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袁隆*事迹材料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1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养活世界。

  袁隆*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期间,他的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年度人物??袁隆*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阅读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1)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5篇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1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知识产权**“杰出发明家”金质奖、*****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粮7农**“粮食安全保障奖”、**“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2

  作为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并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3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院士曾言:“作为新*培育出来的***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为**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工程院院士袁隆*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守初心,袁隆*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实而伟大!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4

  袁隆*爷爷是我国的水稻之父,也是人类史上首个发明出杂交水稻的人,我们今天所能吃到的大米小米都是由袁隆*爷爷发明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稻穗不仅高,而且米粒颗颗饱满,数量还不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岁月的束缚。2021年5月22日13: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院士逝世,享年91岁。

  袁老的逝世引起巨大轰动,究其原因,便是因为袁隆*着三个字早已不是简单的人物代号,而成为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袁隆*爷爷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就是自己的杂交水稻能风靡全球,禾下乘凉梦已经做到了。距离另一个杂交水稻风靡全球也快成功了。

  从开始灿型杂交水稻研发的那一刻起,这三个字就**了绝处逢生,**了艰难险阻中的不懈拼搏。这三个字见证了太多太多的历史时刻,他看着***开放,他和*一起走向世界,他***发出独属于我们的声音,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恰恰体现了*从***、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整个过程。

  这就是袁隆*,一个伟大的人,我们要学习他敢于创新和善于研究优点。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5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工程院院士、***粮农**首席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学习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习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的高尚品格。今日之*,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员**,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特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2)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 (菁选8篇)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1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

  外界对袁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2

  袁隆*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勋章”获得者;*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的政界**,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3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近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人的梦想。

  袁隆*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人强大了。袁隆*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航天之父”。他让*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人的梦想,让*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4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刚结束对****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出席被**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教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我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自我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我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当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我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这位“中心”*****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样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这才同意购买。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5

  作为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并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6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院士曾言:“作为新*培育出来的***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为**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工程院院士袁隆*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守初心,袁隆*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实而伟大!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7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如此报道杂交水稻,有失偏颇。我理解的杂交水稻是,“猪狗”、“人马”、“人猪”结合的产物,他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样受到广泛质疑。

  试想,当一大类物种相互“苟合”产生的下一代,下几代是一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我们就去盲目崇买所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是何道理呢?

  这里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写,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袁隆*和他的助手们都要付出数不清的心血。

  我们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组合出来的新物种,其实就是一个怪胎。这给天生有缺陷的产品一样,人类食用这些产品有变异和被变异的可能吗?谁也没有做过医学实验。

  当大家起哄,为*农业科学家叫板“好”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们整个社会有“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传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是给*人带来了希望,还是带给*人带来了灾难,现在谁能说清楚呢?没有,一个都没有!

  于是,我建议,冷静看待科学、冷静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诚意地为**民族复兴,为**民族下一代着想,让真正的科学说话,放弃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陋习,这才是每一个*人理智的选择。

感动**人物袁隆*事迹材料8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工程院院士、***粮农**首席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学习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习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的高尚品格。今日之*,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员**,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特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3)

——袁隆*优秀事迹材料

袁隆*优秀事迹材料1

  1942年初秋,袁隆*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4)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10篇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1

  袁隆*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_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2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刚结束对****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出席被**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蛮漂亮嘛,怎么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不买,不买,袁老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该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来,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这位“中心”*****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 x 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么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这才同意购买。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3

  跟袁隆*很亲近的人说,袁隆*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确实是*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4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养活了世界。

  袁隆*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

  袁隆*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时,没多久,袁隆*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5

  袁隆*生于1930年9月,是*工程院院士,是*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文**、粮农**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 袁隆*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6

  袁隆*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员**学习的。

  基层*员**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员**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员**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强调,不能搞**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员**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7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国士——袁隆*。

