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弹琴歇后语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1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故作镇静
【诸葛亮弹琴】——外强中干
【诸葛亮弹琴】——空城退敌
【诸葛亮弹琴】——皮笑肉不笑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释义】:缓兵之计
【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近义词】:权宜之计
【反义词】: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解释】: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例子】: 这样办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阅读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1)
——诸葛亮吊孝的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的歇后语1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2)
——诸葛亮当军师歇后语
诸葛亮当军师歇后语1
谜底: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3)
——诸葛亮歇后语
诸葛亮歇后语1
诸葛亮焚香弹琴 —— 计上心来;故弄玄虚
刘备得诸葛亮 —— 如鱼得水
诸葛亮犯错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事后诸葛亮 —— 人人会做;瞎能
诸葛亮娶丑妻 —— 为事业着想
刘备得孔明 —— 如鱼得水、
诸葛亮的扇子 —— 远点儿扇着;不离手
孟获见孔明 —— 俯伏在地;口服心服
诸葛亮江东斗群儒 —— 独占鳌头
诸葛亮气周瑜 —— 自有妙方
诸葛亮打瞌充 —— 勿算
隔着门缝瞧诸葛亮 —— 瞧扁了英雄
隔着门缝看孔明 —— 瞧扁了英雄
孔明拜诸葛亮 —— 自拜自
孔明给周瑜看病 —— 自有妙方;对症下药
孔明擒孟获 —— 抓了又放
周瑜骗孔明 —— 赔了夫人又折兵
孔明用空城计 —— 迫不得已;迫不得以
刘备对诸葛亮 —— 无话不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 —— 顾全大局
孔明的计策 —— 神机妙算
孔明弹琴 —— 玩的是空城计
诸葛亮掉井里 —— 英雄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斩马谡 —— 执法如山;不念旧情;忘了旧情;违心办事;含泪决定的
跟诸葛亮学本事 —— 能掐会算
三请诸葛亮 —— 诚心诚意
诸葛亮哭周瑜 —— 假戏真做
诸葛亮放孟获 —— 欲擒故纵
诸葛亮皱眉头 —— 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孔明借箭 —— 有借无还
孔明斩魏延 —— 借刀**
孔明草船借箭 —— 有借无还
诸葛亮给周瑜吊孝 —— 没安好心
诸葛亮开口 —— 尽是计谋
孔明拜北斗 —— 自知要死了
战地诸葛亮会 —— 集思广益
诸葛亮丢了荷包 —— 没有计了
诸葛亮祭东风 —— 将计就计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 —— 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见魏延 —— 见得离不得
孔明皱眉头 —— 计上心头
孔明夸诸葛亮 —— 自夸自;自吹自擂;自吹自嘞
周瑜**诸葛亮 —— 计计落空
诸葛亮摆空城计 —— 不得已
诸葛亮娶媳妇 —— 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魏延 —— 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出祁山 —— 以攻为守
孔明哭周瑜 —— 各怀心腹事;虚情假意;假慈悲;要买人心;假动情;假好心;邀买人心
孔明斩马谡 —— 明正军纪
孔明拜斗 —— 自知要死了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4)
——《诸葛亮》阅读答案10篇
《诸葛亮》阅读答案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答案: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阅读答案
《诸葛亮》阅读答案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回答下列答案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参***
1.(1)√ (2)× (3)√ (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4.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答案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答案4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一去,后主**,后主毫无一点**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诸葛亮》阅读答案5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 牧:**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捐献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竦动:震动
参***:C 捐:舍弃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乃始治兵振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参***:B。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 C介词,和;动词,赞同。 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并瓦解他们。这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
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D、苏轼认为自己的**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
答案:B。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自己的**合理、深刻在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参考译文:(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
《诸葛亮》阅读答案6
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有今古二型。今天说的“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是,在一件事情已经出现之后,就自夸“早不出山人所料”,大有一贯正确的气概。在历史上的事后诸葛亮,却不是这样大言不惭的。这可以从“失街亭”这个三国故事中取证。
以诸葛亮之智,( )有街亭之失,事后,诸葛亮怎样对待这件事呢?
