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精选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建议
(一)九至十三课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教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单元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有关大政方针。
本课是在前几年级向学生介绍爱国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精神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与个人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立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维系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尽责效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热爱和忠于祖国的道德情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反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很有必要。
(二)课题和课文前的导入栏目,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点出这一课要讲的观点。此言出自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原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即祖国之意,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教材取了后一种说法。“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充分认识这一名言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长大要为国效力的责任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课文讲了三层意思。
1.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祖国的兴衰与每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
课文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说明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的道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以此为线索,利用事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明白这一道理。
2.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在祖国危难之时,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甘洒一腔热血。课文列举了鸦片战争以来,各个时期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为反抗外来侵略,有些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所选人物均为学生较熟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解这些人物的事迹,体会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第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使我国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许多有志之士,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离开温暖的家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效力。这方面的事例,在前五年的思想品德课中已有所介绍,如华罗庚、邓稼先、王进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的事迹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这些模范人物一心报效祖国的精神。
第三,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许多人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十年。课文讲了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事迹。这样的人物事迹还有很多,如李国安、孔繁森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材料,进行讲解。
3.少年儿童要从小树立以祖国的富强为己任的思想,立志为国尽责效力。
这部分只是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提了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盛不仅是老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方面内容在下一节课结合讲未来的宏伟目标时,还要进一步讲解。
(四)本课课后练习安排了两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述说”,设计了两个题。第1题是让学生再讲几个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目的是通过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应该怎样履行自己对祖国应尽的责任。这个题可以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完成。第2题是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能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一些为国尽力的活动,从小培养对祖国的责任感。这道题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讲解来完成,也可以在讲解课文后完成。
第二个栏目“阅读”,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名言,有三句。第一句是华罗庚的话,表达了他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第二句是苏步青的话,表达了他愿为国家献身的报国之志。第三句是林巧稚的话,同样表达了她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这些爱国志士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讲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气发奋学习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个人与祖国是不可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为祖国尽责效力。
(五)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对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对于爱国人物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中存在的只讲个人实惠,不讲理想和祖国利益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也有影响。我们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讲解。
第一,通过事例对比,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第二,通过对爱国人士精神境界的剖析,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以这些人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对祖国有所作为的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上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一、观看资料,导入新课
1.请同学观看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是啊,这件震惊全球的事发生后,每位中国人都感到非常的气愤。我们都决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3.板书课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这里的“匹夫”指谁?
(泛指平民百姓。)
(2)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1)在旧社会,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自己国家的公园?
(国家贫穷落后,被帝国主义侵略,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中国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
板书:国家落后人民受辱
(2)当时中国人不仅在国内受到屈辱,在国外更是受到歧视和侮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后的阅读(二),把外国学生说的话画出来,谈体会。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外国轮船要在中国领航员的引导下才能进港;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参观,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手续……)
(4)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板书: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1)四人小组学习第3~6节,出示投影,讨论:
①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先辈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解放,他们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
