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1

  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07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当他揣着荷包里勤工助学赚下、仅有的200元去市中心准备闯世界时,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滨江东“天价”的楼盘让他顿时蒙了,“我到底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在这个城市容身?”于是在很多同学还在尽情享受大一优哉游哉的校园生活时,潘文伟开始赚外快,做家教、推销信用卡、卖T恤……

  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07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10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2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 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与山东达 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阅读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1)

——农民创业致富成功故事3篇

农民创业致富成功故事1

  85后硕士农村创业 种养殖辐射面积12万亩

  邝鼎,湖南洋利农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从*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回到农村创业。该公司系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集珍稀植物优质品种种苗研发、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种苗企业。

  当还是京城白领的邝鼎想回到家乡当“农民”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们觉得他疯了。不过,这个“85后”的全日制硕士,还真用自己所学在湖南省岳阳老家干出了一番事业。3年的时间里,邝鼎担任总经理的湖南洋利农贸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了6个专利技术。

  京城白领下乡“种地”

  2010年,邝鼎从*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当时在**拿着令人艳羡的薪水。

  “2012年回乡,看到家里土地大片闲置,荒草丛生,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机会。”邝鼎立马将想回家创业的想法告知了母亲,并得到了大力**。不过,当时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觉得邝鼎太过草率。

  最初,邝鼎用自己的所有积蓄承包了家乡近1万亩荒山,开始植树造林。“当时白天就跟着母亲走遍了家乡的田间地头,晚上拜访经验丰富的老农民。”邝鼎说创业之初的日子是最难熬的。

  为了学习外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他还自费到山东、江西、浙江、**甚至大洋彼岸的**学习考察。同时,围绕荒山改造,还专程到*林科院请教专家教授。最后他编制了“改荒一三五计划”,即一年开荒,三年收获,五年成业。

  到现在,邝鼎已经带领乡亲们开发荒山、荒滩近3万亩、植树400多万株,现有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080户,成立了黄栀子、龙牙百合、蓝莓种植基地,以及肉牛养殖基地。种养殖辐射面积12万亩,带动本地及周边近6万农民。

  建农民书屋,让农民成白领

  在邝鼎看来,回乡种地,那就必须种得不一样。对于他来说,最有利的砝码就是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让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对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

  邝鼎说,2012年公司与*科学院、*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达成产学研合作,建成了一个占地9980*方米的高科技组培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已具备年产5000万株组培苗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为了让实验室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于是,邝鼎自筹资金建成了农民书屋,购买了关于科学种植的书籍和光盘3000多册,开办了海泰博农农民培训学校免费培训。

  可是,一开始农民兄弟并不接受,他只能一家家上门去说服,派车上门去接,请他们在食堂里吃饭等。经过几次培训以后,大部分农民真实感受到了培训对他们的种养殖有实际意义,慢慢地都开始主动要求培训了。

  通过研发,公司还开发生产了龙牙百合脱毒组培苗。邵阳隆回是龙牙百合国家的主产区,但是一直没有攻克脱毒苗的技术难题,在隆回科技局多方寻找科技力量的时候,他们已成功培育出来了,种植的百合比普通的大一倍,可缩短6个月生长期,还可以不轮作。

  “科研使我们不仅节约了土地、提升了农作物品质、增长了产量,还真正实现了让农民穿着皮鞋、坐在空调房里干农活。”邝鼎说,经湖南省*认定,他们已成为“洞庭湖区湿地林木良种创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唯一的金字招牌。

农民创业致富成功故事2

  在校女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做豆腐 成立公司做成品牌

  卜睿,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2009年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现在是吉林省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她的创业过程曾引起过很多人的质疑,却激励过更多的人,作为标准的80后,创业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却不断奋斗,一往无前。

  回农村做豆腐实现创业梦

  2005年9月,卜睿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走进了大学校门,同时也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规划中,卜睿应该在毕业后留在城市,找一份体面、安稳的工作,告别农村。然而事与愿违,卜睿大学还没毕业就回到了农村,走**创业之路。

  在卜睿大三的时候,她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毒豆腐”的**:因为食用了含有违禁添加剂“*”的“毒豆腐”,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身患尿毒症,给孩子的家庭和他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看过这篇**,卜睿萌生了一个念头,要生产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009年3月,卜睿不顾父母和亲人的强烈反对,走**创业之路,选择的项目正是“豆腐”。创业初期的艰难,对于还没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切事情卜睿都要亲力亲为。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抬着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抬上几十板。每天**3点起床,然后去早市出摊,销售完以后又要去调研,跑市场、找场地。最初的日子,卜睿每天都是早上伴着月亮走,晚上带着月亮归。

  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品牌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卜睿的身影已经遍布长春市的大街小巷,而女大学生创业卖豆腐的**也传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卜睿的“豆腐项目”成了市*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2011年,卜睿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豆制品厂,占地面积4000*方米。2012年,成立了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卜家”这个品牌,同年获得了吉林省质量技术**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得全国QS质量认证。公司成立以来,累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工人每人*均年收入4万元。

  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现在卜睿的食品公司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一次偶然的机会,卜睿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发现了30年前未经过改良的纯笨黑猪品种,这正好符合当时她要搞养生态殖业的想法。随后她买回了13头黑猪崽儿,开始摸索着做生态黑猪养殖。

  长春市二道区畜牧局得知这个情况,对这个传统东北笨猪品种非常重视,多次到养殖场参观,提出建议,并嘱托一定要把这具有东北特色的纯笨黑猪品种保留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卜家黑猪”在长春市已经小有名气。

  现在卜睿又把眼光投向了“高光效、立体养殖”———在玉米地里养土鸡。现在该项目已经通过了论证,并进入了选种阶段,预计明年就可以大面积实施。届时她将带领乡亲增收,同时给顾客提供更多真正的安全食品。

