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街道空间尺度分析(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街道空间尺度分析篇一

一、适宜的尺度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 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步行街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室内步行街两大类。对于露天步行街,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已有明确的指引(10m~15m),其考虑的因素包括送货车、清扫车以及消防通道等。但规范中所建议的街道宽度是否适合商家的经营并满足行人的逛街感觉,则不在政府规范的考虑之内。

开发商项目中自建的露天步行街或室内步行街,其各自的宽度到底做多少比较合适,设计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引,设计师大多根据经验值并参考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来确定,例如,8米、15米、20米等等。这些都是经验值,至于步行街为什么要做到8米宽或者15米宽,尚未见到计算这些数值的公式或说明推导理论。

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步行街的宽度,因此不涉及街道两边建筑物的风格或档次,也不完全关注建筑物高度,同时也不考虑街道障碍物、出入口等影响步行的因素。

通常,一条步行街建成后,宽度是否合适,其评判来自两个方面(暂不考虑容积率、建筑面积等因素),一是街道两边的商户期望,二是逛街时顾客的感受。

作为商户,都希望自家店面的招牌和橱窗能够在第一时间尽收顾客眼底,同时也希望顾客能沿着自家店面这一边行走;作为顾客,一般在逛街的时候,其潜意识会引导其尽可能走一趟就能把街道两边的商店都光顾到,也就是说,逛街的人都不愿意走回头路。

至此,我们就找到了评判步行街是否合适的两条标准:让街道两边的商家感到满意,让在街道行走的顾客感到舒适。

我们知道,在一条步行街上,除了日晒、雨淋等因素外,谁也没有能力让顾客一定要沿着某一边行走,顾客走到哪一边完全是随机的。一般来讲,在一条步行街上,人们都习惯在街道的中间行走,因为在建筑物下行走时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因此,顾客喜欢走在步行街的中间。

当人在街道中间行走时,随时会被两旁的商店所吸引,向右多迈一步就可能去右边的商店,向左多迈一步就会来到左边的商店。因此,顾客在街道中间行走时,对两边的商家都公平,也是商家所希望的。

看来,能让顾客选择在一条步行街的中间行走,是个最好的结果。但问题是,一条步行街多宽,顾客才愿意走在中间呢?10米宽还是30米宽?

常识告诉我们,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在一条30米宽的街道中间行走的,甚至不愿意在20多米宽的街道中间行走,因为去任何一边的商店都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感。

让我们来模拟一下行人在街道中间行走时的状态。假设一条步行街的宽度为8米,当一个身高为1.7米的行人处在街道中间位置时,无需仰头,他正常视线范围的高点可以看到任何一边商店4米高左右的区域,这恰好是多数商店招牌的位置,而低点范围就非常宽了,只需微动一下眼睛就可以了。因此,行人在8米宽的街道行走时,两边商店的上上下下都看得一清二楚,随机可以走向任何一边,这也是店家所期望的。我们再来看看上述观点的根据。人的正常垂直视线角度范围(可分辨颜色)是70度,也就是说,以平视点为0度,视平线以上是30度,视平线以下40度。由此推导,人的视平线以上所看到的范围,恰好是一个30度延伸的直角三角形的视觉范围。

从图1所示的购股定理我们得知,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边的关系是1.73:1,当一个直边(底边)的长度为4米时,另一个直边(高)则为2.312米。也就是说,当一个身高为1.7米的人站在距建筑物4米的位置时,他的视平线上点是2.312米,加上他本身1.7米的高度,他所看到的高点恰好是4米多一点(2.312+1.7=4.012),也就是商店招牌的高度。若街道是8米宽,那么两边商店的招牌都可以轻松地看到了。

考虑到街道中间有一定的人流量,因此12米的宽度比较合适,站在12米中间的人还可以轻松地看到二楼商店的招牌(图2)。此外,这个宽度还可以考虑在街道中间摆放花车(租金最高)以及遮阳的绿化。当然,若两边的建筑物超过三层,则需增加街道的宽度。

