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村创建(精选5篇)
美丽宜居村创建范文第1篇
建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建湖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现将《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建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8日
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突出提升城市品质,全力打造宜居环境,展现美丽建湖形象。现制定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蓄动能、对标找差、展现作为,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重点实施全域环境提优、乡村振兴提质、民生改善提速、社会治理提效“四大战略”,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美、镇村美、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城市,努力在美丽江苏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时间,计划改善农民住房条件30000户,累计改造自然村庄1000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30个,新建住房7500户;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个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改造棚户区面积120万平方米、11000户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较十三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入库税收超8亿元;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达标率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2%以上;城区每平方公里公厕不少于3座;建成25个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2%以上;新改建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LED路灯应用率达95%以上。建成彰显城市特色、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美丽宜居城市。重点实施3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市级试点项目,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标准、经验。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二、推进措施
1、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围绕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城市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做美城市。加快打造高品质和标志性新商圈,广益来财富广场和天铂综合体投入运行,打造网红特色街区1个,不断繁荣夜间经济,打造更多新的消费热点。创塑城市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土地和服务业招商,建立健全地价、房价激励和管理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力争2023年全年销售商品房65万平方米左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12个月以内,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加快棚户区改造,合理确定棚改区域,认真做好调查评估、资金测算、方案制定等工作,优先改造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生活环境条件差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和土地上市需要区域,2023年改造棚户区居民4000户,面积5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不断深化城市管理。巩固“双城同创”成果,持续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农贸市场周边秩序、小区物业管理等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常态化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完善提升智慧城管平台功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道路保洁作业模式,2023年机械化清扫率92%以上。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23年新增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0个,先行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5个镇实现全域覆盖,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填埋场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9%。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新改建城市公厕12座;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实现“全覆盖”;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及智慧路灯建设,重点实施32条后街背巷路灯改造,确保路灯亮灯率达100%、设施完好率达98%。
3、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抢抓农房改善机遇期和窗口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县属主要道路、旅游廊道等重点区域沿线村庄和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为重点,扎实做好农房改善工作,2023年改善农户住房8000户。引导搬迁后无建设用地的村到集镇周边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做大集镇,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2023年计划新建、扩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房2500套。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3年完成20个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覆盖率达80%,推进规划保留村庄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成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主要载体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以上。切实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加大公路常态化督查,按照轻重缓急,对破损县道、乡村道进行维修改造、安保设施进行提升完善,2023年全面建成旅游公路2号线收成支线,提升改造5号线、8号线,实施7号线沿线环境整治,完成高作镇建县路8.5公里道路和桥涵建设任务。
4、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城市总体规划,深入排查问题短板,完善主干支管网规划,科学建立污水管网收集体系,2023年新建污水主管网10公里、支管网50公里,对已整治的河道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缺陷不足,树立“厂网河”一体化观念,分层分类系统化制定整治方案,推进河道流域污染源的治理, 2023年完成盂兰河、新河、胜利河、永泰河等7条主城区河道流域周边合流制片区改造提升,完成28个小区、9个“城中村”雨污分流及排水大户的接入工作。进一步健全城市路网,2023年拓宽改造朝阳路,建设人民路与朝阳路连接道路;实施太平路人车分流改造。“十四五”期间建设杂技传承基地东侧道路、长兴路北延、城南高中南侧路东延等工程。加快绿化工程建设,实施盂兰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北长沟河背景林建设工程;完善城东成片林工程;配套建宝路道路绿化;提升秀夫公园、西塘河风光带、四宜园等公园绿地绿化,2023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5%以上。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建设中俄天然气门站二座,接通6个老旧小区、12个新建新型社区管道天然气,新增天然气用户8500户,“十四五”新发展用户40000户以上,实现用气与大市区同价。同时,充分彰显淮剧、杂技等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一批精品力作;着力培育“文化+”业态,充分利用建湖人文历史、古建古迹等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传递建湖发展“好声音”。
三、试点创建
结合我县实际,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和市级试点创建工作。
(一)省级试点创建
建湖县上冈镇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美丽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增强小城镇功能,提升小镇形象,将上冈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养的特色小城镇。重点实施人民路南延、冈中路水绿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对后街背巷道路、消防、绿化等实施整治,打造串场河“铁丝湾”河畔两岸生态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好七号旅游干线,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建设好两万平方大型农产品商超,增强三产服务功能;强化污水处理,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优化镇区综合环境;以电子、汽车等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园建设,促进城镇宜居宜业。
