就全国整体范围来看,现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部分缺失,他们的养老基本上是靠家庭养老,计划生育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家庭人口数和家庭结构,由于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农民养老问题凸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少边贫地区陷人“贫困——超生——越贫困”怪圈原因,故本文将探讨范围限定于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和农村的养老保障。

一、从政策角度分析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的关系

(一)计划生育政策贯彻前的农村养老保障

1.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与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此即五保户政策的由来,但是对于全体农民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障政策,农村养老保障仍然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养老。

2.1958年至1978年。1958年我国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农村养老保障依靠集体与家庭共担来完成,但是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化被消灭,农村家庭的收人来源是人民公社按人头分配的,集体经济的平均性特点无法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府组织,农民的养老保障从源头上来说是靠集体完成的。

(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农村养老保障(1978年以来)

我国的人口控制问题最早应追溯到1953年,只不过当时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后农村家庭子女数显著下降,农村家庭结构改变,即成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两人和独生子女一人的“四二一”结构。计划生育政策明显改变了养老保障模式,目前普遍认为“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养老负担严重。其实中央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80年发出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指出:“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40年后,一些家庭可能出现老年人身边缺人照顾的问题。这个问题许多国家都有,我们要注意想办法解决。”

同一时期我国也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制度再次将土地收益权赋予农民,从而为恢复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奠定了基础。从1986年开始,农村探索性地开展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到1997年底,已有7542万农民投保。但1998年以后,农村养老体制改革工作陷人了停顿状态。2004年,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为5378万人,比1997年减少了2164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8.7%。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例同步下降,由1997年的15.4%下降到2004年11.0%。究其原因,这项试点改革的开展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农民要等10至20年才能获得实际收益,同时由于政策的不确定风险,农民不愿意为10至20年后的不确定性的收益埋单。

从计划生育这一政策执行前后两个时期,我们看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改变了农村家庭子女数和家庭结构,也就事实上改变了农民的养老模式,这就迫切需要社会养老制度来保障,但是我们从农村养老试点的参保人数和规模上来看,试点是不成功的,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出现了计划生育反弹的现象,农民重新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来。所幸的是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但是此项政策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

二、从经济角度分析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的关系

农村养老需求是指农村居民在既定的收人范围内能够而且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养老需求;农村养老供给是指通过各种养老保障业务活动满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需求的行为过程。在我国现存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养老服务需求非常强烈,表现为农村中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养老需求,农村中计划生育户的养老需求,以及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需求。影响农村养老需求的因素也很多,这其中又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之分。现行农村养老供给体系是由家庭保障、社区保障、市场保障和政府保障共同形成的保障组合,各种保障类型又有其独立作用性和相互替代性。

1.家庭保障。正如莫迪格里尼亚指出的那样,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储蓄随人口的稳定增长率递增,但两者并非因果关系。真正影响储蓄率的是人口结构,特别是工作人口和非工作人口之间的比率是最为重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轻一代是有义务照顾家庭中的老年人的,而在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产生的效应,即颠覆和破坏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迫使人们增加储蓄以自我养老,生命周期财富的积累作为孩子的替代变得更加重要。但是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用以自我养老的储蓄如何克服通货膨胀的危险。

2.社区保障。所谓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和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和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国农村具有互助的传统,社区保障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其经济基础是社区经济(乡镇企业)。但是社区养老保障又是一种不稳定的养老保障形态,它也具有负作用。从一个社区范围内来看,社区养老保障有助于横向平等,但是从整个社会看,社区养老保障有可能加剧社会横向不平等。可见社区养老并非长久之计,制度设计时应考虑最终将其纳人国民保障体系。

3.市场保障。应该肯定商业保险(市场保障)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从供给方看,其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需求方看,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保险市场价格等。

