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造型课程设计(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一

“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特别是“教学工厂”的成功引入为高职院校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1-2]。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同时对于专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教育工厂,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同时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出与企业技术相关的高技能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3-5]。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时间教学理念,先后引入了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和宁波阳超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两家高质量模具企业入住学校,在校内建立起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设计操作的有机结合,达到企业与学校零距离合作。

1校企合作下的课程分析

1.1“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新家坡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模式中的一大创新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创新的办学理念[6]。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工厂环境引入到学校,在学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7](见图1)。

1.2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三维软件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三维造型与设计能力,这是学校、社会对高职院校机械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三维造型技术及应用(creo)”课程的开设,占用了学校大量的场地与教师资源,致使原本趋于紧张的教师与设备资源更趋拮据。(2)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三维软件时的主观能动性,“苦口婆心”的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3)由于教师受限于精力有限,不能切实地将课程与工厂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趋于应付考试而学习,与该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初旨相违背。因此文章提出对以“三维造型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代表的软件课程改革方案,以期形成并完善一套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技巧,为后续“三维造型技术及应用(ug)”“autocad”等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1.3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的目标包括3部分:(1)从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creo软件的应用,掌握三维零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具备利用creo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应用creo软件完成零件设计、曲面设计、装配设计、工程图绘制与钣金设计等。(2)从过程与方法。通过“三维造型技术及应用”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三维造型的基本思路,学生应具备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管理和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我学习、互相协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学成才的满足感,获得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合作精神,获得协助/辅助他人学习的成就感。

2教学内容设计

2.1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合格的模具设计工程师来说,三维造型技术是其在模具设计中最基础的部分,包括:二维图形设计、三维实体设计、曲面设计、工程图设计、产品虚拟设计以及铂金设计等等。本课程针对模具设计cero三维软件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具备利用cero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三维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工作任务主要分为:二维图形设计、三维实体设计、曲面设计、工程图设计、虚拟装配设计和钣金设计。

2.2教学设计

2.2.1采用网络教学与答疑

创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由教师按照章节内容提供视频资料与作业实例,要求同学按时完成视频学习,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教师分析学生上交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三维造型过程中的建模思想。作业记录在平时成绩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疑点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之间交流或者将难点上传至平台与其他同学互动解决。

2.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首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三维造型技术有一定的基础,然后通过学校设有的实践周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标准之一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疑点可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完成一个难疑点的训练,相应地会有一定的加分,同样的在实训过程中没有遇到难疑点会相应的减分(见图2)。

2.2.3合理解决考核与答疑

小周期内(一般为2周),教师以30%作业题+70%课外题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软件学习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总成绩的15%)记录在册。大周期(一般为一章节结束)内,完成章节的单元考试,并记录成绩(总成绩10%*4),期末综合性辅导后,以综合性测试(题库抽提+工程案例)的形式,完成课程期末考试,并记录成绩(总成绩15%)。考核期间注意学生学习的引导,注重考核的过程,丰富考题的题库,统一考核的标准。

3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

通过创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增进了同学之间学习上的交流,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协助的能力,并且解决了占用场地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给多个班级上课,为原本趋于紧张的教师与设备提供了便利。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增加考核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理解,同时增加考核的次数能够让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能力,以便于及时做出调整,改善课程中的不足。通过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10):68-73.

[2]程方启,熊运星.基于教学工厂环境下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1):21-23.

[3]熊运星,肖国华.模具cad/cae/cam课程的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8):28-29.

[4]刘正平,徐生,胡仁宝.“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6):24-25.

[5]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6]梁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培养的启示和借鉴[j].物流工程与管理,(1):132-134.

[7]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16):63-64.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二

本科机械cad三维造型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针对机械cad三维造型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构成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以目标驱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ug软件;三维造型;兴趣激发

一、引言

三维造型是机械类本科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是cad/cam技术的基础。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号召,当前本科大机械类课程都面临着课时不断压缩的窘境,机械cad课程的课时也不断被压缩。江苏大学机械学院开设的机械cad(ug建模)课程由2023—2023学年的45学时逐渐减少到2023—2023学年的30学时,而教学质量要求并没有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对当前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二、ug三维造型软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尝试对ug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较好的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像ug这样的大型cad/cam平台软件,界面复杂,命令操作难度大,课堂上的短暂上机操作,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质量要求,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则课后不会投入必要的时间去练习,而不及时投入时间练习的后果就是无法熟练掌握基本命令的操作。例如:草图绘制中几何约束的命令在哪里,常用的几何约束如何操作等等,这些不熟练会直接导致教师上课教学的障碍,严重降低“边学边练”的教学效果。由于ug软件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内容的学习效果决定了后续学习的质量,因此,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程进度,导致学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最后无法达到学习效果。常规的教学内容,三维造型实例都是机械类的常用零件,虽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绘制这些零件并不会产生排斥情绪,但也不会产生多么浓厚的`兴趣,大都是一种画完就行的心理,缺乏主动练习的动力,课后练习的时间就无法得到保证,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掌握基础命令的熟练程度,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基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