  希望更多人加入创业队伍中

  卜睿相信,励志能照亮人生,创业能改变命运。经过这几年的拼搏和奋斗,卜睿先后被评为长春市二道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长春市“双学双比”女状元荣誉称号、“长春市百名创业人才”荣誉称号、“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荣誉称号、“吉林好青年”荣誉称号等。

  现在卜睿头上的光环已经越来越多,但她没有忘记最初的目标。她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我要努力的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创业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创业。”她希望大家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开拓美好的明天,早日实现自我小梦,共筑*大梦!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2)

——在家创业快速致富案例3篇

在家创业快速致富案例1

  邓静家里原本很贫困,连房子都是生产队里的。结婚后房子梦依然很遥远,家里的开支就靠丈夫两百多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们不得不租房住。为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邓静开始四处打工。1997年,她东拼西凑借来一万多元,在上富镇这个地方开了一家农机配件店。因为不懂行,邓静的配件店刚开三个月就亏掉了一万多元。这时,邓静的一个决定更让全家人都急了眼,?她想拉丈夫跟自己一起干,但这样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断了。眼看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邓静只用了一句话就把丈夫打动了:“我不奢望什么东西,难道作为一个女人想要一个家都不给吗?”

  为了能让邓静早日圆了拥有一套房子的梦,丈夫方青松下定决心,辞职和邓静一起创业。初次创业,他们从农村常用的农机配件入手,凭优质的服务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甚至周边县市的人都慕名到她这里买配件,生意竟好到无人可与之相争。邓静回忆道:“我们有时候不计成本,他要一个螺丝,我也骑车几公里给他送过去。有时候人家半夜来买配件,我也保证马上服务到位。”

  没过多久,夫妻俩惊喜地发现,赚的钱已经足够买好几套房了。就在全家上下都期盼买新房的时候,邓静却突然决定不买房了,而且她要将赚来的150万元投资办厂。此举遭到了公公方仁安的强烈反对。?公公退休前在银行工作,见过很多企业倒闭,他不愿意邓静冒那么大的风险,因此建议维持现状,用赚来的钱先买套房子再说。但邓静却坚持关掉配件店,另谋出路。

  志向远大,投身毛竹业

  这时候的邓静,目标已经不再是一套住房了,她心里另有打算。在一次无意间的对话中,邓静嗅到一个商机:奉新县是*毛竹之乡,竹子面积达65万亩。在产竹子的乡镇,新开了不少竹产品加工厂,而竹地板坯板厂的生意特别火爆。

  邓静觉得机会来了,和家人一番商量讨论后,2003年,邓静的第一个坯板厂终于投产了。看到工人四五天的工夫就做出了一车坯板,她心里美滋滋的。按照当时的行情,这车货刨去成本就能赚四万多元,这是她开配件店两个多月的利润。当她将一车坯板送到竹地板厂,就要拿到钱时,意外发生了。

  竹地板厂实验室打电话过来,说产品不合格,板子有点变形。邓静当时就傻眼了,一车坯板全被退了回来,她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眼睁睁看着大把的钱,可就是赚不到手里,像雾里看花一样。这一次前后亏损了三十万,占去了流动资金的一大半。

  那段时间,邓静最怕的就是回家,苦闷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坐在车里听《水手》这首歌。在她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拉出去的弓,就必须射准目标,否则的话就前功尽弃了。后来她从成品厂找来了加工数据,对每个环节进行核对,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研究,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预想的收入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了。

  天灾频袭,此志终不渝

  随后邓静的生意如日中天,两年时间就新增了两个加工厂,承包了两万多亩竹林。从2006年开始购买基地,到2007年,就赚了一千多万元。?邓静这时候终于圆了自己的住房梦,可她的追求远远不止这些了。她又投资2800万元,兴建一家竹地板成品厂。

  然而,成品厂刚开始投产,邓静就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甚至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7年9月,奉新县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山里突发洪水,几个水库出现了险情,必须尽快泄洪。而邓静的坯板厂就在这个水库下游一公里的地方,奔流而下的洪水将坯板厂全部冲毁。洪水过后,她马上重建厂房。

  时隔三月,2008年1月,奉新县连续遭遇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邓静的工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一个工厂钢棚的顶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摇摇欲坠,两个守厂的工人用毛竹给钢棚加固的时候,厂房的顶棚发出了刺耳的声响,几秒种后,房子轰然倒塌。邓静跑得快,幸运地躲过一劫,然而竹林全毁了,这意味着原料没了,她前后又损失了三千多万元。此时她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好在省里劳动就业局贷给了她200万的小额信贷扶持,她就用这些资金到外省收购毛竹,组建了她认为最重要的新产品研发部。

  后来她到上海参加一个展销会,看到一种用木心做的实木地板,眼前顿时一亮。人家的地板一个一千四百多元,她的地板却只卖二三百元。她决定把这个东西用在竹地板里,如果成功的话,就可以抢到前头了。邓静的这个想法难倒了研发部的技术人员,他们认为这事有点不太靠谱,因为人家那个是天然长成的东西,而竹子要弄很大的花饰是很难的,大家都认为不太可能,但邓静却没有放弃。相反,她从非常紧张的资金中拿出一百多万去做试验,光浪费的竹坯板就放满了一个仓库,半年后,新产品面市,一*方增加两百多元利润,这也直接推动了邓静的财富迅猛增长。

  邓静领先行业潮流,三年内资产已经上亿。2012年,奉新县的毛竹又可以砍伐了,邓静的企业带领着当地1500多农户从事竹子种植、加工。她研发的水晶系列、钛金面系列、仿古系列新产品,卖到了全国21个省市,成为同行业中的一匹黑马。这个从前对房子充满渴望的女子已经为自己的梦想画**圆满的句号。凭着独有的胆识和毅力,成为青年一代的创业榜样,然而路在前方,她的事业还将怎样扩大延续,还是一个美丽的期待。

在家创业快速致富案例2

  许家辉:“肆忆拍”记录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十八岁的时候,他读高中,因为坚持,他从班级最后一名华丽逆袭到班级前三。

  二十岁的时候,他读大学,因为梦想,他从寝室小卖部起家,把零食业覆盖了附近的几栋宿舍楼。

  ***岁的时候,他刚毕业,因为热爱,他从拍摄做起,旗下的“肆忆拍”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他就是许家辉,郑州肆忆拍摄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4年年初,这家致力于服务大学生,记录大学四年青春成长足迹的影像公司正式成立。短短的两年时间,他们由最初的影像逐步扩展为影像、服装、舞美三大类,各方面逐步走向流程化、正规化、**化。他们是你的青春日记本,用影像记录你的精彩年华。他们是你的私人定制潮流导师,打造美丽动人的你。如今,青春依旧,他们仍在前行!