②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为什么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想:建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③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为了使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他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交流后,出示“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读读,背背。
(3)你还知道哪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4)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中华儿女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板书: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2篇
一、战争类
纵观国内外能够塑造各国形象且让人心生敬畏的影视艺术作品,大多都是战争类的题材。因为战争题材故事内容的特殊性、场景的震撼性、时间的紧迫性和事件的真实性,此类题材故事是最适合用来塑造国家大国形象的选题之一,能够很好的向本国受众塑造国家的形象,同时提高国人的幸福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又能很好的向外国受众塑造我国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向他们展示我们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超出一般常人的坚韧精神。这类作品题材素材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历史战争类
历史战争类的影片可以更好的向受众塑造中国的东方大国形象。1.观看启发创作者可以观看大量的诸如此类的电影,例如《八佰》《金刚川》《集结号》等优秀的影视作品,感受这些影片宏伟又震撼人心的场面,进而激发内心创作的萌动和激情。在观看大量战争影片的基础上可以观看大量的战争电视剧,尝试着把电视剧的内容改变成电影,也可根据电影作品内容看可否能改变成电视剧。2.重大战争事件另外,大量阅览相关的书籍和各种资料,找到类似其他的战争事件,寻找更多可以丰富历史事件的真实资料,例如万里长征里各个阶段的故事和事件,看是否有改编的可能性和可创作的意义,更好的塑造我国东方大国形象,例如影片《金刚川》和《八佰》。3.个人战争事件最后,在阅览各种书籍和相关资料时,视野放宽,不能只盯着一些重大的战争历史事件,一件事是由很多小事构成的,相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是否有某个别的人物事迹和相关的情景组合起来,这些也可以构成一个好的战争电影作品,例如影片《集结号》和《血战钢锯岭》,这两部影片故事的素材点都是以某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为中心去挖掘和发展剧情的,从不同的视角去叙述故事。
(二)现代战争类
人们总是追随时代潮流的发展,喜欢最新的东西。因此为了迎合受众新的观赏需求,为了更好的塑造我国的大国形象,创作者在选择战争题材时可以跳出历史素材的局限,转向现代战争方向。现代战争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更好的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也可以传递我国和平发展的价值倾向和理念,不仅可以很好的向国内外受众塑造中国的东方大国形象,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也能向世人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类题材的影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灵感和素材。1.国际事件改编国际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由于其真实性和震撼性,以及观众生活中不可能接触到的环境和情景,会极大的打动观众的内心,走进他们的思想,不仅适合向国人塑造我国大国形象,也是向外国人民展示我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影片。创作者可以用心去寻找和挖掘这类题材的影片,例如2023年牺牲的边防战士就可以很好的改编一部优秀的影片,向国人展示国家和战士保卫祖国的精神,向国外更好的展示中国东方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例如影片《红海行动》,改编自2023年的也门撤侨,故事本身就具有真实的感染力,因此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无一不为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同时内心充满感动和幸福感,也极大的塑造了中国在外国受众心中的大国形象。2.个人经历改编每一部影视作品其实都是导演一些个人价值观的传达,带着深深的个人情怀。因此个人经历改编的战争影片不仅需要导演对战争各方面的深入了解,还得有很强的的逻辑性,找到影片故事有真实可还原的人物类似经历,否则很难使观众信服,更不可能塑造国家大国形象。例如影片《战狼2》就是这类电影的典型代表,故事并不是完全真实,但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追溯,并不是完全瞎编乱造,这也是影片创作的原则之一———真。
二、历史事件人物类
虽然历史战争类题材是最好的塑造国家东方大国形象的素材来源,但是此类影片里大多都有不少激烈的场景和血腥的画面,并不是所有受众都喜欢此类题材。此时历史类的题材就更合适用来塑造中国的东方大国形象。这类题材的素材课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对国家某些方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真实发生的过程,且拍摄成影视作品后可以影响受众对中国的一些认知,需要创作者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丰富事件的细节。例如影片《建国大业》,该影片就很好的诠释了建国大业的一些重要过程,深深的影响着受众,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人民的自豪感。创作者可以以此为例发现一些其他的事件,比如建党和建军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性的事件。
(二)历史著名人物
历史著名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同样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要找到相关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使其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叙事故事。这类型素材挖掘相对较多,比如人物、、邓小平等伟人,创作关于这些人物的影片素材虽多,但是创作者得有一定的取舍,紧扣塑造国家大国形象的目标。
(三)不同视角挖掘不同人物
历史类题材除了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以外,也可以换个视角思考和挖掘那些不是很出名或者根本不起眼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要对一些重要事件起到关键性作用。这类影片的素材需要创作者广泛阅读和收集相关的一些史记类资料,深入挖掘和发现相关人物的事迹有没有可被创作成影片的可能性,具有一定创作难度。例如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由黄渤饰演的工程师设计的升值装置的小故事,虽然不是对我国历史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也对国家有贡献。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而设计的情节就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展现了东方大国和文明大国形象。
三、时事类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除了受众已经熟悉的一些战争和历史影片以外,影视创作者为了有更多灵感和素材来源。为了创作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作品,还可从时事类寻找灵感,这方面题材的影片符合我国大国形象的四大战略定位。首先,创作应紧跟政策发展,尤其是当下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些关于经济的发展政策,伴随着政策的实施而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有关人物的一些作为,或者关注以后会发生的事件,再从中发现和寻找素材,这些都是塑造中国东方大国和负责任大国的题材来源。例如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我国跟相邻国家实施的一些具体的措施中,有哪些事件是可以塑造成一部优秀影片的,同时又能展现我国泱泱东方大国的形象。又例如国家针对国际维和、反恐、救灾、治理气候变化等问题,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这些行为是否有可挖掘成为影片的故事。其次,创作者可以围绕已经发生的事件挖掘素材,创作影视作品。例如基于我国提倡的并不断致力于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向他国在疫情期间提供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如果能把这类故事很好的改编成一部影片,就可以更好的传递我国的价值观、秩序观和发展观,更好的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灾难类
除了真实又典型的战争类影片给观众带来的国家安全感和人们幸福感以外,灾难片带给国人的可能是安全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传递中国价值和文明形象。这类影视作品的表达可以更加贴近生活,故事素材可根据一定的自然事件进行编创,或者根据自然事件相关的故事或者人物进行改编。比如应对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23年国家发生的洪灾,又或者某些地方发生的泥石流,某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等事件,我国的消防等相关部门作出的救援措施和其他民众作出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是否有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素材和具有感染人心的情节点,例如影片《烈火英雄》和《紧急救援》。
五、犯罪类
