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精选5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缘政治;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D85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4-0050-03
一、地缘政治因素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政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政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政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地缘政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在探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如下因素必不可少: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开辟了俄罗斯国家扩张的道路,经济利益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恒久不变的因素。大俄罗斯主义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更为恒久的则是地缘战略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为地缘战略因素不仅赋予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1]。
二、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地理扩张时期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看,自基辅罗斯到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期,由于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没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受攻击。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袭扰过古罗斯,加之内部的混乱和彼此征战,不安全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并积淀到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因此,进行领土扩张和控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被人为地加重了。1713年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的城市彼得堡,把俄罗斯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位置,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野心。在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基于地缘考虑进行的地理扩张被认为是防御的,是自卫性的,随之而来的是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国家通过地理扩张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理由。
辽阔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所以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往往被看做是确保俄国自身安全所必需的行动。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联盟来掌控边缘地带,以向南部、西部扩张寻求暖洋出海口为手段,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控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地缘战略空间一度收缩,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被迫提出了“空间换时间”战略。经过二战后的短暂恢复,苏联很快确定了把美国势力逐出欧亚大陆,在实现对欧亚大陆掌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地缘战略。
在总结俄罗斯历史时,俄罗斯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巴托夫指出:“俄―苏帝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帝国。欧洲帝国是典型的经济帝国,而俄―苏帝国是军事政治帝国。俄罗斯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四大支柱上,国家控制用于保障巨大军事威力的集中经济,旨在控制这种经济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的严格等级极权政体和救世主思想,建立帝国及无止境的领土和政治扩张,对抗以及为对抗体制找理由。” [2]
(二)冷战后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这使得地缘战略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俄罗斯国家周边环境严重恶化,失去西线和南线战略屏障,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同时俄罗斯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处于转轨时期,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因领土、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俄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外部威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北约积极东扩,将东欧地区逐步纳入北约战略防御空间。这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威胁使得俄罗斯地缘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影响逐步加强。
从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出发,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很多具有欧亚主义倾向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这些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和地缘政治正面临挑战的典型特征,主张俄周边国家和国内民族及种族的融合、边界稳定、对西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对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潜在势力,尤其是雄踞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缘政治优势,使得俄把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周边地缘政治结构作为一个特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以追求和完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大大恶化,这不可避免地促使地缘政治安全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在地缘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独联体国家在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俄罗斯把在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历史传统与俄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独联体视为稳定周边、抗衡北约东扩、重新树立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把推动独联体范围内的全面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把建立稳定的独立国家联合组织、使其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一体化,并且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作为俄对独联体国家安全政策的战略目标。