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的解释五篇

古诗草的解释篇1

小学教材中将此诗节选了前四句(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十七课),作为《草》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四句诗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指草原。岁:是“年”的意思。枯荣:枯萎与茂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形容草原上的草十分茂盛。但是,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诗意,关键是学生不能理解“离离”一词。好多教师也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给学生讲是形容草原上的草十分茂盛,而不能深解其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人曾按照古汉语中的方法理解是“长长的样子”【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大学语文》(专科)277页】。在古汉语中,“离”、“禽”被解释为网状的意思,重叠词一般用来当形容词使用,故,“离离”可作为长长理解,形容草原上的草十分茂盛。

我认为,在这里仍然可用古汉语中的方法,但是,把“离”可作为“火”来理解。“离”者八卦之一,代表火(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71页)。“火火”相叠,很自然地可当作“茂盛”来理解,也就很自然地形容草原上的草十分茂盛了。再说,白居易生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之中,运用唯心的八卦中的“离”也是很正常的了。另外也便于教学。如提问学生:“火与火连起来怎么样?”学生肯定会回答是大而旺。“又长又旺的草你认为用现在的哪个词来表示比较好呢?”这样也就很便于引导学生理解“离离”形容草原上的草十分茂盛。

古诗草的解释篇2

摘要:日本的杜甫研究于20世纪后半期由吉川幸次郎推向顶峰。目前,日本有两大杜甫全诗译注规划正在进行,有望以此为契机再度激活杜甫研究。其一即为松原朗本人发起并参与规划和执笔的讲谈社学术文库丛书《杜甫全诗译注》,该著严格遵循仇兆鳌《杜诗详注》注解,专设“补充说明”一栏以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该著以“面向21世纪之杜甫诗注”为学术目标、以严格确保学术品格为编辑方针进行编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23)06-0042-08

一、近代日本的杜甫研究(一)近代日本的杜甫研究谱系

杜甫诗集东渡日本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在平安时代的后期(即11世纪后半期)。在记录大江匡房(1041~1111年)谈话的《江谈抄》中,业已可见《注杜工部集》的书名。然而,将杜甫诗集作为正式文学作品来接受,却始见于自日本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的中世纪禅宗寺院。其中,虎关师炼(1278~1346年)对杜甫的颂扬与宣传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①。

到了江户时代,杜甫的文学已在知识人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松尾芭蕉(1644~1694年)可为一例:松尾芭蕉被尊为“俳圣”,即俳句界中世界圣人般的人物,俳句的文学形式与汉诗不同,但他竟能将吸收于杜甫的养分灵活自如地应用在自己的俳句文学创作中。

明治时代以降,杜甫研究作为一门近代学问,即于如此传承基础之上得以展开,而其中尤以以下三人所作贡献为大。换言之,近代日本的杜甫研究,可谓由此三人所开创。

首位开山者即为铃木虎雄先生(1878~1963年)。铃木虎雄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学院汉学专业。1908年就任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学院助教授,1910年升任教授,1938年荣休后荣膺京都帝国大学名誉教授。被誉为日本近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者的铃木虎雄,培养出了吉川幸次郎等学者。而其杜甫研究著作则有《杜少陵诗集》全4卷(1922年,国民文库刊行会),此部著作至今仍可谓日本唯一的杜甫全诗译注。此外,1978年日本图书中心复刻了此部《杜少陵诗集》,改称为《杜甫全诗集》全4卷并出版发行,通行至今。

位列第二的杜甫研究开拓者则可谓吉川幸次郎先生(1904~1980年)。吉川幸次郎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文学专业,师从狩野直喜和铃木虎雄。1928年至1931年,吉川幸次郎与仓石武四郎曾一起赴北平留学(顺及: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有《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1947年至1967年吉川幸次郎担任京都大学文学系教授,而执教京都大学之“最终讲义”即为其《杜甫的诗论与诗歌》。荣休后吉川幸次郎先生荣膺京都大学荣誉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6期松原朗近代以来日本的杜甫研究――兼及《杜甫全诗译注》吉川幸次郎著作中仅个人独立著作就已超50部,以下只列举其两种全集性著作:《决定版吉川幸次郎全集》(全27卷,筑摩书房1984-1987年出版);《吉川幸次郎遗稿集》(全3卷,筑摩书房1995年出版)。

而关于杜甫,吉川幸次郎个人独立著作即有下列七种,而其中之最者非皇皇20册《杜甫诗注》莫属,遗憾的是其生前仅有下列5册得以出版:

