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篇一

丁虹

湖北省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孩子难以得到父母关爱,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的问题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 留守孩子 社会问题 社会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 群体,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等弱势群体,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对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留守学生”难以得到父母关爱,却渴望温情,年幼无知的他们为得到温情可能不择手段(诸如偷窃、陷入早恋之中),或得不到温情后漠视人情甚至发展为仇视人情。而代理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代理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受到委屈,有学习焦虑时,选择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留守学生”的共性是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留守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即便是有监护或是寄居,但因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双休日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留守学生还存在只知单相的接收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少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学习表现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成绩不稳定,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

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或本身层次不高并不希冀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父母更是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姐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年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均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代理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制度。学校可成立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让典型学生与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我们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孩子仅仅依靠力量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发动社会的热心群体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让他们担任“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家长会,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代理监护人懂得“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通过开展访万家活动,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分析“留守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

留守学生”父母离家乡,但孩子的许多问题因他们不在身边而产生。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致留守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提供施教方法。学校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老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2 黄婷:《留守儿童心理、性格成因与环境》 苏州大学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篇二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篇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篇四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陈文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精神文化氛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道德教育的能力,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贴近实际、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学生自身的道德实践活动,建立一套合理、科学、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体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道德缺陷。

1.家庭因素。中职学生很多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这些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通,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造成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2.学生自身。由于大多中职生是考普通高中没大的希望而被分流来的“差生”,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道德品质也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并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学生的思想偏激、心理扭曲;还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有些自卑、不合群,入学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等。

25.建立完备的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注重对德育实效的评估。主要有: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工作及教师育人质量的考核评比,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它与绩效工资、与教师的晋升、评优结合起来,对班级创建及教师创建活动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适时地予以表彰。

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篇五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