俄把自己与近邻国家之间的边界称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宽松的制度,而把近邻国家与近邻以外的国家间边界称为“外部边界”,由俄罗斯与近邻国家共同防御。“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因此,实施集体防御是确保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选择[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冷战后新的历史时期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对内复兴俄罗斯,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制度,维护现有的地缘政治疆界和领土的完整,保证公民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对外创造有利于俄罗斯国内发展的外部条件,确立俄罗斯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1997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欧亚大国安全战略的最终确立。鉴于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借此发展和稳定远东,确立俄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
身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拥有成功运用东西方平衡、突出俄罗斯地缘上欧亚中心位置的优势的可能性,但在借助自身实力的同时,集体安全和地区稳定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取代世界战争成为国际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俄罗斯主张在扩大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全面的集体安全为核心构筑地区和国际安全机制。
三、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启示
地缘政治因素既是理论因素又是现实因素,它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杰弗里?帕克在《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未来》中认为地缘政治因素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所作的国际关系研究。地缘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作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国家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其政治行为,或者说,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向。在地理状态上,中国的海陆邻国众多,其历史一直为地理因素所支配,因此中国在对外战略中运作的精力应放在亚太及周边地区。地缘政治的存在有着明显的边际效应,近邻国家比相距较远的国家对本国的影响力会大得多。因此,对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的关注是地缘政治的必然要求和自然机理,从战略全局来看,亚太及周边地区潜在的危机可能成为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区域大环境。立足亚太是指作为亚太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和实践主要领域范围也是亚太地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亚太地区为核心,应通过对外战略活动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把自身的安全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太和周边地区的稳定是中国作为亚太大国所必然拥有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客观层面,中国面临的亚太和周边态势的基本情况是,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和周边的动荡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立足亚太和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的优先考虑,就是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积极筹谋各种双边或多边安全机制,推动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的稳定。
随着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地缘经济考虑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从地理位置出发的联合、经济对立、设置壁垒等。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置于首要地位,从而提高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并以此改善国家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局面使各种层级的地缘及国际活动异常活跃。中国在亚太与周边地区开展的互惠性双边或多边地缘经济活动将会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中国的对外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1]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上海:三联书店,1978:16.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中国面临的周边外交环境特点
(一)东亚地区逐渐形成经济、安全二元分化格局
自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缩小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作为诸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本着分享“入世红利”的原则,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便车”,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囊括了所有东南亚国家在内。当前,中国自身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则相应缺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顺利实现产业调整对接,就实现互利共赢。但是,由于中国未能主导或改写本区域的经济规则,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行为总体来说仍在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下运行。因此,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并不稳固。同时,由于经济行为难以突破安全限制,故而中国虽然作为东盟国家的最大贸易国,在安全领域内不仅不能正常发挥域内大国作用,反而擎肘于与部分国家的南海争端问题,被视为地区安全隐患。美国为巩固其安全中心地位,也会采取不同措施激化、放大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矛盾,借助经济手段维护其主导的地区安全秩序,阻挠中国地区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目前,虽然伴随特朗普上台,美国宣布退出“TPP”,但日本已经表示要继续接掌并推动“TPP”的通过,势必仍将在经济领域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深化造成不利影响。
