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合同管理制度(精选5篇)
基建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
1.1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合同管理与控制中,应有效与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施工流程,为高校基建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合同形式是指与当事人表达意识相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是合同的主要形式类型。书面形式的内容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口头形式的内容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公正、审批及登记等都属于其他形式。
1.2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中工程项目价格、工期及质量等都需要通过合同进行确定,对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三方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高校基本建设的过程,为达到施工建设的预期目标,必需将合同管理落实到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确保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内容紧密联系,一起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合同分析、资料、时间、实施控制及索赔管理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各项内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基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基建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基建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所决定。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滞后的现象,如合同法律意识较低、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及缺乏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
2.1合同法律意识较低
合同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合同当事人主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主体不明确,为此必须对其项目法人与法人委托等有关规定加以完善。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基建过程中,不选用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合同,签约时选用的文本一般为自制,具有不规范性当文本条件较为笼统、含糊,将导致合同条款存在诸多漏洞,这种合同无法对施工建设各个阶段起到制约作用。
2.2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合同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意识较低,对合同保险、担保及索赔不重视,或缺少相关条款等都会加大高校基建施工中的风险系数。因学期学年制的特性,各大高校极为重视建设工期,对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则极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归档管理、分级管理及授权管理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不健全,加大了合同管理的难度。
2.3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缺乏
工程建设涉及较多内容,其专业面极为广泛。在合同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等。但现阶段,高校基建施工中存在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等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3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与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可以对高校基本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是确保基建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
3.1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合同双方应认真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确保合同文本签订时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法律意识强化的过程中,应对合同纠纷产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控制合同纠纷率,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相关条款。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性,相关部门必须合同管理加以重视。在正常履行合同过程中,严禁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工作,避免施工许可证在没有备案与审查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发放,必需做到有法可依。
3.2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对合同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也是合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工程建设中施工双方应对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签订、审查及履行合同中,必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建设程序,达到合同管理行为规范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担保的推行及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推行中,应有效与我国高校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担保制度的运用。3.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在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加大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合同管理人员由优秀人才担任;其次,组织加强学习;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特殊情况下,应遵循持证上岗制度,进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
4结语
基建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及原因;思考
引言
近年来,供电企业由于电力基建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等弊端,而出现了一系列“豆腐渣”工程及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引起了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2号文件和新形势下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此,对于优化当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提出一些新的方案。
1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在基层供电企业的重要性
1.1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的重要性
2008年1月25日,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造成数以千亿的巨大经济损失让人难忘。其中电力设施直接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大面积的铁路运输停运、通讯中断、厂矿停产等,市政和事业单位难以开展工作、居民生活不便。由此可见,电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电力基建设施却是电力生产、传输和转换的平台。
1.2电力基建管理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各基层供电企业作为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单位,在电力基建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大责任。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目标是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其前提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其手段是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
2、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旧的管理体制依然运行,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确立。
2)基层班组执行能力不高。我国供电企业基层班组执行能力不强,贯彻上级意图是打折扣,作风拖沓、组织涣散,对待安全怀有侥幸心理。导致任务执行不顺。
3)的不正之风的巨大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要同各种不正之风作长期而艰巨的斗争。电力基建工程的人事、财务管理难度很大,这是因为电力基建工程一般建设资金数额巨大,涉及建设单位多、行业多,工期长、工程量大、子项目多、工作人员多。在不正之风盛行的环境下。一些人经不起诱惑,。
4)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在基建工程中一方面是一些管理人员自身不负责任不清整自己的管理职责存在惯性思维抱有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而使管理成为一句口号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是管理办法的实施没有到位而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5)管理人员素质不符合专业需求。质量高低取决于管理,而管理职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基建工程管理人员,有的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基本索质,缺乏经验,在其位而谋不了其职,给基建工程埋下隐患。
6)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奖励机制由于存在着片面性、单一性、失衡性、平均性、固定性及失察性等弊端,使得管理人员在自身工作及管理员工方面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管里难以实施。