《杜甫私记》,筑摩书房1950年出版,1965年改版。

《杜甫笔记》,创元社1952年出版;另由新潮文库1954年出版,并于1970年改版。

《杜甫ⅠⅡ世界古典文学全集(28-29)》,筑摩书房1967年至1972年出版。

《杜甫诗注》第1至3册,筑摩书房1977年至1979年出版。

吉川幸次郎辞世后,日本出版了其以下三套遗稿:

《杜甫诗注》第4至5册,筑摩书房1980年至1983年出版。

《杜诗论集》,由筑摩书房作为《筑摩丛书》1981年出版。

《华音杜诗抄》(附有朗读录音带),筑摩书房1981年出版。

而位列第三的杜甫研究开拓者乃黑川洋一先生(1925~2004)。黑川洋一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师从吉川幸次郎与小川环树两位先生。黑川洋一毕生执教于大阪大学,1989年荣休后荣膺大阪大学名誉教授。

黑川洋一先生有关杜甫研究的个人独立著作则有如下七种:

《杜甫》,岩波书店1957年至1959年出版之《中国诗人选集》系列其一,全2卷。

《杜诗》,岩波书店1963年到1966年以“岩波文库”方式出版,全套8册。黑川洋一从铃木虎雄所著杜甫全诗译注《杜少陵诗集》中,精选了其中由乾隆御定《唐宋诗醇》所收杜诗的三分之一,编纂而成。

《杜甫》,筑摩书房1973年出版之《中国诗文选15册》其一,乃杜甫评传。

《杜甫研究》,创文社1977年出版之《东洋学丛书》其一。

《与杜诗同行》,创文社1982年出版。

《杜甫中国古典鉴赏》,角川书店1987年出版;其部分则另以《杜甫》为名,由角川索菲亚文库2005年再版。

《杜甫诗选》,岩波书店1991年出版之《岩波文库》其一。

由以上三位杜甫研究先进之先行研究可知,日本京都大学自有一套杜甫学研究谱系,此谱系乃由铃木虎雄先生所首创,20世纪后半期经由吉川幸次郎先生推向高峰,再经黑川洋一先生继承发展,从而成就了传承有序的完整研究谱系。然盛极则衰,吉川时代也被认为是达到了杜甫研究的饱和点,随后日本的杜甫研究也就渐次偃息了下去。

(二)近年来日本的盛唐与中唐文学研究概况

由杜甫研究而及盛唐文学研究,则可顺及回顾日本之盛唐与中唐文学研究概况。

若论东瀛之盛唐文学研究,就李白而言,则有早稻田大学的松浦友久先生;就王维而言,则有岛根大学的入谷仙介先生。然自两位先进身后,日本盛唐文学研究就未必能够梅开二度了。

承继于盛唐文学研究,日本的中唐文学研究登上了历史舞台。自上述两位集大成者之后,日本唐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则明显转移至中唐文学之上。如1990年日本则设立“中唐文学会”,并创办学会学术杂志《中唐文学会报》;而2000年则另创办发行了《白居易研究年报》等,从中可窥日本唐代文学研究之转向。时至今年,则有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川合康三先生等人出版的《韩愈诗译注》第一册,亦可视为日本转向重视中唐文学研究之佐证。

日本唐诗研究之所以出现了由盛唐到中唐的重点转移,追溯其因,可总括为以下五点:一则确因日本盛唐诗歌之基础性研究已告一段落;二则相对于盛唐诗歌研究而言,中唐诗歌依然尚有众多领域需做基础性研究;三则由于中唐乃“唐宋变革”起点,因可预见,中唐文学自身即已孕育有其后文学方向的若干萌芽;四则仍需顾虑到,以往由于兼有“盛唐”与“中唐”之传统称呼,并将传统称谓之“盛唐”看作唐诗顶峰时期,因而就忽略了对中唐应有的注意,如今则已从此传统认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五则除上述缘由之外,就日本之中唐文学研究而言,仍应特别顾及日本所特有之两大因素:

其一,江户中期荻生徂来(1666~1728)学派提倡吟诵盛唐诗歌,故而李攀龙编选的偏重于李杜之《唐诗选》被指定为入门书籍而广受传阅。从《唐诗选》之流通情况则可判明,此类偏重李杜之传统倾向一直持续至1970年代为止。而自彼以降,此独尊盛唐之势即被急速扭转了过来,并延续至今。