(二)市级试点创建
1、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工程。编制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并通过评审,对县城主城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零星闲置地块建设公园绿地,提升改造西塘河风光带南段,新建北延段,城北片区新建1个公园或风光带。
2、建湖县公厕改造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公厕69座,新建2座,达二类以上标准。其中县城改造公厕11座;开发区改造公厕11座,购置吸粪车1台;高新区改造公厕20座;上冈镇新建2座,改造27座,购置吸粪车2台。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由住建、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县住建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在实践和试点建设中探索成功路径,确保试点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要结合实际,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指导完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细化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重点内容、进度安排,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激励措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加强用地保障,做好规划建设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大力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加强资金保障,对县财政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向省市试点项目倾斜;各镇(街道、区)要对本镇自主实施的美丽宜居相关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投资建设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形成工作合力。县住建、交通、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城投等部门以及各镇(街道、区)要充分发挥建设主力军作用,科学制订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心组织实施,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工程高标准、快节奏地建设到位。县直有关部门、项目实施涉及镇(街道、区)及各管线单位要围绕城乡建设大局,密切配合;县广电、文化等部门和建湖日报社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宣传推介,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推进氛围。
(四)落实推进责任。县将把美丽宜居相关工程实施情况、服务帮办情况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区)的重要内容,年终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大督查力度,县委办、政府办定期对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盯紧进度、盯出成效,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影响大局的,将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服务大局的浓厚氛围。
抄 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美丽宜居村创建范文第2篇
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政府引导全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线长面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种手段,高质量的做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打好里子,铺好底子。同时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观点,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打造,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从而调动其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共同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镇村。在推进农民创业增收上,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就业工作机制,帮助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增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喜景象。着力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大力开展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美丽宜居村创建范文第3篇
民俗表现是形态美的人文构成。民俗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内容与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来的,并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种对人们的心理、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持久、稳定约束力的规范体系。例如,湘西的乡风民俗就深深烙印在这一区域的民居建筑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外化为一系列建筑和景观符号,表征着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特征。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别,风俗内容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乡土生活环境的民俗习惯也是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乡居景观的根本原因。在美丽乡村形态美的营造过程中,我们应当十分注重民俗表现。
营造形态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
统筹规划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举全社会之力而为之,避免各自为之,自行其是。如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作出了整体安排,并具体落实到县(市、区)。依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对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建设等进行了统一安排。同时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按照“美”在硬件、“好”在软件的要求,明确了中心村相关建设内容和指标。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与经济条件相适应,与自然氛围相融合,与民俗风情相协调,与区位环境相呼应等等。如安徽省按照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等不同区域,以及城郊型、乡村型不同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3.尊重意愿的原则
尊重意愿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表达农民诉求和愿望,符合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民俗习惯。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如何组织好居民的力量,是解决“千村一面”的关键。实际上,规划设计者与农民对乡村环境的感知及审美标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规划师或设计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尊重其意愿,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需求,营造更加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形态美。
4.优势优先的原则
优势优先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在经济及物质生活条件好的乡村应当优先,区位优势(近城、近路、景区等等)明显的乡村应当优先,其他优势明显的可以优先。例如,与安徽黟县宏村相邻的卢村,就充分利用其毗连古村落景区的独特优势,对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就地进行整治和整修,不仅保护了濒临破坏的古民居,还拓展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古村落群的景观优势。不失为美丽乡村形态美的典型个案。
5.功能多样的原则