(二)美国以维护“南海自由航行”为由,深度介入南海争端以实现“亚太再平衡”
在南中国海争端中,美国多次强调自己在其中的国家利益,并主动帮助一些东南亚国家寻找和平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途径。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介入南中国海问题契合了美国的新亚太战略布局。 当前,美国對于南海局势的介入已经由幕后转向台前,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将海洋视为拓展生存空间的新方向,逐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另一方面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前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弱而不满的情绪,通过制造和渲染“中国威胁论”,既可以增加对外军售,又有助于维护其国际影响力。自2023年起,美国联合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海域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印尼更是在2023年6月靠近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边缘地区举行了最大规模的军演,模拟各种夺岛战争。
总体而言,美国为实现“亚太再平衡”,需要亚太地区的盟友助力。支持东南亚各声索国的海洋权益,有助于强化美国的联盟体系,同时通过制造中国与东南亚声索国的矛盾来反向加深东南亚各国对美国的依附。
(三)周边安全环境恶化,战略互信难以构建
目前,美军舰将南海巡航作为维护“南海自由航行”的手段实现了常态化。同时,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及部分东南亚国家举行联合军演的次数和规模较过去均显著提升。这些举动不仅不利于当前南海问题的解决,反而恶化了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环境,不利于谈判和对话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隐患,持续削减中国与东南亚声索国的战略互信。此外,美日、美韩、美澳等美国主导下同盟体系的扩大了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实力,势必对中国的安全战略空间造成挤压,限制中国的海军建设,进而损害中国正常的海洋权益发展。
中国周边战略体系的完善
(一)坚持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便车”,加强经济中心地位建设
中国作为诸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但是尚未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国家。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在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和原则下运行,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很大程度上掣肘于现有的经济规则。想要缓和地区矛盾,中国必须在保证自身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便车”,以“一带一路”构建为契机,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加强双方经济互动机制建设。
(二)适当转变当前安全战略,参与地区安全公共产品建设
稳定的安全环境是一国生存及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美国以联盟体系为基础,打造了当今世界安全秩序。作为缔造者和维护者,极为重视其在东亚地区的保障自身及周边国家安全环境。但在当前情况下,中国继续执行“韬光养晦”政策很难继续收到过去那样的效果。从实践上看,“韬光养晦”政策的顺利推进,从根本上依赖经济领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而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方向,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经济影响力的扩大十分敏感。
中国对自身的定位是负责任的大国,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联合缉毒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地区内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一定贡献。但在地区传统安全的维护与建设上,中国尚未作出有效努力。适当提供地区公共安全产品并不意味着与美国在地区安全领域进行全面或正面对抗,相应的,地区经济有序发展离不开地区公共安全的前提。维护地区公共安全不仅有利于弱化美国与其盟友的依赖关系,而且有利于中国展现承担更大的地区责任的决心,有助于缓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构建。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可以尝试提供南海航行自由的公共产品。
(三)借鉴美国国际话语权的主导方式,完善我国国际传媒战略体系
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表现为主权国家利用国际舞台与大众传媒平台表达对全球事务与自身利益的观点和立场。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由于缺乏与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造成国际话语权缺失,主流国际舆论整体上并不利于中国维护自身的合法海洋权益。
美国对于南海争端的话语主导权并非是一朝一夕而得,而是与其经年的南海政策配套而行的。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为全面施展其话语影响力,采取了政府主导、媒体造势和智库渲染等手段。 为了避免在今后可预见的南海海洋权益声索中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必须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丰富国家公关方式。
首先,明确关于南海权益的主张,以积极方式对国际社会进行宣传。国际社会在南海争端中批评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未能明确阐述自身对于南海海洋权益的主张和定位。庞大的经济体量和日益强大军事实力使得模糊的海洋权益定位成为中国合法声索海洋权益的阻碍。
其次,充分利用国际传播与沟通渠道,动用民间舆论渠道。信息全球化使得公民参与、全民参与日益成为国际传媒领域的重要方式。单凭官方渠道难以改变国际舆论已经形成的对东南亚国家的支持和同情感,民间舆论或许可以成为打破当前美国一手掌控关于南海争端的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道义型公众比利益型公众对舆论的影响更大,我们今后的国际舆论争取工作不宜过多作批判性宣传,而需要考虑共识性沟通。 公共关系坚持互惠的立场,从而也可以探索调适南海合作主张的可行性,或许存在通过部分利益替补的方式寻求理性解决方案的可能。
再次,现阶段,我国驻外使馆在向所在国和国际组织解释南海维权行动时尚未形成制度性的安排,未来可以考虑在影响南海问题国际话语权的重点国家和国际组织形成“常设性”的信息制度,以便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向所在国家和国际组织介绍中国的维权行动。
最后,支持关于南海争端的学界研究,建立舆论监督与管控机制。当前关于南海争端的研究,学界方面对于南海主权归属所作的工作突出表现在史籍资料整理方面。而在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南海的舆论争端上缺乏亮点。南海争端作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长期性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在国际舆论环境下处于下风的状态下,建立舆论监督与管控机制十分必要。合理引导国内媒体、学者对其研究分析,在国际社会提出有利于中国阐明自身需求的报道和分析迫在眉睫。同时,要警惕国外部分媒体的恶意报道在国内煽动民众情绪的做法,积极引导国内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