至于购物中心内的街道,就无法过多考虑视线的范围,6~8米的宽度就足够了。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商铺价值kpi

商业街区的核心价值点在于商铺,而商铺的kpi包括位置、交通、视野和质素。

1、位置

聚客点 :价值与聚客点的距离成反比。

阳街/阴街:阳街是人流动线的主要一侧,价值远大于阴街。

内街 /外街 :外街价值大于内街。

坡道 :价值与道路坡道角度成反比。

2、交通

道路状况:道路是否通车?道路的宽度是否超过 20 米?道路中央是否有隔离带(或绿化带)?是否有过街人行道?是否有汽车转弯路口?是否有快速干道?

交通状况:商铺附近是否有交通枢纽?车流、人流速度是否适中?由此都会导致不同的商铺价值。

3、视野

临街建筑形态:不同的建筑形态导致不同的可视性,产生不同的人流吸引,直接导致不同的商铺价值和街区价值。

4、质素

物业质素 :形状—异型铺不利使用,价值降低。进深—开间进深比过小,小于 1/3,价值急剧降低。层高—层高过低,低于 3 米(净高),价值降低。梁柱—商铺内部有梁或柱,侵蚀面积,不利使用,价值 降低。

四、商业成功运作规律

街道空间尺度分析篇二

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

张荃

摘要:结合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空间错视学的理论,研究了国内外经典商业街案例,结合四川自贡市核心商业街的实例探讨了人性化商业街的尺度关系,为营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区莫定了基础。关键词:空间尺度,空间错视,街廊比,人性化尺度 1尺度与尺寸、街道尺度、商业街尺度

所谓的尺度就是空间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空间构成的形体的长度、宽度、小空间与整体、整体与城市,以及空间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尺度并非抽象的概念,是具有丰富含义并且是人们能够充分感知的概念。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千米、米、尺、厘米等对空间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空间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在空间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街道尺度是指在两侧商业建筑所围合形成的街道空间给人的感受。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重要的场所空间,商业街设计在空间上的表达就是让空间适用,创造人性化的街道尺度空间。2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

对于传统街道尺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以日本建筑学家芦原义信为代表的《街道的美学》《续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等,对于街道的尺度的研究总结出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

街道空间尺度由街道长度(l)、街道宽度(d)、临街建筑高度(h)、临街店面宽度(w)这几项参数构成。

街道参数的比值关系反映了街道空间主要参数之间限定的空间尺度关系,主要由街廓比、面廓比、界面密度、贴线率四项指标构成。

街廓比(dlh)是指街道的宽度与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比值,反映街道围合空间的宽高比例关系。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 dlh > 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产生空间的逐步远离感,dlh接近2时,空间产生开阔感,0.5

面廓比(wld提指临街商店的面宽与街道宽度的比值。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leld < 1,即比d小的尺寸『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有生气。

界面密度(艺wll x 100%)是指街道一侧的建筑面宽总和与街道长度之比。该参数强调的是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形态的意义,反映了街道纵向空间的连续性。

贴线率是指建筑紧贴与街道中心线相平行的临界线的临街建筑面宽与所有临街建筑面宽总和的比值。3空间错视与人的空间感知

物的感知要素(形状、色彩、明度等)在人们的视觉判断中,与所观察物实际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形成错误判断,就是错视觉,又称错视。

错视经常被用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设计领域中,通常在设计中加人与人们习惯接受的一般常理空间不同的设计元素,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就能够达到设计预期的空间效果:设计师运用设计手法实现人们对于空间尺度感觉的错觉,达到特殊或更佳的效果空间,有时是因为条件的限定改善尺度缺憾而利用视错觉。“小中见大”“矮中见高”“虚中见实”“粗中见细”等都是经常出现的手法。4国内外商业街尺度案例

1)欧洲传统商业街尺度。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因空间所限街道狭窄,dlh = 0.5,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较宽,达芬奇认为dlh-1较为理想。巴洛克时期,中世纪的比例被颠倒过来,街道宽度为建筑高度的2倍,dlh=2o 2)中国传统商业街尺度—成都锦里“小中更小”。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且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改造重建后的锦里保持了原有商业街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临街建筑围合成2 m-4 m宽的线性空间,街道全长约350余米,临街建筑以两层居多,dlh在0.5左右,展现出古时街道的宜人尺度。