  让行动听从内心的声音

  当**在肆忆拍工作室见到许家辉时,他身着正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进他的办公室,我们发现这里虽小但却十分整洁,墙上悬挂着“天道酬勤”的书法装帧,四周布满了精美的纪念册,细致、专业,正如许家辉本人在创业道路上的姿态。这一切似乎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他的创业成功是有原因的。“我们这个七人团队,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摄影,也没有一个人会PS,而且他能看到大学生带来的广阔市场,最终他放弃高薪就职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我还年轻,即使失败了,以后还有工作的机会,但创业的`机会并非一直都有,有可能就只有这一次,只要有51%的把握我就会去做。”

  本着这样的信念,从最初简单的拍摄写真业务,到后来一整套完善的摄影服务,再到如今涵盖班级文化、毕业纪念、文化潮品、晚会承接等项目,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正是许家辉创业精神最为真实的写照。当初创业之前,他的团队,七个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摄影,没有一个人精通PS。购买设备,租赁房屋的****迟迟得不到解决。而父亲的三个问题“你见过单反吗?你会拍照吗?你会后期的PS吗?”道出了父亲对他创业的质疑。

  但即使梦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座又一座大山,他也要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前进,跨过山和海,去追逐梦想。

  “我大学四年尝试过很多事情。我发过传单,做过寒假工,做过销售,甚至还在医院做过医生助理,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业,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许家辉坦言道。他喜欢尝试,不喜欢拘泥或固步自封,每一次尝试都让他深思而获益匪浅。发过传单之后,他懂得了传单人的感受,所以不会再拒接别人递过来的传单。做过寒假工后,他懂得了知识的宝贵,所以读书更加用功。而当医生助理那段岁月,更是让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所以至今他不吸烟不饮酒。青春要敢于尝试,静止的生活是没有活力的,他向学弟学妹们建议不要让寝室埋葬了你的青春,主动走出来,才能走向远方。

  在经营上他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摄影传媒第一品牌”,坚持以质量、实惠、时尚、省时、省力为经营理念,采用“先让顾客免费体验,用质量赢取信任”的营销方式,真诚地为每一位客户服务。他坚定地说:“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能拿什么来换取别人的信任呢?只有真诚、优质这些东西,才能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保障。”这一切真实地映射出许家辉的创业姿态。

  的确,肆忆拍中的“肆”**着大学四年的时光,“忆”**着对这些日子的追忆与怀念,而合起来,正是他们的工作方式——用图像记录美好瞬间,用图像打造每个人的专属青春纪念册。他们秉持“拍写真是一种态度”的工作理念,用心地在为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青春赋予灵性,他们在“发现美”与“记录美”上特立独行。

  创新追梦路

  目前,肆忆拍实行全覆盖式**模式,拥有清晰的业务划分、明确的工作流程、专业的人员分工、**化的管理机制。以“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对于未来的发展,肆忆拍正将营销对象逐步扩大,不仅仅停留在财大,更要向外发展,以华水为基点,外联部为缺口,向外辐射,覆盖北大学城。但这绝不仅仅是最终目标,不久之后,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团队将计划实行一个终身跟踪拍摄的项目。

  2015年,许家辉在投资建厂之前到安徽最大的毕业册制作产地与义乌小商品城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航拍与电子相册等新技术的运用也是他们今年的维持举措。经过两年的成长,肆忆拍在毕业季时已经能够提供一整套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此外,他们在线上利用移动个人终端*台在微信公众号上为顾客提供一个作品展示的*台,毕业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肆忆拍以往的作品并对摄影师进行预约。许家辉坦言:“我们始终将毕业照当做一种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神圣仪式,所以我们对每一次的业务都十分投入、热情。力求用最精准、最人性化的服务对待顾客。”所有的努力付出最终都会获得最好的回报。2015年毕业季时肆忆拍一共服务了286个班级,位于郑州市同行业第一。许家辉对肆忆拍的未来亦是信心满满,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肆忆拍能最终占领郑州市场,甚至逐步向外发展。

  目前,肆忆拍摄影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一如既往地朝着他们的目标——大学生摄影第一品牌不断努力着,他们用大学生特有的真诚与坚持一步步前进。下一步他们打算为顾客开展量身定做流年相册业务,记录一个人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模样。

  岁月长,衣衫薄,我们的故事与时光一直很美好。那肆意年华、别样青春,让我们共同祝福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留住更多生命中的美好与感动!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3)

——大学生创业致富真实案例3篇

大学生创业致富真实案例1

  “让消费者手持一张‘消费通' 卡,就可以在山东青岛不同的商店享受到会员待遇,这就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今年25岁的聂名勇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和同学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的营业额已经近100万元,去年一年我净赚30万。”在创业战场上小试牛刀的聂名勇踌躇满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昨天中午,**在聂名勇的公司里,面对面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逛街逛出个“金点子”

  “我是从临沂苍山考上青岛理工大学的,在机械学院读测控专业。我母亲身体不好,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种地能攒下将近一万元,家里的经济条件挺困难的。”聂名勇说,到青岛上学后,他看什么都新鲜,就想留在青岛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大一开始,就努力学习,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