结语:南海局势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国的南海周边战略体系也应适时地调整与完善。要使其既能够促进南海区域合作的发展,又应能够适用并解决各种突发性国际问题;使其不仅能够运用硬实力保卫领海主权完整,而且能够通过文化软实力不战而驱人之兵。在此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周边外交环境现状,还应积极借鉴别国的长处,以促進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维护我国边境安全,成为我国国际大战略的有益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凤志,刘瑞.应对中美关系南海困局的思考.东北亚论坛[J],2023年第2期,第35-43页
[2]马建英.美国对中国周边海洋争端的介入——研究文献评述与思考.美国研究[J],2023年第2期,第74页
[3]周方银.东亚二元格局与地区秩序的未来.国际经济评论[J],2023年第6期,第106页
[4]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演变与大国战略的调整.大国的亚太战略[C].周方银.大国的亚太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6月版,第13-14页
[5]葛红亮,庞伟.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主导战略.东南亚南亚研究[J].2023年第3期,第18-24页第95页
[6]鞠海龙.中国南海维权的国际舆论环境演变——基于1982年以来国际媒体对南海问题报道的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J].2023年第20期,第60-69页,
[7]王芳.基于南海争端的国家公关方式探讨.改革与发展[J].2023年第4期,第74-76页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国防建设 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国防建设的有利影响
(一)强化经贸联系, 稳定周边局势,创造和平环境
随着首支人民币外国政府债券在伦敦证交所上市,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在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占总存款数额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中国经济与周边经济的联系得到不断强化,周边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经济局势的任何变动都有可能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人民币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处理周边事务中可以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援助,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建设安全的周边环境,减轻国防建设的压力。
(二)维护海外利益,助推大洋战略,提升军事实力
人民币国际化后,本币势必会顺应本国贸易增长的趋势,成为国际金融与贸易的计价货币,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就会涉及更多的海外利益。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海洋安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海外侨民迫切需要对中国政府保护其海外利益。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推行大洋战略,大力发展蓝水海军。而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扩展,海上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依靠一支“蓝水海军”建立自己的海洋秩序,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海洋利益,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海军力量,建设一支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符的现代化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军品贸易,增加交流机会,实现跨步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军事、经济合作的空间更大,中国在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方面途径增多。“日本加入WTO以后,在15年里用60亿美元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先进技术,节省了2/3的研究开发时间和9/10的开发费用。”由于西方的技术封锁,我们虽然达不到这种效果,但也可以利用他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和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以纸币换资源、以资金换技术的方式促进军品贸易,打破西方国家对某些尖端技术的进口限制。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也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融合力度不断加大,军事合作不断向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展开,这对于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军队及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经验,实现跨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维持经济繁荣,促进生产发展,推动国防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避免国际收支危机,帮助国内企业规避汇率浮动的风险,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的经济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和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军事科学水平和军人素质也会有显著提高,这就意味着可以更加正确地指挥战争,指导军事教育训练,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节省军事开支,提高作战和教育训练效果。另外,它还会直接影响到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构成,影响国防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国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接轨,从而推动体制创新,加快依法治军的进程,为军事领域的改革提供新的机遇。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国防建设的不利影响
(一)利益摩擦增加,国际风险加大
我国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国家仍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其造成威胁而保持警惕甚至忧虑态度。而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便会受到冲击,美国对此绝不会冷眼旁观。“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重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美国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牵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和调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利益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外部利益摩擦,加大国际风险。