三、ug三维造型软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目标激励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首节课授课内容的改变;二是授课过程中综合实例的改变。

(一)首节课授课内容的改变首节课的授课内容通常为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结合具体的机械零部件,来讲述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首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笔者授课的班级主要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机械电子等专业,这些专业以男生为主,通常一个班30个学生,有24~25个男生。机械类女生的学习通常都比较认真,因此,激发绝大部分男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重点。男生中有很多军事迷、游戏迷,对一些军事装备例如国产航母、j20战斗机,以及游戏中一些人物的古代武器装备等都很感兴趣,抓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在绪论中,以ppt的方式展示一些关于学生感兴趣的模型(如图1所示),并告知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所有的这些装备,在本课程结束后,都可以用ug来建模,通过展示这些模型,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情绪被调度起来了。以j20战斗机为例,讲解了ug的建模过程,飞机由机体、发动机、机翼等部分组成,结合ug的建模特点,整个飞机就是一个总装配,而机体、发动机、机翼等就是ug中的子装配,子装配由很多零部件构成,也就是ug中的三维建模,三维建模由不同的特征来实现,而特征的创建离不开三维草图的学习。

(二)授课过程中综合实例的改变授课过程中也采用目标激励的方式,在学习每一部分内容之前,先展示通过该部分学习之后可以完成的具体实例。通过实例讲解相关的知识点,以图2中宝剑的绘制为例,剑柄部分可以通过“拉伸”命令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旋转”来完成,并讲解“拉伸”命令和“旋转”命令的相关知识点,剑身分为两部分,可以通过“拉伸”命令和曲面组合而成,并讲解相应命令的知识点;图2中黑武士头盔的创建,涉及由曲面到实体的创建,头盔由曲面增厚获得,还涉及光照和渲染,都可以结合在实例的讲解中。

(三)教学效果通过上述课堂内容的改革,大部分学生课堂教学的专注度明显有了较大提升,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希望熟练掌握课程内容的意愿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课程结束后学生考试成绩优良率由2023—2023学年的27%提升到了2023—2023学年的48%,教学效果良好。

四、结语

根据大机械类本科生学生的构成特点,在三维机械cad造型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峰泽.本科教学中cad/cam三维造型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3:84.

[2]郑永康.cad/cam三维造型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职业,2023:02.

[3]王兰.高职机械cad/cam课程改革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1.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三

截交线、相贯线截交线是由平面截切立体所产生的表面交线,相贯线是两立体结交所产生的表面交线,是工程制图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章节。在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求截交线、相贯线等内容,都是用立体表面取点、辅助面等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三维实体造型,在autocad中,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截切命令后产生的截切形体的截交线的形状(如图1所示)以及两个物体相交产生的相贯线的形状(如图2所示),总结截交线、相贯线的投影规律,增强感性认识,可以为求截交线、相贯线的三视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组合体组合体是由若干个基本体所组成的物体,工程形体虽然很复杂,但若加分析,都可以看成是基本体的组合。学习组合体的识读和绘制,其目的是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所必需的分析方法,并培养投影作图的技能和空间结构分析能力,是整个投影基础的重点。组合体中的题目是给出二视图要求绘制三视图,如图3所示。常规的作图方法是采用形体分析的方法,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体,然后再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切割、叠加、综合)及各部分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从而对所要表达的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形成总的概念,为画视图做好准备。但大部分题目都没有实体模型,对于刚接触制图的初学者,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描述,既浪费时间,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立体形状,如不分析物体的形状,只是单纯地利用找点法做出三视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立体形状。借助于autocad软件的实体造型功能,制作出和题目形体一样的实体模型图,然后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屏幕上进行演示。以图4所示的轴承座为例,轴承座是综合型组合体,可以想象分解为底板、肋板、支承板、圆筒和凸台(小圆筒)五部分。支承板的左右两侧面和圆筒外表面相切,相切处无线;肋板与圆筒大圆柱面相交,相交处有交线;圆筒与凸台相交,产生内、外相贯线;其他各部分间表面连接关系均是相贴。利用autocad软件的旋转功能,可以很灵活方便地将实体模型进行任意位置、任意角度的`旋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进一步分析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及各基本体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三视图的投影图。

剖视图剖视图是为了说明工程形体的内部结构形状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假想用剖切平面将物体切开,移去观察者与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对剩余的部分向投影面所得的图形。剖视图的题目一般是画剖视图或者改错、补线等(如图5所示)。由于没有实物或模型,剖切后物体的投影,单凭主观想象去画,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利用autocad软件的实体功能,绘制出工程形体的实体模型,然后应用剖切功能,根据需要对实体模型在相应的平面内进行剖切(如图6所示),把看不到的内部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内部结构,且印象深刻,制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利用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实现实体模型的演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实体模型演示,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解题的空间几何模型,确定空间解题步骤以及引导学生想象作图结果的空间情况等,使学生在空间——平面——空间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借助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把原来用大量语言阐述的内容,如组合体的立体结构、各个基本组合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复杂物体的内部结构等,做成实体模型来演示,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美华,郑金.cad技术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

