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范文精选
微观经济学范文第1篇
1.教学内容繁多
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为例,16开的课本369页,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因此,按这样的进度,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学习中易于混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因此,假设条件非常强,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比如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最大的前提假设条件就是“经济人”假设,完全排除了人的感性因素,因此,与现实情况也是不符的,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从现实条件出发来考虑,而把“经济人”假设忽略。
3.学校对课程要求的高低程度
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课堂气氛也比较好,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当然,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会是如何。笔者讲授过其他作为考查课的课程,刚开始几堂课学生学习的还比较认真,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门课上,因此,期末考核时,结果不是很理想,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老师,但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学习是一环扣一环,一步落下,步步吃力。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扎实地学习每一堂课。
4.案例更新及时与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鉴于以上两方面,一定要重视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如果我们一直用很多年前的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理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会和现实世界有些脱钩,最终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强弱
由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可知模型多,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掌握,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最多的是对导数的运用,只有掌握了导数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才没有障碍。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数学基础,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因此,不同的数学基础,学习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6.能否学以致用
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理论和现实结合,不必非要死记硬背,而且,只有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我们才能更牢固的掌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能联系现实,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通过老师的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具有经济思维模式以后,每学习一种新的理论,就会和现实中的事件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不是只掌握单纯的理论。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因素,特提出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合理安排每一门专业课。因为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因此科目安排的时段合理恰当,是很关键的。
(2)从老师的角度看,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偏重,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数学化一些,使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而且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不要求掌握得太深,只要能把这些经济理论讲得明白透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就达到了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2.熟记假设前提
对于每一种理论的学习,都有它的假设条件,如果连假设条件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进行理论分析。因此,学习微观经济学,就要转变观念,既要能够在假设的前提下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运行理论知识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正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条件都分析在内进行研究,因此,有了这些假设条件,才能使得分析简化,并且把分析结果作为现实分析的一种参照。因此,熟记假设条件才是学习一门理论知识的前提。
3.对学生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从现实的角度讲,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这对于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好好地规划,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即使就业,也未必就一定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符的职业,对于一门将来不知道对自己是否的科目,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弱。所以鉴于这些原因,建议学校对这门课高标准、严要求,尽量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我们学校是作为考试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这样,学生必然更重视这门课的学习,而且,从每年的考研率来看,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还很不错。
4.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专业理论性强,对老师的讲授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使这门课讲得生动,成为众多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方法有三:
(1)穿插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分析,使枯燥的理论在综合运用于案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取传统板书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上作图的时间,尽量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身心愉悦。
(3)有些案例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样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现在正被众多老师推崇并在学习的翻转课堂,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
5.打好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是边际函数,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导函数,因此,在大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这样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会轻松很多。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而是把导数解错。因此,一定在踏入大学的一刻起,就让学生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
6.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分析的基础,没有理论何谈分析。
(2)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每天抽出几分钟来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新闻事件
否则我们都不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接轨。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我们学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扎实,因此,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3)考核方式要灵活
微观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微观经济学;民办本科院校
1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修正微观经济学庸俗内容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范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其理论内容有着许多不切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当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厘清微观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和无益成分,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辩证分析其中的资产阶级庸俗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国国情,加入中国元素,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经济学教育过于西化的问题。