4.政府保障。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保障的对象是家庭成员、社区保障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市场保障的对象是具有购买能力且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民,他们都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保障,而不是面向整个农村社会的。而政府保障是靠法律的强制性来实现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尼古拉斯·巴尔说过,“私营养老金只能提供有限的指数化,而超出部分的保险最终必须落到政府身上,”“很明显,如果政府来提供这种防范通货膨胀的保险,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真正的保险(因为它不可能成为),而只是一种税收/转移形式”。

面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各种保障方式变化表现不一:家庭保障通过增加储蓄以应变;社区保障和商业保障总体来说未出现明显的、有针对性的应变,这是供求双方共同平衡的结果;而政府保障的应变是最具针对性,也最有现实意义。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国家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上每投人1分钱,将带来4元钱的产出,投人产出比是1:40。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所起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供给,以看得见的手的方式直接干预了农村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障市场;从另一方面看,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夫妇是农村中为国家和长远利益而牺牲家庭和眼前利益的先进群体,必须给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必要的补偿、奖励,让农村计划生育户在养老上有保障、经济上有实惠。

三、从法律角度分析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的关系及制度化建议

在国际上,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o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类。前者主要是基于生理原因,如老弱病残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基于社会原因,如社会改革等。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改革和结构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失业人员;2.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3.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倾斜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制度上的藩篱造成社会的进步不能良性互动地带动农村的发展。

相对于农村中其他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来说,农村计划生育户更可以定义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还面临着较他人更多的养老风险。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出现子女意外致伤、致残甚至死亡时,计划生育户的养老问题即刻便显现出来,从社会到国家都有责任去关心、救助,使其父母有一个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和老有所养。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制度安排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农村计划生育户这一弱势群体的存在与计划生育的制度安排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只是体制转型中社会代价的承担者,因此从逻辑上看,政府有责任保护他们的权利,保护他们的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

我们应该从法律上确立保护农村计划生育户这一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制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

1.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我们可以从开始于80年代中期的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看到前车之鉴,按照官方提供的数据,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其实不是在逐年扩大,而是在逐年缩小。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方面是肯定的,试点工作依据的是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地方政府在执行时更多的是出于政绩的考虑,当试点工作不再提到政治高度上的时候,工作绩效自然下滑。政策和法律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对经济活动都有调节作用;它们的区别在于法律调节的强制性和政策调节的导向性。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稳定有效的推进这项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制度。

2.需要制订更加细化的执行办法和实施细则。有了一项好的制度,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后如何实施到位才是根本。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在各地区间也不平衡,对于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要求也不一尽一致,保障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保障模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应考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社区老年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创新一:

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

全面提升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近年来,泰州市海陵区紧紧抓住社会管理创新热点、和谐建区发展良机,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为主、网格划片、以房管人”新模式,大力实施“规范化服务、市民化待遇、信息化共享”新机制,推动了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创新背景

随着泰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流动人口日益呈现增多的趋势,城区流动人口已达10万之众,占户籍人口的1/4,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婚育信息难掌握。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二是责任措施难落实。流动人口变动性大,信息交换量重,数据的收集、录入及上报需要从村居、镇街到区各级的密切配合,投入足够的精力。现有的按户籍人口数量配置机构编制和管理人员的现状,远不能适应以现居住地为主管理体制的需要。

三是服务管理难到位。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新建小区增多,“新市民”为断增多,难免出现计划生育管理“盲区”。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维权意识和社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难以满足其需求。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解决以上“三难”问题。

二、创新做法

(一)科学设置网格。

为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堵塞管理漏洞,消除管理“死角”和“盲区”,我区按照“走向合理、界限分明、规模适度”的原则,打破原有行政界限,重新调整布局街道、社区行政区域四址范围。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按照社区每两幢楼或每两条街巷设置一个网格的原则,结合社区辖区面积、地理环境、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情况、企业商铺数量等因素,将社区细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选聘一名网格管理员,使之成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节点,从而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结构之下,增加“网格”这一层级,变为四级责任体系。社区再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多个片区,每个片区对应若干网格,建立社区第一责任人—片区责任人—网格管理员的包保责任体系,形成“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到户管理体系,将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楼栋、每条街巷、每户居民,做到以“不动的房产”管好“流动的人”。