[2]张圣敏,等.autocad入门与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刘小年,郭克布.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四

【摘 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带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对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之所以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供应社会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放在首位。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端的社会,计算机成为了必备的专业技术之一,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让众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同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发展中会获得较大的突破。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因为我国一直都在提倡计算机教育要从小抓起。

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直接能够投入社会应用的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有所成就。

因此,现阶段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办法完全的学习基础,而是要在就有的基础知识上,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五

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有些课程虽然符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但对于社会的需求来说,还是有所不及的。

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考虑到社会方面,毕竟学有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专业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还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机电类专业主要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ad/cam 等计算机类课程。

由此可见,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国家在某些方面规定了一些标准,但从实际的情况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始终都是要为学生服务。

每一个地区的教材和教学方式都不一样,必须要将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当地的标准为主。

二、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差异

从严格的教育角度来说,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过去的教育当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无差异的课程标准,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无差异的课程标准已经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

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实践,因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同专业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和发展方向都不同,鉴于这样的情况,需要一定的差异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凸显出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对于将来的发展而言,也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从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知识支持的作用,由于各专业后续课程内容不同,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供的基础知识也应有所差别。

如机电类专业后续课程包含计算机控制方面的内容,二进制方面的`知识用得比较多,因此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运算是重点的基础知识内容,经管类专业后续课程涉及信息系统的应用,因此信息编码、信息系统软硬件组成对这类专业是重点的基础知识内容。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统一、忽略了专业差异

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将来的发展中,埋下较大的隐患。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改革意味着要获得一定的突破。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虽然计算机在专业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基本上不需要存在教学内容的差异,只要统一就好。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发展中,是允许存在的。

但对于现阶段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而言,如果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就会逐渐的减小整体的专业差异性。

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也不会凸显出优势和个人特长。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全院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忽略了专业差异,这显然不符合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要求的差异。

(二)未考虑因材施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属于基础部分,但在高职院校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良好的发挥出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本文认为由于地域不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较大,部分同学已学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部分内容,但教学组织仍然按照零起点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很多的高职院校,之所以没有像其它院校那样获得较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因材施教”方面,做的不是特别的突出,而且对问题长久的视而不见。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任教师数量有限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课量大,本课程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往往聘用其他部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老师上课,教学质量难于保证。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愿意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的教师都在从事一些其它方面的工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在福利待遇以及日后的发展中,都没有达到教师的理想要求,因此在这方面的教学,教师数量非常有限。

而高职教育又要求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重重矛盾之下,对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这部分的师资力量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调研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六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不同专业群的教学对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上进行案例情景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情景教学 教学方式

0引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目前各中职学校都将该课程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同时,要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几年家庭中拥有计算机和学生个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大幅提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没必要开设该课程。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七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就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最新的硬件设施和各种软件层出不穷。

学生们往往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win7操作系统,不是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在学校学的软件已经跟不上社会上用的了,现在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平台的层面来看,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但是教学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本人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因为软件不过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而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接受欲望。

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从教学过程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分两步走。

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

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

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现今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改革点就是配合当地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各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运用方面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校时就已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在对中职各专业的学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不是千遍一律地按照两步进行,而是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逐步转化为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经过多年给各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经验,我们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2.1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

在“两步走”教学步骤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

主要体现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

考虑到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加设dos语言的教学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与方法。

其后,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在软件使用中对内部嵌入的了解。

这是对前面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2对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教学

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加工企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软件操作运用较为频繁。

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软件操作应用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

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

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word输出其它类型的文件”、“如何通过word制作工作流程”、“如何通过word制作产品加工方案”等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

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excel制作产品加工数据分析表”等数据分析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数据分析图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产品加工说明”等加工过程分解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2.3对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的`教学

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

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例如,我们应该在进行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如何通过word制作会议备忘录”、“如何通过excel制作办公设备管理明细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公司会议简报”等等,并提供相关的情景案例给学生课后练习和参考。

2.4对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学

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财务、会计、商贸等相关工作,其后也会相续学习vf、access、用友、金蝶、专业商务软件等相关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但对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需要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

所以,笔者采用教学“三步走”的方案,也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简单介绍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并重点进行excel的相关案例教学。

例如,我们应该在基本技巧的讲解后,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企划方案”、“如何通过excel制作工资表、销售清单统计与分析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项目资产分析报告”等,并提供相关情景案例给学生课后练习和参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发现相关教学的不足之处。

例如,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

而且面对不同专业群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学速度不能太慢,使得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感到疲塌;也不能太快,使得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丧失信心。

应该通过学生及时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速度,使所有的同学受益。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9).

[2] 万德年,朱伟.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6).

[3] 孙霞.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计算机时代,(11).