(二)担负更多责任,引起周边恐慌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由于人民币首先要在亚洲实现区域化,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必须与亚洲其他国家相协调,而且在该地区出现投机冲击时,中国必须以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必要时还可能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目前来看,在未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巨大的动荡在所难免,而由此导致的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会减少中国参与金融博弈的筹码。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导致“中国”复活。一些在亚太拥有重要利益的国家和地区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挑战他们在本地区的地位,刻意炒作“中国”,片面夸大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利益冲击和安全威胁,以图引起周边国家的防范和敌视,阻碍中国的发展强大。个别国家还从军事、安全角度营造不利于我国国防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公开宣称中国正在威胁其国家安全,并以此为借口,加大对本国的国防投入。
(三)执行任务增多,安全风险加大
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通可能会使一些非法活动增多,对军队执行任务的能力是一种考验。首先,人民币管理难度增大。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对境外人民币监管难度大等原因,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和保障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二,制售假币、洗黑钱等非法活动增加。随着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出现假币、洗黑钱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近年来在我国边境地区已经查获多起跨国制售假人民币、洗黑钱案件,在考验边防武警部队执行任务能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威胁。第四,走私、、贩毒等影响局势稳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我国边境等地区大量出现走私、、贩毒等行为,给我国治安的稳定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国际、“三股恶势力”也会钻经济贸易的空子,在中国境内及周边制造混乱,扰乱社会安定,造成我国武装力量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风险加大。
(四)开放不断深入,国防意识淡化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成分呈现多样化。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国民国防意识容易淡化,滋生和平麻痹思想。一是警惕意识下降。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国际化意识加强。但一些人因此疏于防范,放松警惕,认为国际已经趋于一体化,我国应倡导和平,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国防建设没有必要。二是责任意识淡化。随着国际经贸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商品意识增强。但部分公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讲责任义务。“抓工作、搞建设考虑经济利益多,国防利益少,一切向钱看,甚至以牺牲国防利益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
三、对策分析
(一)减少利益摩擦,协调国际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不断深化,在对外贸易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摩擦。但利益摩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安全形势,造成国防开支的加大,并进一步引发周边军备竞赛,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稳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分析来看,产生利益摩擦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二是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出口的多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为减少贸易摩擦,首先我们应扩大内需,降低我国对外出口的依存度。这在一定程度也可以为我国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提供更为安全的经济支持和保障。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实施以质取胜的品牌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主导对外舆论,营造和平发展环境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会带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升,而且要求中国必须以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这势必会造成世界上与我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国家和地区的心理恐慌以及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不利于我国维持周边安全和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对此,“我们应积极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公共外交,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高文化亲和力、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公信力,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与当展成就,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客观认识。”同时我们要把握联合执行任务的机会,加大同各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增进军事互信。我们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我们要让其它国家感觉到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支持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营造积极客观的国际舆论环境,推动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三)推动军队转型,适应时代新要求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国际战略形势和战略力量对比的明显变化,导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压力上升,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凸显,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加快推进军队转型,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作战力量结构优化调整。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立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本质内涵,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把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等诸要素融为一体,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形成精干、多能、高效的军事力量体系。提高快速反应和联合行动能力,为执行多样化任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提供力量支撑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宝琪. 中国国防经济宏观分析[M]. 北京: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