1.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本科院校实行错位发展。考虑到民办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下,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更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面理解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2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理论教学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传授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这门课程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民办本科院校可以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这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全面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精品教材,每章的最后一节都有对西方经济学的科学评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适应中国国情的精华。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融入更多思政元素,例如,在教授均衡价格理论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假定前提、价值取向上的缺陷,使学生意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市场调节,还需要政府的科学管控;在讲授消费者选择理论的时候,提醒学生把效用作为价值衡量的基础是不够科学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在讲解企业的生产与成本理论的时候,强调资源的稀缺性,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科学地安排要素投入,才能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大的效益;在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时候,提醒学生完全竞争状态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而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教授生产要素及其收入理论的时候,强调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并引导学生思考收入分配中客观存在的“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在讲授一般均衡与效率理论的时候,指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缺陷,并引导学生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讲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及局限性,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借鉴西方政策、并创造性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2.2实践教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一般通过文字说明、图形描述和数理推理等方式阐述基本理论,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数学演算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环节,例如使用经济学沙盘进行教学,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微观经济的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厂商、政府之间的经济行为,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各项政策的理论依据。同时,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一般开始于大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并无经济学知识的系统积累,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和新闻媒体。因此,理论教学的内容可能会过于抽象,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用实践去检验真理。例如,在讲解效用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整合特定消费群体的日常收入、生活支出和消费习惯,并归纳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在讲解税收负担与商品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商品设计问卷,以小区和商户为调研单位模拟税收效应,看政府增加税收时,到底是由谁来承担。另外,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学,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却又共同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让学生开展讨论,并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成果;可以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辩题,将学生分成多个辩论小组,鼓励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思考。实践环节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收尾,强调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看待。
2.3线上教学
2023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来袭,为防止病毒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延迟开学,各地随即推出在线教学指导方案,确保“停课不停学”。2023年夏天,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暑假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可能会影响部分地区的开学计划。在疫情的影响下,随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样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课程教师可以在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或英华学堂平台上创建课程。这些平台目前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实现教学、作业、考试、通知、学生管理等多项功能。授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教学视频,课程通知,公布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授课时,可以通过课堂签到功能节省点名时间,通过互动界面思考题,引导学生发言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授课后,可以上传补充资料,布置在线作业,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组卷考试,督促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线上平台还有着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综合学生的各项学习、互动、考核数据,为教学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帮助课程教师给出合理的成绩。通过线上教学,课程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更多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思政资源,比如学习强国APP的经济版块、人民日报APP的财经版块、央视频APP的财经版块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这些素材,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授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要“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原因;在讲授外部性理论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在讲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强调的“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措施;在解释供求理论时,将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用品的价格与供求量有机结合,将志愿者的行为选择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使命感。学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工具组建线上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这些思政热点,并通过腾讯会议直播平台进行小组展示。
2.4课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应当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第一,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应当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精神、“十四五”规划、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知识点的考核;第二,进行方法上的调整,应当丰富考核形式,把出勤率、课堂发言、热点评论、主题辩论、沙盘经营、实践报告、课程论文、小组展示、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都纳入其中,避免“一卷定成绩”的终结性考核;第三,进行分值上的调整,应当注重过程性考核,强调平时成绩,各项考核内容都应设定精准的权重、分值,在开课前就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激发学生做好日常积累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进行评分依据上的调整,应当从单一的理论维度,向实践应用、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延伸,建立一套能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公正地评判。
3结语
微观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和联系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起源于15世纪,在17世纪的时候,这种经济模式思维逐渐被淘汰。重商主义主要是研究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与发展的理论属于最早的一种,对生产方式的探究思想。但是这种思维受到了时代背景以及区域的多种限制,重商主义的很多研究者都将这种经济学思维研究的范围缩小到了货币流通的领域,而重商主义探讨的内容也大多数是政府对于社会的政策法规,但是这种形式主义并没有对政府当下的政策法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理论数据不能够支持,因此,重商主义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具备相应的使用价值,这种经济思维模式也只是被看作经济学的萌芽发展阶段[1]。
1.2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也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时代,边际效益的价值被更多经济学家所注意到,并且最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微观经济学不断完善,让微观经济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体系。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更加注重了边际效用的价值,在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体现出边际效用,对于生产费用和成本产生的影响,并且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相关经济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均衡价值理论。均衡价值理论的提出,让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就有了核心价值观,这也标志着现代经济学正式建立,并且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3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被提出就成为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要标志,在资本主义初步形成,和世界资本爆发的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状况让凯恩斯提出了货币理论,这一理论深入地分析了生产产量与就业水平之间的联系,并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民收入的真实状况进行了讨论。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中,导致了大量人民面临着失业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不断上涨,但是供给量过大的情况下,由于人们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凯恩斯的理论深入的分析了目前这个阶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的政策,改变了传统的放任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凯恩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主要提倡以国民收入的真实状况作为经济理论的核心基础,让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到市场经济中,这一理论就成为了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并且为宏观经济学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2]。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