[4] 杨建荣.浅谈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j].劳动与保障,2004.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八

关于电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论文

【摘要】电工技术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工技术课程的革新改进也势在必行。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电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综合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电工技术 多媒体 主动学习

1.教學目标的改革研究

电工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关于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基本的分析方法,鼓励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和电工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1]。因此要求在教学上一定要以“增强理论基础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性”为课程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电工技术还是一门实践性能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自主地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支撑不同专业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全面培养综合人才为出发点,加强电工技术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建设。高校不仅要让各专业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途径掌握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高校通过培养精英的教师团队、建设远程教学实验平台、完善开放实验室,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多功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2.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电工技术是理工科学生一门专业的基础实践性课程,其覆盖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等。因此需要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与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符合。教学内容应以掌握概念为基本,减少数理论证过程,强调应用技能的学习。例如,在教授电气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提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沟通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充分结合电气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为之后的其他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工技术不断涌现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也应该增加一些相应的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先进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及时剔除原有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在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电工技术课程内容多但课时不多,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查阅资料,总结分析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4]。

就现在的学习模式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工程实验室,比如说在应用电子、电子线、电气控制、计算机装配等实践基地,教师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理论能力较强且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在实验室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牢理论基础,电工技术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实践并总结经验,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美玲,刘伟,王波,肖烜.电气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改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38(2):46-49.

[2]陈浩.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j].决策与信息, 2023(3).

[3]刘芳.基于探究式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改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2).

[4]陆广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职数学教改[j].高教学刊, 2023(4):165-166.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九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

摘要:初中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与生活联系密切,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上,存在较多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课程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动手反应能力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活用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农村;学生

前言

初中数学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反映了新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的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厌烦数学,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是许多从事农村中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因此,活用好新课程,使农村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喜欢上数学,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是我们广大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的重任。

一、参透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特点

(一)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数学新课程主要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让每个学生打好基础,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对于农村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新课程的使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注重联系生活,关注学生发展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与生活有很大联系的,能学以致用的,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喜爱,自觉地去学习。新课程不仅考虑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是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农村学生为什么数学基础差,不喜欢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这正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许多农村中学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的知识对以后都没什么用,还不如不学。

(三)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主要是注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和持续发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具有现实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同时,新课程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关联词及向量、微积分知识处理传统内容,丰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内容,可以使教师极大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二、初中数学新课程在农村教学中的活用

(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这一点也是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较为沉默一些,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需从他们感兴趣的一面入手,组织他们呢参加各种数学活动,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数学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环境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原因。如在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旧式的泥砖屋屋顶作成人字架为例,为什么不是作成平行四边形啊?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比较后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如在教学完“统计学”之后,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数学活动,布置一个课题给学生完成,如:让学生负责收集自家附近20户人家(年龄段在15―30岁之间),统计大学学历以上毕业、大专毕业、中专毕业、高中毕业和中毕业的人数,并对此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收集资料,分析情况,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目前农村的高等教育还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学生通过经历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表分析,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和乐趣,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从而更喜欢数学。

(三)营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

农村学生在是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探究性,也没有预习的习惯。我们教师则不能单单地授完课,布置作业就行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他们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⑴∠acd=∠b,∠cab=∠a⑵acd∽cbd,cbd∽abc,acd∽abc⑶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

(1)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

(2)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

(3)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

可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勤动手,真正体验数学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数学也一样,不能一直光用耳朵听,要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通过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所以,我们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在农村什么材料是最多的,由他们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教师教,学生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新课程的推行,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我们从事农村教育的工作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农村学生走出原有的传统模式,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真正转变农村学生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加强农村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工作也是建设中的重点,新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教好数学课程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十

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搭建论文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就要重视课堂教学。儿童文学课程直接关乎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否,所以,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的要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素质

一、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的要求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大戏的组成部分,而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职业,使得它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一)儿童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

儿童文学课程是小教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按照小学教师的现代化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提供小学教师所需的儿童文学理论和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着重掌握儿歌、儿童诗、童话等八种常见的文体及其写法。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批评和编创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小学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在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用性及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师范生教学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的课程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复合的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就是文学素养,这也是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涉及到文学作品,课标还提出“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语文修养”等,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呢?“绝不是只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到种种因素,比方说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哪一个能离开文学教育这个命题呢?”因此,儿童文学即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对象和载体,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语文教育没有儿童文学将是残缺的,那么小学教材离开了儿童文学将会瘫痪。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作品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的比重占80%以上,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另外还有拼音部分的儿歌,语文园地中的短文,也都大多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课外的教材也体现相同现象,大量的“选本”“读本”也以文学作品为主。从教材的角度当然也能看出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优化《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培养中文方向师范生教学素质

教学的优化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选择和考核制度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前文已经论述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的密切关系,因此,为了使该课程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就成了该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依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完成小学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内容上体现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文学作品与教材课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延展相结合的特点。

