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由来简介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 1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 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的起源、习俗介绍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为腊八节。腊八节一般认为源于神农氏蜡祭。东汉郑玄《礼记·郊特牲》载神农氏十二月作蜡祭告上苍,祝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禀告上苍既含丰收感恩之意,又含来年风调雨顺之请。以后这一祭祀活动演变为祭农神,故有农历十二月祭农神习俗传世。
弄清腊八节的来历首先要弄清腊与八是怎么回事。古代天子国君年终用干物祭祀农神。干物指的是风干或晒干、晾干的一类谷物,腊的本意指没有水分的干物。秦统一后祭农神依旧制,但由于是在十二月进行,祭品又是干物,于是下令将十二月定名为腊月,腊由此成为月份名称。这是腊的来历。蜡腊同音,蜡祭也称腊祭。
古腊祭为八个方面,《礼记·注》云:“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这八个方面称为八大农神或八大谷星,是腊祭的对像,腊八就是腊月祭祀八大农神,腊八一词源出于此。腊八之“八”由八大农神演变为腊月初八这一具体日子,经历了一个转化过程。神农氏开蜡祭之先河,后世沿用。由于祭祀有天子、国君参加,故又称天子大蜡八。祭祀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具体日子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说文·肉部》“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具体日子不固定。于是,后人把每年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照应八位农神,祭祀之日由此固定化。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
腊八节由来已久。史载先秦时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先,祭神灵,驱鬼避疫,祈求丰收与吉祥。但腊月为一岁之末,依常识言,在一年将终的腊月初八筹备过年才是当务之急,祈求当年丰收有悖情理,祈求来年丰收又过时尚早,祈求丰收或许是庆祝丰收,因为丰收了,才有充裕的条件和喜悦的心情筹备过年。祈求吉祥倒是顺理成章的,为新年、也为来年而祈求,符合年关之际图吉祥的心理习惯。
腊八节萌芽于远古或上古,一般认为是从古代驱鬼避疫仪式演变而来,这也是巫傩的雏形。古先民驱鬼以治病化疾,化凶为夷,新化等地现存巫傩活动中尚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古人留下的史料典籍对腊八节也多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另一东汉人应劭《风俗通》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前面说过冬至后三戍日的具体日子不是固定的,或许带来诸多不便,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将腊日由冬至后三戍日确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从这个时候开始,腊月初八便成为一重要节日,俗成约定。
有人说腊八节与佛教有关,但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而先民早在先秦就有了腊祭习俗,比佛教传入早三、四百年。因此佛界称腊八节为佛成道节,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与腊八节起源不相联系,但也说明外来佛教主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文化表现。
腊八节主要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尽管各地节庆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凡汉人居住之地都有腊八节的存在。从节俗的内容看,腊八节是过年的前奏和预演,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气味日渐趋浓,人们开始为过年而进行各种准备,祭祀、驱邪、唱戏(主要是傩戏)一类哄鬼神而娱人活动陆续展开,选择初八这个吉祥之日走亲访友、男婚女嫁等等。而直接与年俗有关的主要体现在菜肴食品的筹办上,如杀年猪、打糍粑、煮甜酒等,都是奔着过年去的。尤其在这一天或这一天前后制作的菜肴都冠以“腊八”二字,如腊八豆腐、腊八豆豉、腊八蒜、腊八醋、腊八面、腊八肉、腊八鱼等。最为流行的是腊八粥。腊八煮粥由大米加上多种豆类纹火熬成,米稠而豆香,人所共喜。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主要象征,有关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与秦始皇有关。秦修长城,民工不能回家,食粮由家里送上工地。一些人家隔千山万水,常因食粮不能按时送到而饿死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饥饿的民工凑了些五谷杂粮熬成稀粥以解饥饿。由于喝粥,繁重的活儿让他们体力不支,最后饿死工地。为悼念这些死难民工,后人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资怀念。
二、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未得天下前穷得家徒四壁。有一年冬天,又冷又饿的他从一老鼠洞里找到一堆红豆、大米、红枣等五谷杂粮,他把这些熬成粥,救得一命。这一天为腊月初八。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怀念当年的救命之粥,于是钦定腊月初八为腊八节,钦定那碗粥为腊八粥。
三、与“赤豆打鬼”有关。古人惧鬼,认为生病是恶鬼作祟。而这些恶鬼害怕赤(红)豆,腊月初八用赤豆熬粥,以驱鬼祛疫。
四、与岳飞有关。南宋岳飞与金大战朱仙镇,时值数九寒天,士兵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送粥,岳家军大胜。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遂成习俗。
五、与向善有关。相传有老两口持家节俭,挣下大笔家业,可儿子不争气,媳妇不贤惠,很快家败。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俩口饥寒交迫,幸得邻居煮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混合粥。小两口喝了这混合粥后,从此改恶从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于是,民间以此训警后人,仿效喝粥,成为风俗。
凡此种种,不逐一赘述。又据有关记载,腊八节盛行喝粥始于宋代,至今一千多年。在宋代,腊月初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间无处无人不喝粥。清代腊八节日,皇帝、皇后、皇子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粥,朝廷向寺院发放米、豆、果供僧侣食用。清史料载:清代每年在雍和宫举行腊八盛典。从腊月初一开始,内务府筹备食材以及柴薪。初七一早,皇帝委派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然后监视到初八凌晨熬好为止。熬粥的锅重约4吨,直径2米、深1.5米。每锅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100斤,干柴10000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皇帝及宫内之人食用,第三锅王公大臣和大喇嘛食用,第四锅文武官员和各省主官食用,第五锅雍和宫一般喇嘛分食,第六锅作为施舍之用。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 2
腊八的来历
关于腊八起源的故事有4个。
1、话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带兵进入朱仙镇,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岳家军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百姓相继送来五谷杂粮来给将士们吃,岳家军把百姓送的杂粮煮了吃了,大败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风波亭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就在这天把五谷杂粮煮了吃了,表达对岳飞的怀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传,秦始皇号召天下工人来修长城,工人奉命而来,在修建长城期间,常年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粮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远,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就饿死在了长城上。有一年正是严寒的冬天,几个粮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粮食放在一起煮了,没人喝了一碗。但是,几天后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工人,人们在腊八这天就喝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工人。
腊八的食俗
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做法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麦仁饭。腊八,青海的很多农村会举行祭祀和庆祝,大家都吃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传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自然条件的特点,后来麦仁粥就演变成了青海的麦仁饭。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