为了使街道空间的街巷感更加强烈,锦里在设计中在保持dlh尺度不变的条件下,运用了骑楼的形式在2层连接两侧店铺,空间的变化使人们的视觉集中在变化点上,将骑楼在街道垂直层面上压低了高度空间的感觉放大,利用错视原理使人们对于街道空间产生变窄变低的收缩感。

2层屋檐适当加大挑出长度形成宽雨棚,2层外廊挑出形成1层的廊下休闲茶座空间,使人产生空间收紧的错视,增加了人们视线感觉上空间的围合感。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展现出小尺度商业街巷的空间特性。

3)国内外现代商业街的尺度关系。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商业街尺度研究总结出如下结论:完全敞开式的商业步行街比较合适,长度为1 500 m左右,以游客步行20 min左右为宜;街道宽度不宜过宽,街道太宽会造成空间的发散。宽度同时充分考虑两侧建筑物的高度,窄不能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宽也不宜超过建筑物的2倍,因此步行街两侧不适合建造高层。dlh多在0.5一0.9之间。

4)现代商业街尺度—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宽中见窄”。南京路步行街最宽处约30 m,最窄处约18 m。两侧建筑高度一般20 m左右,4层一5层,局部高楼突破20层,80 m左右,街阔比在0.6一0.9之间。

街道宽度20 m以上会感觉相对宽阔。步行街在设计中设置了4.2 m宽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的“金带”贯穿于整条步行街中,它的设置填充了人们视线聚焦的中间空间,通过景观和街道设施弱化了空间的宽阔感,这条“金带”使得人所感知的街道空间上明显起到压缩街道宽度的作用,使得30 m的商业街宽度不显得那么开阔,这种在空间中增加物体而改善空间效果的手法是侵害性错视,是利用人的错视觉将空间“由宽变窄”。

目前很多商业街都是在原有街道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街道宽度、两侧建筑都已经形成,对于街道宽度、建筑高度的改变受限,因此需要通过设计手法对于既定的空间进行改善,利用空间错视改善商业街尺度空间的手法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5设计案例—四川自贡商业街

自贡市老城商贸中心以解放路、同兴路、五星街、檀木林街、自由路为主要商业街区,位于i kmz的范围内,以街为市的现象较为普遍。

5.1自贡传统商业街的处理—构建人性化尺度商业街

自贡温州街尺度—传统街区的尺度与节奏感。温州街是由两条折线形内街组成,街道店铺均为1层一2层小尺度商业店面。

街道长度约200 m,街道宽度大约3m一4m,两侧店铺4m-8 m,dlh在0.5左右,面阔比0.8,店铺开间尺度较小,人们在逛街时,视线在变化是留连于两侧商街的左顾右盼,因此人们对于街道的体验是由序列变化的小空间拼接而成,小面宽的店铺连续的出现增加了人们感受街道的节奏感。dlh与wlh的尺度使得温州街具有很好的街巷围合感和尺度感,适宜的街道尺度使处于其中的人们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亲切近人。

5.2构建宜人尺度的现代商业街

自贡中华路商业街是商业街核心地段,街道宽度仅巧m,如果按照传统街道的宜人尺度,dlh维持在1.5一2.0左右,那么两侧商业建筑高度在10 m左右,相当于2层一3层的商业空间高度,但是对于寸土寸金的核心商业区来说,2层一3层的商业建筑高度肯定是不够的,设计的解决方式是: 1)”窄中见宽”—建筑退台,增加视线空间开阔感。将3层以上建筑后退,做成台阶剖面形式,减少高层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压迫感,同时使人们感觉到街道空间的展开,利用建筑高度的变化形成与人们常规感受高层建筑直接落地的想象差异而产生错视效果,增加了街道的宽度感。