[2]聂利君. 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于艳丽.浅谈人民币国际化对外贸企业带来的困难和挑战[J].科技管理,2023.
[4]权新宇.浅析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的利弊与发展方向[J].时代经贸,2001.
[5]彭静辉.试论我国人民币国家化发展现状及战略措施[J].中国外贸,2023.
[6]孙红杰.试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J].时代经贸,2006.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外事翻译在边防涉外事务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边防外事翻译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日益扩大。边境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涉外问题日益增多。担负着边境一线管控任务的公安边防部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与邻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及针对具体事件,与邻国相应边防部门的交流、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不断增多。作为一名翻译,在参与对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应时刻注意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笔者曾两次担任省级会谈的主译,经常性参与定期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结合实践,就边防涉外翻译中如何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谈几点体会。
一、翻译人员在公安边防涉外事务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利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进行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无论是在融洽的联谊中,还是在严肃的会谈场合。翻译的人员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比较突出的。准确的翻译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创造和谐的会谈氛围,更可减少理解上的歧义,确保会谈双方观点的准确表达,确保会谈事项的圆满完成。“边防无小事,事事通中央”,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翻译人员在边防对外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涉外性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三大特性之一,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即公安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公安边防机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装性、执法性、涉外行是公安边防机关的三大基本属性。
公安边防机关在边境管理活动中,依据国家的授权,按照我国对外方针、政策以及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边界(境)制度条约、协议、协定,与有关国家相互合作,打击跨境犯罪,进行边境会谈、会晤,协商处理发生在边境地区的涉及双方安全和利益的边境事务,在诸多方面建立了涉外工作关系,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边防部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联系机制的不断完善,边境管理的涉外性将更加明显。当前,边境地区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维护边境地区稳定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做好公安边防外事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三、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如何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一)增强爱国情感,坚定政治立场
爱国主义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边防官兵,就要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努力培育与推进中国改革事业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克服崇拜金钱、讲求实惠、贪图安逸、计较得失等不良倾向,自觉把牺牲奉献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全局观念,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中领悟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切行动都要自觉服从国家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强化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思想,时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战略全局的部署。
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还涉及到外交关系。所以,一定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声誉。有人说:作为警察,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但政治思想不好则是“危险品”。在公安边防领域,尤其如此。
(二)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认真分析政治热点问题
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要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正确观察、看待、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是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放眼世界,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掌握发展全局,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外事工作;另一方面也可确保在对外翻译场合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均要保持政治敏感性