其二则与日本中古(即平安时代)的文学研究相关。一般认为,平安时代《源氏物语》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达到了巅峰,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则一直持续至近代,且经久不衰。如此一来,由于限定于“和文系列”的文学研究渐近于饱和,就需将同时代之“汉文系列”文学亦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而成立于1983年的“和汉比较文学会”即为体现此种需要之个例。加之白居易乃平安时代最喜闻乐见之汉诗诗人,因而当时平安时代日本的“和文学”研究者们也就从白居易乐府开始转入研究日本平安一代文学,而同时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亦与之相呼相应,继而得以产生一个良性循环。

若论今日日本中唐文学研究之盛行,上述两大特有因素则不可不及。

二、近年来日本的杜甫研究状况有论者认为,日本近年来之杜甫研究正处于从偃旗息鼓走向重新发展的转折点之上。

首先来看日本当下杜甫研究成果的出版情况。当前业已出版的杜甫研究专著中,则当以后藤秋正、古川末喜、谷口真由美等三位学者的著作为代表,三位全力撰写杜甫论文,且各自皆有著述结集付梓。北海道教育大学返聘教授后藤秋正先生出版的杜甫研究专著有:

2023年10月研文出版社《东西南北之人――杜甫的诗歌和诗歌语言》;

2023年11月研文出版社《何日是归年――杜甫诗话》;

2023年9月研文出版社《山青花欲燃――杜甫诗话(续)》。

佐贺大学古川末喜教授出版的杜甫研究专著则有:

2008年8月知泉书馆《杜甫农业诗歌研究――8世纪中国的农事与生活之歌》;

2023年12月知泉书馆《杜甫的诗歌与生活――现代训读文的解读》。

而长野县立短期大学谷口真由美教授出版的杜甫研究专著为:

2023年2月汲古书院《杜甫的诗性葛藤与社会意识》。

此外,另有一册与杜甫相关的文库丛书值得一读,即岩波书店于2023年10月出版的“岩波新书”系列之《杜甫》,作者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川合康三先生。此书虽为面向普通读者所编纂之文库口袋读本,然书中所表现出的卓越的杜甫评述,对杜甫研究方家亦可谓开卷有益。

除上述所举杜甫研究专著以外,或可忝列方家的还有2023年10月研文出版社出版的由笔者本人编著的《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年杜甫研究论文集》,刊有10篇日本学者及4篇中国学者之杜甫研究论文。

其次可看日本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杜甫全诗译注的两大规划。

其一是吉川幸次郎生前计划出版的共20册的《杜甫诗注》,先生生前已由筑摩书房出版了其中五册,仙逝后岩波书店又出版了包括生前既出五册的总计十册,现还在陆续出版,并规划将其20册完全发行。吉川先生遗稿只保有10册左右,而这10册则由兴膳宏先生进行补写,这将是一个宏伟大气的计划(但第10册之后如何出版目前则尚无定论)。

另一个规划则是由笔者本人作为计划发起人之一的《杜甫全诗译注》,该书业已列入日本讲谈社之“学术文库”,全套4册计3700页,已于2023年6月出版了第一册,并于2023年10月业已出齐了全四册。其编著方针有二:一要完全依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注解,二要力争做到日文译注简明扼要。本译注编译委员会调集日本37名学者共同执笔,其中4名校对负责人已从各自角度对全书原稿完成了审阅与调整。

三、《杜甫全诗译注》的编译说明由于《杜甫全诗译注》是由编译委员会37名成员集体编译,或会因执笔人各自为政而损及全书之整体统一性,因此必须执行通用编译基准,由此确定了共同采用同一本具有高度信赖性之注释用书的编译方针。早在该书规划之际,发起同仁就决定采用清代仇兆鳌(1638~1717年)之《杜诗详注》为注释基准用书。在此基础上,以“词语释义”及“补充说明”的形式补充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以此确保本书面向21世纪之杜甫诗歌注释的学术品质。

藉此,采用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则几为唯一之选。成书于清中叶的《杜诗详注》,集历代优秀注释成果之大成,书名“详注”名副其实,仇著确系详细周密之杜诗注释,至今仍被视为代表“中国标准”的杜甫诗注。无论陈贻{先生《杜甫评传》中之杜诗现代汉语解释,亦或韩成武教授等之《杜甫诗全释》,原则上皆遵循仇兆鳌《杜诗详注》,此亦众所周知。