首先是严于执法,追究大将马谡的责任,依军**事,斩了马谡。要知道马谡这个人是诸葛亮最器重、最爱护的将领,但是既然因为他违反军令而丢失了街亭,那就无法迁就了。说是挥泪斩马谡,是实有其事的。他不仅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且是“赏不遣远,罚不阿近”,在法律面前不袒护自己的**。
事后诸葛亮做到的第二件事是,在失误面前,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担当责任。因为刘备早就关照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而今( )失了街亭,这是由于自己无知人之明的缘故。因此上表请求处分自己,降了三级使用。
事后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是总结失误的教训。他认为街亭之失,不是因为兵太少了,而是在于主将指挥不当。于是他就“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要求下面揭发他的错误,争取化失败为成功之母。
这是历史上事后诸葛亮的真面目。这跟当今自称一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是大异其风格的。当今的马谡也还不少,造假药呀,倒买进口汽车呀,违法乱纪,无所不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事后诸葛亮挺身而出,来个挥泪斩马谡;也不见有哪位事后诸葛亮出面引咎自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有如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所做的那样。相反,说不定有些诸葛山人还在失街亭后自夸一贯正确呢。
问题:
1.本文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
2.概括文中划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限18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 既然
B.果然 居然
C.居然 果然
D.既然 果然
参***:
1.**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或“**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的‘马谡’和自己”。)
2.严于执法、勇担责任、总结教训。
3.C
《诸葛亮》阅读答案7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 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 _。
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参***
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承上启下。
3、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1)天气预报,(2)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
5、A (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
6、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
《诸葛亮》阅读答案8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 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1、解释下列短语。
(1)卑鄙: (2)由是感激:
(3)驱驰: (4)时人异焉:
(5)益州既定: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
3、从乙文中找出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对应的语句。
4、作者“报**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的三顾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这自己神圣的职责。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3)奔走效劳。
(4)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5)益州*定后。
2、(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打了大胜仗,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定下来。
3、备**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回答。
《诸葛亮》阅读答案9
诸葛亮论(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后退
B.得逞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敌 敌:实力相当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
贻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分)
参***:
1.D 信:通“伸”,伸张
2.C 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 连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3.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4.(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诸葛亮》阅读答案10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素注意**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参***
1、B
2、A
3、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4、(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5、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5)
——刘备三请诸葛亮歇后语3篇
刘备三请诸葛亮歇后语1
歇后语: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思贤心切
歇后语解释:
形容在上者礼贤下士,纳得贤臣。
歇后语故事: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原作如下: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更多相关歇后语:
刘备有舅子 —— 孙权
关公保刘备 —— 赤胆忠心
刘备投袁绍 —— 委曲求全
刘备丢阿斗 —— 收买人心
刘备对诸葛亮 —— 无话不说
刘备摔** —— 收买人心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 人在心不在
刘备娶亲 —— 弄假成真
刘备上黄鹤楼 —— 吓得嗦嗦抖;胆颤心惊;吓得索索抖;胆战心惊
刘备白帝城托孤 —— 试探别人的心
蔡辐迎刘备 ——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大河里淌下卧单来 —— 流被;刘备
刘备得孔明 —— 如鱼得水
刘备东吴招亲 —— 弄假成真