2.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具有差异
在完善的经济制度条件下,我们展开了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而完善的经济制度条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之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不包括市场出勤。下面我们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并且市场调节的机制也存在问题。第二,不再放任经济体系的自由发展,而是假设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能力。由此发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具有一定差异性。
2.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价格均衡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有关于时间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具有显著的差异。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国民收入决定市场经济,同时也包含了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福利制度等等。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内容较为复杂,研究的内容基本包含了目前市场环境下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等等。
2.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解决的问题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的视域下,主要是针对社会中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决方式。那么什么是资源配置呢?资源配置主要就是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找寻到合理的消费人群,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站在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了个体经济单位怎样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从总体上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了资源分配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是资源能够在某一阶段不断提高使用的效率问题,具体研究了如何能够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能够将资源效益最大化,不断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3]。
2.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具有差异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价格因素能够决定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个体经济单位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产商品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所面临的消费人群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以价格作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因此,微观经济学认为价格能够影响一切经济行为,价格因素能够对全部的个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以价格理论作为本质条件,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作价格理论。而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国民收入合理地进行调节。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将国民收入作为研究的基础,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控和运行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持。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民收入理论为基础,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3.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这两种经济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能够为经济行为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引导丶支持,进而帮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者都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得出科学的经济指导体系,从而协调社会经济关系,并且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手段[4]。
3.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互相补充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基础是在资源已经实现了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出如何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资源充分地利用在经济活动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从两种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因此,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二者之间研究的目的以及内容本身就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二者研究内容出发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只有实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互补充,将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构成更加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假设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已经完善,并且确定的状况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并且这两种经济学都没有将研究的重点分析由于社会经济制度而产生的变化导致了经济效果的变化这个问题。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都是在当下的经济制度已经确定的状况下,如何能够让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这种没有涉及对社会背景,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的判断,只是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种种经济状况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叫做实证分析法。因此,从采用的方法上来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实证经济法。
3.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对于整体范围内的经济学研究是个体经济单位研究的总和,基于这种理论,宏观经济学就应该是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总和,而微观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二者在研究的领域曾经具有分明的界限,由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以及所解决的问题,都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怎样把微观经济学看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但是在近年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断的进行融合,目前在研究失业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时,很多经济学家应用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以及工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例如失业以及通货膨胀这类型问题,本身就属于宏观经济学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起来[5]。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所形成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是宏微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主要都是解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能够优化资源分配,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虽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核心理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并且二者所研究的经济内容还可以相互补充,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在目前的研究过程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已经得到了不断的融合发展,因此,虽然两种经济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宁.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37(09):168-171.
[2]何大安.互联网应用扩张与微观经济学基础——基于未来“数据与数据对话”的理论解说[J].经济研究,2023,53(08):177-192.
[3]李宜达.“眼镜行业暴利”迷局无解吗?——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和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动态,2023(11):91-95.
[4]顾阳.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对我国体育保险体系构建的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23,39(05):9-12+23.