(一)仇氏《杜诗详注》之特色

作为截至清中叶杜诗注释的集大成之作,仇氏《杜诗详注》并非仅为简单拼凑,实显示出仇氏本人独特的精彩见解。最为精彩之处即为,当历代解释出现对立纠纷之际,仇氏并非仅仅将各家说法简单罗列出来,而是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如此考量既可见其对注释文责态度之认真严肃,亦可窥其集大成之抱负。所以该书虽为清代中期之作,但即以当今学术标准苛求之,仇注亦可谓见解独到,令人叹服。

历经如此精心周到功夫之后,《杜诗详注》以确凿的训诂和用典对比为基础,并依据诗歌大意来追索杜诗核心诗意,从而获得了一种能够充分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杜诗的说服力。在历代汗牛充栋之杜甫诗注之中,仇氏《杜诗详注》至今仍可得到青睐,盖缘于此。

(二)本丛书针对仇氏《杜诗详注》“问题注释”而采取的补充说明

《杜诗详注》的确可称为一部经过精心筹备的杜诗注释用书。如若细心精读,该书解释的结构框架大体是清楚的,但偶尔亦有不甚明了之处。本书在实际译注中发现并解决了以下三个具体问题。

问题之一:有的情况下,《外注引古》中所引典故之注释隐于文内而未明言,使人难以察觉。在此情况下,本书将参照其文内注释以进一步明确仇氏的解释。

如《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原注“天宝十五年七月中避寇时作”,描写的是杜甫率家人自奉先北去~州避难途中遭遇暴雨之情形: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漂沙圻岸去,漱壑松柏秃。

乘陵破山门,迥斡裂地轴。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

应沈数州没,如听万室哭。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杜诗详注》于此段落《内注解意》中,有一个颇为中肯的解释:“此记川水之涨。江海覆有似倒流也。漂沙,言其突冲。漱壑,言其横撼。破山,言其高涌。裂地,言其深入。赴河及关,言其势急。数州沉没,言其害大。秽浊四句,忧水涨未平,亦以起下。”

上文“漱壑”之语令人费解。据仇氏解释之大意“漱壑,言其横撼”可知,“漱壑”之意为:河水的大浪猛烈地冲撞并撼动着沟壑,然“漱”字本身并无“横撼”之意。

于是本丛书编者又查看了《外注引古》的用典说明,其解曰:“江赋:漱壑生浦”。若仅止步于此解释,则“漱”字之意仍然不甚明确。所幸阅读《杜诗详注》之后即可获得其他途径以供佐证。江淹《江赋》收于《文选》,而《文选》正文则是与《文选》注释不相分离之一整体。关于上面“漱壑”二字,李善注释中有“周礼曰:善为沟者水漱之。郑玄曰:漱,啮也。”

综上可知,仇氏之判断依据是:杜甫“漱壑松柏秃”乃据江淹《江赋》“漱壑生浦”一句而来,由此可推知仇氏乃是参照了文选李善注“郑玄曰:漱,啮也”这一注释,从而向读者直接提示出“漱壑,言其横撼”之此番大意来。

《杜诗详注》对注释解析得如此细心周全,自令人称道,然难免亦有少许令人遗憾之处。今日一般读者阅读江淹《江赋》“漱壑生浦”之时,读者自己何以如仇氏般悟出其背后所隐藏之李善之注也。况仇氏作注之际,即便所设定之读者乃饱学鸿儒,亦宜将李善注解增附其后方更为稳妥。从此点来看,《杜诗详注》似有考量不周之处。

问题之二:有的情况下,由于仇氏引用《外注引古》时篇幅过于短小,以致仇氏注释的真意有时令人难以捉摸。此时,本书将参照引用部分的上下文加深对《杜诗详注》注解之理解。

下文乃长安时代之杜甫为求得翰林学士张之注意而献呈的一首诗。张乃盛唐著名宰相张说之次子,因娶玄宗之女宁亲公主为妻而得以晋为驸马都尉。诗之末尾如下:

赠翰林张四学士

……无复随高风,空余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傥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此处“任春草”之意颇费思量。《杜诗详注》释为“春草叹卑微”,如此,则“此生任春草”之意即为“自己这一生尽活在居于人下的悲叹之中了”。但仅仅如此解释,“任春草”之意依旧不甚明朗。因此,有关“任春草”之解,各家说法错综纷纭,莫衷一是。下文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者。