2)"窄中见宽”—将商业建筑底层架空,采用柱廊形式,延伸街道的宽度感。在靠近中华路街道大体量沿街建筑1层统一架空,形成街廊,在dlh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街道的宽阔感。

保持街道入口空间尺度不变,将高层建筑局部3层以下架空,借助灰空间实现街道空间延伸的效果。使人们产生与原有脑海中既定空间感觉上的差异,使得街道空间的本身的加宽作用被错视效果放大,产生窄街人口空间宽阔的设计效果。

3)“化大为小”—将大空间分解为若干小空间。区别于一般城市商业区的巨大商业综合体,自贡西秦会所前的解放路商业街区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划分若干小尺度的“商业盒子”,每条小街的尺度依然遵循传统商业街的宜人尺度,包括dlh,wld等,消费者步行其中,不是感到超人尺度的商业巨构,而是感受到大小不等、变化多样的小街小巷的亲切尺度空间。

在大空间中划分小空间,出现若干条小街巷,将大建筑面临安全街设置,在街区内部穿插布置小体量、小尺度的商业休闲短街,这种手法在错视上称为对比错视,通过大小对比引导人们感受到小街区的尺度效果,在街道空间感受上是“大中见小,小中更小”。6结语 商业街是为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宜人化是未来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商业空间设计理念逐步从注重商业效益到注重人的体验,营造人性化尺度的商业街区成为商业街区设计的重点—本文从街道的长度、宽度、街廓比、面廓比等反映街道空间关系的要素人手,引人空间错视学的理论,从人们对于街道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建人性化的商业街区,真正的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彻到商业空间的表达上。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日]芦原义信.续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商业街研究—以无锡崇文寺商业街为例【d].南京:东南

大学硕士论文,2007.[4〕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

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9.

街道空间尺度分析篇三

文/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于志欣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的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适用。一般商业街宽度都控制在20米以内。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弯曲的街,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会减少风力干扰。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走近道,所以提供便捷的路线是游线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所以购物者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人类学家霍尔于1966年在《潜在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白人中年男子的四个级别的空间距离:

a.亲密距离(约0.15~0.45m)。在这种距离内可进行爱抚、格斗、安慰、保护等行为动作的发生;

b.个人距离(约0.45~1.2m)。在这种距离内能看清对方表情等,可获取交流信息;

c.社会距离(约1.20~3.60m)。在这种距离内有社会交往的意向;

d.公共距离(约3.60~7.50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行同陌路。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20°,其中视平线上方55°,下方65°。正常人的视力范围要比视野小一些,视力范围是要求能迅速地看清目标细节的范围,一般把视野分为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

a.中心视力范围(直视区),视角1.5°到3°,该区域内的物体视觉效果最清晰;

b.瞬间视力范围,视角18°,特点是通过眼球的转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该区域内物体的清晰形象;

c.有效视力范围,视角30°,特点是利用头部和眼球的转动,在该区域内注视物体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方有足够的清晰视觉。

人站在竖高的物体旁边会有意无意地向上看,去寻找它的轮廓,如果过于高耸,找不到它的边缘,他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压抑、不安全,所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必然有一个适宜的高度不致于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在上述视力范围内确定的建筑高度无疑是最人性的:方便、轻松,但在商业街这样特别金贵的地方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现在以“公共距离”w=3.60~7.50m为基本宽度,来确定最大适宜建筑高度h=h+w/,其中h为人眼的高度,这里取较高人体地区男子正立时眼的高度1.57m另加鞋厚度0.02m为1.59m;a为仰视角,为求得建筑主要视力范围内的最大高度,这里取为30°;w取为7.50m, w/2表示人走在中间的宽带区内。可知,h=3.76m,这也就是一层房的高度。

如果考虑到区位的经济因素,那么视平线上方a=55°是最大的仰视角,由此确定的视野内最大经济建筑高度为h=h+w/55°,即h=6.95m,这也就是二层楼的高度。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宽度和周边建筑高度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为行人购物休息提供驻足停留、观赏环境等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基于这些原则我们才能设计出满足商业需求的商业街,也只有符合人体活动规律的商业街才能更有效地商业业态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