食曹操的饭,做刘备的代志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遇诸葛 —— 无话不说
刘备登上黄鹤楼 —— 胆战心惊
张飞哭刘备 —— 凶啊;兄啊
刘备得诸葛亮 —— 如鱼得水
刘备的夫人 —— 糜氏;没事
刘备得荆州 —— 哭来的;一借无还
刘备的江山 —— 哭出来的
对着张飞骂刘备 —— 寻着惹气
刘备取成都 —— 不得已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刘备马跳檀溪 —— 巧遇高人
属刘备的 —— 爱哭
刘备甩孩子 —— 要买人心
对张飞骂刘备 —— 找气惹
甘露寺的刘备 —— 安然无恙
刘备报仇 —— 因小失大
刘备的手 —— 伸得长
刘备的** —— 阿斗
刘备夫人 —— 糜氏;没事
刘备夫人见了梅娘娘 —— 糜氏梅妃;没是没非
刘备掼阿斗 —— 假买人心
刘备过江赴宴 —— 不知暗藏杀机
刘备见孔明 —— 如鱼得水
刘备江东招亲 —— 弄假成真
刘备困曹营 —— 提心吊胆
刘备三上卧龙冈 —— 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种菜 —— 这是一计
刘备三请诸葛亮歇后语2
西城楼上的孔明 ———— 嘴说不怕心里惊
五丈原孔明逝世 ———— 一代人杰升天
事后诸葛亮 ———— 人人会做;瞎能
事后的诸葛亮 ———— 人人会做
三请诸葛亮 ———— 诚心诚意
鲁肃**孔明的船 ———— 错了;糊里糊涂
刘备三上卧龙冈 ———— 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请诸葛亮 ———— 思贤心切;三顾茅庐
刘备见孔明 ———— 如鱼得水
刘备对诸葛亮 ———— 无话不说
刘备得诸葛亮 ———— 如鱼得水
刘备得孔明 ———— 如鱼得水
孔明张嘴 ———— 计上心来
孔明斩魏延 ———— 借刀**
孔明斩马谡 ———— 明正军纪
孔明耍掸帚 ———— 出计不出面
孔明擒孟获 ———— 抓了又放
孔明七擒孟获 ———— 服了为止
孔明夸诸葛亮 ———— 自夸自;自吹自擂;自吹自嘞
孔明哭周瑜 ———— 各怀心腹事;虚情假意;假慈悲;要买人心;假动情;假好心;邀买人心
孔明借箭的天气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孔明借箭 ———— 满载而归
孔明给周瑜看勃—自有妙方;对症下药 ————
孔明的计策 ———— 神机妙算
孔明弹琴还仲达 ———— 好沉着
孔明弹琴 ———— 玩的是空城计
孔明拜诸葛亮 ———— 自拜自
孔明拜斗 ———— 自知要死了
孔明拜北斗 ———— 自知要死了
孔明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跟诸葛亮学的本事 ———— 能掐会算
跟诸葛亮学本事 ———— 能掐会算
隔着门缝瞧诸葛亮 ———— 瞧扁了英雄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 ———— 瞧扁了英雄
隔着门缝看孔明 ———— 瞧扁了英雄
隔夜孔明 ———— 过时话;假强
属孔明的 ———— 见识不少
渚诸葛亮用兵 ———— 出奇制胜;神机妙算;虚虚实实;神出鬼没
诸葛亮妻 ———— 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要丑 ———— 不知
孔明弹琴退仲达 ———— 临危不乱
孔明草船借箭 ———— 有借无还
孔明的.锦囊 ———— 用不完的计
孔明皱眉头 ———— 计上心头
孔明挥泪斩马谡 ———— 执法如山
孔明用空城计 ———— 迫不得已
隔门缝瞧诸葛亮 ———— 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隆中对策 ———— 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的锦羹 ———— 神机妙算
诸葛亮用兵 ———— 神出鬼没
诸葛亮招亲 ———— 才重于貌
诸葛亮要丑妻 ———— 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借箭 ———— 有借无还
诸葛亮治蜀 ———— 顺应民心
诸葛亮征孟获 ———— 收收放放
诸葛亮战群儒 ———— 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斩马谡(su) ———— 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诸葛亮用空城计 ———— 不得己
诸葛亮玩狗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使小技
诸葛亮三次周瑜 ———— 略使小计
诸葛亮借东风 ———— 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顾全大局
诸葛亮焚香操琴 ———— 故弄玄虚
诸葛亮放盂获 ———— 欲擒故纵
诸葛亮吊孝 ———— 假仁假义
诸葛亮的锦囊 ———— 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丑妻 ———— 家中宝
诸葛亮当军师 ———— 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 ———— 计上心来
诸葛亮唱空城计 ———— 急办法
诸葛亮草船借箭 ———— 有借无还
三个臭皮匠 ———— 顶个诸葛亮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 ———— 暗中盘算
鲁肃服孔明 ———— 五体投地
鲁肃**孔明船 ———— 尽办糊涂事
刘备遇孔明 ———— 如鱼得水
刘备三请诸葛亮 ———— 诚心诚意
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孔明用计 ———— 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 ———— 自夸
孔明的计谋 ———— 神机妙算
孔明练琴 ———— 老生常谈(弹)
孔明借东风 ———— 巧用天时
孔明加子龙 ———— 智勇双全
孔明会李逵 ———— 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 ———— 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6)
——刘备诸葛亮歇后语3篇
刘备诸葛亮歇后语1
1、 甘露寺里的刘备 —— 安然无恙
2、 蔡瑁迎刘备 ——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3、 刘备的兄弟 —— 红的红,黑的黑
4、 刘备抢亲 —— 弄假成真
5、 刘备曹操论英雄 —— 各怀鬼胎
6、 刘备** —— 心慈手软
7、 张飞拉着刘备胡 —— 不必牵须;不必谦虚
8、 泗水关的刘备 —— 雅坐;哑坐
9、 刘备哭荆州 —— 假充善人;哭着害人哩;用计哩;一哭就有计;假摔眼泪
10、 吃曹操饭,干刘备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11、 刘备惊怀 —— 天公作美
12、 大河里淌下床单来 —— 刘备;流被
13、 刘备当皇叔 —— 时来运转
14、 刘备种园子 —— 韬晦之计
15、 刘备里江山 —— 哭出来里
16、 刘备的儿 —— **之辈
17、 刘备的舅子 —— 孙权
18、 刘备摔筷子 —— 会遮掩
19、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 人在心不在
20、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
21、 刘备遇孔明 —— 如鱼得水
22、 刘备摔阿斗 —— 收买人心
23、 刘备**黄鹤楼 —— 胆战心惊;战战兢兢
24、 刘备三请诸葛亮 —— 诚心诚意
25、 刘备三顾茅庐 —— 尽找明白人
26、 刘备卖草鞋 —— 本行
27、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28、 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29、 刘备三上卧龙岗 —— 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30、 刘备编草鞋 —— 内行
31、 刘备摔孩子 —— 收买人心