外事交往对象主要是国际机构、国际商业集团组织、其它国际政治实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国际形势,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演变、人权攻击以及领土分化等行为,因此,外事翻译工作不同于其它普通翻译,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不给国外任何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国家大局来讲,外事翻译代表着国家的对外形象,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定的要求,正如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外事翻译者翻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着符合国家和政策的原则,在翻译时反映国家的立场、政策和态度,不能具有丝毫的随意性。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5篇
十年的风风雨雨
在描述、分析2003年的国际形势和周边事态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近十年,即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大背景下周边发展的基本情况,因为今天的现实离不开历史的发展。
最近十年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两件:1991年的苏联解体和2001年的“9?11”事件。前者意味着分裂主义为标志的极端民族主义浪潮由此汹涌澎湃;后者意味着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在此背景下,“三个主义”横行,在新疆周边形成四座“火药桶”:
阿富汗 与国际恐怖主义大亨本?拉丹沆瀣一气,将与新疆相邻的阿富汗变成国际的乐园。
费尔干纳 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州一山之隔的谷地,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所分割。近几年来恐怖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在这里活动频繁,严重破坏了中亚的地区安全稳定。
克什米尔 紧贴和田地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争夺它冲突、磨擦始终未断。近几年,克什米尔分离运动原教旨主义化、恐怖主义化,致使这一地区局势紧张,不断引发印巴两国间最严重的军事对抗。
车臣 车臣民族分裂主义崛起苏联解体之际。1995年的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车臣民族分主义原教旨极端主义化、恐怖主义化,即由原先“自决”、“独立”变为恐怖的“圣战”。
兴风作浪,四座“火药桶”遥相呼应,在周边地区形成恐怖的“双月”带:
车臣――中亚――阿富汗
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
这两条月牙形的焦点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其前沿在我南疆边界正对面的费尔干纳谷地。这就是近十年新疆周边局势的基本态势。
认真分析,影响新疆安全的国际因素很多,其中“美国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
“美国因素” 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最关心两件事:一是霸权,二是不可没有“敌人”,在它看来,没有“敌人”就没有美国的认同,当失去苏联这个头号“敌人”后焦灼地在全世界寻找新的“敌人”。为此,它可以干任何事。事实上,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或声音。从这一点看,新疆周边地区民族宗教冲突激化和升级,脱不开霸权主义的阴影。
地缘政治因素 后冷战时期,原先被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突现、失控,出现两股潮流:一是世界性的民族分裂主义泛滥;二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受其激励鼓舞,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明显地原教旨主义化和恐怖主义化,成为周边“三个主义”的一部分,成为新疆安全稳定的主要危险。
2003年:走出“三个主义”的阴霾
往年,我们在做周边局势分析时,最常用的关键词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2003年世界很不太平,然而,本年我们想用“变化”,“充满希望”来表述。新疆周边总的形势是近十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美关系:最佳时期
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愈来愈被美国看作新的“敌人”,这种势头在小布什上台的最初时间达到顶峰,2001年4月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之时,中美关系跌入谷底。“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敌人”――恐怖主义,接着是“邪恶轴心”,中美关系随即发生重大转机。事实上,从那时起,中美关系不断改善,2003年9月5日,鲍威尔表示:“今天,我可以这样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正处于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以来的最佳时期。”年初,布什将解决萨达姆、朝核危机和巴以问题作为2003年的三大任务。一年过去了,除了武力解决了萨达姆政权,其他情况都不妙:在伊拉克陷入泥淖,中东“路线图”差不多泡汤了,“朝核危机”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不时地被评价为“负责任”、“成熟”。中美关系“正常化”来之不易,于中国来说,的确是好消息,于中国新疆的周边地区也是好消息。
上海合作组织:迈出大步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于2001年的6月,不到三个月就发生了“9?11”事件。随着美国打击美军进驻中亚,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靠向美国,上海合作组织的工作一度陷于停滞,面临空心化、边缘化的危险。可喜的是,200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合作组织迈开大步,有了重大突破性发展。其间,举行了两次最高级会晤,五次部长级会议,两次联合军事演习。
正如观察家评论所说:如果将上海合作组织比作一艘巨轮,现在所庆祝的阶段是,巨轮扬帆鸣笛准备启航。
上海合作组织迈出大步的背景是,原先寄望于美国的有关国家愈来愈失望。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一副主席撰文道:“看来,上海合作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令人产生希望的组织。美国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模式’越来越不能发挥作用,伊拉克和阿富汗事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用纯地区方式解决中亚问题的必要性就显得越突出。”
中印关系:走向和解、合作
2003年4月20日,正值“非典”时期,印度政坛上号称“头号对华强硬派”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华,意义非常,如媒体所评论的:“没有什么比费尔南德斯在北京受到的热烈欢迎更能反映两国关系的深刻变化。” 接着是印度总理瓦杰帕依来访,两国签署了《全面合作宣言》等文件,标志着两国走向和解、合作。2003年10月,费尔南德斯还提议与中国联合军事演习,他认为,联合军事演习“时机已成熟”,举行联合演习有助于“友好国家”相互评估弱点和优势。
地区安全局势:相对平静
“9?11”后,政权被击溃,中亚的恐怖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在阿富汗的老窝也被端掉了。中亚地区形势由此好转。2003年3月26日“东突”在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地区袭击了中国新疆的客车,造成21名旅客遇难。此外,中亚地区还没有特别重大的事件。就是说,阿富汗、费尔干纳这两个“火药桶”已降温。
