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精选5篇)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Master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NG Aimin, Huangxi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he community needs more and more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and the demanding becomes higher, the strategic need for the countr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pened the Master degree in tourism management,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not clear, training mode is not clear tourism and other issues plagu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Master of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l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master; training mode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研究生人数将近40万,但是,毕业人数的井喷也带来社会就业的压力。伴随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人数供求比例失衡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教育部2023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23年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存量部分要将学术型的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学校授权审核办法,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23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在目前的研究生考试中,共有39个专业开设了专业硕士。新十三大学科门类中,除了哲学类和理学类没有对应的专业硕士,其他十一个门类都有相应的专业硕士。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自国务院将旅游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便备受关注。笔者预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将是旅游管理教育培养的重要趋势。
1 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特征
与专业硕士相对应的是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所以,学术型硕士在教学上以灌输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也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学科限制和培养模式的缺陷,往往学生重学习轻研究。虽然我国培养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是为了培养一批旅游科研人才,但实际情况是旅游管理硕士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不高,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就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大多研究生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所以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研究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据笔者调查,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到“冷遇”,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实践性不够强,缺乏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在旅游管理学术型培养模式上很多努力是得不偿失的。
而旅游专业学位则不同,它的培养目的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适应旅游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无论是再培养目的上还是培养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生对象一般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就意味着旅游专业型硕士在学习的目的上更加明确,它显然是因为在社会上缺乏某种思维模式或者专业知识才来学校进行深造,所以在教学上更加更注重与时俱进,更注重案例,更注重实操训练;二是培养分为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两种,主要以在职培养为主,这就强调了学校需要与企业、工作部门紧密联系,只有将学校和社会两大需求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培养出符合标准的旅游专业型硕士专门人才;三是再培养方式上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不那么明显,他们可能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共同为了达成一个培养目标而深造,甚至在有些时候,培养方式可能是即兴的,时时创新的,那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旅游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专业硕士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专业硕士的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高教改革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再我国把旅游业设定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管理的培养亟待创新,正好旅游专业型硕士有了其发展机会。
2.1 提高研究生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能够提高旅游专业的研究生质量。笔者通过对武汉不同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时发现60%以上的老师认为当前旅游硕士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学生方面,5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旅游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旅游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没什么差别,甚至还不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觉的现象。对于业界专家和企业家,通过访谈,一致认为目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十分大,但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大多缺乏经验和实干精神,理论上的研究也与目前的发展不相符合,有严重滞后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旅游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或许能给旅游管理硕士教育带来生机。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基本都是具有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型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既给想要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又能让学术型硕士与他们进行交流融合。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因为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而创新改革其教学方式,这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竞争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旅游专业硕士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方式上,都更加符合社会的职业化标准,这能够提高从事旅游业人群的层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能够被社会所认可。
2.2 提升教学手段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的教学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培养工具。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教学上,主要采用的是PPT讲授,学生接受十分被动。学者指出,当前研究生教学迫切需要由学生主动去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旅游专业型硕士培养是十分注重实践的,所以教学模式上,它引入了更加丰富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比如案例教学、研讨会、实验室教学等。这能够极大提升旅游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层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个机会。在旅游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但在研究生课程内容上却反映不明确,尤其是一些热点话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国内外发展动向等都缺少研究。旅游管理是一项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笔者对已经毕业并且进入到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当时学的理论知识是有用的,只不过在当时缺乏锻炼,现在需要重新开始,边工作边学习。同时,他们表示,公司经常举行的项目会议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很有帮助。所以,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够在这一方面进行补缺,毕竟,专业型硕士有工作经验,不完全是学生角色,对他们的培养实际上在另一个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培养。
2.3 研究生教育改革契机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够解决当前旅游管理硕士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它的引进,对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契机。旅游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素质低、重论文不重实操、专业性过于偏强等问题,而旅游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建设方面更加突出其专业特性,也更加符合社会标准,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展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
3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等四种主要的培养模式。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尤其是以德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代表,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为其他国家所称道的独特的培养优秀高级科研人才的方法、制度与特点。德国实行的是讲座制,由一门专业学术水平高的教授负责,因此,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的导师带出高水平的学生质量,而且,导师对论文选题、科研、论文写作评审方面还具有权威性。而学生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这比较有利于培养自主、独立的高水平人才。在师徒关系上,师徒关系融洽与否影响着这种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因为师徒关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它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其成功,使得德国在19世纪初到二战前,尤其是第二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学术水平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专业式教学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与专门化。“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先提出并积极推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它在培养过程注重标准化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面,灵活而富有弹性,几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并和社会企业联合一起,进行协作管理。这和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十分类似。
协作式培养模式以修课式为代表,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学位,研究与论文写作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不重要。在美国,大多学校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标准,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能力训练,采用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特别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教学式培养模式主要以日本研究生教育为代表。与协作式不同,采用严进出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在课程学习方面,着重讨论和实践,它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4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从分析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无非是更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旅游专硕更加及时和高效。旅游专硕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开设的学位,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案上,都需要与时代接轨,传统意义上的课本不需要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教授近几年研究的课题或正在进行的项目,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教学、项目组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在培养方法上,旅游专硕更注重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旅游专硕强化模块化学习,为了能提高学生素质,教授注重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走模式创新之路。
4.1 学生、导师与学校的关系需要相互制约
从国外经验出发,如果要使得培养更有效,需要有一个水准高的导师,然而从国内情况来看,导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即使是比较优秀的导师,他们的关注点也不见得是在培养学生上,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自己身上,而有些导师虽然非常负责,但是学术水准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校需要有一套建设导师师资队伍的方案,而实践者和监督者,由学生和社会来加以评判。三者的相互制约才能使得新模式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4.2 传统体系结构需要改革
当今旅游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高层次、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而是一个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快速处理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能掌握基本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能通过实践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预测和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知识结构应当如何,评判标准应当如何都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和选择。这对学校来说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这很可能要颠覆以往的课程和模式设置。
4.3 培养模式要注意时效性
社会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其专业知识架构总是滞后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输入到社会上的人才不为所用,大量的人才输出的结果是社会对人才的缺口越发增大。所以,现在有必要建立一套时效性的体制,来掌握学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供对应了求,才能高效培养出符合社会标准的旅游专业化人才。
5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系统,它随着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和调整,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培养模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不变、百试不爽的模式,它必须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的过程,也必然由过去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立群,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
[2] 董丽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研究生教学创新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3(3).