  望着面前热气腾腾的米饭,一位辛劳的身影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田地埋头苦干,一次次实验造福于民,您的功名被人传颂,您的身影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您虽已是高龄老人,但您不辞辛劳,一直在田间穿梭,一直为人民服务;您整天潜心实验,但您丝毫不古板,爽朗的声音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您的发明成就,也成为人们暂无绝口的美食,成为了人们的**,解决了人们的饮食问题。像这样的伟人、国士,被所有人所赞颂。

  可是,就在昨天,您却远离了我们,远离了世界,远离了您的实验成果……当您的遗体在驶过长沙街道时,许多人追随着您,大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话音刚落,许多人泣不成声。

  关于粮食,你们这样说:“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当**问:“您还担心这种现象会发生吗?他释然的回答:“不可能了。”说完,他松了一口气。

  关于工作,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国的梦。“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样说。

  5月23日,袁爷爷去世后,长沙天降暴雨,群众冒雨为袁爷爷送行。

  回过神来,面对着白米饭,我竟泪眼朦胧,怀着最高的崇敬与怀念,对袁爷爷说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8

  千里稻香不朽丰碑——纪念袁隆*老先生

  就在昨天,5月22日,一个值得全国人民去缅怀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一颗巨星陨落——袁隆*老先生逝世了。

  得知此消息后,全国人民自发**队伍悼念,湖南人民更是站在风雨中,对袁隆*老先生的遗照,多次鞠躬。当时现场的人数达几百人,每个人眼里无不含着着热泪。人人都悲痛至极,*******的一位国之脊梁,就在这一天,轰然倒下。他,让*人民端上饭碗,端牢饭碗,解决了亿万人的口粮问题。这位奋斗一生的老先生,值得*人永远怀念。

  在得知袁隆*老先生去世后,网友竞相发言,而许多人却不敢相信。一位网友评论道:“中午刚和朋友出去喝酒,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以为是看错了。朋友在后面拍着我的肩膀,流着泪说:接受现实吧,是真的消息。那一刻,我崩溃了。”没错,许多人都不肯接受这个现实,一次一次走向**打电话,反复确认,而得知此消息后,大多数都泪流满面。没有袁隆*老先生,可能**满地的场景还会出现。节约每一粒粮食,使每一粒粮食都尽其所能,帮助人民,就是对袁隆*老先生最好的思念。

  袁隆*老先生曾说过:“会各国培育优秀人才,尤其是对于发展*家,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也属于世界。”然而,袁隆*老先生真的做到了。袁隆*团队为80多个发展*家培育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让他们遍布全世界,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杂交水稻正不断地向高产进行一场没有尽头的冲刺,现在,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试种杂交水稻十多个国家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袁隆*老先生的不懈努力。

  而袁隆*老先生在去世前的遗言中说道:“丧失从简,不要让殡仪馆安排任何群众悼念。”一位曾经的国之栋梁,本可以接受很多人的吊唁,而今,根据疫情形势,毅然拒绝了殡仪馆接待群众悼念的意见。

  遥寄哀思,缅怀前行。袁隆*院士,我们的国之栋梁,愿您在天堂安好,与您的母亲团圆!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9

  昨天下午我从网上得知袁隆*爷爷逝世的消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勋章”获得者——袁隆*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未见过袁老先生,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袁爷爷,不会忘记他的贡献他的精神。我们**民族在这片土地繁衍至今,靠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像袁爷爷这样的明星指引护航。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五谷杂粮,在我们国家人们常吃的主食就是水稻了,也就是大米。袁隆*爷爷不分白天和黑夜,都在辛苦的研究杂交水稻的种植,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穿着水鞋在湿漉漉的水稻田里亲自插秧,培育水稻。

  袁隆*爷爷为了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失败,流了多少辛苦的汗水都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都种**袁隆*爷爷培育的杂交水稻,增加了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啊!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就会想起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的袁隆*爷爷,他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如果想要纪念袁隆*爷爷,最好的方式,我想就是不要浪费,一粒粮食都不要浪费!

