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徙知密州徙:调任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参***:

  1:C 应为“连接”

  2:B A 介词,在/介词,被;B 连词,表目的,为了;C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D代词,他/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3:D ①表明苏轼敢于直谏,⑥表明苏轼心胸豁达,和题干“关爱百姓”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3篇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1

  或问:“天下何时太*?”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矣!”师每休舍①,俄而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皆重铠以习之( ) ②死国者,则育其孤( )

  ③尽召诸统制与谋( ) ④恂恂如儒生( )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王命急宣 / 或问:“天下何时太*?” B.为天下唱 / 躬为调药

  C.以咨诹善道 / 善以少击众 D.弗之怠 / 何功之有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俄 而 课 将 士 注 坡 跳 壕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译:

  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 师表》)

  译:

  11.结合语段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岳飞其人的认识。(4分)

  参***:

  8.⑴①穿上重重的铠甲 ②为……而死 ③全,都 ④小心谨慎的样子 ⑵B

  9.俄 而 / 课 / 将 士 注 坡 跳 壕

  10.⑴凡是有犒赏,都分给**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⑵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11.(1)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爱护士卒:(遣妻问劳其家,凡有颁犒,均给军吏。卒有疾,躬为调药。)。军事谋略:善以少击众。 谋而后战。礼贤下士,谦虚,不居功自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答到 2点即可,评价2分,依据2分)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了!”每当**驻扎休整,不久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 号令“冻死不拆屋,**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参***:

  17 . (么分)( 1 )鞭打,鞭策。(2 )通晓,理解。(3 )等到。(4 )流汗。(各1 分)18 . ( 4 分)( l )章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夭下没有千里马!, ( 2 )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 分,意思对即可)

  19 . ( 3 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各l 分)

  20 . ( 4 分)反面(1 分)正反对比(1 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 分)(意思对即可)三、《 55 分)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2)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3篇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虞:预料

  C、黼闻而衔之。衔:怀恨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②④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童贯,又**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的衣服,迫使**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他时,**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答案:

  4、D

  5、A

  6、D

  7、(1)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判断句2分;“陟”提拔、提升,1分;“奈何”怎么,1分;大意1分)

  (2)恰逢童贯统领**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适”“道”“谒”“谮”各1分,大意1分)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3)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3篇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1

  原文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夸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敕置狱逮治,**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夸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辦,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译文

  哲宗即位,(苏轼被)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升为起居舍人。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苏轼说:“从前林希和我同在馆里,而且他年纪大。”蔡确说:“林希真应当比你先起用吗?”终于没有答应。元祐二年,兼侍读。每次在**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奸邪正直及朝政得失的时候,未曾不反复开导,希望对**有所启发。哲宗虽然恭敬沉默不说话,常常很赞成。曾经读到祖宗的《宝训》,因而讲到时事,苏轼一一地诉说:“现在赏赐处罚不分明,善没有勉励恶没有禁止;又黄河正向北流,而硬要它向东流;西夏攻入镇戎军,杀掠几万人,统帅不奏报。每每出现这类事情,恐怕渐渐会成为衰亡和**的开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好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元祐七年,移扬州。以前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法,允许驾船的人私自载运货物。所以驾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当作自己的家,修治船只,还救济船夫们的困乏,所以所载货物都很快到达而且没有事故。**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旧制,朝廷允准。不满一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4)

——《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及翻译1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

  1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4分)

  ②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4分)

  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5)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3篇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1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岂信然邪信   然:_________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2

  1.信然:确实如此。善: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意对即可)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3

  字词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1]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6)

——《报任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报任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1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其次易服**,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其次毁肌肤、断肢体**,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报任安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C.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D.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倡优,是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

  B.剔毛发、婴金铁,是指把头发剃光,用铁圈束颈。这是古代的两种刑罚,前者称髡刑,后者称为钳刑。

  C.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历史上的**还有汤镬、炮烙、腰斩、杖百等。

  D.《国语》记载春秋史的国别体史书,传说为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运用铺排把“六**”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第一段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之恐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C.第二段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呢?这又是一层曲折。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D.第三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10.A

  11.C

  12.B

  13.(1)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2)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3)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解析】

  【分析】

  10.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11.