车臣非法武装仍在继续制造一起起恐怖暴力事件,克什米尔的恐怖暴力活动依然在继续,几乎发生在每周、每天、每时,和前两年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的是,它毕竟还未引发印巴两国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人们可能庆幸地度过这一年。
2003年新疆周边地区未成为冲突的热点,局势相对平静,分析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如前所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迈开大步,稳定地区大局的作用日显。
中亚国家政局还比较稳定,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加强。
“9?11”后的全球反恐大气候下,恐怖主义的活动空间已被大大压缩。20世纪90年代高涨的世界性民族分裂主义潮流已明显回落。宗教极端分子同难解难分,其声誉、影响大不如前,“三个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失落。
国际恐怖主义跨国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当美军陷入伊拉克困境之时,国际恐怖主义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混乱的伊拉克,可能已有相当多的被吸引到那里。
地缘政治:呈现新布局
主导因素: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上海五国首脑会晤机制基础上经过七年共同努力发展起来的。现有成员国六个,中国、俄罗斯是安理会常务理事国,加上中亚五国中的四个国家。这样的构成,对于地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有关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领域的多边、双边平等合作,在2003年的可喜发展,已确立了在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俄美在中亚的角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式微。“9?11”后,美军进驻中亚,并且有毫无撤走之意。这就不得不引起俄罗斯的警惕。2002年12月5日,普京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俄吉空军合作协议。经过大半年的筹划,2003年10月23日,普京总统再访吉尔吉斯斯坦,为比什凯克附近的俄罗斯坎特空军基地正式启用剪彩。俄罗斯的坎特基地与美国的玛纳斯基地都在比什凯克,相距不过30公里。俄美两军在中亚如此紧贴着面对面,可真是幅地缘政治的风景画。
北约的渗透
西方向中亚施加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1994年以来陆续将中亚国家纳入这一计划国之中,1997年起年年进行维和军事演习;一是鼓励建立亲西方的“古阿姆”(GUUAM)联盟,它于2001年6月7日正式成立,但有大国主导,其作用、影响亦有限,前景不大看好。 2003年北约向中亚渗透有新的动向。7月10日,北约秘书长罗伯特出访中亚,其工作目标有两个:一是与哈萨克斯坦商定在阿拉木图、奇姆肯特建立北约的空军基地;二是想弄清里海石油的数量、所需资金和油田的安全保障问题,有控制里海地区的意向。
中国与周边国家
周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新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外交基本政策是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中国从不在外驻军,更不推行强权政治。这些年来主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邻近国家多方面的合作,同时继续保持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如前所述,原先比较冷淡的中印关系正走向和解、合作。
尽管有俄美的角逐、北约的渗透,但新疆周边地缘政治新布局,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中亚经济发展势头看好
中哈石油管道工程有望在2005年贯通,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与中亚国家贸易额的增长迅速,新疆外贸连创历史纪录,中国政府全球通缉“东突”要犯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东突”恐怖势力的斗争,在本年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明显地原教旨主义化和恐怖主义化。在世纪之交,它们与本?拉丹相勾结,依托、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在新疆周边营造了恐怖活动的前进基地,其恐怖暴力活动达到了顶峰。“9?11”事件后,全球对恐怖主义一片喊打,在阿富汗与抱成一团的“东突”分子,受到沉重打击,一部分人被美军俘获,一部分人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时区流窜。2002年8月26日,美国认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为恐怖组织,对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它们仍心不死,2003年还在境内外继续进行恐怖活动,但在已成不了气候。2003年12月15日,中国公安部公布第一批“东突”恐怖组织和名单,在全球范围对“东突”要犯发出红色通缉令。12月24日,又传来的好消息是,被名列头号的“东突”恐怖要犯艾山?买合苏木在早前时候毙命巴基斯坦。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打击“东突”的反恐斗争中已掌握了完全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疆的周边形势正在走出“三个主义”的阴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问题与挑战
2003年的周边局势令人鼓舞,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美军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已是事实,并且可能是永久性的。但总的来说,美军进驻中亚的兵力还十分有限,从纯军事角度上看还不具有特别意义。它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威胁,目前还是潜在的。
“亚洲版北约”
2003年9月8~10日,以色列总理沙龙携带武器货单出访印度,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媒体认为:沙龙的这次出访是为了打造成印度-以色列-美国轴心关系,其真正背景是:“华盛顿希望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因为中国是它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此之前就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美印在秘密讨论建立“亚洲版北约”。沙龙此次不寻常的出访,为这个“亚洲版北约”增添了新的注释。所谓“亚洲版北约”,是一位在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顾问的私立大学教授马达夫?纳拉帕特多年鼓吹的东西。按照这位教授的设想,在亚太仿照北约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安全体系,其针对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的目的非常明显。
“三个主义”与犯罪
目前周边地区的“三个主义”和“东突”势力基本处于蛰伏、调整、整合状态,但它们并没有立地成佛,对于它们的任何动向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此外,2003年,阿富汗的生产大丰收,以阿富汗为中心地带的“金新月”犯罪总是同“三个主义”密切联系,打击这一带的犯罪问题,也将是地区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中国”
这种谬论虽然毫无根据,但在中亚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中国威胁”论在毒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中起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对于新疆的安全稳定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