关于袁隆*的事迹材料10

  袁隆*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袁隆*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名字命名的“袁隆*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传承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的纪念与**。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5)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高铁工人”中的杰出**,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有一个男孩,居住在巴塞罗。被贫穷的父母卖掉,在大街上苦苦流浪。被一个马戏团收留,到了马戏团,才知道**当,不练到要求就不能吃饭,还得被挨打。终于有一天,他逃出了魔掌,但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

  他跑到一个到巴塞罗的船上,他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大家一半是可怜,一半是酒兴,都纷纷给他钱,他正盘算着是买一点儿吃的之后,把钱给父母,还是全花完。正想着,听见有人说:“巴塞罗人最笨了。”另一个人说:“下等的国……”刚说到这儿,头上一把金币像雨点一般地洒下,“拿回去”孩子大喊,我不要你们的钱。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当时他身***,*那时非常穷,但他还是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学会了本领后,就坚持要回国。但是**不让回,他就转到**,**也不让回,他又转到了德国……就这样走呀走,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并且发明了导弹,成为“导弹之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xx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xx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也会定期**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新疆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驻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xx年6月1日,*驻马里***维和部队遭遇****。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只一人**。

  这一人的**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xx年5月18日**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xx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感动*是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泪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

  陈斌强,一个伟大的老师,因为母亲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寻回后,所以他决定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母亲5年如一日。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之后,学校决定将陈斌强工作地点从乡镇调到县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里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我很佩服他对妈**一份孝心,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他还是一心一意,坚持一直背着母亲上下班,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妈妈,却没有时间等了。”让我顿时潸然泪下,我也在心里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妈,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他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不过是一个儿子孝顺母亲,世间最普通的事儿,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想来,也许是很多子女虽心里装着父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缘故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每当想起“爱国”一词,并在我的心间萦绕不休。在我的耳旁不断的回荡,仿佛有一位天使在我耳边倾诉着。因此,让我把爱国这个词,牢牢铭记在心。

  我是**的人民,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如果祖*亲是浩瀚无际的大海,那我就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如果祖*亲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我就是草原中的一根小草;如果祖*亲是一座巍峨峻拔的高山,那我就是在山中安居乐业的一只雏鸟。尽管我在祖*亲的眼里是那么的渺小,但是我仍怀着一片爱国的深情。对祖*亲的付出铭记于心,对祖*亲的昌盛而深感自豪,对祖*亲的强大而浩气长存!

  我爱祖国!爱她的地大物博,爱她的神州大地,爱她的锦绣河山。爱她的历史潮流,更爱她的长城、黄河、长江、黄山,这等等一切都想针一般烙在我的心底。

  雄伟的长城,你的气势是如此的磅礴!当我踏在您的古砖上时,我心房似有千斤重,因为这是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所凝集的结晶。再看看城墙边的污粒,您的历史一定很长吧?你的出生约在900年前,在这数百年里,你承担着多少重量?人群累累,都在您的身躯上踩踏,而您的爱国之心,为人民付出的心结却从未动摇过。可以看出你对祖国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爱慕。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滚滚的黄河,你的汹涌让人望而生畏,但谁又知道您曾经也是一条善良的小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您的性格很开放,不拘一格。你把自己所蕴含的对敌军的仇恨都一一表达出来,让我心潮澎湃。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恋恋不舍,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祖*亲不受屈辱,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发泄出来!

