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o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02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第3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2.知道能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3.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势能和动能的决定因素。
4.知道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且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感知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2.学生列举生活中物理现象,进一步体会守恒的基础性、普遍性、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依据守恒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能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紧密相连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守恒定律。也就是说:—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运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都要满足守恒定律。这一节课我们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机械能守恒”这个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教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守恒?
2.教材中说:在牛顿之前,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已经显现了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这个实验中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老师注意引导。
教师:演示斜面实验.
让学生观察,当小球沿
斜面从入高处由静止滚下时,小球的高度不断减少,而速度不断增大,这说明小球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减少,而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大。
当小球从斜面底沿另一个斜面向上滚时,小球的位置不断升高,而速度不断减小,说明小球凭借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加,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逐渐减少。
教师: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当小球到达
斜面的h高度时,速度为零,小球好像“记得”自己起始的高度。
教师: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进一步强化,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师:根据示例,请学生自己再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游乐园中的海盗船,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船在摇摆时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说明,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想化后,确实存在着某一物理量是不变的。
【板书设计】
一、能量: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以上这一事实说成是“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并且把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二、势能:当伽利略把小球从桌面提高到起始点的高度时,他赋予小球一种形式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势能。
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三、动能:当伽利略释放小球后,小球开始运动,获得速度,当它到达斜面的底部时,已经处于桌面的平面上。以前由于它在桌面上方的某一高度而具有的势能,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小球获得了运动。这个事实可以理解为,势能并未丢失,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教师:上述事实中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四、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量保持不变。
教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并思考各种形式的能有转化过程中总量是否保持不变?
【课堂小结】
1.能量:“有某一量是守恒的”,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第4篇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语言之一,插图生动形象,使物理教材要表述的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简单化,降低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物理教材插图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学科特点,可以稀释概念、阐明原理,可以介绍最新科技进步、介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可以为科学探究作铺垫。插图在教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教材中一些插图存在瑕疵,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不利于组织教学。虽然教材只是呈现教学素材的一个载体,不可能完美无瑕,但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教材应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物理科学规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精益求精。教材中不科学的插图,教师如果能够好好挖掘利用,开发成教学资源,可让学生在讨论插图错误中掌握实验操作的细节、实验器材的选取和规范使用,习得物理知识,在纠正错误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
1 实验中体验文本与插图优劣,掌握实验细节
插图作为文本的补充,需要与文本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知识载体形象直观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为文本服务。然而,有些教材的插图与文本表述却不一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的混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障碍。然而,如果很好地利用教材插图的不足之处,给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插图和文本的异同、优劣,在比较中学生可以掌握知识,掌握实验的细节。
案例1: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中,实验部分文本表示如下:“如图2.5-1(本文图1),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一端系着重物,......”[2]然而,教材给出的图2.5-1(如图1所示),从图上看,打点计时器不是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而是固定在木板上的。
策略: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和固定在木板上各有什么优劣。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优点是:重物下落过程中阻力小(只有空气阻力和纸带与限位孔的阻力);实验中操作方便。不足之处是: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由于其自身重力的作用,对夹子的要求较高,很难控制其与水平地面垂直。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固定;方便调整其与水平面垂直;不足之处是:实验中需要有人扶住木板,操作不方便;实验室所配重锤会与木板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增加阻力,带来较大的实验误差。
2 分析插图错误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实验器材的习惯
教材中给实验所配的插图,较好地辅助说明了实验的器材、实验方案、实验原理等。教材给实验所配的插图含有丰富的信息,应该精益求精。然而,有些实验插图却明显违背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规范,不利于减小试验误差,会导致实验不能顺利完成,甚至损坏器材或存在安全隐患。
案例2: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人教版和沪科版都用到砝码。人教版在托盘中加砝码为小车提供动力,使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所示[1],沪科版在小车中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2]。在该实验中鲁科版给出了图3所示的实验示意图[3]。从图上可看出,细绳所挂重物其尺寸几乎和小车相当。
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插图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学生知道,砝码是天平上作为质量标准的物体,有严格的使用要求。人教版插图用砝码提供动力,沪科版插图用砝码配重,都会在小车与滑轮相碰撞的瞬间,造成砝码与其他物体的碰撞,甚至造成砝码脱落,造成砝码的损伤,明显选材不当、使用不当。如果所挂重物像鲁科版教材所述“细绳的另一端跨过滑轮并挂一个质量很小的重物”[3],该重物质量小,体积大,所受空气阻力大,在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不能被忽略。如果该物体密度大,质量大,则不满足“所挂重物质量m远小于小车及车中物体质量M ”,重物的重力不再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不满足实验条件。实验中所挂重物应该选取密度大、体积小、质量小的物体为妥。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插图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合理选择实验器材,规范使用器材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讨论插图错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
教材插图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等,所以教材插图各部分的搭配必须非常精确。然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存在各部分比例不当、平面图与实物图混搭、虚实搭配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削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各部分比例不当,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案例3:在人教版选修3-5第65页图19.1-2(本文图4),“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不同(示意图)”[4],该图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射线的偏转方向也没有问题,但是仔细推敲后图中α射线和β射线偏转半径比例不当。
通过论证,学生发现教材插图比例不对,在给教材插图“挑刺”和论证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学习才有可能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4 讨论插图和文本设问习得知识
教材插图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有时需要对教材插图进行描述,如对实验装置中的插图标注实验器材,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物理问题针对插图设问。有些教材插图的标注或设问的表述不当,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惑,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利用好这些错误可以让学生习得物理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第5篇
一、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守恒思想”
探究性教学在观念上认为: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因此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定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让学生猜想“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何关系?”,然后请学生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92方案一进行探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守恒.至此,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这种探究性实验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反应前后质量总和守恒”的欲望.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下图并得出m(P)+m(O2)=m(P2O5),进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守恒的思想”.
反应前反应后
P(白磷)+O2P2O5
二、巧用学生质疑,深化“守恒思想”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及其知识结构的独特性,时常会出现一些疑点.而“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质疑,发掘其背后蕴藏的思维障碍,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转化、组织教学,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与探究,激起其探究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变得更积极主动.
例如,学生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94方案二进行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时,发现实验结果与刚建立起的“守恒思想”相矛盾,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打开瓶盖.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该反应仍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刚才之所以会造成不守恒的假象,是因为没有考虑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所以在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学生消除疑惑,准备放松之时,我又趁机抛出:“现将10.6 g碳酸钠粉末与100 g稀盐酸充分混合,充分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6.2 g,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同学们很快运用“质量守恒的思想”解出生成的气体质量是
10.6 g+100 g-106.2 g=4.4 g.
三、借助各种手段,深化“守恒思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很多,其中借助演示实验完成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多媒体CAI在化学演示教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学生对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本质”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轻松地理解到质量守恒的本质是原子守恒.同时同学们还推出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
四、通过适时练习,强化“守恒思想”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离不开练习.练习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练习是教与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下面的习题,既巩固了“守恒思想”,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题目以下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
A.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6 g
B.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根据质量守恒推出10 g的冰融化成10 g的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