犯罪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市场虽然不少见,但是由于推理逻辑性和真实性的原因等,能够真正赢得观众认可的却不常见,同时能很好地塑造国家形象的作品更少。但是犯罪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却是一个很好传递中国价值观念和责任感的传播方式,选择此类题材的创作者可以寻找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恰当的改编,例如影片《湄公河行动》就是根据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就很好的向国人和犯罪分子展现了我国保护人民和捍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决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声誉,传递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六、生活类
数亿人观众中,每个人喜欢的电影类型和风格都不一样,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电影传递明显的主旋律和价值观,人们的生活也并不是每天都有战争和灾难,相反国人都过得平稳和幸福,大多数人的生活又是普通而平凡的,因此观众也需要温情的、感动的和喜剧的电影,观众需要接地气、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电影。这类电影就是对人们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叙述和呈现,也是素材和灵感最多的类型,需要创作者有一颗善于发现美和社会价值的内心,胸怀美好。同时这类电影也是我国传递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加柔和的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和东方大国形象,创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挖掘和发现故事。首先,挖掘一些对我国重大事情有贡献的普通平凡人。例如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由张译饰演的科研人员,他既不是科研领导,也不是国家领导人,他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多了一些冒险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力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就是对大国形象的最好诠释。其次,发现一些具有爱国、谦让、敬业、友善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和普通人物。这类素材最多,但是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例如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冬冬修电视让邻居看女排、香港回归让时间一秒不差、葛优善良给奥运会票、村长助人成长、女飞行员谦让等故事都分别展现了我国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接塑造了我国文明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最后,创作灵感从城市转到乡村。如果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每个故事里的角色还不够贴近大众,还不够接地气,作为曾经的农民大国,我国还有很多乡村里的故事可以更好的体现我国的价值观,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创作者把灵感转向农村,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平稳的心态,善于去乡村发现不一样的“真善美”和社会价值,有着返璞归心的心态。例如影片《我和我的家乡》里五个不同的故事分别传递出来的爱国爱家情怀、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拼搏奋斗、勇于牺牲的自我精神,同时还向受众展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和繁荣昌盛,更加隐晦的塑造了我国的文明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另外,影片《一点就到家》和《我和我的家乡》传递的价值观类似,两部影片也都有动员劳动人民回自己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性。
七、结语
影视艺术蓬勃发展,不管是塑造中国文明大国,还是社会主义大国等,相关塑造国家大国形象的作品都会层出不穷。而影视艺术作品的素材和故事也雨后春笋,历史战争类、现代战争类、历史人物事件类、时事类、灾难类、犯罪类和生活类都只是塑造国家大国形象母题的其中一些方向。希望这些母题方向的一点研究可以为创造大国形象的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寻找故事素材和灵感来源提供些许帮助,反过来更好的传递我国的价值观,塑造中国大国形象,更好的符合国家形象的四大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育人
我国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平台,亦应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理想摇篮。因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在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以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1]《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育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旧居,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精神形态,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所在,还包括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范畴内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是相互联系、互为渗透、彼此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充满民族智慧的文化[3],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4]。她蕴含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凝结着时代的核心价值元素,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5],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中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我们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渠道。
(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向同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爱国爱民、扎根祖国、报效人民的时代新人。作为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累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彰显了爱国爱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蕴含着时代先进性与价值引领性。我们理应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对于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勇气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与精神给养。其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载体。如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以红色人物事迹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影视作品,凡此种种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鲜活素材。其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载体。红色文化所凝结的红色精神、英雄事迹、道德风范,以其先进性、引领性、激励性及感染性,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动力。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实践中,应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不断优化呈现形式,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加以推送,有助于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持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标识发挥着汇聚民心、培育新人、振兴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大任,更应明确办学导向,“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利用好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革命烈士和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的红色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传承者。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时代新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红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质资源,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探索实现路径。
(一)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彰显红色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精神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积淀下来的,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等,表达着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7],能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校训、校歌、榜样典型为抓手,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凝练红色校园精神,完善红色校风建设,实现精神文化立心、精神文化育人。