  “创业这两个字说说简单,像我这样的外地大学生一没钱二没经验,真要干是很难的,真正让我决定自己开公司的,还是我无意间想出的一个创业点子。”聂名勇说,他上大三时有次到台东逛街,看见每个商家几乎都有会员卡,消费者可以凭卡享受打折优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专门的卡包来装不同的卡,找起来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张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会员卡的想法。这样消费者持有一张全城通用的会员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务,不同行业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揽到更多的客户,这就叫双赢。

  大三当**总经理

  他把想法和两个同学说了,他们也认为这是个好点子。说干就干,三个人每人出资一万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岛新领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我这1万元钱是从家里要的,当时家里一时没有这么多钱,是父亲给我凑的。”聂名勇说,开公司没有想象中顺利,租赁写字间、购置一些办公设备后,他们3个人的3万元钱很快就花完了。他当时心里也没谱,经常担心公司不能继续下去,没法和父亲交代。他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是台东一家KTV,这里的经理很年轻,很快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答应和他们结成联盟。此后,他们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阵一有时间就到各商业街去推广消费通会员卡,给商家介绍理念,希望他们可以加盟。公司成立仅半年,他们就有了100多家结盟伙伴。

  观念不同股东撤资

  有了这些加盟商家后,他们开始推出消费通会员卡。到2008年4月,他们在接近1年的'时间里卖出1万多张卡,三个股东大约赚了10万元。

  “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三个股东也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两个人认为应该继续推广我们的消费卡赚回现钱,但我认为应该把赚回的钱继续投到公司的发展上,给商家提供会员增值服务,因观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离开了公司,我的创业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聂名勇说,他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路子是对的,因为*赚钱总有市场饱和的一天。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软件,记录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联系方式,商家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销广告等,这些信息对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这样的增值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公司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聂名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4)

——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案例3篇

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案例1

  扶贫村“上网触电”

  2014年2月份开始运营的稻草人电子商务*台前身是吴俊松和同学在华南农业大学就读时就开始做的高校周边电子商务网站——校酷网。

  作为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吴俊松提出的理念是,通过电商*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更专业的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在地方*帮助下和农民沟通,将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扶贫区推**。

  ‘可溯源扶贫点农产品电子商务*台’是让扶贫点的农民把农产品放到稻草人网上销售。农产品包括高校农业技术输出培育出的农作物以及扶贫点地方*扶持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开始总是艰难的。尽管有学校的**,让习惯了传统摆摊卖货和对接的农民接受电子商务的运营方式依旧有难度。为了把更多的农民拉入项目,吴俊松3个月走遍广东22个扶贫村。

  “刚开始很多农民不相信我们,觉得我们是**。”

  不过,因为有驻村**和地方合作社的帮忙,后来逐渐有合作社开始加盟*台,吴俊松的生意这才做起来。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讲座结束后,有了两个农民来签约。

  从项目开始至今,吴俊松陆陆续续办了12场电商培训讲座,现在,他和7间合作社合作,项目下合作农户已经近千户。

  牵手*做创业项目

  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吴俊松和他的团队白手起家,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都不算广,推动这个创业项目,“扶贫电商”概念背后蕴藏的资源,左手拉驻村**,右手牵起起母校华南农大。项目借着母校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和*鼓励新农业、鼓励公司牵手扶贫村的意向慢慢地走上正轨。

  “我们第一步是跟华农要技术,跟教授一起下田间去,指导农民种田。同时华农成立了新发展研究院,因为学校也承担着扶贫的项目,因此很多新的产品跟技术优先考虑把专利提供给我们,这方面是很大的优势。”

  对于扶贫,吴俊松觉得,*有*的角色,但商业能做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去从根本上带动扶贫村的发展。在吴俊松开始去找合作社合作的的时候,有一个村仅有几十家合作农户参加,“但上一次过去,已经发展到165户合作户,涉及的土地也从当时的400亩地上升到现在的2000多亩。很多人参与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也给他们多一个留在家乡发展的原因。”吴俊松说,这也是开办公司带来的最大成就感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和时间来寻找可信任的健康食品,受此启发,吴俊松也把当前比较先进好用的技术应用到产品销售上。公司为此专门设计了可溯源系统,通过扫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看到生产者的姓名、产品产地、种类,生产时间,物流经办人等详细的信息。

  目前,吴俊松的扶贫联盟还在扩大中。吴俊松表示,目前的计划是,面向全广东的扶贫点挑选20个有实力的合作社,组成扶贫联盟,为农产品的源头做出最好保障。未来,随着扶贫联盟的扩大,“扶贫电商”的模式在广东还大有可为。

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案例2

  6月6日,福州大学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决赛在旗山校区图书馆博学厅、明德厅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学生工作部(处)主办,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阳光众创空间承办,大赛邀请到18位省内外知名投资人和行业专家担任现场决赛评委。

  本届大赛共吸引了400多支团队,2000多学生同时参与,报名项目涵盖了全校大部分学科,参赛规模和参赛项目数量创历年来新高。经过学院选拔赛、学校“互联网+”主题路演和网络评审,51支队伍脱颖而出,入围现场决赛。现场决赛根据各队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和现场项目展示及答辩进行评分。经现场决赛评审,来自数计学院和经管学院联合创立的“人身安全防护与智慧警务数据服务*台”,法学院的“Offercoming留学云申请*台”,物信学院、紫金学院、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人文学院联合创立的“E-Walk 智能导盲杖”,电气学院和经管学院联合创立的“多负载可拓展无线充电技术”等4个项目表现突出,获得金奖。大赛还评出了银奖6个、铜奖8个、优秀奖10个。