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又贴近基础教育,及时地把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文本特征、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等文学理论知识,也包括各类文体的文本特征、审美原则等。占三分之一的课时。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文体为板块,把握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老师课内推荐、学生课外搜集,既有文本原著,又有改编的语文教材课文。争取在三分之一的有限课时内尽可能的占有大量的作品。剩下的三分之一课时内容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课上交流、探讨、分享学生搜集、整理、创作的资料,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又增大了课堂容量、拓展了课程内容。 (二)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师生同登讲堂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调整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由老师讲授,但要做到内容推敲,讲解精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有较为系统儿童文学知识体系,了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把握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领会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去独立理解鉴赏作品,既夯实了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知识,也为将来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奠定基础。

该课程最大的突破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把讲台交给学生,变讲授的过程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针对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实践环节共设置了这样几大板块: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赏一赏、演一演、议一议。每一板块在老师精讲理论知识、典型的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更多的作品理解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活动的流程为:根据要求搜集整理资料、上交文本资料、给全班同学分发资料、课堂交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打分。每位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共有七项。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能力,如搜集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评价课程的能力等等。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这些训练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显得更为扎实和牢固。而这些技能都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学习成果,就是每位同学都积累了大量来自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汇编成册,共享资源,一些活动过程的照片、录像又记录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调整分值比例,弹性试卷内容,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评价方式上,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性学习全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以及能力的形成过程,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举的体系,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调整考核分值的比例,平时成绩40%,包括学习态度、文本作业质量、课堂交流情况等,共有七项,量化打分。末考试卷也采用弹性试题,不仅覆盖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有学生搜集、整理、讲解的内容,占30%的比例。这样试题安排能更好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课程改革结果分析

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位同学做了一个作业:议一议,谈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体验、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建议等。学生反馈的情况大致包括:

(一)学习兴趣浓厚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管理加强了,变被动为主动。

(二)阅读量增大了,并且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阅读;占有资料丰富了。

(三)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了。

(四)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更了解儿童了。

(五)有了一种课程意识,激发了思考小学语文课程和实施教学实践和改革的意识。

当然,同学们也较为普遍的认为有“累”的感觉,因为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工作要多做一些,态度也重视一些,情绪更紧张一些。但同时很多同学也希望其他类似的课程也用这种方式来上。由此可以判断课改是成功的。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十一

(一)重知识、轻能力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由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构成,共48学时,闭卷考试。由于注重理论部分教学,忽视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往往填鸭式地死记硬背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真正用于实践时,比如参加家具设计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达不到要求,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不完善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质教材在教学中起着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作用。目前,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相关的教材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却忽视了“案例赏析”和“设计实训”等教学内容,因而不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性,造成实验项目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扎实性和宽泛性。比如,某生确定的实验项目是“儿童坐具的造型设计”,他随后的一系列实验活动都将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而没有机会实践其他类家具造型设计的训练活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尽管尝试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总也摆脱不了“满堂灌”、讲多做少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就业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家具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立足于家具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立足于家具产品的工业化制造与个性化需求。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实验、案例鉴赏等三个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侧重于学以致用,实践教学侧重于行业需求,案例赏析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设计价值观,着重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致力于将教学质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多版本教材,并结合近年来教学评价反馈意见,构建并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鉴赏这三个教学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三、改进“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一)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开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对改革课堂讲授法带来了契机。我们根据教学任务,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集成编辑,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把屏幕作为主载体、黑板作为副载体,将既定图文与即兴板书结合起来,力求全方位展示视听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更全面、更详尽的知识。为了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教师根据教学情境,采用“问答式”、展示微缩模型、点评往届生的设计案例等方式,为学生及时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互动教学空间。

(二)变革讨论法

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认知、学习的过程,讨论式教学弥补了课堂讲授法中一言堂的教学缺陷,实现一对一的互动,能够深入解决各人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宽口径多种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转变“师霸”的教学观念,认识到针对课堂讨论议题不存在权威,教师的作用不是解答问题,而是传授讨论方法。比如:解决学生自我为中心、好斗、封闭的思想,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点评学生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给学生提出讨论建议,督促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等。其次,教师设计出探索性、开放性的讨论议题,比如“如何理解设计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家具设计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是什么”等等,将以前有既定答案的议题改革为探讨性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伦理关系,学生的讨论时间占到约2/3的讨论课时。最后,教师在各小组组长陈述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点评或总结。

(三)实践“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进而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简要归纳了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做法。通过任务驱动,逼迫、激发学生做事,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行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完成每项实验的动机、目的、方法、实施和行为评价等)。

(四)尝试“现场教学法”尝试“现场教学法”,创建有效的教学时空和教学情境,完成“案例赏析”教学模块。“教学现场”设在了木材加工实训中心的家具产品展室,室内主要陈列着往届生设计、制作的家具产品和微缩木制品模型。学生进入教学现场总是好奇、感性、迫不及待地观察、品评他们感兴趣的展品,这是年轻人认知新事物的本性流露,为此我们特意给学生留有自由讨论时段。随后,介绍每件产品设计、制作的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理性地分析、讨论展品设计的优缺点。最后,通过现场提问、现场答疑、现场点评的方法总结可借鉴的设计经验,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五)创建“网络教学法”平台

