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2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习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1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50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 )*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2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
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3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1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习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2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千米除以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千克乘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习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习观察这一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3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5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6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4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5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习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6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8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习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习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习观察这一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0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借助长度单位提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认为老师没必要再去做重复的工作,所以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把自己根据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数的这条性质中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一会学习例2小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同时我又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举一个例子,目的也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小数性质的含义。我在小数性质的含义理解上费了很多时间,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在例2与例3的教学中,我用课件出示习题,只让学生做以简单解释“化简”的含义,便让学生**解答,从解答过程来看学生学的效果非常好。
课后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是我精心设计的,从简到难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尤其是最后一道题“只动两笔,在5、50、500之间添上等于号”有个同学经认真思考后是这样做的:在5的后面添一个0,在500后面去掉一个0,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但我觉得学生这样做也符合题目要求,也是经过了一番动脑,所以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是考查老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我自认为处理的还算可以。
总体上说,本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课堂上也问了一些无效的数学问题,比如:“你学会了吗?你学的快乐吗?”等等,有些语言还是过于罗嗦,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课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具体事例、借助图形来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最后能自主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对比商品的价格相同与否,让学生在参与回答的'气氛中激起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主要学习性质概念,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秉承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活”学“小数的性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过于细化。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总想让学生按照固定模式思考,没有做到放手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总结小数的性质时,没能充分让学生多说,在两个同学回答正确以后,便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进行了总结。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利用米尺图和正方形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自行得出相应的数,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数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没有再去做重复的工作,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把小数点后的零去掉,不改变小数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后面的小数性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上说,本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生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的教学来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首先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题材入手,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或去掉0与小数的大小的关系。
在“试一试”中,“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为总结概括小数的性质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也为应用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自己制小标签,则是让学生联系了数学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的价值。本课在练习中,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7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3、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4、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习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习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0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习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
? ? ? 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7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后学习的,学生对于像0.4=0.40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如下:
一、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二、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涂色表示0.5、0.50和0.05这三个小数,然后再比较0.5和0.50、0.5和0.05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从0.5到0.50小数的末尾添**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从0.5到0.05小数的中间添**一个0,大小就变了。这是因为5所在的数位就变了,表示的意义变了,小数的大小就变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在小数性质中,末尾这个词重要性。
三、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课比较简单,从课堂上学生反映来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的有一下几点想法:
1、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教材。本节课中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由长度单位引出的,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情景引入,给出了两个商店,商店1买牙刷2.5元,商店2买牙刷2.50元,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选择哪一个商店,哪一个商店便宜?让学生来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两个商店的牙刷的价钱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备的有多好,讲的有多精彩,重点是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并且应用到了实处。
本节课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留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有部分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了。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很是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过的比较快。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的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这里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家超市同一商品的标价签,使学生知道2.50元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初步知道2.50元等于2.5元,它们的单价是相同的,
2.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一是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二是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三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例1的教学采用长度单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个别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上不到位。
改进之处:
对于例1的教学还应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明晰,对于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分数的意义应进行重点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思路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二、反思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安排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把小数的读写法安排在课的前面是非常好的。在新授中通过揭示“3角为什么表示成0.3元”和“3分为什么表示成0.03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孩子在用米做单位表示8毫米时,出现了“1米等于100毫米”这样的错误。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孩子*时经常接触到的是“1米等于10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这样的换算。对于“1米等于1000毫米”用的非常少,所以,让孩子带尺子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想:如果我在出示这一题目的时候,强调一下,这里是毫米,让孩子在米尺上找到毫米是多长,再让孩子找到米是多长,然后放手让孩子合作,发现米和毫米的进率是多少,这样,效果就会好的多。