九家注:春草,言不实流落。漂泛,如萍之在水也。赵(次公)云:此言任春时之草生几度,更不管年华之去耳。此憾慨之言。

黄鹤注:此生弃掷,如春江野草任车马践踏。

杜诗镜诠:言随遇而安。

全释:此生勤奋苦读,任凭池塘春草风光诱人。却不料年纪将老一事无成。

杜甫全集校注207页:周甸(《杜释会通》)曰:“春草贱物,漂萍无定踪,言贱固委之命矣。老而踪迹不定,实可伤也。”邵宝(《刻杜少陵先生分类集注》)曰:“言此生弃掷如春江野草,任从车马践踏也。独漂萍,言萍草无根,任风漂泊也。”赵次公曰:“此言任春时之草生几度,更不管年华之去耳。此憾慨之言”。

最后所举为萧涤非等之《杜甫全集校注》,将周甸、邵宝、赵次公三说合一,却并无明确结论。此外,周甸和邵宝皆将春草释为贱物,此点意见相同;赵次公却认为春草象征反复再生的生命力,与以上两人看法完全不同。

那么日本之注释如何呢?铃木虎雄和吉川幸次郎的注释可代表日本学者之意见。

铃木虎雄注释:依照愚见,“任春草”所用乃《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典。意即:即使春草生长,自己也流浪在外不回故乡。

吉川幸次郎注释:“春之草”一方面在夸耀大自然的生命力,一方面在嘲笑怀才不遇的流浪儿。《楚辞》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即吾辈此生即便任萋萋春草嘲笑,也要流浪在外。

关于“任春草”之句,不同解释有如此之多,要在其中选择唯一正解又谈何容易。且看仇氏是如何解释的呢?

古诗草的解释篇3

就考查内容而言,古代诗歌阅读的多选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命题。

1.字、词、句的理解。

字:炼字,可以考解释,可以考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词:富有表现力的一些词汇(尤其是能体现诗歌思想主旨之类的关键词),一些文言虚词或古代日常俗语的理解。

句:诗句的Y构特点,诗句的基本含义,手法及表达效果,尤其是诗眼的把握。

2.手法(技巧)。

(1)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写景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对偶、列锦、互文等;②常用手法:烘托、渲染、工笔、白描、象征、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抑扬等;③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前后照应铺垫等。

3.意境特点,抓住关键词及重要意象、季节,概括出特征。

4.情感。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或相同题材诗歌的不同思想感情的识别。

5.语言。关于诗歌不同语言特点的考查

6.诗歌文化常识(诗歌中的节令,体裁等文化文学常识)。

7.诗歌结构的考查。设题方略通常表现为:

(1)望文生义:完全脱离诗歌情境及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随意解释字词句。

(2)张冠李戴:写景、抒情、结构、写作手法张冠李戴。

(3)联系失当:把诗歌中的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或把诗歌的某些特点与选修必修本中学过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不当。

(4)用词绝对强加关系:选项内容解释太过绝对或主观的给几部分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因果、递进等)。

(5)情感把握失当解答方法:判断正误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从诗歌的字词句意象内容情感注释等方面全面把握诗歌。下面我们结合两首诗歌来熟悉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解析:

A.考查字词句理解。“无多花片子”既指花不多,联系上句可知此预示春天将逝未逝。而非“残花缀满枝头”不妥。

B.考查手法。“风揉碎槐影”令人联想到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运用联想;“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理解正确。

C.考查结构层次,理解层次内容。“独自倚妆楼”是过片,下片的开头,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处理解正确。

D.考查词句理解及手法。“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此处的“一川烟草浪”与末句“心儿小”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主人公的深重愁绪。理解错误。E.考查结构手法。画龙点睛,分析正确,其余不再赘述。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解析:

A.考查诗歌文化常识,“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考查词句的理解与整体把握。首联“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野”与“江水”,而是“吕蒙营”与“城”。

C.考查炼字,分析正确。

D.考查手法。结合注释②可知理解正确。要用好注释。

古诗草的解释篇4

解释: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草木黄落

出处:《汉武·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解释:秋天以到,因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

橙黄桔绿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春华秋实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解释:华:古同“花”。一、春天耕种,秋天收获。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二、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秋高气爽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解释: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天高气爽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

解释: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一叶知秋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落叶知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解释: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春花秋月

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解释: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兰秋菊

出处:《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来秋去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解释:春天到来,秋天过去。形容岁月流逝。

春去秋来

出处: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解释: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生秋杀

出处: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解释: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望秋先零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解释: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秋先陨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解释: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西风残照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解释: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西风落叶