传统教学强调一本好的教材,研究型教学提倡要纵观百家,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参考信息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向学生提供多版本教材和参考书的同时,还利用校园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完善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信息,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自主性、开放性、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不但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而且解决了授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也弥补了面对面授课方式的不足。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登录校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地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通信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加强课程实验教学

首先,增加实验课时,增设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完成不同类别的家具造型设计训练。再者,加大了每个实验项目的作业量,比如设计草案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至少30个,促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最佳设计方案制作成微缩模型进行展示。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活动制作成ppt进行汇报,并和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分享设计经验。实验课教学中综合性地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体会、体会中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通过对“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完善了与新时期对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需求相一致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授课环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设计能力、注重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十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和实践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与此相应的职业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文章分析了“新常态经济”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投射于课程改革的应用,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适用于“新常态经济”形势的,面向整个职业生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方式,以期有助于“新常态经济”下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11月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经济将从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新常态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其劳动力市场对从事简单操作性劳动的普通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相应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由经济的转型所引发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已经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有所显现。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高职院校的改革不可避免,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进行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1新常态经济下对高职教育要求的转变

1.1新常态经济下“企业”人才需求的转变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关键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企业的投资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要产业升级,这就需要更高、更复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对于化工类的企业,更加绿色化、环保型的产品和工艺,更加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将成为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消费要求,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出现批量少,品质要求多变,品种变化快趋势,甚至很多企业出现跨界发展的趋势。这些变化都对企业员工提出更高要求,培养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事情。

1.2新常态经济下“学生”对教育需求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新常态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不必一毕业就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可以有更大的空间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工作”不再仅仅等于“挣钱”。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对广东省833名化工类毕业生(毕业1~3年内)的调研表明,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从职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待就业。然而,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标依然是“从学校到工作”,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代乃至未来学生对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培养目标转变为“从学校到生涯”,也就是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整个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目前的职教目标主要关注工作要求、雇主要求,而未来的职教要求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新常态经济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及途径

新的产业结构、新的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求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的双重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性的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

2.1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建立毕业生资源库,成立毕业生专家组

“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非眼前的就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专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资源库,并从资源库中筛选出具有职业发展代表性的毕业生,成立了教学改革建议和评价专家组。从招生到现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拥有9届毕业生。毕业生分布在各个行业,分别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其中一些毕业生已成为各单位的骨干,还有部分晋升成为主管、经理,也有一些自主创业,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不同的毕业生拥有不同工作经历,而他们的发展历程,正反映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他们职业发展中能力的优势和缺陷,恰恰反应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优势和缺陷,以此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的调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另外,与其他企业、行业专家相比本专业的毕业生对专业更有感情,更愿意帮助专业发展,也对专业的优、劣势更有体会,更有利于推行适宜专业自身发展的改革。以下即为两位长期合作的毕业生。

2.2应对就业需求变化快的趋势,构建“动态型”课程体系

新常态经济下,企业岗位需求变更更加频繁,技术更新也日益加快,人才专业技术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特别考虑了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设置了核心技能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应用型课程灵活可变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支撑,搭起整体框架,这类型课程称为结构性课程,相对稳定。除此之外的应用型及能力拓展型课程,则可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当外围非结构性课程变更时,相对应的结构性核心课程中的知识点也将进行相应的增减,以保证专业技术体系的连续性。动态型课程体系的建立可应对逐渐频繁的就业岗位更替,以及企业的技术升级,充分满足新常态经济下就业结构变化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图1即为“动态型”课程体系设置图,其中外层的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而增设的,如为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化工自动控制、电工技术基础,为适新常态经济服务业的发展、提升需求,增设选修课程如化工仓储管理、化工产品营销等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麦可思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离职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资福利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企业所能提供的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空间大、工资福利高的岗位或职位,均对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提出较高要求。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不仅需要设置综合型、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下面以《化工分析》为例介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

3.1工学结合,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综合能力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环境是知识和能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十分重要。《仪器分析》课程整合各知识点,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设置成相应的项目。如“气相色谱法”的学习中,根据茂名本地企业以石化类为主的特点,归纳形成符合企业真实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气相色谱法测定多环芳烃类混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首先布置学生去就近的企业参观了解色谱法的分析的方法及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认识学习任务,学习结束后再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让学生去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完成样品检测,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学习任务。

3.2项目驱动,抛锚式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抛锚式教学方法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例如《仪器分析》课程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学习中,根据现在水源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及新闻事件中云南废弃矿山中镉污染当地水源的问题,设置“原子吸收法标准曲线法测定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铅、镉含量”的检验项目,以项目驱动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原子吸收测定水中重金属污染物项目中,利用休息时间,让学生亲自去茂名市小东江排污口体验水污染状况,提取污水样品。(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例如利用什么方法去测定重金属污染物含量的问题。(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

(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此项目中,教师提供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包括污水分析案例,重金属测定国家标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使用说明,原子吸收使用演示视频的网址,等等,其余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资料由学生自行查找取得。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此案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实施方案,按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操作错误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此项目中,教师和企业辅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并打分。

参考文献

[1]周文娟,吴晓义.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4(9):30-35.