  6月6日下午,大赛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博学厅举行,校*委陈少*副*、省教育厅学生处谢友*处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陈成武**等嘉宾,*部、校友会、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团委等****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和部分学院师生**出席颁奖仪式。颁奖仪式上,三位评委专家**发表了****的创业寄语,随后,校*委陈少*副*与到场嘉宾为优秀校友、隆领投资倪英伟等19位评委专家颁发 “福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聘书,并一起为各获奖团队颁发证书。

  本届校赛自去年12月份启动以来,学校******赛事**工作,学生工作部(处)和各学院广泛**师生报名参赛。先后培育55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举办3期赛前培训、6期“互联网+”专题路演、开展学院选拔赛,通过学院推荐、网络评审、现场决赛等环节,福州大学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取得了显著成果,参赛项目质量逐年提升,并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悉,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国赛将分别于8月和9月举行,学生工作部(处)将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友会等单位以及有关学院在已经开展赛前培训和项目路演的基础上,针对校赛中获奖团队和其他优秀团队开展第二轮的重点培训和路演,提升项目质量,选拔优秀的项目**学校参加省赛和国赛,力争再创佳绩。

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案例3

  结合自动投币系统的棒球打击装置入驻商业综合体仅一个半月,就为团队带来13000元的收益。在体育产业创新之路上尝到甜头的上官一鸣,对未来充满信心,她的第一家俱乐部也将于本月底开门营业。大学生创业玩“互联网+体育” 一个半月收入上万

  上官一鸣是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昨天举行的“体彩杯”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上官一鸣的“棒球Plus”和来自浙江大学的“跃动客”两个项目,在16个入围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次大赛的金奖。

  “一方面,我们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体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创新思维;同时将体育产业中的众多创业机会带给更多创业者,营造了体育创业的氛围。浙江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我认为,运动休闲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浙江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副处长王振璋表示。

  大学生进军体育界创业 互联网思维闪亮产业创新

  谈起创业初衷,上官一鸣说:“去年,我在上海接触到了棒球运动。回杭后,却发现棒球运动在杭州好像‘热度’并不高。我认为,只有真正打过棒球的人才知道这其中蕴含了多大的乐趣,我想让更多人都参与到这项快乐的运动中来。”

  在创业前期,上官一鸣做过很多努力——市场调研、商业模式探索等等。“为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模式,我曾对上海很多家棒球俱乐部做了调研。”

  今年初,上官一鸣在杭城成立了自己的小企业,并在今年5月入驻城西银泰,在商业综合体中,安置棒球打击装置与自动投币系统让顾客“消费娱乐”。

  另一个金奖项目的获得项目——“跃动客”的创始人则是一位来自浙大的体育特招生。

  “我从5年级就开始一直接受体育训练,在这10多年的体育生涯中,我结识了很多体育专业的小伙伴。我想把这些资源好好利用,将我的专业与事业结合起来。”说起创业,“跃动客”创始人陈文慧想要将专业人士引入自己的团队,将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做得更好。

  陈文慧表示,*台以“体育+互联网”为主导,采用B2C模式,通过线下商场集合店和场馆租赁将体育培训做得更好。“这款app主要应用于内部管理,可实现跨区域管理发展,打破培训缺少品牌化的局面,实现可复制模式。”陈文慧说。

  体育产业蕴藏巨大潜力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浙江省体育局、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主办,大赛自6月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投入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全省20个高校报名参赛,各高校团委及体育院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动员**,经过校内初评,共有近百件项目入选大赛,通过浙北、浙东、浙中和浙南四大赛区的复赛,共有16个项目入围决赛。

  在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副处长王振璋看来,运动休闲业和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作为投资人,浙江黄龙体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超认为,大学生项目的提升空间很大。“大学生创业项目对于市场需求还可继续深入挖掘;如何把项目落地,要经过详细的市场分析;对于市场问题的解决方案应多元立体等。”徐超说。

  徐超认为,一个项目具有了好的创业想法和经营模式就已经在市场中抢占了先机。“好的想法如何落地?首先,创业者应该亲自去体验,找到项目吸引人的关键点;其次,还需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多方面的市场调研;此外,项目是否可行还需要行业专家及时进行‘诊断’。”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5)

——90后女生创业成功案例3篇

90后女生创业成功案例1

  从农村到大学,第一年学费是打工赚的

  尚晓英,一个从国家级贫困县——洛阳汝阳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儿。1994年出生的她与同龄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她读高一的时候,父亲在煤矿矿井因公受伤,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

  20xx年,尚晓英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尚晓英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录取,姐姐考到了郑州航院。为减轻家庭负担,高考完第二天,姐妹俩就到一冰棍儿厂打工,苦干3个月,赚够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那一年,她17岁。 “上大学了,继续打工挣钱,没想过创业。”在学校,尚晓英是班里的团支书,兼职挣生活费并未给她的学业带去负面影响。活泼开朗的她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

  “因为**和参加活动,接触了很多校内外的同学,因为做志愿者,积累了很多人脉。”尚晓英说,进入大学后的经历,为她创业奠定了基础,“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吧,对我来说,任何经历都是宝贵的。”

  由打工者到校园**,挣得第一桶金

  大一寒假,尚晓英通过假期工校园兼职**的介绍,到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这次打工经历让她收获很多。大一暑假,头脑灵活的她已经成了假期工校园**。

  “处处留心总没错。”尚晓英自己做过假期工,了解其中的各个流程,用她的话说,因为自己“多操了那么一点儿心”,就从打工者变成了**,带着同学出去打工。通过与专业劳务公司联络,尚晓英获取了不少可靠的劳务信息。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她招募了100多名学生,带他们到昆山、福建的电子厂打工,挣了9万元。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之后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招募假期工,尚晓英还自己找商家谈兼职,介绍同学去。“其实就是中介吧,这些兼职机会,有的是朋友介绍的,有的是自己跑去谈的,也跟一些兼职*台合作。如果合适,就跟他们签协议。”除了做劳务中介,她还做过旅游、服装租赁等业务,认识了很多商家,积累不少资源。