在练习中,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想如果在新授中就把这些题目放进去,孩子在练习中就不会出现相应的错误,比如,说完了“3分为什么表示成0.03元”这个问题后,可以问孩子“4角3分等于多少元呢?”这其实是新授中的一个难点。
板书中“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重要的话,应该板书出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概念。
练习的安排很有层次,每个练习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如果讲评时能有重点的进行评讲,那就能节省时间解决没有完成的两个问题。
其实,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孩子已经学过了一位小数和分数,但从孩子的课堂表现来看,孩子已经把以前的知识遗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课前有针对性的复习还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反思,我发现孩子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课当中去,针对孩子是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教学艺术。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已有所接触,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存在问题:
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学习中,注意让学生区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不同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除法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我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买奶粉”、“买扫把”等事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学生计算、观察、比较、回忆、讨论、交流得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小数除法的意义,又根据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去类推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找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加深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虽然注意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了异同点:异的就是: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商带有小数点,而整数除法没有小数点。同的就是:都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共同的还有一点没有让学生总结出来,就是:当余数不够除时,要把较小的一个单位上的数落下,与前一个较大单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再除。
在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教学处理中做得比较好。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的特点,并引导理解其中道理:当整数部分还有余数时,要与十分位的数结合起来再除,这时结合起来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几个十分之一,这样,商的小数点就点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正好对齐。
在这节课中,教师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学生练习时间比较少,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课节奏,同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xx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 )*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小数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现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积极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下列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对比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实际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数导入,将学生***引向课堂。
课始以猜测老师的身高和讲桌的长度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动手测量讲桌的长度,**两个问题:这个长度能不能用整米数表示?并出示算式3÷2= 通过计算,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吗?由问题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就此很顺利的引入了小数课题。这个环节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
2.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就更好了。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为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后进行反思,以下是“小数的意义之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按说学生学习有关概念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那个整堂课需要老师很多的讲解,一开始我备课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该怎么引导。我想还是常规保险一点,教师多讲点,这样学生少走点歪路,课堂进度就能快些。后来在我自己上课前听了隔壁班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我发现老师讲得不多,学生也可以做对题目啊。于是,我决定自己的课堂也来尝试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以往的知识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解答并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虑到学困生,我在学生回答完的基础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均分成10分,通过图帮助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来我出示一张把米尺*均分成100分的`图片,因为100分过多,学生一格一格数肯定看不清也来不及,我就直接告诉他们这里1米*均分了100分,数与形的结合易于孩子的理解。接下来全班一起解决1厘米=—米=()米的问题,指名学生说说,学生同样说得很明白,后面4厘米和12厘米的同类型题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学生**完成的这点时间里,我就去到学困生那边多点拨了一下,全体完成后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整体的学习效率就提上来了。
最后解决三位小数的问题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错。老师提供一幅图,指点一二,学生想得多,讲得多,思维就活络起来了,越学越来劲,到最后的总结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成不成功无法断言,但我觉得收效不错。
【扩展阅读】
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 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 )吨( )千克 5米9厘米=( )米 2*方米60*方分米=( )*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 3)吨(560 )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新课开始,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做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引入小数的产生,测量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先通过自学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不足之处:
1、 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小数的产生时,应再加一个自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当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也要用小数表示。
2、 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课中就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本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从把1米的尺子看成一条线段,到学生感悟这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事物,步步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捷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由此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产生神秘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获得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与两位小数等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小数的意义就水道渠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案例中,如1分米 =1/10 米 = 0.1米,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鼓励学生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在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比,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并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大胆猜测,仔细验证。归纳小数的意义时,先将1米抽象成一条线段,去掉单位名称,由这条线段联想到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最后抽象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既重概念形成结果,又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以及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所创设的情境是《买书》,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计算错误。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粗心,不认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如《买书》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其实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购物情境来理解:3.2元+11.5元=14.7元有很多方法,(1)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2)3.2元是32角,11.5元是115角,32+115=147角,也就是14.7元。(3)用竖式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学习中,注意让学生区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不同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除法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我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买奶粉”、“买扫把”等事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学生计算、观察、比较、回忆、讨论、交流得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小数除法的意义,又根据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去类推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找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加深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虽然注意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了异同点:异的就是: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商带有小数点,而整数除法没有小数点。同的就是:都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共同的还有一点没有让学生总结出来,就是:当余数不够除时,要把较小的一个单位上的数落下,与前一个较大单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再除。