[3] 全乐,丁甜.中美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23(4).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23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部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目标,并明确提出了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对全面进入对外开放阶段的中国旅游产业而言,这一决策反映了全行业对有一定数量的、经过系统教育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呼应,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学位及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也逐渐在全国各有关高校紧锣密鼓地展开,而旅游学术研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旅游学科博士生教育也将迎来结构性的改革和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培养成为此次论坛的第一个研讨主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视角看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博士生教育关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其培养质量标志着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然而在规模扩张的繁荣背后,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堪忧,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问题的缺失。事实上,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旅游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供开展理论建构的“富矿”,而中国本土的旅游研究者们拥有比国外学者更强的研究可进入性,如众多的规划实践机会、与地方旅游业界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在此方面更加宽松的制度条件等。保继刚教授最后指出,只要包括博士生在内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深入到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中去,提炼理论并实现同西方现有理论的对话乃至最终的超越,逐步建立自我理论体系,最终一定能实现从“破”到“立”的愿景,中国内地的本土旅游研究也将由此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中,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张捷教授详尽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指出,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涵盖了基本课程学习、课题选择、研究问题提出、假说提出、研究方法选择、数据资料收集、研究过程中思维推理、实验分析、论文撰写、成果提交、答辩过程、与导师交流、与合作者协同、研究伦理、科学规范、自我管理和人生设计等多方面的完整体系,而其中核心是研究性学习的贯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的贯彻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获得把握学术问题的能力(判断和凝练);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要从学术研究的关键性、敏锐性、决定性、批判性多方面来理解“批判性”的客观涵义,而不仅仅是提出反对和质疑。在此基础上,他还延伸探讨了旅游地理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特征。
旅游教育的价值观与学科良性发展的关系是本次论坛涉及的重要议题之一。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以《基于价值观的旅游教育框架》为题详细介绍了旅游教育未来学会(TEFI:TourismEducation Futures Initiative)的宗旨及其对中国旅游教育价值观建设的借鉴意义。该学会发表的《TEFI白皮书》指出,尽管旅游教育在未来将面临种种挑战,只要学生们具备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便能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TEFI将这些价值理念总结为5点:循道(ethics)、传知(knowledge)、敬事(stewardship)、专术(professionalism)、尊人(mutuality)。以上述理念为基础,吴必虎教授认为中国旅游教育应该树立“世界教育大国”的宏观意识和广阔视野,同时在具体工作首先强调“尊人价值”,即尊重教学和研究的多样性、多学科性,不搞旅游教育框架全国一刀切,团结队伍,共同打造旅游教育阵线。
旅游教育国际化在本次论坛上也成为与会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议题。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介绍了该学院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主要经验。宋海岩教授认为,旅游产业是最开放的产业之一,国际化的培养体系既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也能够确保学生就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教授介绍了该学院近年来在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其中“海外实习生”计划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黄福才教授介绍了该系旅游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如何积极利用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资源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有关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教授则主要以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了旅游学科的科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
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问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里教授从培养理念、办学条件、知识体系、管理体制4个方面做了专门的分析和解释。他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是以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培养职业经理人。与科学硕士教育不同,专业硕士教育不以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纵深知识的人才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为宗旨,强调的是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从学科支撑来说,他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以经济学为基础,着重加强企业管理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训练。最后,田里教授还提出了3种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管理体制,并在综合权衡其各自利弊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独立的项目运作学院”的模式。
此外,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巴兆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冯学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薛东前教授、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郑向敏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也作为特邀主题发言人,分享了其各自所在机构的旅游学科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经验。
综观论坛全程,与会专家对既定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既明确了各自的问题、共同的困惑,也实现了经验的借鉴、方案的分享。整个会场自始至终保持了开放、坦率、活泼的氛围,尤其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的参与热情得到全面调动,评论一针见血,见解敏锐深刻,表达风趣幽默,实现了充分的互动交流。最后,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旅游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珠海共识》,以书面的形式就“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于驾驭不确定世界变化的能力”、“旅游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中国旅游业的未来”等关键问题表达了高度统一的认识,并明确指出:完善中国旅游教育体系和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既是 奋斗在一线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和职业使命,更是需要国家、地方、学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关注和持续投入的战略责任。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张祖群,湖北孝感人,男,汉族,先后获得风景园林学士、人文地理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系支部书记。旅游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导,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超星学术视频主讲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通信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专家。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评审专家、中央单位(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要评标:旅游管理(饭店)、城市园林,文化遗产建设工程、遗址保护工程、教学科研设备与实验室等。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人类学)方向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