  “创业之前,我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创业初期的`合作客户是之前资源的沉淀。”尚晓英说。

  业绩不俗,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

  去年3月18日,尚晓英和男友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最初的业务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为大学生做好服务,是我们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晓英的团队接到了一份英语课程软件推广工作,通过这次合作,又接触到了郑州另外两家做金融类和服务类软件的公司,帮助他们做软件推广。

  怎么调动各高校的学生资源?尚晓英有曾经做社团工作的经验,决定联合各高校社团合作。“很多高校社团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我就与他们联合做推广,给他们提供赞助。这也为我们将来在各个高校设立**点奠定了基础。”

  成功完成几个案例后,尚晓英决定把创业团队的主要业务放在地推上。一年过去了,尚晓英带领的创业团队获得了30多万元的净利润。团队核心成员从最初她和男友两人发展到10人。公司业务也从最初的省内蔓延到了省外。“省内覆盖郑州、洛阳等10大重点城市。郑州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我们的直属**。一个校园经理带领的核心团队有四五个人吧。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已经入驻团队,现在正筹备在西安建立分公司。”

  目标,希望学生、白领都能做推广

  “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方案。”尚晓英说,他们签订一个推广任务协议后,会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产品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策划方案。推广过程中,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

  在为一家服务类软件做推广时,尚晓英想起之前参与过活动的一家可乐公司也要做促销,她就把两个商家对接起来。“推广了软件,也带动了可乐销售,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尚晓英说,一年下来,公司成长了,还帮助了很多在校生自力更生。“每个高校团队的核心成员,基本上都不用再给家人伸手要钱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尚晓英说,主要是健全公司**,搭建好*台,做自己的产品。“正在筹划客户端,预计6月份上线。做一个整合地推资源的*台,招募地推团队入驻,给地推行业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台。”

  尚晓英说,地推业务做多了,感觉这个行业比较乱,商家推广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地推团队,做地推的人员找不到靠谱的商家。未来,她想要做一个全民推广的策略,线上提交任务,线下进行地推。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在学习工作之外,随时可以寻找自己合适的任务,“最终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在线上领取任务,做推广。”

90后女生创业成功案例2

  我的下一个梦想是每年能在湖南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再就是希望让自己的餐饮店上*沙80后女孩陈朗31日在拍摄《我的*梦》时,谈起了自己的梦想。 外形小巧文静,一身随意的休闲装,眼前的陈朗看起来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就是这样一个邻家女孩,用面粉生意开始微创业,6年里连续开办了7家餐饮店,成立了自己的餐饮连锁公司。

  今年29岁的陈朗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因家境贫寒,中专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谈及此事,陈朗就后悔学得太少,所以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赚到钱后,每年能在湖南贫困的地方捐建希望小学。

  陈朗表示,将来每年会拨出一部分公司收入加上员工自愿捐款,用来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6年来,陈朗一直在为梦想而奋斗。我书读得少,不想再让孩子们没有书读,希望给他们圆一个lsquo读书梦rsquo。

  出于对学习的渴望,多年来,陈朗共参加了200余场讲座,花费近200万元,包括前往澳大利亚和印度。培训中,陈朗的创业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回家后,她一边打理门店一边学习。从经营到管理,从做人到待物,学习改变命运,陈朗一步步走过来。通过培训学习,弥补一些没上大学的遗憾。陈朗说。

  目前,陈朗的事业走向鼎盛。她也被《我的*梦》栏目组邀请讲述自己的梦想,以及追逐梦想路上的实际行动,拍摄完成后将在湖南卫视循环播出。

  面对镜头,陈朗显得羞涩。她表示,将会继续参加培训和讲座,并把连锁餐饮逐步推向**其他城市,用赚来的钱成就自己的*梦!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6)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篇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1

  清晨,贵贤养殖场的100多头猪在“嗷嗷”地“呼唤”主人来喂食,鸭舍里的几千只鸭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那劳镇顶蚌村贵贤养殖场,负责人黄贵贤正带着他的3名残疾人员工,喂鸭子、清扫猪圈,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身体都有残疾,做起工来比较费力,可稍微慢一些,这些小家伙们就会‘*’,所以一大早就起来忙了。”黄贵贤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说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1 为挣医疗费开始养猪

  因十几年前的一场**,黄贵贤落下了四级残疾,之后儿子又患智力障碍,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为了挣巨额的医疗费用,黄贵贤与妻子放下村里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劳镇上租下空置的粮所,专门养猪。因为本钱不多,刚开始只能养30多头,那段时间肉猪价格连连攀升,让黄贵贤夫妇挣了不少钱。“我们家的两层半楼房共350*方米,在2006年是村里最大的房子,都是用养猪赚来的钱建的。”黄贵贤颇为自豪地说。

  可房子建好后,黄贵贤手头上就只剩下2万多元,而且粮所的房子也被征收回去。不能养猪了,还能做什么呢?黄贵贤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我们家不是有一片地吗?荒着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里干点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从侧面“敲了敲”他的脑袋。有了妻子的`点拨,黄贵贤重新树立起信心,打算大干一场!