出处: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解释: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斜阳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路途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解释: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平分秋色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二·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頗。”

解释: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九春三秋

出处:清·周亮《书影》卷四:“九春三秋,天景清丽。”

解释: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金风送爽

出处:鲁迅《孔诞祝圣言感》:“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玉露

出处: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比喻人事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多用于描写爱情男女相短暂相逢时光的弥足珍贵。

秋月如珪

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解释: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人似秋鸿

出处: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解释: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肃杀之气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

解释:酷烈肃索的秋气。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

蒲柳之质

古诗草的解释篇5

好在还有杜甫草堂。可以有一下午的时间细细流连,悄悄贴近她敏感的心。

成都人是爱杜甫的。他们以独有的方式爱了这位诗人一千年。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每年的正月初七,万里桥西、百花潭边,都会有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幼游草堂,来陪伴一生寂寂的杜甫。草堂修缮得极好。杜甫在这草堂的四年光阴里写了二百多首诗,占了他全部诗作的六分之一,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曾激发过诗人的灵感。蜿蜒的“花径”,如烟的“水竹居”,野趣十足的“恰受航轩”,使简简单单的山水忽然便有了动人的意境。

暮春的成都温润如玉。缓缓走过草堂的角角落落,听得见历史的低语。蓊郁的树木遮天蔽日,呵护着草堂的精气神儿。没有比成都这样富庶繁华而又温和闲适的城市更适合疗养一颗颠沛流离的心灵,也没有比草堂这样朴素自然而又随意的居所更适合暂时忘却遥遥的思乡之情。从少年得意裘马轻狂到长安十年的报国无门,从残杯冷炙身处悲辛的世态炎凉到挈妇将雏举家逃遁的狼狈,杜甫多么盼望能有一处安放七尺之躯的家园!远离战乱的成都虽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但“舍南舍北皆春水”的茅屋毕竟可以让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享受一下久违的宁静与闲适。“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样的图画在杜甫的一生中真正少见。柴门送客、水槛遣心、江亭坦腹……诗人坚硬的生命第一次疏朗得让人艳羡,无人赏识的痛楚、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月白风清的夜里暂时潜伏起来了。

杜甫旺盛的创作使成都人无端获得了一笔财富。人们本希望他能呆得久一些,为成都留下更多的财富,然而,异乡为客的杜甫早已是归心似箭。草堂只是他风尘仆仆的旅途中的驿站,永远不可能是最后的归宿。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是杜甫在寂寂的暮春之夜发出的感喟。是的,成都并不乏“邻家有酒邀皆去”的温暖,也有的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蹊,但成都并不能让诗人“喜欲狂”,也无法让诗人“白日放歌”。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卖了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一刻也不愿在成都停留。虽然直到生命的最后,杜甫也没能如愿北归,但他却再也没有回过四川。他宁愿四处流浪,甚至客死湘江,也没有再停下奔波的脚步,找一处暂时栖息的草堂。

杜甫曾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名句,学者对此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人认为杜甫是在自谦,意思是说,自己写的诗本是随意而为,并不值得人们的推崇,恐怕名实不符;另一种意见认为杜甫是在自嘲,大丈夫本应治国平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一世的英名,而自己竟然一直没有找到为国效劳实现理想的机会,只能以笔墨诗文虚度一生,纵然再有虚名终究意难平!我以为,后一种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否则又怎么来解释杜甫一次又一次的漂泊?

诗人的壮志难酬成就了那些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歌,我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幸耶?草堂虽然没有挽住诗人的衣襟,但她为诗人蓄积了又一次勃发的力量,为诗人最终走向艺术的巅峰作了最后的准备。如果不曾读过诗人在草堂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我们今天又怎读得懂那些苍凉雄浑的《秋兴八首》?

离杜甫草堂不远,是武侯祠,安息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成都人在这两位古人的庇护下,优哉游哉地生活了上千年,而且仍将意满心足地活下去,这真让人艳羡。

素材运用:

文章运用引用的表现手法,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诗意化的成都,记述了诗人杜甫一生诗意和现实交错的生活,刻画出一个心系百姓苍生的诗圣形象。文学之美,意境之优,其中的诗情画意、深厚底蕴,来自于作品中渗透的古代文化因素和引用的诗文。作家对引用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无论是明引还是暗用,都恰到好处,富于韵味。文中对杜甫诗句的数十处引用,并不是生硬的套用,而是融入到杜甫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世界,融入到对杜甫的追忆敬慕中,具有珠联璧合之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