一是抓住核心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北京地区遗产旅游原真性与管理创新研究,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人类(文化)学、人文(文化)地理解读,对中国古都文化遗产的旅游空间演变与产业重塑(北京、西安、咸阳等地对比)进行研究。在《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园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科学)》、《城市规划》、《北京社会科学》、《农业考古》、《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二是重视积累,出版高质量的著作与教材。张祖群副教授出版著作《旅游地策划——文化·创意·空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旅游与文化地理学随笔》(民族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张祖群为该专著第四作者,撰写两章,合计5万字),《基于类型的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解读》(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参与邹统钎主持部级精品课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教材撰写,负责“第十六章文化遗产景区旅游管理”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第3版)。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着力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制订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旅游研究中心”,构筑学科研究高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探索课程建设与改革新途径;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旅游实践,注重实践教学,并将其纳入培养与考核体系。
四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旅游管理学术观点。2023年,张祖群等:《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23)电子论文集。2023年10月22日至23日,张祖群的《试论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受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举办“2023城市国际化论坛”分会场报告做报告。2023年7月5日,张祖群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非优区的错位分析》,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区域科学年会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中,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获得荣誉证书,并邀请做会场报告。2023年12月3日至4日,张祖群受邀在2023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京津冀(贫困带)扶贫旅游研究:判识、机理与学术目标》主旨演讲,《国家经济地理》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对此做了专门宣传。
五是以超星学术视频讲座为平台,服务社会大众。2023年3月至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video.省略/)全程拍录张祖群的《文化地理学——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旅游文化学——遗产旅游专题研究》课程,该课程是将枯燥的遗产旅游与文化地理理论转化为科普实践的有效尝试。
四、主持项目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1.综合性。现代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
2.应用性。学科的发展更多的是立足于行业现状和现代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公共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公共性除了表现在教学师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资源的共享性之外,还表现在旅游涉及的酒店、交通、通信、旅行社等部门和行业的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性。
4.国际性。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影响了不同地域上人们的思想意识。
5.边缘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内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研究核心内容如旅游规划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但这些都还较为模糊,因此其学科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科学研究
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注重基础管理+现实应用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休闲旅游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要强调区域+整体,比如湖南的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研究就是一个区域(张家界辖区的几个旅游景区)和整体(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湖南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要突出特色与一般的重要性,贵州黄果树瀑布就是其一般(瀑布)与特色(岩溶、水量、高度、宽度等)能够很好的结合,使得特色能够在一般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其素质高低、专业知识扎实与否、教学方法多样与否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科的建设。
(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表现在经验老道、年轻有为、创新进取,笔者认为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2个正高、3个副高、3个讲师、2个助教的结构较为合理。
(2)学历结构。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强调其文化性特点,因此必将融入更多的有文化、有涵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笔者认为以下结构较为合理:2-3个博士、5个硕士、2-3个其他。
(3)学缘结构。针对于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边缘性,教师则多以文理交融、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校内外结合、校内为主。
(4)学科归属。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并不像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那么专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现代旅游的自身特点将该学科归纳为以下几个系列:旅游理论系列;区域民族旅游经济系列;旅游文化系列;体育休闲旅游系列。
3.学科点建设
(1)专科层次。专科层次由于理论强度较弱以及文化积累较少,因此重在专业技能培养,如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计调员等,对于行业发展,这一层次具有明显的技能基础性。
(2)本科层次。本科层次重在文化层次和专业理论基础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旅游行业从业者做好了铺垫。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行业从业者任重道远。
(3)硕士点层次。硕士点层次是专业发展的根本,能突出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的深度,从专业的更深更高层次进行研究,使得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专业学科更具应用性。
(4)博士点层次。现代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一门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管理学科,应该以追求博士点层次为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动力为己任,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网络教育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等,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管理处等)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人才对行业的适应时间,提高旅游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库的建设旨在通过对与旅游相关的理论、实践等书籍、视频、照片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等的建设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措施
1.学科专业互动。学科专业互动,不仅可以弥补专业中存在的部分缺陷,同时可以提升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旅游管理学科涉及到酒店、导游、区域旅游、旅游英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发展中都可以吸收相互间成功的建设方法和手段,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