32、 刘备对诸葛 —— 无话不说
33、 刘备请诸葛 —— 三顾茅庐
34、 刘备请诸葛亮 —— 思贤心切
35、 刘备轻看庞统 —— 以貌取人
36、 刘备招亲 —— 弄假成真
37、 刘备访贤 —— 三顾茅庐
38、 刘备借荊州 —— 有借无还
39、 刘备有舅子 —— 孙权
40、 关公保刘备 —— 赤胆忠心
41、 刘备投袁绍 —— 委曲求全
42、 刘备丢阿斗 —— 收买人心
43、 刘备对诸葛亮 —— 无话不说
44、 刘备摔** —— 收买人心
45、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 人在心不在
46、 刘备娶亲 —— 弄假成真
47、 刘备上黄鹤楼 —— 吓得嗦嗦抖;胆颤心惊;吓得索索抖;胆战心惊
48、 刘备白帝城托孤 —— 试探别人的心
49、 蔡辐迎刘备 ——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50、 大河里淌下卧单来 —— 流被;刘备
51、 刘备得孔明 —— 如鱼得水
52、 刘备东吴招亲 —— 弄假成真
53、 食曹操的饭,做刘备的代志 —— 身在曹营心在汉
54、 刘备遇诸葛 —— 无话不说
55、 刘备登上黄鹤楼 —— 胆战心惊
56、 张飞哭刘备 —— 凶啊;兄啊
57、 刘备得诸葛亮 —— 如鱼得水
58、 刘备的夫人 —— 糜氏;没事
59、 刘备得荆州 —— 哭来的;一借无还
60、 刘备的江山 —— 哭出来的
61、 对着张飞骂刘备 —— 寻着惹气
62、 刘备取成都 —— 不得已
63、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64、 刘备马跳檀溪 —— 巧遇高人
65、 属刘备的 —— 爱哭
66、 刘备甩孩子 —— 要买人心
67、 对张飞骂刘备 —— 找气惹
68、 甘露寺的刘备 —— 安然无恙
69、 刘备报仇 —— 因小失大
70、 刘备的手 —— 伸得长
71、 刘备的** —— 阿斗
72、 刘备夫人 —— 糜氏;没事
73、 刘备夫人见了梅娘娘 —— 糜氏梅妃;没是没非
74、 刘备掼阿斗 —— 假买人心
75、 刘备过江赴宴 —— 不知暗藏杀机
76、 刘备见孔明 —— 如鱼得水
77、 刘备江东招亲 —— 弄假成真
78、 刘备困曹营 —— 提心吊胆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7)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 (菁选3篇)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1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对牛弹琴——白费劲
对牛弹琴——不通音律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2
汉·牟融《理惑论》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3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8)
——诸葛亮孔明的歇后语 (菁选3篇)
诸葛亮孔明的歇后语1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用计——神机妙算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鲁肃**孔明船——尽办糊涂事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孔明的歇后语2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全仗嘴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诸葛亮吊孝---假的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孔明的歇后语3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鲁肃**孔明船——尽办糊涂事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用计——神机妙算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9)
——描写诸葛亮的精彩段落
描写诸葛亮的精彩段落1
1、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2、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 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他七擒孟获,表现出大将风度。他用空城计退敌。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领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后与世长 辞。
3、据说,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 儒家忠义道德的**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 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生 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成为他那个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4、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代代传诵。无论是早期的草船借箭、借东风,还是后来的木牛流马,无不体现着他的智慧。而“诸葛亮七擒孟 获”是他最好的民族**的体现,那时,南方蛮王孟获多次带兵侵犯蜀国的边境,诸葛亮第一次利用孟获骄傲的心态和险要的地形,活捉了孟获。他见孟获一副视死 如归的样子,放了孟获,打算用攻心术使之心服口服。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计策捉住孟获,但一次又一次放了孟获,最终,孟获投降了诸葛亮等人。
5、诸葛亮不计前嫌,为了收服一名猛将,大胆满足敌人的要求,可见他是多么爱惜每一个人才,也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应有的才智。
6、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 破,人常说“上有**,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 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 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7、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8、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天下的实力。
9、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10、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扩展10)
——诸葛亮对于蜀国的贡献
诸葛亮对于蜀国的贡献1
1、未出茅庐而有三分天下的理论
2、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阻曹军连胜势头
3、赤壁鏖兵,联吴破曹
4、以退为进,巧借荆州,使刘氏天下终有寸土
5、谋取西川,奠定刘氏基业
6、劝主进皇位,成就一代名相
7、**安邦,遴选才俊
8、忠诚不二,辅弼幼主
9、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10、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