3基层供电企业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思考
3.1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基层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2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
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1)人事任用必须考虑其综合能力是否能胜任相应岗位,强化对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3)在电力基建工程中严把廉政关。(4)坚决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5)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6)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3.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
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和完善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其一是认真总结分析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二是大胆改革创新。双管齐下,不固步自封。
3.4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
从管理人员本身入手,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以往基建工程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分析增强自己对风险的忧患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责任制度,使各自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3.5 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订、履行的管理
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须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情况及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分析,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提高合同履约率。
3.6严格时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
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3.7严防不良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
通过加强管理,层层把关可以减少不良风气但要将其彻底消灭必须把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个人价观、法制观相结合。加强对管理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使法制观念、廉洁理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供电企业只有强化并大胆创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才能打造精品工程、清白工程.为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4、优化电力基建工程的具体方案
目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着以上诸多的问题,电力基建工程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优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就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以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为准绳以认真总结相互借鉴为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主要的优化方案:
4.1认清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2加强电力墓建工程管理的重点
1)人事任用必须考虑其综合能力是否能胜任相应岗位,强化对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3)在电力基建工程中严把廉政关;4)坚决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遵循“公开、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5)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6)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4.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
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和完善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其一是认真总结分析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其二是大胆改革创新。
4.4深入贯彻基层班组执行能力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
加快制度建设,明确班组执行力标准,使班组内部岗位分工明确,历程街接紧密,岗位职责清晰,施工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科学。建立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班组作风建设,塑造企业执行文化;提高班组长素养,扫造一流的执行团队。
4.5严防腐败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
通过加强管理,层层把关可以减少不良风气,但要将其彻底消灭必须把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个人价直观、法制观相结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使法制观念、廉洁理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4.6严格对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
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丰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4.7积极推行完善的奖励机制
坚持利效挂钩、整体优化、重点突出、实事求是、多种形式及可持续性等原则,在管理上实行总量控制、刚性管理,在形式上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方法,在基础工作上建立配套的管理基础资料,在考核内容上求真求实求效。
基建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电力基建工程参与的人员和部门众多,如果没有制定科学、严谨的工程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势必会到管理出现无序和混乱,更不能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现代电力基建工程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管理水平并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施工材料无序堆放、施工现场杂乱等问题。此外,工程管理人员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始终不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2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的部门和人员相对较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许多现代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与管理素质,甚至一些电力基建工程并没有设置基建工程管理岗位,导致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不能够贯彻落实到实处,给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埋下管理和质量方面的隐患。
3成本管理效率相对较低。成本控制管理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管理应该从电力基建工程的设计阶段、勘察阶段、合同管理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方面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不稳定支出、企业超支投资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施工人员的工资相对较低,甚至还会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得不到维持。
二、现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优化方案探析
1创建健全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机制。想要优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应该不断的健全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通过正确的分析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应用MIS工程管理软件与电力基建工程的所有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实现对基建工程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并自动的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形成一种集信息技术、企业规范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以及组织模型为一体的先进管理体制,保证工程管理机制的所有措施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实处,对于优化和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2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制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宣传单,让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企业会议上列举工程管理的案例,将工程管理提上日程,让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等从根本上认识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还应该对电力基建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提高所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