微观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内容区别;层面区别;互补联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从国际社会发展看来,贫富对立、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纷纷出现,成为阻碍各国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资源有限及其分配不合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始终追求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这也是经济学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别是从资源的配置、利用层面出发进行研究,二者之间既有关联,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分析
1.1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萌芽、发展阶段
15~19世纪,西方国家产生的重商主义,本质上是针对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层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产品流通,且内容上主要以各类政策文件为主,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各项理论知识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的特点,这也是西方初始的经济学发展阶段。17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的古典经济学阶段,亚当·斯密作为这一阶段经济学代表性人物,其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其中的理论更加提倡让价格这一类社会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使得人们在重视个人私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1.2微观经济学的形成、建立阶段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领域出现的经济革命催生了新古典经济学,这也是微观经济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效用价值理论的提出,后续相关经济学者将之发展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边际效用价值论得以和生产费用论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了一个将均衡价格作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这也是微观经济学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1.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的西方经济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作为主要标志。在凯恩斯的研究中,立足总需求的角度,对国民收入决定进行分析,并使用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方式很好地解释各个国家失业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国家政府干预经济、需求管理的具体办法。这种以国家干预作为基调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学得以诞生发展的重要理论知识。
2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者之间的区别
2.1中心理论层面的区别
从微观经济学的层面来看,价格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认为家庭和企业通常都会受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价格的支配,产品的生产及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需要由市场经济的价格决定,产品价格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这一理论提倡通过各类产品价格的调节来推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地位,提倡将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作为中心,将社会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有效研究,并以此作为基础,就国家内部国民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出深刻的探究。
2.2研究对象层面的区别
社会范围内的单个经济主体实施的各项经济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主要的对象,宏观经济学则是将国民经济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是囊括了单个经济主体的各项经济行为及其问题,包括了家庭、企业,整个社会经济则是由各个单体经济单位组成的社会整体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便是家庭和企业经济行为,换言之,微观经济学更加提倡家庭如何将所得到的优先有效应用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中,以此来最大化地满足家庭成员的具体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将其有限的经营收入,在合理分配到各类物品生产过程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居民个人、家庭及企业个体,在发展中追求的或者是正在实施的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行为是微观经济学得以诞生、发展、应用的前提条件,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社会范围出发,研究、考察其内部的经济能力。
2.3基本内容层面的区别
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等共同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部分,随着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产权经济学、时间经济学等得以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系包括国民收入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2.4所用分析方式的区别
单体经济单位出现的各种经济行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研究方式出现了个量化倾向,而宏观经济学因为立足国民经济整体实施问题研究、探讨,研究方式呈现出总量化发展倾向。简单而言,个体分析是针对经济变量的单向数值如何进行决定给予研究,比如某种商品的价格便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价格的主要组成范围,换言之,微观经济学更加倾向于针对价格这一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进行研究。总量分析则需要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和彼此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以这种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对整体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阐述,以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等都属于个量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宏观经济学则是重视各个体变量决定、变动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而言,宏观经济学的变量可以分为个量的总和、平均数量两方面,前者最为常见的便是国民经济收入、总体的企业投资,平均量则是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
2.5定义上的差别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并没有在体系上做出细致的划分。以目前的经济学研究来看,通常是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19世纪末期,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有关微观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1936年凯恩斯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倾向通论》这篇文章则是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是在194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出版的《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的。简单而言,微观经济学是一种将个体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对价格机制如何妥善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给出解释。宏观经济学则是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这一体系中各种经济总量的变化,为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
2.6基本假设上的差别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在运用过程中展现出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二者在基本理论假设上存在着区别。简单而言,微观经济学在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设的同时,需要以相关的假设条件作为指示,具体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第一,当时的市场经济需要保持一种绝对理性的状态,处于正常稳定运行的环境下。第二,经济市场出清。第三,假设信息需要维持一种完全对称的状态。相较于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宏观经济学在提出研究假设的过程中,只需要如下两个方面的假设条件:第一,经济市场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存在并暴露出相应的缺陷;第二,政府主观层面愿意出面对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3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1内容层面的互补性
本质上,在假设社会内部的各项资源体系已经得到了最大化的开发利用的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得以催生出来并持续发展,以此作为基础探究如何在资源有效分配的前提下,推动社会资源能效的最大化发挥。但宏观经济学得以诞生的基础条件则是各项社会资源的配置得到了最优化的组合。从不同的研究层面看来,国家、社会发展中诞生的各种经济层面的问题,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只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二者得出的研究内容具有显著的互补性。
3.2实证分析为二者的主要方式
现行经济制度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运行状态是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得以应用、发展的关键假设条件,至于引发经济制度变革的原因及这一行为带来的最终后果则完全不在二者的考虑范围内,换言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各项工作、研究想要落实,必须要以经济制度的相对稳定为核心。社会资源的配置最优化组合及其应用效能最大化的研究,微观、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制度内部的政治、价值观等因素发生联系的概率微乎其微,是真正的就事论事,换言之,实证分析是二者的主要分析、研究方式。