(二)规范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

整合社区

内部民政、计生、治安、社保等中心户长、楼道长资源,按照“六有六好”标准,在民主推荐基础上选聘产生了近2000个网格管理员,优化了队伍结构。建立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街聘居用区备案”,激发网格管理员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区、街道、社区共同为网格管理员配备人口计生宣传品以及法律、卫生、科技等读物,统一发放网格管理员工作记录簿,保障其正常开展工作。街道、社区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针对工作实际,确定培训专题,着力增强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在评选“十星文明户”、发展新党员、安排就业岗位等方面,优先考虑网格管理员;在办理计划生育证件方面,给予网格管理员初审权。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适当给予补贴,支出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三)明确网格管理员职责。

网格管理员主要履行“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监督员”职责,通过明确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落到实处,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耳目”和“助手”,成为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一是宣传和督促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是协助社区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三是宣传告知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技术服务”等政策;四是组织动员已婚育龄妇女参加免费孕情健康检查;五是核实提供经营场所、出租房、务工单位的情况,协助街道与相关单位、个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六是协助社区开展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

(四)推进网格化服务。

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力打造“十分钟服务圈—服务责任片—世代服务室(岗)”为全覆盖体系的服务链。打破行政区域,坚持市区一体,建成东西南北中多点呼应、各具特色的“十分钟服务圈”。建立区域、任务、利益明确的“城市计生服务责任片”,实行“五必访、五上门”。社区采取独立设置、与卫生室合建以及设立世代服务岗三种建设模式,保障流动人口方便快捷地接受服务。

优质服务均等化。一是政策导向市民化。确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引导激励“三大体系”,出台外来务工人员优先优惠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一样,实现“有户籍、有收入、有社保、有医疗、有房住、有组织”及其子女“有书读”等10项同城待遇。二是计生服务均等化。通过《流动人口权利义务告知书》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机构、服务项目及联系电话,重点推进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健康检查、优生筛查、关怀关爱等

六个服务均等化,使流动人口享受到现居住地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

(五)构建网格化纽带。

我区把社区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来推进,合力推进“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人口计生与公安、人社、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间的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数据共享,提升社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社区配备信息系统专用电脑,安装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基层人口信息管理服务电子台帐,实现计生信息一点通。只要点击一下每幢楼、每条街巷,就能通过图标颜色了解一般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和流动人口分布情况;点击任意一户门牌号码,或者随机报出一个流动育龄妇女姓名,就能查找出该同志的相关信息,管理和服务方便快捷。

三、创新成效

泰州市海陵区针对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居住情况复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服务难到位等情况,大胆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实现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将社区管理下延到网格之中,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管理服务新格局,杜绝了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

二是保障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底数清、情况明,流动人口诉求渠道畅通,加上管理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待遇,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三是适应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动态性。流动人口的突出特点就是流动性大,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实施网格管理、以房管人,管理员就在流动人口身边,便于流动信息及时掌握,服务管理及时跟进。

四是推动了流动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信息平台的建设打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方共享,多方共赢,为综合治理流动人口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二:

打造阳光计生品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创新背景

为切实加强人口计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行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委以“阳光计生行动”为抓手,实行“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创新做法

1、以社会和谐为统领,实施“阳光计生”。坚持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行动,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规范执法行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谋发展。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规范。通过开展创

建计划生育便民维权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社区)活动,以及现场会、推进会、督查会等形式,确保“阳光计生行动”扎实开展。