3积极推行和完善奖惩机制。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应该坚持可持续性、多种形式、实事求是、重点突出、整体优化、利效挂钩的原则,不断的推进和完善奖惩机制,实行刚性管理和总量控制管理,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视考核的求真、求实、求效,对于工作懒散、消极怠工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业绩突出、工作积极以及对工程建设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4严格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不能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只说不做,而是应该讲求实干精神,保证管理制度的各项制度能够认真的贯彻落实到实处。此外,还应该对被任命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防止出现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问题,对于不具备相应管理资质的管理人员,应该立即撤换,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的人员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抑制该种不良风气的蔓延。
5贯彻和落实班组管理人员责任制度。为了加快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增强班组执行力,促使班组内部岗位分工明确,应该贯彻和落实班组管理人员责任制度,根据相应的质量标准,科学、清晰的分配班组内职工的岗位职责,规范施工操作,同时创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班组,对各个班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的完善基层班组的作风建设。此外,塑造班组管理人员的执行文化,完善责任管理制度,使各自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为电力基建工程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执行团队。
6强化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合同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好坏的纽带,因此,电力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应该将合同管理放在工程管理的核心位置。对于强化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电力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在制定合同时,应该树立有效的法律观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电力基建工程的实际状况,始终坚持公平、资源的原则,制定合法、合理的工程条款;其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合同的相关条款,体现合同条款的强制性;再者,对于合同的签订、合同履行等进行监督和检车,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针对问题的性质、原因以及责任等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或者避免合同纠纷,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基建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在扩大招生规模和院校转型发展合并的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基建热潮。在此种情况下,高校的基本建设的投入也逐渐加大,基建投资规模也随之快速膨胀。然而,高校的迅速扩张和引进贷款负债办学机制,在为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规避风险,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在保证高校基础建设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合理地调度和使用建设投入资金以达到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是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概述
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基本建设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基本建设可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基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基建工程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及基建资金的合理调度、高效安全的使用。我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基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方针,依据相关法律合理及时地安排、筹集和使用建设资金,并进一步对高校基建工作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即:高校基建资金的事前预算编制,事中执行、控制、监督,以及事后审核、验收工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力求严格控制基础建设的工程成本,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基建投资效益。综上所述:与其他基建财务管理相比,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每个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性质都是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其主要作用是服务社会,因此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国家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基建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给予一定支持(资金、土地及其它)和关注(规范、监督及其它)。然而这种关注往往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例如,为了指导高校基建财务有序、规范的开展,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高校必须遵守或执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定额、收费标准也是高校基建工程项目预决算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必须遵照执行,不能违背国家有关高校基本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原因在于:一项基建工程的完成需要社会很多单位、部门及企业对其提供各种功能服务,这也是由基建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每个项目的实施都要得到当地政府规划、设计、质检、税务等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同时还要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在资金、设计、建造、监理等具体事务的处理。此外,还会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各种各类的票据结算行为会跟随着各种材料、物资、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施工单位工程进度款的核算、支付等行为的发生而发生。由此而来,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也就越来越多。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基建财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三)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专业化很强的一项工作,其要求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面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熟悉掌握基建程序和基建相关基本知识;第二,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核算的有关知识。详细地来说,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在充分掌握了有关基建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可以准确把握工程完成情况,合理地调配基建资金,以确保工程完工的质量和工期。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财务管理知识,才能够准确核定支付数额较大的工程进度款,并进行及时、正确的会计处理和工程财务核算。
二、 目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实际操作难。目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内部控制环节薄弱,财务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部分高校基建财务未被完全纳入其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这给高校财务直接、有效监管基建投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原因在于: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与高校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间的相对独立。尽管部分高校参考《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自行建立了相关基建核算账户,但由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使高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合并时,由于相关会计科目上缺乏一定的衔接,最终不能准确核算基建的相关项目。同时,高校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某些管理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基建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导致财务监管经常处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造成基本建设中很多财务行为不规范,手续不齐备等,使基建工程管理效率不高。基建财务管理明确规定基建工程资金必须单独开立银行账户、设立账套,进行独立核算,但这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所规定的“收支统管”的大原则有所抵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建资金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务处理上采用“以拨代支”的办法,但是这种处理办法不能对已拨出基建资金实施监控和追踪以至于不能如实反映其基本建设项目实际的支出状况。