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发言稿(精选5篇)
采访发言稿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南方周末 特稿 采写特色
论文摘 要 《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
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
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
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这种将文学化叙事方式运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众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在新闻报道中,高度文学化无疑在加强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性叙述是否可以。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论证的高度文学性的叙事,指记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叙事技巧传达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虚张声势的夸大,真实依旧是它的灵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2008年以后,南周对特稿的探索渐渐式微,南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对调查、观察、解释性报道的追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内部来说出现两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缺乏能写特稿的记者;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随着李海鹏等当年声名鹊起的优秀特稿记者的离开,南周内部能够达到优秀特稿写作水平的记者少之又少。这主要由于特稿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般新闻体裁的采写能够要求外,更要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记者的缺乏是导致难以出产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础,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也就导致好特稿一度难产。
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急剧变化,光怪陆离等各种事件频繁发生,理论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缺乏选题的国度。但是由于事件发生的太过急促,各类媒体蜂拥而上,各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而特稿的选题原则在时间的跨度里集中高度的戏剧性,在时间的拉锯战中,特稿明显处于下风,能写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加剧,压力的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的加入,以舒缓、优雅,关照内心的特稿作品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稿的阅读率大大降低。而特稿的高度文学性和创造性注定了它的阅读率低于那些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这让原本狭窄的读者群更加狭窄。
3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宏观来看,自2003年南周试水特稿到2023年这种探索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既是南周特稿自身的局限所致也是特稿发展的必然规律。南周特稿前期兴起之时,主要以承载负面报道的“揭黑”为主,这在新闻选题和报道立场上都稍显偏颇;其次好的特稿选题可遇不可求,加之特稿采访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因此特稿不可能具备像常规新闻那样每周按时刊发。为此,南周将特稿精神融入深度报道中,以深度报道为日常刊发稿件的标准,不定期刊发优秀特稿。因此在宏观上,南周特稿在数目上的的探索力度将会减少,同时将特稿的写作方法运用在深度报道上,保持特稿的独特性。
从微观看来,特稿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质量下降。相反,南周特稿少了对数量的追逐,多了对特稿写作上的谋划,以保证南周特稿的高质量水准。
在报道选题上,由此前“柔”性选题走向具备硬度和深度的硬性选题,同时在类别上也由此前散落的人物类、群体类、话题类、事件类四大类逐渐倾向于具有纵深感的事件类;
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上,允许记者保留自己的写作语言。如忧伤的笔调,灵动的笔触,优雅深邃的描绘。
在叙事结构上:从传统的叙事习惯走向多样化。如采用编年的体例,参照小说或电影的叙事特点。如2023 年11月30日的《少年杀母事件》的叙事结构模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综上所述,南周特稿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是小众读物,即便在未来,其受众群也难有很大的发展。南周将特稿曲高和寡的张力移植到深度报道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特稿自身多元化的探索。未来,一部分南周特稿演化成深度报道,另一部分在写作技法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发展,保持其精英读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富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56.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特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623.
采访发言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广播新闻;采访;制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135-0046-01
当前社会人们从外界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获知信息也越来越便利,其中一种方式广播。广播新闻节目在当前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多人仍在收听广播新闻节目,随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新闻节目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播新闻节目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采访与节目制作,在这两个方面实施过程中,均应当掌握一定技巧,从而创造出更优秀广播新闻节目,将新闻信息更好地提供给人们。下面就广播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1 广播新闻节目在采访中技巧
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采访,这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属于一个十分重要内容,其能够保证广播新闻更加真实、及时以及可靠,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广播记者应当对相关技巧进行合理有效应用,采访技巧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相关准备工作做好,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全面了解所要采访对象,并且将与采访对象相关知识准备好,将采访对象所具备现实条件以及环境等相关因素了解,主要包括采访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一些方面;其次,在采访进行之前应当将本次采访目的、对象、地点以及方法与时间等一些问题明确,同时应当明确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问题;再次,在采访之前应当做好相关心理准备,要能够应对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所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准备好,采访之前应当仔细检查设备。