2、以政务公开为抓手,促进“阳光管理”。一是公开形式多样化。通过政府网、人口网,政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便民服务大厅、服务窗口等形式长期和定期公开;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及开通联通短信平台即时公开;通过制作宣传品、集中性宣传服务活动、电子显示屏等形式不定期公开。二是公开内容规范化。全区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事务公开实施办法》,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政务事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做到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监督电话、政策法规、服务内容“六公开”。三是公开运行网络化。研究制定《海陵区人口计生行政权力和行政事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操作手册》,将再生育申请审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核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核发、一孩生育服务证的申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病残儿医学鉴定等七项人口计生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项目全部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3、以国优创建为载体,推进“阳光服务”。一是围绕群众家庭发展需求,实施幸福家庭促进工程。坚持以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体,以生育、生产、生活为主线,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幸福家庭十大行动”。二是围绕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实施世代服务提质工程。推进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东西南北中“十分钟服务圈”以及市、区、镇街、村居多点呼应的服务链。婚前医学检查、“两癌”筛查、生殖健康检查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避孕节育随访等服务项目城乡全覆盖。三是围绕群众权益保障需求,实施诚信计生创建工程。坚持利益导向,出台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实施办法,人口计生法定奖励政策落实率达100%。实施“亲情牵手—关爱女孩”十百千工程,打造“爱心奶奶”、“阳光驿站”关爱品牌。四是围绕流动人口需求,实施服务均等化工程。探索建立“社区为主、网格划片、以房管人”新模式,大力实施“规范化服务、市民化待遇、信息化共享”新机制,重点推进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健康检查、优生筛查、关怀关爱等服务均等化。

4、以评议监督为重点,保障“阳光维权”。一是“评议”兑现服务承诺。深入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主题教育社会各界评计生”等活动,征询群众意见,倾听百姓心声,出台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二是“热线”畅通诉求渠道。将“12356”计生服务热线整合到

“12345”区政府呼叫热线之中,实行统一受理、分级办理、限时办结。利用政府网和人口网,及时对群众提出的人口计生问题进行网上解答,方便群众咨询、投诉和反映意见建议。三是“监督”增强维权实效。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群众代表担任行风监督员,明确职责权限、监督内容,定期交流反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五议三公开”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实现人口计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以事业发展为根本,锻造“阳光队伍”。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建立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制度,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二是强化作风建设。树立勤政为民形象,牢记宗旨、关注民生,解决权力观、价值观问题;树立奋发有为形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解决事业心、责任感问题;树立清正廉洁形象,行为规范、甘于奉献,解决廉洁自律、永葆本色问题。三是强化绩效考评。对镇(街道),实行目标百分考核,折算三个文明得分;对村(社区),按绩定档,奖惩结合;对随访服务队,分片责任包干,“养事不养人”;对人口中心户长,街聘居用区备案,工作报酬区财政予以保障。

三、创新成效

1、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升级。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以来,进一步增强了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促进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优质服务的提质提速。

2、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村(居)民自治、村(居)务公开,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激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获得了民心和民信,从而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提升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阳光计生行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基本国策的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达到了顺民心、惠民生、转作风的目的,有力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全区涌现出一批示范镇(街道)、村(社区)、站(岗)等先进典型,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行列。

创新三:

“四定”促“四解”

开创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新路子

一、创新背景

社区和农村的计生村、居民小组长队伍处在人口计生队伍的最底层,也是我区人口计生队伍的最薄弱环节,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海陵区人口计生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把优化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建设作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的强基提质工程来抓,建立完善了一套选拔、培训、管理、激励机制,有效地发挥了村、居民小组长在

村、居与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了全区人口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做法