功能多样的原则是指建设商、居、旅兼容型多功能美丽乡村。功能多样是社会进步、时展和人际交流对乡村形态美营造提出的的必然要求。营造形态美,应当坚持功能多样的原则,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商、宜赏的多功能文明载体。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主体构成,应当十分注重其形态美。营造能够永久传承且又宜居宜赏的美丽乡村形态,不仅仅是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一项功昭当代、利泽千秋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的探讨仅在于抛砖引玉,藉此期待在此领域有更多的学术和实践成果问世。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美丽宜居村创建范文第4篇
促乡村振兴 建美丽蒋巷-惠山区前洲街道蒋巷社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
蒋巷社区地处唐平湖畔,堰玉路从中穿过与洛洲路交汇于社区工业集中区,北接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南邻无锡城铁惠山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惠山区前洲街道的西北门户。全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50人。社区村道都修建成一条条的柏油路,两旁绿化郁郁葱葱,现代化厂房在工业区连成一片,整齐的农村住宅挺立在居民集中区。
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蒋巷社区注重挖掘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社区两委班子坚持规划先行,多次邀请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广泛的听取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地方风貌为参考,以居民意愿为导向,在辖区内的周二自然村确定了空间布局,建设了综合市民广场,活动健身中心、文化宣传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修葺了园林景观,墙绘装饰,道路绿化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在施工修建过程中,居民祖坟搬迁是社区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老年干部多动嘴,年轻同志多跑腿的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摆政策讲道理,在未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迁坟工作。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蒋巷社区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内涵。多年以来,社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树立社区党建品牌,传承优秀民俗、村风家训等特色文化,切实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居民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在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双零”试点单位,辖区内的红宝油墨公司成立了惠山区第一家台企党支部。今年,社区也开展了创建老年文体特色团队示范村(社区)活动,辖区内的长庆庵争创“三星级宗教场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蒋巷社区以此次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宜居村创建范文第5篇
——天地壹号、壹号食品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乡贤、企业家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热潮,反哺家乡建设,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生先生积极响应“名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回到家乡官湖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产业富村、安居美村、教育兴村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昔日破落的官湖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富美画卷。
一、基本情况
遂溪县遂城镇官湖村是位于县城东北面的革命老区村庄,距遂城镇政府7公里,全村有278户15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温良陈氏十二世祖元斐公从遂溪温良村(今遂溪县遂城镇陈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因村庄三面环湖,历史上多人在朝为官而取名官湖村。
2023年之前,官湖村因交通不便、村容村貌极其破旧、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而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官湖村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乡贤陈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村庄产业、教育、党建及乡风文明建设全方位发展,曾经破旧的小村庄如今大翻身,焕发勃勃生机,生动诠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
陈生先生始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益理念,持续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局,在官湖村投入2.5亿元发展村庄产业、捐资2亿多元进行安居工程和教育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和盘活利用村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将政府、企业、投资者、创业者与村民有机连接,实施“一村一品”,有效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升级。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产业富乡村,为乡村脱贫致富“造血”
2023年,陈生先生把“壹号土猪”品牌带进官湖村,投资2.5亿元建成年出栏8万头的“壹号食品(湛江)土猪产业园官湖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统一提供猪舍、猪苗、疫苗、饲料,出栏后统一收购,养殖户风险低而收入稳定。2023年8月,官湖村被选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土猪产业园基地之一,再加建一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扩大壹号土猪、壹号土鸡养殖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目前,官湖村共有110多户农民与公司合作养猪,平均每户每年可出栏肉猪500-1000头,纯收入可达7-20万元。同时,将村庄已出租的千亩山地高价赎回,重新分配给80多户村民种果,按劳动力每户经营5-10亩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5-10万元。同时,将村庄产业、生态、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借助社会关注的力量,吸引各地游客、社会团体、各级领导莅临官湖村参观调研,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官湖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精品村,与湛江遂溪的旅游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实现产业带动多元化发展。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通过乡贤助力产业发展,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留守老人和儿童照顾难等问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二)安居美乡村,为美丽宜居乡村“输血”
2023年,陈生先生捐资2亿元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官湖。全村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新村场和改造旧村场总面积约280亩。规划分两期建设别墅民居129幢258户、农民公寓2幢80套无偿赠送给村民居住。2023年5月,已建成第一期新型民居69幢138套并安排入住,同时配套小学、幼儿园、村办公楼、文化戏楼、景观湖、休闲公园等设施,并建立落实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通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实现巷道全面硬底化、集中供用水源净化、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化、民居建筑特色化、村庄治理有序化、环境绿色美化。
(三)教育旺乡村,为乡村持续发展“活血”
为改善村庄教育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陈生先生捐资500多万元建设官湖小学、幼儿园和农民培训中心,并每年捐赠资金20多万作为官湖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生活补贴,让教师更好安教乐教,目前官湖小学已成为遂溪县最好的小学之一;为官湖村考上重点中学及大学的学子颁发助学金。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帮扶,累计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为村民上传统文化、法制、种养知识等课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实地就村民种植养殖方面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面对面解惑解疑,使农民做到懂技术、有能力、出成效,真正达到人才强村。积极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引城市之“水”灌农村之“田”,为村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