  C项,“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解说错误,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

  故选C。

  12.

  B项,“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分析错误,以“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来类比“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不是反衬。

  故选B。

  13.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所以,……的原因;重,慎重;殆,大概。

  (2)庠序,学校教育;申,反复强调;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疾,痛恨;舍曰,不肯说出来;辞,辩解的说法。

  参考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再次是穿上囚服**,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囚衣,手、脚、颈项都套**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婢妾尚且懂得**,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7)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选自《明史·宋濂传》)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答案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

  得分点 “据”“量”及大意正确。

  (2)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5分)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答案 (**)把大臣全部召来诘**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

  得分点 “悉”、“微”、“罪”、省主语及大意正确。

  (4)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答案 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得分点 “去”、“造”、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太祖剖符封功臣,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修养身心没有什么比清心寡欲更好的了,(**)如能慎重并为之行动,那么就会心灵清静,身体渐渐安康。”太祖听后称赞良久。宋濂性情诚恳谨慎,有一次(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主事茹太素**一万多字,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大臣指着茹太素的**说:“这是不敬,。”太祖问宋濂,宋濂说:“茹太素是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有不少可取之处。把大臣全部召来诘**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宋濂死在夔州,享年72岁。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2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8.用斜 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 是 帝 廷 誉 之 曰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或指其书曰( )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1.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12.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链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参***:

  8.(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9.(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10.(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11.(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12.(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说:“ 这是不敬,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8)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③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①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④殁(mò):死。

  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3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2)嘉祜二年,始举进士 (3)既葬,而墓碑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3.文中表达了苏轼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2分)

  参***:

  1.(1)认为奇特(2)才(3)已经

  2.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3.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敬佩,也有不得见面的遗憾。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2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9)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1

  越王勾践世家

  司马迁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①。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②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今天以吴赐越,其越可逆天乎?且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③,使者去,不④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⑤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

  勾践已*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⑥,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注】①〔*〕讲和。②〔罢〕通“疲”。③〔执事〕范蠡自谓。④〔不〕通“否”。⑤〔君〕**。⑥

  〔甬东〕地名。⑦〔君〕**。⑧〔胙〕祭祀用的肉。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吴国精兵从王,兵革非不坚利也

  B.越自度亦未能灭吴,度已失期

  C.吴师败,齐师伐我

  D.吴使者泣而去,去国怀乡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勾践不忍,欲许之。许:

  (2)范蠡乃鼓进兵。鼓:

  3.请依据画线句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写一组符合情境的勾践与吴王的对话。(4分)

  勾践派人对吴王说:①

  吴王回答说:②

  4.请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3分)

  参***

  1.答案:A(评分标准:2分)

  2.答案:(1)答应。(2)击鼓。(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要点:

  ①我可以把你安排到甬东,让你**一百家。

  ②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

  ①第一次伐吴,吴败讲和。②第二次伐吴,灭吴。③称霸。(评分标准:3分)

  参考译文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用斧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身边。’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身亡。

  勾践*定了吴国后,就**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2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范蠡事越王勾践

  (2)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3)臣请从会稽之诛

  (4)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18.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

  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

  B.逐什一之利

  C.复约要父子耕畜

  D.则致赀累巨万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20.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21.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4分)

  答案:

  17.(4分)(1)为……效力(2)逼近(3)(接受)惩罚(4)作标记)

  18.C(2分)

  19.(4分)(1)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

  (2)等待时机,专卖货物,谋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20.(2分)以分与知友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21.(4分)急流勇退或功成身退;经营有方或生财有道。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0)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