1.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凝练校园红色精神。高校的办学方向与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一所高校差异化办学的基础。凝练校园红色精神,就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融入其中,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红色底蕴。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核心要义于校训、校歌之中加以体现,使其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相一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与约束力,并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如,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使用的校训是毛泽东亲笔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又以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师生职业理想与情怀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红色主题活动。校园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性,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特色迭出的校园红色主题活动,能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最终目的与归宿提供强大推力。主题活动的开展应当立足于校园。一是抓住重要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红歌、舞蹈比赛,情景剧、话剧展演等活动,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还应注重创新传播载体,通过融媒体阵地共享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二是结合专业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可以把“红色文化+设计”作为主题,并结合学校的专业开展动画、海报、明信片、徽章、产品包装等文创产品开发,厚植爱国情,践行报国志。较为成功的范例是:江苏理工大学开办了“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开发“新青年”系列文具,以及恽代英纪念馆双语音频等文创产品[8]。还可通过“红色文创”产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建立志愿者推进模式。《意见》提出,高校应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从事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建设共建基地,建立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学生通过接受培训及参与讲解活动,加深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唤醒”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其奋进潜力。
3.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树立校园红色典型。榜样是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9]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与办学理念,将校本或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模范作为先进典型,创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红色班级、红色社团、红色宿舍。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同时,还可以树立以英雄模范命名的先进个人典型,如“雷锋志愿者”。如今,这一名称已成为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红色精神的代名词,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铸就校园“文明魂”注入了活力。此外,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览,展示学校历年红色育人成果,这样既可以展示学校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历程,又为学生树立了朋辈榜样,不断为榜样赋予时代内涵,增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4.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红色社团。目前高校红色社团一般指思政类社团,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这类社团通常是在高校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发成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成果的学生组织,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基地。这一社团对于高校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中的另一类社团——大学生艺术社团则是通过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学生组织,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两个社团的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前者,尚未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积极探索社团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题中之义。高校可以整合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和艺术社团资源,创建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宗旨的红色社团——集理论学习与研究以及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学生组织。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与策划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用多种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榜样的故事,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广泛覆盖、落地生根。并组织学生以课题成员的身份跟随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项目申报,依托课题项目,融入红色理论研究或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或艺术展演活动,让红色社团在知识学习与创新中,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归属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
(二)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打造红色环境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将以《中国少年先锋队教育纲要》、《少先队队章》和“新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五爱”教育、“五自”教育,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思想,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切实突出少先队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前锋作用,全面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要点:
1、以节假日活动为载体,加强公德教育。
以节假日、纪念日为载体开展活动,利用国庆、中秋、元旦等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习作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各种活动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队员的道德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以公益活动为途径,提高思想意识。
有计划地组织队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领巾一条街”、“公共场所卫生小哨兵”、“爱心小分队”等充实学生的社会生活,让他们结合队员生活实际,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同时我们将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督促,提高值日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发放制度,提高队员的思想意识。
3、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弘扬民族精神。
认真组织和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引导队员以中队、小队的形式做好三件事,即挖掘一件事、寻找一个人和做一件体现民族精神的事。让队员寻找并发现事中蕴涵和人身上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从而让队员从中体会应该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激励队员从小立志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4、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活动,优化素质教育。
利用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在语数、科文、体健等方面互相融合,深入开展“新世纪我能行”、“手拉手”、“科技小能人”、“校园学习标兵”等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让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融会贯通,让学生在玩中做、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的兴趣,优化学生的个性。