  2 在爱心凝聚中前进

  “开始办这个养殖场很困难,主要是资金缺乏,我借了贷款。后来在县残联的**下,慢慢改建、扩建,才慢慢还清了贷款,有了利润。”说起当年的经历,黄贵贤依然记忆犹新。

  要办养殖场,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场房,盖猪圈,钱从哪来呢?黄贵贤一筹莫展。后来,黄贵贤了解到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县*通过****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在县残联的**下,2007年黄贵贤向农行借了6万元,向信用社借了5万元,加上亲戚朋友的**,他共筹集到了17万元。黄贵贤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当时能筹到那么多钱还真是不容易,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2007年8月,场房建好,猪舍盖好,黄贵贤马上引进了50头母猪,120头肉猪。可17万元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后来,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黄贵贤穷则思变,当年他带着户口薄、身份证、残疾证和养殖场的相片,亲自到南宁百粮饲料厂求助。作为残疾人,却有如此大的信心和决心,厂方被黄贵贤的精神感动,答应黄贵贤赊饲料的请求,让其卖猪后才付款,这让黄贵贤激动了好几天。可好景不长,由于技术跟不上,加上肉猪价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黄贵贤养的第二批猪严重亏本。饲料钱没能如期汇给厂家,十几万的贷款也没有办法还,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猪连同30多头母猪都给卖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又是县残联向我伸出了援手。给我买猪仔,送鸭苗,选派我到南宁、崇左取经学技术,帮助我走出困境。”黄贵贤感激地说,县里的技术培训,残联每期都让他参加,现在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期数了。特别是黄贵贤的生态养殖场被定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后,县残联给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给他建鱼塘、修鸭舍、硬化道路,完善办公室、培训室等设施。在采访中,黄贵贤的手机不停地响。“黄老板,你的猪要留给我10头哦!”、“黄老板,明天我要到你的养殖场买400只鸭子。”……黄贵贤说养殖场里的猪和鸭子现在都不愁卖。

  3 爱心回报扶持残疾人

  “我家的母猪难产,他半夜就来帮处置;我家的鸭苗,是他帮打的预防针;我家缺饲料,是他先免费提供;我家的鸡卖不出,是他帮联系老板……”对于黄贵贤的好,周边的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众总是赞不绝口。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搞养殖难,搞生态养殖更难;用工难,用残疾人员工更难。然而,黄贵贤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在创业路上迎难而上的残疾人,他搞起了生态养殖,专用残疾人员工,还帮扶周边的村民特别是残疾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黄贵贤的养殖场有猪舍500*方米,鸭舍300*方米,年出栏生猪120头以上,麻鸭年出栏27000羽以上,他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养殖场有三名残疾人员工,我每个月发给他们1000多元工资,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们已经在我这里工作三年多了。”采访中,黄贵贤告诉**,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难处,他深有体会,他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近几年来,黄贵贤协助县残联开展*员扶残项目和阳光助残项目,已为300多个残疾户提供种猪,每年发放14吨以上饲料帮助残疾人发展养猪、养鸭项目。未来黄贵贤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争取今后让更多的残疾人到他的养殖场就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2

  今年28岁的陈林嶓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水稻田里也能成就一番事业。”陈林嶓说,当他说出要回到家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后,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赞同,与他一同辞去了杭州的工作。

  两位80后年轻人,告别都市,回到农村,这让许多同龄人不解。“既然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那就安心在农村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

  陈林嶓花了20万元购置的农用植保飞行器,一次可携带32斤农药,一天可喷洒300多亩稻田。“用机械代替人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陈林嶓说。农场**来不断引进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见效十分显著。去年农场1300多亩稻田共收获了稻谷100多万斤,销售额达到280多万元。

  陈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人群中的陈林嶓经验老道的样子还真看不出是个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学生。

  回到农场后,夫妻俩一同跟着父亲和农场的农民下地,熟悉机械操作和农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网的时间去听当地农业局给农民上的农技课;书架上各种农技、农机书籍逐渐多了起来……知识、经验在日积月累中变得更为丰富。图为陈林嶓喷花剿灭农田旁的一枝黄花。

  如今,小两口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农民。经过一年的发展,农场也从原来的1300多亩扩增到2100多亩。

  农场**来还引进智能玻璃温室、烘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

  陈林嶓一有空就学习农技、农机、管理市场等知识。

  “农技、农机、管理、市场……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未来,陈林嶓有着新的谋划:扩大种植面积、选新品种、搞绿色循环农业……未来创业的路还很长,陈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对家庭农场的未来,陈林嶓信心满满。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7)

——创业者的成功案例3篇

创业者的成功案例1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城万和城沿街,有一处“奶吧”十分显眼。奶吧老板是一位80后女性,叫薛静。她曾在**留学,原本有更大的空间继续发展,但却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莒县,做起了牛奶事业。近日,来到奶吧,见到了这位80后创业者,倾听她与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决然回家创业 与牛奶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汇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干练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断后擦拭着不锈钢的奶罐,她就是薛静。薛静出生于莒县夏庄镇,今年29岁,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80后。

  据薛静介绍,2015年,还远在**留学的她就听同学说国家正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就爱折腾的她,这次按耐不住了。同年四月,拿到大学毕业证后,她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牛奶结缘,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为豪的“折腾”。

  做牛奶事业,源于薛静从小对牛奶就产生的深厚情感。据薛静介绍,她小时生活在农村,最爱喝的就是牛奶。那时的奶制品,浓香、挂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更别说添水、加糖这样的做法了。但现在,这种“原生态”的奶制品,在市场上十分罕见。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静开始频繁地接触牛奶相关的知识。

  精益求精,只为做一杯健康、安全、营养的新鲜牛奶

  创业自然是又欢喜又疲惫,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在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察、交流后,山东省奶业协会和莒县丰阳奶牛专业合作社递给了薛静迈上希望的橄榄枝,省奶业协会**及专家多次亲临指导,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耐心帮扶下,成立了莒县第一家大型原生态规模化巴氏鲜奶吧,也是目前整个日照市环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奶吧。

  据了解,薛静经营的汇和奶吧坚持制作精益求精的高标准生态奶。奶吧每天从远离工业污染的果庄镇丰阳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取优质、新鲜奶源,经专业人员严格化验,各项指标达标后,再冷藏运送至奶吧,然后再经巴氏低温消**菌灌装销售,每一道工序的严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从源头到成品的品质安全与质量安全。

  采访中,**忍不住品尝了一口鲜牛奶,确实奶香醇厚,与*时超市内购买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薛静自豪的说,不管是从**、运输、透明且自动化的生产加工还是到储存,汇和奶吧都有严格的品管工艺流程。