  滔滔的长江,你的身躯之长让我重新鼓起勇气***了,你从未害怕过,总是挺长了身躯,像一条长龙般给藐视*的帝国**者一个下马威,展示着我们*人的威严。我也要想你一样爱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永远在祖*亲的怀抱之中,不离不弃。

  巍峨的黄山,你挺拔的身躯是如此的具有魅力,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您总是挺直了身躯,显得如此高大!人人望了你,都赞叹不绝。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挺直了躯干,勇敢的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有爱国的决心,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的*心永远在您的故土上茁壮成长,正迎着风沙渐渐的长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是个里程碑,作为*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在**,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xx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6)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3篇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1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事迹材料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袁隆*事迹材料(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2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养活世界。

  袁隆*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年度人物?袁隆*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3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养活了世界。

  袁隆*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

  袁隆*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时,没多久,袁隆*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7)

——袁隆*的经典事迹材料 (菁选2篇)

袁隆*的经典事迹材料1

  袁隆*,一个研究杂交水稻近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袁隆*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员**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习袁隆*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上来,把行动**到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习袁隆*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习袁隆*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习袁隆*同志,就是要淡泊**,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观,把**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让我们每一位*员**深入学习袁隆*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和国家的“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地扎在*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这一肥沃的土壤中,以昂扬的精神、实际的行动、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迎接*的*胜利召开!

袁隆*的经典事迹材料2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习袁隆*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部门员工参加**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8)

——感动人心事迹材料

感动人心事迹材料1

  被感动的往往是不*凡的,感动却常常存在于*凡的小事中。

  风雨交加,我的情绪也愈加沉重。妈妈回来接我吗?还是自己回家吧,妈妈那么忙……远远地,望见一个黑色的身影,那是一把大伞,伞下的,正是我的妈妈。妈妈来了!我兴奋地穿过雨帘跑到这把温暖的大伞下。妈妈却皱起了眉头:“急什么?刚刚淋了雨,没着凉吧?”我笑笑,没有说话,妈妈就是这样。气温很低,凛冽的寒风钻进我的衣服中,无情地掠夺了我仅有的几丝暖意,以至于我冷得打了一个颤栗。妈妈下意识地抱紧我,忙着用伞挡住风向,我们母女俩在雨中穿行着……回到家,我才猛然发现,妈妈另半边的衣袖,已全部被雨水浸湿。我的眼泪不住的流,*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不得不让我感动。

  天公真是不作美,白天还艳阳高照,夜里气温急剧下降——不幸的是,我感冒了。晚自习时,我的鼻涕不住地淌,咳嗽声不断。这一异常却被细心的老师发现了,老师递给我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那里满装老师的关怀。“回去要记得吃药,多添些衣服!”我受宠若惊,一时竟会但是神来。刚进入初中,还与老师不太熟悉,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我却在那里找回了家的感觉。尽管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尽管只是一杯再为普通但是的水,却让我的心中泛起感动的浪花,眼前的这位老师,已在我的心中竖起了母亲的伟大形象。此时此刻,我已完完全全被眼前的这位母亲所感动。

  还记得军训的那三天真的很苦、很累,但尤其记忆犹新的是在这其中掺杂着的一丝感动。我一向生性好动,才刚跨进初中的.大门,还没来得及迈出第一步,就已出现了一个拦路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竟要遭受如此之大的折磨——站军姿。烈日炎炎下,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顺势而下,又迅速化开,简单的军姿在此却成了一种煎熬。我耐不住枯燥,耐不住赤日当头的炎热。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时的我已是头晕目眩,感觉就在即将倒地之际,我却在这节骨眼上听见了一个声音:“坚持住!你必须能行的!”我看了看,哦!是身旁的那位陌生的女孩。她?*时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内向的她却在这时给予我巨大的力量。嗯,我能行!顿时,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贯穿了我的全身,这便是感动,而在这*凡的感动中,我却道出了友谊。

  母爱里有感动,老师的关怀里有感动,同学之间的友谊中也有感动,一个个*凡的事例却体现出不*凡的感动,这些*凡的感动却让我时刻告诫着自己,我,被爱的感动包围着,我是一个*凡而又幸福的女孩。


感动**袁隆*事迹材料(扩展9)

——袁隆*的英雄事迹材料

袁隆*的英雄事迹材料1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

  外界对袁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