5、强抓行为道德规范,重视诚信教育。,
抓好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配合“红领巾监督岗”的督查,在日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道德的重要,提高思想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历史名人或身边人的诚信故事,开展“守信与失信、诚实与不诚实”的辩论活动,强化诚信教育。
6、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做遵纪守法之人。
利用图片、文字、数字等资料,通过报告、讲座、宣传栏、手抄报等组织形式,向学生介绍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向社会作宣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附:活动行事历)
赵湖小学少先队
2006年9月6日
××镇赵湖小学少先队活动行事历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月份活动内容活动效果
九月1、《愉快的暑假》学生习作展评
2、举行第一期黑板报评比
3、开展《我爱你—敬爱的老师》即兴演说活动
十月1、国庆节“三个一”活动
2、开展“我爱党,祖国颂”演讲比赛
3、举行“我爱祖国(家乡)新变化”手抄报比赛
4、加强队史教育,组织队知识竞赛
十一月1、科普知识宣传暨科技板报评比
2、举行“科技小能人”竞赛与展示
3、开展“我爱家乡”征文比赛
4、学校广播操比赛
十二月1、开展“争做学雷锋小标兵”活动
2、安全普法宣传教育
3、各班准备“庆祝元旦”文艺汇演节目
07年一月1、举行元旦文艺汇演
2、“少先队--同学们共同的家”征文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5篇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使国民的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高,使社会得以更稳定、健康发展。所谓素质,就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分为八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与提高人的素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经过八十年代中后期多年的酝酿,终于举起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旗,并逐步付诸实施和全面推进。经过十多年来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奠定了素质教育的体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做人又是成才的基础。可见,新时期抓好青少年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对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二、在中学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及时代要求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得不我们引起重视。
(一)各学科考试工具化色彩越来越浓,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由于升学的压力,大多数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教学目标呈现而社会也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质量的高低。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品质、人格德行等教育目标都被片面追求升学这个庞大阴影所遮蔽,使中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功能被减弱。
(二)教学中过于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道德教育的素材挖掘不够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分数提高,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或往往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其他要素的落实与结合。不少教师对各种概念、事件、人物讲得头头是道,传授知识重难点突出,学生掌握知识也详细扎实,这本无可厚非。但教书育人,应是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应结合日常生活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三)教学中,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目前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讲述法,并且是单纯地讲一些道理,没有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讲,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传声筒,照本宣科,漠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做人做事的经历感受,让学生感觉到十分枯橾无味。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组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阅读报纸等方法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要时事,并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模范人物事迹、普通人的美德,从而将课堂上和书本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
三、在中学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对策
当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自立自强精神渐显缺位,不思进取、畏惧艰辛甚至奢靡颓废之风日渐增长。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分忧,心系祖国的事例比比皆是:有屈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有苏武持汉节牧羊于外族十九年,始终心系祖国;有诸葛亮为国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陆游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有顾宪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顾炎武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外留学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不计其数。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核工业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美德的生动体现。
(二)传承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美德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诚实为本,重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守信用、重然诺;讲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必行,行必果”,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勇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知错就改,认为“失信不立”,“诚实重于珍宝”。诚实是立德、立业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则无以成人,人无信则无以被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不惜汗水,不辞辛苦,用勤奋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中国人民不图奢华,不追求享乐,精打细算过日子,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名言,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身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不弄虚作假,懂得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并身体力行。
(三)养成尊敬师长、孝义为先的品德尊敬师长,孝义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颂。今天,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在中学教学中,必须进行这样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尊敬师长、孝义为先的品德。
(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充分挖掘人文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及美育素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比如,在进行教学时要选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使学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留给父母,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留给他人,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对社会负责;把忠心献给祖国,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负责”。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真实的审美客体,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获得美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