[2]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信息网,/gdhe/gzgzjy/gzyx/rcpyzlbg/2023-02-13/.

[3]孙杏林.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职教区域服务能力研究[j].职教论坛,,17:84-87.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十三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师应该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要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力推广教学改革。首先分析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机械技术毕业论文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传动、机械设计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独立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今后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保障。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分数普遍偏低

前些年,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是高考分数没有达到二本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都很强。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再加上部分没有考上二本的学生去上了三本,导致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偏低,这样,学生的基础都不太好,学习能力也随之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传统的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讲述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讲解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很抽象,学习起来就比较枯燥。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对于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过工厂的经历,没有见到过工厂里的切削加工机床等设备。当然更没有听说过机械的相关概念。这样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讲述他们曾经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初期就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在学习课程之前,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对机械有个认识,对基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再回到课堂中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轻松,很容易在学习初期就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多采用板书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会结合一些挂图和数学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采取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1.合理采用多媒体

以往传统的授课都在普通教室里进行,主要通过教师板书和教具演示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走出普通教室,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动画演示,会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讲到常用机构这一章内容时,特别适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其中课件中很形象地把低副机构和高副机构的应用实例进行动画演示,这就使这一部分的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印象很深的是,每次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演示木质的四杆机构教具,随后动画演示四杆机构可以应用在雷达天线上、雨刷器上、汽车前轮转向上、公交车门启闭上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并且觉得四杆机构确实很有用,在很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就把知识掌握了。

2.采用提问式

以往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讲解新的知识,他们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学生听着听着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事实上有很多内容,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出一个和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随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例如,在讲摩擦型带的类型时,教师可提出:大家所了解的摩擦型带都用在什么场合啊?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回答。缝纫机上有、四轮车上有、电梯上有。不一会儿,好多答案就汇总出来了。随后我的第二个问题继续提出:大家想一想,你们说到的这些摩擦型带的应用场合,如果把带垂直截开后,截面都是什么形状呢?此时,学生就开始相互讨论了,圆形、梯形、矩形。又一轮答案出来了。最后,按照大家回答的内容,我最终写出摩擦型带的类型。当我全部写在黑板上之后,学生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分析得出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要融合

前面提到,在学习本课程内容之前,最好安排学生去工厂或学校实习场进行实习,目的是对机械有一些简单、初步的认识。这样对后续学习课程有所帮助。实际上,在课程讲述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还应该安排学生去机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另外,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讲,还应该进行减速器的设计。这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实在在的课题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所学专业等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合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东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序[j].高等职业教育,(1).

[2]熊学慧,付海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浅析[j]职业技术,(20).

三维造型课程设计篇十四

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历时数年,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也存在教学深度难以把握、探究活动难以落实、课程评价难以实施、课程选择难以自主等问题,因此,要在政府层面、学科层面、教师层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课改深入推进。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著名论断。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最早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对于教师来讲,反思非常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者认真反思如此重大的教育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

(一)教学模块概念的运用

生物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称全一册、上下册,而是分成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易于教师设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既便于学校进行课程安排和管理,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进行选择,增强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高中生物六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学科内的逻辑联系,开设顺序也可选择,方便了教和学。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都有学分认定的过程,学分认定兼顾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从课程层面来看,教材各模块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要素体现完整。

(二)三维目标意识的加强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提高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如明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根本区别、知道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确立了以生为本的目标理念、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等。教师的教学的三维目标意识进一步加强,改变了过去那样只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生物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关注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以及生物学学习应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对一些生物学科思想、生命价值情感、生产生活价值的感悟和积累等,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化、立体化。

(三)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

新课程重视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过程性和生成性。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1〕。教学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生物学科的教学的过程性学习非常重要,如生物学科的实验多、学习实践活动多、科学探索成功的例证多,要想学会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归纳分析演绎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学习、内化中增强科学素养、领悟科学精神、涵养科学情怀;生物学的知识非常丰富,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梳理、网路建构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知识的应用打好基础。

(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遗传物质探索的过程、生长素的发现等事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对比、学会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染色体数目的最终确定、促胰液酶的发现等事例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很好作用;遗传病的调查、生态模型的构建、微生物的培养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接触社会、关爱自然、学会观察进而探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生物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生命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学习主体———学生的生命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特别是生物学中的实验探究、科学研究的历程分析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高中生物适合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很多,除了实验探究之外,还有很多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也适合进行阅读分析探究,如分析能量流动规律的赛达伯格湖、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多,分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精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合作学习节奏的把握及点评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生物学科知识点多,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目标全面达成的关键。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适时适地地选择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七)课程评价方式的完善

一是用学分管理课程,强调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内容的覆盖、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质量的高低,体现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合格性和全面性。二是强化过程性评价〔2〕,关注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强调评价的即时性。四是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综合性。