在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教学处理中做得比较好。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的特点,并引导理解其中道理:当整数部分还有余数时,要与十分位的数结合起来再除,这时结合起来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几个十分之一,这样,商的小数点就点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正好对齐。
在这节课中,教师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学生练习时间比较少,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课节奏,同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9/10米与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虽然学生已学过一位小数,在生活中也常见一些小数,但有部分学生已经把以前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课前我首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复习,为新知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复习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部分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会容易出错。在读法上我主要强调读小数部分不是一位的小数,方法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照往常一样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读法学生掌握的还比较好,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在写法上,虽然我在课上一直强调: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是( ),可以用( )表示;为什么要*均分成x份?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是会写错,特别是写三位小数时。例如:23毫米=( )米有的学生会写成0.23,主要还是没有掌握方法。前面新授时,都是先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小数,而这题是直接进行单位换算,学生的思维就没有转化过来,实际和新授的方法是一样的,有些学生就没有活学活用,或者说小数的意义没有理解透彻。
第二部分: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大胆的放手,教学的过程显得有点机械,呆板,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似乎我讲的东西太多了一些,给学生的机会少了一些,因此生成的资源也很少,错过了一些精彩的内容。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虽然学生已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但本节课教学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我把准备的正方形纸片*均分成十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然后请学生用已学过的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十分之一后告诉学生十分之一也可以写成小数0.1,接着又将十份中的三份涂色要求学生先用分数再用小数尝试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会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十的分数后,我又将另外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一百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并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百分之一后告诉学生这百分之一还可以小数0.01表示,接着我又将其中的58份涂色,并请学生尝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因为有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学习基础,学习三位小数我就放手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因为学生对分数的知识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学生学得较轻松,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配合得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从课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真正的掌握。
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时,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学会用小数表示分数后没能趁机再次利用正方形纸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相邻数位间的进率。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 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 )吨( )千克 5米9厘米=( )米 2*方米60*方分米=( )*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 3)吨(560 )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已有所接触,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存在问题:
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理解。这不仅因为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建构对小数的理解,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且小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地认识分数,这些显然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方形图片为桥梁,找出分数与小数的契合点,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概念。
三年级下册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第一个环节,我借助方形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教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第二个“探索两位小数”环节时,是让学生及时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在把方形图纸分为100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是多少,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写出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及时总结出:“这些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这样的归纳,使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加顺畅。
第三个环节探索三位小数时,主要是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由两位小数类推出三位小数,在类推中逐步明确三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概括小数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已有的认识,帮助他们相对完整的掌握小数的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体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归纳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按照我们备课组的设想,要想突破重难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的,但我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做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最后一题中理解0.27、0.027出现了一些困难。
2、口误较多,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练一练”“看一看”生活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新授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伙伴合作在米尺上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全面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一位小数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一位小数意义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小组讨论完成两、三位小数的意义的教学。
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我再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得出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新授后,我设计了反馈的题目和感悟生活中的小数,还有爱迪生的一句用加法描述的名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到在教学细节上还需完善自己,还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苦练基本功。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思路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二、反思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一次执教《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从了解小数的产生到探究小数的意义最后到综合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挺顺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我说在超市为了方便,电脑上通常会以元做单位统计,也就会用到小数了。本以为我可以按照预设进入正题了,这时有个学生说“既然有电脑用角分也很方便的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小数?”由于我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霎时我呆了,最后决定告诉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等会儿再解决。在以后教学中,对于课堂出现的“小意外”,要灵活地处理,切不可死板地按自己想法进行解决。
在正方形纸上画出0.1这个小数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涂最旁边的一格,我也就是想当然的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正当我为解决这个问题高兴时,有个学生突然地说“一定要这一格吗?中间的一格可以的吧!”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只是一带而过。备课时,预设不够充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把‘1’*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10,也就是0.1。”这里的“其中一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这一份。我想当时我把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产生的课堂效果肯定会不同,学生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0.1的产生及意义。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为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我们教学所要追求是: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扩展8)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菁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2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3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5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a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6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7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8
今天**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习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