基建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收支无法包含基建财务收支的全部信息,不能详尽反映高校基建投资真实情况,也满足不了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资料的需要,从而影响了高校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基础和管理手段相对薄弱,对基建工程的全过程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是高校有效开展基建工作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财务部门职能分工侧重不同及人手缺乏,岗位设置有限等多方面原因,财务管理工作就形同虚设,不能对基建工程全过程实施真实而有效的监控。基建财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基建专业常识,不够熟悉基建财会核算,不明确基建财务管理的内容及重点以及不能完全掌握在建项目的相关信息,因此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脱离基建工作的实际,不能对基建工程进行有效的监控。由于基本建设不属于高校常规性的工作,而高校又缺少专职专岗的基建会计人员,大部分属于身兼数职的、从其他岗位抽调的一般会计人员来进行账务核算。然而, 财会人员没有基建专业的相关知识,根本无法有效地全程跟踪和参与基建工程项目的一系列的管理,例如基建项目的招投标、合同谈判与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程质量验收等,无法根据基建施工进度合理、准确地调度安排基建资金,对基建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实施有效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以及事后反思。在此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被动的事后记账、登记的工作。
(三)高校内部各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也影响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发挥。高校的各相关部门,如基建、财务、资产管理、审计监督等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也会影响基建财务管理的效率。例如,基建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够,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对工程中发生的费用分辨不明,不能恰当地将费用归集到本应该分摊的工程项目中,造成项目成本不真实,进而影响后期形成的固定资产金额准确性,甚至会造成学校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基建管理人员与基建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是非常重要的。财务人员如何对基建项目的成本进行正确的分摊,都需要基建人员的提供专业意见。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对基建项目的应收、应付款项,竣工验收审定后未挂账的项目以及未办理工程决算手续造成款项往来不明晰出现多付工程款等情况,都会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基建、财务、资产管理、审计监督等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往往容易引起对追加的工程项目的相关合同手续不完整,工程竣工及财务决算不及时,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没有及时把在建工程“转固”的账务处理等现象,都会造成学校实际资产与账户资产之间出现时间差。各部门间协调不够,报送报表不及时,统计资料数据不完整,资产情况及结构都得到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最终导致高校的财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资料使用者做出的正确决策,甚至蒙受经济损失。
(四)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不足,外部监督不严,造成财务管理形同虚设。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大、工期长、工程质量要求高等主要特点。然而由于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使得从事基建财务管理的人员对于投资的合理控制、监督就显得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工程款支付控制不严等现象。根据政府相关规定,财政部是主管基建财务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但由于财政部门偏重于核算职能,往往导致监管职能发挥不够、不到位。在此种情况下,一些基建单位编制与基本建设投资有关的概算随意性大,投资效益低,不真实,任意开支,乱摊成本,水分重,有的最终还成了烂尾工程,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只有内外监管都加强并完善了,才能够充分发挥监管的真正职能,避免资源浪费。
(六)基建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影响了基建财务管理水平。基建和财务复合型人才缺乏,限制了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的对基建专业知识及工程现场情况不了解,仅根据相关人员提供单据对基建工程项目的情况作的一个简单的事后记账、记录工作,未能体现出对基建财务的管理职能。同时,基建会计业务水平及能力有限等,容易导致对基建工程项目会计数据核算不准确以及不知道如何组织和实施工程竣工决算的编制。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自身素质高低等相关因素,都影响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
三、解决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拟定行之有效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高校应制定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如工程项目如何进行招投标等相关管理、工程价款结算以及报销审批支付程序、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及管理、银行存款及现金管理、工程验收管理、暂存款项管理等,均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形成制度。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要抓住以基建资金管理为主的重点,开设基建专户,以达到单独建账核算,专款专用的目的;把资金动态流向作为主线,进一步对基建项目中的资金进行用前、用中、用后三个环节的有效监管。在项目资金拨付基建工程使用之前,严把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环节,认真贯彻“财政基本建设预算编制制度”、“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的有关精神和方针,促进有限的基建投资发挥出最好的效益。在资金使用环节,规范资金拨付管理,严格按照工程项目预算、工程合同、工程进度拨付款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结合相应的、非常规的专项监督检查办法,切实发挥内部监管职能,最终达到全程有效监督基建项目的目标。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加大审计监督检查的力度,要严格审计工程决算,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理开支。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体系,进而确保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有的放矢。
(二)切实树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基础建设的思路,强化管理意识,真抓实干出成效。要树立高校基建财务基础建设的思路,做到以人为本,规范制度建设,建立以基建资金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路。对高校基建项目资金的筹集、支付使用、决算进行全过程的有效记录和监管,保证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校长负责制的深化,必须切实强化高校校长的基建财务管理意识,同时要求其必须对工程项目财务内部控制负责。根据新《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清晰明确,岗位设置合理合法;必须明确单位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并形成财务制度;财产物资清查的范围、程序规定明确同时还必须能为操作提供一定的可行性;明确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保证监督到位。只有校长具有一定自身责任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才能把“一支笔”控制变为“多支笔”共同监督和控制,积极组织并实施对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基建管理的重要环节落到实处,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基建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理事会 综合实训基地 建设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高〔2023〕17号)文件要求,将遴选建设一批综合型实训基地,要求与产业领域优秀企业紧密合作,以服务产业链和相关专业群建设为目标,集教学、培训、研发、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基地,这就要求校企必须紧密、深度合作,要有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综合实训基地高质量、高标准的顺利完成。
以申报并通过立项的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为例,我们的建设总体思路是:实训基地的建成将为我省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及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为创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楼宇装备专业群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坚实基础;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将进一步提升与增强学院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能力。
为确保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任务的积极落实及建设成效,必须依托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楼宇装备专业群等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来完成。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 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度,为服务省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条件