第二,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自身情感。在与采访对象刚进行接触时,应当与其进行简单寒暄,同时应当对自身仪容仪表重视,尽可能在采访工程中将良好印象留给对方。采访进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和采访者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因为在采访时间上受到一定限制,在有限时间之内,记者应当通过简单聊天将对本次采访有利信息挖掘出来。在镜头与话筒之前,采访对象不可避免地会有紧张情绪出现,这样一来就要求记者能够在情感方面进行有效调控,通常情况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都会简单寒暄几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拉家常,这样一来能够使采访对象将所存在的紧张情绪消除。
第三,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能够学会察言观色,对于采访对象所发生情感变化要能够合理把握,在实际采访过程中,通过巧妙语言将采访对象引入本次采访相关的新闻话题当中。除此之外,记者在对采访对象提问问题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把握,尽可能避免问题中出现一些比较生涩词语,要能够做到言简意赅。
第四,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采访氛围对于正确引导采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属于掌控者,因此应当具备一定能力对局面进行掌控,能够在适应采访环境过程中迅速融入,并且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被采访人员,使其进行快速进行采访环境之中。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若出现突况,应当能够做到从容面对,并且要能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本次采访所产生影响。
2 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技巧
对于制作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其所包括部分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新闻策划、新闻采集以及新闻审稿与新闻编排等。
对于新闻策划而言,该改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合理定位,其所包括的有思想定位以及风格定位,在该阶段要能够形成完善原则,并且能够在采集、审稿以及编排的各个阶段中合理贯穿。首先,应当注意关注当前时事以及热点,将对于新闻的敏感度提高,对于特定时期内所报道热点话题能够进行识别;其次,在报道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时,应当将相关的报道技巧掌握,利用多时空且连续形式进行报道,对于信息更新应当加强重视,从而使报道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采集主要是利用收集素材以及采访等形式而得到的,通常情况下,在采集广播新闻过程中,其关键部分就是采访中录音设备以及记者“大脑”。在新闻采集过程中,灵活大脑能够将采访方式以及采访方向等方面思维提供出来,而利用录音设备能够使这些思维发生转变,使其成为新闻素材,从而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直接使用。
新闻审稿阶段就是整理所收集广播新闻素材,并且有效进行取舍以及修改,在该阶段应当对以下几点事项进行注意:第一,在进行审稿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内容:新闻应当具备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在报道新闻时应当符合客观性;第二,在进行实际审稿过程中,对于稿件自身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思想以及事实方面所存在偏差等一些方面内容进行相关修改,对于有些新闻稿件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其与广播新闻节目所定位的风格并不统一,对于这些也应当进行相关修改;第三,在修改稿件之后,应当依据不同内容及风格等方面因素分类这些新闻稿件,从而提供出有力保障而进行后期新闻编排。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编排属于最后环节,同时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该阶段应当将新闻节目整体定位以及风格作为依据,对相对独立的多个新闻稿件进行整合,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新闻编排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第一,应当将新闻头条把握好,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头条新闻能够体现出其价值,其具备先声夺人作用,因此,在对头条新闻进行选择过程中,应当对新闻政策性、导向性以及重要性等方面问题进行考虑;第二,在编排新闻过程中,对于具备相似性或者对比性新闻,可以将其放置于一处,从而使新闻所具备阅读性与连贯性得以增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新闻评论及小编话语等相关内容夹杂中中间,对于新闻评论所具有方向性及可读性加强注意;第三,所谓新闻提要就是通过对最重要及最新鲜内容进行概括,从而在最短时间之内将其讲出来,新闻提要与新闻导言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不同,并不能通过简单地改写新闻导言而使其形成,新闻导言就是选择最重要重点,并且将其表达出来,而新闻提要就是尽可能通过最简短方式集合全部新闻重点,从而将其表达出来。
3 结论
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要使其能够得到较好传播,就应当保证其节目水平与质量,则节目水平与质量的保证就是在采访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掌握一定技巧,通过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使节目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能够将新闻信息更好地传达给人们,满足人们需求。笔者希望本文所阐述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广播新闻节目工作人员,从而存进广播新闻节目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广播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研究[J].新闻传播,2023(12).
[2]陈婉斌.当前形势下宁德电台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23(2).
[3]李天世.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编辑工作[J].科技传播,2023(15).
[4]李辉.传播学视域下当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特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5).
采访发言稿范文第3篇
可以预见,在21世纪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必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对新闻信息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崇高的职业热情,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良好的交际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在读大二本科生,为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我自7月6日至8月14日在江西新闻网人物频道进行了为期五周的实习。