1、科学选配“定人”,解决“没人干”的问题。一是合理设置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按照“规模适度集中、方便生产生活、有利群众自治”的原则和按社会化管理的要求,以每组30-50户的标准,对现有计生村、居民小组长进行撤并调整,并按照“一组一长”设置计生村、居民小组长。二是创新推选方式。采取“两推一考一选”(群众推荐、本人推荐、支部考察、村、居民选举)方式,把熟悉计生政策和本村、居情况,办事公道、群众信赖的人员选拔为计生村、居民小组长。据统计,全区有400多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通过“两推一考一选”方式产生。三是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城市创业新星、农村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等人中选拔计生村、居民小组长,注重提高女性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比例。目前,全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中有各类种养能手86名,城市创业人员136名,农村实用技术人员216名,复员军人和返乡农民87名,大中专毕业生258名,女性658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教育培训“定向”,解决“不会干”的问题。一是专题培训。将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培训列入区、镇街园区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区人口计生委组成了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讲师团,对他们进行人口计生的政策法规、人口理论、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仅今年就培训达1200多人次。二是基地培训。通过下派科技、规统、法规、宣传、流管等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有计划、分层次加强村、居民小组长的教育培训。三是特色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定期收看网上的人口计生知识,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本领。

3、制度管理“定责”,解决“干不好”的问题。一是实施绩效管理。根据各村、社区工作现状和特点,创新推行“村、社区级绩效考评”,将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纳入考评范围,完善和制订“百分制”考评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责、权、利,使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在管理组里事务时手中有“权”,能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坚持制度管人。建立干部联系制度,区人口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乡镇(街道)、园区计生科工作人员各联系3-5名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较多的村、居的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目前,13名区人口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和10个乡镇(街道)园区计生科干部共挂钩联系132名计生村、居民

小组长,指导他们为群众办实事300多件,成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6起。三是推行民主管理。完善组务公开制度,各村、居民计生小组成立监督小组对组务进行监督,并设立组务公开栏和意见箱。去年来,各村、居组共收集意见建议218条,已解决202条,兑现率达93.5%。实施村民小组长向村民报告工作和村民评议小组干部制度,全市123个村(居)召开民主评议会400多场,群众对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工作满意率达95.6%。

4、激励保障“定心”,解决“不愿干”的问题。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建立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固定补贴+绩效补贴”的薪酬制度,确保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每年的基本报酬。对任务完成较好,年度考核优秀的村民小组长,经全村、全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强化政治激励。按照“把党员选拔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把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培养成党员”的思路,积极推荐年纪轻的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加入党组织,进而选拔为党小组长;通过法定程序将党小组长推选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加快资源整合,努力实现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据统计,全区有146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被确定发展党员重点对象,小组长一岗双职的达到178人,其中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的有68人。三是加强精神鼓励。区、镇园区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通过专项表彰、宣传媒体或各种相关会议,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先后有54名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获得各级表彰。

三、创新成效

“四定”举措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计生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工作,用新的思路来谋划工作,用新的措施来推动工作,特别是能够围绕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突破,营造了争先创优、奋发进取、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一是促进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有新的提升。广大计生村、居民小组长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转作风,实现了计生干部与育龄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交流沟通,成为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二是促进整体水平和内涵质量有新的提升。人口计生网络不断延伸,能力素质不断增强,使村居服务管理更加全面深入、更加优质高效、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信息准确率、优质服务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43%、99.36%、99.7

0%,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单项创特色、整体上水平,在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职业化建设的新路子。

创新四:

生育关怀 助推社会老龄服务工作

一、创新背景

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养老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挑战。如何拓展延伸生育关怀服务内涵,促使政府及其部门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老年弱势人群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一大课题。海陵区计生协在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倡导推行“五心服务”,用责任心查实每位老人生活起居情况和需求,用真心营造敬老、助老、关爱老人温馨环境和氛围,用热心对待每位老人,用诚心满足服务对象,用爱心关爱老弱病残者,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强了计生协的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