1.1 建立专业群管理体制 成立学校主体、政府支持、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建立专业建设理事会规章制度和职责,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各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下设校企联合教研室,全面负责专业群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如图1)。同时,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资源,在产学研结合中,构建“工程型”的多元化双师团队,形成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团队、竞赛指导团队、技术服务团队、技术研发团队和创业创新团队。
建立建筑工程专业群各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在学院领导和理事会指导下,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按照专业群建设方案要求开展工作。
1.2 建立专业群教学运行机制 实施建设项目责任制度,形成专业群建设责任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团队等相关项目建设,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推进项目按计划实施。
1.2.1 探索校企联合教研室管理运行机制 由校内专业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构成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和科研项目,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校企 “双赢”合作发展机制,实行“双主体、共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
1.2.2 探索专业群教学运行机制,建立系部、专业教室、教学团队三级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系部负责教学计划下达和教学资源的调配,专业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的落实,课程团队负责课程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实施。
1.2.3 探索专业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专业群特点,依托“专业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等合作平台,相互融合双方对口部门的合作关系,构建合作平台网络。实施项目管理,开展社会服务,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形成校企互动共赢专业群发展机制。
1.2.4 探索完善“校中厂、厂中校”机制建设 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等四个专业工作室基地作为生产性“校中厂”的平台,采用校企共管的方式,完善运作机制。“厂中校”就是将教学课堂与管理前移到企业中,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确定学校与企业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与权利。
1.2.5 建立专业群多元评价和激励制度 建立专业群多元评价和激励制度,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专业群建设方案绩效指标为主要依据,建立奖励制度。明确责权利关系,定期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力促进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2 依托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体制机制
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共管、共赢的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体制,成立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小组,建立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构,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以保障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的顺利建设;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平台运行机制,即5个专业工作室、6个“厂中校”企业教师站、3个工程研究所的运行机制的建设,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享双方资源,达到双方共赢;通过实训基地信息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建立实训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以保障综合实训基地的健康运行;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技术服务与培训评价体系、建设技术研发与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各项评价制度,形成良性的奖励激励制度,以达到最高效率。
2.1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体制
2.1.1 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共管、共赢的多元管理体制 通过政府、行业协会政策主导,依托建筑工程专业群、楼宇装备专业群、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群建设,成立各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多元管理机制,建成资源多元投入的实训基地及其管理体系,实现学院投入主体多元化,制订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激励机制,实现学院投入方式多样化,制订企业资金、设备人员、技术投入的机制,实现学院投入资金多渠道,制订开放、合法的筹资渠道。
2.1.2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以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楼宇装备专业群建设理事会为主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领导机构;同时成立总负责人、管理办公室、各实训室负责人三级管理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运行机构。
2.1.3 建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主要章节包括总则、管理体制、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检查评估等。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主要章节包括总则、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2.2 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平台运行机制
2.2.1 专业工作室合作体制 通过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瑞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米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等合作共建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工作室(扩建)、工作室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工作室(新建)、平面色彩工作室(新建)为载体,以校企共建专业建设理事会为管理主体,构建基于盈利模式的校企合作,制定“专业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发展机制,完善“校中厂”运作机制。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对“校中厂”——专业工作室的使用权利和义务,保证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2.2.2 “厂中校”企业教师站合作体制 以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武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智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校企共建专业建设理事会为管理主体,建设建设校企合作管理机制,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对“厂中校”的使用权利和义务,保证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2.2.3 工程研究所合作体制 通过与常州市建设局、常州建筑设计研究会、常州装饰材料市场流通协会、常州市市政工程协会、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等共建地下空间研究所、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所为载体,以校企共建专业建设理事会为管理主体,共同研究建筑领域新技术应用,制定“研究所”建设与管理办法发展机制,完善“校中厂”运作机制。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对“校中厂”——研究所的使用权利和义务,保证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2.3 建设实训基地信息管理运行机制
2.3.1 建立实训基地信息管理平台
2.3.2 建设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实训管理机构、实训基地使用网上申报、过程监督、成果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文本及上墙图表。
2.4 建立政、行、企、校多元评价体系 建设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校内教师、学生实训教学评价制度、校外实训指导老师评价制度、企业用人单位调查评价制度。建设技术服务与培训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服务能力评价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社会专项技能培训评价制度。
建设技术研发与创新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申请、科研课题开发能力评价制度、大学生实践创业与科研创新评价制度。
3 结束语
为建成支持服务能力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示范辐射作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之成为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我们将依托并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理事会这一桥梁纽带,积极创新实践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悦.产学研相结合 建设多模式实训基地[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01).
[2]张萍,许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蒋国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产教结合新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