在江西新闻网实习期间,我以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专业理念和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寻找最佳新闻角度凸显新闻报道意图,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下,最大化追求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实习期内,在主编和记者傅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独立完成了6篇新闻稿的采写,并参与了2篇人物专访和2篇新闻稿的写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接触到了正规新闻网络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程序,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在这里,在这里结识了主编、傅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媒体人所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应变能力,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深入采访、效率高的关键”
新闻采访的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主要指平时对时事所做的知识积累,而临时准备则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进行的专项准备,这样的准备往往对采访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实习期间,在对一起宠物医疗纠纷事件的采访过程中,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以致在采访过程中对医生所说的一些宠物药品和治疗手段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无法进行记录,不得不请医生代书,致使采访过程不时出现中断,并使个人采访信心受到打击,并对随后的稿件写作过程产生严重影响。而同行采访的一位《江南都市报》记者却可以毫不费力的和医生就宠物治疗过程、手段和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准确记录下极具专业性的一些宠物治疗药物名称,这不得不让我对这位记者肃然起敬。西方的谚语说,记者是一个地方知识最丰富的人。的确,记者需要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沟通,那么他就必须具备各行各业的知识。当然,这样的人很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采访准备弥补——在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众所周知,最负盛名的主持人克朗凯特是空间报道方面权威,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他在第一次为阿波罗登月主持前曾做过大量的航天报道方面的笔记,这些笔记后来被cbs翻印出来,下发有关记者作为报道参考。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准备必不可少,做好采访准备,事半功倍。
新闻真实性、报道意图和“意见自由市场”
采访发言稿范文第4篇
在我再做这一论述的时候忽而想到现在在三秦报社的思考更多的是种对于中国新闻自由的排斥。记者说我怎么新闻写成那样了,而我只有在私下里去修改,不看三秦的人你期望他把新闻写成什么样呢?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一般不看什么都市类报纸,更别说什么三秦都市报。就如美国历史上的廉价报纸一样,这类报纸的适应人群都是些社会上想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的人,而很少去关注这样的事件背后意味着什么或是事情的根源何在。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新闻背后的新闻,我仅仅是在三秦上看到了中国的春运来临,而对于其后的时事分析却不得而知,所以说当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总是想要掺杂些时事的分析,却一再不被记者认可。我坦言自己不是新闻学的科班学生,而一个学过新闻的人和一个未曾学新闻的人他们的差距到底会在写新闻时何以体现出来,在此的思考或许有些牵强作罢。
今天去西安市政府参加一个会议,遇见一位师大的新闻学师姐,毕业已经三年,现在在中国食品质量报驻陕西记者站。她见我就说你一看就不象个记者,是学生吧。我说自己是实习生,本专业学的是法律业余修的是新闻。我又说:但我发现现在大多学新闻的女生都不搞新闻或是搞不好新闻。她说可能吧,再者她问我,你觉得女生和男生在搞新闻的时候差距在那里呢,我说,要说差距吧,其实没什么差距的,只有所谓的专长而已。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假如说,南方周末让你做一个关于矿难的专题报道,男生会怎么做呢,一般情况下,一个男生先会自己搜集关于矿难的历史回顾介绍,以权威的专家言谈方式做一深入访谈,再比较中国和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生矿难几率和死亡人数上的差异,并从中找出中国发生此种问题的社会根源和制度背景,再做一前瞻性的展望与合理制度设计,以此再结合具体的矿难实例采访受害者家属和矿主他们对此的个人看法,再去采访或暗访国家的管理机构是否在此次事故中有失职的嫌疑。就此站在一个宏观的制度背景下去深入思考矿难问题的历史沿革和现行根源,这样的报道于一个女生而言可能有些牵强吧。但是,你让女生去做某一问题的细致报道的话,她们可能会在考虑问题时想得很细微。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女生和男生在新闻学上的差异吧。
只是我很少看什么三秦报,所以说记者说的不符合报社用稿的要求我也只能以他们所认可和期望的那般去写。而我在想要是一个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不说自己是中国青年报的好记者,换在了三秦报工作的话,那会有稿件不被采用的可能吗?这个问题我也仅仅是做一猜想,我想很可能会有。和我一起实习的那个好朋友,他给我说,我在吉林日报都发了四十多篇稿子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写稿子吗,而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报社都有他的用稿标准和评判体系,我们在某一个被别人认可的标准下做得很好不一定就一定可以在其他方面做的很好。
而关于新闻的自由度而言,我已深切的体会出,去做了一个关于房屋漏水而房地产公司迟迟不见维修的采访,回来本来说是要写稿子就可以发,没想到半路接到报社广告部的电话说那个暴光的单位是我们的客户,不要发稿了。我仅仅以一个实习生的名义是无法去抗衡三秦报社的,所以只能向那个采访对象说明缘由。在那时就如我经历的司法不公一般,内心无比气愤却又无从解决。也许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会面对社会难以调解的问题一般,在法院实习时料想法律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在报社实习时又遐想新闻的舆论监督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最后自己的一厢情愿总是让自己难以释怀。
采访发言稿范文第5篇
事实性差错意味着稿件的不真实,不真实的报道往往不经意间就蒙蔽了读者。不入深海,焉得明珠。记者首先要把涉及的有关事实、情节多加订正,搞明了,才能还原、揭示出事物(件)的本来面目,才能做到出手的稿子无瑕疵。
这个差错对不知情的读者来说无关紧要,但对被采访人来说,很是尴尬,“外孙女”,这个“外”字加得令他摸不着头脑。这个差错不但伤害了被采访人,也暴露了记者蜻蜓点水式的采访作风。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们是不了解被采访人的家庭成员组成情况的,似乎也没必要了解,但记者既然涉及到了,就应该搞清楚,弄明白,真正做到贴近、到位。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例。在采访这一环节产生差错、留有任何“尾巴”,很容易见报登刊。
“你幸福吗”是一时的流行语。对记者则可问:“你深入采访了吗?”为何如此发问,因为有些媒体记者确实没有做到。在第一环节把一切事实核实清楚,再动笔不迟。此错制造者是某报社区记者所为,社区记者每天面对的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采访对象文化层次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核实核实再核实,这是对社区记者的最基本要求。记者采访时把人家“孙女”错写成“外孙女”,此称呼只出现一次,读者无从探究,只能信其有。要避免这种差错,就要做到问得清楚、记得牢固,不凭空捏造。
说实话,没有哪位记者愿把自己的稿子内容弄错,但仍有记者存在采访作风不深入、“抱残守缺”、随意而为的问题。稿件成形后,记者应多问自己几个“有没有”:有没有违背政策法规,有没有违背生活常识,有没有违背道德风尚,有没有违背事实等。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做到想了解的了解透彻,杜绝写印象稿,要写出经得起推敲、考验的稿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