二、创新做法

一是强化宣传,营造尊老、扶老、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策应泰州建设“三个名城”和海陵区打造“三张名片”的机遇,借助生育关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优势,广辟宣传渠道、优化宣传环境、拓宽宣传空间、构建立体式宣传平台,大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扶老、关爱老人社会氛围。各计生协通过设置墙报、橱窗、户外广告、横幅、标语,印制宣传资料、折页,组织协会工作者、会员、志愿者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用身边人、身边事编排演出群众喜闻乐见文艺节目,启迪群众的尊老意识。利用人口计生网宣传老年人保障法律法规、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生活知识,通过12356阳光热线电话接受老年群众的咨询,开展老人援助服务。区、镇(街)、村(社区)文化园、人口文化广场、人口文化街等阵地常年开展一系列社会养老宣传服务、咨询活动,营造尊老、扶老、爱老社会氛围。结合敬老型社区、老年宜居社区、文明村镇、老年温馨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每个家庭成为平等、文明、和睦,融时代特色和传统美德于一体的新型家庭,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和生态文明环境。以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街老年学校为网点,初步建立老年精神服务工作体系,老年活动丰富多彩。

二是建立完善利益导向体系,体现政府对高龄老龄人群的关爱。市区政府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列为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法定的奖励政策。同时,实施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高龄老龄人优先优惠政策,实行“奖、保、优、扶、补”5个方面共31项优惠政策,重点解决计生贫困家庭和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中对计生困难家

庭由政府代缴全部或部分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在农村全面落实“五保”政策,据统计,集中供养率已达65%以上。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1.25亿元。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惠及城区2.1万人。积极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与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三合一”运行机制,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800多万元。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从2004年开始,市区同步建立人口计生公益金制度,累计筹资人口公益金150万元,解决计生困难家庭和社会老人的实际困难。同时,出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补贴家有老年人口农户、建立养老互助”组。对残疾、孤寡老人实施优待普惠政策,计生特困对象优先入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和康复中心,费用适当减免,资金由财政补贴。市区从2003年起建立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计生家庭伤残、死亡特别扶助制度,仅2023年全区2575人享受农奖、特奖203.614万元。近年来,市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给老人在文化、娱乐、医疗、交通、就医、养老、法律救助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自2008年至今海陵区为老人免费安装“电子保姆”,用户已突破11400户,通过红键求救成功抢救了410多突发疾病老人,通过绿键求助,为用户提供40000多次的生活服务,并成功劝说阻2位轻身老人。市区发放“凤凰一卡通”1.2万张,每年为老人节省百万元车路费,平均每天100多位老人免费游览景区,省门票费百万余元。

三是整合资源,搭建社会养老服务平台,做到“爱心”无缝对接。自2007年,城北街道工人社区首家成立养老服务站,是市区养老社会服务全面展开的标志。目前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2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机构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19家,社区老人日间照料室15个。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养老服务平台。市区在逐步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统筹安排服务设施,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间照顾,建立卫生站和助餐网点,镇和村居建立托养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实施站点。将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融入公共卫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融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世代服务中心开展。区世代服务中心设老年保健室,开展对老人健康咨询、健康检查、身心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整合世代

服务平台和随访服务资源,使老年人在就近社区得到服务,在家庭得到服务,电话得到服务。“世代服务、协会同行”,镇(街)、村、社区计生协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为老人服务志愿者达1.5万多人,用诚心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老人营造人文宜居氛围。

四是探索机制,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近年来,市区政府不断加强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一五”期末,市区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市区政府将社会养老列为每年改善民生实事内容,加强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在老年人口集中的街道建老年活动中心,区财政实行以实代补办法,每家老年活动中心验收合格一律补助20万元。为解决社会养老机构床位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帮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2023年,市福利院移址新建,设计床位数2200张,建成后的福利院将成为一个集社会养老、医疗保健、功能康复、老人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养老综合服务示范基地,还将成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学习基地,这对主城区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社、群团组织的优势,尤其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组织、宣传、服务等己有优势,积极探索以计生家庭老龄服务为切入点的能力服务,提供相关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各级计生协拓展生育关怀内涵和倡导推行“五心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提升计生协的活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成效

海陵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6家,社区居家养老覆盖面达60%以上,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覆盖面达21%。同时,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老年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求助求救呼叫中心常年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创新五: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村居信息化水平