  奶吧严格采用巴氏低温灭菌方式,巴氏低温灭菌在杀灭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鲜,在保证牛奶品质的同时,更减少对奶品的外围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给奶品五星级保护。

  “赚钱只是一方面,年轻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让莒县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营养的鲜牛奶。”薛静告诉**。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8)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析1

  1、陈文彬:申请基金开粥店

  “我刚从**加盟店总部学习回来。”电话另一端的陈文彬信心十足,“希望粥店8月10日能够开张。”

  陈文彬是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工商管理系2005届毕业生。7月8日,他成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第一个获得毕业生创业基金的人。根据他的创业计划,他将在家乡泉州开一家加盟特色粥店。最近他都在筹备开店事宜:选址、装修、职员培训、申请执照……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去年设立了毕业生创业基金,每年从学院学费收入中提取100万元***,用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今年3月,学院出台基金管理办法,原则上每年扶持10个创业项目,每个项目最高可获10万元创业基金的资助,基金不计取利息,毕业生所借款项4年内还清。在今年毕业的学生中有4人向学院提出申请,只有陈文彬的创业项目通过了审核,获得3.5万元的资助。他的创业举动,成为一同走出校门毕业生的亮点。

  2、林思近:5年老板不白当

  “我正筹划在福州成立一家正品折扣连锁书店,迎接新挑战!”林思近,这个已在商海奋斗5年的年轻人又有了新的创业目标。

  2000年从福建师大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同学那样找份稳定的工作进企事业单位。他回到家乡漳州,与人合伙承包了一家百货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老板一当就是5年。“我是个不喜欢太多约束的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不适合我。”林思近谈起创业的'初衷,“而当时家乡的百货站正好处在改制期,这给了我自主创业的机遇。”经过痛苦的磨合期,他很快适应了商海的风浪。“跟当时相比,现在信息渠道先进了很多,我的新想法就是从网络上得到启发的。”林思近说起自己的新计划很有信心,“而且社会对自主创业的关注扶持度也在提高。我已申请了一项创业基金。”

  3、张伟武:创业要扬长避短

  2004年从厦大计算机本科毕业的张伟武成为该系第一个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张伟武,男,22岁,兰州人,2000年考入厦大计算机系,2004年4月,他在厦门独资创办了**第一家为IT市场专营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锐业软服。此后不久,他聘任德国商会首席信息长官绍英先生,前往**开设国际业务分理机构。目前,锐业软服已经成功与德国几家大软件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运营状况顺利。

  张伟武早在上大一、大二时就小试过创业,那时成立的是一家设计工作室,专门做委托设计出版物。但是从大二那年起,他才真正有了创业的念头,不过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等到大四,他才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他认为真正创业成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人眼里,要进行一番创业,非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但张伟武觉得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素质都不一样,“创业者要扬长避短,善于利用资源,做自己条件适合的行业。”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9)

——大学生校内创业成功案例3篇

大学生校内创业成功案例1

  王玄玄是个普通的“95后”的大男孩,他就读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然而这个学建筑的“理工男”却做了一件令所有老师同学大吃一惊的事情,还在上大学的他,竟开始做起了卫生巾的生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男孩的生意居然十分兴隆,每月收入过万。甚至同学都戏称他为“姨妈哥”。

  生命不息创业不止

  王玄玄是徐州人,他对**说,“我家里很多人都做卫生巾生意,”王玄玄的大舅和大婶在**做卫生巾生意,他的姑姑则把生意做到了长沙,王玄玄受家人的影响,就想成为一个“姨妈哥”。到了2014年,王玄玄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学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一下学期,他就开始了创业,“我就想在扬州做起来。”

  初出茅庐受挫折

  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王玄玄一口气拿了28100元的货。“拿货之后就是批发和零售,我自己就在扬州跑。”为了能够把卫生巾推销出去,王玄玄骑着自行车带着两箱货,开始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先去的是一家母婴店,对方说有微商供货,把我给拒了。”王玄玄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不撞南墙不回头,尽管第一次失败了,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王玄玄还是为自己的事业不断努力。扬州市区到处都布满了他的足迹,“养生会所、美容院都去过,都是被拒绝,两个月一单生意都没谈成。”

  皇天不负苦心人,“姨妈哥”终于“开张”

  接连的失败没有打击到王玄玄,苦心人,天不负,在第三个月,王玄玄的卫生巾生意终于“开张”了,“那是在2015年5月份,离着我们学校不远一家药店里,老板娘拿了四箱卫生巾”,王玄玄尝到了胜利的甜蜜,每箱卫生巾他挣了170元。

  到了2015年9月8日,王玄玄从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正式成为了**商,他也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我现在有两辆电动车,扬州市区也小,骑车能跑一圈下来。” 为了更清楚的向顾客介绍产品,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产品示范箱,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他就一家一家的跑养生会所,把各种品牌的卫生巾和自己**的卫生巾做对比实验。

  到了2015年11月份,王玄玄也越来越熟练,一个月大概可以卖出50箱卫生巾,除此之外,他又开始**空气净化器、婴儿纸尿裤等产品。这样算下来,王玄玄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多元,甚至最多时挣了17000元。

  直面争议 勇敢创业

  “刚开始做的时候,好多女生觉得不可思议,男同学也不理解不**。”王玄玄笑着告诉**,当初确实异样的眼光很多,毕竟卫生巾对于女生来说,是一个隐私话题。

  “我们要选择合适时机,让王玄玄给同学们讲创业历程。对于他来说,已经对商品的货源、渠道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不是盲目创业。我们会对他提供一些创业咨询服务。”小王的老师说。


创业致富成功案例3篇(扩展10)

——成功创业的故事案例

成功创业的故事案例1

  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02年,太*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2002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洋垫资上马。

  从宿迁一役以后,太*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

  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