3.3两者的研究目的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解决,换言之,资源会生产什么、资源如何生产及资源是为谁生产等是宏观经济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微观经济学则是立足于单个经济的行为,对于社会资源的自由配置问题进行解决。由此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学更加重视与资源的实际利用及如何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增长。从本质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同样是为公众的个体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所处时代社会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也正是因为二者在研究工作的目的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得在当代的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可以以一种互补的方式进行应用。
3.4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微观经济学
整体的社会经济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单体,从这一层面来看,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即便二者曾经在发展中出现了关系上的对立性,并且各学者对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因为受到所处领域和理论知识的差异呈现出显著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及国际范围内经济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二者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更加倾向于针对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问题,立足于微观经济学层面,并使用其中常用的分析工具进行研究。由此也不难看出,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失业率等原本属于宏观经济学层面的研究内容,开始逐步渗入微观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现象最早在凯恩斯的研究中有所体现,简单而言,凯恩斯在针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研究的过程中,曾经使用过微观经济学上的均衡理念,并且二者已经逐步被经济学家纳入同一个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中。
4结语
微观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民办高校理论课
一、充分了解课程的特征与学生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内容晦涩。对于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一方面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该课程十分抽象。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晦涩的内容很难让学生提起热情。
第二,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微观经济个体的运行规律和原理,主要知识点涵盖供需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内容,涉及很多研究方法,如实证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数理公式推导、图表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短短的32至48课时的课堂上要学习这么多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同样也对教师的总结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第三,数理知识要求高。《微观经济学》中会运用大量数理分析,比如在弹性理论中必然会涉及公式推导,在成本理论中必然会涉及数理公式和图表分析,等等。这对于像西安外事学院这样级别的本科生而言,数理难度较大,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的自制力弱。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都是在中学求学阶段就表现出学习上缺乏自制力。面对大学求学阶段中艰涩的理论课,他们很难有良好自制力集中精力听45分钟课。如果学生不能精力集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容易唱“独角戏”,这一点一直让从事一线微观经济学的教师感到十分苦恼。
第二,社会参与意识强。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家庭有能力和意愿支持他们在校期间从事一些小规模经营活动,有的学生会投资股票、购买基金,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营一些实体小店或开网店,对现实经济社会的热情超过课堂上的热情,他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大有不同。
第三,数学基础较薄弱。商科类的大多学生都是文科生,他们在中学求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就不理想,更不用说《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基础要求是高等经济数学,看到课本上大量的公式和图表,他们都会感到恐惧,因而从一开始就缺乏对该门课程的信心。
第四,求学的目的不同。民办高校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甚至有的家庭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为其想好毕业后的出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和家庭的求学目的不单纯,导致学生基本都是为了文凭才来上大学,一般都是学校里较难管理的学生,甚至这样的求学态度还会在学生中有传染性,给教师的教学和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都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关于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论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能带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欢乐起来。例如在讲影响需求的因素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影响因素有“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学生就未必会思考这些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考虑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对某商品的购买行为,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也会发现原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就在自己身边,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和深奥。
(二)教学中引入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引入案例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讲完某个知识模块后,提出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大家表达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例如在讲到“弹性理论”时,提出为什么我们平时见不到盐做促销,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商品可以进行薄利多销。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加入案例讨论环节时,教师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避免复杂的案例,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另外,也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如果学生讨论中发生偏题,教师就应及时纠正并给予引导;如果能进行分组讨论,并对积极参与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案例教学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室巨大的投影幕布完全遮挡黑板。这种纯粹地依赖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学生会如走马观花般仅仅是看着画面频繁变化,不容易做到前后连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建议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其次,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也是不错的方式。教师讲完理论部分,可以利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加强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微观经济学进修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进展情况,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技巧,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五)考核方式灵活化。目前民办高校的期末考核方式基本是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为了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为了改变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是为了期末考试才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占比上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自占比百分之五十,在试题的内容上也可以做适当变化。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缓解期末笔试考试的压力。在期末考试试题内容上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分析讨论题和计算题的分值。
(六)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进。《微观经济学》是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果要求教师在50课时以内讲授全部的知识模块,那么难度是较大的,讲课必定是仓促的。但是很多高校对该课程的课时都在逐渐减少,导致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也难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和讨论,难免使学习陷入无趣和繁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