一、创新背景

随着国家“金人工程”建设的深入,信息化村居服务终端全覆盖势在必行。我区在实现政府网络资源共享及规范管理,解答村居人口信息化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做了一些探索。

二、创新做法

1、两网合一,实现多部门资源共享。选择接入政府内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政府牵头通过政府内网进行资源整合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区已有公安、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接入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即时交换得以实现。二是电子政务专网采用物理隔离,安全性能更高;10M光纤接入,网速更快。三是区政府出资将网络连接到全区所有128个村居并统一维护,人口网接入政府专网避免了重复投资。

2、制度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转。我区制订了《村居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汇编》,通过八项制度从三个方面保障人口信息系统在村居得以安全有效运行。一是通过《人口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信息收集、分析、运用制度》、《信息质量保障制度》对源头信息质量和数据运用进行规范;二是通过《系统安全和保密制度》、《系统检查和维护制度》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日常维护提出明确要求;三是通过《操作人员培训制度》、《操作人员能力标准》、《信息系统操作准入和退出制度》保证村居人口信息操作员队伍的先进性。

3、着眼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人口信息的最终目的是要与服务全人口相关联。我区在区计生指导站、各镇街计生服务站接入政府专网,安装了人口信息系统,为部分村居世代服务室配备了专用电脑,所有世代服务室(岗)预留了专网接口,为信息引导服务,服务充实信息打下基础。

社区老年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依靠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社会福利福利金的使用效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推进我市农村(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的“星光老年之家”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需求。

二、深刻认识实施“星光计划”的重要意义

我市是全省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县(市)之一。到20*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481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6%,其中居住在农村的有66582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8.5%。实施农村“星光计划”,发展农村老年福利事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统筹推进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在农村的形成,保证农村(社区)老年人有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促进有设施、有服务、有制度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和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广大农村(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年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紧抓好。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城乡、面向老人、方便实用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新建,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和完善农村(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坚持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福利金资助,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村(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实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村(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每个村、每个社区建成星光老年之家。具体目标是:20*年底前完成55个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具体到各乡镇(街道)由市民政局分配下达。2009—2*0年星光老年之家建设计划,按省民政厅要求,由市民政局另行下达。到2*0年基本形成市有社会福利院,乡镇(街道)有敬老院,村(社区)有星光老年之家的老年福利服务网络。

五、基本要求

“星光计划”项目做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名称。即“星光老年之家福利资助”;二是统一标识。即“星光计划”设施标志和建筑物门楣装饰;三是统一建筑设计。新建的村(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建筑风格在本区域内统一,并严格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四是统一基本服务功能。必须具备娱乐、健身、学习等基本功能,逐步具备住养、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入户服务等功能,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六、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星光计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市老龄办副主任、市民政局城福社救科科长、市老龄办干部等为成员的“*市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立办公室,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要成立“星光计划”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班子,负责项目申报、选址招标、施工建设等以及建成后的管理和日常工作。

(二)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各乡镇、街道要积极组织力量,摸清所属村、社区以下二方面情况:一是所属村、社区人口和老年人情况;二是摸清可利用整合的资源情况。

(三)先易后难,合理规划。以闲置房改造为主,以新建房为辅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先中心集镇附近村、后偏远地区村”的步骤,统筹谋划,分批实施,有序推进星光老年之家建设。目前在建或已有适合建设星光老年之家的村、社区,优先列入20*年建设项目。

(四)筹措资金,搞好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投入为主,市民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福利公益金,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筹足所需建设资金。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组建好每一个星光老年之家建设的工作班子,搞好改造、新建规划设计,抓紧施工,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一是每个星光老年之家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二是星光老年之家按“电视教育、图书阅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为老服务”等五大功能设置功能区,并添置相应活动设施;三是每个功能区要统一设置“星光老年之家”功能区标识牌;四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老年人安全来规范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台帐,明确开放时间,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