(八)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使用的教材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种,没有其他的选择。课改后教材呈现多样化,有的地区选用苏教版,有的地区选用人教版,但无论选用哪一版本的教材,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而考试说明是遵循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时也都是遵循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只是组织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和设计的活动不同而已,在教学中,教师逐渐习惯于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并参考另一版本的教学素材,并且树立了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某种教材来教的观点,最核心的还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九)学科前沿知识的渗透

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将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存在问题、引发的争论等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胚胎干细胞、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等内容,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木村资生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生态工程建设的模型、精准农业等知识的介绍,即便受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限制,有些新进展不在正文内陈述,会在后面的继续探究、知识海洋等栏目内介绍。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十)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展现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让一线的生物教师深感专业成长和发展是那么的紧迫、那么的急需、那么的重要,要自觉学习、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在深化中超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困境

(一)教学深度难以把握

由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正文后面有不少拓宽和加深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组织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生物教师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有较大的困难,如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复制的区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到底应讲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进行深度挖掘、是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隐患等很值得研究。

(二)探究活动难以落实

新课标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活动难以落实。如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材料鸡血的采集是一大困难,sars后菜场禁止活禽宰杀,何来鸡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由于受超净工作台数量的限制,要想人人动手来完成此实验是需要很长的周期的;一些课题研究,限于时间、高考压力、评价导向等因素,很少有学生肯在这些方面有过多的投入。

(三)教学课时难以保证

生物教材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设定为36个课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和探究活动需要完成且比较费时,即使36课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受生源质量、教学内容和作业处理等的制约,完成实验是非常紧张的,更何况现如今假期颇多且不允许补课,要高质量地完成模块教学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

(四)课程评价难以实施

新课改评价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由于学生的数量多(多数每班54人),生物实验时教师对那么多学生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多而繁琐,生物教师带的班多,有那么多的作业要改、那么多的学生需要辅导,还要备课、准备实验等,过重的负担很难让教师坚持下去。

(五)课程选择难以自主

由于我国高中办学的体制和机制的限制,高考及选拔人才手段的单一,目前虽大力提倡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而实际学生选择的空间却有限。如选考生物的学生按照江苏省高考要求必须选选修一模块《生物技术与实践》、选修三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别无他选,因为高考除了考必修的三个模块的内容之外,还会考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没有选择性的内容。再者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均有限,学生也很难选到高质量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六)课程理念难以深化

课程改革之初的培训轰轰烈烈,但其后的学习提高要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相当多的教师因受艰巨的考试任务的限制很难去自觉学习和深化理解,以致对课改理念、方法的领会一知半解。例如,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成相互讨论、三维目标理解成三个目标;将生物教材中不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将过于简单的内容用来合作学习;只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将教案上写的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以及对目标的评价分离脱节,根本体现不出教、学、评的一致性;模块教学只关注教学的进度安排,而不从课程的高度来谋划教和学的安排,等等。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启示

(一)政府层面

1.措施要得当

课程改革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有些改革措施必须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如走班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学校、年级、班级人数相比发达国家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选科走班无论是课程开设、教学场地安排、考试安排还是教学班级管理等,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混乱,如果采用小班化教学,走班的效果可能就会好些。

2.关系理顺当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理顺各种关系,统筹规划,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除了国家提供的课程之外,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难度较大的实际,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几乎是分设的,有些课程开设的软件、硬件条件不同类型的学校互不具备,要考虑一定基础上的分流,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当前不少学校只教高考要考的知识,国家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落实,配套的教育立法、督导工作应该及时跟进;要研究高考选拔与中学教学之间的衔接、过度和甄别,让高中教学和高校选拔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二)学科层面

1.要求具体化

学科三维教学目标的叙写和界定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困难的,课程专家要在研究中适当展开并加以明晰,以便给教师有一个参照;教师要明确生物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到每一节的内容,教学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学科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良好、优秀,学业水平测试各等级具体的要求到底怎样,事先了解到这些,不仅教学的评价有参照,考试的等级要求也明了,教学的针对性就增强了。再者,每一模块就是一门课程,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具体内容需明晰,实施起来也要强调一致性。

2.关注可行性

学科教材活动的编排要关注可行性,特别是生物实验的材料、器具、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配备;过程性评价的项目设计要合理,既要突出重点、关注导向,又要关注评价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切不可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也要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宽、广、深,要充分考虑有效落实的各种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等紧密结合起来,要强调有效果、有效益的课程改革。

(三)教师层面

1.善于做总结

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正确认识成绩与不足,正确分析原因与问题,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才能改进不足,才能坚定改革的信心、激发改革的动力,从而才能让自己全心全意的、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大潮中来,做出应有的成绩,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使教育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勤于抓学习

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教师不仅要把上一轮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吃透、搞懂,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方法,不断让自己的思想、方法、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学习的深化离不开研究,要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生物学教学,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去思考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去思考生物学教学的社会价值,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如粮食、人口、资源、污染、健康、医疗等问题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展现生物学科的巨大魅力等,这些都是值得重视、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8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